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納蘭性德浣溪沙教案九年級下冊
納蘭性德《浣溪沙》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有關的文學常識。
2、反復朗誦,品味用詞的凝煉,理解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3、養成以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變故和挫折的習慣。教學重難點:
1、學習即景抒懷的寫作手法。
2、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二、導入新課:
1、出示《題西林壁》,讀後問學生: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板書蘇軾)
出示作者的資料。(課件)《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人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
師:「浣溪沙」,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沙」或作「紗」。相傳是由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
三、初讀正音。
1、孩子們,你們先自己讀一讀。
2、檢查朗讀。 出示「蘄」,正音。蘄水是一個地名,今湖北浠水縣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這是詞前小序,點明寫作詞的緣由。
3、孩子們,讀詞亦可以像讀古詩一樣,有停有連。
四、學習上闋。
1、孩子們,一首詞是由上闋和下闋組成的。你能說說這首詞的上闋和下闋分別是哪一句?(學生回答)
2、(課件出示上闋)指名讀。 想想上闋寫了些什麼景物,先用筆在書中圈畫(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松間沙路,杜鵑(布穀)。)
五、學習下闋:
走進作者,感受其創作沖動。 蘇軾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詞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
(課件出示背景)蘇軾被貶黃州,在城東一個叫東坡的地方墾荒耕種,自號東坡居士,物質生活也比較艱苦。
六、教師結語:
「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它指引 我們積極樂觀,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
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 和的心態,勇往直前。我們還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同學們!」 學生沉思中,教師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配樂范讀全詞。
㈡ 古詩《題西林壁》分析、講解、意思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感情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2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學重難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
【教學過程】
(二)解詩題
1題壁詩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景色優美。在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有一座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廬山。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游覽了廬山,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首詩。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板書課題。讀課題。
理解「題」的意思。壁的意思。
板書:題壁
蘇軾簡介(宋)蘇軾
齊讀課題
3題目的意思就是(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板書:解詩題(二)知作者
過渡:了解了詩題之後,我們就要來認識一下作者了。
(師簡述)
板書:知作者
蘇軾簡介
二、聽音有餘,漸入佳境
自由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古詩,最重要的就是朗讀。老師要求每位同學把
古詩仔仔細細讀上4遍。前兩遍注意讀准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後兩遍注意讀通
句子,注意詩的停頓起伏。聽清楚要求了嗎?讀完的坐端正告訴我。
2指名讀(糾正前後鼻音:橫、成、嶺、峰/近、真、身)
3齊讀
三、珠盤玉落,一喝三嘆
過渡:讀古詩我們讀得很好,接下來我們該做什麼了?理解古詩。對了,現在我們四人一小組完成學習任務。
①用自己的方法,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交流。
②思考:作者是從哪些角度觀察廬山的?
(二)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在老師想聽聽各小組的學習成果。哪個小組先來?
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1生自說(2上半句
從正面看,這座連綿起伏的群山——嶺。側過來看呢?像這樣尖而高的山頭——峰
板書:
「嶺」「峰」
②我們在回到詩中,看看這句話的意思,我們一起來讀讀。
「從正面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卻彷彿變成了一座山峰,高
聳如雲」
③橫。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是從正面看啊?
3板書:「橫」「側」
3下半句
①我們理解了第一行,相信同學們也能理解第二行。
②生答
:遠近高低各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③在這句中,作者是從哪些角度看廬山的?(方位順序)
板書:遠近高低
:在括弧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從遠處_______從近處______,從高處_______,從低處______
,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看來,站在不同的角度,我們看到的廬山也是形態各異的,這可真是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男女生比賽讀
①讀出不同:哪個字最能體現出這種不同?「各」男生能讀出這種不同嗎?(男生讀)
②讀出起伏:在我面前彷彿出現了這座千姿百態的廬山,男生們讀出了氣勢,但語調缺
乏強弱對比,「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要讀出起伏。女生來
作者心情
面對著如此變化多端,雄偉奇麗的廬山,作者是何感受?
齊讀上聯
讓我們帶著喜悅、崇敬的心情再來讀讀下兩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讀完了上聯,我們再來品品下聯。後兩句詩哪個小組來匯報
生答
他這種先理解一個字或一個詞的意思,然後把它們帶到句子中,從而能完整理解詩句意
思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拆分法」。我們用這種方法再來一起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緣」
①你認為這里哪個詞需要提醒我們注意的?緣是什麼意思?
②這個字比較難寫,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橫折)
③「緣」字的意思和我們現在的詞義不同,我們需要通過看注釋、查字典的方法來學習。
板書:「緣」4
④也只有理解了這個字的意思,我們才能明白整句話的意思,所以我們學習古詩只有
板書:抓字眼4
)齊讀
3明白詩理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誰能用「之所以……是因為……」說說這兩句
詩的意思。(我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PPT
:之所以……是因為……
2誰能反過來說一說。(因為我人在這座山中,所以認不請廬山的真面目。)
3讀到這里老師有疑問了?
為什麼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誰能做小老師幫他來解答。生活中有這樣的情況嗎?
(比如:我們平時做作業時出現了錯誤,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在旁邊的人卻一目瞭然)
有個成語可以描述這樣的情形……(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板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4我們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應站哪看?
(太空)
坐著航天飛船的宇航員叔叔們能從太空中看到整個地球的真面目。而我們卻不能。真就
是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
5總結:這首詩不僅是題壁詩還是一首哲理詩。
板書:哲理
所以我們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多角度觀察。做事也要
多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1、教師示範讀:《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聆聽老師的朗讀邊想像廬山的奇美之景。
2指名讀
誰能比老師讀的好?誰能讀的通順——讀的聲音響亮——讀的有韻味。
3吟誦:讓我們想想古人吟詩的樣子,自己吟誦這首詩。
4默寫:
《練習本》
5課外拓展
:有關廬山的詩
5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哲理,理解詩義的方法)
板書:景美
理美
6結語: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
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今天我們的廬山一課游到此結束。
【板書設計】
㈢ 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題西林壁》
【導讀】語文是教師資格證學科之一,在小學教師教師資格考試中,《題西林壁》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這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我們需要用這些常見資料進行教學設計,所謂教學設計,其實就是進行教案的編寫,在教師資格證面試和筆試中都有涉及,教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也是課程進行的參考,所以做好教案就顯得尤為重要的,需要分四個部分進行,分別是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課程和板書設計,下面給大家帶來的是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古詩兩首-題西林壁》,一起來看看吧。
簡要介紹
詩中描繪了廬山雄奇壯觀的景象,但這首詩沒有過多地描寫廬山的美麗景色,而是另闢蹊徑,分別從大處和小處著眼,告訴了我們一個認識事物時,要站在客觀立場上的深刻哲理。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背誦下來。
2.通過朗誦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作者的心境。
3.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多角度出發認識事物」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認識事物」的哲理。
三、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朗讀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假期都去過哪裡旅遊呀?(生舉手自由回答)老師去了江西省的廬山。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相信很多同學都對廬山十分嚮往吧,那麼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腳步,一同去探訪廬山,看看蘇軾在廬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吧!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通過課前預習,哪位同學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文學家蘇軾呢?學生舉手回答後,教師出示ppt中蘇軾的文學常識。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詞,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自學生字詞,然後提出不理解的詞語,教師作適當的點撥。
3.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分小組比賽朗讀、男女生賽讀。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學生舉手朗讀。舉手說一說:我們能看出詩人在廬山之中視角和觀察地點的變化嗎?你是怎麼發現的。
明確:詩人的視角和觀察地點都在變化。從「橫」「側」「遠」「近」「高」「低」這幾個字可以看出。(板書:視角:橫側、遠近高低)
2.全班齊讀前兩句,學生思考回答:
①通過讀第一個句子,詩人都描繪了廬山怎樣的景象呢?
明確:橫著看,廬山形成了山嶺,側著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書:變化:嶺、峰、不同)
②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畫楊桃》嗎?為什麼會呈現不同的景象呢?
明確:詩人的視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學生齊讀三、四句,分成小組討論:
①作者為什麼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
明確:因為每一個角度看廬山,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觀賞者會不明確廬山真正的樣子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②「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明確:「緣」是因為的意思。只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啊。
③結合這兩句詩,談談怎樣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呢?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道理?
明確: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廬山,不能局限於一個角度。
道理:要從客觀出發認識事物,要對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斷,不能盲目做判斷。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並比較兩首寫廬山的名詩:《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比較這兩首詩的側重點。
明確:引導發現這兩首詩不同的構思:前者在於景,後者在於理。
2.詩人在寫詩時,往往在詩歌中蘊涵著自己的經歷與情感,能夠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對於理解詩歌內容和分析詩人的情感是有極大幫助的。ppt出示蘇軾被貶黃州的資料,體會本詩的獨特視角。
(五)小結作業
小結: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作業:背誦《題西林壁》。
五、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視角:橫側、遠近高低
變化:嶺、峰、不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六、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時,由於學生經驗不夠,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是現階段的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應該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們碰到過因為觀察角度不同,結果也不一樣的情況嗎?」等問題,並在進一步的交流中不斷加深體會。
以上就是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古詩兩首-題西林壁》,教案教學設計是教師的一項必備技能。在教師資格面試前的備課階段,撰寫一篇質量較高的教案是試講成功的一項重要影響因素。以上的六個部分都是教學的重點,缺一不可,更多小學教師資格證報考指南,歡迎大家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