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二物理選修3-1教案教學反思怎麼寫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版的編寫意圖、權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Ⅱ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案例 教學背景 教材分析 學生現狀分析 實驗教學設計思路 實驗教學設計目標 教學反思 怎麼
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一、學習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2、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二、教學重點: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並引入比熱容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從水和沙子的溫度改變中總結規律
四、教學方法。導學法
五、教具:燒杯(兩個)、水、沙子、酒精燈(兩個)、溫度計(兩個)。玻璃棒。
鐵架台、石棉網。
六、教學過程設計:
【實驗目的】
1.通過實驗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2.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實驗預習】
1.燒水時,水吸收的熱量與水的質量有什麼關系?與水溫升高多少有什麼關系?要用生活中觀察的現象來支持你的觀點。
2.以水和干沙子為例,說明怎樣比較不同物質吸收熱量的差異。
【實驗器材】【實驗方案】
設計實驗方案時要考慮:
1.用托盤天平稱取質量相同的水和干沙子。
2.確定相同質量的水和干沙子上升到相同的溫度時是否吸收了相同的熱量。
(1)要用溫度計測量相同質量的水或干沙子溫度上升的多少;
(2)要用同一套裝置在同一條件下給水或干沙子加熱;
(3)要測量相同質量的水或干沙子在同一條件下上升相同溫度時所需用的時間。
(4)如果加熱方法完全相同,就可以認為單位時間物質吸收的熱量相同。
3.設計探究方案(下面的方案供參考)。
(1)將一定量的干沙子放在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並用玻璃棒不斷攪拌,觀察干沙子溫度升高20℃和升高40℃所需要的時間。
(2)將相同質量的水注入相同的小燒杯中,放在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並用玻璃棒不斷攪拌。觀察水溫升高20℃和升高40℃所需要的時間。
【實驗記錄】
【實驗結論】
質量相等的干沙子和水升高相同溫度時,干沙子比水需要的時間 (長/短)。由此可知,升高相同溫度時干沙子比水吸取的熱量 (多/少)。這說明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在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吸收的熱量 (相同/不同)。
【實驗作業】
1.通常,我們把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 ,簡稱 。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的單位是
符號為 ,讀做 。同種物質的比熱 不
同物質的比熱
2.初夏,中午,晴天。小明赤腳走在海邊的沙灘上,感覺沙子很燙;當他跳進海里時,感覺海水很涼。傍晚時,他又去海邊,卻發現沙子變涼了,而海水卻很暖和。這是什麼原因呢?
3.在沿海地區,白天的風通常從大海吹來,而晚上的風又從陸地吹去,這叫「海陸風」。海陸風是怎樣形成的呢?
七、【教學反思】:
Ⅲ 教師資格證面試是什麼形式的
(1)抽題。來按考點安排,登錄面試測評系源統,計算機從題庫中隨機抽取試題(幼兒園類別考生從抽取的2道試題中任選1道,其餘類別只抽取1道試題),考生確認後,計算機列印試題清單。
(2)備課。考生持試題清單、備課紙進入備課室,撰寫教案(或活動演示方案)。准備時間20分鍾。
(3)回答規定問題。考生由工作人員引導進入指定面試室。考官從試題庫中隨機抽取2道規定問題,要求考生回答。時間5分鍾左右。
(4)試講或演示。考生按准備的教案(或活動演示方案)進行試講(或演示)。時間10分鍾。
(5)答辯。考官圍繞考生試講(或演示)內容進行提問,考生答辯。時間5分鍾。
(6)評分。考官依據評分標准對考生面試表現進行綜合評分。
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實習指導教師類別考生面試按各市教育局有關要求和程序執行。報考初中、高中俄語學科的考生,考試機構將根據報考人數,在省內跨區域聯合組織面試,考生應服從考試機構安排,按要求進行報名和考試。
(六)面試結果公布。
Ⅳ 求初中物理實驗教案
這個站有很多,還是免費的,但這里發不了地址,自己去找找吧!
站名:好多課件站
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一、主題與背景:
中學物理課程標准在自然科學學習領域中明確提出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及創新能力為目標,以科學探究為主線,通過「探究認識自然現象——形成科學概念和規律——運用科學概念和規律」的學習過程。科學探究的過程應注重提出問題、設計方案、搜集證據、分析證據、形成結論等環節。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和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知識,真正理解科學知識。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測小燈泡功率實驗》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和重要知識點,課堂教學中如何探尋一種適合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的教學手段及方法。本課例所探討的是如何通過「測小燈泡功率的實驗」教學中碰到的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實驗探究,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我校正在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旨在以教師個人的教學實踐、自我反思、教師之間的互助合作,專業研究人員的及時參與。以「三實踐二反思」的形式,促進教師個人教學理念的轉變及教學行為的改進,改進教學過程,在實踐與反思中,不斷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及實效性,提高教學質量,下述課例的實踐與分析,使我對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指導學生有效地開展科學探究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二、實踐過程:
第一次實踐: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體驗和認識
第二次實踐: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次實踐: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探究意識增強
第一次實踐: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體驗和認識
教學設想:
在平時教學中,測小燈泡功率的實驗學生都做過,測出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小燈泡的電流,根據電功率的數學關系式: ,就能得到小燈泡的功率。教學中教師提出三個探究問題。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通過小組討論,設計出測定小燈泡功率的實驗方案是否可行,讓學生在計算機模擬電學實驗中進行連接。演示操作過程,特別是平時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是學生的弱項,此時,在模擬電學實驗中,可以很直觀地解決連接以及動態變化情況。另外,對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接線柱的連接,量程的選擇都可以有正確的操作過程。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採集有用數據,並通過計算,測出了小燈泡的功率。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實驗操作得到了有效的訓練,但在實際教學中也碰到許多問題。例如,學生如何進行數據處理,電功率與這些數據之間的聯系是什麼等等有待解決。
教學反思:
第一次實踐後,教研組開展了教研活動,在區教研員指導下進行反思,認為三個問題同時進行設計、連接、採集數據、經過運算解決探究內容容量大,坡度不夠,探究不深,學生的印象不深。另外,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操作時間不足,在實踐操作中反映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
第二次實踐: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提高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想:
對第一次實踐課所反映出的問題,在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了新的教學方案,新方案針對學生實驗的不足,調整了教學策略,增加了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討論,包括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的採集、學生面對方案的可操作性的互助討論和質疑,尤其是增加了知識的遷移內容,強調了各種設計方案中數學關系式的引入及處理,讓學生通過深入討論、評價,切實提高在探究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問一:某一小燈泡標有「 , 」 字樣、電源電壓為6V、電鍵、電流表、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現一電壓表15V一檔被壞(0—3V一檔可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段1〕
師:在小燈泡額定電壓為3.8伏中,電壓表15伏一檔被損壞,怎樣測定小燈泡功率。
生:把電壓表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
師:方法很好,一開始就把電壓表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點行嗎?
生:不行。
師:為什麼?
生:電路連接正確後,閉合電鍵時,滑動變阻應放在最大,此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超過3V,不能直接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
師:怎麼辦?
(思考討論後)
生:能否把電壓表先接在小燈泡兩端,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V,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也為3V。這時,可以移動電壓表,把電壓表並聯在滑動變阻器兩端,調節滑片,使電壓為2.2V時,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8V,觀察電流表的示數為0.3A,就能測定小燈泡的功率。
……
提問二:某一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 、電源電壓為6V、電鍵、電壓表、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但手中沒有電流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斷2〕
師: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為3.8伏,此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為2.2伏,怎樣知道接有電路中電阻絲的電阻大小。
生:能否測出電阻絲的長度?
師:為什麼要測出電阻絲長度,才能知道阻值大小? 共3頁,當前第1頁123 #p#
生:因為滑動變阻器電阻絲總電阻為50歐,總長度為定值,只要測出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用比例的辦法,就能得到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阻值。
師:你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生:由電阻定律可知: 。在 (材料性質)、S(橫截面積)一定時,R與L(長度)成正比。
師:能否寫出關系式?
生:可以。
師:用什麼工具進行測量?
生:(思考後)用刻度尺。
……
學生在不斷探究思考後,想出了解決辦法。通過解決測量接在電路中的電阻絲長度從而求出接在電路中的電阻。
提問三:某一小燈泡的額定電流為 ,電源電壓為6V、標有「50Ω,1.5A」字樣的滑動變阻器、二個電鍵、電流表、但手中沒有電壓表,怎樣用實驗的方法來測定小燈泡功率。
〔教學片斷3〕
師:怎樣用電流表測通過滑動變阻器的電流?
生:是否能讓電路發生局部短路。
師:怎樣發生局部短路?
生:把電鍵並聯接在小燈泡兩端,第一次讓電流表示數到達小燈泡0.3A時,閉合並聯的電鍵,使小燈泡發生短路,測出電路中的電流。
師:接下來怎麼得到小燈泡兩端的電壓?
生:用電源電壓除以電路局部短路時的電流,得到滑動變阻器接在電路中的電阻,乘以電流0.3A就是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電源電壓減去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就是小燈泡兩端電壓。
師:還有其他方法得到滑動變阻器接在電路中的電阻?
生:能否還可以用刻度尺來測量?
師:可以,二種方法你們都可以試一試。
……
教學反思:
第二次實踐,重點放在學生討論和進一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並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尋找理論依據,讓學生懂得要解決問題必須有理論基礎。可用最簡單的工具(刻度尺)解決較難的電學問題。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會採集數據並能用數學表達式進行運算,但不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表格是實驗數據處理所常用的一種方法,教師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學會這樣一種科學的歸納方法。
第三次實踐: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探究意識得到了增強
教學設想:
在前兩次實踐基礎上,我和組內教師就第二次實踐課中存在的不足,又展開了分析及反思。大家提出,是否能就上過的問題再設置一些問題,設置些學生認知上的障礙,擴大些積極思考的范圍,是否讓學生在不知道電源電壓的情況下來設計實驗的方案,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增強探究意識,初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思考題:某同學手上有一小燈泡標有「0.3A」字樣清晰可見,滑動變阻器上標有「50Ω、1.5A」,電壓表一檔 壞了,知道電源電壓為6V左右,經思考後,想出一個方法測定小燈泡的功率。此題在實驗操作時有許多探究的地方,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先討論,設計出方案再在課內大家交流,共同參與實驗,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討論,最後得到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把電壓表接在小燈泡兩端,閉合電鍵,滑動變阻器處在最大值,記錄此時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把電流表的示數乘以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得到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加上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就能知道電源電壓的正確值,隨後可以用解決問題(2)中的方法,也可以用解決問題(3)中的方法,測定出小燈泡的功率。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學生通過教師給出的表格或問題設計表格,通過數據的記錄、整理,學生能從表格中看出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並能從表格中歸納出應有的結論,也學會了正確的語言表述。
三、總結反思:
第三次實踐課是全區公開課。學生通過計算機模擬電學實驗,進行分析討論,觀察現象,解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實驗方法中沒有想到的問題,通過學生實際的操作及教師的演示,大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並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聽課的教師對這種邊討論邊實驗的教學方法,影響深刻,都認為值得借鑒。
通過三次實踐和二次反思,我認識到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設置的探究性問題(或稱為問題情景)、探究活動能否積極有效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下面這些要素:
1、選擇探究內容,要切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基礎。問題的提出要有思維的層次感及一定的認知坡度。
2、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多渠道、多方位讓學生進行探究,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度。
3、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及時地解疑導撥,互動合作探究。
教師必須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利用生活中的現象,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並不斷地遞進探究內容的層次,設置學生思維的坡度,通過質疑、討論、交流等形式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多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還會發現各種儀器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並不斷地反思,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嘗試、發現、創新」地過程中來。 共3頁,當前第2頁123 #p#
通過「三實踐二反思」的教研活動,深深體會到專業研究人員引領所起的作用和教研組全體教師合作互助的教研活動的重要性,給我的教學帶來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只有不斷地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完善我們的教學策略,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使學生「樂學、會學」,在不斷地探究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Ⅳ 教師教學設計和反思:如何培養學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隨著科技知識信息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要適應高速發展的新時期的需要,必須有接受新事物、探究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非常重要。物理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涉及到生產的各個領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不能僅從方法和技巧上入手,而要從提高綜合素質的根本上解決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們探索新事物的原動力,是學生主動地探究性學習的先決條件,是一種極其寶貴的科學品質。物理學發展史上,就有著許多重大的發現和發現是由好奇心而引發的。據說瓦特就是由於看到水壺蓋被頂起而驚奇,才引發了蒸汽機的發明;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而感到好奇,從而生發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關於浮力的阿基米德定律的發現等等,都是由好奇心而引發興趣,引起探索、研究、從而發現客觀規律或引起發明創造的。在課堂上適時地、簡單地介紹這些物理小故事,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多思多問的習慣。在多思多問的過程中逐步體會到:在學習和科學研究過程中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不善於發疑提問的人是缺乏學習能力的表現。
在課堂教學及日常生活中,對於學生提出的「另類」問題,產生的各種奇妙的想法,閃現出的靈感的小火花,一定要精心呵護、及時表揚、不斷鼓勵,從而保護好奇心和求知慾,杜絕扼殺創造性的任何實踐活動。例如:學生提出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為什麼灰塵粘到帶電的衣服上卻不容易弄掉?電棒關掉後為什麼還有餘光?用捶子敲打兩塊鐵使之距離變小,為什麼沒有因分子引力而結合在一起?一般的公路為什麼中間高兩邊低?汽車司機座位為什麼都在左邊?洗衣機如何將水份甩出去的?火車怎樣增大摩擦剎車的?這些生活中的小問題,學生只要提出來,我都要表揚其「發現」精神,能講清的講,不能講清共同研究共同查資料或者承認自己的無知。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對物理知識的興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藉助於恰當的材料,用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從認識的角度講,好奇心能夠使人們把認識活動集中到自己感興趣的新奇事物上來,這種認識活動的長期堅持,就能使人不斷地獲取知識,就會形成強烈的求知慾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課堂教學重要原則之一。任何一項科學研究成果和發明創造都離不開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反復過程。離開了實踐,一切知識、能力和素質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稽之談。物理學科是一項非常注重社會實踐和自然事物的科學,所以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尤為重要。
在物理知識教學中,我注重把枯燥的物理概念同具體形象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在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能力。比如:講「平均速度」時,便與百米賽跑聯系起來;講「聲音」的發生時,就與說話、唱歌、演奏樂器聯系起來;講「溫度計」時,與測量氣溫、體溫聯系起來;講「電路」時,就與教室內的線路聯系起來;講平面鏡成像時就與水中的倒影聯系起來;講熱值時就與生活中的煤和燃氣聯系起來......這樣,在模範地遵循理論結合實踐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鼓勵學生通過主動觀察身邊的物理事物,運用學到的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解釋物理現象,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爐子的效率時,帶領學生觀察不同爐子對煤的利用情況,觀察分析大型的鍋爐如何充分利用煤碳燃燒放出的熱量;在學習力學後觀察理解自行車各部件的力學構造;在學習電功率後觀察家中電能表轉動情況計算各用電器的功率;在學習熱量的傳遞後,分析各種材料的保暖功能等,通過學生的觀察和分析,鞏固了課堂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科學研究的素質。
三、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物理思想,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人類的思維和語言具有密切的聯系,有人說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的確如此,因為語言本身具有豐富的內涵,可以表達相應的客觀事物。當我們去剖析一種物理現象,解決某個問題時,總要藉助於合適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物理思想。在表達的過程中,就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提高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造性。同時,清晰的表達在科學研究和發展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在電學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還得到了能量守恆的正確概念,也提出了電場、磁場的基本思想,但他在科學理論上的成就,或者說寫出來的東西很少受人重視,這與他表達的不明確,也沒有找出數量上規律有關。直到麥克斯韋用精確的數學方法作了透徹的說明,才為世人普遍接受,從而使研究成果得到推廣和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