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教學反思
讓一輛小車(或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滾下來,小車(或小球)將滾上另一個內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車(或小容球)將上升倒原來的高度.如果使斜面傾角變小 小車(或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減小斜面的角度,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車(或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恆定速度持續運動下去.
伽利略的實驗雖然是想像中的實驗,但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的.這類理想實驗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的思維,抓住主要的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更深刻的揭示了自然規律.
❷ 《7.4探究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教學反思
本節的教學主要圍繞「力和運動」關系開展教學設計,從物理學上的討論到實際生活事例的分析,從活動的設計探究到歸納總結,從規律的得出到知識的應用,都要緊緊抓住「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反思二: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教學反思
1.「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錯誤結論與學生生活中直接印象基本一致,因此,在課堂上要使學生徹底糾正這一錯誤認識,需要有「先立,後破,再點」這三個步驟。讓學生澄清認識,加深印象。
2.「慣性」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初學時往往覺得難以理解,教學時應從大量的具體現象中分析這一概念,同時,也要注意慣性現象與慣性定律這兩個不同概念的區分。
3.基礎較好的班級適當介紹慣性與質量的關系這一知識。
反思三: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教學反思
本節課包含兩個知識,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知識。
牛頓第一定律,首先我從生活現象(書中的圖)讓學生體會力和運動的關系,然後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引入到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再觀察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實驗,再到伽利略的觀點,層層深入,讓學生體會物理理論形成探究的過程。最後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慣性知識講解時,強調對慣性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討論自己對慣性的理解,並可以舉例說明,特別是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我覺得將慣性類比於睡懶覺的惰性還可以。慣性現象一定要做實驗再配合講解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