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視圖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圖形與視角的相互關系,形成三視圖概念,進而形成畫三視圖的技能,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通過查找相關書籍、資料,查閱互聯網等手段,結合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精心組織了一份文圖並茂的材料,作為輔助教材,並在教學電腦上,並充分利用學具和多媒體,在教學中創設豐富的情境及層層遞進的觀察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並引導學生採用動手實踐與思考體驗相結合的學習方法,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從中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 就此針對我的教學實踐,以及本節課的得失與收獲做深入地反思。
學生不但要學會識讀三視圖,而且還要學會繪制簡單的三視圖,並且在今
後的設計實踐中,能夠運用三視圖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與他人交流設計方案,從而獲得全面的評價,優化設計方案。於是針對此教學內容,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以及在教學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有哪些可供參考的解決辦法,我進行了嘗試性教學實踐。首先是直接引入課題。因為這部分內容學生初中已經學過,再以我們熟悉的生活空間為話題,引入三維空間,並且指出我們看一個物體有六個方位:前後、左右、上下。為了更全面的研究周圍的物體,我們通常從三個方位入手:前面、左面、上面,研究其投影,從而獲得周圍物體的結構特徵。這就是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這就很自然地介紹了空間幾何體三視圖的作用。
接著以復習的方式引出三視圖的概念,這樣一方面幫助學生回憶初中所學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也節省了課堂時間。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起源於現實。數學教育必須基於學生的數學現實為了幫助學生構造「數學現實」設計了本實驗:從生活中的實物入手創設吸引人的情境,讓學生親身想像、體驗、驗證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並在活動中初步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了不同的圖形,這樣得出的結論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判別觀察方向」讓學生的思維在三維實物與二維圖片間不斷地進行切換想像,從而完成思維過程的第一次抽象,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得到培養訓練。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說:「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此時學生接觸的情境已經逐步「數學化」(從觀察實物到擺放規則的幾何體再到相應的圖片),目的是讓學生藉助圖形來反映並思考思維的空間形式及位置關系,並用合理、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學生空間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再次培養訓練的過程,也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過程。
課件的演示將難以用語言解釋說明的抽象思維過程動態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的感知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得到訓練培養,並突破教學難點。 從觀察可觸摸的實物,到擺放可從不同方向親身體驗的幾何體再到現在只能完全靠發揮想像的圖片,學生接觸的情境逐步抽象化、數學化,使學生在不斷地分析、解決問題的氛圍中發展空間觀念。心理學認為概念一旦獲得若不及時鞏固就會遺忘,識圖畫圖和真假視圖題即可加深鞏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又可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