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周公誡子教學設計

周公誡子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28 22:09:59

⑴ 《關雎》教學設計公開課優質課比賽課一等獎

如下:

(1)周公誡子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第一首詩,通常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此詩首章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陪君子的聯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這一行為興起主人公對女子瘋狂的相思與追求。

全詩在藝術上巧妙地採用了「興」的表現手法,語言優美,善於運用雙聲疊韻和重章疊詞,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和寫人狀物、擬聲傳情的生動性。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後,國勢漸衰。後來,厲王被逐,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兼並,夷狄交侵,社會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帶。《周南》大多數詩是西周末年、東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關雎》是有關愛情的詩篇,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詩。

⑵ 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點,進一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領會文與氣的關系,引導學生注意養「氣」,對提高寫作能力有所幫助
3、通過比較賞析,體會文章構思的巧妙,「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4、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氣勢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誦讀課文,答疑解惑,歸納文言知識點;第二課時分析鑒賞文章。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大家心中有崇拜的偶像嗎?假設你所仰慕之人與你同在一座城市,你特別想去拜訪他,讓你寫封信以求得他的接見,你會如何下筆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篇課文,看看作者是運用了怎樣的語言藝術以打動對方的。

師范讀課文,正音
稱chèn其氣 見xiàn乎其文 十有yòu九年 汩gǔ沒 恣zì觀 宮闕què 倉廩lin 苑囿yòu 所恃shi 召shào公 召shào虎 斗升之祿lù
學生出聲散讀、齊讀
整體把握,指名同學談一下對全文的整體感受?作者是誰?他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

二、學生介紹作者,教師補充
了解作者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號潁濱遺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博聞強記,勤奮好學,少年時即顯露出出眾的才華。嘉佑元年,蘇轍與父、兄同至汴京,頗得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次年與蘇軾同榜考取進士,名動京師,「三蘇」之名遂享譽天下。蘇轍在高中進士後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

相關人物
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掌管全國軍事,相當於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職,故稱之。當年,蘇轍考中進士之後,未得見身居要職、詩文並擅的韓琦,就寫了這封才氣橫溢的自薦信求見。 寫這封請謁書時,蘇轍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節未顯,怎樣才能說動名滿天下的韓琦呢?聰敏的蘇轍沒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諛,而是獨從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細語,一落筆便純是一片奇氣」(金聖嘆),一路跌宕蓄勢,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謁求進之事納入文學活動的范圍,顯得高雅拔俗,這不能不讓韓琦對這位初出茅廬的後生刮目相看。文中,蘇轍提出的「文氣說」,強調後天實踐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關於「文氣」的文學理論,九百多年來,這篇佳作一直傳誦不衰,深受人們喜愛。
指導學生小組串譯文章,答疑,明確文言知識點。

三、文言知識點
1、實詞
(1)氣可以養而致。致:得到
(2) 以為文者氣之所形。形:表現
(3) 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稱:相稱
(4)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居家:在家居住; 鄰里鄉黨:古時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
2、虛詞

介詞憑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連詞來聞一言以自壯
連詞而天下之所恃以無憂
歸納「以」的用法:
(由「厶」和「人」構成。「厶」表示用柳條編筐,整個字的意思是人用柳條編筐,由此產生用、拿、把等含義。也可理解為人用柳條按一定規則編筐,由此產生按照的含義。也可理解為人為了使用而編筐,由此產生因為、目的在於的含義。)
⑴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如: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乃入見。問:「何以戰?」
余船以次俱進
以勇氣聞於諸侯
汾陽王以副元帥居蒲
②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③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
④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如:
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⑵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⑥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詞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⑦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⑧表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如:
作《師說》以貽之
斂貲財以送其行
不以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
⑨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⑩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譯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⑶用作副詞,通「已」已經。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⑷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3、一詞多義:
1)見:拜見而轍也未之見焉
同「現」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
(「見」本義是「看見」。看見的東西多了,就會有「見識、見解」;至於「召見、謁見、拜見」等都與「看見」有關。被看見即「出現」在別人眼裡(後作「現」),由此被動意義虛化出介詞「被」)
2)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故決然捨去
連詞,但是 然文不可以學而能。
(「然」意思是用火烤狗肉。用火烤的狗肉好吃,由此產生對、是這樣的含義。引申表示這樣等)
3)雖:雖然 雖無所不讀
即使雖多而何為
(繁體「雖」由「口」「蟲」「隹」構成。「蟲」是蛇的象形,整個字的意思是蛇的口能吞下鳥,但在一般情況下它吃不倒鳥,由此產生雖然、即使等含義)
4)顧:看、望北顧黃河之奔流
回頭看顧野有麥場
拜訪三顧茅廬
(「顧」的繁體由「雇」和「頁」構成,「雇」表示出錢讓人給自己幹活,「頁」字表示有感覺的人,整個字的意思是讓人照管人,由此產生照管的含義。「雇」自還有定期來家裡幹活的含義,整個字的意思是從前來過的人再到家裡用眼睛觀察變化的情況,由此產生用心看、回頭看、拜訪等義)
4、古今異義:
1)鄰里鄉黨之人 黨:古義:五百家為黨 今義:政黨、集團
2)向之來 向:古義:以前,先前 今義:方向
3)其居家所與游者 游:古義:交往 今義:游覽,游泳
4)觀賢人之光耀 光耀:古義:風采 今義:光芒四射
5、詞類活用:
1)登覽以自廣 使……開闊
2)聞一言以自壯 使……得到提高
6、特殊句式:
1)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介後)
2)北顧黃河之奔流(定後)
3)聽其議論之宏偉,觀其容貌之奇偉(定後)
4)而轍也未之見焉(賓前)
作業:整理文言知識點,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請學生齊讀課文思考課文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第1段主要闡述自己的文學主張。作者提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明確「氣」對於為文的重要性,並以孟子和司馬遷為例來佐證。
預設問題 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觀點是什麼,如何證明他的觀點?如何理解文中所說的「氣」? 文與氣有著怎樣的關系?你有何感悟?

討論並歸納:
作者提出觀點是「文不能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為不培養自己的氣質、修養,單去學習寫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又是靠學習、培養而獲得的。然後舉孟子,司馬遷二人的事例為論據來證明。孟子通過內修養,司馬遷通過外在閱歷,殊途同歸,都取得很高成就。

本文正是圍繞「氣」來展開議論的。所謂「氣」雖然看似一種無影無蹤,玄妙非常的東西,但在中國古典哲學和文學批評的范疇中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他的內涵極為豐富而且多變。本文中所說的「氣」則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氣度、識見情趣、學問閱歷等方面而言的。作者認為「文」不過是「氣」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死守經卷,刻意學習寫作的技法,決然寫不出什麼好文章來,為文之前必須先養氣。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強而致」,而在蘇轍看來,「氣可以養而致」絕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這種觀點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注重後天的學習和修養,闡明了文章風格與人的氣質修養之間的關系,強調了後天實踐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第2段寫實踐自己文學主張的情況。說自己去鄉遠游,飽覽了名山大川、秦漢故都、天子宮闕,頓時眼界大開,尤其提到見到歐陽修後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見韓琦的願望,承上啟下。
預設問題 作者為何要去鄉遠游,結果怎樣?這一段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
因為作者在家鄉,所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者不過數百里之間,不足以自廣。所讀者百氏之書,古人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以達到「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廠大」以養其「浩然之氣」(承上)的目的。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地見秦漢故都、京師汴梁;於人見歐陽修而未見太尉,自然引出下文(啟下)。

第3段進一步申述想見韓琦的迫切願望。
預設問題 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
贊頌太尉,表達自己對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見;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興,對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
第4段回應開頭,重申「生好為文」的志氣,並以求教之語作結,含蓄得體
預設問題 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作者所樂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
所樂的是「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二、小結
作者在給韓太尉的信中發表了自己對作文章的看法,以及離開家鄉壯游天下的所見,並希望見到韓太尉,得到他的指教。這封信寫得汪洋恣肆,才情橫溢,不亢不卑,不愧為大家手筆。也許是這封信的功勞,嘉佑六年蘇轍與兄同時參加科考,考試臨近,蘇轍卻生病了,宰相韓琦向仁宗呈奏「今歲制科,軾、轍最有聲望,惟轍偶病,望欲展限」於是皇帝開恩,將考試日期推延,由8月中旬延至9月份。

二、 拓展賞析
干謁詩文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類似於現代的自薦信。一些文人為了求得進身的機會,往往十分含蓄地寫一些詩文,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跡。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閨意獻張水部
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無題
高言
昨夜陰風透膽寒,地爐無火酒瓶干。
男兒慷慨平生事,時復挑燈把劍看。

感事呈毛主席
柳亞子
開天闢地君真健,說項依劉我大難。奪席談經非五鹿,無車彈鋏怨馮讙。
頭顱早悔平生賤,肝膽寧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

預設問題 要求學生先通觀詩歌大意,把握這幾首干謁詩的寫作特點。然後比較這幾首干謁詩與蘇轍的這篇干謁文章有何異同?

孟詩以洞庭湖波瀾壯闊的景色起興,以自己無船可渡作比。請求張九齡丞相為之引薦。自然而貼切。絲毫沒有阿諛奉承的成分,與蘇轍的文異曲同工。

朱詩全用比,把自己一個應試的舉子比作新嫁娘,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以「閨意」中新娘詢問新郎自己打扮是否討公婆喜歡的不自信比喻舉子進場前的不自信,微妙而又貼切。就干謁詩而言,這種純比就比較虛。

高詩除了貧寒之氣外另有一股豪氣,雖乞憐猶不輸氣概,比蘇轍的文少點優雅而多了些豪放。

柳詩含有怨氣。柳亞子把自己比作漢代的朱雲,能駁倒善講《易經》的五鹿充宗和戰國時為孟嘗君辦成大事的門客馮讙,自認為徒有大才,不受重用,欲學東漢的嚴子陵,只等家鄉一解放便告老隱居。

蘇文迂迴婉轉,優雅閑適。既不脫離干謁的宗旨,又不露諛詞卑言,求乞的寒酸相。不粘不脫,非常難得。

四、布置作業
設定一種情境,試寫一篇干謁的文章。
要求:了解對方,投其所好;真誠,發自肺腑;言語講究,不卑不亢。(500字)

⑶ 孔子弟子資料卡

1、顏淵:姓顏名回,字子淵,魯人,少孔子三十歲。後世尊為復聖。

2、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人,少孔子十五歲。少為後母所虐,因其至孝而母亦感悟。

3、冉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人,少孔子七歲。孟子稱其與閔子騫,顏淵略具聖人之規模。

4、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魯人,少孔子二十九歲。氣量恢弘,沉默厚重,有人君的氣度。

5、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魯人,年歲無可考。善為說辭,深於自信,仕齊,為臨菑大夫。

6、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有口才,為外交家。善貨殖,富有。

7、冉有:姓冉名求,字子路,魯人,少孔子二十九歲。性謙退,有才藝,善政事。

8、季路:姓仲名田,字子路,魯人,少孔子九歲。性率直,好勇有政才,與冉有同列政事科。

9、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少孔子四十五歲。性簡約疏闊,熟習禮學。

10、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衛人,少孔子四十四歲。與子游同列文學科。

11、曾參:姓曾名參,字子輿,魯人,少孔子四十六歲。後世尊為宗聖。事親至孝,性魯鈍。

12、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陳人,少孔子四十八歲。儀表極好,才貌過人。

13、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人,少孔子四十二歲。長於外交。

14、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陳人,少孔子三十六歲。好學好問,孔子認為他的志向不夠遠大。

15、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宋人,年歲無可考。

16、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魯人,少孔子四十三歲。

17、曾點:曾子之父,名點字皙,魯人,年歲無可考。

(3)周公誡子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孔子弟子:

孔門十哲是孔子門下最優秀的十位學生(子淵、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稱。《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子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孔門七十二賢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

孔子的教育: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⑷ 關於」三禮」(禮貌.禮儀.禮節)教育活動文案設計

中華民族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文化教育傳統淵源流長。禮儀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淵藪和基質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大至國家制度,小至家庭生活,無不在禮的范疇之中。什麼是禮?禮本意為敬神,後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禮的含義比較豐富,它既可專指為表示敬意而隆重舉行的儀式,也可泛指社會交往中的禮貌、禮節。

禮在現代社會演變為禮貌、禮節、禮儀三禮。

《禮記》說"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經禮是指大的禮,曲禮是指小的禮)足見禮的豐富多彩。禮儀究竟何時何故而起?人們做過種種探討,歸納起來大體有五種禮儀起源說:一是天神生禮儀;二是禮為天地人的統一體;三是禮產生於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禮為人性和環境矛盾的產物;五是禮生於理,起於俗。

將禮與儀連用始於《詩經》。郭沫若先生說:"大概禮之起源於祀神,故其字後來從示,其後擴展而對人,更其後擴展而為吉、凶、軍、賓、嘉的各種禮制。"從文獻記載看,《通典》上說:"自伏羲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咸備。"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不過最為學者所公認的說法,還是禮起於三代而備於周朝。(司馬遷)史太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國地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年起也。故禮者,養也。稻梁五味以養人口也;椒蘭芬苣,所以養鼻也;鍾鼓管弦,所以養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目也;疏房床第幾席,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

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 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古人把紛繁的禮儀分為"吉、凶、軍、賓、嘉"五類,習稱"五禮"。到了漢代,出現了作為禮儀文化理論形態的三部巨著:《儀禮》、《禮記》、《周禮》,合稱"三禮" 它標志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三禮"被列入儒家經典,受到歷代統治者和學者的重視,不僅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聲名遠播海外。到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二、禮儀的概念

1、什麼是禮儀?從廣義的角度講,禮儀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的的言行規范和待人接物的標志,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范與准則,是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的總稱。從狹義的角度講,禮儀指的是國家、政府機構或人民團體在一種正式活動和一定環境中採取的行為語言等規范,是指在較大或較隆重的正式場合,為表示敬重、尊重、重視等所舉行的合乎社交規范和道德規范的儀式,是社會交往中在禮遇規格、禮賓次序等方面應遵循的禮貌、禮節要求,一般通過集體的規范儀式和程序行為來表示。

漢字中的"禮","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許慎《說文解字》)最初的意思是敬神,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禮"逐漸被引伸為表達對他人的尊重與敬愛之意。禮儀是表示禮節和儀式。而"禮儀"中"禮"字就是表示敬意、尊敬、崇敬之意",多用於對他人的尊重;"儀",是"禮"的形式,它包括禮節、儀式。"儀"是指儀容、儀表和舉止,是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和情操。 "禮"和"儀"合在一起,就是以審美的方式表達崇敬之意。

2、禮儀與禮貌、禮節、儀式。禮貌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言語動作應具有的相互表示謙虛恭敬、友好得體的氣度和風范和行為准則。禮節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社會交往過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頌、致意、問候、哀悼、慰問等並給予必要的協助與照料的慣用形式和規范,是禮貌在語言、行為、儀態等方面的具體規定,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個體禮貌行為。儀式是指在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序、規范化的活動。如發獎儀式、簽字儀式、開幕式等。這些都在禮儀的范疇之內。

三、禮儀的種類

有不少人認為禮儀很簡單,只是見面問個好,離別道聲再見而已。這種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禮儀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無處不在。概括起來看禮儀有以下幾類:

個人禮儀:人是禮儀的行為主體,所以講禮儀首先應該從個人禮儀開始。個人禮儀主要包括言談舉止、儀表服飾等到方面的禮儀要求。個人形體美禮儀、儀態儀表禮儀修養,服飾裝飾藝術、禮儀插花。

生活禮儀:包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見面交談、介紹宴請、舞會宴會、饋贈送禮、探病、結婚祝壽禮儀、節慶殯葬禮儀等。

家庭禮儀:禮儀在家庭及親友交往范圍內的運用就是家庭禮儀,它大致包括家庭稱謂、問候、祝賀、家宴及家庭應酬等等禮儀規范。

學校禮儀:學校禮儀主要是指在學校生活中教師學生、教育教學、活動儀式等方面的禮儀要求規范。如師生之間的禮儀;學生要學習遵守的禮儀;各種儀式活動的禮儀等。

社交禮儀:社交禮儀更為繁雜,通常包括見面與介紹;拜訪與接待;交談與交往;宴請與饋贈;舞會與沙龍等方面的禮儀。

公務禮儀:公務禮儀是具體工作產生的禮儀。通常包括如辦公室、工作中、會議、公文、公務、迎送等禮儀。

商務禮儀:商務禮儀主要是指商務活動中的禮儀。包括櫃台待客、商業洽談、推銷、商業儀式、外事、文書、會議、談判 、迎送、公關禮儀等等。

另外還有習俗禮儀、民族禮儀、宗教禮儀、涉外禮儀、外國民俗、等等。總之是將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各方面進行歸納而已。

四、禮儀的作用

禮儀是人類文明的基本標志,也是個體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教養的外在表現。禮儀教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禮貌教育,而是一種道德素養,一種健全人格的教育。小學的學習生活是學生首先涉足的「社會",它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對社會來說,禮儀能夠改善人們的道德觀念,凈化社會風氣,提高社會文化素質。其次是對於個人來說,禮儀可以建立自尊、增強自重、自信、自愛、為社會的人際交往鋪平道路,處理好各種關系。具體講還有如下作用:

1、禮儀具有積極的教育作用

禮儀的本質就是教育,這在古代時就已形成。例如:「成年禮」,在氏族成員行將成年時,用各種方式來測驗其體能及生產、戰爭技能,以確定其能否成為本氏族的正式成員。進入文明時代後,這種儀式大都消失了,而中國的儒家則把它改造成為體現文明精神的"冠禮",通過邀請鄉中德高望重的人來為成年者加冠、取表字等儀節,教育加冠者從此要有成年意識,要承擔起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又如「婚禮」,上古有搶婚的風俗,故成親都在黃昏之時。儒家則從家庭倫理的角度對婚禮作出了新的解釋,認為婚姻的意義在於合二姓之好,因此,女子出嫁前,父母再三告誡,要為夫家的興盛而盡心。又如周代,當時諸侯之鄉有鄉學,學制3 年,學成之後便成為國家的人才,鄉里要把他們舉薦給諸侯。為此,每隔3 年的正月,鄉大夫都要以主人的身份舉行"鄉飲酒禮",禮的主賓是最優秀的學成者,要讓他受到全鄉的尊敬。在典禮中,年高德劭的鄉中長輩專門設席,受到特殊禮遇,意在培養鄉人敬老尊長的風氣。因此,鄉飲酒禮的核心不是飲酒,而是通過這一形式進行敬賢尊老的教育,養成淳厚的民風。類似的禮儀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2、儀可增進自身修養,規范人的態度和言行

禮儀無論從哪一種角度講,都是指一種尺度和一種規范。一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遵循了禮儀的規范,那麼其自身的修養也就有了明顯的提高。

3、儀在作為社交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提高社交能力,調節人際關系

從禮儀的內容和要求上看,從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上看,禮儀都是社會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有了禮儀才能提高人們的交際能力,才能調節人們彼此之間的關系。

4、禮儀在人們生活中起著"准法律"的作用

禮儀與道德雖有不同,但也有著必然的聯系,它屬德的范疇。它不能與法律的效率相比,但有無禮儀、道德品質如何,都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一定的「法律」的約束作用。

5、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凝聚力作用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民族眾多,習俗紛繁,方言歧異,如果沒有統一的道德標准,則很難有文化上的認同感。社會道德用禮的形式固定下來,加以推廣,世代相傳,使全社會都處於禮的約束和導引之下,不僅保持了社會的文明程度,而且統一民風,所以地無南北,人無古今,都有了強烈的文化認同感。

五、禮儀的特點

孔子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孟子也說:"尊敬之心,禮也。"我國禮儀經典《禮記曲禮上》開宗明義第一句就強調"毋不敬"。禮儀的實質除了"敬"這一共性外,有它特定的內容,這就是:平等待人,尊重別人,言行文雅,表裡一致。

1、禮儀的基本特徵是:共同性和普遍性,即禮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為全人類所共有;差異性,即不同的國家、地區和民族,禮的內容和形式有所不同;繼承性,即任何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禮貌、禮節、禮儀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演化而來的;時代發展性,即任何禮貌、禮節、禮儀都是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時代的進步而革新。以及統一性和階級影響性。現代禮貌、禮節、禮儀具有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觀、價值觀;符合現代審美標准;符合現代生活特點;符合現代國際慣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時代特徵。

2、禮儀的原則有:尊重的原則、遵守的原則、適度的原則、自律的原則。禮儀的功能就是溝通、協調、維護和教育。從本質上說,禮儀是治人之道屬於道德范疇。它以文明為基礎,以真誠為原則,以對他人的尊重為核心。

3、構成禮儀最基本的三大要素是:語言(包括書面、口頭和體態的)、行為表情、服飾器物。一般地說,任何重大典禮活動都需要同時具備這三種要素才能完成。如迎接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的檢閱儀仗隊和鳴放禮炮、展覽會開幕或大橋通車的剪綵、大型工程的奠基儀式等。在禮的系統中,禮儀是有形的,存在於人際交往的一切活動中,其基本形態既受著禮的基本原則的制約,也受著物質水平、歷史傳統、文化心態、民族習俗等眾多的影響。

六、為何要學禮

古人雲:"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禮儀是長期的社會實踐生活中形成的人際間相互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治國安邦,立身處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有無教養的尺度,也是國民精神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體體現。如今,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社交面的擴大,禮儀已成為社會文明的標志,人們的正常生活都離不開禮儀。中國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告訴人們要懂得禮節規范,不合禮節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做。讀史的都知道,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古代有本書,叫《禮記》是專門記敘古代各種禮儀的。注意禮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學習禮儀並非是個人生活小節或小事,而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的現實反映,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曾說過:「禮儀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要使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禮儀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內容。

禮儀屬德的范疇,我們的傳統美德概括起來:就是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提倡身體力行具有普遍意義的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學習禮儀就是要教育年青一代,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好工人、好公僕、好公民。在學習上,勤奮刻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工作上,謙潔奉公,克己敬業,開拓進取;在社會上,濟貧扶弱,誠實守信。對人友愛;在家庭中,尊老愛幼,謙讓和睦。讓學生遵禮、達禮、用禮,以便塑造完美的自我,成為受社會歡迎的有用之才。

「知」是「行」的基礎,無「知」便無德行。現在的學生禮儀常識的缺乏,家庭教育不當,學校教育不力,所以更有必要學習禮儀知識。

七、古代的禮儀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祈吉之事為吉禮,如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等;冠婚之事為嘉禮,嘉禮是日常生活之禮,如冠禮、婚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等;賓客之事為賓禮,賓禮是賓主相見之禮,如士相見禮、聘禮、覲禮等;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凶禮是喪葬之禮,如士喪禮、喪服之制等;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1、政治禮儀

(1)祭天 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3)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4)對先師先聖的祭祀 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 "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5)軍禮 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2、生活禮儀

(1)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睹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睹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睹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睹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睹神位。清代無高睹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 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2)饗燕飲食禮儀 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3)賓禮 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4)五祀 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烀,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 、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 、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5)儺儀 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⑸ 數學課堂的問題設計需要注意些什麼

義務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實施素質教育,落實和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精神。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數學教學大綱》也明確指出:「使學生受到必要的數學教育,具有一定的數學素養,對於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是十分必要的。」素質教育的實踐證明: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在於課堂教學,在於學科教育。而其前提是廣大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數學教育中就要求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把握新數學課程的課程特點,全面貫徹現代教育理念。 一、新數學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 1.基礎性。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包含著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較為穩定的發展,新數學課程課堂教學應著眼於學習主體的自然素質,調動其積極參與,促使其生動活潑的發展。初中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自然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最基本的素質。 2.有序性。數學課堂實施素質教育在具體方法上是一個有節奏的,有重點的推進的一個過程,而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數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實踐,在每一個階段(學年、學期、學月或每一周)確定一個問題,重點突破。素質教育的目標實現,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長期培養的有序的過程。 3.全面性。不體現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兩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足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在數學教學中,要做到面向全員促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而不是「優生教育」、「競賽教育」。 4.延續性。新數學課程的實施不能割斷歷史,不能認為過去的一切做法都是「應試教育」,全盤否定過去的教育教學活動,不能把過去已採用過的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認識規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經驗。同心課程教育對立起來。在「應試教育」的課堂中,也能進行素質教育;在新數學課程的課堂中。也要使用應試手段。 5.開放性。抽象性與嚴密性是數學學科的重要特點。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重視系統的學科學習,而且要重視生活的教育和社會的服務,使學生具有初步用數學的意識。 二、新數學課程課堂教學的內容 1.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識、觀念等方面。初中數學教材中滲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們善於挖掘並充分利用,那麼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於鑽研的科學精神,樹立辯證唯物觀,以及遇到困難、挫折百折不撓的精神,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國方算書《周髀算經》記載的商高和周公的問答,競有「勾廣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論述。它比畢達哥拉斯的發現早600多年。又如圓周率,它是我國幾何學舉世公認的成就。這些成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讓學生了解這些事實,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學生的愛國品質。 2.科學文化教育。作為教學科目的中學數學與作為科學的抽象數學,就其性質和內容來說,有著顯著的差別,這是因為,作為教學科目的數學著眼點在於完成中學數學教學目的所規定的任務,具體他說,在於通過數學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概念,並培養技能,發展能力。《數學課程標准》上所規定學生要了解、理解、掌握、應用的數學知識,就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的任務所在,這也是構成學生數學智育素質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掌握數學思想(字母代數思想,方程思想,數形結合、式形結合的思想,轉化的思想,統計的思想等)和數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記憶、遷移、發散、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正確、迅速的運算能力,並逐漸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學文化素質是學生一切素質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質,而這種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就在於課堂教學,所以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精力放在課堂內,精心設計,精心施教。把「教學最優化」作為教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我們廣大數學教師追求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做到「精講精練精評」,盡量讓每位學生都學到知識,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3.技能操作素教育。眾所周知,九年義務初中數學教材較之於過去的統編教材,明顯的一個差別就在於:初中數學教材增加了「實習作業」,這類教材目的在於要求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實踐、去運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學完後的實習作業,就是要求學生製作測傾器,測量物體的仰角(俯角),從而計算物體的高度。而這類作業卻受到了很多教師的冷落,殊不知,它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有著十分重要作用,可以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生產中的許多問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操作素質,發展了能力。 4.美育教育。初中數學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也隨處可見,一類是數學圖形的美,如圓,正多邊形等。另一是數學式子的美,如楊輝三角等,再者就是數學問題的美。這些數學圖形,數學式子,數學問題作為美的載體,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數學教師本身要成為美的示範,教師走進課堂那笑容可掬的面孔,瀟灑大方的舉止,口齒靈利的言語,清秀的一手好字。美觀整齊的板書,抑揚頓挫的語調,加之妙用的電教輔助,無不構成一種課堂教學的和諧美。 5.心理素質教育。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抓好。成功者不驕傲,失敗者不氣餒,上課答問題不緊張.考試不怯場,遇到較難問題不灰心喪氣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也應是我們數學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 三、新數學課程課堂教學的原則 1、真正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傳統教學的弊端在於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實,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而且也是一個情感的交流過程.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善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由於初中學生年齡特點,既有小學生活潑好動、充滿好奇的特點,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徵,因此要善於抓住積極因素,鼓勵中國學習聯盟膽設疑、探索,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充滿喜悅,學習的需要得以實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始終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以充分自主的權力,創設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 2、合理布局課堂結構,優化數學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對教學目的、目標、重點、難點等教學內容把握得十分准確,同時對時間的把握也應十分嚴格,切忌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在教學過程中,從數量上說,教師要少講;從質量上說,教師要精講;從內容上說,學生易懂的堅決不講。整個教學活動,教師既要注重知識的系統傳授,也要注意給學生以想、說、練的機會。 3、加強非智力因素(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挖掘,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實踐證明導致學生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存在差異,在學習上,不少學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個主要障礙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諸如學得不好、不感興趣,遇到難題,不能迎難而上,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等等,因而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培養興趣、激發動機、建立情感、增強意志等四個方面進行非智力素質培養。

⑹ 顏回的故鄉在哪裡

山東 濟寧

閱讀全文

與周公誡子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