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還有那篇《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嗎我是90後,小學時記得不止一篇課文宣揚中日友好
[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二冊課文]
7 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戰斗中,八路軍戰士從戰火中救出了兩個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歲,小的還不滿周歲,又受了傷。
聶榮臻將軍知道後,立即叫前線部隊把孩子送到他那裡去。他對戰士們說:「雖然敵人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但這兩個孩子是無辜的,她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照料,決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後代。」
兩個日本孤女很快被送到了指揮部。聶將軍先抱起不滿周歲的小妹妹,看到她的傷口包紮得很好,便馬上讓警衛員去老鄉家給她找奶吃。然後,又慈愛地拉過那個大一些的女孩,親切地問她叫什麼名字。這個女孩叫美穗子,她不會說中國話,只是不停地說:「媽媽死了,媽媽死了……」聶將軍見這孩子兩眼裡流露出驚恐的神色,就拿過一個洗干凈的梨子,和藹地說:「這梨洗干凈了,吃吧!」美穗子見聶將軍和善可親,便接過梨慢慢地吃起來。開飯的時間到了,聶將軍把美穗子拉到懷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給她喂飯。幾天以後,美穗子一點也不拘束了,她用小手拽著將軍的馬褲,跟著將軍跑前跑後,可親熱啦!
然而,激烈的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為了保證兩個孩子的安全,聶將軍決定把她們送回石家莊的日軍指揮部去,讓日方把孩子轉送回國,交給她們的親友。
臨行的前一天,聶將軍和這兩個孩子一起照了相。第二天,他派人挑著兩個筐子,把這兩個日本孤女送往石家莊。聶將軍在筐里放了許多梨,留著孩子們路上吃。他還親筆寫了一封信給日軍官兵,信中說:「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為仇敵……我八路軍本著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
兩個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後,由親友撫養長大。40年後,已經成為三個孩子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中國看望聶將軍,感謝將軍的救命之恩。消息傳開,聶將軍收到了大批來自日本各地的電報和書信,日本人民稱他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❷ 《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體裁是什麼
本文主要講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戰士在炮火中救出了兩個日本孤女,聶將軍無微不至的關心兩位日本,並設法將他們送回石家莊的日軍指揮部,40年後孤女和他的家人專程來中國感謝並探望聶將軍的故事。
❸ 《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的故事背景。
聶將軍是聶榮臻元帥,日本小姑娘是美穗子
聶榮臻元帥與日本孤女的故事
26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日本婦女來到了中國,卻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熱情的接待。這名婦女叫美穗子,那並不是她第一次到中國來。說起她與中國的緣分,還要追溯到抗日戰爭期間發生在她與一位中國將領之間的傳奇往事。26年前的那次重逢是二人時隔40年後的再次見面,一部名為《美穗子探親》的電影記錄了當時的一切。近日,央視《重訪》欄目專訪了美穗子老人,講述了戰爭歲月中一個跨越了國界和種族的愛的故事。
2005年8月24日,《美穗子探親》這部電影中的女主人公美穗子又一次來到中國,她是在抗日戰爭期間被聶榮臻收養的日本孤女。美穗子女士已經69歲,這是她第6次「回家」探親。與26年前相比,歲月在她的臉上已經悄然留下印記,中國也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沒有變的是,中國朋友們一如既往的熱情。這都是因為這個日本婦女兒時和中國的一段情緣。
戰火中驚見孤女
1940年8月,故事發生在從石家莊到太原的鐵路,也就是正太鐵路上一個叫東王舍的村莊,這是橫貫太行山脈的一條交通要道。在這條鐵路線上有天險娘子關和日軍在華北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陘煤礦。曾經是華北交通公司職員的美穗子的父親——加藤清利,1939年末作為助理被派遣到井陘煤礦車站,負責運輸煤炭。
8月20日,名震中外的百團大戰打響了。戰役前期的主要任務就是交通總破襲,破壞敵人的交通線,重點摧毀正太鐵路。8月20日夜,在八路軍前方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各參戰部隊按計劃對華北各線敵偽軍據點同時發起進攻。在激烈的戰火中,井陘煤礦變成了一片火海。在火海中,八路軍戰士救出了2個日本小女孩,4歲的美德子和她不到1歲的妹妹。面對2個日本小姑娘,八路軍戰士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於是向軍區司令部打電話
請示。
當時接電話的是一個參謀,因為這個事情比較特殊,他便向聶帥報告。聶帥說叫他們趕緊送來,對俘虜只要他放下武器我們還寬待呢,2個日本小女孩是無辜的。後來戰士很快從前線把2個日本小女孩送到了司令部。
在司令部,2個小姑娘成為聶帥的小客人,受到了悉心的照顧。「半天工夫,部隊就派人把2個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揮所。我先抱起那個受傷的嬰兒,看到傷口包紮得很好,孩子安詳地睡著,我囑咐醫生和警衛員,好好護理這個孩子,看看附近村裡有沒有正在哺乳的婦女,趕快給孩子喂餵奶。那個稍大些的孩子,很討人喜歡,我牽著她的手,拿來梨子給她吃。」聶榮臻元帥在他的回憶錄中,用「激烈戰火中的小插曲」回憶了這段往事。
火線養女表仁義
在戰火異常激烈的前線陣地,這2個孩子應該怎麼辦?日本人經常到晉察冀地區掃盪,結果難以預料。如果這2個日本小姑娘留在異國他鄉,可能會對將來她們大了以後造成不好的影響。現在雖然她們的父母已經去世,但是她應該還有親戚。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下,聶帥決定將她們送交給日方。
戰地攝影記者沙飛當時照了3張照片。一張是聶帥牽著只有4歲的美穗子,一張是美穗子坐在籮筐裡面吃梨,一張是老鄉挑著她們兩個回去。其中的部分作品最早發表在1941年6月《解放畫刊》第二號上,這是一份由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新聞攝影科供稿、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晉察冀支部編輯的日文版畫報;最早發表的中文媒體是 1942年 7月7日出版的《晉察冀畫報》創刊號。在這個懵懂的年齡,美穗子並不知道幼年時的這段傳奇般的經歷會對她的人生有怎樣的影響。但是40年後,正是那張合影改變了她的生活。
在聶帥的安排下,沒過幾天2個小姑娘就被送往石家莊。戰士們找了一個可靠的老鄉,准備了一副挑子,聶帥和指揮所的幾個同志擔心孩子在路上哭,還往筐里堆了許多梨子。美穗子姐妹轉交日軍後,被送到了石家莊的石門醫院。不滿周歲的妹妹因傷勢嚴重不幸死去。美穗子本人於1940年10月被伯父平安帶回日本,此後與外祖母相依為命。
隨著美穗子姐妹回去的,還有聶榮臻寫給日軍的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此次我軍進擊正太線,收復東王舍,帶來日本弱女二人。經我收容撫育後,茲特著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撫養。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深望君等幡然覺醒,與中國士兵、人民齊心合力,共謀解放,則日本幸甚,中國亦幸甚。」
40年後尋孤女
時間飛逝,戰火連天的峰峰歲月已經漸漸在人們的腦海中遠去。轉眼到了1980年的4月,總政華南的副主任帶著姚遠方同志,一起來采訪聶帥。那時全軍開政治工作會議,他們來請示聶帥關於政治工作方面有什麼指示,這樣談完了以後,姚遠方同志拿出了那3張照片,問聶帥還記不記得這個事情。
照片喚起了聶帥40年前的回憶。很快,姚遠方就完成了一篇通訊《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1980年5月28日新華社播發了這篇通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文匯報》和其他一些省市的報紙也都刊載了這篇文章和這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報道也引起了日本新聞媒體的關注。日本共同社駐北京記者,最先把文章和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在一起的照片發到日本。5月29日,曰本《讀賣新聞》用很大版面,突出刊登了這篇文章和照片,題目就是《興子姐妹,你們在哪裡?聶將軍40年後,呼喚從戰火中救出的孤兒》。
6月3日,也就是在中國報紙發表《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的第6天,文章中說的叫「興子」的日本小姑娘終於找到了。然而,找到的日本小姑娘並不叫興子,而是叫美穗子。
聶榮臻元帥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曾經這樣說到:「把兩個孩子安頓下來,我讓炊事員做了一盆稀飯,把那個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懷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顯得不那麼拘束了。我問她叫什麼名字,她『嗯嗯』地回答著。翻譯在旁邊說,她說叫『興子』。我聽這個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其實,這個小姑娘叫美穗子。
1980年6月8日,《讀賣新聞》在顯著位置上刊登了文章《我就是興子》,旁邊還附有美穗子的大幅照片。當時的美穗子已經44歲了,住在日本宮崎縣,已經有了3個女兒。她和她的丈夫開了一家五金店,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
感慨萬千訪中國
當美穗子遠在日本看見了報紙上的這篇報道時,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就是文章中所說的「興子」,而且當時她還和丈夫一起議論說別人也有與自己一樣的經歷。當美穗子知道報紙上的「興子」就是自己的時候,她吃驚的程度只能用如雷貫耳這個詞來形容。
當晚,美穗子激動地給救命恩人聶帥寫了一封信,表示感謝,並表達了想到中國訪問的願望。這封信被次日返回東京的《讀賣新聞》的記者帶回,急速轉給北京的聶帥。 1980年6月24日,中國駐日使館得到了邀請美德子訪華的正式請帖,出發的具體日期是7月10日,這一天恰好是美穗子44歲的生日。
1980年7月10日晚上,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一行6人,乘坐中國民航的班機從長崎到達北京。歡迎他們的是大批的新聞記者以及照明燈、照相機的閃光燈。在人群的簇擁下,美穗子來到了機場貴賓室,見到了聶榮臻的女兒聶力。
1980年,正是中日兩國關系在各個領域都開始升溫的階段。將軍救孤女,這樣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話,是任何一個新聞媒體都不會放過的。毫無例外,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也拍攝了記錄美穗子訪華的電影《美穗子探親》。
對美穗未來說,此次中國之行她最大願望就是見到聶帥,當面向他感謝救命之恩。這次見面被安排在7月14日,地點是人民大會堂的新疆廳。見面的前一天晚上,美穗子的心情非常緊張,不知怎麼感謝聶帥才好。
第二天見到聶帥,美穗子覺得與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嚴肅形象完全不同。聶帥身材高大,卻非常溫和,不由得使美穗子產生了錯覺,好像見到了自己的親生父親。當時目睹了兩個人見面的場面,原聶帥的秘書回憶:「當時非常感人,美德子非常激動,看到了聶帥以後,拉過了他的手,用日本的最高禮節,將自己的額頭觸在聶帥手上,這是最高的禮節。」美穗子泣不成聲,說聶帥是自己的再生父母。與聶帥見面後,7月16日,美穗子一家來到了石家莊和井陘煤礦火車站。在美穗子模糊的印象里,火車站的位置和父親曾經辦公的地方都和40年前一樣,到了自己被救的地方她也很激動。離開了石家莊,美穗子又前往杭州、上海.每到一處都受到了熱情的接待。7月23日美穗子結束了這次中國之行,從上海返回日本。
為中日友好不遺餘力
回到日本的美穗子,為了中日兩國的友好,從此做著自己微薄但是不懈的努力。1986年5月和1989年5月,美穗子先後2次隨日本友好代表團訪華。這此後的2002年、2003年美穗子又2次來到中國。美穗子和中國姐姐聶力見了7次面,其中有一次是在日本。1998年,聶力率全國婦聯、婦女代表團到日本,順道去看望美穗子。這也是聶力第一次去美穗子的家裡,為了接待姐姐,美穗子特意把保存了近20年的聶帥送的那幅《松竹梅》拿了出來。200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8月24日美穗子第6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這是她的第二故鄉,歲月匆匆,容顏改變,然而不變的是純朴的心靈,感激的心情。
在到達北京的當天下午,美穗子就來到了中日友協。在會見廳里美穗子與中國姐姐聶力時隔3年後再次見面。這一次見面,聶力送給美穗子的禮物是聶力夫婦親筆書寫的「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書法作品。聶力還專門比著她的身材為她挑了一件墨綠色、下擺有紅黃條紋的中式外套。
8月25日下午,在中日和平友好交流北京大會上,美穗子與一直研究和宣傳聶帥救孤的來住新平先生一起登台發言。他們因為此事相識,並共同建立了日中友好協會都城支部。在大會上,美穗子深深鞠躬,和來住新平共同回憶起65年前被救之事,以及多年來他們在日中友好方面所做的努力,講話先後被6次掌聲淹沒。
「將軍救孤女」的故事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一位老人的出現,又讓這傳奇的往事多了一個圓滿的結局。這是美穗子這一次來到中國的另一個目的,那就是笑見另一個曾經救過她的恩人一一楊仲山老先生。在美德子第6次來到自己的第二故鄉中國時,見到了65年前把自己抱出火海的八路軍戰士,如今已經82歲高齡的楊仲山老人。老人回憶說,1940年8月21日早上5點鍾,當時還是一名年輕戰士的楊仲山,將美穗子抱出火海,並從自己的挎包里拿出餅干(實際上是一種干餅,是把餅加熱烤乾,吃起來嘎嘣嘎嘣的),給美穗子吃,她一走不動了就吃點兒。
美穗子在見過另一位救命恩人之後,激動地說:「65年前如果沒有聶帥救我,就沒有我的今天,也沒有我的孩子的今天。雖然我現在過著平凡的生活,但這也是聶帥賦予我的,也是楊仲山先生賦予的。我現在有很多話想說,歸結到一句那就是:非常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
後記
2005年8月26日美穗子結束了自己的第6次中國之行,離開北京,飛回日本。由於身體原因,這也許是69歲的美穗子最後一次中國之行了。但是,「將軍救孤女」這個故事,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依然那樣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傳奇故事,是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話。在美穗子的心中,永遠不會忘記65年前在紛飛的戰火中,救她出來的八路軍戰士和中國將領,永遠不會忘記給予她第二次生命和珍貴友誼的中國人民。
❹ <<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課文原文
《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原文: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戰斗中,八路軍戰士從戰火中救出了兩個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歲,小的還不滿周歲,又受了傷。
聶榮臻將軍知道後,立即叫前線部隊把孩子送到他那裡去。他對戰士們說:「雖然敵人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同胞,但這兩個孩子是無辜的,她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照料,絕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後代。」
兩個日本孤女很快被送到了指揮部。聶將軍先抱起不滿周歲的小妹妹,看到她的傷口包紮得很好,便馬上讓警衛員去老鄉家給她找奶吃。然後,又慈愛地拉過那個大一些的女孩,親切地問她叫什麼名字。
這個女孩叫美穗子,她不會說中國話,只是不停地說:「媽媽死了,媽媽死了……」聶將軍見這孩子兩眼裡流露出驚恐的神色,就拿過一個洗干凈的梨子,和藹地說:「這梨洗干凈了,吃吧!」美穗子見聶將軍和善可親,便接過梨慢慢地吃起來。
開飯的時間到了,聶將軍把美穗子拉到懷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給她喂飯。幾天以後,美穗子一點也不拘束了,她用小手拽著將軍的馬褲,跟著將軍跑前跑後,可親熱啦!
然而,激烈的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為了保證兩個孩子的安全,聶將軍決定把她們送回石家莊的日軍指揮部去,讓日方把孩子轉送回國,交給她們的親友。
臨行的前一天,聶將軍和這兩個孩子一起照了相。第二天,他派人挑著兩個筐子,把這兩個日本孤女送往石家莊。
聶將軍在筐里放了許多梨,留著孩子們路上吃。他還親筆寫了一封信給日軍官兵,信中說:「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為仇敵……我八路軍本著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
兩個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後,由親友撫養長大。40年後,已經成為三個孩子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中國看望聶將軍,感謝將軍的救命之恩。消息傳開,聶將軍受到了大批來自日本各地的電報和書信,日本人民稱他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4)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1940年8月20日,楊成武率部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在戰役第一階段,他率部參加正太線破襲戰,指揮了井陘戰斗。
21日,第3團攻佔東王舍煤礦,第2團攻佔日軍蔡庄據點,第16團攻克北峪等日軍據點。東王舍礦區戰斗告捷,楊成武對3個團的戰斗十分滿意。
忽然接到報告說:第3團第1營4連連長韓金銘和通信員楊仲山冒著生命危險,從新井火車站的廢墟中救出了兩個倖存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歲,小的還在襁褓之中。
她們的父親———火車站的日本副站長,受了重傷,經搶救無效殞命,她們的母親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隊從戰火里救起她們的時候,那個不滿周歲的女孩傷勢很重。楊成武聽到報告,就囑咐前線戰士好好照顧孩子,並立即把她們送到前方指揮部來。
當天,1營營部偵察員把兩個孩子放在一對籮筐里,輪流挑著送到了楊成武的前線指揮所。楊成武發現小女嬰右肩胛受了傷,就馬上讓軍醫療傷,使她脫離了危險,還找來奶媽給女嬰餵奶。隨後,楊成武向聶榮臻報告了此事。
聶榮臻稱贊說,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並讓楊成武把兩個日本小姑娘送到師部前方指揮所。楊成武便派分區政治部通信員封奇書,用籮筐挑著兩個孩子送到晉察冀軍區總前指聶榮臻處。
聶榮臻見到兩個孩子後,先抱起那個受傷的嬰兒,看到傷口包紮得很好,孩子安靜地睡著。於是聶榮臻囑咐醫生和警衛員,好好護理這個孩子,又讓看看附近村裡有沒有正在哺乳期的婦女,趕快給孩子喂餵奶。
姐姐很討人喜歡,聶榮臻就牽著她的手,拿梨給她吃。小女孩開始不肯吃,看到聶榮臻用水把梨沖洗後,她才接了過去。把兩個孩子安頓下來,聶榮臻讓炊事員做了一盆稀飯,把那個稍大些的小女孩拉在懷里,用小勺喂她。
小女孩就顯得不那麼拘束了。兩個小孩在指揮所停留期間,大一點的孩子一直跟著聶榮臻,聶榮臻走到哪裡,她跟到哪裡,還用小手拽著聶榮臻的馬褲腿。
聶榮臻考慮到:如果養起來,激烈的戰事不知何時結束,邊區的環境不僅艱苦,而且敵人「掃盪」頻繁,部隊經常轉移,照顧兩個小孩子,將有不少困難;再說,兩個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異國他鄉,大的五六歲了,已經開始懂事,留下來她很可能會傷感的。
她們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國的土地上,將來也會給她們造成痛苦。如果送回去的話,她們的爸爸媽媽雖然死了,但家裡總還會有親戚朋友可以照應。於是,聶榮臻決定送兩個小女孩回日軍佔領下的石家莊。
❺ 有關《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6個自然段,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1)寫聶將軍救出孤女
第二段:(2-3)寫聶將軍關心孤女
第三段:(4-5)寫送別孤女
第四段:(6)寫孤女感恩
❻ 急需「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的教案
聶榮臻同志以博大的胸懷拯救了日本陣亡人員的女兒,感動了侵華日軍,更感動了日本人民,也從另一方面揭示了中日民間友好的真諦。
回顧上世紀歷史,翻開塵封的往事,在65年前的華北大地上,發生過一段「將軍救孤」的動人故事。1940年8月,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對日寇發動了規模巨大的「百團大戰」。在一場激烈的戰斗中,聶榮臻所率領部隊的兩名戰士從炮火中救出兩個日本小姑娘。
聶將軍得知後,親臨看望,並指示一定要將兩位小姑娘送回日軍駐地。
時光荏苒,時代巨變。1972年,中日恢復外交關系,兩國進入了新時期。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位抗日老戰士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將這段故事公之於眾,引起了熱烈反響。日本媒體對聶將軍在40年後還記掛著日本小姐妹十分感動,很快就找到當年的姐姐,就是住在日本宮崎縣都城市的美穗子。隨後,中日友協盛情邀請美穗子一家訪華,年過八旬的聶帥於1980年7月14日在北京接見了美穗子一家。此事成為中日友好的又一段美談。
風霜催人,又是25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姑娘」生活得好嗎?她與中國還有交往嗎?記者近日專程前往都城市采訪。
將軍喚起少年記憶
都城市地處九州島南端。今年1月,它與周邊4個町合並後,成為一個擁有17萬人口的城市。年僅35歲的長峰誠市長熱情地談起聶將軍救助日本小女孩的佳話,以及都城市與中國的交流。記者在都城市國際交流促進室河野室長和日中友協都城支部長來住新平先生的陪伴下,走進了美穗子的家。
美穗子家住梅北町,靠近馬路,獨門獨院,外面是她家經營的小五金店。這是一棟典型的日式家居,房前長著數株修剪齊整的松樹和南方特有的鐵樹,院子里鋪著碎石子,質朴清潔的院落顯示著主人的勤勞。
美穗子和丈夫昭男笑著出來迎接,把我們引進客廳。房內擺滿了中國朋友送的詩畫和紀念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聶帥接見美穗子全家時的照片,以及寫給美穗子夫婦的「為中日友誼貢獻力量」的斗方,聶帥送的兩扇山水屏風裝飾在客廳間隔的拉門上。《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的作者姚遠方贈送的詩作掛軸也放置在客廳里。
美穗子原姓加藤,婚後隨了夫姓改姓「栫」。她個子不高,皮膚白皙,穿一件普通花襯衫,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許多。美穗子笑著說,「我1936年7月10日出生在中國,現在都快69歲了。」她丈夫昭男在一旁說,「不知為什麼,她到中國時經常被人說長得很年輕。」
賓主入坐後,大家自然談起了往事。美穗子說,她們姐妹獲救後,被送到石家莊的石門醫院。不滿周歲的妹妹瑠美子因消化不良不幸死去。她本人於 1940年10月被伯父平安帶回日本後,與外祖母相依為命。美穗子在窮困的家庭環境中長大,飽嘗了人間苦難。她說,因為是戰爭孤兒,小時候經常受欺侮。由於貧窮,一直邊上學邊幹活。中學畢業時想進紡織廠幹活,卻因為沒有雙親沒被錄取。
她說,與丈夫昭男是在農業協同會打工時認識的,那時昭男身體很弱,但為人可靠。1956年,20歲的她結了婚,婚後兩人共同經營起小五金店。昭男插話說,美穗子為人朴實堅強,剛結婚時覺得她表情很憂郁。自己身體一直不太好,多虧了美穗子照料。1990年,昭男得了腦梗塞,現在家調養,每天要服用11種葯。美穗子有3個女兒,都已出嫁。她還有7個外孫,有一張全家福照片,是在參觀聶帥展覽時照的。
於劫後餘生的經歷,美穗子說,「小時候聽祖母講過父母都被捲入了戰火,自己記憶不甚清楚。因此直到1980年,她對自己的身世不願多想,漸漸也都遺忘了,是中日兩國的報道和事後的調查喚起了幼時的記憶。」美穗子在1980年6月寫給聶帥的信中說,「據伯父講,我被八路軍領走,後又送回來了……回國那陣子,我常常向祖母講起『吃梨』和『坐挑筐』等事情。」
故地重遊一往情深
美穗子回憶說,是姚先生的報道改變了她的生活。《解放軍》報副社長姚遠方寫的《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發表後,引起兩國新聞界的關注。
最先找到美穗子下落的是日本《讀賣新聞》。該報記者通過一系列調查找到了與中國報道情節相似的加藤清利一家,但仍無法證實美穗子就是那位「小姑娘」。該報記者拿著中國通訊社發的聶將軍與幼女在一起的照片,找到已改姓的美穗子。美穗子覺得照片中的小姑娘也許就是自己,當時前往中國認領美穗子的伯父也覺得「很像」,還說他當年聽美穗子講過「吃梨和高糧米,被放在籃子里」的故事。這些與中方提供的情節完全一致,證實了美穗子就是當年的「日本小姑娘」。
將軍救孤的美談傳開後,美穗子接到上百封來信,並連續接受記者采訪,成了熱門新聞人物。隨後中國使館王公使寄來了中日友協邀請美穗子一家訪華的請帖。懷著激動與不安,美穗子全家在1980年7月10日坐上了飛往中國的航班,那天恰好是她44歲生日。
美穗子萬萬沒有想到,她在北京機場受到了「國家元首般的歡迎」。聶帥的女兒聶力對她說,「見到你很高興,我父親一直等著你的來訪。送上我家裡盛開的玫瑰和菖蒲」。美穗子百感交集,泣不成聲;她也沒有料到,在北京飯店,人們已經為她擺上了漂亮的生日蛋糕……
在中國的兩周里,美穗子一家訪問了北京、石家莊、杭州、上海等地,參觀了天安門、長城、革命軍事博物館、井陘煤礦,受到熱情的接待。最令她終生難忘的還是與聶帥的見面。7月14日,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聶帥與美穗子在40年後重逢,美穗子如同見到闊別多年的親人,激動得哭起來,並感謝當年的救命之恩。聶帥表示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我們這樣做,是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講人道主義的光榮傳統……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沒有理由不友好。」美穗子在手記中說,那次中國之行,一路上不知哭過多少次,她心中長存的隔閡也一掃而光。
聶帥曾回憶說,「我看到送過來的孩子時,馬上叫來看護人員,讓她們好好照看孩子,命令部下從村子裡找來婦女,給小一點的孩子餵奶。給大一點的孩子一個梨讓她吃,可她怎麼也不吃,用清水洗了之後再遞給她時,吃得津津有味。較大一點的孩子總是用小手拽著我的褲子,無論走到哪裡都緊跟著。我當時想要不要我自己來扶養她們。」聶帥送交孤女時,讓護送的戰士帶給日本官兵一封信,信中寫道,中日兩國人民本無仇怨,美穗子這樣的孤兒是無辜的,所以中國人民不會與日本人民為敵。
那次會見後,美穗子覺得聶將軍本人比照片上更和藹慈祥,聶將軍就是父親,她很想叫聲「父親」。1982年5月,美穗子得知聶帥生病,特地到北京看望,一聲「父親」,道出了美穗子對聶將軍的感情。
再生之旅拜謝恩人
美穗子家客廳的壁櫃里擺著一個鏡框,裡面鑲著一張報紙,那是宮崎縣《日日新聞》報道聶力訪問都城市的一期,上面有聶力與美穗子的合影,題目是「日中戰爭時成了孤兒,被中國將軍救助,與救命恩人的女兒再會,請到家裡歡談,繼續友好」。美穗子專門請人將它做成了便於珍藏的金箔版。
1998年,聶力作為中國婦聯代表團團長赴日本訪問,在訪問都城市時轉達了聶帥希望他的故鄉江津市與美穗子的家鄉都城市結為友好城市的願望,這一建議受到日方積極響應。第二年,該市市長率團出席了江津市為紀念聶帥誕辰百周年建立的聶帥陳列館的揭幕儀式,簽訂了友好交流協定。
江津市與都城市因聶帥與美穗子結緣。為紀念兩市友好協議,中日合拍的反映日軍侵華暴行的電影《陳寶的故事》在都城市上映,許多日本觀眾表示「應該向中國謝罪」,要求再次放映,給孩子們觀看。2001年7月都城市舉辦了聶帥與江津市的展覽,觀眾留言說,「有幸了解這個動人故事,強忍眼淚看完了展覽,作為日本國民,我認為要把中國人民的善良告訴下一代」。還有的說,「看後心中充滿了對聶帥和中國人民的感謝之情。期待日中兩國永遠友好」。2002年,都城和江津聯合舉辦了「聶帥的人道主義精神和都城、江津市友好交流座談會」,呼籲為創造和平的21世紀,發揚聶帥的人道主義精神。
來住新平先生是日中友好的實踐者,也是研究美穗子故事的「權威」。他在「以人道主義為起源發展的友好運動」中說,「能在殘酷的戰爭中救出恨之入骨的敵軍的孩子,還像對自己的孩子那樣無微不至地照顧,並將她們送到敵人的陣地,這是人道主義精神最好的體現」。
劫後餘生的美穗子懷著報恩之心與中國交往。由於積極從事日中友好活動,她受到日中友協全國本部的表彰,還被選為都城友協的理事。2002年8月,在獲救62年後,美穗子再次回到再生之地,到井陘礦區、井陘縣、平山縣進行「謝恩之旅」,沿當年的被救路線一一拜謝恩人。
這次訪問中,她參觀了井陘礦區的萬人坑紀念館,祭奠死難的中國礦工;並去中古月村給照料過自己的八路軍戰士封奇書掃墓,還到曾給妹妹喂過奶的平山縣陳文瑞老人、最初帶著聶帥的信挑著姐妹倆送到日軍駐地的李華堂老人的墳前燒香祭拜。當她得知,人們找到了當年直接將她從戰火中救出來的年僅17歲的戰士楊仲山時,激動地立刻寫信對他表示感謝,並說下次來中國,一定要安排時間,親自拜訪老人家。
美穗子所到之處都受到誠摯的接待,在井陘縣洪河漕村,全村僅500人,結果來了上千人歡迎美穗子。美穗子學習過的梅北小學與洪河漕村的小學結成友好小學,都城友協用募捐的錢為洪河漕村小學購買了電腦和課桌,還在辛庄中學建立了「紀念美穗子獲救援助升學制度」,每年對10名優秀學生提供高中學習的全部費用。
美穗子一家都在實踐日中友好。長女真智子說她受聶將軍人道主義精神的啟發,自己也嘗試為社會做些事。她說最令她感動的是在人民大會堂見到聶將軍時的情景。2003年11月,她代表母親再次訪華,出席了洪河漕村「聶將軍與美穗子雕像」和井陘礦區「美穗子獲救紀念碑」的落成儀式。為了紀念百團大戰和美穗子的被救,中日雙方共同出資的「井陘都城友好紀念館」也將於今年8月在井陘縣正式開館。
❼ 《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課文
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戰斗中,八路軍戰士從戰火中救出了兩個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歲,小的還不滿周歲,又受了傷。
聶榮臻將軍知道後,立即叫前線部隊把孩子送到他那裡去。他對戰士們說:「雖然敵人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但這兩個孩子是無辜的,她們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照料,決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後代。」
兩個日本孤女很快被送到了指揮部。聶將軍先抱起不滿周歲的小妹妹,看到她的傷口包紮得很好,便馬上讓警衛員去老鄉家給她找奶吃。然後,又慈愛地拉過那個大一些的女孩,親切地問她叫什麼名字。這個女孩叫美穗子,她不會說中國話,只是不停地說:「媽媽死了,媽媽死了……」聶將軍見這孩子兩眼裡流露出驚恐的神色,就拿過一個洗干凈的梨子,和藹地說:「這梨洗干凈了,吃吧!」美穗子見聶將軍和善可親,便接過梨慢慢地吃起來。開飯的時間到了,聶將軍把美穗子拉到懷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給她喂飯。幾天以後,美穗子一點也不拘束了,她用小手拽著將軍的馬褲,跟著將軍跑前跑後,可親熱啦!
然而,激烈的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為了保證兩個孩子的安全,聶將軍決定把她們送回石家莊的日軍指揮部去,讓日方把孩子轉送回國,交給她們的親友。
臨行前的一天,聶將軍和這兩個孩子一起照了相。第二天,他派人挑著兩個筐子,把這兩個日本孤女送往石家莊。聶將軍在筐里放了許多梨,留著孩子們路上吃。他還親筆寫了一封信給日軍官兵,信中說:「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為仇敵……我八路軍本著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
兩個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後,由親友撫養長大。40年後,已經成為三個孩子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中國看望聶將軍,感謝將軍的救命之恩。消息傳開,聶將軍收到了大批來自日本各地的電報和書信,日本人民稱他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❽ 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評價手冊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戰斗中,八路軍戰士從戰火中救出了兩個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的五六歲,小的還不滿周歲,又受了傷。 //救出孤女
聶榮臻將軍知道後,立即叫前線部隊把孩子送到他那裡去。他對戰士們說:「雖然敵人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但這兩個孩子是無辜的,她們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照料,決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後代。」
兩個日本孤女很快被送到了指揮部。聶將軍先抱起不滿周歲的小妹妹,看到她的傷口包紮得很好,便馬上讓警衛員去老鄉家給她找奶吃。然後,又慈愛地拉過那個大一些的女孩,親切地問她叫什麼名字。這個女孩叫美穗子,她不會說中國話,只是不停地說:「媽媽死了,媽媽死了……」聶將軍見這孩子兩眼裡流露出驚恐的神色,就拿過一個洗干凈的梨子,和藹地說:「這梨洗干凈了,吃吧!」美穗子見聶將軍和善可親,便接過梨慢慢地吃起來。開飯的時間到了,聶將軍把美穗子拉到懷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給她喂飯。幾天以後,美穗子一點也不拘束了,她用小手拽著將軍的馬褲,跟著將軍跑前跑後,可親熱啦! //關心孤女
然而,激烈的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為了保證兩個孩子的安全,聶將軍決定把她們送回石家莊的日軍指揮部去,讓日方把孩子轉送回國,交給她們的親友。
臨行前的一天,聶將軍和這兩個孩子一起照了相。第二天,他派人挑著兩個筐子,把這兩個日本孤女送往石家莊。聶將軍在筐里放了許多梨,留著孩子們路上吃。他還親筆寫了一封信給日軍官兵,信中說:「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為仇敵……我八路軍本著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 //送別孤女
兩個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後,由親友撫養長大。40年後,已經成為三個孩子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人,專程前來中國看望聶將軍,感謝將軍的救命之恩。消息傳開,聶將軍收到了大批來自日本各地的電報和書信,日本人民稱他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孤女感恩 《聶將軍與兩個日本小姑娘》是蘇教版第十二組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的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文章以淺進朴實而又包含事情的語言,敘述了聶容臻將軍關心照料兩個日本小姑娘,並想方設法將他們送往日軍駐地的感人事跡。形象地展現了聶容臻將軍的慈善心腸和寬廣的胸襟,深刻地表現了中日兩國人民珍視友好往來的美好情懷。
課文按照:「救出---照料---送歸---謝恩」的順序組織材料,清楚地展示了故事的前因後果及其完整的過程.其中照料和送歸是重點。
❾ 尋找蘇教版《盧溝橋烽火》《半截蠟燭》《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這幾課的......
)《盧溝橋烽火》第來一段源(1)寫"九一八"事變後的盧溝橋的戰略位置.第二段(2-5)寫盧溝橋事變的經過.第三段(6-8)寫中國人民團結抗戰,全國人民對盧溝橋守軍的慰問和聲援.第四段(9)中國人民抗戰的序幕
中心思想是;盧溝橋事變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預謀、精心策劃的。歷史和劇情發生的原因。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我軍將士同仇敵愾,奮起還擊,侵略者遭到可恥的殘敗。
就這么多了......
中心思想:《盧溝橋烽火》本文主要敘述了發生在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的經過.揭露了日本侵略著蓄意挑起事端,野蠻侵佔我國領土的滔天大罪,謳歌了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頑強精神.
《半截蠟燭》課文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三名德軍巧妙周旋,化險為夷的故事,表現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勇敢機智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
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這篇課文繼續了聶將軍關心,照料戰火中受傷的兩個日本孤兒,並設法將她們送回日本駐地的經過,贊揚了聶將軍的寬廣胸襟和人道主義精神.
❿ 《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的主要內容
《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的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講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戰士在炮火中救出了兩個日本孤女,聶將軍無微不至的關心兩位日本,並設法將他們送回石家莊的日軍指揮部,40年後孤女和他的家人專程來中國感謝並探望聶將軍的故事。
《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講述了一個抗戰時期的小故事。真切而生動記敘了聶榮臻將軍救下日本小姑娘對她們的關心照料,並將她們送回日軍指揮部。體現了聶榮臻將軍寬容大度、博大胸懷『不計前嫌的可貴品質。
(10)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說「福帥」聶榮臻厚道,最讓人詫異的是,連日本人民都稱聶榮臻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原因是聶帥在百團大戰中救出的被日軍遺棄的日本小姑娘,送回小姑娘時,聶帥寫出了感人肺腑的書信,日本軍官長、士兵諸君:日閥橫暴,侵我中華,戰爭延綿於茲四年矣。
中日兩國人民死傷殘廢者不知凡幾,輾轉流離者又不知凡幾。此種慘痛事件,其責任應完全由日閥負之。此次我軍進擊正太線,收復東王舍,帶來日本弱女二人……彷徨無依,情殊可憫。經我收容撫育後,茲特著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撫養,幸勿使彼輩無辜孤女淪落異域,葬身溝壑而後已。
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必當與野蠻橫暴之日閥血戰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覺醒,與中國士兵人民齊心合力,共謀解放,則日本幸甚,中國亦幸甚。
聶帥「將軍救孤女」的故事在中國和日本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更是中日兩國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話。
1980年7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聶榮臻元帥接見了美穗子和好的家人,美穗子握著聶元帥的手泣不成聲,她說「四十年前,充滿人類友愛精神的中國人民救了我的生命,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救了我,才有了我今天的美好幸福的家庭。」
聶榮臻元帥說:「干弋化玉帛。願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