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教師的教育經驗與教育效果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教師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五年之內,教學效果與教齡成正比關系。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現一個平穩發展的「高原期」。第八年之後,教師群體逐漸開始分化,大部分人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出現徘徊甚至逐漸下降,雖然各人的徘徊期長短不一,下降的速度也不一致,但他們逐漸變得平庸的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來自於對教學工作的厭倦與自身的惰性。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經過自身的努力,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探索,突破了「高原期」,實現了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教學水平得到升華,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最後逐步發展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可見,教學反思是教師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型的一個重要條件。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一位教師要想成為「專家型」、「學者型」教師,就必須學會反思,善於反思,讓反思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
一、 反思應是教育教學的一種「常態」
1.反思是新課程理念對教師的全新挑戰
眾所周知,一個醫術高超的醫生,必定是從積累許多病案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同樣,一個優秀的教師,也必然是在教學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新課程賦予了教師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教師不再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不再是用別人設計的課程或教案去完成知識傳授目標的「技術員」。新課程對教師的傳統教學經驗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教學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對新世紀對教育的挑戰,教師理應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探索者、研究者。因此,教師應 「走進新課程」,著力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在教學反思中喚醒自我成長的意識、生命的意識、成功的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適應時代的新要求。
2.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根本途徑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梁,又是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心靈上的溝通。
顯然,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它具有研究性質,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自我反思有助於改造和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經驗+反思=成長,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系統性不強,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並容易導致教師產生封閉的心態,從而不僅無助於而且可能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而成為一種開放性的系統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經驗才能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杠桿。
3.反思是保持教學永久魅力的法寶
教學反思貫穿於教師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善於反思的教師,就不會簡單機械地「教」教材,而是創造性地「用」教材,樹立教材「引子觀」,把教材看作「引子」,引發學生去學習,引發學生去思考。教材以「引子」作用而體現的課堂,教學過程自然而然成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互教互學、共同構建的過程,成為一種溝通和交流的過程,從而使教學綻放出永久的魅力。
二、 反思要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程」
1.把握教學反思的內容操作
反思性教學作為教育實踐活動,涉及的內容多種多樣,而主要內容是課堂教學反思。教師反思的基本內容要把握三個方面:一是著眼課堂操作,即教師對學科課程標准、教材內容、教與學的方法和手段、教與學的習慣、教與學的理念、教學結果等進行的反思。二是著眼教師自身,即教師對自我教學理念和行為的反思。教學理念植根於教師的經驗、習慣之中,它們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具有直接影響,是教師教學行為產生的理論基礎;教學行為是教師教學的過程和結果,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情感相互作用的產物。三是著眼學生,思考和研究學生學習的習慣、行為、方法、效率等,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明確教學反思的環節程序
教學反思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簡單「回顧」,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教師只有熟悉這一程序,才不會使反思成為混亂與無效的行為。反思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四個環節:發現問題、觀察分析、重新概括、實踐驗證。
3.提升教學反思的內在實效
教學反思首先表現為自覺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講台上開啟一片蔚藍的天空,那麼你會覺得不斷地教學反思不僅是個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精神產品的再生產,你會發現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陽一樣是新的。
可見,教師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既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也是一個教師從經驗走向成熟的必經歷程。
三、 在反思性教學實踐中打造反思能力
反思,是為了更好地改進教學實踐,提升工作能力。真正的優秀教師是在教學實踐中摸爬滾打,在反思中行動,在行動中提高,逐步提升教學的品味和境界而成熟起來的。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活動載體。
1.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問題。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
2.教學診斷
科學、有效地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教師減少缺憾,改進教學。教師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通過自我反思,回顧總結,收集各種教學失誤案例,然後歸類分析,找出症結所在和制約因素,通過學習請教,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交流研討
自我反思固然有助於教學能力提高,同伴交流和團隊研討更有利於教師的成長。創建一個富有發展性的教研「共同體」,教師之間坦誠地交流,開放性地對話,互動式地研討,能夠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碰撞智慧,促進教師相互鞭策,共同成長。
4.觀摩分析
觀摩優秀教師的課例,分析其高效教學,查找自己的不足,由此設想自己如何設計操作更有效、更合理、更智慧,通過這種反思分析,就可以從他人的教學中受到啟發,獲得感受,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水平。
5.寫教後記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教師靜下心來細細想想:課堂上學生能否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小組合作是否高效;情境創設是否有效;問題設計是否有價值;教學媒體使用是否恰當;重難點突破是否有效;作業設計是否靈活;教與學還有什麼困惑等等。把這些逐一反思梳理,然後有重點地記錄下來,就成為今後的重要教學資源。
6.教育博客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網路日誌為教師提供了一個信息技術環境的研究交流平台。教師可以把發生在自己教育教學中的事情和有意義的細節隨時利用博客寫作和發表,對自己的日常工作進行反思、研究、記錄成研究報告。同時博客還為教師的反思研究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數字交流環境,實現了「個人出版時代」的夢想。
7.多元評價
多元評價包括管理部門的評價、學校評價、家長評價、同事評價和學生評價等。無論哪種評價,都是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反饋,有利於教師在教育教學「坐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為教師的反思提供較為客觀的信息。因此,教師應正確對待各種評價,將其看作是自己准確了解自身優勢、和不足的大好機會;以便重新制訂發展目標,促使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提高自我、發展自我。
當前,教師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打磨教學技術的匠師;追求教學藝術化的藝師;學科精通,有使命感的儒師;在思考和創造中教學的哲師。不難看出,上述四種類型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是依次提高的。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以研究者的心態面對教學情境,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保持一份敏感;以反思者的眼光審視、分析、探究教育實踐的各種問題,經常對自身教育行為進行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否定中發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做反思型的哲師。
② 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怎樣移動重物教學反思
《怎樣移動重物》教學反思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本課的前半部分「認識杠桿」,我主要以講授為主。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桿的三個作用點:阻力點、支點、動力點。其中,對於書中介紹的幾種工具,學生自行找出它們的三個作用點,有利於學生對這三個部位的熟悉,也有利於後面杠桿尺的研究中,學生關注這三個作用點之間的聯系。本課的重點是「研究杠桿的秘密」。難點是怎樣判斷這種杠桿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費力。
《科學課程標准》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因此,小學科學課堂應以探究為基礎,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不斷激發學生的活力,引導他們理解、認識、探索、發現,促進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增長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通過動手動腦、親自感知,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通過簡單的說教和講授教給學生。本課教材的安排就體現了這一理念,教科書只是展示了一組學生活動情景圖,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杠桿的基本性質,這就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空間,有利於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展開活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得以提高。
通過前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麼是簡單機械,於是利用杠桿類工具在生活中運用最廣泛、最直觀的撬棍撬講桌的情景引入本節課的研究,學生有類似的生活經歷,利於學生觀察並引發思考。通過對書中示意圖的研究,學生對杠桿的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了較直觀、清晰的認識;又通過兩個活動:(1)將杠桿的概念進行推廣應用,引導學生分析了用撬棍撬窨井蓋、蹺蹺板工作時發揮作用的位置,並標出它們作為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2)利用書中的圖,對於身邊的常用工具進行觀察、分析,使學生對杠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認識能力。在有了以上的基礎後,利用杠桿尺研究杠桿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學生在合作實驗中,意識到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找出了杠桿工作的原理,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發展了實驗探究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從實驗中圍繞如何「把講台抬起來」進行,通過創設學生常見的又充滿趣味的情境來引出研究的內容,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啟發引導,鼓勵猜想。
在上面的「把講台抬起來」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在課本的兩張圖片中發現秘密,並猜想杠桿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省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費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省力又不費力?可能是什麼原因?在這一環節中根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的研究,來判斷什麼時候杠桿是平衡的,什麼時候是不平衡的.從而學習到杠桿的省力與省時間。
三、悉心輔導,設計實驗。
主要讓學生用平衡架來進行實地研究。因為平衡架是在兩邊各掛鉤碼使其平衡,學生對把平衡架的實驗結果與杠桿原理聯系起來有一個思維的轉化過程,並且讓學生找到支點、阻力和動力這三個點,充分地預測,進行實驗驗證,獲得一組正確的數據。
四、組織討論,獲得結論。
在學生通過實驗獲得一組科學的數據後,組織學生對這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杠桿原理。
③ 空氣有質量嗎教學反思
《空氣有質量嗎》教學反思
《空氣有質量嗎》是選自教育科學出版社最新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空氣」單元的第四節課內容,本課是被當作一個可被學生接受的質量概念的啟蒙在使用。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空氣和別的物質一樣都有重量。(嚴格意義上來說質量和重量是兩個不同的物理量,兩者有諸多差別,但在地球引力之下,兩者卻是等值。本文暫且以地心引力為前提,即質量等同於重量。)從而認識空氣是一種物質。為了能夠讓課堂有「味」,孩子便於理解及讓孩子有足夠的實驗探究時間,我將本課的活動圍繞「空氣有重量嗎」展開,首先直接讓學生通過課題猜測空氣是否有重量,再想辦法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從而去建構有關的科學概念。從課程的類型來分本課的優勢知識類型為陳述性知識,通過實驗的方法理解空氣是有重量的,而且比較輕。
課後與組內有經驗的老師討論及綜合學生學習效果,發現雖然用心准備課堂,兩個班級上課不斷調整教學步驟,改良教學設計,但仍有諸多問題,現我將結合三年級兩個班級上課的情況做如下反思:
一、 課前備好課,靈活使用教具
科學科目不同於人文學科課堂,沒有實驗的課堂是枯燥、乏味的,只有在實驗中探索、發現,獲得認知,體驗大自然的奇妙才是最真實、可靠的,也是孩子最喜歡的課堂。
《空氣有質量嗎》這一課的實驗材料非常多,而且天平需要自己組裝,對於我這個動手能力還不夠強的老師而言,特別是探究實驗類型的課,拿出的教具如果引發學生思維的混亂那就適得其反了。所以,我在選擇教具上,是依據教材中的小天平進行改進,因為教材中的小木棒太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不適於小組活動,所以選擇了實驗室中的杠桿尺作為天平的桿。在第一次課堂上用氣球,當我在一班上過課後發現,在充氣後天平的變化並不明顯,反而使學生模糊了空氣是有重量的這一概念。我們分析其中的原因,一個可能是因為氣球裡面的氣不夠多,另一方面可能是氣球本身比較輕,受空氣浮力的影響,導致結果不是很明顯。所以在第二次上課時我改用了皮球,一方麵皮球中可充的氣多,另外也去除了空氣阻力產生的影響。這一次實驗的結果明顯,也能讓孩子直觀地體驗到空氣有重量的結論。
二、 不斷探索研究,積聚教學智慧
雖說上了兩次,但每一次每個班級的情況很不一樣,所以教學的預設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教師的課堂反應,這才是課堂能真正出彩的地方。而因為自己在生成性問題的處理上欠缺教學智慧,這節課中學生的回答出現了好幾個亮點,而自己都沒能及時把握住,失去了好些機會。
例如:
①當一個坐在教室最邊上的學生提出第一次在明顯不平的情況下說天平是平衡的時候,我可以將天平輕輕地轉至該生所在的位子,然後再讓他判斷,同時也可以提醒學生在自己實驗觀察的過程中,一定要站在天平正前方的位子才能准確判斷。
②當讓學生想辦法第一次調節平衡的時候,有學生說加幾個橡皮擦,這時候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而且他的理由也說得很好,在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准確地抓住這個契機,追問一句,那你認為加什麼合適呢?既可以增又可以減的物體你能想到嗎?這樣就省去了接下去很多不必要的繞圈,直接引出可以使用綠豆。
③在課堂上還是太多一問一答的方式,活動缺少塊面化的設計。學生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問題設置,教師將問題零散化、模糊化就不利於學生思維的形成。而當教師拋出一個核心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所有學生的注意力。例如開始我提問:如果右邊皮球不動的情況下,怎麼使天平達到平衡呢?因為在這個問題的提出時教師的輕描淡寫,導致後面連續兩個學生提出把氣球里的氣放掉,如果教師在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能順利抓住所有學生的注意力就不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三、 關注實驗過程,以「做」促學
既然科學是以實驗為中心的課堂,必然要要求孩子養成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只有重視科學實驗室規范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引導孩子走進科學,感受科學魅力,體驗科學家們在實驗室開展研究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全面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雖然,在學期之初,我已經在課堂上強調過做實驗的注意事項,但每當孩子們走進實驗室看到林林總總的實驗材料總會情不自禁地東摸摸、西看看,或者和周圍同學聊聊天。這樣非常不利於實驗有序進行,在做《空氣有質量嗎》的實驗的時候,同樣也出現了此類問題。當時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紀律問題:有人下座位,甚至有個別同學故意影響其他同學操作時,我是直接喊停的。後來又因為講紀律而耽誤了時間,導致實驗做得很倉促。現在想來,當時我的處理不妥當。首先:在做實驗之前,一定要讓孩子在認識材料的同時,非常熟悉實驗的操作步驟和流程,其次,當只有個別孩子出現問題時,一定要個別引導,指正,而不應該影響整個班級的實驗操作的進度。最後,即使開學初就分了組,在平時做實驗時,也應該考慮到全班同學,要面向集體。而不是每次都是同一批人操作,這樣也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孩子做實驗的積極性。
作者:袁歡,馬坡嶺小學
④ 小學三年級科學《空氣有重量嗎》教學反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教師的教育經驗與教育效果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教師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五年之內,教學效果與教齡成正比關系。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現一個平穩發展的「高原期」。第八年之後,教師群體逐漸開始分化,大部分人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出現徘徊甚至逐漸下降,雖然各人的徘徊期長短不一,下降的速度也不一致,但他們逐漸變得平庸的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來自於對教學工作的厭倦與自身的惰性。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經過自身的努力,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探索,突破了「高原期」,實現了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教學水平得到升華,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最後逐步發展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可見,教學反思是教師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型的一個重要條件。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一位教師要想成為「專家型」、「學者型」教師,就必須學會反思,善於反思,讓反思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
一、 反思應是教育教學的一種「常態」
1.反思是新課程理念對教師的全新挑戰
眾所周知,一個醫術高超的醫生,必定是從積累許多病案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同樣,一個優秀的教師,也必然是在教學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新課程賦予了教師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教師不再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不再是用別人設計的課程或教案去完成知識傳授目標的「技術員」。新課程對教師的傳統教學經驗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教學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對新世紀對教育的挑戰,教師理應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探索者、研究者。因此,教師應 「走進新課程」,著力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在教學反思中喚醒自我成長的意識、生命的意識、成功的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適應時代的新要求。
2.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根本途徑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梁,又是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心靈上的溝通。
顯然,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它具有研究性質,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自我反思有助於改造和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經驗+反思=成長,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系統性不強,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並容易導致教師產生封閉的心態,從而不僅無助於而且可能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而成為一種開放性的系統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經驗才能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杠桿。
3.反思是保持教學永久魅力的法寶
教學反思貫穿於教師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善於反思的教師,就不會簡單機械地「教」教材,而是創造性地「用」教材,樹立教材「引子觀」,把教材看作「引子」,引發學生去學習,引發學生去思考。教材以「引子」作用而體現的課堂,教學過程自然而然成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互教互學、共同構建的過程,成為一種溝通和交流的過程,從而使教學綻放出永久的魅力。
二、 反思要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程」
1.把握教學反思的內容操作
反思性教學作為教育實踐活動,涉及的內容多種多樣,而主要內容是課堂教學反思。教師反思的基本內容要把握三個方面:一是著眼課堂操作,即教師對學科課程標准、教材內容、教與學的方法和手段、教與學的習慣、教與學的理念、教學結果等進行的反思。二是著眼教師自身,即教師對自我教學理念和行為的反思。教學理念植根於教師的經驗、習慣之中,它們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具有直接影響,是教師教學行為產生的理論基礎;教學行為是教師教學的過程和結果,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情感相互作用的產物。三是著眼學生,思考和研究學生學習的習慣、行為、方法、效率等,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明確教學反思的環節程序
教學反思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簡單「回顧」,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教師只有熟悉這一程序,才不會使反思成為混亂與無效的行為。反思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四個環節:發現問題、觀察分析、重新概括、實踐驗證。
3.提升教學反思的內在實效
教學反思首先表現為自覺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講台上開啟一片蔚藍的天空,那麼你會覺得不斷地教學反思不僅是個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精神產品的再生產,你會發現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陽一樣是新的。
可見,教師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既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也是一個教師從經驗走向成熟的必經歷程。
三、 在反思性教學實踐中打造反思能力
反思,是為了更好地改進教學實踐,提升工作能力。真正的優秀教師是在教學實踐中摸爬滾打,在反思中行動,在行動中提高,逐步提升教學的品味和境界而成熟起來的。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活動載體。
1.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問題。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
2.教學診斷
科學、有效地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教師減少缺憾,改進教學。教師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通過自我反思,回顧總結,收集各種教學失誤案例,然後歸類分析,找出症結所在和制約因素,通過學習請教,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交流研討
自我反思固然有助於教學能力提高,同伴交流和團隊研討更有利於教師的成長。創建一個富有發展性的教研「共同體」,教師之間坦誠地交流,開放性地對話,互動式地研討,能夠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碰撞智慧,促進教師相互鞭策,共同成長。
4.觀摩分析
觀摩優秀教師的課例,分析其高效教學,查找自己的不足,由此設想自己如何設計操作更有效、更合理、更智慧,通過這種反思分析,就可以從他人的教學中受到啟發,獲得感受,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水平。
5.寫教後記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教師靜下心來細細想想:課堂上學生能否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小組合作是否高效;情境創設是否有效;問題設計是否有價值;教學媒體使用是否恰當;重難點突破是否有效;作業設計是否靈活;教與學還有什麼困惑等等。把這些逐一反思梳理,然後有重點地記錄下來,就成為今後的重要教學資源。
6.教育博客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網路日誌為教師提供了一個信息技術環境的研究交流平台。教師可以把發生在自己教育教學中的事情和有意義的細節隨時利用博客寫作和發表,對自己的日常工作進行反思、研究、記錄成研究報告。同時博客還為教師的反思研究提供了一個全球化的數字交流環境,實現了「個人出版時代」的夢想。
7.多元評價
多元評價包括管理部門的評價、學校評價、家長評價、同事評價和學生評價等。無論哪種評價,都是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反饋,有利於教師在教育教學「坐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為教師的反思提供較為客觀的信息。因此,教師應正確對待各種評價,將其看作是自己准確了解自身優勢、和不足的大好機會;以便重新制訂發展目標,促使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提高自我、發展自我。
當前,教師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打磨教學技術的匠師;追求教學藝術化的藝師;學科精通,有使命感的儒師;在思考和創造中教學的哲師。不難看出,上述四種類型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是依次提高的。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以研究者的心態面對教學情境,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保持一份敏感;以反思者的眼光審視、分析、探究教育實踐的各種問題,經常對自身教育行為進行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否定中發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做反思型的哲師。
⑤ 怎樣才能省力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我覺得這節課是成功的,不僅僅體現在教學知識的傳授上是成功的,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建設方面也是很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困惑請幫助指點。
首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採用掰手腕活動讓同桌學生結為一組進行比賽,全員參與,親自體會到用力的不同。通過懸腕和支撐桌面兩次比賽,強調用腕力而不用臂力,體會兩次不同比賽腕力的不同感受,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有支點,可以省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進而認識簡單機械的概念、認識了杠桿。
體現新課程理念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活動2的處理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在圖下面寫出簡單機械的名稱,再小組討論匯報。效果非常好。使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又學會小組合作交流。
教材處理上吊車一圖參考課本第11頁分解圖認識,只是簡單介紹,具體內容第三課的時候再詳講。
困惑:關於本課的拓展活動中動物的省力「工具」,教參上指出啄木鳥的喙相當於鑷子和鑿子(杠桿、斜面);老虎的牙齒和爪子相當於鑿(斜面)。在剩下的兩幅圖中,螞蟻的蟻窩屬於斜面,請問蜘蛛具有的是那種工具呀?其次,作為本單元的初始課,簡單機械是初次接觸,普通明顯的可以很好的辨別出,如蹊蹺板是杠桿,但鑷子夾子這種支點不在中間的杠桿,是第二課的重點內容。在這第一節課怎樣去引導讓學生發現動物身上隱藏的「工具」呢?通過本課教學,動物身上隱藏的「工具」確實不太好發現,尤其是蜘蛛,學生需要討論很長時間,也看不出它所具有的工具,請同行出出主意吧?
我個人認為,蜘蛛的腿,螞蟻的腿類似於杠桿,它們都有支點。但如果只考慮「腿」的話,那動物身上所有能轉動的地方都可以理解為杠桿,因為關節是支點,肌肉收縮處是動力點,要轉動的部位的重心是阻力點。思考中……也請老師、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