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涼州詞王之渙教學設計

涼州詞王之渙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29 03:16:58

A. 求小班古詩《涼州詞》的教案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B.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

教學目標
1讀正確,讀通,讀有節奏,即字正腔圓的讀好古詩。
2了解古詩的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想像畫面,體會戍邊戰士的思鄉但不能回鄉的情感以及戍邊將士豁達的情懷。讀出詩意境,唱出感受,達到自然成誦。
3課外拓展王翰《涼州詞》,滲透兩首《涼州詞》的不同。
教學重難點
感受王之渙的《涼州詞》的古詩意境,讀出自己對這首古詩蘊涵的情感(感受詩悲中不失其壯的基調)。
教學過程
一、教學指導思想:新課程標准指出: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顛峰時期.盛極一時的邊塞詩,確乎前無古人,這其中當首推王之渙的《涼州詞》。板書:王之渙《涼州詞》。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么?
預設:生提問:「涼州」在哪兒?「詞」是什麼意思?題目什麼意思?為什麼兩首詩一樣?……(師及時鼓勵學生會動腦筋,想問題.)
1出示唐代地圖(標註:黃河,涼州)。師隨機介紹「涼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肅武威。地處西北,十分荒涼。
2詞呢?唱詞。
3釋題:(可以先請學生說)預設:「其實涼州詞准確的說,不是詩題。它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為它填詞,便有許多首涼州詞了。
4作者簡介:師:你們了解詩人王之渙么?
預設:(1)可以隨機指名,請學生說,
(2)如果學生說不出來或沒有查好資料,師介紹。
師:其實《登鸛鵲樓》就是他寫的,正是一曲《登鸛鵲樓》和我們今天要學的《涼州詞》,使他躋身於唐一流大詩人行列。出示幻燈片(指名讀作者簡介)。
過渡:想讀讀這位人稱「小官員,大詩人「的作品么?
(二)初讀古詩:出示幻燈片,提出讀的具體要求:
1自由讀(至少兩遍)。
2指名讀,聽後評讀。(老師或學生評)
過渡:如果說初讀古詩的第一步,那麼讀出感覺,讀出味道那才是我們讀好詩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詩句前兩句
1輕聲讀前兩句詩,找出自己讀的感覺,並且或寫或勾做上自己習慣的學習標記。
2自由大聲地讀一讀自己感覺到的。
3指名讀。(要求說感受,讀出感受。)
4師或生聽後評議。
學習前兩句詩預設:學生可以從第一句里找感覺,也可以先從第二句談起。課堂師要隨機引導。
若學生先體會第一句,則重點點撥:
(1)解決「遠上」的意思。老師用手勢和眼神帶。(自下而上)[]
(2)聽音樂,師:提到「黃河」用什麼詞語可以形容它?(自由搶答:洶涌澎湃、磅礴、氣勢宏大……)
(3)誰帶著你的想像再來讀,其他同學閉眼聽想像畫面。
(4)聽後評讀。
(5)你聽了這樣的朗讀後,你有了什麼新的感受?(高遠遼闊感)
(6)想像畫面,同桌加動作自由讀,聽後說說他哪讀的好?
若先體會第二句,則重點點撥:
(1)談自讀後的感覺。(孤)「孤」什麼意思?師及時鼓勵孩子的感受。
(2)你們也這樣讀讀,體會孤的感受。
(3)解疑(胡興業同學提出的疑問):「片」的意思是什麼?師:是呀,為什麼寫「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預設:a學生自己爭取解決。
b師引導。進情境——詩人由高遠遼闊的黃河,筆鋒一轉,把視角拉下來,遠望,不覺詠出——個人接讀第二句。
c如果讀不出「片」(單薄,小,)的感受,師隨機指導這個學生:再遠些,再遠些看,邊讀邊想像它的樣子。此時,再說你(你們)的理解。指名說或自由說。(師注意捕捉學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較高大,厚實的感覺。寫「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單薄,小。猶如一片小小的樹葉。更加有種悲涼,危險的感覺……)
4師:想看看這「片」城么?(課件)
5配樂《涼州曲》創設情境:(師語速緩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邊戰士,盛夏驕陽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秋風颯颯,中秋月掛梢頭,——(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冬夜北風寒,雪花漫天飄——(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此情此景,身處其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用一兩個詞說說。(指名說,生:凄涼,蒼涼,寂寞,孤獨……)
6小結:前兩句詩h如果說首句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黃河的氣勢磅礴和天空的高遠,用一個字「壯」(板書「壯」),那麼第二句則更側重的守城戰士環境和內心的描寫,我們也用一個字概括:「悲」,
(板書「悲」)。這真是壯中有悲,悲中有壯呀!
7自己再讀讀,體會體會這種盪氣回腸的感覺。
8個人展示讀。(ppt)(師再評:我聽出你在突出「一」和「萬」,對比讀中,反襯了城的「孤」「單薄」和戰士內心的凄涼感。真是用心在讀啊!
過渡:如果說前兩句是「畫意」,那麼後面的「詩情」又是什麼呢?
(四)學習三、四句。
1輕聲讀三、四句,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么?(預設:誰怨誰?「何須怨」又是什麼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須」什麼意思?
(2)「何須怨」 呢?(不必怨。)誰不必怨誰?(羌笛不必怨楊柳)。
(3)看著大屏幕詩句,學生試著說詩句大意。追問:為什麼「不必怨」呢?(怨也沒用,無可奈何的感受。)[]
(4)試著讀出這種感受。
(5)指名讀。
(6)師生評讀。(師隨機評:「我還聽出了你的怨憤之情」。)說說你為什麼這樣讀?(怨憤朝廷的漠不關心;所以突出「春風」一詞的朗誦。)
3師:然而,一個「何須怨」,道出了將士心聲——保家為國,(板書:保家為國),表達了他們豁達的胸懷。怎麼讀出這情懷?自由讀——指名讀——范讀——指名讀——學生自評。
4回讀全詩:同桌互讀,讀後評議他哪讀的好?——展示個人讀——大家評議。
5學唱古詩。播放視頻《涼州詞》。
古詩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讓我們唱中表達心中的感受。1遍:輕聲學唱。2遍:自由大聲唱。3遍:起立,加動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課堂呈現熟能成誦的感受。)
(五)課外拓展:師過渡:同學們,還有一首與此題目相同,內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詩,但表達將士的情懷直接,更豁達。出示ppt王翰《涼州詞》,相信你們用剛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進入角色的。
1自由讀,找感受。
2小組交流感受或讀出感受。
3小組賽讀。形式自己設計。讀後學生互評,或者老師評議。
4試著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可以從題目,作者,詩表達的情懷,內容都是邊塞詩…...)這些都要因學生學情而定。也可以提問質疑,師隨機解疑。
(六)作業: 把兩首《涼州詞》朗誦(也可以唱)給家長聽。
教學設計的主要特點(不超過300字)
一、尊重學生個體感悟: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自讀自悟自批,讓學生用幾個詞來表達讀完前兩句詩的感覺,再引導學生靜心輕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學生會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
二、緊扣詩眼,從帶給學生感觸最深的「孤」字入手,以質疑「片」,加深對意境的感受,再配樂朗誦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三次接讀,讓學生在哀怨悲壯的音樂感染下,為情所動,隨情而讀!成為課堂的一大亮點。
三、朗讀指導有目標,分層次,講實效:定了「三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讀出感覺——讀出意境。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課堂上書聲琅琅。
四、大量課外拓展,如課前題目的理解等,直至課後的拓展閱讀王翰的《涼州詞》。

C. 《涼州詞》(王之渙)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這首版詩描寫了權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D. 王之渙《涼州詞》教案

教學目標

1讀正確,讀通,讀有節奏,即字正腔圓的讀好古詩。

2了解古詩的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想像畫面,體會戍邊戰士的思鄉但不能回鄉的情感以及戍邊將士豁達的情懷。讀出詩意境,唱出感受,達到自然成誦。

3課外拓展王翰《涼州詞》,滲透兩首《涼州詞》的不同。

教學重難點

感受王之渙的《涼州詞》的古詩意境,讀出自己對這首古詩蘊涵的情感(感受詩悲中不失其壯的基調)。

教學過程

一、教學指導思想:新課程標准指出: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顛峰時期.盛極一時的邊塞詩,確乎前無古人,這其中當首推王之渙的《涼州詞》。板書:王之渙《涼州詞》。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么?

預設:生提問:「涼州」在哪兒?「詞」是什麼意思?題目什麼意思?為什麼兩首詩一樣?……(師及時鼓勵學生會動腦筋,想問題.)

1出示唐代地圖(標註:黃河,涼州)。師隨機介紹「涼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肅武威。地處西北,十分荒涼。

2詞呢?唱詞。

3釋題:(可以先請學生說)預設:「其實涼州詞准確的說,不是詩題。它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為它填詞,便有許多首涼州詞了。

4作者簡介:師:你們了解詩人王之渙么?

預設:(1)可以隨機指名,請學生說,

(2)如果學生說不出來或沒有查好資料,師介紹。

師:其實《登鸛鵲樓》就是他寫的,正是一曲《登鸛鵲樓》和我們今天要學的《涼州詞》,使他躋身於唐一流大詩人行列。出示幻燈片(指名讀作者簡介)。

過渡:想讀讀這位人稱「小官員,大詩人「的作品么?

(二)初讀古詩:出示幻燈片,提出讀的具體要求:

1自由讀(至少兩遍)。

2指名讀,聽後評讀。(老師或學生評)

過渡:如果說初讀古詩的第一步,那麼讀出感覺,讀出味道那才是我們讀好詩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詩句前兩句

1輕聲讀前兩句詩,找出自己讀的感覺,並且或寫或勾做上自己習慣的學習標記。

2自由大聲地讀一讀自己感覺到的。

3指名讀。(要求說感受,讀出感受。)

4師或生聽後評議。

學習前兩句詩預設:學生可以從第一句里找感覺,也可以先從第二句談起。課堂師要隨機引導。

若學生先體會第一句,則重點點撥:

(1)解決「遠上」的意思。老師用手勢和眼神帶。(自下而上)[]

(2)聽音樂,師:提到「黃河」用什麼詞語可以形容它?(自由搶答:洶涌澎湃、磅礴、氣勢宏大……)

(3)誰帶著你的想像再來讀,其他同學閉眼聽想像畫面。

(4)聽後評讀。

(5)你聽了這樣的朗讀後,你有了什麼新的感受?(高遠遼闊感)

(6)想像畫面,同桌加動作自由讀,聽後說說他哪讀的好?

若先體會第二句,則重點點撥:

(1)談自讀後的感覺。(孤)「孤」什麼意思?師及時鼓勵孩子的感受。

(2)你們也這樣讀讀,體會孤的感受。

(3)解疑(胡興業同學提出的疑問):「片」的意思是什麼?師:是呀,為什麼寫「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預設:a學生自己爭取解決。

b師引導。進情境——詩人由高遠遼闊的黃河,筆鋒一轉,把視角拉下來,遠望,不覺詠出——個人接讀第二句。

c如果讀不出「片」(單薄,小,)的感受,師隨機指導這個學生:再遠些,再遠些看,邊讀邊想像它的樣子。此時,再說你(你們)的理解。指名說或自由說。(師注意捕捉學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較高大,厚實的感覺。寫「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單薄,小。猶如一片小小的樹葉。更加有種悲涼,危險的感覺……)

4師:想看看這「片」城么?(課件)

5配樂《涼州曲》創設情境:(師語速緩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邊戰士,盛夏驕陽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秋風颯颯,中秋月掛梢頭,——(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冬夜北風寒,雪花漫天飄——(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此情此景,身處其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用一兩個詞說說。(指名說,生:凄涼,蒼涼,寂寞,孤獨……)

6小結:前兩句詩h如果說首句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黃河的氣勢磅礴和天空的高遠,用一個字「壯」(板書「壯」),那麼第二句則更側重的守城戰士環境和內心的描寫,我們也用一個字概括:「悲」,
(板書「悲」)。這真是壯中有悲,悲中有壯呀!

7自己再讀讀,體會體會這種盪氣回腸的感覺。

8個人展示讀。(ppt)(師再評:我聽出你在突出「一」和「萬」,對比讀中,反襯了城的「孤」「單薄」和戰士內心的凄涼感。真是用心在讀啊!

過渡:如果說前兩句是「畫意」,那麼後面的「詩情」又是什麼呢?

(四)學習三、四句。

1輕聲讀三、四句,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么?(預設:誰怨誰?「何須怨」又是什麼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須」什麼意思?

(2)「何須怨」 呢?(不必怨。)誰不必怨誰?(羌笛不必怨楊柳)。

(3)看著大屏幕詩句,學生試著說詩句大意。追問:為什麼「不必怨」呢?(怨也沒用,無可奈何的感受。)[]

(4)試著讀出這種感受。

(5)指名讀。

(6)師生評讀。(師隨機評:「我還聽出了你的怨憤之情」。)說說你為什麼這樣讀?(怨憤朝廷的漠不關心;所以突出「春風」一詞的朗誦。)

3師:然而,一個「何須怨」,道出了將士心聲——保家為國,(板書:保家為國),表達了他們豁達的胸懷。怎麼讀出這情懷?自由讀——指名讀——范讀——指名讀——學生自評。

4回讀全詩:同桌互讀,讀後評議他哪讀的好?——展示個人讀——大家評議。

5學唱古詩。播放視頻《涼州詞》。

古詩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讓我們唱中表達心中的感受。1遍:輕聲學唱。2遍:自由大聲唱。3遍:起立,加動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課堂呈現熟能成誦的感受。)

(五)課外拓展:師過渡:同學們,還有一首與此題目相同,內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詩,但表達將士的情懷直接,更豁達。出示ppt王翰《涼州詞》,相信你們用剛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進入角色的。

1自由讀,找感受。

2小組交流感受或讀出感受。

3小組賽讀。形式自己設計。讀後學生互評,或者老師評議。

4試著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可以從題目,作者,詩表達的情懷,內容都是邊塞詩…...)這些都要因學生學情而定。也可以提問質疑,師隨機解疑。

(六)作業: 把兩首《涼州詞》朗誦(也可以唱)給家長聽。

本教學設計的主要特點(不超過300字)

一、尊重學生個體感悟: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自讀自悟自批,讓學生用幾個詞來表達讀完前兩句詩的感覺,再引導學生靜心輕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學生會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

二、緊扣詩眼,從帶給學生感觸最深的「孤」字入手,以質疑「片」,加深對意境的感受,再配樂朗誦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三次接讀,讓學生在哀怨悲壯的音樂感染下,為情所動,隨情而讀!成為課堂的一大亮點。

三、朗讀指導有目標,分層次,講實效:定了「三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讀出感覺——讀出意境。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課堂上書聲琅琅。

四、大量課外拓展,如課前題目的理解等,直至課後的拓展閱讀王翰的《涼州詞》。

E. 涼州詞 王之渙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賞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
「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F.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

1.鑽研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
在鑽研大綱、教材的內基礎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容在深度、廣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學目的一般應包括知識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
課時教學目的要訂得具體、明確、便於執行和檢查.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制定教學目的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生素質、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為出發點,考慮其可能性.
2.明確本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在鑽研整個教材的基礎上,明確本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及重點和難點.所謂重點,是指關鍵性的知識,學生理解了它,其它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說教材重點才重要,其它知識就不重要.所謂難點是相對的,是指學生常常容易誤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難點.寫教案時,主要考慮這樣幾類知識常常是學習的難點:①概念抽象學生又缺乏感性認識的知識.②思維定勢帶來的負遷移.③現象復雜、文字概括性強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闡述的知識.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識.⑥數學知識運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難的知識.

G. 小班古詩 《涼州詞(王之渙)》教案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回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答關。
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H. 王之渙涼州詞的說課稿

古詩兩首(《涼州詞》《出塞》)說課稿(月文)

一、首先談談這堂課目標的定位

根據古詩詞的特點以及新課標對古詩教學的有關描述我確定了三大教學目標:1、藉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像中,感受詩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3、在學習兩首詩的過程中,整合其他邊塞詩的資源,引領學生去感受邊塞詩特有的雄渾蒼涼的美,激發學生學習邊塞詩的興趣乃至熱愛古詩詞這朵中華文化奇葩。。

三大目標,層層設置、步步晉階。目標一,旨在疏通古詩之意思,此為表層解讀;目標二,旨在體悟古詩之意味,此為中層解讀;目標三,旨在挖掘古詩之意蘊,此為深層解讀。由「意思」而「意味」而「意蘊」,方得古詩學習之「三昧」。

二、主題凝聚、資源整合,實現古詩教學模式的突破。

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改變了傳統的 「逐首教學」,找到了兩首詩的內在聯系。大膽採用「合——分——合」的教學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我盡可能地旁徵博引,引用一些相關的詩句。比如在教學「黃河圓上白雲間」一句時,我就引用了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因為同是寫黃河,但角度不同,所以想像到的也不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寫的是氣勢磅礴,而王之渙的「黃河遠山白雲間」則奇特。可以說都是經典佳句。在學習「羌笛何須怨楊柳」時我又引用了李白的「此夜曲中聞折柳,誰人不起故園情」的詩句。

三、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顆心、那種味,我讓學生展開想像。「怨楊柳」一詞化為戍邊將士那聲聲的懷鄉情,故園親人那滴滴的思親淚。「萬里長徵人未還」則化為這樣的畫面:戰士們擎著利劍,在沙場上拼殺,一個又一個的戰士倒在血泊中;疆的百姓苦不堪言,農田被毀,牛羊被殺,妻離子散。家鄉的親人站在窗前,凝望著那輪皎潔的明月,期盼著,期盼著。……試想,此景此境,怎不讓人頓生悲切凄涼之情?情來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難生成的。「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像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悲詩人所悲、恨詩人所恨,於是,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就在「象」的召喚和引領下,噴涌而起、一瀉千里!

I. 《涼州詞》王翰 教案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回情況。教學目標是設答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閱讀全文

與涼州詞王之渙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