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歐陽修戲答元珍教案教學設計

歐陽修戲答元珍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24 04:41:39

㈠ 戲答元珍 歐陽修 閱讀答案

《戲答元珍》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作者遭貶謫後所作,表現出謫居山鄉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寬慰之意。歐陽修對政治上遭受的打擊心潮難平,故在詩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懷,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現了被貶的抗爭精神,對前途仍充滿信心。
此詩首聯寫山城荒僻冷落;頷聯承前細寫山城荒涼之景,寫出殘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蘊孕的生機一片。後兩聯抒情。頸聯寫作者多病之身在時光變遷、萬物更迭中產生的客子之悲;尾聯寫自己早年作客洛陽,稔熟洛陽牡丹,今日山城野花雖晚,但自己全不在意,表現出善處逆境的思想性格。
原文: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譯文:我懷疑春風吹不到這荒遠的天涯,不然已是二月這山城怎麼還看不見春花?殘余的積雪壓在枝頭好象有碧桔在搖晃,春雷震破冰凍那竹筍也被驚醒想發嫩芽。夜晚聽到歸雁啼叫勾起我對故鄉的思念,帶著病進入新的一年面對春色有感而發。我曾在洛陽做官觀賞過那裡的奇花異草,山城野花開得雖遲也不必為此嗟嘆驚訝。

㈡ 歐陽修戲答元珍賞析 春風疑不到天涯 有什麼寓意

戲答元珍

戲答元珍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賞析
賞析

【賞析】

1. 此詩是作者被貶謫為夷陵縣令時,寫給朋友丁寶臣(字元珍)的一首酬答詩。盡管題目冠以「戲」字,全詩抒寫的其實是作者由早春物候而感發的特定境遇下的深切感慨:既有謫居山鄉的抑鬱、寂寞,又有排遣內心苦悶的自我寬慰,更有身處逆境而不甘消沉的樂觀、豁達。此詩的首聯寫山城早春的荒寒與冷落,頷聯寫冬去春來之際大自然的盎然生機,頸聯抒發身在山城的孤寂和鄉思,尾聯是詩人自作寬解。

2. 此詩的藝術特點:

(1)在寫景抒情中蘊涵著更深一層的象徵和寓意,是此詩的顯著特色。首聯明寫春風不至,實際暗寓皇恩不到,透露出詩人的憂郁之情;頷聯中的黃橘與筍芽不懼雪壓、雷鳴的頑強精神,象徵著詩人在逆境中的操守與氣節,也暗示出正義的力量不但無法被摧垮,而且必將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尾聯也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對前途充滿了樂觀的信念。全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2)情感跌宕起落,章法謹嚴有序,是此詩的另一特點。首聯在寫景中流露出失落之意,情緒低沉;頷聯的盎然生機則使人振奮,轉生歡愉之情;頸聯抒寫鄉思,情緒又陡然下落;收尾則包含寬慰、自信等情懷,感情又由低回走向高昂。這樣使詩情抑揚交錯,充分顯現出詩人的復雜情緒。此詩的章法也相當嚴謹,一三聯和二四聯錯落相接、交互呼應,使全詩顯得開闔動盪,沉著頓挫,精妙之極。

(3)工於發端。首聯一問一答,起得自然超妙。初看首句,似乎太過突兀,令人莫明其妙,及讀下句,方覺問得有理,實在該問。因而歐陽修自己對此聯也頗為自負。同時此聯既破「早春」之題,點出地點、時令和料峭春寒氣象,又為後面寫景抒懷留出充分的餘地,實為獨具匠心之筆。

㈢ 歐陽修戲答元珍的詩意

歐陽修(1007~1072)

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謚號「文忠」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生平歐陽修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仁宗天聖八年(1030)歐陽修成為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佑元年(1034),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康定元年(1040),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後知諫院。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歷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以後,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

嘉佑二年(1057)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

嘉佑五年(1060),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 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准。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熙寧三年(1070),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在潁州(今屬安徽省)的家中,留下一萬卷藏書、一千卷集古錄、一張琴、一局棋和一壺酒,溘然長逝。蘇軾評價其文時說:「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歐陽修卒溢文忠。

文學創作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答吳充秀才書》),「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答祖擇之書》)。他所講的道,主要不在於倫理綱常,而在於關心百事。他認為學道而不能至,是因為「棄百事不關於心」(《答吳充秀才書》)。他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與張秀才第二書》),主張「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範作用。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

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他的筆記文,有《歸田錄》、《筆說》、《試筆》等。文章不拘一格,寫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並常能描摹細節,刻畫人物。其中,《歸田錄》記述了朝廷遺事、職官制度、社會風習和士大夫的趣事軼聞,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都很有價值。

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彷彿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他的一些詩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會的黑暗,如《食糟民》、《答楊子靜祈雨長句》。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腐敗政治,如《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現了詩人對婦女命運的同情,對昏庸誤國的統治者的譴責。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

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韓愈想像奇特的詩風。但多數作品,主要學習韓愈「以文為詩」,即議論化、散文化的特點。雖然他以自然流暢的詩歌語言,避免了韓愈的險怪艱澀之弊,但仍有一些詩說理過多,缺乏生動的形象。

歐陽修還有一部分詩作寫得沉鬱頓挫,筆墨淋漓,將敘事、議論、抒情結為一體,風格接近杜甫,如《重讀〈徂徠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變幻,氣勢豪放,卻近於李白,如《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更多的寫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麗,或平淡有味,如《黃溪夜泊》中的「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中的「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等。總的來看,他的詩歌風格還是多樣的。

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他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

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他的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善於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採桑子〕十三首,描繪潁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寫得恬靜、澄澈,富有情韻,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畫。另一些詞的「杏花紅處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樓春》,「堤上遊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浣溪沙〕)等,也都是寫景的佳句。偏重抒情的詞,寫得婉曲纏綿,情深語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闋的最後兩句「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過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寫得非常深摯。他還有一些詞,雖然頹唐嘆老、牢騷不平,卻直抒胸臆,表現出襟懷豪逸和樂觀的一面。還有一些艷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朴實生動;當然,其中也不免有淺薄庸俗的作品。

歐陽修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經學方面,他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提出自己的創見。史學造詣更深於經學。除了參加修撰《新唐書》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他勤於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編輯成一部考古學資料專集——《集古錄》。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天下翕然師尊之」(蘇軾《居士集敘》)。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中,蘇軾最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他所開創的一代文風。北宋以及南宋後很多文人學者都很稱贊他的散文的平易風格。他的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宋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決於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陽東北),河水改道北流,經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靜軍等地,至乾寧軍合御河入海。當時因年荒民困,沒有立即堵口。皇佑三年(1051年),北流於館陶郭固口決口,四年堵塞後流勢仍不暢,引起了北流和恢復故道東流的爭論。至和二年(1055年),歐陽修極力反對回河東流,連上兩疏陳述不能回河的理由。在第一疏中,他分析了當時「天下苦旱,京東尤甚,河北次之」,「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後,繼以凶年,人戶流亡,十失八九」的嚴重形勢,認為在「國用方乏,民力方疲」之際,以「三十萬人之眾,開一千餘里之長河」,不但人力、物力不允許,而且會引起「流亡盜賊之患」,危及宋王朝的根本利益。在第二疏中,他根據自己的觀察體會,首先從分析黃河淤積決溢規律出發,闡述了不宜回河的原因。他說:「河本泥沙,無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漸壅,乃決上流之低處,此勢之常也。」接著他又分析了京東、橫隴河道的具體情況,指出:「天禧中,河出京東,水行於今所謂故道者。水既淤澀,乃決天台埽,尋塞而復故道;未幾,又決於滑州南鐵狗廟,今所謂龍門埽者。其後數年,又塞而復故道。已而又決王楚埽,所決差小,與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終以壅淤,故又於橫隴大決。是則決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復,所復不久終必決於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及橫隴既決,水流就下,所以十餘年間,河未為患。至慶歷三、四年,橫隴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餘里;其後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決於上流之商胡口。然則京東、橫隴兩河故道,皆下流淤塞河水已棄之高地。京東故道屢復屢決,理不可復,不待言而易知也。」同時,歐陽修還認為,河渠司李仲昌等議開的六塔河,寬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狹,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並斷言六塔河「於大河有減水之名,而無減患之實。今下流所散,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則濱、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勝其患,而又故道淤澀,上流必有他決之虞,此直有害而無利耳,是皆智者之不為也」。

歐陽修的奏疏未予採納,朝廷命加緊堵口,開六塔河。嘉佑元年(1056年)四月,商胡決口塞而復決,回河失敗。

歐陽修與滁州的不解之緣
歐陽修知滁,於慶歷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慶歷八年閏正月朝廷詔徙知揚州,二月離開滁州,前後在滁州計約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時間雖然不長,卻給滁州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給滁州留下了許多建設遺跡,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詩文,留下了與滁州人的深厚感情。他留下的建設遺跡和詩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留下的與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為滁州人永遠不可磨滅的記憶。
承繼前人開發滁州

如今說到滁州,人們自然會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歐陽修。琅琊山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都遠近聞名。琅琊山最有名的景點是醉翁亭,被譽為全國「四大名亭」之首,名揚海內外。與醉翁亭隔山相望的豐樂亭,也是令許多探幽訪古之士嚮往的勝跡,與醉翁亭一起被稱為「姊妹亭」。豐樂亭下的「紫薇泉」,則與醉翁亭的讓泉合稱為「姊妹泉」。這些,都是歐陽修知滁時開發、建設而遺留下來的。正是這些建築,加上他親自撰寫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聲大震起來。

追溯琅琊山之名,應自東晉始。東晉以前,琅琊山本無名,其主峰當地人稱摩陀嶺,其他都是些小山頭。西晉末年,琅琊王司馬睿因避亂駐蹕於此,後來,司馬睿成了東晉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琅琊山這個名稱。但是,司馬睿本人,乃至整個東晉時代,並未給琅琊山帶來多少變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嶺。直到唐代大歷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興建寶應寺(即今日之琅琊寺),琅琊山才打破歷史的沉寂,開始起步向著繁榮與發展邁進;琅琊山這個名稱也是這個時候才叫起來的。而這從司馬睿駐蹕山間時算起來,已經經歷了300多年的時間。

寶應寺的興建,改變了琅琊山多年寂靜的狀況,但只是個開始,而且僅限於琅琊寺這一塊,影響仍不是很大。琅琊山真正鵲起,是在它又經歷了200多年以後,北宋的著名文士歐陽修知滁開始的。
「寬簡」知滁政績斐然

歐陽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發現了豐山腳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經過實地察看,「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開始在這里進行美景勝地的建設。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為「豐樂亭」,並親自撰文作記。同年,與豐樂亭一山之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記》記之。兩亭的建成與《兩記》的問世,迅速在全國引起轟動。尤其是《醉翁亭記》這篇文章,以其生動的文字,精美的語言,為滁州展示了一幅風光絢麗的大自然畫面;又因為文章中深邃的含義,及其所表達的怡然情懷,一時震動整個學界。文章一出,遠近爭傳,滁州琅琊山從此熱鬧起來。此後,琅琊山、豐樂亭、醉翁亭,各景區陸續擴展,內容逐漸豐富,雖經歷史滄桑,但屢廢屢興,久而不衰,終成今日之規模。追本求源,都是歐陽修打下的基礎。歐陽修是唐代李幼卿之後開發滁州琅琊山最有力的奠基人,可以說,沒有歐陽修,就沒有滁州琅琊山之今日。

歐陽修在滁州時,除了開發幽谷泉,興建豐樂亭及醉翁亭以外,還進行了其他一些建設,如在豐樂亭景區建設了醒心亭,特請曾鞏作《醒心亭記》;在豐樂亭附近闢建練兵場,作訓練民兵之用,以保衛地方;又維修損毀嚴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堅固和壯觀。有人讀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從他悠遊山水、飲酒作樂的表現,以為他因受貶守滁,是處於不問政事的消沉狀態,顯然是不正確的。歐陽修在滁州,對於政事實行的是「寬簡」政策。所謂寬簡,顧名思義就是寬容和簡化,辦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聲譽,只要把事情辦好就行了。這是他一生為政的風格。他後來曾權知開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鐵面老包」,即包拯,威嚴得很;而他則持以寬簡,辦事往往不動聲色,同樣把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清朝時,有人曾將他與包拯相比較,在開封府衙東西側各樹一座牌坊,一邊寫著「包嚴」,一邊寫著「歐寬」。

文學名篇名揚天下
歐陽修知滁時,已在文學上卓有成就,是當時文壇上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他雖然做了官,並且在仕途上屢歷坎坷,但始終未忘文學,寫詩作文仍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他在滁州時期,寫出許多文字生動、情景交融的作品,其中直接寫滁州的,除了著名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菱溪石記》以外,還有大量的詩篇及短文。僅描寫琅琊山自然景色及名勝景點的詩,不完全統計就有30多首,如《永陽大雪》、《題滁州醉翁亭》、《琅琊山六題》等。

歐陽修所寫滁州的詩文,對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極其生動、實在的描繪。如在《醉翁亭記》中寫琅琊山,以「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概括,同時以簡練的筆觸寫出了琅琊山早晚和四時的景色:「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清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他在《豐樂亭記》中則寫道:「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他的許多詩,寫景寄情,語言精美,讀後同樣令人留連。如他在《題滁州醉翁亭》中寫道:「但愛亭下水,來從亂峰間。聲如自空落,瀉向兩檐前。流人岩下溪,幽泉助涓涓。響不亂人語,其清非管弦。」真是美不勝收!因此,後人在醉翁亭不遠處建了聽泉亭,讓人們不斷體會這美好的詩意。又如他的《琅琊山六題》,對琅琊山歸雲洞、琅琊溪、庶子泉等各個景點都作了生動的描繪。雖然每首詩只有四句,但盡用了點晴之筆,字字珠璣。他是用對滁州山水的真愛之情寫作出來的。
歐陽修描寫滁州及琅琊山的詩文,以其詩文的質量及其個人的人品、地位,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競來滁州探幽訪勝。歐陽修在滁時,有的是直奔歐陽修而來;歐陽修離滁後,則以歐公之詩文以及歐公之遺跡而來。他們在這里,不僅留下足跡,也留下墨跡,日積月累,描寫琅琊山及滁州的詩文已難以計數。1988年《琅琊山志》選錄歐陽修及其以後的各代詩篇150餘首(包括部分當代詩歌),依然只是全部琅琊山詩文的一部分。用「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現代詞彙來說,歐陽修無論從哪一方面,都給滁州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知滁兩年結下不解緣
歐陽修在滁州兩年多的時間,不僅給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產,也與滁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滁州這塊古老的地方,與他結下了一生不解之緣。

歐陽修離開滁州之後,再也沒有來過滁州,但他的心中卻時刻想念著滁州。

《寄答王仲儀太尉素》:作於熙寧三年 (公元1070年)。這年他已64歲,離開滁州22年了,依然念念不忘他在滁州的一段生活。詩一開頭便寫道:「豐樂山前一醉翁,餘齡有幾百憂攻。」始終把自己和滁州聯系在一起。

如今,歐陽修離開我們已經一千多年了,但他的名字仍然時刻與滁州緊緊地相連著。沒有歐陽修,就沒有滁州琅琊山的響亮名聲,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共識。醉翁亭自歐陽修知滁時建成後,歷經滄桑,但屢廢屢興,數百年不敗。醉翁亭大門原有一副對聯,寫道:「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聯中的「翁」即指歐陽修。當時製作這個大門及其對聯的時間,是清光緒七年(公元 1881年),離歐陽修知滁已經800多年,人們沒有忘記他。至今日則已900多年,人們依然沒有忘記他,今後也永遠不會忘記他。1998年新編《滁州市志》(原縣級市)的《人物傳》中,所列第一人便是歐陽修,儼然把他當作了滁州人。

㈣ 歐陽修《戲答元珍》是如何通過情感的跌宕起伏來表現詩人的復雜情緒

以淺近自然的語言寫景抒情,但琢磨很細,意脈完足,有一種親切流暢的風格。首二句是歐陽修很得意的。據《苕溪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他曾對人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不見佳處,並讀之,便覺精神頓出。」後人也說它「起得超妙」。這兩句一果一因,語氣連貫;次序上先以「疑」領起,引出對於「疑」的解釋,因此顯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還寓含著詩人在受貶謫時期待和失望的心情。所以,雖說是有如口語的句子,其實寫得很講究。全詩的關系,也是一聯緊接一聯,意脈含蓄而綿細。唐人律詩多用平列的意象、斷續或跳躍的銜接,歐陽修則力圖將八句詩構成流動而連貫的節奏,這無疑是唐詩之後的一條新路。
這首《戲答元珍》是歐陽修的律詩名作,此詩作於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此年歐陽修因事左遷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與峽州軍事判官丁寶臣(字元珍)交好。丁曾有詩贈歐陽修,歐陽修乃於此年作詩以答。此詩首聯寫山城荒僻冷落;頷聯承前細寫山城荒涼之景,寫出殘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蘊孕的生機一片。後兩聯抒情。頸聯寫作者多病之身在時光變遷、萬物更迭中產生的客子之悲;尾聯寫自己早年作客洛陽,稔熟洛陽牡丹,今日山城野花雖晚,但自己全不在意。歐陽修在這樣一首普通的詩中表達了決不屈服的昂揚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正是在這一點上,歐陽修的這首詩體現了宋詩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徵。

㈤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6分)戲答元珍(宋)歐陽修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


小題1:凍雷初響,驚醒熟睡的竹筍,竹筍積蓄著力量,突破嚴厲的壓制,正要冒出新生的嫩專芽。用擬人的手法,屬以一個「驚」字表現了竹筍精神振奮的狀態。(描繪1分,內容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題1:全詩抒寫的其實是作者由早春物華而感發的特定境遇下的深切感慨:既有謫居山鄉的寂寞情懷和由此引起的鄉思及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又有排遣內心苦悶的自我寬慰和身處逆境而不甘消沉的樂觀、豁達。(「寂寞」、「鄉思」、「樂觀」各1分,結合詩歌分析1分)

㈥ 歐陽修的《戲答元珍》中「疑」字的好處

首二句是歐陽修很得意的。據《苕溪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他曾對人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不見佳處,並讀之,便覺精神頓出。」後人也說它「起得超妙」。這兩句一果一因,語氣連貫;次序上先以「疑」領起,引出對於「疑」的解釋,因此顯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還寓含著詩人在受貶謫時期待和失望的心情。所以,雖說是有如口語的句子,其實寫得很講究。全詩的關系,也是一聯緊接一聯,意脈含蓄而綿細。唐人律詩多用平列的意象、斷續或跳躍的銜接,歐陽修則力圖將八句詩構成流動而連貫的節奏,這無疑是唐詩之後的一條新路。
這首《戲答元珍》是歐陽修的律詩名作,此詩作於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此年歐陽修因事左遷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與峽州軍事判官丁寶臣(字元珍)交好。丁曾有詩贈歐陽修,歐陽修乃於此年作詩以答。此詩首聯寫山城荒僻冷落;頷聯承前細寫山城荒涼之景,寫出殘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蘊孕的生機一片。後兩聯抒情。頸聯寫作者多病之身在時光變遷、萬物更迭中產生的客子之悲;尾聯寫自己早年作客洛陽,稔熟洛陽牡丹,今日山城野花雖晚,但自己全不在意。歐陽修在這樣一首普通的詩中表達了決不屈服的昂揚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正是在這一點上,歐陽修的這首詩體現了宋詩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徵。

㈦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小題。(11分)戲答元珍①[宋]歐陽修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見花。殘雪


小題1:描繪出一幅夷陵早春風光圖(或「寫出夷陵春意萌動的景象」),(2分)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早春的雪壓枝頭,雪中的橘樹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筍即將破土出芽。(2分)作者捕捉這春天富有特徵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機,象徵著詩人在逆境中的操守與氣節,表現作者在逆境中的堅強與對未來的希望。(2分)
小題2:答案一:「不須嗟」流露出詩人對眼前處境的自我慰藉及對前途充滿的樂觀信念。不僅僅反映了作者對自己生活遭遇的豁達態度,而且表現了作者在如風如雨的政治斗爭中雖遭挫折仍頑強堅定,相信正義終究要戰勝邪惡,政治的春風和自然的春風一樣,遲早會吹進這偏遠山城的。(觀點2分,分析3分)
答案二:「不須嗟」是詩人無奈的自我安慰。此處詩人雖然是自我安慰,但卻透露出極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說他曾在洛陽做過留守推官,見過名揚天下的洛陽名花名園,見不到此地晚開的野花也沒有什麼可感嘆,但實際上卻充滿著一種無奈和凄涼,「不須嗟」實際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嘆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觀點2分,分析3分)

㈧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戲答元珍歐陽修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

(1)(3分)答: 頷聯寫景,於料峭春寒中現盎然春意,頗富生機;在抒情方面,於寂寞愁悶回里懷著向上的希望答。
(2)(3分)答:本詩先描寫了荒遠山城的凄涼春景,接著抒發自己遷謫山鄉的寂寞情懷及眷眷鄉思,但詩人並沒有因此消沉,尾聯落到「待春」的自我寬慰的主題上,表達了詩人向上的希望之心。

㈨ 歐陽修《戲答丁元珍》

當然是首詩了

戲答元珍
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與歐陽修戲答元珍教案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
© Arrange www.xszzw.net 2017-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