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鞅南門立木的背景
1、背景
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貼出告示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眾人皆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權威並取信於民,也稱鞅徙木立信。
2、布令原文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3、人物簡介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人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2. 《商鞅南門立木》讓我們懂得了什麼道理.
道理:抄做事要說到做到,言而有信。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
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
(2)商鞅南門立木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商君之法設連坐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有怨言。
商鞅在秦國建立了延續百餘年的國策——『耕戰』。商鞅告訴秦人,生活中只有最主要的兩件事:耕田和打仗。商鞅認為,只有強大的農業才能支持不斷擴大的戰爭。
同時期的西方,亞歷山大大帝有5萬人的軍隊,羅馬軍團最為強盛的時候也不過幾十萬人,而秦國到了秦始皇時代,已經能夠負擔一百萬人的龐大軍隊。《史記》上說,正是耕戰策略最終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抱負。
3. 商鞅南門立木的中心思想
我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家商鞅為了在僵建立起一種誠信守法的良好社會風尚,從根本上保證變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門立木取信的故事,顯示了他變法的決心和意志。
4. 商鞅南門立木的主要內容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
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贊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4)商鞅南門立木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
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
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5. 商鞅南門立木講述了什麼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乾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么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准。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鏟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並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范雎的遠交近攻計,藺相如和廉頗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秦國還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國從楚國和魏國卻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時候,秦國的實權操在秦國的太後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裡。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齊國。
正在這時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張祿,說有要緊的事求見。
張祿原是魏國人,原名叫范雎(雎音jū,一作范睢,音suī)。本來是魏國大夫須賈(音gǔ)的門客。有一回,須賈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雎挺有才幹,背地裡打發人去見范雎,送給他一份厚禮,范雎堅決推辭了。
就為了這件事,須賈懷疑他私通齊國。回到魏國以後,向相國魏齊告發。魏齊將范雎嚴刑拷問,打得他幾乎斷了氣,肋骨被打折,門牙也打掉了兩顆。最後,魏齊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來,扔在廁所里。
天黑下來,范雎才從昏迷中醒過來,只見一個兵士守著他,范雎懇求他幫助。那個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卻向魏齊回報,說范雎已經死了。
為了怕魏齊追捕,范雎更名換姓,自稱張祿。
那時候,正好秦國有個使者到魏國去,范雎偷偷地去見使者。使者就把他帶到秦國。
范雎到了秦國,給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約定日子,在離宮接見他。
到那天,范雎上離宮去,在宮內的半道上,碰見秦昭襄王坐著車子來了。范雎故意裝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從大聲吆喝:「大王來了。」
范雎冷淡地說:「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
正在爭吵的時候,秦昭襄王到了,只聽見范雎還在那兒嘟囔:「只聽說秦國有太後、穰侯,哪兒有什麼大王?」
這句話正說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請到離宮,命令左右退出,單獨接見范雎。
秦昭襄王說:「我誠懇地請先生指教。不管牽涉到誰,上至太後,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說。」
范雎就議論開了。他說:「秦國土地廣大,士卒勇猛,要統治諸侯,本來是很容易辦到的事,可是十五年來沒有什麼成就。這不能不說相國(指穰侯)對秦國沒有忠心辦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說:「你說我失策在什麼地方?」
范雎說:「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還隔著韓國和魏國。大王要出兵打齊國,就算一帆風順把齊國打敗了,大王也沒法把齊國和秦國連接起來。我替大王著想,最好的辦法就是遠交近攻。對離我們遠的齊國要暫時穩住,先把一些臨近的國家攻下來。這樣就能夠擴大秦國的地盤。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韓、魏兩國先兼並了,齊國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點頭稱是,說:「秦國要真能打下六國,統一中原,全靠先生遠交近攻的計策了。」
當下,秦昭襄王就拜范雎為客聊,並且按照他的計策,把韓國、魏國作為主要的進攻目標。
過了幾年,秦昭襄王把相國穰侯撤了職,又不讓太後參預朝政,正式拜范雎為丞相。
魏王受到秦國的威脅,十分驚慌。相國魏齊聽說秦國的丞相是魏國人,就打發須賈到秦國去求和。
范雎聽到須賈到了秦國,換了一身破舊衣服,到客館里去見他。
須賈一見范雎還活著,嚇了一大跳,說:「你現在在干什麼?」
范雎說:「我就在這兒給人家當個使喚人。」
須賈見他身上穿得單薄,凍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繭綢大褂來,送給范雎,並且留住他一起吃飯。
須賈說:「聽說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張祿。我很想見見他,不知有沒有人能夠給我引見?」
范雎說:「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識。大夫要見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見他吧。」
范雎陪須賈到了相府門口,對須賈說:「大夫等一會兒,我去通報一下。」
范雎進去不久,裡面傳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須賈進去。須賈問守門的侍者說:「剛才同我一塊兒來的范叔,怎麼還不出來?」
守門的說:「哪兒來的范叔,剛才進去的不就是咱們的丞相嗎?」
須賈這才知道丞相張祿就是范雎,嚇得一身冷汗。他進去後,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連連磕頭,說:「我須賈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請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雎把須賈狠狠地數落了一頓,接著說:「你今天見了我,給我這件綢袍子,總算還有點人情味兒。看在這個份上,我饒了你的命。」接著,他又叫須賈捎信給魏王,要魏王殺了魏齊,才允許魏國割地求和。
須賈回到魏國,把范雎的話回報了魏王。魏王情願割地求和。魏齊走投無路,只好自殺。
魏國求和,秦國就按照范雎遠交近攻的計策,先向韓國進攻。
6. 商鞅南門立木的評課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專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屬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贊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7. 商鞅南門立木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商鞅南門立木的目的是:為了是更好的實行改革,使秦國成為戰國中後期實力最強的國家。也驗證了這一句話:人無信而不立,國無信則敗
8. 商鞅南門立木主要內容是什麼
商鞅南門立木主要內容是:徙木為信
原文:
商鞅變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內乃立三容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於民。
譯文:
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准備就緒,但沒有公布。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布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金。」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說到做到。接著商鞅下令變法,新法很快在全國推行。
請採納
9. 商鞅南門立木怎樣復述課文
商鞅南門來立木主要內容:
商鞅在開自始推行新法前,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贊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10. 《商鞅南門立木》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想
一個人要守信,要說到做到,誠信是很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沒有誠信你就不能成大事,別人也不會跟你真誠的交往。
古人雲: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誠信是一個國家得以強大的根本。在讀了《知榮辱樹新風》中的《商鞅立木取信》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這句話的含義。我也知道了「誠信」,是比金子還要寶貴的品質。《商鞅立木取信》這篇文章中主要通過寫商鞅立木這件事來突出表現只有誠信對人,別人才會以誠待你、幫助你。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公元前361年,秦國很落後荒廢。而這時,秦國新國君秦孝公繼位了。這位國君有著雄才大略,他決心復國,讓國家強大起來。讀到這兒,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為這位好國君而高興。可是,我又犯愁了,即便國君有復國的決心,可誰來幫他復國呢?接著向下看吧。秦孝公下了道命令:只要有人可以讓國家富強起來,就讓他做大官。後來,一個叫衛鞅的年輕人參見了秦孝公,和秦孝公談論自己的富國方法。兩人越談越起勁,連飯都忘了吃。讀到這兒,我心中又迸出個大問號,這個年輕人真的能富國嗎?他怎樣取得百姓的信任呢?要解決問題,再去看看吧!第二天,南門出現了一根木頭,旁邊貼了一張布告:如果有人把木頭扛到北門,賞十兩金子。最後寫的名字是衛鞅。布告旁圍了一堆人,大家議論紛紛,都不相信。我也在想:這個衛鞅,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實在叫人猜不透!衛鞅見無人扛木頭,又把賞金加到五十兩!人們議論的聲音更大了。我也更加差異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個漢子沖出來,扛起木頭就走。衛鞅見狀,真給了他金子。大夥紛紛議論起來,大家認為衛鞅可信,就協助他治國,秦國就富強起來了。秦孝公也信守諾言,給了衛鞅十五座誠池,從此,大家就把衛鞅叫做商鞅了。
讀了這個故事,你們體會到誠信的寶貴了嗎?可是有些人呢,他們就十分的不守規矩,我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有個很有才華的大學生,他很窮,但很聰明。他每天都要去坐班車,為此,他在這方面花去了很多錢。有一次,他沒有買票,也沒被發現。他驚喜萬分,於是經常逃票,只被發現過一次。畢業後,大學生去找工作。可沒有一家公司錄取他,他怎麼也不明白,於是跑去問經理為什麼不錄取他。經理說:「你很有才華,可不誠信,我們不需要這樣的員工。」他後悔極了,從此再也沒有找到工作。這正如一句名言所說: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所以,誠信是一把金鑰匙,擁有它,你就擁有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