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教學反思
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標准把科學探究放在突出的地位,把科學探究作為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核心,強調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式,,明確地提出發展科學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內容與培養目標。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通過手腦並用的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並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人是天生的探究者。嬰兒呱呱墜地時,他們就動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去了解周圍的環境。當兒童發現令他們迷惑不解或者能引起他們興趣、激起了他們好奇心的物體和現象時,他們就會發問並想方設法尋找問題的答案。然而長期的應試教育,把大部分學生探究的興趣磨滅了。
「探究性教學實際上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本文嘗試通過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為主導,以課堂為主陣地,學生為主體,把學生培養成懂得思考的人,能較全面地發展他們的探究能力:能抓住問題本質,善於提出問題,對問題提出各種有價值的猜測,能考慮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多種途徑收集和評判證據,運用科學概念並檢驗其正確性,能與同學和老師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讓學生有機會體驗發現的樂趣,養成不屈不撓、敢於冒險、保持好奇、勇於創新等的科學態度。將來長大成人後,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將繼續受用這些探究的技能。
一、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大文豪巴爾扎克曾經說過「問號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善於發現問題,提出質疑,進行釋疑是思維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現。質疑不僅是思維的開始,正確的質疑往往還是成功的開始,縱觀科學發展史,每一個階段的進展幾乎都是從質疑開始的。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海森堡也曾說過:「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於解決了問題的大半。」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對此也深有體會「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自己會不會提出問題。」
(1)、認識「問題」的價值是培養探究能力的可貴前提
胡適曾經對北大畢業生說:「問題是學問的老祖宗,古往今來一切知識的產生與積聚,都是因為要解答問題。」我們的思維受先入為主的影響,使思維容易陷入滯澀與休眠狀態;而問題的出現,往往會造成某種不確定性,使思維活躍起來,從而打破思維定式。當學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困難的問題時,他就會受到刺激。布魯納研究表明:難易適中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足以激勵學生向下一階段發展,促進學生進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維從「前反省狀態」進入「後反省狀態」,在這種狀態轉變的過程中,智力活動總是嘗試性、探究性的,始於問題的提出,終於問題的解決
(2)、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關鍵
促進學生的有效探究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將學生置於有意義的情境中,並引導他們提出問題,或者向他們提出恰當的探究任務。[4]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個人傾向於認識、研究並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徵,是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興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會導致對事物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創設情景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未知知識產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慾望,產生問題意識,提出有價值的探究問題。教師以積極的態度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寬松的質疑環境,善於運用多種途徑,如實驗、多媒體技術、化學史、生產生活和社會中的實際問題等,為學生創設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情景逐步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質疑,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動機。
①以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為前提,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陸九淵曾提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 。學生要有問題、想問問題、敢於問問題、好問問題,更應該會問問題。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是會學習的重要標志。
傳統的化學教學設計中,教師往往重視自己在課堂中如何向學生提出問題,卻忽視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問,提出問題。學生把教材和教師當成是權威和真理,學生也很少對課本或教師提出質疑,很少認真思索過一個問題。新課程背景下化學的教學,要求教師在創設問題情景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想像、質疑、勇於求異,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體驗為前提,圍繞某一個化學知識點,設置教學情境,啟發學生發現與此化學識點有關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教師對敢於提出問題、善於提出問題的學生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努力建立一種平等互信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消除思想障礙。讓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使學生在問題中求知,在問題中發展,不斷提高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②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以學生為本」提出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在探索化學規律的過程中設置一個個、一組組彼此相關、循序漸進的探索性問題,通過連續提問,誘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這種方式下,教師以問題為引子,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
③留給學生思維的時間和空間
在教學大綱背景下化學實驗,分為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通常都是老師演示學生看、 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分組實驗則是學生按教材按部就班,照方抓葯,再現教材中既定實驗現象和結果。學生不需要思考提問,學生也很少有思考和質疑的時間和空間。而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實驗探究教學是以一個問題或主題為中心,教師啟發學生質疑、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獨立發現和提出問題,實驗的方案多樣,結果也不是唯一的,學生有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
④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口頭和書面表達
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逐步發展的。學生發現問題後,教師應啟發學生把自己的發現以問題的方式表述出來。之後,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鼓勵學生對發現的問題作出進一步的思維加工,形成一個有價值的探究問題,並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加以表述出來。對學生所表述的化學實驗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正確的表述,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不恰當的表述,要及時給予糾正。學生經過多次的經驗積累,隨著他們化學知識、技能的提高,就可以逐步發展他們發現和提出實驗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進行學生猜測與假設的能力
牛頓對猜測作出過精闢的論斷「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 猜測和假說是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沒有猜測和假設,就沒有研究的方向,更談不到科學的發現。
(1)通過具體的實驗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猜測與假設的重要性
在化學探究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猜測與假設能力,不能離開具體的實驗探究活動。那種為了培養猜測與假設能力而孤立地進行這方面訓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培養應當是學生的主動發展。因此,教師應注意通過具體的實驗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猜測與假設對於發展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同時,使學生體會到,猜測與假設還是化學實驗學習的重要且具體的學習方式,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敢不敢、會不會作出猜測與假設,是衡量學生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的一個重要標准。
(2)創設生動活潑的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大膽地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猜測與假設
對於長期習慣於被動接受學習的學生來說,要立刻使他們形成一定的猜測與假設能力是不現實的。為此,教師在化學教學中,一方面要制定發展學生猜測與假設能力的計劃,讓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體驗,逐步轉變被動接受學習的習慣;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在探究式學習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激發學生的想像力,這一點在猜測與假設能力發展的初始階段尤為重要。同時,還要對學生作出的猜測與假設給予肯定和贊賞,強化學生主動、大膽地提出猜測與假設的積極性。
(3)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對猜測和假設進行交流和探討
由於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學習習慣和實驗探究能力不同,他們提出猜測與假設的方式、角度、深刻程度等,也都有著較大的差異。如何消除或弱化這種差異呢?教師在化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使每一名學生在小組內都有提出猜測與假設的機會,都能對別人的猜測與假設發表個人的看法。事實上,小組內或小組間的主動交流,對於學生發展他們的猜測與假設能力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盡管猜測、假設不一定是最終的科學結論,但猜測也不是胡猜亂想,假設更不是瞎說。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對所提出的猜測與假設,應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從不同的側面給予論證。小組內的討論,更有利於學生取長補短,開闊思路。
三、培養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
實驗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大熔爐。教師在實施新課程標准中更應大膽轉變教學觀念,大膽開展各項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的智力和思維的深刻性、嚴密性、廣闊性、創造性和敏捷性等得到進一步的開拓和提高,讓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法,學有創造,學有個性,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獨立學習能力的人。
(1)、學生親手實驗,加強化學知識的感性認識。
動手能力是學生創新能力的最直接的體現,一個連基本操作都不會的學生,很難想像他有多強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的動手能力,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都十分重視強調實驗操作的規范化和技能的培養,學生來到實驗室做實驗時,往往是按實驗台上的實驗用品和教材的步驟而進行「照方抓葯」式的實驗操作,除了操作技能的練習外,化學實驗和其他重要功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新課程標准教材在實驗上取消了傳統教學的這種模式,要求學生自己通過學習去完成,這樣教師就要精心設計化學教學實驗活動和學生參與活動的方式,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通過實驗而體驗實驗過程,讓學生在實驗中能清楚地觀察現象,實驗結束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形成思路得到結論,並且可以與同學就實驗及結論進行交流,展開討論;對實驗中產生的錯誤偏差進行分析,找出原因。
通過學生有目的地參與實驗,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和經驗,體驗實驗過程中所蘊含的樂趣。這樣讓學生一方面在快樂中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通過交流學習掌握處理信息的技術和方法。如在講授「空氣成分的測定」實驗時,我設計了三組實驗(每組讓三名學生上台演示),實驗中所用裝置相同,葯品不同---A組為:紅磷、水;B組為木炭、水;C組為:木炭、石灰水。實驗現象是A、C兩組的同學基本上能看見燒杯中的液體能倒流進集氣瓶中,且液體體積約占集氣瓶總體積的1/5,探究出空氣中O2的體積含量;而B組的同學幾乎看不見水倒流進集氣瓶中。根據這些實驗情況,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並讓學生自由討論,找出原因,最後教師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最後讓學生回去思考並做作業:假如用燃燒蠟燭的方法能否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為什麼?通過這樣的對比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學習化學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2)、積極開展探索性實驗的實踐活動。
現代科學觀點認為:科學應包含著科學知識和認識科學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因此,在化學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提供已經獲得過的系統知識,還要有效地傳授用來探索及檢驗這種知識的方法。實驗是一種探究性活動,實施探究性化學實驗教學不僅能夠為學生充分發揮實驗的能動性,還能讓學生體驗科學的發現的過程、了解知識的全貌,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傳統的化學實驗是驗證性的,它可以以「讀教材」和「聽教材」來代替,新教材的實驗教學中,要盡量發揮實驗的探究本性,讓學生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豐富學生探究活動的親身經歷。探究性實驗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並不忽視老師的主體作用,相反,它對教師的要求更高,要求老師幫助學生設計方案,啟發學生全面考慮問題,建議他們對某些問題進行解釋或討論,或變換實驗方法,把實驗探究做得更深入,並指導學生用文字或圖表表述來完成探究的過程與結論,讓學生在動手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提高探究水平。老師在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化學資料,如何描述宏觀的化學物質和元素與微觀的粒子運動狀況,如何定量地揭示化學變化規律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盡可能地讓學生到顯示世界中親自觀察,體驗事物的變化過程、條件和結果,體驗這些變化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的影響。
例如:在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的實驗探究中首先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燃燒和滅火的方法,猜想燃燒需要的條件和能滅火的原因;然後指導學生開展實驗進行研究: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中放入一小塊白磷,在燒杯上方蓋上一塊薄銅片,銅片上兩邊分別放一小堆乾燥的紅磷和白磷,觀察到現象後再對燒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氣,再觀察現象。實驗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得出燃燒的條件。結合課本內容,教師又設計了一些實驗供學生課堂上探究,如:①點燃水和酒精,觀察哪種物質能被點燃;②在相同條件下點燃小木條、木炭和煤,比較哪種物質容易被點燃;讓學生在理解燃燒的條件的同時,又得出不同的物質著火點不同的結論;③將鐵絲分別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點燃,觀察燃燒的不同情況,得出物質燃燒的劇烈程度與氧氣的濃度有關。又如讓學生進行用不同的方法熄滅蠟燭的實驗,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滅火方法,得出滅火的原理。通過這些實驗的對比,加強了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探究性實驗可以讓學生體驗、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豐富學生探究活動的親身經歷,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讓學生在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在交流中學習別人的經驗,反思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中進行爭辯和質疑,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收益,得到提高。這樣更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3)、課堂設計的實驗要貼近社會生產、生活。
新化學課程標准突出關注社會現實,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實際經驗提煉學習素材,從豐富、生動的生活中尋找學習主題,要求學生了解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逐步認識和感受化學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在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保持和增進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作為化學教師就要發揮化學學科的自身優勢,通過化學實驗拉近學生與化學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體驗知識的使用和價值。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選擇和設計一些課外實驗和家庭實驗讓學生親手去完成,如利用食醋除去熱水瓶中的水垢;利用肥皂水來檢驗硬水和軟水;利用PH試紙來測定柑桔、蘋果、香蕉、番茄、可口可樂等常見水果的PH值;鐵釘生銹;樹葉做成漂亮的書簽等實驗,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習化學有用,只要我們勤於思考,勇於嘗試,就能有所創新、有所發明,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體驗化學帶來的樂趣。
四、培養學生得出結論的能力
化學教學中得出結論的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以及體驗等。在課堂上通過具體的得出結論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證據對得出結論的重要性;通過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體會觀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是結論的重要內容;通過具體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習得出結論的方法培養學生得出結論的能力。
通過實驗觀察獲得的實驗事實,通過查閱、調查等獲得的證據,並對所收集的事實和證據進行整理的基礎上,運用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科學邏輯方法,將獲取的證據與問題聯系起來,提出現象或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而得出結論。在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將觀察到的現象與已有知識聯系起來,這必將產生新的知識,提出新的見解。對於科學家,這意味著新的發現,對於課堂上的學生,則意味著對現有知識的更新,是新知識的獲得。所以,得出結論是探究過程的高級思維,是能力和知識雙豐收的重要環節。
五、 培養學生反思與評價的能力
科學探究既作為學習的方式,又作為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必須落實在其他各主題的學習中,不宜孤立地進行探究方法的訓練。對科學探究學習的評價,應側重考察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實際表現。
學生的知識背景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的認識角度和認識水平也存在差異。在探究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和討論,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評價能力。要提倡以小組為單位的探究活動。
反思與評價是從嚴密的角度對探究行為和結果的可靠性、科學性進行重新審視的過程。通過反思與評價,能使學生發現實驗探究中存在的問題,揚長避短,獲得新的發現和改進建議,發展批判性思維,體驗實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
(1)培養學生對探究結果進行評價的意識
對探究結果進行評價的意識是指對探究結果的科學性、可靠性有進行評價的願望和心向,通常表現為主動分析與思考實驗探究結果是否較圓滿地解決了所提出的探究問題、探究結果是否與書本上的結論相吻合、探究結果是否與日常的經驗或現象相矛盾、探究結果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否符合邏輯,等等。教師應啟發學生從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條件的控制(包括化學葯品的純度、試劑用量、實驗操作)等方面去思考實驗探究結果的可靠性。例如,當學生用實驗解決某一個有關物質的鑒別問題時,若現象不太明顯或操作繁瑣,就要考慮其實驗操作、葯品用量控制,甚至實驗方案設計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並重新進行實驗探究,直到獲得較滿意的結果。
(2)培養學生對實驗探究過程進行反思的意識
學生對實驗探究學習活動進行反思的意識,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或通過與他人討論對實驗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後,發現自己與他人的長處以及存在的不足,並有進一步改進的願望和要求。例如「我這次實驗探究很成功,關鍵在於實驗方案的設計較合理,對實驗葯品用量的控制和操作較好,以後我一定要繼續發揚」;「我的實驗失敗了,主要是我的實驗操作不當所致」;「別的同學實驗現象明顯,裝置既簡單,反應迅速,而我這個實驗耗時太長,裝置較復雜,可能是實驗設計方案有問題,我仔細分析原因,又重新設計了新的實驗方案,通過實驗,證明這一方案的確有大的改善。」在實驗探究教學中,通過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反思各自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學習他人長處,改進自己的不足,提出新的修改措施,嘗試新的探究方案。
總之,在教師精心設計探究內容,耐心的幫助和正確的引導下,經過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全過程,探究活動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將得至充分地發展,增進學生對科學探究方法與過程的理解,形成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2. 如何進行初中化學教學反思
作為老師,教學肯定知道知識點。
通過考試(統計分析),看學生掌握了那些知識點,那些沒有掌握,學生的興趣沒有吸引上來,尋找合適的方法來提高學生興趣。
3. 如何進行化學教學反思
分兩塊寫:1.教師層面:備課、實驗准備、上課情況(個人感覺)等方面2、學生層面:學回生獲得知識進展、學生課堂反答應、課上突發情況等方面.一般要寫到認識不足,以後的改進措施,沒有完美的課,靜下心反思,總有不足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寫就好了.
4. 第三節怎樣學習和研究化學教學反思
第三節怎樣學習和研究化學
學習目標:
1.通過教師講解和實驗活動,了解研究和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
2.認識化學實驗在學習和研究化學上的重要性;
3.了解學習化學需要進行科學探究
4.指導學習化學需要藉助化學符號(或者化學用語),初步認識化學符號在化學學習上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化學學習需要進行化學實驗
化學實驗的觀察,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或者藉助於儀器來觀察物質及其變化的條件、現象和結果,應該注意對實驗前、中、後的觀察。
化學的觀察
變化前變化中變化後
(1)有哪些物質參加了反應
(2)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等
(1)反應條件(如加熱、點燃、高溫、催化劑等)
(2)伴隨現象(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氣體或沉澱等)
(1)有哪些物質生成
(2)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
5. 人教版初三化學教學反思怎麼寫
實話實說——寫抄得、失襲
一節課下來,課堂教學抑或超乎所想的順利,抑或不盡人意。一堂課可因教師一句幽默奇妙的導語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教法的採用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因講得多而學生興趣全無;也可因一個環節的遺漏或疏忽而走錯路、走回頭路等。再者,「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不管是得是失,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教學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少走彎路、不走回頭路。
6. 科學課的幾點教學反思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內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容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