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主題活動設計方案怎麼寫
一、主題活動:水
二、選擇主題理由: 水資源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質,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蓋,淡水僅占所有水的2.8%,而我們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淡薄,我們
生活中對淡水資源的浪費、污染,已經造成水資源的缺乏。所以,通過水這主題活動,教育
小孩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另外,讓幼兒學生了解教學內容。
三、主題目標:
1、引導幼兒關注水、感知水、了解水與生活息息相關 ;
2、培養幼兒愛水、節約水、不污染水的良好習慣 ;
3、鼓勵幼兒積極參與保護水資源的活動;
4、發展平衡能力,鍛煉手臂力量;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模仿能、動手的能力、創造能力和繪畫能力。
四、主題網路圖:
活動一::認識水
(一)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關注水、感知水、了解水與生活息息相關
2、培養幼兒愛水、節約水、不污染水的良好習慣
3、鼓勵幼兒積極參與保護水資源的活動
(二) 活動准備:
1、故事:《小水滴旅行記》、《傷心的小水滴》;
2、一些地方污水的照片,干凈的自來水和污水等。
(三) 活動過程:
1、介紹水的身份證:兒歌《水》 ; 水的組成 水的影響 水的形態
氫 氧 氣候 地理 生命 固態 液態 氣態 農業
水污染與節約用水 2、介紹水 ;
(1) 聽故事:《小水滴旅行記》《傷心的小水滴》;
(2) 請老師講介紹家鄉的水及污染問題;
(3) 請老師介紹怎樣節約用水。
3、水的作用
①兒歌:水呀水是個寶 ;
②展示家庭用水調查表 ;
③照片展:親近水、愛護水 。
4、保護母親河愛心行動
①歌曲:《小河之歌》;
③家長簽名、捐獻愛心。
活動二 玩水
(一)活動目標:
1、發展平衡能力,鍛煉手臂力量。
2、教育幼兒節約水資源,不浪費水。
(二)活動准備:
1、給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小水桶、兩只大水桶。
(三)活動過程:
1、幼兒分成兩組,手提小水桶站好。
2、游戲開始:兩組幼兒一個接著一個提著小水桶向前走,快速到達終點,將水倒進大桶里,
然後返回站到隊尾。
3、以不將水灑出,並先將大桶住滿水的一組為勝。
活動三 給小魚圓夢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水資源被破壞所帶來的影響;
2、培養幼兒愛水、節約水、不污染水的良好習慣;
3、培養幼兒動腦筋、想像力等能力;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模仿能、動手的能力、創造能力和繪畫能力。
(二)活動准備:
1、故事《小魚的夢》;
2、收集「水污染對我們生活影響」「保護水」的資料、圖片,布置成牆飾。
3、彩筆和紙。
(三) 活動過程:
1、 聽老師講故事《小魚的夢》;
2、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一些問題;如:
「原來清清的河水為什麼會變渾濁?」如:很多人向河裡亂丟垃圾:工廠排出很多廢
水把河水染黑了;等等。
「河水的污染給小魚帶來哪些一影響?」如:小雨快喘不過氣了,很可憐,快死了。
「小魚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它為什麼哭?」如:小魚很難過,因為它的朋友都死了,
小魚很不喜歡臟水,它嚮往從前那個清澈的小河。
3、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怎樣保護水資源;
4、 教師和幼兒一同設計禁止亂丟垃圾的提示牌;
5、 教師和幼兒一同圓小魚的夢:繪畫小魚在干凈河中游圖。
活動延伸:
1、 節約用水提示牌的設計及張貼;
2、 污水變干凈的小實驗(用漏斗);
3、 學唱關於水的兒歌;
4、 設計一些關於水的小游戲等等。
㈡ 一個完整的幼兒園活動設計方案有哪些步驟
幼兒園語言教學設計7篇 1 猴子撈月亮 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遇事多動腦筋。 2、通過故事及小實驗,深入理解故事情節。 3、和同伴玩水中成像的游戲,激發其探索科學的興趣。 活動准備: 1、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 2、每桌一盆水,一隻手電筒。 活動流程: 1、以猜迷語的方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有時掛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月亮) 2、教師講述故事《猴子撈月亮》。 當講到「老猴子說:「快想辦法把月亮撈上來」時,停止講述並讓幼兒討論: (1)猜猜他們是怎樣撈月亮的? (2)月亮撈上來了嗎?為什麼撈不上來? 3、接著欣賞故事,教師進行提問: (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2)小猴子在井裡發現了什麼?它怎麼叫的? (3)大猴子跑來一看什麼反應?老猴子呢? (4)它們用什麼方法撈月亮?撈到了沒有?為什麼撈不到? (5)最後老猴子一抬頭,看見了什麼?它對小猴子說了什麼? (6)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4、分小組進行小實驗《水中成像》。 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並讓幼兒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麼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麼樣了?」使幼兒感知水面很平時,「月亮」是圓圓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紋,影子就碎了。 5、教師小結:我們在生活中遇事應該多動腦筋、認真思考。 6、完整欣賞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 活動延伸:讓幼兒閱讀用書,進一步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2 神奇的玻璃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中小白兔戰勝大灰狼的辦法,知道神奇玻璃的含義。 2、讓幼兒了解凸透鏡的成像特點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3、體驗哈哈鏡成像的滑稽和有趣,感受人在哈哈鏡里的不同變化。 活動准備: 放大鏡一個、凸透鏡一個、《神奇的玻璃》掛圖,故事磁帶。 活動流程: 1、師生談話: (1)小朋友你見過什麼樣的玻璃?(幼兒自由討論) (2)小白兔也有一塊神奇的玻璃,你想知道嗎?(從而引出故事《神奇的玻璃》) 2、出示《神奇的玻璃》掛圖請幼兒欣賞,老師講述故事並提出問題: (1)小白兔在玩時撿到了什麼? (2)他有什麼驚奇的發現? (3)猜想小白兔想出了一個什麼好辦法。 3、出示放大鏡。 請幼兒摸一摸,看一看,從而感知「玻璃」的神奇之處,知道放大鏡能將物體放大,然後啟發幼兒討論:怎樣利用這塊「神奇的玻璃」戰勝大灰狼。 4、看圖書聽故事。 老師播放故事磁帶請幼兒邊看圖畫邊聽故事《神奇的玻璃》,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然後提出問題: (1)小兔子是利用什麼辦法嚇跑大灰狼的? (2)如果是你會用什麼辦法來打敗大灰狼? 5、引導幼兒發現凸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 (1)啟發幼兒繼續探索「玻璃」的神奇之處:看近的物體時,物體變大,離得遠就會變小,而且物體是倒立的。這種「玻璃」就是凸透鏡。 (2)組織幼兒進行生活經驗講述:小朋友還在什麼地方見過這樣的鏡子,請幼兒討論;然後交流凸透鏡在生活中的用途。 6、師生進行討論: 小朋友知道了凸透鏡的模樣和用處,想一想你們還見過其他什麼樣的鏡子?(幼兒討論回答)然後老師總結:平面鏡、凹透鏡、哈哈鏡等。 活動延伸: 小朋友你知道哈哈鏡的用處嗎?那我們去三樓的哈哈鏡那裡認識一下它吧,鞏固對哈哈鏡知識的掌握。 3 醒來後的驚喜 活動目標: 1、能細致地觀察人物動作、神態、表情特徵,大膽想像講述畫面內容。 2、體驗作品中父親對兒子默默的愛。 活動准備: 1、讓家長幫助幼兒回憶與父親在一起的趣事。 2、父親、兒子的圖片各一副 3、教學掛圖、幼兒用書第3冊的第29頁。 活動流程: 一、開始部分: 分別出示圖片「父親」與「兒子」,鼓勵幼兒大膽猜想父與子之間發生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教師分別出示掛圖或幼兒用書,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根據需要進行提問: (1)圖1 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兒子在做什麼?爸爸和叔叔在幹嘛?你從哪看出來的? (2)圖2 爸爸和叔叔在做什麼?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3)圖3 畫面上都有誰?兒子、爸爸、警察的表情、動作時什麼樣的?代表什麼意思?爸爸究竟要把兒子抬到哪兒呢? (4)圖4 設置懸念 a出示沒有背景的第四幅畫,請幼兒說說;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兒子,醒來後會有什麼感覺?鼓勵幼兒將自己「驚奇、大膽、浪漫」的情景講給同伴聽。 b出示有背景的掛圖,請幼兒講述:這是什麼地方,景色怎麼樣?兒子心裡怎麼想?爸爸為什麼躲到樹後面? c教師看圖完整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輕手輕腳」,並用動作模仿。知道假期到森林裡玩正是兒子的心願,這幅漫畫體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深地愛,可以鼓勵幼兒做個相親相愛的動作。 三、結束部分: 結合自己生活經驗,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與爸爸之間的趣事,感受父親對自己的關愛。 活動延伸: 怎樣對父親表達自己的愛 4 快樂的小公主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給予也是一種快樂。 2、了解讓自己快樂的方法,生活中保持快樂的心情。 活動准備: 呼啦圈、《快樂的小公主》故事磁帶、教學掛圖《快樂的小公主》 活動流程: 一、開始部分: 1、出示「呼啦圈」引入課題 提問:小朋友有沒有玩過呼啦圈?玩呼啦圈的時候是什麼感覺?開不開心、快不快樂?想不想把這份快樂分享給我們的好夥伴呢? 2、總結:每個人都有自己開心和不開心的時候,不開心會對身體不好,家人和好朋友也會擔心,所以我們要讓自己開心快樂,並把這份快樂分享給我們身邊的人。 二、基本部分: 1、教師播放錄音機,讓幼兒聽故事《快樂的小公主》,並提出以下問題: (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小公主住在哪裡?她為什麼不開心?故事裡都有哪些小動物啊? 2)小公主後來找到快樂了嗎?她是怎麼找到快樂的?真正的快樂在哪裡呢? 2、教師再次播放錄音機讓幼兒聽故事《快樂的小公主》,藉以加深幼兒的記憶。 3、教師出示掛圖《快樂的小公主》,引導幼兒看圖講述故事內容,讓幼兒了解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三、結束部分: 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如果我們不開心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方法讓自己快樂呢?如果自己的小夥伴和家人不開心,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讓他們快樂起來呢? 活動延伸:幼兒回家與爸爸媽媽討論快樂的方法,幫助自己和他人,讓所有人都獲得快樂,在快樂中生活。 5 猴子學樣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片,理解圖意,樂意表達自己的理解感覺。 2.了解猴子愛模仿的特點。 3.通過老公公動作及表情進行故事表演,激發表演興趣,提高表演能力。 4.學會遇事多動腦筋,多想辦法。 活動准備: 圖四幅,道具:草帽若干,扁擔一根,《猴子學樣》的伴奏磁帶,樹,猴子面具 活動流程: 1.出示猴子面具,它是誰?現在將有一群猴子在樹上玩耍,它們發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2.出示圖一:你看到了什麼,老公公在干什麼?老公公挑著一擔帽子到城裡去賣,坐在大樹下面睡覺發生了什麼事? 3.出示圖片二:猴子在樹上為什麼又蹦又跳,它在干什麼?老公公看到了,老公公怎麼說,為什麼那麼急,老公公會對猴子說些什麼?猴子有沒有把帽子給老公公? 4.出示圖三:老公公急得那樣後怎麼做的,猴子看見了會怎麼做?猴子為什麼看見老公公這樣做它也這樣做?老公公開始想辦法了,結果如何? 5.出示圖四:老公公又想出更好的辦法使得帽子得以回返,什麼辦法呢? 6、通過音樂欣賞故事:將每幅圖中的關鍵詞語「抬頭、
㈢ 怎樣設計一個幼兒園教學活動方案
如何設計幼兒園教學活動? 1.在教學活動前,教師有意識地在日常活動中,引導幼兒參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物體與情境. 2.准備豐富的材料,鼓勵幼兒大膽創作,發揮創作的熱情. 3.運用正面的評價,鼓勵幼兒進行充分的自我表現,增強自信心. 4.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出老師的引導性問題. 5.老師講授內容,鼓勵學生體驗創作的快樂,獲得心情的愉悅. 6.教師給予幼兒正面的評價與鼓勵,可以獎勵小紅花,五角星等.
㈣ 如何以一個童話故事設計幼兒教學活動及其方案
幼兒園教育是通過教育活動來實現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保證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不只為幼兒系統地提供新的學習經驗,而且是協商幼兒把學習經驗系統化、引導其心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活動如何達到有效性?這是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研討的核心問題。所謂有效,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同學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的教學,需要教師採取相應的教學准備戰略、教學實施戰略和教學評價戰略。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對一個活動的具體行動規劃,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藍圖,也是教師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十分必要的准備工作,它是構成教師教學准備戰略的重要內容。可見,教學活動設計的好壞,是教學活動是否有效果的關鍵。
㈤ 自擬題目中班社會活動指導教學方案
反社會行為則是指違法行為或為社會所不能接受的行為。在學前兒童中體現為如打人、罵人、破壞物品等。下面是5068兒童網小編整理的關於親子的活動方案,供大家學習和參閱!
中班社會教案:快樂的小樂隊
一、 活動目標
感受樂曲、熟悉樂曲、區分音的高低和強弱。
二、 重點與難點
生活中的聲音有很多,要感受音的高低,區分出音的強弱,這首先應該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本教材的重點就是引導幼兒在感受樂曲、熟悉樂曲的基礎上區分音的高低和強弱,難點是區分音的高低、強弱後學慣用樂器等表現出音樂的高低、強弱。
三、 准備
1. 小鋼琴若干架讓幼兒感受音的高低。
2. 三角鐵和小鼓各一件。
3. 音樂磁帶《快樂之歌》。
4. 分類圖片讓幼兒感受音的強弱。
5. 提供各種各樣的樂器,數量多一些。
註:《快樂之歌》的旋律應在高音區,低音區分別出現而且有強弱之分。
四、 設計思路
幼兒能區分音的高低、強弱最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因此找來小鋼琴讓幼兒感受音的高低,找來許多許多卡片讓幼兒回憶各種聲音的強弱是相當重要的,除此以外就要讓幼兒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音的高低和強弱。如運用樂器,運用四肢的活動等等,通過多種形式就可以讓幼兒不斷感受、不斷表現,從而正確區分音的高低和強弱。
五、 活動流程
角落活動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強弱——集體活動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強弱——角落中再次感受音的高低和強弱
1. 角落活動中感受音的高低、強弱。
①用小鋼琴讓幼兒體會音的高低。
幼兒在角落中自由探索,老師可以通過不斷地講評讓幼兒知道音有高低,如同樣是樂曲「兩只老虎」分別在高音區,低音區彈奏,讓
幼兒發現不同。知道在小鋼琴上高音的位置、低音的位置。
②給卡片找家讓幼兒回憶分辯生活中音的強弱。
讓幼兒回憶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給卡片找到自己家,如打雷的聲音是響的,就把它歸到「強」的家裡,反之歸到「弱」的家裡。
③在角落游戲里讓幼兒聽賞《快樂之歌》。
熟悉旋律,感受旋律,會用樂器來打擊音樂的節奏,老師在指導過程中可以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樂器,如小鈴,三角鐵,鼓等表現音樂,同時老師可以引導幼兒敲擊出不同的節奏。
2. 集體活動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強弱。
①讓幼兒聽賞音樂《快樂之歌》,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發現樂曲有的時候出現在高音,有的時候出現在低音,並請幼兒找出高音、低音。
②請幼兒做「小小樂隊」,聽到高音、低音能用不同方式代替,老師可示範用三角鐵代表高音,用小鼓代表低音,聽到樂音在高音部分出現就用三角鐵打擊節奏,聽到樂曲在低音部分出現,就要用小鼓來打擊節奏,並引導幼兒一起在試試。
㈥ 怎麼設計幼兒園故事教學活動方案
幼兒園教育是通過教育活動來實現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是保證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不只為幼兒系統地提供新的學習經驗,而且是協商幼兒把學習經驗系統化、引導其心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活動如何達到有效性?這是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研討的核心問題。所謂有效,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同學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的教學,需要教師採取相應的教學准備戰略、教學實施戰略和教學評價戰略。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對一個活動的具體行動規劃,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藍圖,也是教師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十分必要的准備工作,它是構成教師教學准備戰略的重要內容。可見,教學活動設計的好壞,是教學活動是否有效果的關鍵。 一、活動的命名要規范化 活動的命名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教師的教育理念。活動名稱應反映該活動的內容,一般包括課程模式(主題活動、領域活動、綜合活動)和具體的課程內容兩局部。 主題活動的活動計劃,寫法較為簡單,可直接點出其主題,如「主題活動:秋天」;其二級網路的具體活動可以寫為「活動一:秋天的天氣」「活動二:秋天的水果」「活動三:秋天的葉子」等。 領域活動的活動計劃,要先說明該活動屬於哪個領域,最好直接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的五大領域(健康、社會、語言、科學和藝術)來命名。但在幼兒園教育實際中,我們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教師習慣於沿用以前的「六科教學法」來命名。如將活動直接命名為體育活動、語言活動、科學活動、數學活動、音樂活動、美術活動。二是命名不規范。如將社會領域的活動命名為社會性活動、數學活動命名為計算活動。三是命名非常混亂、多樣。有的以內容類別來命名,如語言活動直接命名為兒歌:《數鴨子》、故事:《小黃雞借傘》;音樂活動直接命名為歌曲:《坐飛機》。有的以活動類別來命名,如聽說活動:春天來了;看圖講述:小貓釣魚。早期閱讀活動:三個和尚。下面列舉幾個案例進行對比。 ※ 案例一 不適宜的命名———歌曲:《大樹媽媽》;歌唱活動:大樹媽媽;音樂活動:大樹媽媽 適宜的命名———藝術活動:大樹媽媽(歌曲);藝術活動:大樹媽媽(歌唱活動) ※ 案例二 不適宜的命名———故事:春天的電話 適宜的命名———語言活動:春天的電話(故事) ※ 案例三 不適宜的命名———講述活動:小貓生病了 適宜的命名———語言活動:小貓生病了(講述活動) ※ 案例四 不適宜的命名———計算活動:5的組成 適宜的命名———科學活動:5的組成 二、活動目標的制訂要具體化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所能達到的教育效果,它包括認知能力的發展、動作技能的掌握、興趣態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活動目標的制訂與表達要具體,這樣便於教師的掌握,使其能觀察、評定幼兒活動的情況。如中班數學活動「美麗的序列」的活動目標:嘗試根據物品的不同特徵,進行ABB、BBA、AABB排序;感受序列的規律美,體驗裝飾扮演道具的快樂。 當前,幼兒教師在制訂活動目標時都能考慮到目標的三維性,但在實際活動中,教育活動目標的制訂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籠統、籠統;二是出現手段性、途徑性的多餘表述。下面列舉案例進行分析。 ※ 案例五:小班早期閱讀活動「小海龜」 活動目標: 1. 通過講述故事、閱讀大書、做游戲等多種形式,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體驗小海龜的情感世界。 2. 學習運用簡單句式「××看見了××」進行完整表述。 3. 激發幼兒的想像和大膽表達的願望。 目標分析: 該活動目標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活動目標的行為主體不統一,目標1和目標3以教師為行為主體,目標2以幼兒為行為主體,在同一個活動中,表述的方式不統一是不恰當的。二是出現手段性、途徑性的多餘表述,如目標1的「通過講述故事、閱讀大書、做游戲等多種形式」。三是目標表述較為籠統籠統,如目標3的「激發幼兒的想像」。 三、活動准備的考慮要全面 活動准備的撰寫,一般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活動資料的投放;知識經驗的准備;學習情境的創設。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幼兒教師一般只考慮到活動資料的投放,而忽略了知識經驗的准備和學習情境的創設。 (一)活動資料的投放 活動資料是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它自身的特性和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幼兒可能獲得什麼樣的學習經驗、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活動資料在幼兒的學習中往往起著橋梁和中介的作用,它使籠統的知識能具體、形象地出現在幼兒面前,使他們能具體、直觀地感知和體驗;活動資料還可以讓幼兒動手操作,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有利於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幼兒園的活動資料,更多地應該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平安的廢舊資料,這樣可以讓幼兒學會珍惜和利用資源;也可以保證數量,做到幼兒人手一套操作資料,有利於幼兒獨立操作和自主學習;還能節省教師製作教具的時間;最終節約了幼兒園的物質資源。 (二)知識經驗的准備 經驗即「經歷、體驗,泛指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它是人在實踐中通過自身的感覺器官直接接觸客觀外界而獲得的對各種事物表象的初步認識」。教師准確地找到新的「經驗點」,即掌握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是活動勝利的關鍵所在。而要找准新的經驗點,要求教師在進行新的教育教學活動前必需了解幼兒先期已經掌握哪些與本活動相關的知識技能,具備了哪些能力。教師可以採用「任務分析」的方法,來分析並了解幼兒經驗准備情況,並做好相關的經驗准備。如小班語言活動「猜猜我是誰」,活動的目標之一是「恬靜傾聽,熟悉同伴的聲音,學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在活動前教師要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了解、熟悉同伴的名字。 (三)學習情境的創設 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願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適宜的情境能夠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幼兒的年齡和生活經驗,並借鑒一些常見的生活事件,去創設一個個生動而真實的、可親身體驗的、科學而有效的模擬生活的教育情境,讓幼兒與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從而建立起連接教學與生活的橋梁。如在小班「小鳥飛」的美工活動中,教師設置了「小鳥飛來了」的情境:在油畫棒的頂端貼上一幅小鳥圖,以畫紙為天空,用油畫棒在紙上自由地畫直線或曲線來表示「小鳥飛」,由此激發幼兒的興趣。 四、活動過程的設計要確保有效性 活動過程是指教師與幼兒在一起實現教學任務中的活動狀態變換和其學習流程。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學兩方面構成活動過程,從形式上看,只是表示了某一個教學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程序,但實際上卻蘊涵著一定的教育指導思想,體現教師的設計能力。在活動過程的設計中,要追求活動過程設計的有效性。 追求活動過程設計的有效性,就是強調教師要有「目標意識」,在基於對教學內容分析和對幼兒的了解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活動的每一環節,防止為了追求「局面的熱鬧」「方法的多樣」「活動的豐富」和「花樣的翻新」等去設計一些與目標和內容沒有直接關系的環節。如某位教師設計的中班藝術活動「小青蛙找家」(歌唱活動),活動目標是「學慣用自然好聽的聲音演唱歌曲,感受××—××—和 ×××—×××—的節奏,初步學會創編歌曲。」活動過程分六個步驟:第一步,聽《森林音樂會》音樂入場;第二步,向幼兒講述自編故事《青蛙的生長過程》,從而引起幼兒興趣,引出新歌曲;第三步,學習歌曲;第四步,學慣用不同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