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理反思
在物理教學中,習題課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課型,它貫穿於整個物理教學的始終。本文談談筆者在習題課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及體會。
1、從物理基礎知識著手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礎的知識,也是每堂習題課前必掌握的知識。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要求學生從5個方面(公式名稱、公式、適用條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單位及符號)進行全方位復習。其次,根據認識規律要讓學生能靈活應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決實踐問題,教師應該先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基礎知識,並通過對基礎習題的解答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題的基本方法及運用物理量時單位必須統一的要求,進而使學生形成解答物理習題的基本模式,培養學生牢固掌握解題的規范和程序,為進一步深化做好准備。
2、認真鑽研教材精選習題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思維和解題能力是習題課的核心任務。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對習題的選擇是關鍵。
(1)注意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習興趣理論聯系實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習動機,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物理現象是趣味性習題的好素材。例如,在運用速度公式解題時,筆者編了這樣一道題目:上午7∶35早讀課,老師家到校的距離是3km,如果騎車的平均速度是5m/s,問老師7∶30從家動身會遲到嗎?學生解題後發現老師遲到了。筆者接著提出如果要不遲到必須在什麼時刻前動身。這樣編排的習題不僅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指導學生把理論運用於實際,使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
(2)注意一題多解擴展學生思路「一題多解」是指通過不同的思維途徑,採用多種解題方法解決同一個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它有利於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啟迪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密度應用練習,筆者選用這樣的一道題:實驗室需要購買4kg的酒精,用容積為4.5L的容器夠裝嗎?先讓學生解答,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用求4kg酒精體積的方法來判斷。為了起到一題多解的作用,筆者進而啟發學生從4.5L的容器能裝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種液體體積為4.5L,這種液體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擴散思考。通過練習,促進知識遷移,並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3)注意一題多變誘導學生思路在習題課中的「一題多變」是指從多角度、多方位對例題進行變化,引出一系列與本例題相關的題目,形成多變導向,使知識進一步精化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生解答了「一列火車長200m,以15m/s的速度通過一座長1.6km的大橋,問需要用多少時間?」這道題後,教師把題目改為:「如果這列火車以相同的速度,通過另一座橋用150s,那麼橋有多長?」還可以把這道題改成:已知火車長、橋長和過橋時間,求火車過橋速度;已知橋長、火車速度和過橋時間,求火車長等題目。通過這種「一題多變」的習題探討,開拓學生思路。
3、習題課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物理習題課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筆或動口解答物理問題。大部分時間是學生活動,而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指點、引路兩個方面:(1)指點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由於對物理知識理解不透,往往會出現生搬硬套現象。這時教師應抓住時機,找准症結,予以指點。例如,學生在學過二力平衡後,筆者讓學生討論:「起重機將重為GN的物體在勻速提起、靜止空中、勻速下降3種情況下起重機對物體的拉力分別為多少?」大多數學生總認為勻速上升時拉力大於重力,勻速下降時拉力小於重力,這就說明學生被物體「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勻速」。找到症結後,教師提出:「如果物體受平衡力作用,它將如何運動?」從而解開這個教學難點,使學生對概念有了進一步認識;(2)引路對於難度較大的綜合題,教師應採用降低梯度,分設疑點的方法,突出解題思路,把學生引上正確軌道。例如,學生在做「用一動滑輪把重為100N的物體提到9m高的樓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麼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由於剛學到機械效率的知識,很多學生無法解題,筆者便採用「分解肢體,化難為易」的方法分為3步解題:①求總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機械效率,並引導學生重溫在動滑輪使用過程中,物體上升高度和手拉繩子上升移動距離的關系。由於分層降低梯度,學生在教師搭橋和引路下,順利實現認識的飛躍。總之,習題課的教學不僅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系,而且還應最大程度地調動發揮學生的內在因素和他們的積極性,全面提高思維素質。
吾日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這么說,是不斷的反思,成就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一個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緝滬光疚叱狡癸挾含錨程。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一、教學反思的涵義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專家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積累經驗,在經驗中學習而不斷成長起來的。而進行教學後反思的總結提煉,是教師個體有效進行反思的綜合表現和快捷的訓練方式。因此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學,反思應是每位教師所必備的。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反思的意義,反思就是對教學經歷的再認識,就是對「失」的反省,對「得」的歸納。二、教學反思應遵循的原則(一)及時性原則一節課過後要趁熱打鐵,及時的回憶、反思並及時記錄自己的思維閃光點,要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靈感和感受,並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二)持久性原則要系統、全面地積累經驗並使之升華、凝結,必須以大量的課後反思為基礎,這就需要老師們寫教後記像醫生寫病例報告一樣成為一種基本的職業習慣。鍥而不舍,在持之以恆中提升水平,把教師閃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鏈。(三)簡約性原則課後反思要及時記錄,但不是寫長篇巨著,講究開頭、發展、高潮、結尾等,要突出重點,捕捉亮點,抓住要點,在言簡意賅中有所收獲,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四)交互性原則教學反思要重視與專家、同行、學生的對話與研討。採用專家診斷、同伴互助、學生反饋等方式,通過交流互動,學習他人長處,在思維碰撞中共同成長。(五)探究性原則記錄的課後反思內容和問題要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要緊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才能與時俱進,格物致知。(六)發展性原則教師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當我們重復教授同一個內容時,要結合前幾次課後反思中記述的情況和感想,科學施教,之後再認真寫課後反思記錄,要不斷在教與學的方式上、教材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煉與升華,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提高。三、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體內容(一)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教師自己通過收集來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資料,對一個特定的問題進行反思。它通過反思教學日記、錄音錄像資料、他人(包括學生)對自己教學的感受、他人的教學經驗等方式進行,通常採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動研究、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等。(1)行動研究式行動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師立足於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從問題出發,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做到教學和研究合二為一,變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為教育教學研究的過程。行動研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一個不斷循環漸進的過程,即教師發現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步驟,採取有效的行動;行動結束後對實際效果進行評價和反思,進而又發現新的問題,制定新的行動研究計劃……。教師就在這樣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成長。(2)敘事式教師的反思離不開教育實踐,正是在教育實踐中對教育世界的不斷追問,對所懷抱理想的不斷思考,對所從事教育意義的不斷追尋,才有了教師的成長。傳統教育理論將許多教育問題從教育實踐中抽拔出來而概念化抽象化,產生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隔離。教師專業發展實際上就是把這些教育問題的學術研究放回到鮮活的現實中,使理論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實踐的滋養。這就離不開敘事研究。(3)案例式案例式教學反思就是運用一個教學案例來說明蘊涵其中的教育教學原理。編寫案例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培養自身的洞察力。要從分析教學任務的目標出發,多方面地獲取有關信息,做教學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學背景。因為任何一個教學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時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價值。每個教學案例都充滿了決策時的理念與困惑以及為此所作出的多種詮釋或理論闡述。第四,發揮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編寫案例外,還要注意研究他人編寫的案例。開展教研活動時,各位教師拿出各自的案例,展開互動式討論和開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編寫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同時還可以分享同伴的經驗。案例是理論和實踐的橋梁。眾多的案例為教育學、心理學和課程論提供了佐證。案例是解決具體教學問題的一把鑰匙;案例是教師業務進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師學習理論和研究理論的一塊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合作性反思則是指教師通過與他人(管理者、教師、科研人員、學生等)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的對話和研討,如教研活動、教學觀摩、師生座談等。通常採用的方式有對比式、參與互動式、觀摩式等。(1)對比式在進行有對比的反思活動中,就同一教學內容可以借鑒兩位或更多位教師來進行對比,先通過聽課或集體備課對每節課的深入觀察、比較和分析,改進方法,再通過課後的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2)參與互動式參與互動式的反思,是指參與式教學與互動式研討相結合。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既可以與專題主講人或公開教學的當事人直接對話,也可以與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有意識地讓自己在活動中進行反思,在交流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生成新的教學理念,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也可以通過向學校骨幹教師(也可以是專業研究人員)咨詢,了解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並請專家加以診斷;也可以請其他教師同行聽課,集體會診,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3)觀摩式觀摩式通常指教師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上示範課,其他教師觀摩,課後與其他教師共同切磋和進行反思,最後由教研員(或專業研究人員)歸納點評。由於新的教學理念變成了教學實例,轉化成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加之授課教師與聽課者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新理念下的教學行為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和理解,教師不僅知道怎樣做,還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除現場觀摩外,教師還可以觀看有關示範課的錄像,觀看時可採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課的精彩片段或「敗筆」進行回放,讓觀摩者認真研討,剖析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不足。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專業研究人員和教師一起邊看、邊評、邊議。觀摩課能促使教師多聽、多想、多問和多做,通過反思、感悟和行動來增進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二)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教師經歷教學實踐後,教師總會產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麼?教學特色是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具特色的教學,給人的感受是別樣的,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它蘊含於諸多要素之中:在教學理念上,看主體地位的突出,看教學層次的呈現,實踐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式上,看學生參與的程度,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創新意識的培養。 2、「精彩」在哪裡?精彩的教學片段依附於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別有風味的氛圍營造,得心應手的教具應用,新穎別致的難點突破,別具一格的智能開發,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畫龍點睛的誘導評價,留有懸念的課尾總結等。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 3、「偶得」有哪些?教學的偶得是指教學過程的意外的收獲。意外收獲往往來自對課堂意外事件的處理:對面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教師如何應付;面對學生的歪答,教師如何引導等。意外的收獲往往來自學生「創新的」火花捕捉:學生發生問題的獨特渠道;提出問題的獨特途徑;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4、「缺失」在何處?上完一節課後,教師總會感慨課堂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不合理;哪一重點突出不明顯;哪一問題設計不科學;哪一合作落實不到位;哪一交流時間不充分;哪一語言評價不得體等。 5、「效果」如何?每一節課後,應認真反思教學預案的實施情況。通過本節課教學,教學的目標是否達成,教學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學的組織是否科學,活動的安排是否合理。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為今後再教學這一內容提供借鑒。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四、採用有效的策略,培養教師教學反思的能力(一)讓教師塑造反思的意識,營造全員反思的氛圍學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機會,積極向教師傳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員反思的氛圍。教師們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自己往往還意識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也不能及時總結提煉,究其原因,是個人還沒有樹立起反思的意識,集體中還缺少反思的氛圍。因此必須承認教師是有潛能的、可持續發展的。這里的潛能不僅是指教師先天具有的而尚未顯現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師的尚未激發的與自我發展相聯系的能量和興趣。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只有激發這種潛能,才能由外因轉化為內因,煥發出強勁的動力,推動教師主動積極投入工作,不斷完善自己,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而推動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對策就是學校管理者應創造一個適宜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著眼於激發和培育教師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教師在這環境條件下,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充分發展個人的特長和創造力。因此,上述從各方面加強教師之間、組室之間、學校之間的交流,還是為了這一點而服務,讓教師在反思的氛圍下受到內心感染而融入集體中去。(二)讓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反思,提升教師教學反思的深度和廣度 1、關於對教學事件的反思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學事實真相的表達,它能超越時間和概念體系,說明教育實際中的真實情況。教育事件雖然沒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論價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義與精神的占據,具有實踐的生機活力,是教育教學的血肉之軀。事件是突發的、不規則的、個性化的、未經設計的;同時,事件也是具體的、流動的、歷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這樣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組合。每個學生都生存或生活於各種各樣的教育事件之中,每個事件都是個性化的獨特境遇,都是師生間或生生間點對點的教育關系。教育事件是最為生動、最為穩定、最為常見、最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師的教育反思往往關注學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長,側重於境遇的獨特性。事件的中心詞是「事」;事的主體是人。對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過讓學生發現問題、形成能力、學會做事,生成態度情感價值觀,並確認自己的存在,促進人不斷的生長與生成。 2、關於對教育對象的反思從學生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結果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保證。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反思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不時地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在課堂上他們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自己的觀察,並根據學生表現出來的理解程度和行為來度量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許多優秀教師正是通過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來調控自己的教學進程和教學行為,並把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自己教學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來自學生方面的反思無疑會增進教師更理性化的教育行為。 3、關於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教師的反思不僅可以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教育行為,還可以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後,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判。這也是一種反思,是對一個持續實踐過程的反思。教學是教師每天所從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復一日的活動中,我們往往容易疏於思考,使鮮活的教育過程變得機械化、程式化。對日常的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來近乎沉寂的平靜,將所有理所當然的理念懸置起來,以懷疑、批判的態度重新審視它,以積極的心態分析過程與結果的教育意義與價值,反觀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 4、關於對教材教法的反思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無疑用到各種知識,而且教師本身也無法描述和預測具體哪些知識。教師既要知道「教什麼」,掌握所教學科及其相關的內容,又要知道「怎麼教」,掌握教育教學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麼」的知識與「怎麼教」的知識在性質上還有所不同。「教什麼」的知識在於掌握,在於知道「它是什麼」,可以通過傳遞的方式而掌握。「怎麼教的知識」不是教師被傳授的「應該怎麼教的理論」,而是教師的所體會,理解和實際擁有的經驗和信念,是教師個人的實踐知識,它是基於教師日常不斷的反思實踐而獲得的,包含著自己的教育信念,又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教學反思應把握反思的廣度和深度。反思的廣度就是要能夠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種種問題,不僅要善於抓住問題的基本框架,而且不會遺漏其中的重要細節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夠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內部,把握住問題的本質及核心,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揭露引發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遠因),並且善於預見事件的發展進程和結果。(三)讓教師養成反思的習慣,將反思有效地融入評價機制中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學校在評價教師過程中以弘揚教師的主體性,高度重視被評教師本人的積極參與、自我反思。五、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具體形式 1、教後記 「教後記」又稱「教學後記」,它是教師在一節課後對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後記」是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師進行教學控制的重要一環,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改善教學系統的運行狀態,對教學系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查找,以求發現和糾正教學系統及系統目標偏差,通過調整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工作質量來優化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議,備課筆記在最後留出空處撰寫教後記,可以隻字片語,可以洋洋灑灑,視這節課的情況而定,在第二輪該知識重新備課時,教師便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和經驗。一個比較完整、規范的教學過程是既應有課堂設計,又應有教學後記的。 2、反思性日記開設「成長與創新」教師沙龍,引導教師在參與、互動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議教師記反思日記,並與其他教師共同分析。學習共同體能夠把不同背景的教師組織在一起討論他們感興趣的教育問題,探討問題解決的方法並共享問題解決的方案,將有助於教師認識到不同人個體教育觀念之間的差異與聯系,從而更有助於他們自己的個體教育觀念的確立。教師的反思性日記主要是將自己教育教學行為之後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它可以在記錄任何形式教育活動:與同行老師的交流、與學生的某次談話、與家長的一次溝通、對一次公開課或講座的點評和體會等等,涉及面廣,形式多樣,區別於單純的教後記。養成教師撰寫反思性日記的習慣有利於教師積累教育教學的經驗教訓,並為教師經常性的反思提供豐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師將反思性日記進行經常性的集體交流與分享,將更有助於教師個體教育觀念的形成與教師的成長。 3、聽課。聽課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聽課,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年輕教師要多聽年長教師的課,從中吸取上課的一些寶貴經驗,包括課堂管理,教學方法等。資深的或者年紀大一點教師也應放下架子,主動去聽年輕教師的課,並將此與自己的教學做比較,通過這種反思來沖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作為反思型教師,還應主動邀請別的教師來聽自己的課,讓他人來評估自己的課堂教學,課後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學細節,探討改進措施。 4、學生反饋。學生反饋策略是指導教師應定期從學生那裡取得反饋信息,從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學生的反饋是多樣化的,有對教師上課的看法,有自己學習的總結,也有向教師傾訴自己最近不悅的事情,徵求建議等。教師可根據這些信息,反觀自身的教育教學,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當然,教師要想從學生那裡得到如實的反饋,平時須與學生坦誠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學環境。 5、專題反思圍繞教師個體在一個階段(學期或學年)的教學行為進行科學的、深刻的反思,這有利於教師從較高的層面對教學行為及其遠距離的效果作冷靜的分析,進而概括出教學行為表現的背景原因,並從宏觀的角度對今後的教學實踐進行指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運用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反思,這是教師開展教學專題探討或研究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教師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加強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最佳途徑。如果說每節課後的「教後記」,每一階段的「反思性日記」零星地、真實地記錄了教師在鮮活的教學實踐中微觀和瑣碎的教學心得的話,那麼專題反思這一行動研究就是有明確主題的教學反思,由於它聯系的是更長周期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從宏觀著眼,從單一的問題線索入手,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提煉、概括,並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後教學中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 6、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教師要做到反思意識的覺醒、反思能力的增強,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中,我們難以想像一個缺乏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教師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中關注情感教學。理論來源於實踐,理論一旦上升到一個高度,就對會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教學理論的學習,可以擴大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反思力,並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反之,教學實踐又可以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當教師發現教學實踐與理論不相符時,應先反思自己教學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確信無誤,也可對理論產生懷疑,並向理論的提出者挑戰,共同探討。這樣,教師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學者型教師。反思性教學為廣大教師架起了一座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引導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經驗和價值觀念,並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這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反思在教師的成長過程、學校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好的具有反思意識的優秀教師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圍的學校「土壤」中,也是很難延續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高度重視和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活動,創造條件,提供相應的政策、時間和經費,建立考核激勵機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便利條件,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Ⅲ 如何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
讓學生學會反思
《學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反思是指自覺地對數學認知活動進行考察、、評價、調節的過程,是學生調控學習的基礎,是認知過程中強化自我意識、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主要形式。《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具有回顧與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以通過對解決問題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評價應關注學生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過程的意識」。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反思、進行自我反思呢?
一、提高反思熱情,使學生樂於反思。
培養學生反思能力,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滲透是一條必不可少的途徑,但並不是課堂上的每時每刻都要引導學生對學習進行反思。因為一個人對探究問題的體驗是有時效性的,如果教師不及時進行處理,這種經驗就會自然消退,從而失去從經驗上升到規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機會,這是一種最大資源浪費,所以要抓住反思契機。然後要讓學生明確自我反思能幫助自己不斷地發現並解決實際問題,是以反思促發展,以反思促提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經常向學生灌輸反思的目的意義,可以激發學生對反思的興趣;也能讓學生受到啟示,體會到反思的好處,知道反思能使我們進一步明確對與錯,優與劣,進而有助於獲得成功。
二、指導反思方法, 使學生善於反思。
在回顧知識獲取時反思。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知識的理解,而沒有經過反思所獲得的知識是膚淺的,只有不斷地反思,才能使自己建構的知識接近數學知識的本質,最終達到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因此,在課堂中要積極倡導的是學習主體的理念,引導他們由靜聽轉變為主動探索,聽中有思,思中有悟,在聽講中學會捕捉引起反思的問題或具有反思性的見解。如:例如《圓的周長》一課的探究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在測量圓周長過程結束後進行一些必要的反思:如何測出圓的周長?能不能直接用直尺量?我還能想到別的方法嗎?體會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在學生探求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教師要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周長與直徑有什麼變化?這種變化有沒有規律?如果有,變化規律是什麼?我怎樣用語言來敘述?在得出結論交流時作這樣的思考:別人的做法與我有什麼不同?哪一種更好?與正確的結論相比,還有哪些距離?主要問題在哪裡?這種反思的直接作用,可以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學習更有效。也有助於學生對自身學習過程的系統反思,促進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推動自我發展機制的完善,使反思伴隨著自身的學習活動的常規化而逐漸自動化,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和養成反思習慣。
在集體討論中反思。「活動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於豐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增強遷移能力。概念形成的關鍵是重視意義建構過程,而不僅僅是單調記憶,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爭辯,來促進個人反思,實現自我創新。如教學《比例尺》中求實際距離時:我將新知識轉化為問題,分解成幾個相關聯的問題,步步遞進,讓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合作學習,反思知識的內在,內在規律,組成學生學習內容的主線。學生憑借比例尺的意義找到不同的解答方法,有用算式解的,有用方程解。在學生詳細地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後,我因勢利導,及時引導學生對照別人的解題思路進行反思:「這種解法我為什麼沒想到」,「自己只須再深入想一想就可以想到這種解法」,「這些創新解法間有什麼」等。我又讓學生觀察上面的解法,說說你喜歡哪種解法?生說:「我比較喜歡第一種解法,因為它是比例尺公式的變形,我們容易理解,解答也比較方便。」「我喜歡第二種解法,因為十分簡便,只要一步,但要求我們對比例尺的含義理解深刻。」??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不斷的反思中,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的理解,掌握了求實際距離的多種解法,溝通了數學知識和能力間的關系,提高了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能力。
在尋找錯誤成因中反思。課堂是個出錯的地方,在我們的課堂中往往因為學生思考問題的片面或解答的粗心大意,造成學生活動或作業過程中的一些錯誤。根據教學中的經驗和調查,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會做,卻總是粗心大意在小問題上出錯;第二類是似懂非懂,亂寫一通;第三類是對題目根本不知所雲,以致無從下手。我們該怎麼處理學生的錯誤呢?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錯誤作為已經得到建立的一種認識,已建構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所以教師不可能單純依靠正面的示範和反復的練習進行簡單的「抹去」,而必須通過教師適當提問和評價,引發學生內在的「觀念沖突」,通過學生「自我否定」,即自我反思,來有效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因此,針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結合錯誤特點巧設思辨情境、給予親和評價,引發沖突讓學生自己去剖析錯誤、反思成因,進而增進數學知識的掌握深度,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比如:有一次,學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題:0.97÷0.12=8??( )時,大部分學生填的是「1」,針對這一較為典型的錯誤,我把它作為一判斷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先判斷答案是否正確,接著追問:「你是怎樣發現錯誤的?」學生在富有啟發性問題的誘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種判斷錯誤的方法:①余數1與除數0.12比,余數比除數大,說明填「1」是錯誤的。②余數1與0.97被除數比,余數比被除數大,說明填「1」是錯誤的。③驗算:8×0.12+1≠0.97,說明填「1」是錯誤的。緊接著,我再帶著學生,找出正確的余數。由於計算時,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了倍,雖然商不變,但余數是被除數擴大倍計算後餘下的,所以余數也擴大了倍,正確的余數應把1縮小倍,得0.01。上面的例子中,我從學生的現實學習中選取錯例,充分挖掘錯誤中潛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反思問題,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地發現了問題,解決了問題,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了學生的發現意識。
三、引導學生寫反思。
當老師改完作業發還給學生後,不要急於評講,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針對做錯的題目,從兩個方面寫出反思:1、寫出當時是怎麼思考的,寫出解題方法和步驟,並對此進行質疑、探索,找到錯誤的根源;2、引導學生轉換角度重新審視問題與方法,寫出經過反思後的答案。反思可記錄在作業的空白處,也可讓學生准備單獨的「錯題記錄本」。這樣讓學生樂於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學生的反思意識才會逐步形成,反思的價值才能逐步體現。
總之,讓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自我成長,在反思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和方法,課堂上教師就要重視反思,鼓勵學生反思,並巧妙地利用反思,使學生在樂思、巧思、善思的過程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會學習,最終達成新課堂理念下的學會學習的至高境界!
Ⅳ 教學效果評價評語
以下簡述十條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1、老師授課的方式非常適合我們,他根據本課程知識結構的特點,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通過例題使知識更條理化。但授課速度有點快,來不及記錄。
2、老師授課有條理,有重點,對同學既熱情又嚴格,是各位老師學習的榜樣。
3、老師上課有時非常幽默,有時非常嚴格,不過還是非常有教授風度的,不妨自己來聽聽嘛!大家很崇拜他哦!=
4、老師治學嚴謹,要求嚴格,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循循善誘,平易近人;注意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較為活躍;上課例題豐富,不厭其煩,細心講解,使學生有所收獲;半數認真工整,批改作業認真及時並注意講解學生易犯錯誤;最重要的是,段老師能虛心並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反饋信息,做到及時修正和調整自己的教學。總之,段老師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教師。
5、老師對待教學認真負責,語言生動,條理清晰,舉例充分恰當,對待學生嚴格要求,能夠鼓勵學生踴躍發言,使課堂氣氛比較積極熱烈。
6、課堂內容充實,簡單明了,使學生能夠輕輕鬆鬆掌握知識。
7、教學內容豐富有效,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有時還有些洋幽默,很受同學歡迎。
8、老師教學認真,課堂效率高,授課內容詳細,我們學生大部分都能跟著老師思路學習,氣氛活躍,整節課學下來有收獲、欣喜,使人對此門課程興趣濃厚。
9、一開始這門課的時候確實被教材的厚度嚇了一跳,雖然現在已在老師的提綱挈領下掌握了重點,仍然對自己不是很有自信。我認為電子化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把教材變薄了,把精華的東西展現在我們面前,使大家的學習和復習更有針對性,也增強了大家學好這門課的信心。感謝老師在百忙之中作出了精美的課件,它對我們學習的幫助非常大。
10、老師上課詼諧有趣,他善於用凝練的語言將復雜難於理解的過程公式清晰、明確的`表達出來。講課內容緊湊、豐富,並附有大量例題和練習題,十分有利於同學們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課堂內容。
Ⅳ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和措施
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抄生,讓每個學生在襲原有基礎上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提高,這也是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的關系,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起點,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幫助,讓他們都有自我表現、自我成功的機會,都能獲得知識、能力和自信心。這既是小學數學教學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對暫時後進的學生充滿愛心和信心,用滿腔摯愛和熱忱,營造出祥和的心理環境,消除他們學習的心理障礙,使他們置身於教師的期望之中,在無卑無怯、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中抬起頭來學習。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說明,師愛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不僅能激起後進生學習的良好興趣,而且能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內部動機,從而提高智力活動的積極性。
Ⅵ 怎樣引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這么說,是不斷的反思,成就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一個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學反思的涵義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專家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積累經驗,在經驗中學習而不斷成長起來的。而進行教學後反思的總結提煉,是教師個體有效進行反思的綜合表現和快捷的訓練方式。因此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學,反思應是每位教師所必備的。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反思的意義,反思就是對教學經歷的再認識,就是對「失」的反省,對「得」的歸納。
二、教學反思應遵循的原則
(一)及時性原則
一節課過後要趁熱打鐵,及時的回憶、反思並及時記錄自己的思維閃光點,要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靈感和感受,並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
(二)持久性原則
要系統、全面地積累經驗並使之升華、凝結,必須以大量的課後反思為基礎,這就需要老師們寫教後記像醫生寫病例報告一樣成為一種基本的職業習慣。鍥而不舍,在持之以恆中提升水平,把教師閃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鏈。
(三)簡約性原則
課後反思要及時記錄,但不是寫長篇巨著,講究開頭、發展、高潮、結尾等,要突出重點,捕捉亮點,抓住要點,在言簡意賅中有所收獲,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則
教學反思要重視與專家、同行、學生的對話與研討。採用專家診斷、同伴互助、學生反饋等方式,通過交流互動,學習他人長處,在思維碰撞中共同成長。
(五)探究性原則
記錄的課後反思內容和問題要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要緊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才能與時俱進,格物致知。
(六)發展性原則
教師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當我們重復教授同一個內容時,要結合前幾次課後反思中記述的情況和感想,科學施教,之後再認真寫課後反思記錄,要不斷在教與學的方式上、教材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煉與升華,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提高。
三、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體內容
(一)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師自己通過收集來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資料,對一個特定的問題進行反思。它通過反思教學日記、錄音錄像資料、他人(包括學生)對自己教學的感受、他人的教學經驗等方式進行,通常採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動研究、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動研究式
行動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師立足於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從問題出發,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做到教學和研究合二為一,變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為教育教學研究的過程。行動研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一個不斷循環漸進的過程,即教師發現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步驟,採取有效的行動;行動結束後對實際效果進行評價和反思,進而又發現新的問題,制定新的行動研究計劃……。教師就在這樣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成。
(2)敘事式
教師的反思離不開教育實踐,正是在教育實踐中對教育世界的不斷追問,對所懷抱理想的不斷思考,對所從事教育意義的不斷追尋,才有了教師的成長。傳統教育理論將許多教育問題從教育實踐中抽拔出來而概念化抽象化,產生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隔離。教師專業發展實際上就是把這些教育問題的學術研究放回到鮮活的現實中,使理論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實踐的滋養。這就離不開敘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學反思就是運用一個教學案例來說明蘊涵其中的教育教學原理。編寫案例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培養自身的洞察力。要從分析教學任務的目標出發,多方面地獲取有關信息,做教學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學背景。因為任何一個教學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時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價值。每個教學案例都充滿了決策時的理念與困惑以及為此所作出的多種詮釋或理論闡述。第四,發揮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編寫案例外,還要注意研究他人編寫的案例。開展教研活動時,各位教師拿出各自的案例,展開互動式討論和開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編寫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同時還可以分享同伴的經驗。案例是理論和實踐的橋梁。眾多的案例為教育學、心理學和課程論提供了佐證。案例是解決具體教學問題的一把鑰匙;案例是教師業務進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師學習理論和研究理論的一塊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則是指教師通過與他人(管理者、教師、科研人員、學生等)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的對話和研討,如教研活動、教學觀摩、師生座談等。通常採用的方式有對比式、參與互動式、觀摩式等。
(1)對比式
在進行有對比的反思活動中,就同一教學內容可以借鑒兩位或更多位教師來進行對比,先通過聽課或集體備課對每節課的深入觀察、比較和分析,改進方法,再通過課後的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2)參與互動式
參與互動式的反思,是指參與式教學與互動式研討相結合。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既可以與專題主講人或公開教學的當事人直接對話,也可以與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有意識地讓自己在活動中進行反思,在交流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生成新的教學理念,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也可以通過向學校骨幹教師(也可以是專業研究人員)咨詢,了解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並請專家加以診斷;也可以請其他教師同行聽課,集體會診,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3)觀摩式
觀摩式通常指教師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上示範課,其他教師觀摩,課後與其他教師共同切磋和進行反思,最後由教研員(或專業研究人員)歸納點評。由於新的教學理念變成了教學實例,轉化成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加之授課教師與聽課者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新理念下的教學行為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和理解,教師不僅知道怎樣做,還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除現場觀摩外,教師還可以觀看有關示範課的錄像,觀看時可採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課的精彩片段或「敗筆」進行回放,讓觀摩者認真研討,剖析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不足。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專業研究人員和教師一起邊看、邊評、邊議。觀摩課能促使教師多聽、多想、多問和多做,通過反思、感悟和行動來增進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
教師經歷教學實踐後,教師總會產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麼?
教學特色是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具特色的教學,給人的感受是別樣的,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它蘊含於諸多要素之中:在教學理念上,看主體地位的突出,看教學層次的呈現,實踐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式上,看學生參與的程度,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創新意識的培養。
2、「精彩」在哪裡?
精彩的教學片段依附於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別有風味的氛圍營造,得心應手的教具應用,新穎別致的難點突破,別具一格的智能開發,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畫龍點睛的誘導評價,留有懸念的課尾總結等。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學的偶得是指教學過程的意外的收獲。意外收獲往往來自對課堂意外事件的處理:對面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教師如何應付;面對學生的歪答,教師如何引導等。意外的收獲往往來自學生「創新的」火花捕捉:學生發生問題的獨特渠道;提出問題的獨特途徑;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4、「缺失」在何處?
上完一節課後,教師總會感慨課堂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不合理;哪一重點突出不明顯;哪一問題設計不科學;哪一合作落實不到位;哪一交流時間不充分;哪一語言評價不得體等。
5、「效果」如何?
每一節課後,應認真反思教學預案的實施情況。通過本節課教學,教學的目標是否達成,教學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學的組織是否科學,活動的安排是否合理。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為今後再教學這一內容提供借鑒。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採用有效的策略,培養教師教學反思的能力
(一)讓教師塑造反思的意識,營造全員反思的氛圍
學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機會,積極向教師傳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員反思的氛圍。教師們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自己往往還意識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也不能及時總結提煉,究其原因,是個人還沒有樹立起反思的意識,集體中還缺少反思的氛圍。因此必須承認教師是有潛能的、可持續發展的。這里的潛能不僅是指教師先天具有的而尚未顯現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師的尚未激發的與自我發展相聯系的能量和興趣。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只有激發這種潛能,才能由外因轉化為內因,煥發出強勁的動力,推動教師主動積極投入工作,不斷完善自己,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而推動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對策就是學校管理者應創造一個適宜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著眼於激發和培育教師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教師在這環境條件下,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充分發展個人的特長和創造力。因此,上述從各方面加強教師之間、組室之間、學校之間的交流,還是為了這一點而服務,讓教師在反思的氛圍下受到內心感染而融入集體中去。
(二)讓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反思,提升教師教學反思的深度和廣度
1、關於對教學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學事實真相的表達,它能超越時間和概念體系,說明教育實際中的真實情況。教育事件雖然沒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論價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義與精神的占據,具有實踐的生機活力,是教育教學的血肉之軀。事件是突發的、不規則的、個性化的、未經設計的;同時,事件也是具體的、流動的、歷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這樣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組合。每個學生都生存或生活於各種各樣的教育事件之中,每個事件都是個性化的獨特境遇,都是師生間或生生間點對點的教育關系。教育事件是最為生動、最為穩定、最為常見、最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師的教育反思往往關注學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長,側重於境遇的獨特性。事件的中心詞是「事」;事的主體是人。對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過讓學生發現問題、形成能力、學會做事,生成態度情感價值觀,並確認自己的存在,促進人不斷的生長與生成。
2、關於對教育對象的反思
從學生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結果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保證。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反思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不時地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在課堂上他們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自己的觀察,並根據學生表現出來的理解程度和行為來度量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許多優秀教師正是通過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來調控自己的教學進程和教學行為,並把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自己教學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來自學生方面的反思無疑會增進教師更理性化的教育行為。
3、關於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不僅可以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教育行為,還可以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後,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判。這也是一種反思,是對一個持續實踐過程的反思。教學是教師每天所從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復一日的活動中,我們往往容易疏於思考,使鮮活的教育過程變得機械化、程式化。對日常的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來近乎沉寂的平靜,將所有理所當然的理念懸置起來,以懷疑、批判的態度重新審視它,以積極的心態分析過程與結果的教育意義與價值,反觀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
4、關於對教材教法的反思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無疑用到各種知識,而且教師本身也無法描述和預測具體哪些知識。教師既要知道「教什麼」,掌握所教學科及其相關的內容,又要知道「怎麼教」,掌握教育教學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麼」的知識與「怎麼教」的知識在性質上還有所不同。「教什麼」的知識在於掌握,在於知道「它是什麼」,可以通過傳遞的方式而掌握。「怎麼教的知識」不是教師被傳授的「應該怎麼教的理論」,而是教師的所體會,理解和實際擁有的經驗和信念,是教師個人的實踐知識,它是基於教師日常不斷的反思實踐而獲得的,包含著自己的教育信念,又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教學反思應把握反思的廣度和深度。反思的廣度就是要能夠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種種問題,不僅要善於抓住問題的基本框架,而且不會遺漏其中的重要細節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夠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內部,把握住問題的本質及核心,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揭露引發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遠因),並且善於預見事件的發展進程和結果。
(三)讓教師養成反思的習慣,將反思有效地融入評價機制中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學校在評價教師過程中以弘揚教師的主體性,高度重視被評教師本人的積極參與、自我反思。
五、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具體形式
1、教後記
「教後記」又稱「教學後記」,它是教師在一節課後對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後記」是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師進行教學控制的重要一環,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改善教學系統的運行狀態,對教學系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查找,以求發現和糾正教學系統及系統目標偏差,通過調整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工作質量來優化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議,備課筆記在最後留出空處撰寫教後記,可以隻字片語,可以洋洋灑灑,視這節課的情況而定,在第二輪該知識重新備課時,教師便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和經驗。一個比較完整、規范的教學過程是既應有課堂設計,又應有教學後記的。
2、反思性日記
引導教師在參與、互動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議教師記反思日記,並與其他教師共同分析。學習共同體能夠把不同背景的教師組織在一起討論他們感興趣的教育問題,探討問題解決的方法並共享問題解決的方案,將有助於教師認識到不同人個體教育觀念之間的差異與聯系,從而更有助於他們自己的個體教育觀念的確立。
教師的反思性日記主要是將自己教育教學行為之後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它可以在記錄任何形式教育活動:與同行老師的交流、與學生的某次談話、與家長的一次溝通、對一次公開課或講座的點評和體會等等,涉及面廣,形式多樣,區別於單純的教後記。養成教師撰寫反思性日記的習慣有利於教師積累教育教學的經驗教訓,並為教師經常性的反思提供豐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師將反思性日記進行經常性的集體交流與分享,將更有助於教師個體教育觀念的形成與教師的成長。
3、聽課。
聽課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聽課,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年輕教師要多聽年長教師的課,從中吸取上課的一些寶貴經驗,包括課堂管理,教學方法等。資深的或者年紀大一點教師也應放下架子,主動去聽年輕教師的課,並將此與自己的教學做比較,通過這種反思來沖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作為反思型教師,還應主動邀請別的教師來聽自己的課,讓他人來評估自己的課堂教學,課後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學細節,探討改進措施。
4、學生反饋。
學生反饋策略是指導教師應定期從學生那裡取得反饋信息,從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學生的反饋是多樣化的,有對教師上課的看法,有自己學習的總結,也有向教師傾訴自己最近不悅的事情,徵求建議等。教師可根據這些信息,反觀自身的教育教學,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當然,教師要想從學生那裡得到如實的反饋,平時須與學生坦誠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學環境。
5、專題反思
圍繞教師個體在一個階段(學期或學年)的教學行為進行科學的、深刻的反思,這有利於教師從較高的層面對教學行為及其遠距離的效果作冷靜的分析,進而概括出教學行為表現的背景原因,並從宏觀的角度對今後的教學實踐進行指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運用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反思,這是教師開展教學專題探討或研究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教師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加強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最佳途徑。如果說每節課後的「教後記」,每一階段的「反思性日記」零星地、真實地記錄了教師在鮮活的教學實踐中微觀和瑣碎的教學心得的話,那麼專題反思這一行動研究就是有明確主題的教學反思,由於它聯系的是更長周期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從宏觀著眼,從單一的問題線索入手,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提煉、概括,並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後教學中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
6、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
教師要做到反思意識的覺醒、反思能力的增強,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中,我們難以想像一個缺乏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教師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中關注情感教學。理論來源於實踐,理論一旦上升到一個高度,就對會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教學理論的學習,可以擴大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反思力,並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反之,教學實踐又可以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當教師發現教學實踐與理論不相符時,應先反思自己教學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確信無誤,也可對理論產生懷疑,並向理論的提出者挑戰,共同探討。這樣,教師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學者型教師。
反思性教學為廣大教師架起了一座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引導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經驗和價值觀念,並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這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反思在教師的成長過程、學校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好的具有反思意識的優秀教師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圍的學校「土壤」中,也是很難延續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高度重視和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活動,創造條件,提供相應的政策、時間和經費,建立考核激勵機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便利條件,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Ⅶ 物理反思怎麼寫
萬能檢討書:(下面這篇是政治考砸的。稍作改動即可。) 尊敬的老師:內 我深深容地為我的卑劣行徑而懺悔。我平日成天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目空一切,終於釀成了這個惡果。 當我看到這個慘不忍睹的分數時,我潸然淚下,繼而淚如泉涌,轉瞬間便淚流成物理反思怎麼寫
Ⅷ 如何讓學生認識余數一定比除數小的教學反思
讓學生學會反思 《學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反思是指自覺地對數學認知活動進行考察、、評價、調節的過程,是學生調控學習的基礎,是認知過程中強化自我意識、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主要形式。《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具有回顧與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以通過對解決問題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評價應關注學生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過程的意識」。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反思、進行自我反思呢? 一、提高反思熱情,使學生樂於反思。 培養學生反思能力,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滲透是一條必不可少的途徑,但並不是課堂上的每時每刻都要引導學生對學習進行反思。因為一個人對探究問題的體驗是有時效性的,如果教師不及時進行處理,這種經驗就會自然消退,從而失去從經驗上升到規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機會,這是一種最大資源浪費,所以要抓住反思契機。然後要讓學生明確自我反思能幫助自己不斷地發現並解決實際問題,是以反思促發展,以反思促提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經常向學生灌輸反思的目的意義,可以激發學生對反思的興趣;也能讓學生受到啟示,體會到反思的好處,知道反思能使我們進一步明確對與錯,優與劣,進而有助於獲得成功。 二、指導反思方法, 使學生善於反思。 在回顧知識獲取時反思。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知識的理解,而沒有經過反思所獲得的知識是膚淺的,只有不斷地反思,才能使自己建構的知識接近數學知識的本質,最終達到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因此,在課堂中要積極倡導的是學習主體的理念,引導他們由靜聽轉變為主動探索,聽中有思,思中有悟,在聽講中學會捕捉引起反思的問題或具有反思性的見解。如:例如《圓的周長》一課的探究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在測量圓周長過程結束後進行一些必要的反思:如何測出圓的周長?能不能直接用直尺量?我還能想到別的方法嗎?體會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在學生探求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教師要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周長與直徑有什麼變化?這種變化有沒有規律?如果有,變化規律是什麼?我怎樣用語言來敘述?在得出結論交流時作這樣的思考:別人的做法與我有什麼不同?哪一種更好?與正確的結論相比,還有哪些距離?主要問題在哪裡?這種反思的直接作用,可以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學習更有效。也有助於學生對自身學習過程的系統反思,促進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推動自我發展機制的完善,使反思伴隨著自身的學習活動的常規化而逐漸自動化,不斷提高學習效率和養成反思習慣。 在集體討論中反思。「活動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於豐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增強遷移能力。概念形成的關鍵是重視意義建構過程,而不僅僅是單調記憶,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爭辯,來促進個人反思,實現自我創新。如教學《比例尺》中求實際距離時:我將新知識轉化為問題,分解成幾個相關聯的問題,步步遞進,讓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合作學習,反思知識的內在,內在規律,組成學生學習內容的主線。學生憑借比例尺的意義找到不同的解答方法,有用算式解的,有用方程解。在學生詳細地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後,我因勢利導,及時引導學生對照別人的解題思路進行反思:「這種解法我為什麼沒想到」,「自己只須再深入想一想就可以想到這種解法」,「這些創新解法間有什麼」等。我又讓學生觀察上面的解法,說說你喜歡哪種解法?生說:「我比較喜歡第一種解法,因為它是比例尺公式的變形,我們容易理解,解答也比較方便。」「我喜歡第二種解法,因為十分簡便,只要一步,但要求我們對比例尺的含義理解深刻。」„„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不斷的反思中,加深了學生對比例尺的理解,掌握了求實際距離的多種解法,溝通了數學知識和能力間的關系,提高了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能力。 在尋找錯誤成因中反思。課堂是個出錯的地方,在我們的課堂中往往因為學生思考問題的片面或解答的粗心大意,造成學生活動或作業過程中的一些錯誤。根據教學中的經驗和調查,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會做,卻總是粗心大意在小問題上出錯;第二類是似懂非懂,亂寫一通;第三類是對題目根本不知所雲,以致無從下手。我們該怎麼處理學生的錯誤呢?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錯誤作為已經得到建立的一種認識,已建構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所以教師不可能單純依靠正面的示範和反復的練習進行簡單的「抹去」,而必須通過教師適當提問和評價,引發學生內在的「觀念沖突」,通過學生「自我否定」,即自我反思,來有效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因此,針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結合錯誤特點巧設思辨情境、給予親和評價,引發沖突讓學生自己去剖析錯誤、反思成因,進而增進數學知識的掌握深度,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比如:有一次,學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題:0.97÷0.12=8„„( )時,大部分學生填的是「1」,針對這一較為典型的錯誤,我把它作為一判斷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先判斷答案是否正確,接著追問:「你是怎樣發現錯誤的?」學生在富有啟發性問題的誘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種判斷錯誤的方法:①余數1與除數0.12比,余數比除數大,說明填「1」是錯誤的。②余數1與0.97被除數比,余數比被除數大,說明填「1」是錯誤的。③驗算:8×0.12+1≠0.97,說明填「1」是錯誤的。緊接著,我再帶著學生,找出正確的余數。由於計算時,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了倍,雖然商不變,但余數是被除數擴大倍計算後餘下的,所以余數也擴大了倍,正確的余數應把1縮小倍,得0.01。上面的例子中,我從學生的現實學習中選取錯例,充分挖掘錯誤中潛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反思問題,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地發現了問題,解決了問題,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了學生的發現意識。 三、引導學生寫反思。 當老師改完作業發還給學生後,不要急於評講,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針對做錯的題目,從兩個方面寫出反思:1、寫出當時是怎麼思考的,寫出解題方法和步驟,並對此進行質疑、探索,找到錯誤的根源;2、引導學生轉換角度重新審視問題與方法,寫出經過反思後的答案。反思可記錄在作業的空白處,也可讓學生准備單獨的「錯題記錄本」。這樣讓學生樂於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學生的反思意識才會逐步形成,反思的價值才能逐步體現。 總之,讓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自我成長,在反思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和方法,課堂上教師就要重視反思,鼓勵學生反思,並巧妙地利用反思,使學生在樂思、巧思、善思的過程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會學習,最終達成新課堂理念下的學會學習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