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疆歌曲的特點
1、新疆歌舞
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只要您踏上天山南北遼闊的土地,您都會時時被那清晰的音樂節奏和那翩翩的舞姿所陶醉。假若您正好遇上兄弟民族的節慶喜日,那節奏明快的陣陣手鼓和清亮動聽的嗩吶聲,更會把您引進群情織烈的歌舞盛會,以致使您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的節奏面手舞足蹈,此時,您不能不發出肺腑的贊嘆:歌舞之鄉,名不虛傳!新疆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已的舞蹈藝術,尤其是維吾爾族,自古以來就是人人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眾多的傳統民間舞蹈中,流行最廣的是「賽乃姆」,這種舞蹈有時一人獨舞,有時二人對舞,也有時三、五人同舞。工樂隊伴奏下,群眾拍手唱和,當節奏漸速,舞步漸急時,舞者、觀者的情緒更加熾烈,「加油」、「妙啊」喊聲不絕於耳。各地的「賽乃姆」,風格有所不同,通常冠以地名,有「喀什賽乃姆」、「伊犁賽乃姆」、「庫車賽乃姆」、「哈密賽乃姆」等。新疆各地的維吾爾群眾中還盛行盤子舞、雞舞等摩仿人的各種動作、形態、動物動作、雄鷹、技巧等動作的舞蹈,深為人們喜歡。在維吾爾族悠久的文化傳統之中,有一種藝術形式深深地滲入人民的生活里,這就是風格獨特的麥西熱甫,它是由歌舞、各種民間娛樂和風俗習慣相結合的一種娛樂形式。在新疆景色絢麗的哈薩克草原上,常常會聽到音響悅耳的冬不拉琴伴奏著高亢悠揚的歌聲,這些歌唱,感情質朴,內容充實,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濃郁的塞外草原色彩。彈唱這些歌曲是哈薩克族民間詩人——阿肯。在維吾爾歌舞樂曲中有馳名中外的維吾爾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民族音樂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
2、維吾爾族的民歌
傳統的維吾爾族民歌從題材上可以分為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等。其中,愛情歌曲的數量最多。維吾爾族民歌採用中國、歐洲和波斯一阿拉伯三個音樂體系。東疆、北疆地區民歌採用中國音樂體系的較多,南疆地區的民歌則以波斯一阿拉伯音樂體系為主。
維吾爾族民歌的特點:
(l)音階——有五聲、六聲、七聲及包含約1/4全音的多種音階形式。南疆以七聲音階及其變體為主,東疆以五聲音階及其變體為主,北疆則五聲、七聲及其變體皆較常見。
(2)調式——採用中國音樂體系的維族民歌多用宮調式,徵調式、商調式次之;採用歐洲音樂體系的維族民歌以自然小調為主;採用波斯一阿拉伯音樂體系的維族民歌調式較復雜。
(3)節奏、節拍——由於維吾爾語的重音總是落在最後一個音節上,導致維族民歌多出現切分節奏和從弱拍起唱的現象。有些民歌有固定的節奏型。
(4)旋法——旋律的線條多呈鋸齒型,曲調的進行曲折、細膩,富於裝飾性。
3、哈薩克族的獨唱和彈唱民歌
從內容上,哈薩克族民歌可分為勞動歌曲、頌贊歌曲、愛情歌曲、習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類;在演唱形式上,哈薩克族民歌可分為獨唱、彈唱和對唱三種。獨唱歌曲具有優美的旋律,寬廣的氣息,豪放而充滿激情,結構比較整齊。獨唱多數為帶副歌的單二部曲式,有固定的歌詞,多以2/4或3/4為主要節拍。彈唱也叫「冬不拉彈唱」,以哈薩克族彈撥樂器冬不拉為伴奏,節奏比較復雜,常採用以3/8為主的混合節拍,曲體同獨唱歌曲一樣也多是加副歌的單二部曲式,但篇幅往往比一般獨唱歌曲更大,曲調接近語言音調。對唱在哈薩克族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幾乎所有的民間節日、婚禮慶典中都要舉行對唱活動。
哈薩克族民歌的特點:
(l)音階——廣泛運用七聲音階,但也有五聲音階或五聲音階基礎上的七聲音階。
(2)調式——哈薩克族民歌採用中國音體系的五聲調式和歐洲音體系的七聲調式兩種調式體系。五聲調式以宮調式和羽調式為主。七聲調式中最常見的是自然大小調。另外還有一些調式是兩種音體系相融合的產物。
(3)旋法——千百年來,哈薩克族人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這使哈薩克族民歌帶有很強的牧歌特點。哈薩克族民歌普遍帶有呼喚式的音調,多由主音及其四度或五度音構成,並常常出現在曲首。曲首又常是全曲的核心音調,通過多種變化手法發展出整首民歌曲調。
(4)節奏、節拍——經常使用混合節拍,並在每小節的節奏劃分上常常出現前短後長的形態。這種節奏特點與曲首的核心音調作用共同構成了哈薩克族民歌豪邁、寬廣的性格特徵。
⑵ 請問:新疆舞曲的聽後感(作文)
齊實蠻感動的,這次我們學校的十佳歌手比賽中有人唱嘞這首歌,詮釋嘚很好。很好聽
追問:
我要聽後感
⑶ 新疆舞曲
快樂的跳吧,新疆青春美少女組合,希望是這個
⑷ 概括古箏曲《新疆舞曲》的特點:
表現出西北邊陲抄音樂鮮明、艷襲麗的色彩。此曲無論在技法探索上或兄弟民族音樂寶庫的開掘上,都有重要意義樂曲開始描寫新疆民間舞蹈中豐富多彩的各種舞姿,中段的旋律由作者自己編寫,音樂充滿反抗情緒,反映新疆人民對當時社會的不滿,第三段又回到舞蹈的場面,意味著新疆人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期望。愉快的舞蹈又再現了,並且達到全曲的高潮,最後進入簡短的4小節結尾,全曲在狂熱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