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人的遭遇節選中心思想
神態描寫
寫出了小傢伙的忐忑不安,以及對親情的渴望.
② 《一個人的遭遇》通過一個普通人的遭遇,傳達了什麼精神
《一個人的遭遇》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說,寫於1956年,發表於1957年。
小說專通過一位普通蘇聯公民屬在衛國戰爭中的遭遇,真實地再現了千百萬人在戰爭中經歷的痛苦生活,反映了德國侵略者給蘇聯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小說刻畫了在逆境中仍頑強奮斗的紅軍戰士形象,描寫了他們的痛苦和剛毅精神,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及其給人的命運造成的悲劇。
③ 評論《一個人的遭遇》
由《一個人的遭遇》看中國當代文學的垃圾特徵
——寫在《一個人的遭遇》發表五十周年來到之際
蔡宏偉
被識貨的並且是真心希望中國當代文學能夠承襲光大古典文學精神的一些歐美漢學家「罵」成垃圾的當代文學,一旦放在不垃圾的人家的當代文學作品面前,其垃圾特徵不言自明。可惜諸多的業內人士和旁觀者均缺乏承認的勇氣和智慧。
今年的歲末一天和07年的元旦,是肖洛霍夫小說《一個人的遭遇》發表五十周年紀念日。作為草根一族,筆者既無「資格」從人民的圖書館查閱當年蘇聯《真理報》原件,更無「職稱」去翻檢國內當日轟轟烈烈批判這支大毒草的諸多輝煌文章。筆者只能就著草嬰先生的譯作(不知道全不全?有沒有刪改過?)去推想肖洛霍夫原作的較為真實合理的模樣。盡管這樣,較之中國當代文學中的那些戰爭作品,《一個人的遭遇》簡真是一蹋糊塗的爛泥塘里的一枝白蓮,既是垂範又是示威,把我們當代文學的垃圾特徵硬是給活生生地逼了出來!
垃圾文學寫戰爭,最淺的層次是關注戰爭的雙方誰正義誰不正義,結論是正義的一方必將取得勝利;次一層次是關注戰爭中的正義一方的領導人是誰,執行的是誰的戰略思想,戰士的思想有沒有統一,結論是用正確思想武裝起來的軍隊是戰無不勝的;再深一層是關注戰爭中軍隊與群眾的關系,規律是受群眾擁護的軍隊戰無不勝;更深一層的是寫到了戰爭中的人性,不外是性的苦悶,想家的煩躁,最後往往是「理勝欲」,終究是好戰士。這最後一層的作品還出現琵琶反撥的現象,「終究不是好戰士」了,「欲勝理」,成了逃兵。戰爭中人性對苦難的承受,對善與惡的分辨,這些尚屬淺層次戰爭反思的因子,在當代的垃圾文學已難覓得一二;更遑論雷馬克《西線無戰事》里去深層次探討戰爭與政治的罪惡了!
筆者的職業是中學語文教師,教學中最覺垃圾得讓正常的人咋舌的便是孫犁的《荷花澱》。許多特級的中學偉大教師極口贊美這篇小說的「詩意美」,並藉此上公開課寫閱讀心得,把這樣的垃圾當成傑作塞給學生。明辨能力有限的學生從此便失了「眼力」,時間一長,范圍一廣,以耳代目的垃圾讀者群、垃圾評論群便形成了。在此基礎上,還會有不垃圾的作品嗎?!感謝現代科技的昌明,筆者不幸講授《荷花澱》時,總讓學生先看影片《一個人的遭遇》、《西線無戰事》中的一部。「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可惜的是,一向以商品「造假」聞名於世的當代中國人,對精神產品的學習、仿製顯然少了動力和天份!於是,便只剩下一味愚蠢地抵賴和狡辯。
謹以此文紀念《一個人的遭遇》在五十年前的發表,並且庄嚴聲明:彼時筆者尚未出生!
④ 《一個人的遭遇》作者
《一個人的遭遇》是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於1956年創作的連載短篇小說,發表於蘇聯黨報《真理報》。這部小說的發表,被看成是蘇聯五十年代中後期解凍文學的信號,從此,蘇聯大面積出現反思社會黑暗的,反對官僚主義的作品。由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於1959年上映。 《一個人的遭遇》首先在題材上有所突破,它通過主人公講述衛國戰爭,不表現蘇軍的英勇勝利,而表現失利,不表現英雄抗敵,而表現戰俘受難。小說第一次比較真實地揭露了蘇聯的真實生活,這是充滿了艱辛、不幸和眼淚的生活。小說第一次描述了為祖國作出巨大犧牲的蘇聯普通人的生活。在衛國戰爭的小說里,一般寫領袖和將軍的英勇,但對普通戰士寫得很少,就是寫普通一兵,也是類似《青年近衛軍》、《普通一兵》和《真正的人》一樣的戰斗英雄。而肖洛霍夫把普通人寫得很真實,沒有拔高,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就寫成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有人說,作品是俄國人道主義小說的復興——關心普通人,關心小人物。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俄羅斯文學向來以人道主義為典型特徵,結果到了20世紀50年代卻要高喊人道主義復興,這是對蘇聯社會對普通人漠不關心的現實的一個強烈批判。小說的結尾,作者寫兩個流浪者「是被苦難的生活拋棄在路邊的兩粒沙子」。聯系蘇聯的社會背景,可以知道小說的意義:真正揭示蘇聯普通人的社會地位——不是主人公,而是沙子。 這部小說的發表,被看成是蘇聯五十年代中後期解凍文學的信號;這部小說是在《真理報》上發表的,讀者立刻明白,政府在支持作家。從此,蘇聯大面積出現反思社會黑暗的,反對官僚主義的作品。這種思潮持續到1958年,後來以蘇聯另外一個作家「日瓦格醫生」事件為標志,蘇聯文壇又出現了冰封時期,但是,地下的解凍文學仍繼續發展。
⑤ 《一個人的遭遇》敘述方式對作品的內外主題思想情感的影響
這篇小說強烈譴責了德國法西斯侵略戰爭的殘暴罪行以及其帶給蘇聯人民專的沉重災難,反映了屬蘇聯人民為戰勝德國法西斯而進行的艱苦鬥爭及所付出的巨大代價,表現了蘇聯人民在戰爭中的崇高的愛國熱忱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
⑥ 一個人的遭遇的讀後感
索科洛夫是一來個普普通通的平民,本應自該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在戰爭的開端先後失去了自己最愛的人,父母,妻女,兒子,最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遇到了一個跟自己相同命運的凡尼亞。從此凡尼亞就成了他索科洛夫的最大精神精神支柱,後面夜夜濕枕頭,一方面身體逐漸渙散怕不能繼續陪伴凡尼亞,一方面想過去的妻兒家人。
告訴我們,要呼籲和平,珍愛和平,遠離戰爭。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沒有戰爭,一直在持續,只有國家強大,才不會被挑釁宣戰。在過去的戰爭中,活著的人遠遠比死去的人更加痛苦,肉體上的疼痛,精神的崩潰。
⑦ 一個人的遭遇 作者
《一個人的遭遇》是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於1956年創作的連載短篇小說,發表於蘇聯黨報《真理報》。這部小說的發表,被看成是蘇聯五十年代中後期解凍文學的信號,從此,蘇聯大面積出現反思社會黑暗的,反對官僚主義的作品。由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於1959年上映。
《一個人的遭遇》首先在題材上有所突破,它通過主人公講述衛國戰爭,不表現蘇軍的英勇勝利,而表現失利,不表現英雄抗敵,而表現戰俘受難。小說第一次比較真實地揭露了蘇聯的真實生活,這是充滿了艱辛、不幸和眼淚的生活。小說第一次描述了為祖國作出巨大犧牲的蘇聯普通人的生活。在衛國戰爭的小說里,一般寫領袖和將軍的英勇,但對普通戰士寫得很少,就是寫普通一兵,也是類似《青年近衛軍》、《普通一兵》和《真正的人》一樣的戰斗英雄。而肖洛霍夫把普通人寫得很真實,沒有拔高,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就寫成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有人說,作品是俄國人道主義小說的復興——關心普通人,關心小人物。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俄羅斯文學向來以人道主義為典型特徵,結果到了20世紀50年代卻要高喊人道主義復興,這是對蘇聯社會對普通人漠不關心的現實的一個強烈批判。小說的結尾,作者寫兩個流浪者「是被苦難的生活拋棄在路邊的兩粒沙子」。聯系蘇聯的社會背景,可以知道小說的意義:真正揭示蘇聯普通人的社會地位——不是主人公,而是沙子。
這部小說的發表,被看成是蘇聯五十年代中後期解凍文學的信號;這部小說是在《真理報》上發表的,讀者立刻明白,政府在支持作家。從此,蘇聯大面積出現反思社會黑暗的,反對官僚主義的作品。這種思潮持續到1958年,後來以蘇聯另外一個作家「日瓦格醫生」事件為標志,蘇聯文壇又出現了冰封時期,但是,地下的解凍文學仍繼續發展。
⑧ 一個人的遭遇的作品賞析
《一個人的遭遇》雖然也是一篇衛國戰爭題材的小說,但作者沒有完整地反映一個戰役,也沒有描寫前線戰斗的激烈情景,而是轉入對於戰爭的更加深沉的思考和評議,表現的是作者關於人的命運的關注,歌頌的是一個戰土失去了戰斗的可能、失去人身自由而成為俘虜以後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本色,以及他對待自己的悲劇命運的各種感受。小說探索的是戰爭與人的關系,是普通人的生存問題。
小說第一次比較真實地揭露了蘇聯的真實生活,這是充滿了艱辛、不幸和眼淚的生活。小說第一次描述了為祖國作出巨大犧牲的蘇聯普通人的生活。在衛國戰爭的小說里,一般寫領袖和將軍的英勇,但對普通戰士寫得很少,就是寫普通一兵,也是類似《青年近衛軍》、《普通一兵》和《真正的人》一樣的戰斗英雄。而肖洛霍夫把普通人寫得很真實,沒有拔高,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就寫成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有人說,作品是俄國人道主義小說的復興:關心普通人,關心小人物。作品其實地再現了千百萬蘇聯人民共同經歷的痛苦生活,反映了侵略戰爭給一代人帶來的巨大災難.給他們的肉體和心靈所造成的無法彌合的創傷。索科烙夫是普通勞動者中的一員,他的一生沒有做出過什麼寶轟烈烈的驚人事跡,卻經歷了各種生活中的艱難困苦。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他的父母校餓死,成了孤兒,過早地體驗了生活的艱辛和苦難。但他沒有為生活的艱辛擊倒.好不容易過上了「心滿意足的生活」,戰爭的災難又迅速地粉碎了他的美好理想。在戰場上從不含冤叫苦,總是積極勇敢地爭取完成任務;在受傷被俘時,有過短暫的驚慌和膽怯.卻沒有向敵人低頭求饒;在集中營里滿懷仇恨殺死仇敵,兩次冒險越獄逃跑;就在戰爭行將結束,勝利的曙光顯露出來納時候,他失去了最後一個親人再次成了孤獨的人。戰爭結束後,他依舊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被收走駕駛執照、失業、流落他鄉。可他還是堅強地挺立,還收養了一個在戰爭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兒,始終相信堅冰總有解凍的時刻。貌似乎淡的描寫寄託了作者對於索科洛夫這樣一個普通勞動者的關注、理解相同情,戰爭毀滅了他的家庭和幸福,卻沒有磨蝕嬸他生活的勇氣和良知,他收養孤兒萬尼亞,路上了坎坷的生活旅途,准備迎接命運的考驗。 小說的原文名字直譯應該是「一個人的命運」,如此誘使讀者去猜想:主人公是什麼樣的人,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命運。川而引起強烈的閱讀期待。小說人物的遭遇是隱喻性的,盡管這是一個短篇小說,但它通過表現一個人幾乎一生的經歷表達了更深刻的內容。我們通過主人公與敘述人的交談得知:索科洛夫開始自述的時候的第一句話是「我的生活開始時是平平常常的」、這果就己埋下伏筆。索科格夫生於1900年,他是20世紀的「同齡人」。這樣一來,平常小人物就有了不平常,這個人似乎就個再是一個遭遇普通的人,他只有了某種隱喻的意味。後來他自己告訴我們:他在國內戰爭中參加過紅軍、在1922年的大飢荒中,為給富農當長工才倖免於餓死,但他失去所有的親人,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流亡。當他同孤兒院中的一個姑娘結婚,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然而戰爭爆發,他上前線,幾經磨難。可是敵人的一顆炸彈夷平廠他的家,奪走妻子和一雙女兒,他重新又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人。
肖洛霍夫又通過激發讀者的聯想,在作品外構成更大的外在的隱喻文本,蘇聯人民半個多世紀前的道路則是被隱響的文本,索科洛夫的通路足以一個人的上下來「模擬」『個民族半個多世紀的命運:他和它的「生活曲線」是平行的,都是倒u型的道路,而且兩者之間具有編年史的疊合關系。蘇聯人民在20世紀前50年的道路,起點是艱難的。1921年的前有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此後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後來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蘇聯人民歷史命運的高點。小說結尾處第一敘述者的獨白涉及萬尼亞有這樣一句話:「這個孩子將代他父親身邊成長、等到他長大,也能經受一切,並且克服自己道路上的各種障礙,如果祖國號召他這樣做的話」。這個敘述者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情感,盡量不讓男人吝嗇的眼淚流出來,盡量不表露自己的態度。可是當他似乎是不經意間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不料他就以對萬尼亞命運的預測道出了20世紀下半期俄羅斯人民歷史道路的預言。
《一個人的遭遇》在敘事和隱喻之間形成文本以外的藝術張力。沒有生動的敘事,作品就容易空闊疏落,缺乏真實感和親近感,而在《一個人的遭遇》中,作家通過索科洛夫的自白,對戰爭中人性的存毀和流變作了動人的講述,使作品獨具格。沒有隱喻,作品就容易失之單薄平庸,缺乏厚重感和深刻性。《一個人的遭遇》通過主人公姓名和情節的隱喻、激發讀者產生聯想的標題,把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命運吸納進小說中。於是《—個人的遭遇》就成為20世紀俄羅斯民族的默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