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國旗歌為准設計一節教學課
中華民國國旗歌,名為《青天白日滿地紅》[1] ,由戴傳賢作詞、黃自譜曲,供內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容及中華台北奧委會會旗時演奏。這里的國旗歌不是《中華民國國歌》。其特別之處在於其他國家很少制定專供升降國旗時演奏的國旗歌。
一節課的教學設計_圖文_網路文庫
http://wenku..com/link?url=J6BF_i_LPinotAdL_uoNMLRfUrJWclqAs1-_jqrEGBsN2jm_
❷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如何上好中學音樂欣賞課
無錫市碩放中學 周文蓮 音樂欣賞是人們感知、理解音樂、體驗音樂情感的一項音樂實踐活動。它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感受、理解、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同時它還具有發展想像力,培養創造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等作用。音樂欣賞的能力不僅是一個人的審美修養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質水平的標志之一。因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尤為重要,它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本人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對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下面具體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做法與體會。 一、音樂欣賞應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進行教學 音樂欣賞教學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我們的音樂前輩黃自先生認為在音樂欣賞時,欣賞者須經過這么一個心理反應過程:感知外部音響→開展想像聯想→得到情感共鳴→理解認識。所以在進行欣賞教學時必須遵循這一心理反映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由低層次的直覺欣賞向高層次的情感欣賞,理智欣賞方面發展。這樣既符合學生心理反映過程,也有利於欣賞教學。 其次,在曲目的安排上,可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有歌詞到無歌詞,這樣做既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二、音樂欣賞應進行對比教學,靈活多變地設計不同課型 將題材,演唱(奏)形式、作品曲式、題裁等異同點明顯,易於對比的作品有意識地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這樣既能使學生比較准確地感受領會不同音樂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時還能使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音樂,並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了解音樂表現的一些規律。 1、以題材為中心設計課型 。以某一題材為中心,將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器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音樂欣賞教學。如以「茉莉花」為中心的欣賞課,就可將江蘇、東北地區的民歌《茉莉花》和歌劇《圖蘭朵》中的「茉莉花」部分、鋼琴演奏的《茉莉花》等相同題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器樂作品組合起來進行教學。這種課型內容統一,能使學生從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作品欣賞中,集中體會,理解音樂家是如何運用不同的手段來表現共同的音樂與主題的。 2,以演唱(奏)形式為中心設計課型 。 這一課型可將同一音樂表演形式,而內容、主題不同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如以「獨唱」為中心的音樂欣賞課,就可將男聲、女聲、童聲等不同聲,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等形式的獨唱曲組合起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學習,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經典音樂作品,拓寬音樂視野。 3、以作品曲式與體裁為中心設計課型 。 這一課型將同一曲式結構或樂曲體裁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如以「一段體」為中心或以「進行曲」、「變奏曲」等為中心開展音樂欣賞教學。這樣做有助於學生了解曲式、體裁等有關的音樂知識,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到音樂內容與音樂表現形式的相互關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形式美。 三、音樂欣賞教學時應精講多聽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因而,傾聽自然是欣賞音樂的主要方式。美國的艾倫—科普蘭曾說過:「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欣賞教學的根本方法就是傾聽。要使學生真正理解音樂作品,首先對音樂表現手段要有靈敏的感知能力,達到這一要求必須要通過大量的音樂欣賞才能完成。言語上的介紹和引導固不可少,但是語言替代不了音樂,無法表現作品,因為音樂作品可以從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領悟。我們知道,即使是同一作品,同一觀眾(聽眾)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對作品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學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聽,初聽、有目的地分段聽、有分析評論地聽、復聽等,都是以聽為本。音樂藝術及欣賞教學的本質規律決定了欣賞中,不能離開音樂的藝術形象而去作繁瑣冗長的講述,講述過多,必然把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時也防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識介紹應力求精練並富有啟發性,目的在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樂上來,通過師生間的討論,聽賞等共同活動,達到使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目的。 四、音樂欣賞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力。 調動學生的想像力是欣賞音樂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音樂是抽象的藝術,這一點是它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最大的區別,但並不是說音樂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過想像和聯想把各種音樂要素聯系起來,從而使模糊的東西具體化。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啟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想像力,鼓勵學生自由想像,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思維,比如可以讓學生把自己體驗到的音樂情感、想像到的音樂形象或意境,用寫詩、寫散文、寫聽後感、畫圖畫等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及藝術表現能力。採用這種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導,而且還要有較充裕的時間。另外,在注意啟發學生的想像、聯想的同時,又不能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由於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審美經驗等的限制,他們的聯想和想像往往會與音樂的基本情緒和內容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和有意識引導,具體做法是:既不能讓學生漫無邊際地想像、聯想,也不能讓學生按圖數驥地從音樂中衍化出一段情節或一個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啟發學生,在不脫離音樂的前提下,感受音樂,展開想像與聯想,最終達到自主地理解音樂的目的。 五、在音樂欣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這是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因此,音樂欣賞教學中應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鼓勵學生在欣賞中發現,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創新。1、創設問題情景,激勵學生善於發現。在教學實踐中,許多學生總覺得沒有問題可問,因而盲目地、被動地接受老師「指揮」,這主要是因他們不知道怎樣去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因此,教師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會問、能問。如在上民族器樂曲欣賞時,我先讓學生欣賞一首曲子,然後叫他們邊看演奏者的演奏動作邊注意其音色的變化,之後再分組進行討論,把自己的疑問、發現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並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賽。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問題」也就蜂擁而至,如:「都是弦做的為什麼二胡和古箏的音色和演奏方法會不同?弦粗的和弦細的音高怎麼會不同?」「和弦的材料、松緊有關嗎?」「都是吹管的為什麼笛子和嗩吶的音色會有如此大的差別?」「都是敲打的,同一種樂器大的和小的敲出來音高怎麼不一樣?」……而後同樣可以競賽的形式集體來解答這些問題,答對時答方得分,否則問方得分。競賽的形式把課堂氣氛引向了高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他們從被動的接受、服從、執行,變成了主動的研究、發現。課後還可以讓學生分組根據這堂課學到的東西回家自製一件樂器在下節課進行展示。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喜悅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2、激發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嘗試創新。學習動機是引起學生學習行為的內趨力。初中學生正值青春少年,富有理想和追求,學習音樂的動機也會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想當歌星、有的想當舞蹈家、有的是自己的愛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應的影響、有的則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褒獎和學生的稱贊……面對學生如此多層次的音樂學習動機,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輕松活潑的教學模式,激發其學習興趣。首先,以情激趣,喚起學習動機。音樂課中的基礎知識部分比較枯燥,作為教師可有意識地營造探究過程中的興趣情景、問題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啟思。如:在講授欣賞課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選曲時,為了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我播放了舞劇《天鵝湖》的錄象片段,然後鼓勵學生模仿天鵝的行走、跑動和翩翩起舞的姿態,仿效惡魔詭秘、奸詐和不懷好意的神情,並根據自己的理解詮釋《天鵝湖》的音樂特質以及所包含的豐富意境。在這種邊聽邊舞的活動中,生動的情感體驗和主動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於心。其次,科學評價,激發創新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我一方面以掌聲和「高見」、「見解獨特」等簡短而由衷的表揚給予肯定,另一方面,用延遲評價的辦法,給學生一個再認識、再理解、再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因為過早、過急的評價都會抑制學生思維、扼殺創造。對每一個問題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賞,我都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發表見解、提出設想,即使是思維有偏差、觀點有歧義的也給予鼓勵、諒解,並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寬容、期待的態度處之,使其有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感受到音樂的無窮魅力。這樣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認可,充滿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點,又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習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悅,進而誘導學生發揮想像、釋放潛能、嘗試創新。社會音樂風氣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修養,如果多數人都具有較高尚的音樂趣味和較強的審美能力,對人類歷史上的音樂財富有較多的了解,那麼他們對音樂的選擇、反應、評價和追求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最終作用於社會,使那些能夠代表人類優秀文化的經典名作和具有深刻社會意義,又有高度審美價值的音樂作品成為社會精神生活的主要食糧。當然這種作用是緩慢的,根本的做法是首先實施有效的音樂教育,培養高素養的一代新人,這正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❸ 學習音樂欣賞課後的感想和啟發,1000字左右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感受、理解、鑒賞能力以及發展想像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音樂欣賞的能力不僅是一個人的審美修養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質水平的標志之一。音樂欣賞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下面就針對新教材談幾點心得。
一、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教學
音樂欣賞教學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我們的音樂前輩黃自先生認為音樂欣賞時,欣賞者要經過這么一個心理反應過程:感知外部音響→開展想像聯想→得到情感共鳴→理解認識。所以欣賞教學時必須遵循這一心理反映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由低層次的直覺欣賞向高層次的情感欣賞,理智欣賞方面發展。這樣既符合心理反映過程,也有利於欣賞教學。
二、欣賞教學時精講多聽
首先欣賞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要使學生理解音樂作品,首先對音樂表現手段要有靈敏的感知能力,達到這一要求必須要通過大量的音樂欣賞才能完成。語言是不可能代替音樂,表現作品的,因為音樂作品都可以從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領悟。我們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觀眾(聽眾)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對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學中,不能離開音樂的藝術形象而作繁瑣冗長的講述,因為如果講述過多,必然把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識介紹應該主動、精練、富有啟發性,目的在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樂上來,通過師生間的討論,聽賞等共同活動,使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對比教學,靈活多變地設計不同課型
將題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與題裁等異同點明顯,易於對比地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這樣能使學生比較准確地感受領會不同音樂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時還能使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音樂,並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了解音樂表現的規律。
1.以題材為中心設計課型 以某一題材為中心,將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音樂欣賞教學。能使學生從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作品欣賞中,集中體會,理解音樂家是如何運用不同音樂表現手段來表現共同的音樂與主題的。
2.以演唱(奏)形式為中心設計課型 這一課型將同一音樂表演形式、內容、主題不同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如以「獨唱」為中心的音樂欣賞課,就可將男聲、女聲、童聲等不同聲,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等形式的獨唱曲組合起來進行教學。這樣除有利於學生學習,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經典音樂作品,拓寬音樂視野。
3.以作品曲式與體裁為中心設計課型 這一課型將同一曲式結構或樂曲體裁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如以「一段體」為中心或以「進行曲」、「變奏曲」等為中心開展音樂欣賞教學。這樣做有助於學生了解曲式、體裁等有關音樂知識,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到音樂內容與音樂表現形式的相互關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形式美。
四、音樂欣賞教學時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聯想等能力
想像和聯想是音樂欣賞者必然產生的心理現象,是欣賞教學中帶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在欣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他們對音樂的豐富想像力,引導他們准確地體驗音樂情感。
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把自己體驗到的音樂情感、想像到的音樂形象或意境,用寫詩、寫散文、寫聽後感、畫圖畫等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及藝術表現能力。採用這種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導,而且還要有較充裕的時間。在教學中,既要注意啟發學生的想像、聯想能力,又應注意教師的指導作用。由於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審美經驗等的限制,他們的聯想和想像往往會與音樂的基本情緒和內容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
❹ 如何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主題班會教案
一.目的抄:
為了增進同學之間襲的情誼,優化我們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構建和諧團結的1103班集體,通過就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這一話題發表看法,交流觀點,提出理想化建議來加強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二.前期准備:
1. 推薦主持人,由主持人撰寫主持稿;
2. 安排各組圍繞「如何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一話題准備發言稿;
3. 收齊並整理各組發言稿存檔;
4. 下載《最近比較煩》歌詞並加以改編;
5. 安排合唱組演唱1103版《最近比較煩》;
6. 安排朗誦組排練散文《認識你真好》;
7. 搜集案例分析及處理結果;
三.班會形式
演講、朗誦、合唱、討論交流
四.班會流程:
環節一:班級大合唱《朋友》
環節二:各組派代表發言
流浪詩人組 張子睿
First Group 許明傑
如來佛組 易清萍
Forever home 盤典
Sister Dream 余佳俊
高手如林代表黃自能
環節三:男生小合唱 新版《最近比較煩》
環節四:案例分析,抒發感想,交流觀點
環節五:朗誦《認識你真好》
環節六:班主任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