① 認識地球教案
活動一:導入,了解歷史上人們對晝夜變化的認識。
1、談話導入:
2、知道是什麼原因產生晝夜交替變化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猜想一下。
3、介紹歷史上人們對這個現象的認識過程。
(1)為什麼會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呢?關於這個問題,過去人們也非常想知道。歷史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說法。介紹「地心說」和「日心說」。
(2)老師總結:晝夜的變化是地球、太陽的位置相互變化的結果,但是歷史上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通過好多天文學家的努力,證實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才是地球、月亮等天體的中心,實際上地球本身自己也在運動。
活動二:探究晝夜交替的原因。
1、我們知道了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轉,但是晝夜到底是怎樣形成的?讓我們先來共同研究幾個問題。
(1)我們每天看到的太陽,它什麼時候從哪方升起,何時又落向何方?分析這個現象,這說明了什麼?同學們可以藉助桌上的地球儀研究一下。(地球是自轉的,自西向東轉)
(2)我們看到太陽的變化,兩次變化一般間隔多長時間?討論研究一下,這個現象又說明了什麼?
(3)白天與黑夜交替的變化是伴隨什麼現象發生的?
學生討論、交流。老師總結。(地球自西向東運轉,自轉一周大約是24小時,晝夜現象伴隨太陽的東升西落發生。)
模擬實驗研究晝夜交替變化的原因。
師:我們已經知道晝夜現象是與太陽的東升西落相伴發生的,太陽升起後,進入白天,太陽西落後,進入黑夜,也知道了地球能自轉,自轉一周是24小時,為了進一步搞清楚晝夜現象的成因,我們根據這個事實來做一模擬實驗。
老師介紹實驗材料:地球儀、手電筒(模擬太陽光)
學生分組活動,老師巡視。
交流活動成果。
老師總結:地球是一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那面是白晝,背對太陽的那面是黑夜。作為地球上的一點,當它面對太陽時,就是白天,當它背對太陽時,就是黑夜,因為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
② <<蘋果為什麼落地>>教學設計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體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總要豎直下落。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
1、認識到由於地球的吸引會使物體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體受到地球引力產生的。
2、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教學難點:
1、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不管物體處在地球上什麼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學准備:
模擬圖示、棉線、杯子、建議卡、學生身邊的任意文具、標示重力的箭頭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粒蘋果,高舉後放開,蘋果下落。重復演示。)提問:蘋果為什麼最終都要落到了地上,不會往上飛?這是為什麼呢?
2、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前概念情況。)
3、談話: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二)認識引力的存在
1、活動體驗
(1)活動:每位學生從自己身邊找出一樣輕便的東西向上拋出,觀察體驗物體會落地。
(2)提問:物品總是要落到地面,這是為什麼呢?
(3)試解釋、交流。
(4)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並提出地面上任何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學觀點的背景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及時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讓故事中的牛頓發現引力的過程引出引力的概念,顯得適時、必要、自然。)
(5)講解:物體會落地是因為地球有引力,會對地表上的物體產生作用力。(板書:地球有引力。)
2、質疑梳理
(1)問題:受到支撐或停留在空中的物體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明晰引力與重力的關系。
(1)講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會作用於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這樣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我們稱之為重力,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舉例:哪些物體受到重力作用。
(3)小結:不管有沒有物體,地球的引力總是存在的。只要有物體存在,物體就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板書:地球有引力,物體受引力作用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游戲活動
(1)「准確轟炸目標」游戲規則:同學兩人一組,利用身邊的各種文具材料作為實驗用品開展活動。每次活動由其中一位同學在地面上先放一個小物體,另一位同學將一件文具用品拿到高處描准目標後鬆手,讓用品自由下落,准確轟炸下面的目標。邊活動邊思考:上面物品應在怎樣的位置才能准確打擊到下面的物品。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③ 大班科學探究第一課地球儀的教案
活動目標:
1、了解有關地球的簡單知識,萌發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情感。
2、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愛護地球也就是愛護我們的家園。
3、初步認識地球,簡單了解其外形特徵和運轉知識,激發幼兒愛科學的情感。
4、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
2、物質准備:地球儀,錄像帶。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不用發動日夜轉,春夏秋冬按時換,一日行程八萬里,滿載人類千千萬"。
二、地球長什麼樣。
1、觀察地球儀。
2、觀看錄像。
小結:地球是圓圓的,在不停地轉動,自轉的同時還繞著太陽轉,因為地球很大,所以感覺不到它的轉動。四季的交替,晝夜的出現就是轉動的結果。
三、地球上住著誰。
1、看錄像,提問:企鵝、北極熊、熊貓、鯨魚生長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地球上除了動物還生長著什麼?
2、讓小朋友在地球儀上找出中國和其他所知國家的地理點陣圖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3、地球這么大,我們怎樣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們根據地球的樣子做了個模型。叫地球儀。(出示地球儀)請幼兒在地球儀上找出我們的祖國---中國。
你還知道哪些國家的名字呢?
4、地球上都有什麼呢?(人、動物、植物)三、保護和愛護環境。
1、課件展示:美麗的風光圖片。讓幼兒了解地球地球上美麗的大自然,激發幼兒熱愛地球的情感。
2、"地球媽媽生病了"課件展示:污染環境的種種原因與現象,讓幼兒了解人們亂倒垃圾,大量砍伐樹木,工廠排出的廢氣、廢水、廢渣等破壞和污染了環境。
3、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
四、地球媽媽生病了。
結合幼兒美術作品講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媽媽的頭發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媽媽的衣服弄臟了,扯破了;地球媽媽的身體發燒了。
讓幼兒理解樹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氣污染和臭氧層的破壞是地球媽媽生病的主要原因。
五、爭做地球的小醫生。
自由討論:怎樣保護地球?
人們為了保護地球,規定每年的4月22日為地球日,讓全世界的人們一起行動來保護我們的地球。
六、活動延伸。
把地球儀放在科學角,讓幼兒在自由活動時觀察、互相交流。
④ 蘋果為什麼落地 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三課。
「無處不在的力」 單元著重引導學生建立一些有關力的一般概念,同時通過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認識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並通過對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討,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討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單元由《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摩擦力的秘密》、《做小車》五課組成。《蘋果為什麼會落地》從感性認識物體為什麼總會落地開始,認識地面上的任何物體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上升到物體都有重力的理性認識。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學習前一單元 《物體的運動》和本單元《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兩課,對力已有了初步體驗與感受,但力的概念仍是比較抽象且難於理解,我們既要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從多方面感知力、認識力,又要在學習活動中避免過早過生硬的給出力的三要素的概念,這樣的教育現狀下如何把握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是很具難度的。《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中「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故事,介紹牛頓對觀察到蘋果落地的現象如何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過程,體現出愛因斯坦講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偉大意義,學生對此課內容的學習充滿了期待與熱情。
【設計思想】
本課將組織學生立足於自身的生活經驗,透過「蘋果落地」、「拋文具」、「給引力打比方」、「准確轟炸目標」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再現重力與引力的現象並進行有系統、有層次的探討與研究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像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引力和重力的經歷,進一步認識科學與生活的息息相聯。
⑤ 教科版五年級下科學教案 4 地球的運動 怎樣證明地球在自轉
教學目的:
1、知道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2、通過有關「傅科擺」的資料,初步理解「傅科擺」證明了地球在自轉。
3、初步認識晝夜交替現象與地球自轉有關。
4、認識到地球自轉雖然不能直接觀察到,但是能通過實驗證實。
教學重點:認識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傅科擺可以證明地球自轉。
教學准備:單擺一個,支架一個,有關「傅科擺」的視頻資料等。
教學過程:
激情導入 明確目標
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否在運動呢?(生:自轉、公轉)
的確,地球在繞著太陽公轉的過程中也在不停的自轉,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等設備觀察到地球在自西向東地自轉。而在古代,人們是無法直接觀察到地球自轉的,那他們是怎樣證明地球在自轉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證明地球在自轉》。
自主學習 合作交流
(一)認識擺的特點
(1)出示單擺明確起擺要求,並進行前後擺動,問:誰能描述一下現在擺錘的擺動方向?
師:這是一個擺,(板書:擺)它是由一條擺繩和一個擺錘組成的,古人就是通過擺發現地球在自轉的,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對擺進行研究。誰願意上來幫助老師將擺錘南北方向擺動起來?(請一名學生起擺)(口述起擺要求)拉緊擺繩,提起擺錘,靠近鐵桿,與鐵桿保持一定的距離,然後自然鬆手。
(2)師:現在我們觀察到擺是南北來回擺的,如果老師將擺的整個裝置轉動90度,擺錘的擺動方向會發生變化嗎?(學生猜測)師:為什麼這么猜?轉動180度呢?轉360度呢?
師:我們還是通過實驗來研究擺的方向在擺架轉動後是否會發生變化。(出示底盤)這是一個可以自由旋轉地圓盤,我們將擺架底座按照南北朝向放到圓盤上,方便我們南北方向起擺。接下來怎樣研究擺的擺動方向在擺架轉動後是否會發生變化呢?(學生設計方案)這個方案不錯,但要順利完成這個實驗可不容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實驗的注意事項。(起擺後緩慢而平穩地轉動底盤,幅度不能太大,盡可能減少外力對擺動方向的影響。在轉動一圈的過程中仔細觀察擺的擺動方向,特別留意擺架在轉動90度,180度,360度這幾個位置時擺的擺動方向。切記,在觀察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停下圓盤的轉動,而是要求圓盤始終以一定的速度緩慢而平穩地轉動)(出示注意事項)
教師強調注意點:
①小組內分工明確
②擺架底座南北方向擺放,擺錘南北方向起擺;
③緩慢而平穩地將底盤轉動一圈。
④底盤轉動一圈地過程中,隨時觀察90度,180度,360度擺的擺動方向。
教師演示轉動180度、270度、360度,並出示實驗記錄單,要求實驗完成後及時填寫記錄單。
(3)學生領取材料分組實驗,完成實驗記錄單。
(4)交流實驗結果。通過實驗我們發現擺始終在南北方向來回擺動,那東西方向起擺,轉動一圈後擺動方向會變化嗎?(學生猜測)教師演示東西方向起擺。
(5)教師簡單小結:大家通過實驗發現擺在擺動過程中,擺的擺動方向基本不會隨著擺架的轉動而發生明顯地改變,我們也可以說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板書: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在這里老師要告訴大家我們的這項發現和許多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的結論是一致的。
展示點撥 精講質疑
(二)認識傅科擺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1、引入: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國有一個叫傅科的科學家也在研究擺的性質,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個驚奇的現象,什麼現象,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2、播放傅科擺的視頻資料。
3、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拿出抽屜里的資料,結合資料思考這三個問題。
傅科擺是一個特殊的擺,和我們的擺相比它特殊在什麼地方?
(生:67米的擺長(20層樓高),27千克的鉛球組成的擺。)
傅科在實驗中發現了什麼現象?
擺在一段時間內沿著順時針方向發生了偏轉
他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
(生:由於地球自轉引起的)
師:傅科擺擺動平面沿著順時針方向轉動是由於地球自轉引起的,反過來說傅科擺的這種變化就有力的證明了地球在自轉。(板書:傅科擺)
4、介紹北京天文館內的傅科擺。
師:我國北京天文館內也有一個傅科擺,讓我們通過視頻來認識它。
5、教師小結:
通過視頻我們發現傅科擺轉動一周所需要的時間與當地的緯度有關。在北京緯度為40度的地區,傅科擺轉動一周需要37個小時多,緯度越低,傅科擺轉動一周需要的時間越長,如臨安的緯度約是北緯30度,所以在臨安當地傅科擺的擺動平面轉動一周需要的時間約是51個小時多。
拓展延伸 鞏固提高
(三)尋找其它證據證明地球在自轉
(1)過渡: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傅科擺是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除此之個,你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也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呢?
水的旋窩,河床的沖擊、晝夜交替、炮彈運動方向的偏離、探井測量法等等
(2)交流資料,拓展認識。
(3)交流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
(生:地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光,太陽照射到的一面是白天,照射不到的一面是黑夜,由於地自不停地西向東自轉,就形成了晝夜交替。)
一、填空:
1. 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關於地球和地球的運動,他提出了 ( )理論。他認為,( )處於宇宙中心,而且靜止不動;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繞著( ) 旋轉;
2、波蘭天文學家 ( ),提出了( ),並在臨終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 》。他認為 ( )處於宇宙中心,而且是靜止不動的。
3、法國有一位叫( )的物理學家,根據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發現,用實驗證實了地球在自轉。
4、地球轉動時,地軸始終傾斜著指向( )。A、頭頂正上方 B、北極星 C、北斗星
簡答題:
1、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我們在地球上看到太陽東升西落,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
2、對於北極星的「不動」,你是怎樣解釋的?
總結反思 教學延伸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一些其他的現象也能證明地球在自轉,只要你能仔細觀察,讓我們像傅科這樣做個有心的學習者。
⑥ 蘋果為什麼落地科學課堂實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三課。
「無處不在的力」 單元著重引導學生建立一些有關力的一般概念,同時通過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認識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並通過對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討,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討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單元由《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摩擦力的秘密》、《做小車》五課組成。《蘋果為什麼會落地》從感性認識物體為什麼總會落地開始,認識地面上的任何物體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上升到物體都有重力的理性認識。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學習前一單元 《物體的運動》和本單元《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兩課,對力已有了初步體驗與感受,但力的概念仍是比較抽象且難於理解,我們既要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從多方面感知力、認識力,又要在學習活動中避免過早過生硬的給出力的三要素的概念,這樣的教育現狀下如何把握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是很具難度的。《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中「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故事,介紹牛頓對觀察到蘋果落地的現象如何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過程,體現出愛因斯坦講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偉大意義,學生對此課內容的學習充滿了期待與熱情。
【設計思想】
本課將組織學生立足於自身的生活經驗,透過「蘋果落地」、「拋文具」、「給引力打比方」、「准確轟炸目標」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再現重力與引力的現象並進行有系統、有層次的探討與研究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像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引力和重力的經歷,進一步認識科學與生活的息息相聯。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體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總要豎直下落。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
1、認識到由於地球的吸引會使物體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體受到地球引力產生的。
2、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教學難點:
1、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不管物體處在地球上什麼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學准備:
模擬圖示、棉線、杯子、建議卡、學生身邊的任意文具、標示重力的箭頭貼
【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粒蘋果,高舉後放開,蘋果下落。重復演示。)提問:蘋果為什麼最終都要落到了地上,不會往上飛?這是為什麼呢?
2、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前概念情況。)
3、談話: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二)認識引力的存在
1、活動體驗
(1)活動:每位學生從自己身邊找出一樣輕便的東西向上拋出,觀察體驗物體會落地。
(2)提問:物品總是要落到地面,這是為什麼呢?
(3)試解釋、交流。
(4)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並提出地面上任何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學觀點的背景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及時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讓故事中的牛頓發現引力的過程引出引力的概念,顯得適時、必要、自然。)
(5)講解:物體會落地是因為地球有引力,會對地表上的物體產生作用力。(板書:地球有引力。)
2、質疑梳理
(1)問題:受到支撐或停留在空中的物體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明晰引力與重力的關系。
(1)講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會作用於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這樣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我們稱之為重力,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舉例:哪些物體受到重力作用。
(3)小結:不管有沒有物體,地球的引力總是存在的。只要有物體存在,物體就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板書:地球有引力,物體受引力作用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游戲活動
(1)「准確轟炸目標」游戲規則:同學兩人一組,利用身邊的各種文具材料作為實驗用品開展活動。每次活動由其中一位同學在地面上先放一個小物體,另一位同學將一件文具用品拿到高處描准目標後鬆手,讓用品自由下落,准確轟炸下面的目標。邊活動邊思考:上面物品應在怎樣的位置才能准確打擊到下面的物品。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2)活動、交流。
(3)講解:下落的物品要與地面目標物品同處於豎直的位置,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畫單個物體的重力圖示
(1)問題:你能畫出蘋果的重力圖示嗎?
(2)試畫並展示。(用箭頭貼指示出物體的重力,注意箭頭貼的出發點與方向。)
(3)指導畫規范的物體重力的圖示,並講解:重力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豎直方向是當地的水平方向構成直角(畫圖示講解),就是我們前面做的物體下落的方向。
(設計意圖:學生要畫出正確的單個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圖示,困難比較大,力的圖示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十分必要。)
3、畫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物體重力的圖示
(1)(出示圖片)問題:有8個物體分別處於地表上空不同的方位並即將下落,那麼,它們將如何下落呢?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各是怎樣的?
(2)在模擬圖示上用彩筆畫出物體下落的路徑。
(3)展示交流。
(4)評價。
(5)問題:為什麼這8個物體受到重力的方向不一樣?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6)討論交流。
(7)講解:物體不管在地球上什麼位置,都有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都指向地球的中心。
(四)拓展應用
1、挑戰重力活動:根據科學書第46頁的實驗方法,教師指導學生藉助帶棉線的塑料杯進行挑戰重力的體驗活動。
2、交流。
3、想一想,如果地球沒有引力,將會產生什麼結果?
4、交流。
5、總結: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就存在於生活的每件小事中。如果你能留意發生在身邊的事,如果你在發現的基礎上能做個細心人,相信同學們也能提出自己獨特的科學見解,也許有一天這些見解還會成為新的科學真理呢!
附:板書設計(略)
【課後小結與反思】
基於 「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自主有效地活動為出發點」的精神,我在備課之際格外注意做以下三件事:一是,調查了解學生對於將學習內容的興趣指向和已有經驗(即前概念)水平及水平差異等各種學習的狀況。二是,再學習課程標準的。通過再學習,不僅強化課程教育的中心理念,明確課堂教學活動應具有的指向目標,還找出了本課學習應落實的具體培養目標。三是,結合教材編寫專家提供的教學參考書,仔細品讀教材,認真研討教學專家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活動環節,認識教材活動設計的目的與意義。
以上三件事,最需花時間的是第三件事,因為,與教材文本進行的交流,絕不僅是讀清教材的每一個活動要求那麼簡單。課程改革提出的「用教材」的理念指引著我們,所以說:尊重教材,切莫等於崇拜教材。經過對教材的體捂與研究,我發現教材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商榷之一:在按教材的設計進行體驗性學習的過程中,我沒能感受到教材編寫者所期望讓學生體驗的學習樂趣。思考後,我認為學習的樂趣體驗不如意,可能與學生現今所處的生活環境令他們擁有著很豐富的視野有關系。就牛頓與蘋果的故事,絕大多數學生早在學齡前階段已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有所了解,並知道有引力,一些同學還知道重力。所以,以這樣一個學生都已知的故事展開教學,雖能引起學生的一定學習熱情,但熱情的強度不會太大,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久,應考慮適當延伸活動。商榷之二:教材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接著讓學生通過抓尺子的活動去體驗牛頓所作出的第一個解釋。而後,牛頓第二個解釋的學習方式重復了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學習模式。這樣安排的活動環節,學生雖看似經過了「動手」學習,然而,正所謂 「『動手』只是一種手段,『動腦』才是目的,『動手』並不一定會『自動地』促進『動腦』」,由於在學生的每次活動開始之前,都已經明確知道了最終解釋,活動僅是去驗證,不需要自己再去思考、去解釋、去得出自己的結論,所以,我認為這樣的活動設計也值得商榷。商榷之三:教材中關於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描述中的最後一句「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並不是正確的重力特徵的描述。還有,對於抓尺子活動前,教材設計的引言「我們來做一個和重力賽跑的游戲」,這之中的「和重力賽跑」的表述與教材的教學目標相勃。 「一位同學拿著一根長尺,從高處往下丟落,另一位同學在下面接住」, 這個活動要解決什麼問題?是解決自由落體的下降速度變化還是訓練學生接物的反應速度?我認為教材中這個攔截活動,容易產生重力與速度有關系的誤導,這節課要解決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因此,我設計「准確轟炸目標」的活動能解決物體受豎直方向的重力作用豎直下落的教學難點。
怎樣讓教學活動圍繞「物體落地」這一主題展開,層層深入,並富有兒童情趣,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怎樣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通過對自己活動作出的個性解釋,從而認識引力,認識重力?怎樣避開專業而抽象的術語和定義,讓學生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地表述出自己新建構的引力與重力的概念?此外還有,怎樣處理活動中教與學的關系?怎樣促進活動中的生生與師生間的互動?選擇怎樣的材料,才能即簡約、方便、實惠,又有效的保障學生活動的開展?怎樣處理好材料的出現、使用與控制?……思考著這些問題,我大膽改變了原教材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表述及呈現次序,經過多次對教學活動設計的選擇與實踐,我對《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上的預設安排。
由於備課的精心、細心、盡心,本課教學活動落實了教學預設的各項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對生活中類似蘋果落地和旋轉的桶中物體不會掉落的現象的體驗與分析,既認識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觸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識;既討論了學生們都會想到的問題,又恰到好處地介紹了牛頓的思考,引發學生關注身邊的現象,促成學生敢於思考、善於思考身邊事物的變化。本課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受到的在場聽課的教授、專家、教師的一致好評。
【專家點評】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注重教材解讀,用教材並完善教材,以創設「准確轟炸目標」活動最為典型。全課的活動設計合理,且關聯性強,以學生為主體,極力創造出了讓學生更主動學習的環境與條件;活動的探究指向明確,層層深入,層層遞進;活動材料選擇典型而有效;善於將抽象與專業的術語,轉化為具體的表象,如引導學生利用一個箭頭卡片表示出物體受重力而下落的路徑及給引力打比方;記錄的轉化有藝術,以圖、線的表徵描述為主,並巧妙地通過圖、線應有的位置的指導,滲透了相關的知識概念要素。關注教學細節的處理,不論是預設還是面對知識的生成,這樣的學習方法對於以直觀和具體為主要思維方式的小學生而言是非常需要而有效的。
⑦ 怎麼把照片拍成地球像圓的認識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新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這是廣大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
教學背景分析
學習內容分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在學生掌握了直線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並且對圓已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系。這樣不僅擴展了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上來說,也進入了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為學習圓的周長、面積、圓柱和圓錐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但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較低,學生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以前學習的長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則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能在同一個圓里,找出任意的半徑和直徑並且會自主完成已知半徑求直徑或已知直徑求半徑的題目。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能用圓規畫出已知半徑大小的圓或已知直徑大小的圓。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動手操作的活動過程,培養學生作圖能力。
(2)通過分組學習,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抽象概括等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能與人合作、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圓的認識,感受到美源於生活,體驗圓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
教學目標:
1.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
2.了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3.在活動中,感受圓與其它圖形的區別,溝通它們的聯系,獲得對數學美的豐富體驗,提升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同。
教學重點:探索圓的各部分名稱、特徵和關系。
教學難點: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體會圓的特徵。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圓
1.出示幻燈:生活中的圓
攝影作品,在這些美麗的圖片中你們發現了什麼圖形?生活中你在哪見過圓?
2.揭示課題:圓無處不在,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它。
板書:圓的認識
3.同學們喜歡玩套圈的游戲嗎?現在就來試試?
我這有一個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離它三米遠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裡?
我們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標出你所在的位置嗎?
2.實投學生成果(由畫幾個點到多點,直到圓)
問:站在這幾點都可以嗎,為什麼?只能站在這幾點上嗎?
出現圓後問,還有地方站嗎?
3.課件演示
師:那麼到底可以站在哪?(圓上任意一點)
圓上這樣的點有多少個?
二、操作中認識圓
1.屏幕上有一個圓,同學們能利用現有的工具製造一個圓嗎?
2.學生畫圓,師巡視
3.匯報不同畫圓的方法(先找用圓形工具畫的匯報)
拿線繩畫的黑板演示
談話:這位同學拿這么長的繩子在黑板上畫了這么大的一個圓,如果我想在操場上畫個大圓怎麼辦呢?
圓規畫的實投展示
4.總結圓規畫圓方法
5.學生練習圓規畫幾個圓
既然我們可以藉助圓形工具來畫圓,人們為什麼還會發明圓規呢?
6.觀察自己所畫的圓,除了一條封閉的曲線還有什麼?(點兒)
給它取個名字——圓心(如果學生能說就讓學生說)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圓紙片,你們有辦法確定這個圓的圓心嗎?
學生動手摺
問:除了圓心你們還發現了什麼?(摺痕)
你發現的摺痕是什麼樣子的。
師:誰願意到前面介紹自己的發現?揭示直徑半徑定義
你能在圓上畫出直徑和半徑嗎?
在自己所畫的圓上標出圓心、畫出半徑和直徑
三、交流探究圓
圓心和半徑到底有什麼作用呢?畫一畫就知道了
1、用圓規在本上畫出幾個不同的圓,看誰畫得漂亮。
2、投影展示
問:你們畫得圓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麼決定的?
學生匯報,圓怎麼這么聽話呢
師小結:圓心決定圓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圓心呢
這些圓大小各異,怎麼畫就能讓他有大有小?
小結: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規兩腳間距離)
3、師:半徑的本事不小,想不想知道半徑還有什麼特徵?是我直接告訴你們還是自己研究?
那就結合老師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個圓內,半徑與直徑有什麼關系?
同一個圓內,半徑有多少條?
同一個圓內,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匯報
同圓直徑是半徑的2倍 板書d=2r
問:你怎麼知道的?
同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為什麼?(圓上有無數的點、摺痕中發現)
同圓的半徑有無數條,那麼直徑有多少呢?
板書:同圓內半徑有無數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