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數學因數與倍數教學策略與設計
《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 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徵,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做到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這里我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討論交流,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三)變式拓展,實踐應用
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在游戲中,師生互動,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學生不僅參與率高,而且還較好地鞏固了新知。課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養,並及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享受數學,感悟文化魅力。
『貳』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有哪些
有關於梳理知識的的。還有推理的
『叄』 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的區別
一節課總得確定一個教學方案,有很多教學策略可以運用進去,最終形成的就是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肆』 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
有效的教學策略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效果,能最終影響到學生學習策略的獲得及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形成。教學策略有很多,本文列舉了幾種常見的教學策略,並簡要分析它們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在教學中的應用。
『伍』 教學策略與設計 是什麼
教學策略是指復解決教學制中遇到的一些列問題的模板式的方法,教學設計的定義:是以解決教育、教學系統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在一定的限制條件選擇最好的教學策略,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說白了,教學設計就是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范圍有大有小,可以是教育部對某個年級的整體規劃,也可以是某個教師對某堂課某個知識點的教學過程進行的設計
『陸』 小學信息技術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有哪些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努力拓展教學思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求新、求巧、求實,從而將學生引入創新學習的境界。為此,我在信息技術教的教學中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策略,初步歸納出來和廣大同仁共同探討。
一、創設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課堂情境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好的課堂情境是成功教學的一半。
例如,我在講述漢字輸入時,我是這樣開始導入新課的:「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漢字的輸入,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之一,被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她具有無窮的魅力,她傳承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帶給人無限的遐想,我們都應該學好她。下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文字的輸入,讓我們共同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蠟筆和水彩筆,雖然畫不出天邊一道彩虹,但計算機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通過這樣一個情境設置,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為學生的下一步的學習打了鋪墊。
二、串好主線、留有懸念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學內容和盤托出,而是有意識的在學生頭腦中設置一定的空白帶和懸念。讓學生自己去推測和預計可能出現的結果,實施這種教學策略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教學過程的創造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例如,我在「文字處理Word」教學時,我把比較常規的文件編輯方法介紹給學生,對於操作技巧,先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然後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把自己探討成功的某些操作要領講給學生聽,隨後教師再加以總結,以補充的方式把相應的內容講解清楚,消除「懸念」,填補「空白」,這樣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迷宮探寶」。
三、講解與操作並舉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遵循理論與實踐並舉,講述與操作交叉進行的的辦法,就會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解「塊操作」時,先讓學生看書自學,使學生對「塊操作」有初步的認識,教師再演示「塊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最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試著完成「塊復制」、「塊移動」、「塊刪除」等操作。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並舉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加深了記憶。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形成知識的相互滲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創新學習的積極性。
四、目標驅動、體驗成功
這種教學策略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新的學習內容之前,先向學生提出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把握學習方向。通過自主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實現學習目標。
例如,我在教學「編輯技巧」時,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按要求完成三份作業,其中的一份作業是:錄入一篇一百字以上的短文。作業還要體現學生的個性特徵和設計能力,審美觀念。因為明確了學習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對比較枯燥的漢字錄入學習有了興趣,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經過錄入、反復修改、精心設計,當他們完成自己較好滿意的作品時,學生均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和愉悅感。而同學們之間相互學習,更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設計潛能,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綜上所述,探討成功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課題。只有不斷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應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他們內部驅動力,完善教學體系。實現創新教學、有效教育。
『柒』 教學策略是不是設計意圖
每一種教學策略來當然是本源著提出人的一種意圖出現,但意圖必須是積極的,而且建立在大量科學原理互相作用之上通過推理或實驗(經驗)得出的個人觀點。意圖相當於觀點,但不是策略,策略是對意圖結合組成意圖的各種科學原理的可操作方法、步驟。
你也可以把意圖理解成為一個假設,只不過這個假設被原理解釋了,就不再是假設了,變成了意圖,將組成意圖的各種原理進行可操作性設計變成策略
雖然不嚴謹,但是是這么個意思
『捌』 為學生學習設計教學策略和方法
為學生學習設計教學策略和方法
袁占舵
新課程提出了「以學論教」的課堂教學評價觀,「以學論教」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策略和方法上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教師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開發學生身上蘊藏的潛能,找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途徑,從而保證學生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為依託,積極消化、領會、體悟、建構新知識,盡可能在問題性、生活性、趣味性、思想性的情景中,在主題項目綜合活動和協同式合作探究活動中學習並運用新知識,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價值。以是否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欲,,是否增強了學生的創造欲為重要依據來評價教學。
教學生學會學習。新課程強調教學生學會學習,這就要求教師有強烈的「學法」意識。教學過程既是「教法」的實施,又是「學法」的體現。課堂教學過程應成為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教師應通過示範引路使學生自悟學法。學生是在思維活動中學會思維的,教材內容蘊含著思想方法和思維活動,而且思維活動本身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示範給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點燃思維靈感的火花,把凝結在知識背後的思維方法及思維發展過程展現出來。學習方法的指導要見縫插針,隨時滲透,引導學生去發現、理解、領悟、掌握新的「學法」,提高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差異發展。學生主體性的發展貫穿於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等自主學習過程,自主學習這一教學策略對教師的文化底蘊、思維的敏捷、課堂駕馭能力、藝術審美的價值取向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學生在對學習資料的收集與處理過程中,會有不同品質的內容同時出現的情況,在交流、展示與集中研討的過程中,也會動態地生成很多不可預知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學機智,對各種因素進行拓展,把握教學的走向。同時,必須承認學生的發展存在差異性,教師不能搞「填平補齊」,要善於抓住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現不同學生的潛在優勢,以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作為評價依據,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優發展,讓每個學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鮮明的個性。
合作學習、和諧發展。教師要密切學科知識與現代科技、現實生活的聯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分享,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探究學習、挖掘潛能。教師是探究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其任務是為學生設置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讓學生體驗創造的樂趣,形成自己的創造力。
『玖』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空氣占據空間嗎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二年級時我們學習了《空氣》這一課,誰來說說空氣是什麼樣的物體?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氣?
這節課,我們要在掌握了空氣的上述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研究空氣的另一條性質,這條性質需要通過同學們觀察、實驗自己探索出來。
二、觀察實驗,學習新知師:(出示空文具盒)問:文具盒裡有文具嗎?師講述:文具盒裡沒有文具,這塊空著的地方叫做空間。
師:將鉛筆放滿文具盒,問:同學們看一看現在誰占據了文具盒的空間?
師:(出示書包並裝滿文具)同學們再看一樣你們熟悉的東西,問:「書包里有什麼?誰占據著什麼?」(找三個學生說,然後給予評價)
師:同學們看老師在干什麼?(教師往燒杯里倒滿水)師講述:鉛筆、學慣用具、水占據空間,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的物體占據著空間,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學生說完後,給予鼓勵)
師問:以上的事實說明了什麼?(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物體都要佔據空間)
師:(出示一塊板擦,一個砝碼)問:它們所佔據空間的大小一樣嗎?
師講述:所以准確地說應是物體都要佔據一定的空間。這個「一定」指物體的大小,物體占據空間的大小叫體積。(將上述板書補充完整)師:現在你們自己親手做個實驗,用實驗來驗證:「物體都要佔據一定的空間」這一結論。請同學們看實驗步驟。
『拾』 誰選擇了它們教學策略與設計說明
六年級來科學誰選擇了它們教自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同一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體的形態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 環境發生變化,生物的形態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 了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改變著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過程與方法
● 運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 意識到環境與生物的密切關系,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同一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體的形態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知道環境發生變化,生物的形態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教學難點】
了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改變著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