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數對教學設計

數對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15 05:48:20

① 談談你對數學原理性知識教學設計的要求

數來學概念是進行源數學推理、判斷的依據,是建立數學定理、法則、公式的基礎,也是形成數學思想方法的出發點。因此學好數學的基礎關鍵是數學概念的學習,數學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課程改革以後,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的呈現方式發生了變化,有的概念以描述性的語言呈現,如最簡分數、公因數和公倍數等概念;有的概念則根本不再出現,如一些計演算法則。這樣的編排方式,是為了改變過去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所以,概念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讓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而不是死記硬背概念的定義。教學時,教師要通過各種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概念,進而理解概念。

② 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有何新要求

當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在瓊中縣各小學轟轟烈烈的開展,教育局負責新課程改革的付永東副局長提出了許多關於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作為一名多年主管學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我認為要想全面提高學校數學教學質量,就必須了解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掌握新課程改革理念,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編排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活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現就根據我校新課程改革的開展情況和以往本人的教學經歷談談我對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應如何進行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一定要把握新的數學課程教材特點,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新的數學課程教材主要特點是既要聯系社會生活,又要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還要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社會上處處有數學知識,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來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突出方法性、體驗性、綜合性和發展性,並結合學科主要知識,精心策劃練習和精心設計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同時要介紹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學科知識,轉變學習方式,有效促進學生學科學習效果的提升,逐步學會學習,努力實現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校大部分是農村學生,由於他們地處山村,因此特別要注意這些山村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知識發展水平,加強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練習、觀察、實驗、討論、製作、評議、調查、研究創作等學習活動,強化學科知識的應用,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養成,努力實現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落實.
二、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把學習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如何在孩子們面前展示出一個五彩繽紛的數學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愛數學,主動地用數學.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現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學時,他們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只有當數學不再板起面孔,而是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進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例如:我在網路教學視頻中看到有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比高矮》這部分內容時,這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課前教師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邊框上,上課時教師故作驚奇的說:咦,黑板擦怎麼跑那麼高,誰願意幫我把它拿下來?一個學生上講台來拿,可是該學生由於個子矮,夠不著,他就跳起來去拿,顯然費了很大的力但還是夠不著.老師微笑著說:還是讓我來拿吧.老師動手拿下了黑板擦.並問:同學們,剛才為什麼他很費力也拿不到,而我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學生紛紛發言:因為老師個子高,學生個子矮;說老師個子比他高,他比老師個子矮;老師你都長到黑板那兒了,所以一下子就夠著了.老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馬上叫剛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學生上來站在老師身邊,再次比高矮,並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教師總結:看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知道誰比較高,誰比較矮,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處理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高矮.
我認為這位老師這樣的導入設計很新穎,體現了新理念、新教法,讓學生在一片歡笑聲中理解了比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體感受和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三.在數學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觀察、動手操作、大膽猜測、合作與交流等數學學習活動,而且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角色、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數學的探索性思維在教學中的最高點,它不依常規,尋求變化,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考慮問題,我認為在我們這種農村學生多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索性思維需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假如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興趣,那麼學生的整個心理活動就會處於主動的狀態,他們就會聚精會神地去學習並真正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及基本規律.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因為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能讓學生從知識型轉化為智力型,讓學生學會全面地綜合地思考問題.比如小學高年級的應用題里的一題多解,它需要思維的廣泛性,所以教師必須多讓學生多動腦筋,多去想想,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思維能力的習慣.另外,適時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形成學生良好思維能力一種好的方法.所以,《數學課程標准》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學會用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並將數學思考作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四大目標之一,單獨列出了具體闡述.對每一位數學教師來說,如何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並學會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現象,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世界,又能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興趣.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有在教學中科學、合理、扎實有效地進行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將時時刻刻沖擊著我們的頭腦,沖擊著我們的課堂,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許多的思考.面對新課改我們都要經歷苦惱、反思、探索、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創造性的學習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駕馭教材,處理教材,不斷地自身調節,以達到目標.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每一位教師觀念的轉變、知識的更新、行動的研究並將這些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中,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話,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產生實質的變化.

③ 你所理解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是怎樣的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liudong456 的工作室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ID),亦稱教學系統設計,是面向教學系統、解決教學問題的

一種特殊的設計活動,是運用現代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傳播學、教學媒體論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分析教

學中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方法,試行解決方法,評價試行結果並在評價基礎上改進設計的一個系統過

程。教學設計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它必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作為

一門藝術,它需要融入設計者諸多的個人經驗,並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進行再創造,同時靈活、巧妙地

運用教學設計的方法與策略。那麼,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才能使其不但具備設計的一般性質,同

時還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讓其更加充分地體現教學設計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國著名的教學設計研究專家馬傑(R.Mager)指出:教學設計依次由三個基本問題組成。首先是「我去

哪裡」,即教學目標的制訂;接著是「我如何去那裡」,包括學習者起始狀態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

組織、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的選擇;最後是「我怎麼判斷我已到達了那裡」,即教學的評價。教學設計是

由目標設計、達成目標的諸要素的分析與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所以,要進行有效的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必須圍繞以上三個基本問題展開。

一、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

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

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例如,同樣的「確定位置」一課,由於兩位教

師確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因而形成了兩種不同水平的教學設計。

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

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基於這一目標,教師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寫有第幾列、第幾行的卡片

,讓學生手拿卡片到前邊站好,然後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應的位置。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匯報

是怎樣找到位置的,最後達成了教學目標。從這節課的目標確定與教學過程設計來看,認知性教學目標是

主體,盡管教學設計質朴,也考慮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但卻造成了學生的單一認知發展,

而缺少良好的情感體驗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

另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

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在具體情境

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自主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在該目標的指導下,教師首先讓學生嘗試用最簡捷的數學方法描述班級中一名同學的位置,然後把同

學們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類比較,在此基礎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點──都是用「第3組

、第2個」描述這位同學在班級中的位置的。此時教師指出,其實這名同學的位置還可以用(3,2)來表

示,這種方法在數學中就叫「數對」。在師生共同研究了「數對」的讀寫方法之後,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

活動──教師用手指一個學生,請這個學生用「數對」說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學生判斷正誤;教師說「數

對」,請坐在相應位置的學生起立,其他學生用手勢判斷對錯。最後教師還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砸蛋游戲,

把代表每個學生位置的「數對」輸入電腦,同學們隨機叫停,這位幸運的同學就到前邊,在正確用「數對

」說出想砸的金蛋或銀蛋在方格紙上的位置後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後,電腦上會出現一句祝福的話。通過

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簡捷性、唯一性,同時還體會到數學與生

活是密切聯系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享受了成功,體驗了快樂。

通過對以上兩個教學設計的對比,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課程標

准、教材和學生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關注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等目標的不同層次。布盧姆以學習

者的外顯行為作為目標分類的基點,以行為的復雜程度作為劃分目標的依據,提出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

六級分類──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克拉斯沃爾等人於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學目標分類

,並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將其分為五級:接受、注意,反應,價值化,價值觀的組織,價值或價值系統的

性格化。辛普森將動作技能依次分為知覺、定向、在指導下做出反應、機械化動作、復雜的外顯反應、適

應、創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標分類為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基本依據,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要

對這三個目標領域統籌加以考慮,並把較高水平的目標當做影響內容的主題和根本目的來看待,只有這樣

才能確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

二、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要素

(一) 分析學生情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必須進行學情分析,應著重分析學習者的起始能力、

已經形成的背景知識和技能及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

1.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

加涅對學習結果的分類及其關於學習條件的思想,為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提供了理論基礎及診斷的基本

思路。加涅將學習的結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及態度五類。根據智慧技能學

習的不同復雜程度,他又在該范疇中分出若干個亞類,即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解決問題)。辨

別是概念學習的基礎,概念是規則學習的基礎,運用若干個簡單的規則是解決問題獲得高級規則的基礎。

如「三角形的面積」一課,學生需要通過實驗,自己總結與概括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解決

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內容屬於規則學習的范疇,而規則學習的前提條件是獲得運用有關概念的能力。三

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個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積」「等於」「底」「高」「乘」「除」七個

概念,如果這七個概念中的任何一個概念沒有掌握,規則學習都將無法進行。同時,學生必須掌握「剪」

「拼」「轉化」等策略,否則將不能自主地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因此,准確地診斷學習者的起

始能力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基本前提。

2.學習者背景知識的分析

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總要與背景知識發生聯系,以有關知識──包括正規和非正規學習獲得的知識來

理解知識,重構新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背景知識的分析,不僅包括對學生已具備的有利於新知識獲

得的舊知識的分析,還包括對不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背景知識的分析。

一位教師根據學生背景知識的不同,對「質數與合數」一課做了三種不同的教學設計。

設計一: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根據農村中心校學生已經掌握了自然數、分類、奇數、偶數、約數等背

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16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2~16各數的

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分成兩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概括這兩類數的特徵,進

而在教師的不斷追問下,師生共同概括出什麼叫質數,什麼叫合數。

設計二:在校際交流活動中,根據縣實驗小學學生已經掌握的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

──1~59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1~59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

數進行分類(應該分成三類)。在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獨立嘗試概括、討論交流、匯報辯論,揭示

出質數、合數的概念,明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設計三:在「省優秀教師教學成果匯報會」上,根據班級學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已

經知道了質數、合數的概念(盡管學生知道概念,但並沒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理解

質數、合數的概念,在師生的共同辨析爭論下,使全體學生真正理解質數、合數的內涵與外延。

通過對「質數與合數」一課三種不同教學設計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正確地分析學習者的背景知識,是進

行有效教學設計的重要基礎。

3.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

埃德·拉賓諾威克茲在《思維·學習·教學》一書中說:「作為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

那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也許,我們只是自以為了解了他們。」的確如此,很多

時候我們以為了解學生,其實不然。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關注的是怎樣進行教學,

而很少考慮學生是怎樣學習的,學生是如何思維的。一位教師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是這樣設

計的:首先復習體積單位並出示相應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體木塊,然後讓學生估計

一個比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接下來讓學生用正方體的小木塊擺大小不同的各種長方體,並記

錄得到的數據。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概括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在實際進行教學時,學生並沒有按照

設計者的思路估計這個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而是說這個長方體的長大約是30厘米、25厘米、

50厘米,寬大約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約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

,同樣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記錄長方體的長、寬、高及體積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記錄了小木塊的個數。

造成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設計者缺乏對學生是如何進行思維的基本判斷。因此,小學

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但要對學習者起始能力進行診斷,對學習者背景知識進行分析,還應關注

學生是如何思維的。另外,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的分析對達成教學目標也十分重要,也是進行教學

設計時不能忽視的內容。

(二)組織教學內容

組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教學內容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解決「教什麼、學什麼」的

問題。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編寫特點,領會編者的意圖;其次要把握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

位和作用;再次應分析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並通過合適的內容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一位教師是

這樣組織「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的教學內容的:

上課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組(男生每組5人,女生每組4人)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每組的記錄員記錄

比賽的成績。根據每組夾球的總個數評出男女生的冠軍組。再從男女生的冠軍組中選出最後的贏家。由於

男女生冠軍組的人數不等,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問題──求平均數。

教師出示兩組夾球情況統計圖,在師生共同根據統計圖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並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

之後,讓學生解決三個實際問題──求平均氣溫,求五名同學的平均身高,求同學們平均每周的飲水量。

之所以如此組織教學內容,是因為教師首先認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幾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和

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圖和統計表來表示統計的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單

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利用統計圖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索求平均數

的方法。為了讓學生認識平均數的特徵,教材結合「比一比」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根據統計圖討論哪個

組學生的整體實力強,引出平均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並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

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教師沒有讓學生比較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而是現場組織學

生分組進行夾玻璃球比賽,以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男女生組各自的冠軍時,問

題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時,則能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從而

引出問題──求平均數。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為學生准備了男女生冠軍組夾球個數

的統計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師最後又安排了三個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

(三)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選擇。不但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人特點

、學生年齡特徵選擇教學方法,還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仍以

「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1.通過豐富的實例,以統計為背景

,使學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

識,合理、靈活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3.了解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

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滲透對應思想,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

行教學設計時,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於是學生自己親自參加比賽,他們非常積極主動,通

過實際操作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讓學生決定男女生最後的冠軍組激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激

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組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男女生組夾球的平均數

決定最後的冠軍是公平的,從而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接下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根據現場比賽結果制

作的統計圖,思考當參賽人數不同時,怎樣確定冠軍組才是公平的。教師選擇了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

式理解「平均數」 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了解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

力,教師設計了三個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知識,還體會

到了數學的實際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展開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

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盡情的發揮。

三、教學效果的正確評價

教學設計中所提出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數

學學習歷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

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一位教師在「統計」一課的設計中,做了如下的教學效果評

價設計。

問題一:你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感覺怎麼樣?

請全體同學合作進行現場調查,看一看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有多少名同學很快樂、比較快樂,又有多少名

同學不開心,把調查所得到的數據製成統計表和統計圖,根據統計表和統計圖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並回答

問題。另外,請采訪不開心的同學,了解他們為什麼不開心,並幫助不開心的同學,爭取讓他們也能快樂

地學習和生活。

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能讓全體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的全過程,嘗試根據收集到的數據製作統計圖

表,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並回答數學問題,學會看統計圖表,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

可以為改進教學提供基本的依據。

問題二:給統計圖命名。

下面是一個畫好的統計圖,請觀察統計圖並回答問題。

(1)你認為這幅統計圖可能用來表示什麼?

(2)請按照自己的想法給這幅統計圖起名。

(3)請寫出根據這幅統計圖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解答時需要一定的創造性。評價教學效果時設計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考查

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學生是否具有統計的意識,是否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對

現實問題的了解情況。

教學效果評價的方式應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課堂上的應用練習,也應結合課堂觀察、對學生的訪談、

作業分析等綜合加以設計。通過比較全面的教學效果評價,了解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

、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基本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提供比較科學的依據。

教學設計是由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諸要素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組成的一個系統工程。

系統的整體觀認為,只有各組成部分和諧地統一、協調於系統的整體之中,才能達到整體的優化。所以,

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不僅要掌握每個子系統的特點、功能以及各子系統設計的方法與策略,還要

對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有深刻的認識,洞察每一子系統與整體教學目標的關系。只有這樣

才能綜觀全局,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進行整體優化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④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一、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教
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
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例如,同樣的「確定位置」一課,由於兩位教師確定了不同的
教學目標,因而形成了兩種不同水平的教學設計。一
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基於這一目標,教師給每
個學生發了一張寫有第幾列、第幾行的卡片,讓學生手拿卡片到前邊站好,然後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應的位置。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匯報是怎樣找到位置
的,最後達成了教學目標。從這節課的目標確定與教學過程設計來看,認知性教學目標是主體,盡管教學設計質朴,也考慮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但卻
造成了學生的單一認知發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體驗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另
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
確定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自主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在該目標的指導
下,教師首先讓學生嘗試用最簡捷的數學方法描述班級中一名同學的位置,然後把同學們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類比較,在此基礎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
特點──都是用「第3組、第2個」描述這位同學在班級中的位置的。此時教師指出,其實這名同學的位置還可以用(3,2)來表示,這種方法在數學中就叫「數對」。在師生共同研究了「數對」的讀寫方法之後,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活動──教師用手指一個學生,請這個學生用「數對」說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學生判斷正誤;教師說「數對」,請坐在相應位置的學生起立,其
他學生用手勢判斷對錯。最後教師還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砸蛋游戲,把代表每個學生位置的「數對」輸入電腦,同學們隨機叫停,這位幸運的同學就到前邊,在正確用
「數對」說出想砸的金蛋或銀蛋在方格紙上的位置後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後,電腦上會出現一句祝福的話。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對」確定
物體位置的簡捷性、唯一性,同時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享受了成功,體驗了快樂。通
過對以上兩個教學設計的對比,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關注認知、情感與
動作技能等目標的不同層次。布盧姆以學習者的外顯行為作為目標分類的基點,以行為的復雜程度作為劃分目標的依據,提出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六級分類──知
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克拉斯沃爾等人於1964年提出了情感
教學目標分類,並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將其分為五級:接受、注意,反應,價值化,價值觀的組織,價值或價值系統的性格化。辛普森將動作技能依次分為知覺、定
向、在指導下做出反應、機械化動作、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標分類為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基本依據,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要
對這三個目標領域統籌加以考慮,並把較高水平的目標當做影響內容的主題和根本目的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二、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要素(一) 分析學生情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必須進行學情分析,應著重分析學習者的起始能力、已經形成的背景知識和技能及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1.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加
涅對學習結果的分類及其關於學習條件的思想,為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提供了理論基礎及診斷的基本思路。加涅將學習的結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
息、動作技能及態度五類。根據智慧技能學習的不同復雜程度,他又在該范疇中分出若干個亞類,即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解決問題)。辨別是概念學習的
基礎,概念是規則學習的基礎,運用若干個簡單的規則是解決問題獲得高級規則的基礎。如「三角形的面積」一課,學生需要通過實驗,自己總結與概括三角形的面
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內容屬於規則學習的范疇,而規則學習的前提條件是獲得運用有關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這個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積」「等於」「底」「高」「乘」「除」七個概念,如果這七個概念中的任何一個概念沒有掌握,規則學習都將無法進行。同時,
學生必須掌握「剪」「拼」「轉化」等策略,否則將不能自主地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因此,准確地診斷學習者的起始能力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基本前
提。2.學習者背景知識的分析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總要與背景知識發生聯系,以有關知識──包括正規和非正規學習獲得的知識來理解知識,重構新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背景知識的分析,不僅包括對學生已具備的有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舊知識的分析,還包括對不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背景知識的分析。一位教師根據學生背景知識的不同,對「質數與合數」一課做了三種不同的教學設計。設計一: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根據農村中心校學生已經掌握了自然數、分類、奇數、偶數、約數等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16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2~16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分成兩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概括這兩類數的特徵,進而在教師的不斷追問下,師生共同概括出什麼叫質數,什麼叫合數。設計二:在校際交流活動中,根據縣實驗小學學生已經掌握的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59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1~59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進行分類(應該分成三類)。在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獨立嘗試概括、討論交流、匯報辯論,揭示出質數、合數的概念,明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設
計三:在「省優秀教師教學成果匯報會」上,根據班級學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已經知道了質數、合數的概念(盡管學生知道概念,但並沒有真
正理解概念),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理解質數、合數的概念,在師生的共同辨析爭論下,使全體學生真正理解質數、合數的內涵與外延。通過對「質數與合數」一課三種不同教學設計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正確地分析學習者的背景知識,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重要基礎。3.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埃
德·拉賓諾威克茲在《思維·學習·教學》一書中說:「作為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那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也許,我們只
是自以為了解了他們。」的確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了解學生,其實不然。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關注的是怎樣進行教學,而很少考慮學生是
怎樣學習的,學生是如何思維的。一位教師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復習體積單位並出示相應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
方米的正方體木塊,然後讓學生估計一個比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接下來讓學生用正方體的小木塊擺大小不同的各種長方體,並記錄得到的數據。在此基
礎上讓學生自主概括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在實際進行教學時,學生並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估計這個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而是說這個長方體的長大
約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寬大約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約是40厘米、50厘米、55厘
米等。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同樣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記錄長方體的長、寬、高及體積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記錄了小木塊的個數。造成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差異的
主要原因就是設計者缺乏對學生是如何進行思維的基本判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但要對學習者起始能力進行診斷,對學習者背景知識進行分
析,還應關注學生是如何思維的。另外,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的分析對達成教學目標也十分重要,也是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忽視的內容。(二)組織教學內容組
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教學內容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解決「教什麼、學什麼」的問題。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編寫特點,領會編者的意圖;
其次要把握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應分析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並通過合適的內容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一位教師是這樣組織「比一
比──求平均數」一課的教學內容的:上課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組(男生每組5人,女生每組4人)
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每組的記錄員記錄比賽的成績。根據每組夾球的總個數評出男女生的冠軍組。再從男女生的冠軍組中選出最後的贏家。由於男女生冠軍組的人
數不等,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問題──求平均數。教師出示兩組夾球情況統計圖,在師生共同根據統計圖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數的
方法並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之後,讓學生解決三個實際問題──求平均氣溫,求五名同學的平均身高,求同學們平均每周的飲水量。之
所以如此組織教學內容,是因為教師首先認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幾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圖和統計表來表示統計的結果,並
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利用統計圖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讓
學生認識平均數的特徵,教材結合「比一比」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根據統計圖討論哪個組學生的整體實力強,引出平均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
性,並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教師沒有讓學生比較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而是現場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夾玻璃球比賽,以
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男女生組各自的冠軍時,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時,則能引起學生的
思維沖突,從而引出問題──求平均數。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為學生准備了男女生冠軍組夾球個數的統計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求平均數的
方法。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最後又安排了三個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三)選擇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選擇。不但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人特點、學生年齡特徵選擇教學方法,還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1.通過豐富的實例,以統計為背景,使學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3.了
解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滲透對應思想,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
設計時,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於是學生自己親自參加比賽,他們非常積極主動,通過實際操作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讓學生決定男女生
最後的冠軍組激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組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男女生組夾球的平均數決定最後的冠軍是公
平的,從而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接下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根據現場比賽結果製作的統計圖,思考當參賽人數不同時,怎樣確定冠軍組才是公平的。教師選擇了
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數」 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
法。為了了解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設計了三個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知識,還體會到了數
學的實際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展開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盡情的發揮。三、教學效果的正確評價教
學設計中所提出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
過程;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一位教師在「統計」一課的設計中,做了如下的教學效果評價設計。問題一:你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感覺怎麼樣?請
全體同學合作進行現場調查,看一看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有多少名同學很快樂、比較快樂,又有多少名同學不開心,把調查所得到的數據製成統計表和統計圖,根據
統計表和統計圖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並回答問題。另外,請采訪不開心的同學,了解他們為什麼不開心,並幫助不開心的同學,爭取讓他們也能快樂地學習和生活。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能讓全體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的全過程,嘗試根據收集到的數據製作統計圖表,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並回答數學問題,學會看統計圖表,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可以為改進教學提供基本的依據。問題二:給統計圖命名。下面是一個畫好的統計圖,請觀察統計圖並回答問題。

(1)你認為這幅統計圖可能用來表示什麼?(2)請按照自己的想法給這幅統計圖起名。(3)請寫出根據這幅統計圖你所能想到的事情。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解答時需要一定的創造性。評價教學效果時設計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考查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學生是否具有統計的意識,是否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對現實問題的了解情況。教學效果評價的方式應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課堂上的應用練習,也應結合課堂觀察、對學生的訪談、作業分析等綜合加以設計。通過比較全面的教學效果評價,了解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基本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提供比較科學的依據。教
學設計是由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諸要素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組成的一個系統工程。系統的整體觀認為,只有各組成部分和諧地統一、協調於系統的整
體之中,才能達到整體的優化。所以,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不僅要掌握每個子系統的特點、功能以及各子系統設計的方法與策略,還要對各子系統之間的相
互聯系與相互制約有深刻的認識,洞察每一子系統與整體教學目標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綜觀全局,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進行整體優化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⑤ 談如何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一、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教
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
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例如,同樣的「確定位置」一課,由於兩位教師確定了不同的
教學目標,因而形成了兩種不同水平的教學設計。一
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基於這一目標,教師給每
個學生發了一張寫有第幾列、第幾行的卡片,讓學生手拿卡片到前邊站好,然後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應的位置。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匯報是怎樣找到位置
的,最後達成了教學目標。從這節課的目標確定與教學過程設計來看,認知性教學目標是主體,盡管教學設計質朴,也考慮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但卻
造成了學生的單一認知發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體驗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另
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
確定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自主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在該目標的指導
下,教師首先讓學生嘗試用最簡捷的數學方法描述班級中一名同學的位置,然後把同學們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類比較,在此基礎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
特點──都是用「第3組、第2個」描述這位同學在班級中的位置的。此時教師指出,其實這名同學的位置還可以用(3,2)來表示,這種方法在數學中就叫「數對」。在師生共同研究了「數對」的讀寫方法之後,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活動──教師用手指一個學生,請這個學生用「數對」說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學生判斷正誤;教師說「數對」,請坐在相應位置的學生起立,其
他學生用手勢判斷對錯。最後教師還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砸蛋游戲,把代表每個學生位置的「數對」輸入電腦,同學們隨機叫停,這位幸運的同學就到前邊,在正確用
「數對」說出想砸的金蛋或銀蛋在方格紙上的位置後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後,電腦上會出現一句祝福的話。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對」確定
物體位置的簡捷性、唯一性,同時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享受了成功,體驗了快樂。通
過對以上兩個教學設計的對比,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關注認知、情感與
動作技能等目標的不同層次。布盧姆以學習者的外顯行為作為目標分類的基點,以行為的復雜程度作為劃分目標的依據,提出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六級分類──知
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克拉斯沃爾等人於1964年提出了情感
教學目標分類,並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將其分為五級:接受、注意,反應,價值化,價值觀的組織,價值或價值系統的性格化。辛普森將動作技能依次分為知覺、定
向、在指導下做出反應、機械化動作、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標分類為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基本依據,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要
對這三個目標領域統籌加以考慮,並把較高水平的目標當做影響內容的主題和根本目的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二、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要素(一) 分析學生情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必須進行學情分析,應著重分析學習者的起始能力、已經形成的背景知識和技能及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1.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加
涅對學習結果的分類及其關於學習條件的思想,為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提供了理論基礎及診斷的基本思路。加涅將學習的結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
息、動作技能及態度五類。根據智慧技能學習的不同復雜程度,他又在該范疇中分出若干個亞類,即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解決問題)。辨別是概念學習的
基礎,概念是規則學習的基礎,運用若干個簡單的規則是解決問題獲得高級規則的基礎。如「三角形的面積」一課,學生需要通過實驗,自己總結與概括三角形的面
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內容屬於規則學習的范疇,而規則學習的前提條件是獲得運用有關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這個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積」「等於」「底」「高」「乘」「除」七個概念,如果這七

⑥ (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談談對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方面的一些看法或體會

新課抄標要求教師將更襲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這就需要我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只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真正的使得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程引入方面 盡量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當中來。

⑦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李曉梅

(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3)

摘要:教學設計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應主要圍繞三個基本問題展開: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要素;正確評價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ID),亦稱教學系統設計,是面向教學系統、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特殊的設計活動,是運用現代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傳播學、教學媒體論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方法,試行解決方法,評價試行結果並在評價基礎上改進設計的一個系統過程。教學設計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它必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作為一門藝術,它需要融入設計者諸多的個人經驗,並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進行再創造,同時靈活、巧妙地運用教學設計的方法與策略。那麼,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才能使其不但具備設計的一般性質,同時還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讓其更加充分地體現教學設計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國著名的教學設計研究專家馬傑(R.Mager)指出:教學設計依次由三個基本問題組成。首先是「我去哪裡」,即教學目標的制訂;接著是「我如何去那裡」,包括學習者起始狀態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的選擇;最後是「我怎麼判斷我已到達了那裡」,即教學的評價。教學設計是由目標設計、達成目標的諸要素的分析與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所以,要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必須圍繞以上三個基本問題展開。

一、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例如,同樣的「確定位置」一課,由於兩位教師確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因而形成了兩種不同水平的教學設計。

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基於這一目標,教師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張寫有第幾列、第幾行的卡片,讓學生手拿卡片到前邊站好,然後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應的位置。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匯報是怎樣找到位置的,最後達成了教學目標。從這節課的目標確定與教學過程設計來看,認知性教學目標是主體,盡管教學設計質朴,也考慮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但卻造成了學生的單一認知發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體驗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

另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自主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在該目標的指導下,教師首先讓學生嘗試用最簡捷的數學方法描述班級中一名同學的位置,然後把同學們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類比較,在此基礎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點──都是用「第3組、第2個」描述這位同學在班級中的位置的。此時教師指出,其實這名同學的位置還可以用(3,2)來表示,這種方法在數學中就叫「數對」。在師生共同研究了「數對」的讀寫方法之後,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活動──教師用手指一個學生,請這個學生用「數對」說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學生判斷正誤;教師說「數對」,請坐在相應位置的學生起立,其他學生用手勢判斷對錯。最後教師還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砸蛋游戲,把代表每個學生位置的「數對」輸入電腦,同學們隨機叫停,這位幸運的同學就到前邊,在正確用「數對」說出想砸的金蛋或銀蛋在方格紙上的位置後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後,電腦上會出現一句祝福的話。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對」確定物體位置的簡捷性、唯一性,同時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享受了成功,體驗了快樂。

通過對以上兩個教學設計的對比,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關注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等目標的不同層次。布盧姆以學習者的外顯行為作為目標分類的基點,以行為的復雜程度作為劃分目標的依據,提出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六級分類──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克拉斯沃爾等人於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學目標分類,並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將其分為五級:接受、注意,反應,價值化,價值觀的組織,價值或價值系統的性格化。辛普森將動作技能依次分為知覺、定向、在指導下做出反應、機械化動作、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標分類為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基本依據,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要對這三個目標領域統籌加以考慮,並把較高水平的目標當做影響內容的主題和根本目的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

二、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要素

(一) 分析學生情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必須進行學情分析,應著重分析學習者的起始能力、已經形成的背景知識和技能及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

1.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

加涅對學習結果的分類及其關於學習條件的思想,為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提供了理論基礎及診斷的基本思路。加涅將學習的結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及態度五類。根據智慧技能學習的不同復雜程度,他又在該范疇中分出若干個亞類,即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解決問題)。辨別是概念學習的基礎,概念是規則學習的基礎,運用若干個簡單的規則是解決問題獲得高級規則的基礎。如「三角形的面積」一課,學生需要通過實驗,自己總結與概括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內容屬於規則學習的范疇,而規則學習的前提條件是獲得運用有關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個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積」「等於」「底」「高」「乘」「除」七個概念,如果這七個概念中的任何一個概念沒有掌握,規則學習都將無法進行。同時,學生必須掌握「剪」「拼」「轉化」等策略,否則將不能自主地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因此,准確地診斷學習者的起始能力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基本前提。

2.學習者背景知識的分析

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總要與背景知識發生聯系,以有關知識──包括正規和非正規學習獲得的知識來理解知識,重構新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背景知識的分析,不僅包括對學生已具備的有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舊知識的分析,還包括對不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背景知識的分析。

一位教師根據學生背景知識的不同,對「質數與合數」一課做了三種不同的教學設計。

設計一: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根據農村中心校學生已經掌握了自然數、分類、奇數、偶數、約數等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16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2~16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分成兩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概括這兩類數的特徵,進而在教師的不斷追問下,師生共同概括出什麼叫質數,什麼叫合數。

設計二:在校際交流活動中,根據縣實驗小學學生已經掌握的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59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1~59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進行分類(應該分成三類)。在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獨立嘗試概括、討論交流、匯報辯論,揭示出質數、合數的概念,明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設計三:在「省優秀教師教學成果匯報會」上,根據班級學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已經知道了質數、合數的概念(盡管學生知道概念,但並沒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理解質數、合數的概念,在師生的共同辨析爭論下,使全體學生真正理解質數、合數的內涵與外延。

通過對「質數與合數」一課三種不同教學設計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正確地分析學習者的背景知識,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重要基礎。

3.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

埃德·拉賓諾威克茲在《思維·學習·教學》一書中說:「作為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那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也許,我們只是自以為了解了他們。」的確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了解學生,其實不然。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關注的是怎樣進行教學,而很少考慮學生是怎樣學習的,學生是如何思維的。一位教師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復習體積單位並出示相應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體木塊,然後讓學生估計一個比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接下來讓學生用正方體的小木塊擺大小不同的各種長方體,並記錄得到的數據。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概括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在實際進行教學時,學生並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估計這個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而是說這個長方體的長大約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寬大約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約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同樣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記錄長方體的長、寬、高及體積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記錄了小木塊的個數。造成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設計者缺乏對學生是如何進行思維的基本判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但要對學習者起始能力進行診斷,對學習者背景知識進行分析,還應關注學生是如何思維的。另外,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的分析對達成教學目標也十分重要,也是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忽視的內容。

(二)組織教學內容

組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教學內容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解決「教什麼、學什麼」的問題。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編寫特點,領會編者的意圖;其次要把握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應分析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並通過合適的內容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一位教師是這樣組織「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的教學內容的:

上課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組(男生每組5人,女生每組4人)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每組的記錄員記錄比賽的成績。根據每組夾球的總個數評出男女生的冠軍組。再從男女生的冠軍組中選出最後的贏家。由於男女生冠軍組的人數不等,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問題──求平均數。教師出示兩組夾球情況統計圖,在師生共同根據統計圖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並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之後,讓學生解決三個實際問題──求平均氣溫,求五名同學的平均身高,求同學們平均每周的飲水量。

之所以如此組織教學內容,是因為教師首先認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幾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圖和統計表來表示統計的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利用統計圖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讓學生認識平均數的特徵,教材結合「比一比」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根據統計圖討論哪個組學生的整體實力強,引出平均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並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教師沒有讓學生比較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而是現場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夾玻璃球比賽,以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男女生組各自的冠軍時,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時,則能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從而引出問題──求平均數。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為學生准備了男女生冠軍組夾球個數的統計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最後又安排了三個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

(三)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選擇。不但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人特點、學生年齡特徵選擇教學方法,還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1.通過豐富的實例,以統計為背景,使學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3.了解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滲透對應思想,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於是學生自己親自參加比賽,他們非常積極主動,通過實際操作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讓學生決定男女生最後的冠軍組激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組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男女生組夾球的平均數決定最後的冠軍是公平的,從而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接下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根據現場比賽結果製作的統計圖,思考當參賽人數不同時,怎樣確定冠軍組才是公平的。教師選擇了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數」 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了解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設計了三個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知識,還體會到了數學的實際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展開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盡情的發揮。

三、教學效果的正確評價

教學設計中所提出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一位教師在「統計」一課的設計中,做了如下的教學效果評價設計。

問題一:你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感覺怎麼樣?

請全體同學合作進行現場調查,看一看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有多少名同學很快樂、比較快樂,又有多少名同學不開心,把調查所得到的數據製成統計表和統計圖,根據統計表和統計圖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並回答問題。另外,請采訪不開心的同學,了解他們為什麼不開心,並幫助不開心的同學,爭取讓他們也能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能讓全體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的全過程,嘗試根據收集到的數據製作統計圖表,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並回答數學問題,學會看統計圖表,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可以為改進教學提供基本的依據。

問題二:給統計圖命名。

下面是一個畫好的統計圖,請觀察統計圖並回答問題。

(1)你認為這幅統計圖可能用來表示什麼?

(2)請按照自己的想法給這幅統計圖起名。

(3)請寫出根據這幅統計圖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解答時需要一定的創造性。評價教學效果時設計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考查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學生是否具有統計的意識,是否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對現實問題的了解情況。

教學效果評價的方式應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課堂上的應用練習,也應結合課堂觀察、對學生的訪談、作業分析等綜合加以設計。通過比較全面的教學效果評價,了解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基本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提供比較科學的依據。

教學設計是由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諸要素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組成的一個系統工程。系統的整體觀認為,只有各組成部分和諧地統一、協調於系統的整體之中,才能達到整體的優化。所以,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不僅要掌握每個子系統的特點、功能以及各子系統設計的方法與策略,還要對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有深刻的認識,洞察每一子系統與整體教學目標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綜觀全局,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進行整體優化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李曉梅(1966— ),女,遼寧沈陽人,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小學教育研訓部副主任,中學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馬雲鵬,張春莉.數學教育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埃德·拉賓諾威克茲.皮亞傑學說入門──思維·學習·教學[M].杭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現代教學設計應用模式[M].盛群力,獻華,編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⑧ 如何從整體的層面對初中數學更好進行教學設計

《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教學設計是在分析學生的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條件以及教學系統組成特點的基礎上,統籌全局,進行構造和選擇具體教學方案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改變落後陳舊的教學觀,認真領悟新課程理念,明確新課程理念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新觀念帶來新變化.
課堂教學設計主要涉及六個內容:①解決「為什麼教」的問題:就是從學習的需要分析開始,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期望水平之間的差距,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②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即編者意圖、內容框架、主要觀點、問題設置等;③進行學習者分析;④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即學生應該掌握什麼樣知識和技能;⑤解決「怎麼教」的問題:確定教學策略,考慮如何實現教學目標或學習目標;⑥對教和學的行為作出評價.
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針對搞好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摸索出以下三個方面的認識,供同學們參考,如有不妥,請指正為謝!
一、我們的教學設計要依據《課標》的具體要求,明確思路.
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具體內容,而教材又是根據《新課程標准》編寫的,《課標》在整個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它起了方向和導航作用.教學目標的設置包括三個方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維目標.三維目標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
二、 我們的教學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抓住起點.
教學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依據是學生分析,即我們平時所講的學情分析.我們用的教材,以前稱為「教本」而現在叫做「學本」,「學本」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在老師的組織幫助下,學生自己學.因此教學設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教材或從老師假想的問題出發.比如:在七年級《走進數學的世界》的教學中,我能根據課堂教學活動,有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進入到教學情境中,不斷反思自我,讓數學伴我們成長,讓同學們輕松走進數學的世界.三、 我們的教學設計要抓住教學關鍵,突出重點,激發興趣 在課堂實際教學中,面對不同的學生,重點、難點也會有所變化.教材是新課標的重要載體,教材內容僅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如只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這會使上課產生沉悶的氣氛.同樣的教材內容,同樣的學生基礎,由於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處理,教學效果就不一樣.例在如在講授三角形知識在各方面的廣泛應用時,可以啟發學生: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數學知識只有同實際運用相結合,才能體會到它的使用價值.另外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給學生針對性的布置一些作業,或者建議學生觀察了解數學知識在各個方面的應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實踐,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的習慣.,我始終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方法為重點,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最終攻克難點,突出重點.因此教師應依據多變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年齡的教學對象,靈活設計教學環節.

⑨ 如何對: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比多少》教學設計進行修訂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比多少》教學設計

第一單元 《比多少》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8頁,書中練習題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數一數、比一比、擺一擺的活動中,體驗一些比較的方法。初步理解「同樣多」、「多」、「少」的含義。
2.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花、○和△等卡片。
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伸出我們的左手,再伸出我們的右手,請大家看一看,是左手的手指多,還是右手的手指多?還是一樣多呢?你怎麼知道的呢?
同學們真聰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多少。
2、創設情景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邊請看大屏幕,邊聽故事。
看這是誰?這又是誰呢?同學們看一看,他們在做什麼呢?
學生可能會說:小兔搬磚、小豬扛木頭,他們在幫小兔蓋房子等。
(滲透互相幫助的德育教育)數一數,有幾只小兔?每隻小兔搬了幾塊磚?
第二環節觀察交流,探究新知
1.理解「同樣多」。
就像一位小朋友說的那樣,有4隻小兔,1隻小兔搬1塊磚,你能擺出來,讓大家一眼就看清楚嗎?
學生活動。
學生嘗試擺,拿出手中的學具盒,用三角表示小兔,用○表示磚。
對學生擺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選有代表性方法的學生展示。
小朋友們評一評,你認為哪種擺法好?好在哪裡?
課件操作(1隻小兔搬1塊磚。邊說邊用小圓點把小兔和磚連起來),正好都對上,沒有多餘的,我們就說小兔的只數和磚的塊數同樣多。(板書:同樣多)學生讀。
你能邊指圖邊用「同樣多」說一說嗎?
同桌互說。
請同學們找一找,在圖中還有同樣多的事物了嗎?
2.認識「多」、「少」。
我們會用一個對一個的方法比較小兔和磚的數量了。圖中還可以比什麼?
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數量同樣多的物體進行比較,另一種是數量不一樣多的物體進行比較。
我們一起來比一比3隻小豬和4根木頭,你能用一個對一個的方法擺一擺,比一比嗎?
1隻小豬對1根木頭,小豬沒有多餘,而木頭有多餘,就是木頭多,小豬少,我們就說木頭的根數比小豬的只數多,小豬的只數比木頭的根數少。(板書「多 少)
用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
你能用誰比誰多、誰比誰少來說一說其他物體的比較嗎?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強化認知
1.探索生活。
同學們,表現非常出色,找到了圖中的數量關系。那在我們的周圍,你還能發現那些同樣多,還有多出與少出的事物呢?
學生自由觀察、交流、評價。
2.在多的後面打對。
3. 在少的後面打對。
4.動手操作。
(1)聽老師提要求擺一擺。
a.每一行擺4個圓,在圓的下面擺三角形,三角形比圓多一個。第二行擺幾個三角形?
b.第一行擺五朵花,第二行擺的比第一行少一朵,第二行擺幾朵花?
c.可讓學生自己任意的擺,然後用一句話說一說你是怎麼擺的?
5.動腦筋思考
課堂總結,暢談收獲。
這節課你又有什麼收獲?
小結:通過學習和比較,我們知道物體有多、有少、還有同樣多之分,在比較「多少」中我們認識了一一對應,並掌握了比較的方法。
五、課後作業
1.練習一的第3、4題。
2.《教材全練》第二頁
板書設計
同樣多
(兔子和磚 蘋果和小豬 小兔和蘿卜)
小兔比小豬多 小豬比小兔少
小兔比金魚多 金魚比小兔少

閱讀全文

與數對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