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張黑女墓誌銘》原文
張黑女,讀作張(zhā)黑(hè)女(rǔ),音(張賀汝)。書法的一種碑體。這種字體首次出現在《張黑女墓誌》上,《張黑女墓誌》全稱為《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又稱《張玄墓誌》。張玄,字黑女,清人因避諱康熙皇帝諱,故又稱《張黑女》、《黑女志》、《黑女碑》。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刻。原石早佚,清道光初,何紹基得此志舊拓,號稱「天下孤本」,始知名於世。
魏碑《張黑女墓誌》非常著名,乃魏碑之極品。魏碑體的特點是稜角峻硬,豎橫似折骨斷簪,撇捺如刀砍斧劈,但《張黑女》卻用筆圓潤,近似楷書,筆筆婀娜多姿,字字典雅華貴。
清書法家何子貞評之曰:「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我們現在所熟視的第四套人民幣上的「中國銀行」就屬於「張黑女體」。
② 魏碑張黑女墓誌銘字帖
《張黑女來墓誌銘》書於北魏晉源泰元年(五三一),又名《張玄墓誌》,是北魏晚期精美之作。此碑運筆中側互用,逆筆中鋒,藏露皆備,有剛柔相濟的圓潤之趣。其結體呈橫勢而寬綽,含有一定隸意。清何紹基評雲:「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神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民國印本傳世較多,完整的一般價值在百元左右
③ 春曉古詩書法作品張玄墓誌銘欣賞
唐詩欣賞·《春曉》
詩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參考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想起昨夜裡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詩文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其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又悠遠深厚,獨臻妙境。整首詩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寫情,詩人選取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像他感情發展的最富於生發性的頃刻。詩人抓住這一剎那,卻又並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後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像、去體味爛熳的春光,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景物活潑跳躍,生機勃勃。寫出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首句破題,「春」字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次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三句轉為寫回憶,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為惜春,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託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時間跳躍、陰晴交替、感情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整首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
《張玄墓誌銘》釋文:
魏故南陽張府君墓誌。君諱玄,字黑女,南陽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昔在中葉,作牧周、殷。爰及漢、魏司徒、司空。不因舉燭,便自高明;無假置水,故已清潔。遠祖和,吏部尚書、並州刺史。祖具,中堅將軍、新平太守。父,盪寇將軍、蒲坂令。所謂華蓋相暉,容光照世。君稟陰陽之純精,含五行之秀氣。雅性高奇,識量沖遠。解褐中書侍郎,除南陽太守。嚴威既被,其猶草上加風,民之悅化,若魚之樂水。方欲羽翼天朝,抓牙帝室。何圖幽靈無簡,殲此名哲。春秋卅有二,太和十七年,薨於蒲坂城建中鄉孝義里。妻,河北進壽女。壽為巨祿太守。便是瑰寶相映,瓊①玉參差。俱以普泰元年,歲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於蒲坂城東原之上。君臨終清悟,神捎端明,動言成軌,泯然去世。於時兆人同悲,遐方凄(長)泣。故刊石傳光以作誦曰:郁矣蘭胄,茂乎芳干。葉映霄衢,根通海翰。傑②氣貫岳,榮光接漢。德與風翔,澤從雨散。運謝星馳,時流迅速。既凋桐枝,復催良木。三河奄曜,川③塸喪燭。痛感毛群,悲傷羽族。扃堂無曉,墳宇唯昏。咸韜④松戶,共寢泉門。追風永邁,式銘幽傳。
《張玄墓誌銘》全稱《魏故南陽張玄墓誌銘》。張玄字黑女,清代為熙帝諱,一般稱《張黑女墓誌》。刻於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正書,二十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間何紹基得剪裱舊拓孤本,乃著世至今,拓本共十二頁,每頁四行,滿行八字。目前僅存何紹基藏剪裱孤本。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館。
清包世臣跋:「此帖駿利如《雋修羅》,圓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張猛龍》、靜密如《敬顯雋》。」康有為跋:「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原精古,未有比肩《黑女》者。」此志集雄健、輕靈秀逸、含蓄為一體,其藝術水平之高,鮮有匹敵。代表北魏善墓誌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