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滿井游記教學設計

滿井游記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23 14:50:13

1. 余應潮的資料

餘映潮,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荊州市教科院原中學語文教研員,多家國家級中學語文專業雜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張定遠先生譽為「中青年語文教師課堂學藝術研究的領軍人物」
餘映潮 - 人物簡介
餘映潮餘映潮,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荊州市教科院原中學語文教研員,多家國家級中學語文專業雜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張定遠先生譽為「中青年語文教師課堂學藝術研究的領軍人物」。[1]

餘映潮 - 精湛的課堂教學藝術
1.定位準確。
映潮所進行的課堂教學藝術研究,是著眼於服務廣大基層教師的。他說過:「多年來,我所面對的、所接觸的,是大面積的農村初中的語文教學。有個性的教學風格、教學經驗、教法設計不能解決大多數語文教師的『溫飽』,所以我更注重研究大眾化的語文教學藝術,力圖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一般的語文教師都能接受的教學經驗,力圖為提高大面積的語文教學水平做一些教學藝術的普及工作。」他還說過:「我認為,讓藝術的教學設計走進千萬個普通語文教師的課堂,是語文教學改革所要達到的一個基本境界。這個境界的實現,主要靠語文教師自己的努力和語文教學科研的導向。」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像他這樣服務方向明確的研究工作,還真不多。
2.提煉精細。
近年來,映潮不僅對數百節課進行了研究與評析,而且還對所提煉出來的基本規律進行了教學實踐,所以,他的研究就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他提出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誦讀、品析、運用、積累」的四要素,他總結的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目標明確、課型新穎、思路清晰、提問精粹、品讀細膩、活動充分、評點精美、積累豐富」的32字口訣,他推介的「一詞經緯式、一線串珠式、選點突破式、多角反復式、板塊並列式、美文助讀式、讀寫結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種教學設計思路,他提出的教材處理「簡化、優化、美化」的三種基本手法,他主張的「課堂教學的高層次境界是學生活動充分」等等。總體風格是線條簡單、明晰生動,是大眾化的帶有一定藝術性的先進的教學設計理念,能夠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和運用。
3.積淀豐厚。
與其他名師相比,映潮同志精美生動的課堂教學被人們發現得較晚,也沒有多少媒體對其進行有力度的宣傳,這恰恰給映潮以充分的思考與時間,讓他能夠鍥而不舍地有條有理地進行自己的探索,因而理論的豐富、資料的積累與教學經驗的積淀都非常厚實。除了前面所介紹的種種教學設計的理念,他這種厚實的積淀還表現在:他連續12年帶領弟子進行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共作了近150場關於課程、教材、教法與教學設計的報告,在他的九百餘篇各類教學論文中,有近二百篇是關於課堂教學藝術的。他還有大量的教學設計方案,僅2000年以來,就有《故鄉》、《馬說》、《回憶我的母親》、《曹劌論戰》、《滿井游記》等幾十篇的創新教學設計發表。
4.勇於創新。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與推進上,映潮同志是一個孜孜不倦的創新者。首先,他有明確的課型創新意識,有在進入新時期之後深入探索的自覺性。他提出了「課型創新」的新理念並以朗讀教學為主要內容進行了教讀課、品讀課、辨讀課、說讀課、演讀課、聯讀課等新課型的探究。其次,他創造了「板塊式教學思路」,他的學術報告《板塊式閱讀教學設計的六種思路》在第三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上受到歡迎。在這樣一種教學創意下,教學結構呈「板塊」狀而又靈活多姿,組合豐富,可以充分地表現教師設計教學時的技藝、創新意識與審美意識。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板塊式思路,可以使教學結構更加清晰,使教學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學內容更加優化,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對於傳統的教學結構而言,板塊式教學設計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創新,是很有力的挑戰。再次,他多角度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中活動,在他的課堂上,語言積累活動、有表情誦讀活動、分層評說活動、反復品讀活動、智能練習活動、課文集美活動、讀寫結合活動、妙點揣摩活動、探求感悟活動、思緒放飛活動等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語文實踐活動都能有機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餘映潮 - 科研成果
從事課堂教學藝術研究、專題研究、教學論文寫作研究、試題研究、中學生文學社團活動研究5個方面研究20餘年,培養了一大批課堂教學能手、寫作能手、試題研究專家、文學社團優秀輔導教師。勤奮地展示著自己高超的論文寫作藝術,著述豐富。到目前為止,已發表大小各類教學文章1200餘篇,出版《中學語文教例品評100篇》、《中考作文技法》、《怎樣學語文》、《餘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聽餘映潮老師講課》共5本專著。

餘映潮 - 主持課題
「板塊式教學思路」
「板塊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組合式思路」,就是將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分為幾個明顯的而彼此之間又有密切關聯的教學「板塊」,即教學的過程、教學的內容呈「板塊」狀並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層深入。這是一種大眾化的實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藝術性的教學設計思路。
板塊式教學結構呈「板塊」狀而又組合豐富,靈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現教師設計教學的技藝、創新意識與審美意識。它主要用於一節課的教學,使這節課布局完美、內容厚實;它也可以用到一個教學步驟之中,使這個教學步驟顯得豐滿細膩;還可以用到單元的綜合學習活動之中,使這種活動的教學層次清楚而內含豐富。總之,對於傳統的教學結構而言,板塊式教學設計是一種創新與突破。

這種教學設計具有如下明顯的特點:
1.教學過程中的「板塊」顯現得比較鮮明。
2.每個教學「板塊」各自合理地佔有一定的時間。
3.每個教學「板塊」集中力量重點解決一個教學問題。
4.各個教學「板塊」之間大致上呈現出一種由淺入深、由感知到品評、創造的邏輯順序。
5.「板塊」的「任務」表現在兩個方面。有時它們明確地表現出教學活動的目的,有時它們明確地表現出教學活動的內容。
6.一節課或一篇課文,如果用「板塊式思路」來安排教學,一般由三至六個「板塊」進行結構;超過六個「板塊」則會顯得力不從心,匆匆帶過。
另外,就教學的有序性而言,「板塊式思路」還表現出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課堂教學清晰的教學層次表現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淺入深地、由易到難地、由知識到能力地向前推進。第二,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構成完整的教學板塊,即「一塊一塊地來落實」,將全課的教學板塊連綴起來看,呈現出一種層進式的教學造型。此類教學設計,不管是三步、四層,還是五塊、六點,都顯現出鮮明的「分層推進」的特點,都顯得步履扎實,思路清晰。

餘映潮 - 教育名言
強化課型創新,優化教材處理,簡化教學思路,細

2. 怎麼學習這幾篇文章

全部教案基本都比較詳細,問題答案均有。
上課形式設計得也比較精巧,內容豐富。

1《小石譚記》教案1: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3.asp?pgid=36010

《小石譚記》教案2:
http://www.eywe.com/Article_91/2005818215331939-1.html

2、岳陽樓記(教案3則)
http://www.eywe.com/Article_92/2005121174110966-2.html
這個網站的資源很豐富,寫得很詳細!

3、醉翁亭記(教案2則)
http://www.eywe.com/Article_92/2005121173917515-1.html

4、滿井游記(題目答案超詳細)
http://www.eywe.com/Article_91/2005818173438820-1.html

3. 有能力的朋友幫我寫一下教案,下面的課文可以任選一課來寫.高分報酬!

一、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2、品析詞句,理解人物性格志趣,體會本文寫人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本文寫人方法。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誦讀自學法,品評分析法,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誰認識屏幕上這個人物?(多媒體課件示陶淵明圖象)對!他是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下面就以「我知陶淵明有多少」為話題,談談有關陶淵明的知識,或背誦他的作品。(生談)
同學們說得很好,看來大家平時積累的知識確實不少。這節課我們通過他的自傳《五柳先生傳》來進一步認識這一代名家,
(二)、新授:
1、投影本節課學習目標(生齊讀)
2、簡介文體:自傳,傳記文的一種,是敘述作者自己生平經歷的文章。一般來說自傳要介紹自己的姓名、籍貫、年齡、性格、愛好及思想發展等等。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快速記憶。)
3、研習課文;
A:誦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師:俗話說的好:「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學習文言文更應該多讀,那麼,怎樣順暢的朗讀古詩文呢?請看學法回顧:(多媒體課件顯示)
學法回顧:怎樣順暢的朗讀古詩文?
1、讀准字音。
2、讀出古散文中長短句的停頓。
3、讀出語氣和感情。
1)·聽讀課文,糾正字音。檢查預習情況(C層學生訂正,學生邊訂正,屏幕邊顯出正確讀音)
嗜(shÌ)輒(zhé)吝(lÌn)褐(hè)簞(dãn)汲(jÍ)
儔(chóu)黔(qián)觴(shãng)歟(yú)
多音字 傳(zhuàn) 好(hào)
·師播放課文錄音,學生跟讀課文,注意節奏,掌握語調。
標劃節奏(B層學生劃分節奏)
好 \ 讀書 閑靜 \ 少言 不慕 \ 榮利 其言 \ 茲若人之儔乎
·掌握語調誰知道一、二兩段在語調上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學生討論,A層學生回答)

還有很多 見「參考資料」

4. 語文書九年級上冊目錄

你去www.pep.com.cn看看

5. 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對教材進行處理,從而實現單篇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如下的角度對教材進行處理,從而實現單篇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
1.就課文內容提出疑問,讓同學們在自由地探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的感知與理解。
2.用設置懸念的方式,既激發同學們探求的興趣,又讓同學們在解決懸念之中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理解。
3.就課文某個方面的內容,用規定的句式組織學生進行理解性的說話活動,在眾說紛紜之中完成對課文的感知與理解。
4.要求對課文進行「概括」,進行「撮要」,進行「知識板塊集聚」,用這樣的方法將學生引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5.用讀一文寫一文、讀一文寫幾文的手段,牽動學生的思緒,讓他們的眼光在課文中逡巡,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再表達」達到對課文的整體理解。
6.用多角度整體賞析的方法,將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引入課文,在欣賞課文不同角度的美點之中,對課文進行多角度的整體理解。
7.運用不同的調動手段,安排層次不同的教學問題,在逐層深入之中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整體理解課文,整體賞析課文。
8.用「探求」「發現」作為教學要求,用組織學生進行獨立學習、合作學習作為手段,在探尋、交流、討論中整體理解課文。
下面幾個教學例證從不同的角度突現了對課文的整體處理,讓我們感覺到這樣的教學設計之中完全沒有條分縷析、碎問碎答的痕跡,它們將整體閱讀教學的面目比較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例一:《死海不死》——就課文內容設置一個教學懸念。
1.同學們自讀課文。
2.教師設置教學懸念:同學們,《死海不死》布局謀篇的主要特色,是圍繞說明的對象懸一筆、插一筆、補一筆。你們讀讀課文,看是不是這樣。
3.同學們進行課中活動,再讀課文,圈點勾畫,交流討論。
4.同學們懂得:課文開頭極像記敘文的「倒敘」,此為「懸一筆」;課文中間插入古老的神話傳說,這是「插一筆」;課文結尾補充說明死海的未來,這是「補一筆」。懸一筆,可抓住讀者的好奇心;插一筆,能增加說明的趣味性;補一筆,則足以引起人們對死海未來的關注。
5.教師點撥,同學們進一步懂得,課文中真正的說明內容只有兩處,精讀這兩處之後,再來反觀作者的這懸一筆、插一筆、補一筆,其構思技巧令人回味。至此,同學們對課文的整體理解便迅速、便捷、准確地完成了。
例二:《狼》——運用不同的調動手段,安排層次不同的教學問題。
教學板塊:賽讀 賽問 賽講
l.讀文比賽。(1分鍾左右)
①5分鍾自由朗讀,教師提出層次不同的朗讀要求。
②5分鍾競讀比賽。或分組賽,或對手賽,要求讀出情景,讀出敘、議的層次。
2.質疑比賽。(1分鍾左右)
①3分鍾質疑問難准備。
②3分鍾質疑問難比賽。
③教師釋疑解難,並安排一定的課中練習。
3.講故事比賽。(20分鍾左右)
①請同學們展開聯想和想像,將課文內容「變」為一篇白話故事。
②同學們自讀自講。
③分小小組講故事。
④選手競講。
⑤優勝者演講。
4.教師評說。
在這樣的教學中,串講不復存在,繁瑣的提問銷聲匿跡,賽讀、賽問、賽講三個教學環節與整體感知課文、整體理解課文緊密相聯。
例三:《滿井游記》——對課文進行美點賞析。
1.聽讀課文。
2.朗讀課文。
3.譯讀課文。
4.教師:這篇課文充滿了「美」,請同學們就課文內容從課文中找出實例,用課文「美在……」這樣的句式說話。要求每人都說,至少要說一句話。
5.同學們讀課文,寫「話」,進行「美點賞析」式說話。
6.綜合同學們的「說話」內容,小結如下:
課文的寫景之美:寫了春水之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了春山之美,山巒的積雪被晴日所化,青蔥的山色如同經過洗拭一般,顯得格外鮮妍明媚,好像剛洗過臉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發髻;寫了春柳之美,還寫了麥苗之美。它們構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光圖,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
課文的寫人之美:作者寫了遊人的幾種情態:飲泉水煮茶的人,顯得清雅而悠閑;邊喝酒邊唱歌的人,顯得豪爽而痛快;穿著艷麗服裝的女子,顯得從容而舒適。這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無疑是一幅郊原春遊圖。遊人們既領略最早的春光,又給余寒初退、大地春回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暖意。
課文的寫物之美:曝沙,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寫魚的自由天真。作者通過鳥魚一靜一動的情態,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發現和感受到在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
課文的寫情之美:作者的情,表現在出遊之際。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的芳香,他快樂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一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還表現在寫景寫人寫物之中,表現在他遊玩之後的美好感受中——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裡的人還不知道。辜負春光,豈不可惜!表達了嚮往大自然的美好。
至此,同學們完成了對課文的多角度的整體理解。
從上述教學設計可見,整體閱讀教學的突出特點是想方設法把學生從整體的角度引入課文,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結構的極大改變——學生佔有的時間大大增加,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得到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朗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流,課堂教學的過程也就必然顯得生動活躍。

6. 急!!幫幫忙……高分!!!

《再別康橋》
1, 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A,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 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A,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最後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過秦論》
一、教學目的
1、了解賈誼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借古諷今的意義
2、積累相關的文言字詞和文言現象
3、學習文章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論的寫作方法
4、理解文章的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5、翻譯文章
6、背誦課文最後三段

二、教學重點
1、分析把握課文的基本觀點,了解作者對秦王朝滅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諷今的意義
2、學習、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句式
3、學習本文先敘後議的結構方式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難點
1、學習、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句式
2、先敘後議的結構方式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一)導入

1、同學們都聽說過「弱肉強食」這一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一世,一場農民戰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一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為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麼呢? 2、秦開始了中國的封建王朝,成為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卻二世而亡。這一點,是秦始皇非常不願意看到的現實,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帝業能亘古延續。這其中是什麼原因呢?

3、秦始皇兵馬俑、秦長城等引出秦始皇的討論,探討秦朝滅亡的原因

4、《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二)解題

本文選自《新書》,個別字句從《史記》和蕭統《文選》。《過秦論》是賈誼的議論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過秦」即「言秦之過」,指出秦亡國的過失。論,一種文體,古文中的所謂「論」,是論斷事理,它包括論政,論史。 戰國時代,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競相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功效卓著,秦國空前強大起來,於是以秦統一為主線的多年的兼並戰爭開始了。如齊魏馬陵之戰、秦趙長平之戰等,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最後秦終於兼並了六國。 秦統一天下之後,對百姓橫征暴斂,濫施嚴刑苛法;對異族大肆興伐。它的暴政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民怨沸騰,終於在秦二世元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人民起義的風起雲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也是歷時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結束了。 (三)作者介紹

西漢洛陽人,西漢傑出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時以文才顯名,20歲被漢文帝劉恆召為博士,不久遷太中大夫,參與政事,頗受倚重。

因提議改革政治(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以鞏固封建國家),遭權貴嫉妒、毀謗,貶為長沙王太傅。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他「自傷為傅無狀」,一年後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世稱賈生、賈太傅、賈長沙。

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並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並與屈原合稱「屈賈」。

賈誼的文章議論風發,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雄辯有力,感染力極強。對當時和後世都很有影響。

所著政論《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以及《過秦論》都寫得意氣風發、雄辯有力,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有賦七篇,以《吊屈原賦》最有名,政論集《新書》十卷,其中著名的政論文有:《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

賈生(李商隱):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四)寫作背景及意圖

春秋以來,戰亂頻仍,加之秦統一後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亂使人口銳減,商業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容,這是歷史的局限、階級的局限,我們不能苛求。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的借鑒,希望漢統治者能吸取秦滅亡的教訓,推行「仁政」以求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即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聲聲慢》
1、 了解作家個人的生活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系;
2、 了解詞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屬性;
3、 體會詞人前後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教學重點〕
1、 知人論世,結合詞人生平及詞作背景理解作品;
2、 分析詞作如何以意象傳「愁」。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鑒賞體會詞人「一般愁字別樣情」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李清照的相當多作品都涉及到了「愁」,那麼,她的愁是不是都是相思之愁呢?她又是不是由始至終都是以愁的形象來出現在世人面前呢?要知道這一些,我們就要了解詞人的生平,以及詞作的創作背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知人論世。接下來,請一位同學簡單介紹一下他所認識的李清照。

二、 知人論世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創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南渡前:內容——閨怨離愁
詞風——清麗柔媚
南渡後:內容——懷舊悼亡
詞風——凄婉哀怨

三、 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四、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1、整體感知
在情感上,與《醉花陰》相同,詞人表達的是一種「愁」緒。通過描寫在殘秋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充分展示她所處的冷清悲涼的環境氣氛,以及她飽經國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內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2、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A、「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B、「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點撥: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直接抒情,表達的感情哀婉凄切,為全詞奠定了凄清的基調。尾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與之相呼應,使全文都籠罩在一種凄涼、低沉的氛圍中,體現了女詞人晚年寡居時凄清孤獨的生活感受。
詳析首句:「尋尋覓覓」寫詞人的神情、動作,反映了她內心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這丟失的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別的什麼。「冷冷清清」寫的是環境的「冷清」,更襯托出詞人心境的「清冷」。這般的尋覓不僅沒找回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減輕詞人內心的傷痛,反而讓她在這冷清的環境中產生一種凄涼、慘淡、悲戚的情感來,「凄凄慘慘戚戚」三組疊詞反映出了詞人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這七組疊字的使用雖後有來者,卻絕對是前無古人的。使用疊字,一方面可使詞作讀來琅琅上口,增加作品的音樂美,另一方面也使詞人的悲凄感情進一步增強。
-
3、間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學生找出詞中主要意象,師詳析一二,余者由學生自行分析,當作業處理)
明確:主要意象——淡酒、急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
A、酒——「愁」的象徵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曾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但這種功業難就的苦痛並不是幾杯酒可以消融的,以致於「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也正如「斗酒而出百篇」的「詩仙」李白所言「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之所以說是淡酒,則更突出了詞人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B、雁——象徵「離愁」
雁聲凄慘,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緒,成群的歸雁更顯出詞人的形單影只來;此時的大雁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不禁讓詞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並且,雁屬候鳥,可隨季節變化而南來北往,而詞人卻無法再次北歸,這更勾起了她的國破之痛、懷鄉之情;在《一剪梅》中,詞人寫道:「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可見,趙明誠生前,李清照與他經常鴻雁傳情,而此時,斯人已逝,這「舊時相識」的大雁反而勾起了詞人的喪夫之痛。
4、結句分析
「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情景,浸滿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苦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於是詞人也不再鋪墊、渲染或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具神韻。
五、拓展延伸:比較《醉花陰》與《聲聲慢》兩種不同愁情
(機動處理,若時間不夠,則處理成課後作業)
六、小結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由此可見,個人遭遇和文學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抓住詞中所選擇的意象,在這些意象背後,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晚年的「愁」則是在經歷了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的「欲說還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不是太懂說課稿,但是我想和教案因該差不多吧...
太多了....沒弄完...就三篇...希望能幫到你。

7. 七年級和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48/down-1581.html
人教版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案全集
第一單元 成長足跡

▲閱讀教學設計
第1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設計說明】
在理解課文結構後針對過渡段提出思考題:這一段傳遞了魯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怎樣的情感?本設計就是用這個問題帶動對全文的閱讀分析以期達到刪繁就簡的藝術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 我們將邀請一些大作家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學生回憶曾學過魯迅的哪些文章,並簡介魯迅,教師結合魯迅童年生活講述與課文有關的部分,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瀏覽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技巧提示: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窺察文章的「窗口」,它們或暗示文章內容,或點明行文線索,或強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觀點...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1/sort02/sort0156/down-3679.html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第一單元
1 藤野先生 2 我的母親 3 我的第一本書 4 列夫·托爾斯泰 5 再塑生命
第二單元
6 雪 7 雷電頌 8 短文兩篇 9 海燕 10 組歌(節選)

第三單元
11 敬畏自然 12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謎 14 大雁歸來 15 喂——出來
第四單元
16 雲南的歌會 17 端午的鴨蛋 18 吆喝 19 春酒 20 俗世奇人
第五單元
21 與朱元思書 22 五柳先生傳 23 馬說 24 送東陽馬生序 25 詩詞曲五首
第六單元
26 小石潭記 27 岳陽樓記 28 醉翁亭記 29 滿井游記 30 詩五首
1.藤野先生
教學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
教學要求:掌握本文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當堂練習作文片段
教學步驟:
一、 引入新課
明確本文出處、教學重點、寫作背景以及與《回憶我的母親》寫法上的不同。
二、 簡介作者留學目的
理清全文結構層次.....

閱讀全文

與滿井游記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