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根據模塊課程的特點而進行整體教學設計
「課程與教學論」來是自「教育學」領域的一個概念,屬於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教育學」包括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3個一級學科。其中一級學科「教育學(0401)」又包含「教育學原理」(040101),「課程與教學論(040102)」、「教育史(040103)」、「比較教育學(040104)」、「學前教育學(040105)」、「高等教育學(040106)」、「成人教育學(040107)」、「職業技術教育學(040108)」、「特殊教育學(040109)」,「教育技術學(040110)」等十個下位學科。因而,「課程與教學論」屬於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
❷ 如何進行單元教學設計 實現課堂整合
「整合單元教材」就是指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實施的一種以單元為整體進行的備課、教學活動.以單元話題為依託,整合單元教材中的選文,從整體到部分最後在回歸整體的綜合性教學活動.
——題記
時光的腳步匆匆,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覺已經將整合單元教材進行了兩年,真如一位不知道姓名的人說的那樣: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沒有想不到的.當我想到要將單元的教材進行整合後,亦步亦趨中,感受到了迷惘,也收獲到了一些快樂,先將快樂與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都能夠幫助解除心中的迷惘.
一、整合單元的教材,根據單元的主題去查閱資料,學生的視野更開闊.
六年級的孩子們已經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思想,如果開始之初,他們在預習的時候查閱相關的資料是不假思索的索取,大篇幅的列印資料展現在你的面前,讓你看到的是他們的熱情與積極進取,但是,今天的他們,在預習的時候,查閱與主題相關的資料的時候,他們學會了取與舍.
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美麗的家園.當你在「網路」中輸入「美麗的家園」的時候,點擊回車鍵,在你的面前會出現幾百條甚至上千條、萬條的相關的資料.
❸ 什麼是「整體備課的教學設計」
「整體備課」是系統教學設計的一種,指的是學科教師和備課組在系統論的指導下專,對學科教學從屬整體上進行設計,主要包括學段備課、年級備課、學期備課和單元備課等基本形式。「整體備課」主要憑借學科課程標准、學科教材研讀和學情分析,是教師進行課時備課的基礎和前提,有效的「整體備課」是提高課時備課針對性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❹ 為什麼說教學設計要遵循整體性原則
(1)整體性原則:整體性是指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教學人物與教學版目標、教學內容與權教學組織、課程實施與課程開發、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等方面和諧完整的形態;
(2)主體性原則:主體性是人的本質特性,主體性在構成上有三個層次,即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
(3)發展性原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4)過程性原則:淡化結論、注重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教學
(5)開放性原則:新課程理論主張課程是開放的,因而教學作為課程的實施途徑也應是開放的
(6)情境體驗教學原則:通過創設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作用於學生的學習心理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的內在體驗。
❺ 請完成一篇本年段學科整體備課的教學設計
一、提高年級段學科教學質量是備課組的工作重心
備課組如何開展工作,活動些什麼內容,怎樣才能最大效能地發揮備課組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我沒有這方面的大理論,但從我個人理解的角度認為,質量是生命,備課組活動必須以本年級教學內容為依託,以提高本年級教學質量為目標,以交流備課組各成員的教學經驗、發揮各自教學優勢為合作方式,努力提高教學效率。現借這次機會,來談談我們一年級數學備課組怎樣圍繞教學重點,採取高效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一、分析教材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點
一切教學活動必須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因此,一開學我們備課組就從以下幾方面就著手研究教材。
1、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是正規學習生涯的起始年級,雖然在學前接觸過數學,大多數學生入學時都已經會數甚至會讀、寫20以內的各數,但是對於數的概念未必清楚。我曾經碰到一個家長在學前讓孩子做小學一年級的加減法,非常苦惱,說這些題目在一星期前已經做得很熟練,現在怎麼又忘了,而且已經反復好多次了,並不斷責怪孩子記性差,不聰明。其實他是簡單的在識記題目,對各數字的含義沒有真正認識,所以才會遺忘。因此,一年級學生的數概念是模糊的,對加減運算的含義更是不清楚,而且,剛入學孩子的學習層次也是大有差別的。我們必須把每個學生當作一張白紙,一切從零開始培養學生的數學數養。
2、教學重點分析:
這一冊內容很多,既有數的認識又有相應的計算,還有分類、認識圖形、認識鍾面等數學知識。我們把1-20的認識,10以內的加減計算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定為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因為這些內容和下學期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乘除運算中都有加減運算,而且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乘除法的錯誤多數錯在中間的加減運算。)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扎扎實實的掌握。
二、研討落實教學目標的策略
針對以 上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們備課組三位成員認真思考,積極討論,決定從以下幾方面採取措施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
1、 在操作中建立數概念
數概念的建立,對學生學習數學非常重要,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必須從現實的周圍世界中抽象出數,並通過大量的操作來認識數。如何操作,用什麼操作材料方便簡潔。我們備課組經過討論,在第一周就布置任務,每位學生帶一盒去掉火葯的火柴棒,一副撲克牌(去掉大王、小王和J、Q、K)。我們選火柴棒是因為它是長方體的,在桌上不易滾動,而且短而小所佔面積少,便於操作,再次有火柴盒,便於保管。通過操作火柴棒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數數,自主地探索數的組成,清晰地理解加減法的含義,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際活動中逐步形成數概念,同時也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要求學生每堂數學課前必須准備好。撲克牌在數的組成練習中也可以作為操作素材發揮很大的作用。
2、在游戲中輕松提高學生的口算水平
10以內的加減法是2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學生掌握的熟練程度必將影響學生的計算能力。但是,新教材的計算練習並沒有像老教材那樣有許多的練習課,上過新教材的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新教材的計算教學不扎實,學生計算的速度不快,正確率不高。如果讓學生機械重復地練習口讀卡,枯燥、乏味,效果不明顯,還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為此,我們備課組想辦法用游戲的方法去吸引一年級剛入學孩子的眼球。
1、甩拳游戲:10以內的加減法的依據是10以內各數的組成,只要學生對各數的組成熟練掌握了,計算也就不成問題,尤其是10的組成更是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知識基礎。因此我們備課組特重視數的組成教學,用甩拳游戲的方法作為常規內容鞏固數的組成。
操作方法:學生在操作火柴棒理解數的組成的基礎上,在鞏固熟練階段用甩拳游戲。例8的組成:師(配合手指):我出5;生 (配合手指):我出3。根據學生的配合情況不斷地變換節湊和速度。
游戲作用:全方位調動學生眼、耳、手、口、腦等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培養專心聽的習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回家與家長一起玩,配以一定的物質獎勵或處罰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數的組成。
2、撲克牌游戲
操作方法:准備1-10共40張撲克牌,打散後兩人平分,雙方各出一張,算出兩張的和或差,快者贏得兩張牌,可以在課間學生之間玩,或回家與家長一起玩。
游戲作用:鞏固10以內的加減法。
以上兩種游戲解決了一直困擾我們的一年級計算教學效率低的難題,通過實踐,我發現在化時少的前提下,無論在學生的計算速度方面,還是計算正確率方面都較以前我們教過的學生要好。
三、 不斷反思教學過程,調整教學方法。
我們備課組成員利用備課組活動時間或課間或午間等定期不定期地隨時交流自己的教學心得,遇到的教學難題,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共同商討教學的對策,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一年級學生由於識字剛開始,問題解決的題目都是以圖畫的形式出現,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圖,並能規范地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課堂上,由於時間有限,能規范流利說的總是那麼幾個膽子大的優秀生。個別學生即使在課堂上給他機會說,他也不敢說,怕說不好。另外,由於在看圖列式題中,許多題目的答案學生是能數出來的,學生把條件和問題混起來,給解決問題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教學後,我們發現效果不是很好。為此,我們調整了相應的教學方法。第一、家庭作業布置學生說圖意家長寫題意再列式計算的問題解決專項練習,通過家長一對一的幫助,讓孩子敢說、想說、會說,培養自信心。我們也考慮到有些家長可能不會輔導孩子怎樣說好圖意,因此,我們就在練習紙上舉好不同類的各種例子便於家長仿照。第二、我們在教學中,對如何加強審題訓練進行了研討,交流各自的得失,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由於教學方法調整及時,措施有效,現在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較好。
❻ 一份課程設計的組成部分都有哪些,與教學設計的區別
課程設計是由教學任務,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組成的,和教學設計的區別:
一、對應層次不同
1、課程設計是把學習者作為它的研究對象,所以教學設計的范圍可以大到一個學科、一門課程,也可小到一堂課、一個問題的解決。
2、教學設計: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指導老師自己上課用的,從研究范圍上講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層次關系是不完全對等的。
二、設計的出發點不同
1、課程設計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基礎。教師應在設計中設計教學和學習。如何使學生學得更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2、教學設計是教材和教師意圖的體現。其核心目的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理解的基礎上的純「教學」案例。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學生的主導地位。
三、原則不同
1、課程設計的原則
①、從簡單到復雜。
②、從特殊到一般。
③、現存生物體的生命循環。
④、從一般到細節。
⑤、從一般分類到更細的分類。
2、教案設計的原則
①、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②、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根據教學設計的程序性特點,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出其程序的規定性及聯系性,確保教學設計的科學性。
③、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④、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6)課程的整體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的方法:
1、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
3、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
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❼ 如何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否,也對後續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可以從整體上把握這一單元的知識,使教師對整個單元或整章知識的結構都有著很清楚的認識,會讓你知道在什麼時候講到什麼程度,會讓你更好的把握教材,解讀教材,進一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會讓學生對一個模塊或一個單元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讓學生能夠知道本單元在高中數學中的地位以及與前邊學過的章節和後續章節的聯系,就會有目的、理解性的去學習了。 目前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設計有如下要求:
1.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教學設計要突出對數學思考、情感態度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讓學生參與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3.教學設計要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數學方法的應用,數學思想的吸收和數學情感的投入。提高學生的素養,就必須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質。
4.教學素材要來源於現實。來源於現實生活,來源於學生的數學現實。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發生在身邊的數學,就會產生親和力。
5.教學設計要體現知識的生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要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
6.教學內容呈現的形式要豐富多彩,要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如故事、場景、動畫、游戲、實驗等。
7.教學內容設計要有彈性,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8.教學媒體設計要有針對性,要為我所用,提高效率,要在激發興趣、突破難點上做文章,要避免形式主義。
所以說單元教學設計不僅對教師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對學生學習本單元的基礎知識也是大有益處的。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都應提倡單元教學設計。
那麼單元教學設計究竟需要設計什麼?
一、首先是單元教學內容的分析,就是確定要教什麼。把單元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單元內的知識點、各知識點之間的結構、體現的思想方法,以及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從屬知識技能、與本單元相關的知識和思想方法等進行分析。這其中包括:1.單元主要內容及課時分配;2.單元教材編寫意圖(含課標要求理解分析):教材中的單元知識走向和邏輯鏈,特別是每一節課內容在單元中的地位,教材編寫的意圖等方面;3.單元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教學內容分析應該建立在教師良好的數學素養之上。可以在教學組內或學區中心集體研討,或專家的指導下完成。
二、其次是學生情況的分析,教師要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起點的能力與學習特點等。包括:1.學習該單元學生已有知識背景(包括知識技能和方法);2.學習該單元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3.學生學習該單元內容可能的困難;4.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學習習慣和學法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分析應該有「前測」作為科學依據,不能僅憑經驗判斷。學生分析是個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結果簡單代替自己的學生分析。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的「前測」往往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如對於學困生做特別的訪談,可能會發現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學習要素。學生分析應體現在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
三、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包括:1.知識與技能;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重點、難點。教學目標是為學生的「學」所設計,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的。教學目標是個性化的,又是尊重數學學科發展需要和學生未來學習需要的。同時,教學目標的制定應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思考,但具體形式不一定逐條對應。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是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和前提。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教學目標在學生分析之前和之後往往存在差異。如果對教材分析的要求越透徹,對學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學和規范,教學目標的設計就越不是一件簡單而迅速的工作。教學目標應該在後期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實在的落實,不能只寫不做,特別是設計意圖中應該逐步闡釋活動是如何通過組織與實施在為達成目標服務的。
四、單元教學活動的設計。
教學活動就是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設計的活動。包括:1.活動內容;2.活動的組織與實施;3.活動的設計意圖;4.活動的時間分配預設。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應注意教法與學法的設計。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是指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形式,包括學生學習方式—獨立學習,還是合作學習,還是建立在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合作學習,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獨立學習等方式。教師活動的開展—提問或提出任務,組織合作學習,組織交流,講授等方式。活動材料的准備,如學具(寫明具體材料、數量等)、教具、課件等。而活動的設計意圖是為教學活動和活動的組織實施進行辯護,辯護的出發點是分析它們是否促成了學生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能簡單地主觀臆斷是為目標服務,應該有一定的理由—數學的、教學的。更不應該寫成一些沒有針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口號式的「普遍真理」。
五、教學評價設計。
主要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它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課堂教學形成性測試和總結性測試的設計。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前者重在得出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後者重在分析影響學生學習進步的原因。過去評價主要是在教學過程結束後進行,而實際上,要想學生在最後的總結性評價中獲得好的成績,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形成性評價,也就是要將總結性評價轉化為形成性評價,其標志就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基於評價設計教學目標。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頗有感觸,以前寫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要學哪了才寫哪,最多就是超前幾小節再寫寫教案,可是在後來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每小節的內容以及題型都是和前後幾小節內容和題型相互聯系著演變,內容聯系還容易理解和掌握,但題型之間聯系和演變確實只有通過整章或者整個單元的連貫掌握,才會真實體會它們之間內容以及題型演變的過程。在進行了單元教學設計後,教師對整個單元或整章知識的結構有了很清楚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就自然的使學生明白了本單元的知識結構以及發展過程。單元教學設計就是將教師工作重心前移,也就是要將主要精力從做題復習移到教學設計上,新的課程標准告訴我們: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各種精心准備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和促進思維的發展,實現課程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