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典舞傳統中的八個手位有哪些
有八個么?
山手、按手、托手,三個基本手位
有單、雙之分;
然後可以組合成:山按手、托按手、順風旗;
根據手臂的內旋和外旋還有提襟等動作變化。
⑵ 關於舞古典舞的手位應該是什麼。具體一點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如下:
1、基本雲手
雙手交叉胸前時要保持圓臂,要含胸提氣。雙手配合的感覺要象在胸前揉撫一個圓球一樣,完成雲手的過程身體也要在過程中隨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隨上面的手。
後隨下面的手,要有渾厚的內涵氣質。節奏處理基本上同「雲肩轉腰」一樣,先做連綿不斷的慢速,然後在慢中給以「點」的處理,強調輕重緩急的節奏變化。
2、沖靠雲手
在基本雲手的基礎上,加以上身沖靠為動律帶動雲手的同時加上腳的前後移動重心整個過程要完成兩次上身的沖靠,兩次腳步的前後移重心。手腕在揉球過程中是連續的盤腕。
3、大開大合雲手
強調「橫擰開合」的技術要領。要盡量挺拔上身並橫擰,二位手臂要向後打開一些,
上下身較勁產生一種「擰麻花」的形態。左臂要盡量後掰,之後從頭前饒過,接著變「走
上身留下身」動律轉體過來。
4、波浪雲
又稱「雲手大揉球」。其始動作要比基本雲手舒展和撐長一些,是上身經過右旁提-後仰身-左旁提的大幅度運動過程,雙手間距要適當放大。
腿部要有彎曲移動重心的過,身體要有深含的過程,右手「反平穿」左手「正平穿」帶動直腿立腰,又成右旁提,與前面左右對稱。適合用一些強烈的、伸展的、多變的旋律性強的伴奏音樂。
中國古典舞文化特點:
中國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起源於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許多武術、戲曲中的動作和造型,特別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強調呼吸的配合,富有韻律感和造型感,獨有的東方式的剛柔並濟的美感,令人陶醉。
中國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韻、身法和技巧。身韻是中國古典舞的內涵,每個舞蹈的韻味不同,兩個人跳同樣動作,韻味都不同。身法則是指舞姿還有動作。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強調 「形神兼備,身心互融,內外統一」的身韻。
神韻是中國古典舞的靈魂。神在中而形於外,「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真正內涵。中國古典舞的音樂大多採用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如古箏、二胡、琵琶等。中國古典舞服裝古色古香,根據舞蹈的具體要求也各有特色,漢唐舞大多採用傳統的漢服。
古典舞技巧:
一、旋轉的特點
1、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後退側身轉。
2、以腰為軸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3、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風格性」很濃,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風格的延續和誇張。
4、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復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特點。
二、翻身的特點
翻身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種類樣式之多,變化之精彩,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所無可比擬的。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著仰、俯和旁提的形態。
1、民族性強
翻身這種技巧形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特徵和動的特點,而且它和身法的結合也最緊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強。
2、形象性強
翻身在空間運動中形象鮮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翻身,在空間的弧線運動連綿圓潤,猶如波浪起伏;「點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串翻身」,像車輪滾滾,形象性很強。
3、表現力強
翻身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奏,不同的連接,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官效果,從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情調,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一種纏綿悱惻的感覺;快速的翻身,表現干凈利索或輕快俏皮;急速有力則表現英武剛健。
中國古典舞翻身有了新的發展,結構形式豐富了,加強了流動性和復合性,加強了對比性,除了性格剛柔、急緩、大小、快慢的對比,作為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技巧的訓練內容和表現手段,它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更好地展現我們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彈跳的特點
1、把原來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強難度。
2、加強「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在跳的過程中呈現擰、傾、翻、閃、展、騰、挪。
3、空中的橫向轉體有了新的發展,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
4、高低對比,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中國古典舞彈跳的又一特點。
5、由於彈跳技巧的爆發力量,為彈跳技巧復雜性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在彈跳的復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
6、在空中變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躍的特點。
7、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合。無數的身法和技術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訓練目的卻不盡相同。武術的訓練是以技擊和攻防為目的的,舞蹈的訓練則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劃人物的性格為目的。
8、與身法結合,形成和加強了古典舞跳躍進的流動性和語言性及風格特點。
⑶ 古典舞手位的手勢是什麼
(1)單山膀:
小踏步,身體面向1點,目視8點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右手順胯向下經體側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後蓋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開,至上臂與肩同平為止,身體面向2點,頭轉向8點。
(2)雙手膀:
丁子步或小踏步,身體面向1點,目視8點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眼隨右手拉成單山膀,然後眼隨左手拉成雙山膀,眼亮相於2點上方。
(3)順風旗:
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時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於八點斜上方。
(4)雙托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雙手經體側撩至頭上,蓋掌於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於8點下方。
(5)托按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體面向2點,眼亮相於8點斜上方。
(3)古典手位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1、中國式古典舞
中國的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
2、歐洲古典舞
一般都泛指為芭蕾舞。芭蕾,系法語Ballet的音譯。歐洲各國的古典舞劇統稱為芭蕾,是一種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戲劇、舞台美術等藝術形式的舞蹈品種。
由於其表演技術上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足尖舞鞋並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稱「足尖舞」。相傳,芭蕾最早起源於義大利,而形成於法國,十八世紀傳入俄國。
3、印度式古典舞
由婆羅多、卡塔克、卡達卡利、曼尼普利、奧迪西和庫契普迪六大傳統舞系組成。其主要藝術特徵是舞蹈動作節奏、韻律鮮明,造型性強,具有豐富內涵的多姿多彩的舞蹈啞語手式和細膩的面部表情。
⑷ 舞蹈身韻動作手位沖靠
沖:在「沉」的過程中,用肩的外側和胸大肌向8點或2點水平沖出,肩與地面保持水平線,切記上身不要向前傾倒,是腰以上部分向8點或2點移出,感覺腰側肌拉長,頭與肩相反,肩向左沖,頭略向又偏,眼和沖的方向一致。
手可以自然下垂,盤坐時手放在膝蓋上;也可與沖方向一致的手在胸前端起,手心向下,另一隻手背在後面。
靠:首先「提」,然後在「沉」的過程中,用後肩部及後肋側帶動上身向4點或6點「靠」出,感覺前肋往裡收,後背側肌拉長,要求肩與地面保持水平拉出,決不能有躺倒之感,同樣是腰以上部分移出,身如向右靠,頭則微向左轉,眼平視放神,頭及頸部略向下梗。
手可以自然下垂,盤坐時手放在膝蓋上;也可與靠方向相反的手向前伸起,手心向上,另一隻手背在後面。
(4)古典手位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1、壓腿:這是基本功訓練中最為基本的訓練內容,分別為壓前、旁、後腿。壓腿時要注意腿部關節的直立,腳背向外打開綳直,胯關節要外開。剛開始壓可能難度有點高,但盡量每條腿都壓到,並在感覺疼痛時多控制一會。
2、踢腿:壓腿雖然很痛苦,但達不到什麼顯著的效果,最重要的還是踢腿。踢腿時要保持身體直立,腳背綳直,用腳背的力量帶動踢腿,剛開始踢不好不要著急,重點是動作要標准,前,旁,後都需要踢到。
3、壓肩:壓肩時,雙手臂伸直放在把桿上。兩腿之間的距離與肩同寬。頭部和脊柱都要放鬆,向下壓時能夠感覺到肩部韌帶被拉長。
4、甩腰:腰部的柔軟度是舞蹈具有美感的基礎,首先左手扶把然後吐氣腰部自然放鬆向下,做完十個之後再換右手扶把。練完要之後一定要回腰,就是蹲在地上然後雙手抱腿。
⑸ 古典舞手位的手勢是什麼
動作要領: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後退側身轉
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誇張
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復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特點
古典舞是指在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
⑹ 中國古典舞手位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如下:
1、基本雲手
雙手交叉胸前時要保持圓臂,要含胸提氣。雙手配合的感覺要象在胸前揉撫一個圓球一樣,完成雲手的過程身體也要在過程中隨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隨上面的手,後隨下面的手,要有渾厚的內涵氣質。
節奏處理基本上同「雲肩轉腰」一樣,先做連綿不斷的慢速,然後在慢中給以「點」的處理,強調輕重緩急的節奏變化。
2、沖靠雲手
在基本雲手的基礎上,加以上身沖靠為動律帶動雲手的同時加上腳的前後移動重心整個過程要完成兩次上身的沖靠,兩次腳步的前後移重心。手腕在揉球過程中是連續的盤腕。
3、大開大合雲手
強調「橫擰開合」的技術要領。要盡量挺拔上身並橫擰,二位手臂要向後打開一些,
上下身較勁產生一種「擰麻花」的形態。左臂要盡量後掰,之後從頭前饒過,接著變「走上身,留下身」動律轉體過來。
(6)古典手位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古典舞的基本要素
1、形
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為形形色色的體態,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
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灣」、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膠州秧歌」的「輾、擰、轉、韌」。
「海洋秧歌」的「攔、探、擰、波浪」和「花鼓燈」的「斜塔」,武術中的「龍形猿步」、「八卦」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要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
⑺ 請問古典舞基本手型啊,手位啊,腳位啊是什麼
古典基訓大部分都是站小八子腳位.手位是古典手位.一般都是小八字或者5位把下練習時,就都是站丁字腳,或者小.其他的就是些基本的了,學舞蹈的都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