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年級上冊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
1、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4、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
二、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有關光是直線傳播地圖片和課件
分組實驗: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彎管和直管
三、教學重、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1)清晨,太陽出來,房間撒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你們是否想過它從哪裡來,又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
小組討論匯報結果.
2、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1) 讓學生推測光的傳播路徑,重在說出推測的依據
書上已有:舞台上的燈光,從雲層中透過的陽光
但應該啟發更多: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體擋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體的側面一致
3、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第28-29頁,明白實驗的方法和步驟(最好請個別學生描述一遍實驗的操作)
2)4人一組自行操作
3)解釋匯報兩次實驗的現象
4、其它的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提示不要用眼睛直對很亮的光線.
2)書上資料的介紹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㈡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土壤中有什麼》 教學設計和反思
教材分析
土壤覆蓋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風化和生物作用的結果。整塊的岩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當腐爛的植物和動物與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時,混合物就被稱為土壤。在土壤中我們很容易找到岩石變化留下的痕跡以及動植物的殘體。
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土壤從哪裡來,更不會想到它來源於岩石。本課活動緊接著上一課的內容,重點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尋找土壤來源於岩石風化和生物作用的證據,另一方面是認識土壤對生命的意義。
岩石和土壤是組成地表的重要物質,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種外力對岩石和土壤作用的結果,其中侵蝕和沉積作用的主要對象是土壤和岩石。尋找土壤成分的沉積實驗不僅有助於學生了解土壤里有什麼,而且使學生對沉積現象和分層沉積有一定的認識,為下面幾課的學習做些鋪墊。
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尋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學情分析
學生對土壤並不陌生但是沒有系統地認識,要學生正確說出土壤成分,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替,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4.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難點: 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㈢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土壤中有什麼》 教學設計和反思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和稀釋平板計數法是測定微生物數量的常用方
法。
直接計數法中常用的是顯微鏡直接計數法,這種方法是先將待
測樣品製成懸液,然後取一定量的懸液放在顯微鏡下進行計數(圖1-
3-1)。根據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生物數目來計算出單位體積內的微
生物總數。直接計數法所需設備簡單,可迅速得到結果,而且在計數
的同時能觀察到所研究微生物的形態特徵,其缺點是難以計數微小的
細菌。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純培養懸浮液中各種單細胞菌體的計數。
間接計數法最常用的是稀釋平板計
數法,它是根據微生物的培養特徵而設計
的計數方法。這種方法在樣品中含菌數較
少的情形下,也可以完成計數。
應用稀釋平板計數法計數時,需要
將待測樣品配製成均勻的系列稀釋液,盡
量使樣品中的微生物細胞分散開。再取一
定稀釋度、一定量的稀釋液接種到平板
中,使其均勻分布於平板中的培養基內;
或是將一定量的稀釋液,與溶化後冷卻至
45℃左右的瓊脂培養基混合,傾入無菌培
養皿中,搖勻、靜置待凝。經過培養後,
就由單個微生物生長繁殖形成菌落,這樣
的一個菌落就代表著一個微生物個體。統
計培養基中出現的菌落數,即可推算出檢
測樣品中的活菌數。
FOR EXAMPLE:]
土壤中好氣性細菌的計數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是極其豐富的,這些數量眾多的
微生物對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測定土壤中的含菌量可以
作為判定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材料器具
土壤樣品;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附錄二)、無菌水;培養皿、
移液管、天平、錐形瓶、試管、酒精燈、恆溫培養箱、搖床等。
活動程序
1.制備土壤稀釋液
取土壤表層5~10 cm 處的土樣。准確稱取1 g 土樣,放入盛有
99 mL 無菌水的錐形瓶(250 mL,放有小玻璃珠)中,用手或搖床振盪
20 min,即製成102 倍的稀釋液。
用1 mL無菌移液管,吸取10 2倍稀釋液0.5 mL,移入裝有4.5 mL
無菌水的試管中,配製成103 倍稀釋液。
用同樣的方法可製成稀釋倍數為104、105、106 的系列稀釋菌液
(圖1-3-2)。
圖
移液時,要將移液管插入液面,吹吸3 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
於前一次,讓菌液混合均勻並減少稀釋中的誤差。每配一個稀釋度要
換用一支移液管。
2.取樣及倒平板
將無菌培養皿編號,依次為104、105、106,每一號碼設置三個
重復。
用無菌移液管三支,分別吸取稀釋倍數為104、105、106的土壤稀釋
液各0.2 mL,注入到相應編號的培養皿中(每個稀釋倍數各三個培養皿)。
將已滅菌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溶化,待冷卻至45~50 ℃左
右,傾入到無菌培養皿中,每皿約15 mL,輕輕轉動培養皿,使土壤
稀釋液與培養基混合均勻。
3.培養
將上述接種好的平板培養基冷卻後,倒置放入28~30 ℃的恆溫
培養箱中培養24~36 h,直至長出菌落為止。
4. 觀察記錄
將實驗中得到的菌落數填入表1-3-1。
結果分析
1.選取具有合適菌落數的稀釋倍數並計數。
在計算結果時,從接種的3 個稀釋度中選擇一個合適稀釋倍數,
統計出菌落數(圖1-3-3)。選擇的原則是:
過
(1) 細菌、放線菌、酵母菌以每個培養皿內有30~300 個菌落為
宜。黴菌以每個培養皿內有10~100 個菌落為宜。
(2) 同一稀釋倍數各個重復的菌落數相差不太懸殊。
2.將統計出的菌落數按下列公式計算,得出每克樣品菌數。
每克土壤樣品菌數= 某稀釋倍數的菌落平均數×稀釋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