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王昌齡. 《出塞.》)
王昌齡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作者是從遠古的歷史立意,把抽象的時間概念和有特定含意的具體景物聯系起來,構成「萬里長徵人未還」這一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
這種藝術構思是很有一番匠心的。我們乍一看,「關」 上冠以「漢時」倒還可以理解,明月這種永恆的東西,怎麼說它是哪個朝代的呢?似乎費解。其實只要看看下—句也就明白了。原來作者第一句是作為第二句的背景的,「關」固然是邊塞征戰的表徵形象,但明月又何嘗不是戰士出塞入塞,沙漠苦戰的長期伴侶和最能勾起鄉愁別恨「此物最相思」 的呢?所以自古以來的從軍歌行總是愛提到它。這里在明月和關口加上「秦時」、「漢時」,主要強調「萬里長徵人未還」由來已久了。雖然「古人不見今時月」,可是「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樣通過明月和關這兩個吸引起人們無限聯想的形象,就把古今戰斗生活在想像中貫串起來了。
現在,我們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前兩句的意思了:從秦代漢代起,我們戰士就頂著星星頂著月亮轉戰在萬里關山的邊疆,可是,千百年來,有幾個勝利而歸呢?作者發的也就是「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浩嘆,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
如果說第一層提出問題,那麼第二層就是解答問題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的主要形象是李廣,李廣是漢代一位保衛邊疆的英雄,同時也是一個在權貴壓抑之下始終壯志未酬的悲劇角色。很久以來,許多詩人都不斷為他謳歌。人們總是既歌頌他勇敢戰斗的精神,又惋惜他的悲慘遭遇。作者這里在回答戰爭為什麼長年不息時舉出他來,認為只要李廣這樣的人物,就可以保衛邊疆停息戰爭,鮮明地表現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敬慕和愛好和平的願望。
但是,全詩的含義還不止於此,聯系起上一層意思來,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還有更深的蘊藉:戰爭打了千百年,難道因為群眾中沒有出現過李廣這樣的人才嗎?不,人民中李廣是有的,只不過統治者不能重用他們罷了。第一個李廣在漢代遭遇不過如此,後代縱有李廣,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這才是「萬里長徵人未還」的真正原因!這里作者實際上替王維《老將行》中那樣的無數壯士表達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委曲衷腸。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早年曾漫遊四方,到過塞上。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開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職秘書省校書郎,七年後應博學宏詞科考試中選,授汜水(今屬河南)縣尉。開元二十七歲年(739),因「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舊唐書》本傳), 終於本年獲罪被謫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自嶺南北歸,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 但幾年後,王昌齡又被貶至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之亂發生,王昌齡北還,路過毫州郡時,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一生是比較坎坷的。他早年家境貧寒,「多知危苦之事」,但他又十分渴望建功立業,嚮往軍中生活。他在《九江口作》中說:「何當報君恩,卻系單於頭」?《變行路難》中說:「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這種強烈的事功精神,慕俠尚氣,慷慨豪爽的個性和他親赴塞垣的生活經歷,使他在邊塞詩的創作方面,能有獨特的成就。
❷ 王昌齡《出塞》
《出塞》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❸ 出塞最後一句教字怎麼念
在古漢語詞典中「教」讀陰平jiāo有「使」、「讓」、「叫」等意思,而讀去聲jiào是「傳版授知識或技權能」的意思。這正與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讀音和意思相反,即「教」讀陰平jiāo是傳授知識或技能的意思,而讀去聲jiào是使、讓、叫等意思,所以通過今天的研討學習我認為,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清楚此處用的是古漢語詞典中的讀音和意思,因為是古詩教學。同時也要必須讓學生掌握現如今呢這個字的讀音和意思。
在網上搜集一些詩句在教學中加以注意:
「教」做平聲jiāo用的: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白居易《長恨歌》「遂教方士殷勤覓」。「轉教小玉報雙成」。沈佺期《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年」。毛澤東《七律·到韶山》「敢教日月換新天」。……
❹ 昭君出塞的視頻哪裡有
去網路里搜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