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多重教學設計思考和提出的問題
小學數來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自有多重》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理解「1千克=1000克」,學會簡單的換算。
2.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有關的簡單問題,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3.結合操作過程,養成熱情參與、認真傾聽、積極思考的習慣,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掌握「1千克 = 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難點: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質量觀念,能結合實際正確應用質量單位。
教學用具:各種秤、多媒體課件、1千克的鹽等多種物品。
B. 誰首先提出使用教學設計
中國教育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員幾乎都聽說過他,並且都知道他被稱為「第二代教學設計(ID2)之父-----戴維·梅瑞爾博士 」
C. 在定義教學設計時,明確提出需要對方案進行修改的中國人是誰
是外國人加涅。
國際教學設計大師加涅在1985年出版的《教學設計原理》一書中寫道:「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
D. 布魯納對發現教學的教學設計提出的四項原則是什麼
布魯納來對發現教學的源教學設計提出的四項原則:
1,教師要把學習情境和教材性質向學生解釋清楚.
2,要配合學生的經驗組織教材.
3,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安排教材難度與邏輯順序.
4,確保材料難度適中,以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材料太容易,學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難,學生容易產生失敗感。
E. 教學設計的概念首先是誰提出來的
這種概念的話可以應該是學院的院長提出來
F. 教學設計和教案有什麼不同怎樣將教學設計演繹成一份教案
大家肯定會思考一個問題,過去都是要寫教案,而且教案非常認真,那麼傳統的教案跟現在提出的教學設計要求,它們的關系是如何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相同點:都是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前的一種准備,計劃,或者策劃,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是課前教師的准備工作。既然都是一樣的,為什麼現在又要提出教學設計的要求呢?下面我們再從它們的不同點來理解。不同點:首先,兩者的基礎是不同的,或者說它們的理論基礎是不同的。過去傳統的備課主要是以經驗為基礎,有經驗的老教師,他的備課往往比較成熟,教學效果比較好,而新教師由於經驗不足,所以他的備課盡管花了很大的力氣,可能還是沒有備到點子上,教學效果也就一般。然而現在我們提出的教學設計,它不是以經驗為基礎,而主要是以現代的教育教學理論為基礎,比如說多元資源論、建構主義、教學分類學等等。這些學習理論、教學理論是我們現代進行教學設計必須要具備的理論基礎,所以這兩者的基礎是不同的。第二,兩者在層次上也不一樣。傳統的備課,可以說是個初級階段,這也是很多人的看法,而現在我們提出的課堂教學設計是現代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專業技能。所以在層次上應是不同的,要求上也是有所不同的,這個例子就不多舉了。第三,從內容上來看,傳統的備課,它主要考慮哪些問題呢?一個是課題,這個當然是共同的。傳統備課它要有一個教學目的,還有就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最後就是布置作業,所以內容的要求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一些。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它的內容比較豐富全面,較為深刻。比如說它要進行任務分協,要提出設計思路,要選擇適當的手段和方法,同時還要設計教學流程,最後還要評價教學的效果等等,所以在內容上兩者的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最後,傳統的備課跟我們當時的教學理念是相聯系的,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們主要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所以我們的教學目的也比較簡單,只要學生學會了、聽懂了老師講的知識,那麼我這堂課目的也就達到了。但是現代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目標是三維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還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要負責學生人格的塑造,科學精神的培養等等,所以從目標上來說,我們現在的任務是更加繁重,也更加全面。所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說,課堂教學設計與傳統教案在要求上、內容上已經大大發展和提高了。 教學設計:教師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目標、選擇策略手段、制定教學流程、評價教學效果、以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編制教學預案的過程 教案:又叫課時計劃,教師經過備課,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教案是上課的重要依據,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 如何處理好教學設計與教案的關系:(一)教案是教學設計的具體實施方案 ;(二)一般先進行教學設計,後 書寫教案;(三)一份教學設計可演繹成不同的教案
G. 行動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教學設計指點原則包括甚麼
美國-心理學家來-約翰·華生在自20世紀初創建了行動主義學習理論,在格思里、赫爾、桑代克、斯金納等的影響下,行動主義學習理論在美國占據主導地位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斯金納更是將行動主義學習理論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並對強化原理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使強化理論得到了完善的發展。他根據操作性條件作用原理設計的教學機器和程序教學曾風行世界。華生認為人類的行動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1個人的行動模式,不管是正常的行動還是病態的行動都是經過學習而取得的,也能夠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動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可以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到達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動的目的。他認為,行動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看來人和動物沒甚麼差異,都遵守一樣的規律。 查看更多答案>>
H. 史密斯什麼時候什麼文章中提出了教學設計的定義
美國學者肯普給教學設計下的定義是:「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回過程中相互聯答系的各部分的問題和需求。在連續模式中確立解決它們的方法步驟,然後評價教學成果的系統計劃過程。」
學習教練肖剛定義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
I.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比較復雜,教學互動是多種行為作用的結果。
對於教師,最基本的任務是專在規定時間內屬,教授計劃教授的內容。
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時刻觀察學生反映。
兒童心理相對成人心理較簡單且容易受影響,但復雜程度依然很高,而且更有不確定性,不過可以根據觀察判斷。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首先要維持絕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必要時予以適當提醒。
然後在備課時收集資料,使用符合兒童興趣的素材(如小動物,食品,游戲等)舉例子,激發學生興趣。
此時再因勢利導,提出更高的教學要求,要求學生思考,從而提出問題。
當然,實際情況更加復雜,如果你是教師,可以像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也有不同的特點。
J. 課改背景下對寫作教學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如何在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提高教學水平的方法很多,但「條條大道通羅馬」,只要你的出發點是學生的成長和自己的成長,其落腳點都會殊途同歸。
提高教學水平,首先要專心致志地備課。
備課的時候,不僅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備教法、備過程、備自己。只有做到五備,才不會在課堂教學中照本宣科,才不會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感到味同嚼蠟。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節課的准備,都應該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努力在每一節的課始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意識。
其次,一定要在授課中把控自如,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整個課堂教學最好做到活而不亂。
授課時,切忌照本宣科——教案是死的,但學生和課堂都是活的,在上課的時候,要根據需要對已經預設好的教案進行靈活變通地處理,讓教學設計富有「彈性」。
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學中不能自己像鞭炮似的在課堂教學時滔滔不絕,把課堂教學當成自己的一言堂。如果這樣,你的口才再好,整節課都是劣質的。
故此,教師要發揮出學生的主導作用,這就好比某位作者在頭條平台發布文章,他的文章能夠引發其他讀者的共鳴,讓大家有一種很想去評論的沖動,那麼,這無疑是一篇很成功的文章。
同樣的,你在課堂上教學的時候,也要創造這種讓學生「評頭論足」的契機,這樣,學生參與進來了,回答積極性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自然就上來了。
第三,教師要堅持每天都給自己「充電」,練好自己的三筆一畫一話:毛筆、鋼筆、粉筆、簡筆畫和普通話。
這三筆一畫一話有什麼作用?敬其師,信其道。這些本領如果過硬,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有比較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整潔美觀的板書水平,學生就會對我們產生敬佩之心,這對我們教育教學的助力無疑是非常大的。
同時,還要堅持寫教學反思。
備課中我們確定一份教案,課堂教學中我們用調整好的「第二份教案」,我們要在這兩份教案中反思理論與實踐的落差點,反省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閃光點分別在哪裡,今後面對同類的現象應該怎麼處理?
這些寶貴的經驗,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記錄下來,並持之以恆地做好記錄。就這樣,你在不斷「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教學水平會拾級而上、換擋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