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學實施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
1、身體力行地抄驗證教學設計對於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作用;
2、為其他專業的課堂教學提供示範;
3、訓練我們用新技術(web2.0技術)進行教學研究的能力;
4、保留一份真實的案例;
5、發展為一個跨學校的研究課題。
Wiki,能提供多人協作,能讓參與者提交一次課堂教學的完整教學設計方案。教育大發現社區提供的wiki可以滿足。
基於ASSURE模式
通過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案例來體現。
2009-2010學年第一學期(本學期)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如教育技術學導論、教育信息處理、網路教育應用等課程。
需要付出很多額外的精力;
新技術的使用需要一個適應和熟悉的過程;
我們需要進行事先的一個總體規劃,但這個規劃協作起來是很困難的。
《教學技術與媒體》第八版郭文革譯——有ASSURE模式的詳細介紹
《學習與教學策略》伍新春等譯——有對教學案例的細致甄選和詳細分析,理論知識的編排也很好
《小學教育案例及其寫作》楊慶余主編——教育案例方面的知識
㈡ 如何撰寫課題研究實驗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 (也可以說是選題) 主要從為什麼要搞這個課題談起,可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也可以從學校、區、市、省乃至全國范圍里。最好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前人在該方面的研究情況,已取得的成果和水平,尚未解決的問題或還存在的問題,把握研究的價值和作用,使我們的研究有所創造和發展,從而使我們的研究走在該領域的前沿。作為第一線的老師可選擇與自己密切相關的課題來進行實驗。如:在一個班中挑選幾個中下生做追蹤調查的研究,從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心理狀態等各方面進行研究,了解他們或為中下生的原因,以便制定對案,然後再追蹤看是否有效。課題的提出這部分主要著重寫為什麼要搞這項研究,及搞這項研究的意義。二理論依據我們研究的課題要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並不是我們憑空想像的。如:現代教育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的研究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識理論等。三實驗的假設在課題確定時,要對研究的問題作出「假說」,「假說」是在已有經驗、事實基礎上,以已有的科學認識成果(教育教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知理論、媒體理論等)為依據,運用創造性思維,對某些尚未認識的事物產生的原因和規律等作出假定性的推測。當然,這種假說是在科學依據下作出的。例如,根據已有的研究和經驗,我們認為現代教育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和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等。據此,可研究「現代教育技術與各學科的整合對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影響」的研究課題,提出假設:即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各學科的有效整合來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四實驗的變數實驗是按一定的計劃,在控制條件下對實驗對象施加可操縱的影響,觀察其變化,以此推斷這些影響與效果之間的因果聯系。因此在進行實驗過程中會涉及許多可變化的「因素」,如教材、教法、教學時間、教學能力、學生智力水平,基礎知識、興趣愛好等,這些可變化的「因素」統一稱為「變數」。實驗中的變數有:1自變數。即實驗者加於實驗對象的實驗因子,由實驗者操縱,以了解它與實驗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如要驗證用某種教學模式是否會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實驗中的自變數即為該教學模式。自變數也有可能有多個。如網路氛圍下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自變數即有二個,一個是創設網路氛圍,另一個是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2因變數。即實驗前假定存在因果關系的結果變數,它隨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如驗證用某教學模式是否會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實驗,學生的自學能力即為因變數。 3無關變數,及影響實驗結果但又不是自變數的一切變數。如前面提到的實驗中,教師的教學態度、業務水平、組織教學的能力、學生的基礎知識、智力、個人學習方法或方式、家庭學習環境等,這些都是影響學習效果和自學能力的,在實驗中,它們都是無關變數,必須加以控制,不然就無法判斷因變數(學生自學能力)是由自變數(教學模式)引起的,還是由無關變數引起的。因此,對無關變數的控制也是實驗成敗的關鍵。 在寫實驗方案時,除了確定自變數,因變數和無關變數外,最好能把自變數具體操作也寫出來,如:構建模式的研究,第一步要說明該模式需要的條件和環境,然後再把模式結構圖畫出來,最後進一步對該模式的每個環節進行說明。同時如何控制干擾變數也要寫出來。五實驗的目標通過實驗達到什麼目的。除了因變數外,教師水平的提高,實驗報告、優秀課例,優秀教學設計、優秀論文都可以是所達到的目標。六實驗研究方法 說明用以檢驗假設的設計和程序,使人獲得足夠的信息可重復進行同樣實驗來驗證你的結論。它包括:1對象和抽樣方法,包括年齡、年級、選擇的方法和理由、取樣方法,實驗對象數。2研究材料和工具,包括儀器設備(如計算機單機還是網路)、軟體及其來源。量表(智力、個性、學業成就測驗等)應說明信度和效度,適用范圍(如是從何引用的,是否權威人士制定的),但我們現在的實驗有些項目難以准確量化和有現成的量表,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相關學科特點,確定測量指標,精心設計測量量表。如是自編則應說明編制方法。 研究方法還應包括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如計算機處理,常規的統計計量方法等。 七實驗檢測的項目 教育實驗要收集數據。數據的收集方法是通過操縱實驗變數,按照實驗設計在實驗中獲取各種實驗結果。要通過設控制組、前測、後測等獲取實驗數據。我們的研究需要收集什麼數據,在實驗方案中都要有所表述,如前面提到的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我們就要收集實驗前後學生自學能力的數據。這些數據是通過什麼方法收集的,在方案中都要寫出來。檢測的項目、工具、方法,次數和插入點等都最好寫在方案中,以便於操作。 最後實驗的時間和參加的人員,實驗人員的分工,聘請的專家等都要寫在方案上。
㈢ 小課題《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設計,課例
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課題研究方案
一、問題的提出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越來越多的發現,學生拿到一篇文章總是囫圇吞棗地讀,不加思索,很多學生依賴於老師課堂上的講解與分析,學完課文甚至讀得結結巴巴。學生考試最怕做閱讀題,每次檢測完做試卷的分析時,發現學生在閱讀理解這一塊的失分率是最高的。就其原因是由於學生的閱讀量少,沒有主動深入地去讀文章,閱讀方法不對。
新課程標准對小學生五年的課外閱讀量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然而現實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卻不容樂觀,尤其是對於我們農村小學生來說,真正達到新課程標准閱讀要求的學生卻並不多,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
2、農村小學生閱讀是勉強的,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做筆記更成為他們的負擔,不願意也不習慣做筆記,即使做筆記也只是完成任務。
3、閱讀方法不正確,只讀不思,思而不深。
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我准備進行《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研究》這一課題,希望通過該課題的研究,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激發學生積極閱讀的最高閱讀境界。
二、研究內容:
1. 學習興趣的培養
(1) 加強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而且教師的言行也將會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慾望。
(2) 選好閱讀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在閱讀訓練中,教師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並善於把學生雖有所感動卻有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課堂。
(3) 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且要不斷強化使他們的成功慾望越來越強烈,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
(4) 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訓練中,我們將通過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 閱讀習慣的訓練
(1) 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
(2) 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3) 大膽發言,敢於質疑,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在訓練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4) 課外閱讀的習慣
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三、步驟
1、第一階段(准備階段2014.09——2014.10)
(1)對三個學段班級學生的閱讀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和記錄。
(2)設計小課題——《農村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方案、計劃。
2、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2014.10——2015.01)
(1)組織實驗人員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並深入實踐研究。
(2)主研人員深入課堂調研、指導。
(3)給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
(4)開展各種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5)撰寫經驗論文活動,完成教學設計集、論文集,定期通報研究成果。
(6將學生閱讀所得寫成的文章,編輯成冊。
(7)完成階段研究報告,進行階段成果評估。
(8)舉行各種形式的經驗交流活動。
3、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2015.01)
(1)收集、整理研究資料。撰寫論文在校內交流。
(2)總結、提煉研究成果。推薦部分學生參加作文比賽。
(3)形成詳細、具體的研究報告,申請結題。
四、改革措施: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為了探討農村小學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解決農村小學生閱讀能力不高的問題,以便提高農村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奠基。我們提出幾點策略:
1、研究思路:
首先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有益的課外讀物,把課外閱讀納入語文教學計劃並規定課時,以確保學生在校有一定的時間閱讀課外書籍。
其次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幫他們找到課外閱讀的途徑和方式。還要積極開展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活動,如:中華經典誦讀比賽、舉辦紅色經典故事會、開展課外閱讀興趣小組等活動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既可以
㈣ 教案和教學設計分別都需要寫什麼(完整的)
一、教學設計的概念
教學設計又稱教學系統設計,是指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規劃的過程。教學設計本質是一個分析學習需求、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解決方法,就解決方法進行實施、反饋、調整方案,再進行實施直至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過程。
教學設計有如下四種層次:(1)課程教學設計;(2)學期(學年)教學設計;(3)單元(課題)教學設計;(4)課時教學設計。這里所討論的教學設計主要指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的的可靠保證,是連接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橋梁;是使教學實現科學性與藝術性統一的主要途徑。
二、教學設計的原則
1.教學設計要以目標為中心
2.在教學前明確學習者具有的能力
3.教學水平應與學習者的接受水平相一致
4.幫助學習者在學習中構建「理想的模式」
5.對復雜的學習內容進行分解
6.提高教學媒體的應用控制能力
7.運用多種教學活動方式
8.創造對學習有利的環境
三、教學設計的步驟與內容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依據心理學與教育學上的有關思想以及相關理論,針對課程標准要求,提出設計思路,即學生應該怎樣學習,才能達到課標的要求。
(二)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背景分析包括教學內容分析、學生情況分析,以及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等方面的研究說明。
(三)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確立合理、適當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任務。而如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則要依靠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加工以及對學習活動的組織。
教師首先是認真研讀《課標》,分析《課標》中對有關教材內容的目標陳述,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能力,合理地確定具體課時目標,准確地陳述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內容,是知識網路中的聯結點,是設計教學結構的主要線索。
教學難點是指學生感到難理解或難接受的內容。這些內容,或是由於知識本身抽象、復雜而難理解,或是由於學生缺少必要的知識准備而難接受,要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教學難點。
(五)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教學設計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主要包括教學進程、學生活動、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及教學指導策略等。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包括對本節課學生學習效果以及教師自身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圍繞三維目標是否達到要求進行評價。評價方式應盡可能多元化,如紙筆測驗、活動表現、觀察記錄等。
四、教案的基本內容與設計類型
(一)教案的基本內容
一般說來說,教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課題
課題即本課所授課的名稱。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在教案中要明確、具體、簡練。一般要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面。
3.課型、課時
課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而劃分出來的教學的類型。在教案中常見的有講授課、練習課、復習課、實驗課、示範課、研討課、匯報課、觀摩課、錄像課等等。
課時主要是指授課內容要在幾個課時內完成。
4.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備課的其他環節都是為它服務的。
5.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整個教學的核心,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所在。重點突出,難點明確,有利於學生掌握教學總體思路,便於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
6.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藝術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巧妙得當。
7.教具
教具又稱教具准備,是指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包括教師提供的和學生自備的。如多媒體、模型、標本、實物、音像等。
8.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也稱教學步驟或教學程序,即用於指導和規范教師課堂活動的步驟。教學過程是整個教案的核心和主體。只有安排好教學過程,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有條不紊地圓滿地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過程要做到各個環節銜接,內容充實,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9.作業布置
布置作業包括布置書面作業、探究討論式作業、情境表演式作業、閱讀復習等。
10.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師要在黑板上配合教授,運用文字、圖畫和表格等視覺符號傳遞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
(二)教案設計的類型
根據教學的任務來分,課程可分為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檢查課。課程的類型不同,其授課教案也不同。按課的類型可將教案分為:新授課教案、復習課教案、實驗課教案、檢查課教案。
㈤ 教學設計方案應包括哪些方面的
教學設計方案來應包括哪源些方面呢?有這么幾個主要環節:1、分析教學內容2、學習者分析(學生)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4、教師分析5、教學策略的分析6、教學評價的設計
想要在教學設計方面更近一步的老師可以了解下繼教網舉辦的教學設計指導師培訓班,網路教學設計指導師,第一頁第一條信息。
㈥ 課題研究輔導一:如何填寫課題申報書 詳細
「中國最怪異的教師」郭成志為何成功? 課題研究輔導一:如何填寫課題申報書 前言:申報校級課題是教師提高自身課題研究能力、為今後申報省級乃至國家課題所做得必要准備,因為所有的省級以上課題申報都需要有前期的研究成果,為此,學校每年的上半年都將為大家開通申報平台,以便讓更多的教師能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開展課題研究工作,科研處將對大家作全過程輔導,對課題申報、中期評估、結題鑒定等各個環節作有針對性的指導,努力為大家提供良好的科研服務,為了方便大家查詢相關信息,我們的輔導主要以書面的形式進行,也歡迎大家電話咨詢或當面探討,希望我們的努力能為大家提供一點幫助。 凡事開頭難,當你跨出了第一步,你會發現,課題研究遠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高深和艱難。讓我們一起努力! 1.課題名稱的表述 課題名稱一般包括:研究對象、研究的范疇和研究方法三要素。比如:《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操作性研究》、《小學生「生本教育」的實踐研究》、《初中學生學習方法的調查研究》,這三個課題中研究對象分別是教學設計、生本教育、學習方法;研究范疇分別是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初中學生;研究方法分別是操作性、實踐(即行動研究)、調查。當然,課題名稱的表述有時也可以省略研究方法:例《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研究》、《小學生「生活作文」的研究》。課題名稱的表述常用陳述句型,名稱要正確、規范、新穎,句式要簡潔,一般不超過20 個字。 2.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課題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時代背景,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進行該課題的研究,該課題的研究是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確定的。一般從現實需要角度去論述。例如國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規,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對教育教學提出了什麼新的要求;現行學校教育、學科教學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差距。例如課題《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操作性研究》提出的背景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新課程理念的呼喚,二是新課程實施中的「盲區」。因為新課程理念與教師課堂教學設計間出現了問題,所以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課題的研究就是要建構新理念與新設計間的立體橋梁。 因為新要求、新標准、新政策、新理念與現實存在問題,課題研究就是奔著問題而來,為問題的解決而研究。問題是教育科研的支點。課題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這是課題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仍以《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操作性研究》為例,所要解決的問題有三:一是針對新課程理念與現實教學設計的游離,解決如何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全方位地落實新課程理念;二是針對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程」設計,解決如何創新為人的發展的「學程」設計;三是針對新課程實施中的盲區,解決如何建構符合新理念的教學設計的基本策略及操作樣式。解決的重要問題與提出的背景間有著必然的、照應的聯系,不能游離或架空。 3.課題界定及支撐性理論 界定即定義,課題界定,即對課題的詮釋,對課題的核心概念進行說明。採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論、整合文獻知識等,以分段或標題陳述的形式確定概念及其內涵與外延,採用分——總的方法,對課題中的研究對象、范疇、方法,抽取出本質屬性分別給予概括,最終形成對整個研究課題名稱的科學界定。 以《在教學實踐反思中提高青年教師自我監控能力的研究》為例,該研究課題的核心概念是「教學實踐反思」和「自我監控能力」。只有明確這兩個概念,研究內容才能界定準確。採用分——總的方法,其對課題的界定為: 教學實踐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決策、教學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它是通過提高參與者覺察水平來促進自身能力發展的途徑。 自我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成功達到預期目標,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反思中提高青年教師自我監控能力的研究,是指向青年教師,力圖通過引導青年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以審視、分析為手段,努力提高青年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自我控制、調節等能力的研究。 支撐性理論亦曰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理論支撐行動,科學的理論是科學研究的保證。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試驗的理論依據;進行教育模式創新實驗研究,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為理論依據。再通俗一點講,作文生活化、數學生活化研究需要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理論依據;「生本教育」的研究需以發展心理學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依據;教學設計的研究需以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為理論依據。 4.研究目標、內容、過程、方法設計 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對課題研究達到理想的預設。一般從三個方面敘述: 一是認識性方面的,即形成的基本理念、; 二是技術性方面的;即對操作方法、措施作法。 三是實效性方面的。即教師、學生從中的受益。 研究內容是研究方案的主體,是課題研究目標的落腳點,研究內容要與課題相吻合,與目標相照應,具體回答研究什麼問題,問題的哪些方面。要努力從課題的內涵和外延上去尋找,緊密圍繞課題的界定去選擇研究內容。它要求把課題所提出的研究內容進一步細化為若干小問題,從而產生課題大框架下的子課題群。 5.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本課題與之聯系與區別 闡述這部分內容必須採用文獻資料研究的方法,通過查閱資料、搜索發現國內外近似或界於同一課題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即有沒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過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所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麼他們的分歧是什麼?存在什麼不足,正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等。把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研究起點,確認自己的創意,從而確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因為擁有了近似或界於同一課題研究的國內外現狀與趨勢,對該問題的研究就擁有了更清醒的了解,更明確的研究思路。(一定要善於發現已有研究成果中還有哪些不足,即在哪些方面還沒有研究到,這些不足恰恰就是你研究的重點,所以,在寫這一部分的過程中,要先搜索相關的研究論文,然後根據論文題目大致分 一下類,比如有些是著重研究內容的,有些著重研究形式,有些著重研究實施策略等等,接下來就挑每一類別中質量高的論文看一下——看論文發表的期刊就可以大致判斷其質量了。在開始著手寫的時候,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寫:關於這個課題已經有哪些人在哪些方面做了研究,比如主要在三個問題上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成果有哪些(什麼人在什麼文章中有什麼觀點),但這些研究主要偏重在哪方面,而在另外的方面研究較少,這里就是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或價值所在。) 本課題與之聯系及區別,狹義地講,聯系即借鑒、吸收,借鑒其成功經驗,吸收其理論精華;區別即創新,即課題近似或界於中的研究致力點的差異,力求表現出自己課題研究的個性及特色。這一部分的闡述應力求精當,力求體現自身研究的價值。 6.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指向操作層面,即通過課題研究對學校、教師、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有什麼促進,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有哪些好處。它的闡述同理論假說(也有的課題研究方案直接寫為理論假說),通過假設關系的復句,勾勒通過研究可能會或一定會產生的實踐效果。 高職院校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於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是植根於教育教學真實土壤的「草根化」研究,在理論的學術研究價值可能比較匱乏,但也不可否認,通過研究,達到了對某一相關理論的細化和補充,對某一理論進行了具體闡述與充實,或許還會產生賦予全新內涵的實用理論。在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這一塊的撰寫上,千萬別硬扯,有就寫,無則免。 7.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即研究課題的可實施性,它建構於先進的理念、科學的設計、扎實的功底等,一句話,就是要從若干方面說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有實力、有能力、有潛力。如《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操作性研究》中,用「迎合時代,有生命力;順應需要,有潛在力;源於實踐,有激活力;設計合理,有感召力」四個短句構成四個方面,闡述了該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研究過程即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一般劃分為三個階段:前期准備階段、中期實施階段、後期總結階段。每一個階段有明顯的時間設定、詳盡的研究內容安排、具體的目標落實,從而保證研究過程的環環緊扣,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務達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徑、手段或操作規律,它具體反映「用什麼辦法做」。研究的方法服從於研究的目的,也受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特點制約。在具體的方案設計中,要根據各時段研究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方法,盡可能地寫明怎樣使用這種方法和用這種方法做什麼。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實驗法、調查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個案分析法、行動研究法、比較法、解剖麻雀法等。 注意,這一部分是課題方案設計的主體,課題研究是否有價值、目標任務如何得到研究落實,在這部分應給人一覽無余的感覺。 8.完成本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一般是指組織保證:成立課題組、健全研究機構,做到研究任務、時間、人員三落實;制度保證:制定課題管理條例、規范學習、研究制度,以激勵為杠桿,激活教師研究熱情;經費保證:設立課題研究專項經費,保證研究過程中相關書籍、必要設備的添置及外出學習、開展活動等的經費來源;技術保證:聘請專家擔任顧問,選派骨幹外出培訓,組織外出參觀學習等;課題研究與學校工作相協調:做到教學科研化,科研教學化,使學校教育教學與教育科研同步發展、共同提高。 9.預期成果顯示 成果形式包括:研究報告集、教學策劃集、教師論文集、研究專著、教學軟體(包括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研究周期較長的課題,還應分別有階段成果和最終成果。階段成果可以按學期列出。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課題研究也就失去了研究之義。 上面介紹的只是撰寫課題方案的一種基本範式,在具體撰寫時,可根據課題實際及有關主管部門的要求,進行合理取捨、合並、增加等,但一般均包容上述九個方面。 聲明:本站課題資料免費提供給廣大愛好課題研究的網友閱讀,如侵犯您的版權,請來信至[email protected] 說明,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合作! 國家級課題申報 創意法教育類課題由我國創意法教育創立人郭成志先生主持,歷經國家三個五年規劃時期。曾獲國家級十五課題金獎,被教育部《中國教師報》專訪,並於人民大會堂受表彰。因為深入研究的需要,歡迎具備研究能力的教師們參與。 在線申報!!!
㈦ 探究型課程如何進行有效教學設計
研究探究型課程的有效教學設計問題,是聚焦課堂、研究課堂、探索和解決探究型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是探索探究型課程有效教學的需要,是有效教學的五個環節之一,也是開展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因為,備課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沒有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不可能開展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在這一點上應該說與基礎型課程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探究型課程中開展有效教學問題,也必須從研究教學設計做起,以下談幾個與教學設計有關的問題。 1、重視研究不同課程之間差異 探究型課程本身與基礎型差異是很大的,研究兩者之間的差異對探究型課程的教學設計,把握探究型課程的內涵有著重要的意義。 ①教學設計的主要依據不同。基礎型課程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依據是教材、教參、考綱和練習冊等作為參考。而探究型課程本身是校本課程,是教師自己開發的課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的依據和參考資料是非常有限的,主要依據是,《探究型課程實施指南》和本校的《探究型課程實施方案》。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認真的學習和研究這兩個文件,根據本校的《探究型課程實施方案》的設計意圖,結合本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學期或學年的教學目標,當然,具體的設計每個課題或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要與本校的階段教學目標、學習內容相吻合。如:我校是市生命教育實驗學校,學校重視把生命教育熔入到探究性學習之中去,並把這方面的要求明確的寫入到探究型課程之中,要求任課教師在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關注生命教育為內容的小課題學習活動,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注意與學生一起,來開發生命教育為內容的小課題,以實現本校的《探究型課程實施方案》的目標要求。當然,教師在沒有現成的備課資料做參考,依靠的是任課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及教研組或備課組教師間的相互合作來完成的,對於習慣了利用教材和教參備課的廣大教師來說,確實困難是很大的。 ②教學目標的要求是不同。從探究型課程和基礎型課程比較來看,探究型課程對學生顯性的知識目標和學習結果要求不高,這與基礎型課程的知識目標要求是有較大區別的。有時是很難做出具體的規定,應該說對學生的知識掌握要求是有一定彈性的,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認真的思考、研究和把握,具體情況要具體的分析和對待。如:在查找資料的一類課題,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學生學習態度認真,積極參與對資料的查找,能掌握查找資料的基本方法,雖然資料查找的不是很多、內容也不是很深的,但在評價時也可以是優和良。探究型課程對學生隱性的學習目標要求,卻是比較高的,注重學生方法的掌握、關注學習過程參與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但對其評價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學生的情感變化,在一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是很難看出來的,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反而要比基礎型課程要求的高,應該說教師進行有效教學設計,是要經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才能完成的,但由於探究型課程開發的時間比較晚,教師有關方面的經驗積累的都比較少,而且本學科任課教師流動性相對又比較大的,所以對於許多任課教師來說進行有效教學設計,並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 ③課堂教學方法和學法不同。探究型課程課堂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有一定的開放性,又是生成性很強的課程。而且,學生學習方式與基礎型課程也有很大不同,強調學生開展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和體驗學習的過程,這些動態的和開放的教學過程都給教學設計增加了難度。重要的是方法的使用要服從教學目標的需要,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選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因此,在探索探究型課程的教學設計的時候,要關注和研究不同課程之間的差異性,有利於把握符合探究型課程特點的教學設計。 2、關注選題對教學設計的影響 探究型課程是以課題為載體來開展教學的,學生圍繞著課題中的問題,通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應該說選題是探究型課程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如果課題選擇的不好,對教學目標也會有直接影響的。 ①選題與實現教學目標有相關性 選擇什麼樣課題,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都是有直接影響的。所以,選擇什麼樣的課題,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師在學期初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對於選擇課題的方向及選擇課題的類型,應該有所思考和准備。在一般情況下分析課題本身的含義,就能反映出來課題所探究的方向、學習內容和使用的方法。如:「光照對綠豆發芽和生長影響」的課題,所要探究的內容是光照對綠豆發芽和生長影響,使用的方法主要是實驗法,通過實驗設計、實驗觀察和數據收集分析的過程,來了解光照對綠豆發芽的生長是否有影響的問題。再如:「沙塵暴的形成、危害及預防的探究」課題,根據課題本身的含義,所要探究的內容和方法也是非常清楚的,這類課題使用的方法主要是資料查找法和訪談法,通過上網和訪談收集有關資料來了解沙塵暴形成、危害及預防的措施,這類課題的方法相對是比較簡單,而且所需要的課程資源也相對比較少的,適合於預備年級的學生來開展這類課題的探究。 ②參照學校《探究型課程實施方案》進行選題 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根據學校《探究型課程實施方案》總體的目標要求,教師要思考引導學生選擇什麼樣的課題,才能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中所要求的對學生在知識、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高問題。如:按照本校《探究型課程實施方案》的目標要求,初一年級學生需要重點掌握調查法和實驗法,在選題的時候,就要側重在與調查法和實驗法有關的課題范圍內去進行選擇。 ③在選題時重視循序漸進原則 課題本身能反映出探究內容的難易程度,所以,在選題的過程中就要重視貫徹好,探究型課程中的一條主線,就是引導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發展,是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進行的,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規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認真思考和落實的一項教學策略和基本原則。 所以,通過選好課題,最終的目的是要落實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問題上。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的原則,結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特點,來指導學生選擇課題,同時也引導學生參與和學習對課題進行論證,掌握對課題論證的原則和方法等,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 3、不同年級學生目標要求有所側重 在教學設計時也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參照學校《探究型課程實施方案》,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應該有所側重的,也要重視貫徹這一基本原則。 ①不同年級學生的方法掌握要求應有所不同。如:教學目標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要求來看,預備年級學生主要應該掌握比較簡單的資料查找法和訪談法;而初一年級學生則應該選擇難度相對大一點的調查法和實驗法等;初二年級可以選擇綜合類比較強的策劃法和設計製作法。 ②多次重復使用的方法作為輔助方法來使用。如:資料查找法、訪談法和案例法作為一種主要的學習方法,可以作為輔助方法來使用,可能會貫穿在不同年級的各個階段,會出現多次重復使用的現象,這種方法是為該年級方法的掌握所以,在教學目標的要求上,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方法掌握要求,也是應該有所不同的,要有所側重。 ③同一課題在不同年級使用目標要求應有所不同。如:「我校中學生近視眼情況的調查」課題,預備和初一年級都是可以開展這個課題的探究,但學習目標要求要有所不同的,使用的方法也是應該有所側重的。分析這個課題使用的方法主要是資料查找法和調查法,如果是在預備年級開展這個課題進行探究,方法上主要側重在使用資料查找法上,對學生學習目標設置要求可以低一點,學生能夠查到一定數量的資料,並能對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分析,能圍繞著所要探究的問題,交流和寫出自己簡單看法和學習體會等。但如果是初一學生探究本課題的話,對學生的學習目標要求要相對高一些,使用的方法則應該側重在調查法的使用上,對學生使用的查找資料類方法是要求程度,應該比預備年級要深一些,如:除了能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以外,還要學會對資料進行歸納分析等。或者要求學生學會對資料進行加工,將資料編製成小故事、編製成小話劇等,或利用有關資料作為『角色扮演』活動的素材,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匯報等。 所以,指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目標要求及方法的使用上,應該有所側重或不同,這一點要明確的落實在教學目標之中,這樣在探究型課程的教學中就會有一個遞進關系,有利於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具體的把握好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要求,有利用實現探究型課程總的教學目標要求,也有利於落實好各個年級的分層教學目標。 解剖案例的課題是《我校中學生吸煙情況的調查》,具體分析的一節課是本課題中期階段的學習內容,組織課堂教學形式是召開的一次故事會,主要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掌握「資料查找法」,能查找到一定數量的有關資料,學生會將資料轉化為小故事,能在小組和班級中進行表達和交流。這節課的活動內容是為實現課題總目標服務的。本課題總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來設計出『勸阻中學生不要吸煙的宣傳方案』,學生掌握的主要學習方法是「方案設計法」,本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探究活動來了解中學生吸煙的危害和吸煙的原因,也是為設計「宣傳方案」和開展宣傳活動奠定出必要基礎的,本節課應該注意的細節問題主要有。 ①要對學生有學習任務要求。在上課過程中要重視「任務驅動」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本節課提出的具體學習任務要求是,學生在掌握「資料查找法」的基礎上,圍繞本課題所要探究「中學生吸煙的原因和危害」的問題,能查找到一定數量的有關資料,會整理和分析資料,並能將資料轉化為小故事,能在小組和班級中進行表達和交流。當然,對學生的任務要求也要有時間限制,任務要求要與學習目標和學習評價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②預測學生可能遇到的學習困難。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思考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這也就是教學的難點問題,指導教師應該在學生有困難的地方,對學生進行適時的點撥和有效的指導。本節的教學難點主要是「將資料轉化為小故事」的過程,如何轉化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本節在教學設計上,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將資料轉化為小故事」案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小組討論來解決,本節課上的困難問題。當然,在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表達的過程中,去發現對此問題處理比較好的學生或小組,可以進行時時的點評和鼓勵。這樣學生可以加深對教學難點問題的理解。 ③評價的指標與學習指標結合起來。探究型課程也重視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是發展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過程性評價一般是指對學生進行過程性的學習要求,作為評價指標,這種評價指標往往是與教學目標緊密的結合起來。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評價指標,可以確定為「重視小組合作學習、會將資料轉化為小故事、積極參與討論交流」,但一般評價指標不宜過多,評價注意多元性。(主體、方法和內容的多元性等)另外,在實施評價過程中可以利用《評價表》來開展學生的自評、互評和師評,這樣在評價過程中能快捷而方便。當然,在具體設計評價指標和評價表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評價和學習評價,逐漸使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 ④對小組的合作要有具體要求。在教學設計時要思考如何發揮小組合作的功能,真正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目前小組合作學習是探究型課程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但往往在小組學習中會出現這樣或哪樣的問題。如:小組分工不明確,表現在合而不分或分而不合,存在著部分人做事,其他人看的現象。所以要指導各個小組學生間有明確的分工,要求小組的成員都有事做,小組內在組長負責下學生自主的定任務、定時間,學生由於受到時間和任務的約束,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另外,教師對小組出現的問題要適時的進行指導,要鼓勵學生進行混合編組,這樣讓小組的組員之間能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發揮每個學生特長等。 ⑤注意在教學設計時體現追求興趣的理念。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思考如何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探究性學習是追隨興趣的活動,在有興趣的學習過程中,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本課題:「我校中學生吸煙情況的調查」的教學設計時,要注意挖掘學習過程中學生喜歡的各種興趣因素,包括選擇課題、創設問題情境、學習方法的使用和學習過程的興趣性因素等方面,因為興趣是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結構特點的,這節探究課活動的主旋律是故事會,教學設計是緊緊圍繞著故事而展開的,從創設「吸煙危害中學生健康」的故事情境出發、到學生將資料編制的小故事、最後到講故事等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重視與專家對話嘗試有效教學模式 探究型課程的教學設計是由教師自己開發的校本課程,由於部分教師任課時間比較短,對具體把握對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是有困難的。在教學設計中表現的問題主要有,對教學設計的基本結構要求不是很清楚的;對教學目標把握的不準;在教學設計時出現了前後不能有效的銜接;使用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不相匹配等各種問題。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藍圖,由於不同課題及課題探究的不同階段,教學設計的目標、內容、實施過程和評價指標等都是有很大差異的,就更增加了教學設計的難度。解決這些問題主要有,一方面要重視教學反思和經驗積累。另外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也要注意與專家對話,重視專業的引領的作用,努力做到教學實踐與理論方面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真正的提高教學設計水平。總之有效教學設計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探究型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把握好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要重視與專家對話來開展有效教學模式的嘗試,盡管探究型課程的課堂教學形態是靈活多樣的,而且是生成性很強的課程,但是,經過許多專家和先進教師的創造性研究,在探究型課程的教學中提出了課堂有效教學模式,很值得我們思考的,應該重視這方面的學習和實踐,使我們的研究起點高一些,更好的把握教學設計,以促進有效教學的開展。許多市、區教學展示課運用這些教學模式,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好評,這種模式就是「進入問題情境、發現和提出問題、探究和實踐、表達和交流、評價和反思」等。另外,也有些專家提到了有效教學模式是,學生的做-----想-----說----看-----聽,多種感覺器官有機結合的過程,表現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指導的有機結合。如:上面「我校中學生吸煙情況的調查」的教學設計,就有有效教學模式的影子在裡面。 其實,專家探索的有效教學模式只是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主要還是靠我們任課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只有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教學設計水平,體現出有效教學設計。
㈧ 如何將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1.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2.根據內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容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3.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㈨ 課題研究中的課堂教學設計怎麼寫
1.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
2.根據版學習目標,進一步權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
3.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
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