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學設計中,教師為什麼要對聽力文本材料進行分析
教學內容和目標任務本課例的教學內容是《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三回課時Section。B(「— 4b)。本答課是在學生基本掌握have/has been doing目標語言的基礎上,圍繞hobby這個話題安排教學內容,通過聽、說、讀、寫來加深學生對現在完成時態的正確理解。本課主要語言功能項目是談論人們不同的收藏,目標語言為「How long have you been doing...?」和 「How many…?」,主要技能目標為培養學生的聽力與閱讀能力,側重四項基本技能中 「聽」和「讀」的培養。本課中的聽力教學為下一環節閱讀教學作好鋪墊。以一節課45分鍾計,聽力部分的教學以不超過20分鍾為宜,如果按照常規聽力教學流程「聽前—聽中—聽後」進行教學,課時比較緊張。二,學情分析本次評比活動採用借班上課的形式進行。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初中,學英語基礎薄弱。英語是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動機是為了取得好成績。除了英語課堂和英語課後作業,農村初中學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不接觸英語,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差,聽力訓練基本局限於課堂,聽力水平有限。
『貳』 課文華南虎
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追求自由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獨立人格。
2.培養學生通過鑒別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
3.誦讀品味詩歌,了解詩歌形象的象徵意義,欣賞詩歌形象。
『叄』 閱讀教學設計如何從文本中提取主幹問題略談
□舟山二中 王舟勇
閱讀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常令我們的年輕教師無所適從。其實,只要把握好教學設計中的核心環節,閱讀教學就會有思路,有質量,有底氣。
舉個例子。《鴻門宴》裡面的人物繁多,事件錯綜復雜。教學這樣篇目,一時間真的會讓人無從下手。我聽過一些教師教這一篇目的公開課,總覺得他們在閱讀教學設計時缺少了什麼。同時,也正是這個「什麼」的缺失,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教的人思路不甚清晰,聽者的思維總是被教者牽制著走。那麼,《鴻門宴》這一課教學設計的「什麼」是什麼呢?我覺得應該是對劉項斗爭起到關鍵作用的東西。如果能夠拎出這個「什麼」,就能解決設計的核心問題。
有人從劉項兩人的性格入手進行教學設計,這樣做本也無可厚非。但從文本內容的側重來看,性格問題似乎並不是作者想要突出的。文本交代了眾多人物的言行,作者像是要揭示雙方陣營的某種反差。如果細細比較劉項各自部下的表現,那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項羽集團,真正能夠給予項羽幫助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季父項伯為了一己之私,連夜通風報信,被劉邦糖衣炮彈擊中,而後成為劉邦集團的有力外援;都尉陳平於劉邦逃脫之際出去召喚劉邦,眼見著張良眾人密謀逃跑,卻不積極採取行動,任由劉邦「置車騎而去」;而亞父范增,作為項羽集團的核心成員,是一個真正能為項羽未來考慮的人,可惜有點師心自用,與項羽的溝通不夠,同時,作為一個謀士,盤算也很不周密,在一個小小的宴會場所,竟未能挑選一個武藝超群的刺客去結果劉邦,而令良機痛失,遂成千古恨事!而劉邦集團則不同,為劉邦出死力者甚眾。謀士張良「為韓王送沛公」,大難臨頭卻心懷忠義,談吐間胸襟坦白,行事時縝密周到,可謂殫精竭慮義薄雲天;參乘樊噲有勇有謀,闖帳護主,外在看似粗俗魯莽,內里卻是如發心細,正是他,硬生生把劉邦救離虎穴。在這場斗爭中,劉邦就是因為身邊有這樣的一些追隨者,才化險為夷,最終掌握了斗爭的主動權。所以,從這點上看,正是雙方陣營的人心向背決定了鴻門宴的結果。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出類似「項羽的手下支持項羽打劉邦么?」「劉邦的手下面對重重殺機團結一致么?」這樣的主幹問題,讓教學的內容始終圍繞著這個「什麼」展開,既把教學的內容積極整合起來,又能夠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里,最後水到渠成地獲得文本真正要告訴他們的思想層面上的一些東西。而通過《鴻門宴》的學習,學生們就可以從中獲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否用對人決定事業的成敗」「人心齊泰山移」等良好的教益。
有教師提倡「一節課就講清一個問題」,這個提法是相當有道理的。事實上,一節閱讀教學課的設計,如果能夠抓住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幹問題,考慮讓學生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進行探究,那麼,閱讀教學設計中的核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這個主幹問題的設計,卻是大有講究的。
一要緊扣文本,領悟其中意旨。我們應該了解,主幹問題的設計是依託作品主旨進行的,如果文本解讀得到位,設計的主幹問題就能夠提挈文本內容,引領學生開展有益而深入的文本探究。反之,則不然。蘇教版《語文必修二》里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作品,可是許多教師覺得難教。的確,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歷史事件的久遠性、作者表達習慣的獨特性等因素制約著文本的解讀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就更應該作為文本解讀的著力處。只要細讀文本,就會形成「標題為何用省略號?」「一個中學生為何為何走上戰場?」「為何炮聲和陣亡將士紀念碑在主人公的心目中會如此優美?」「既然回到了母校為何不敢馬上確認?」「為何反復描寫學校的藝術布置」「認出了比爾格勒卻為何不喊名字只喃喃地說『牛奶』?」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可以發現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主人公內在的思想變化。參戰前狂熱,受傷後「震撼」,這中間到底是什麼在促使其轉變呢?那就是作品要告訴世人的真相:軍國主義思想對青少年的毒害。這個作品理解到這一層,才算解讀到位,也只有理解到這一層,主幹問題的設計才有了依託。可以形成這樣的主幹問題:是什麼促使主人公在參戰前和受傷後對於戰爭的感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主幹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概括主人公參戰前和受傷後兩段經歷,深入去探討主人公思想變化的根源。如果我們的年輕教師們明白了這個點,就能形成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思路:教師深入文本生成問題——找准解讀著力點——領悟文本的主旨——設計主幹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
二要根據體裁,依循一般思路。前些日子有一個高中語文年輕教師閱讀教學設計大賽,設計的文本是歐陽修的《秋聲賦》。從設計的教案來看,絕大部分年輕教師,還沒有具備根據文本主旨迅速地從文本中提取主幹問題的能力。事實上,這些年輕的語文教師們已經比較到位地理解了《秋聲賦》的主旨——「人事憂勞甚於秋之肅殺」。可是,在主幹問題的設計上,卻顯得不夠周密有點避重就輕顧此失彼了。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在於體裁意識的缺乏。因為,同一類體裁的文章,有其相同的體裁特徵和行文思路。就散文而言,「形散而神不散」是其主要特徵,「引入」——「鋪陳」——「升華」是其一般行文思路。《秋聲賦》圍繞主旨,逐層表達作者對於「秋聲之悲」的獨特見解。第一層引出秋聲之悲;第二層多方鋪展,揭示「秋聲之悲,悲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後表達對人生的深刻認識:「秋聲之悲,更悲在原本可以擁有一秋的人生,卻因為人事憂勞而不得完全擁有」。若能根據體裁依循一般思路,對文本進行如上解讀,主幹問題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它可以設計為「秋聲之悲,悲在什麼?」。我們知道,無論記敘性的,還是議論性文本,總也是有其這一類的特徵,把握這些對於閱讀教學的設計是十分有益的。
三要開渠引流,吸收眾人見解。語文閱讀教學主幹問題的設計,應該是一項開放性工作。懂得借鑒,善於吸收,方能把此項工作做得更好。就拿《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來說,年輕的教師們,大多會依循悼辭的一般寫法,來設計主幹問題。而我卻發現過與眾不同的一例,設計者把主幹問題設定為「馬克思主要貢獻中最主要的貢獻是什麼」,引導著學生去發現作者行文構思的匠心之處。這樣的設計讓閱讀教學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所以,語文教師要依循更適合所教學生標准,善於辨別,比較優劣,在閱讀教學的主幹問題設計上越做越好。
事實上,閱讀教學的主幹問題設計能力,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必須具備的。如果用一篇議論文章來比喻一節課,那麼,設計一個主幹問題就好比提出了一個中心論點。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同時,也只有圍繞了這個「中心論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多層面的探討,逐漸深入的挖掘,才能得以實現。這樣看來,語文教師還真得重視主幹問題的設計,不斷從閱讀教學中獲得新的認識。
『肆』 【收集】李家棟老師談如何解讀文本
對於語文學科的教學,李家棟老師指出:「學生是一顆顆生命的種子,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孩子在語文教學中綻放生命的活力,在閱讀課上感受生命的精彩,享受生命的樂趣。」李家棟老師作為山東省小語教學的帶頭人,在全國閱讀教學優質課評比中,帶領青年教師用僅僅兩天的備課時間,每次都奪得一等獎第一名。究竟有什麼秘訣呢?他說,非常簡單,其實就是四個字——解讀教材。
一、解讀文本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解讀教材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
不重視文本的解讀,認為解讀文本時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上,結果導致本末倒置。2.
教師不能自主地解讀文本,主要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來解讀文本,比如,看名師教案、搜集有關案例、看參考書等。3.
教師沒有能力解讀文本,導致沒有解讀效果。
二、解讀文本的策略
針對這種情況,李家棟老師提出解讀文本的策略。1.
驅除功利,用放鬆的心態閱讀文本。
,想:「我應該把什麼交給孩子?」比如,組織孩子進行春遊時,要孩子帶筆記本,要寫作文,這種功利性一下子就讓孩子倒了胃口。我們所說的驅除功利,就是指不管幹什麼都要享受享受干什麼的樂趣。因此,我們在閱讀文本時,就要享受讀書的樂趣,這樣,在讀文本時,要像日常欣賞美文以外,要像游覽大自然的美麗風景一樣,慢慢走,慢慢欣賞,而不要總去想要抓哪些點,要用什麼方法。這樣做,就能使我們教師享受到教學的愉悅,享受到讀書的愉悅,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2.
充分閱讀,用心體會。
以《爬天都峰》為例,這篇課文主要講一個小姑娘——「我」和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一起互相鼓勵,爬上天都峰的事情。我們在給孩子講解文章時,一般也就停留在文本這個層面,所以很難深入下去。一篇文章,除了直觀地再現生活外,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中吸取生活經驗。以這篇文章為例,它就是讓孩子知道人的一生遇到困難時的態度和方法。只有這樣,將文本中的人文性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才能給孩子更多的啟迪,我們的文本才能發揮更大的人文效應。(2)聯系作者的心境或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中,第三句寫「孤帆遠影碧空盡」
,很多老師都把它解釋成「一葉小舟越走越遠,消失在天際。」整個長江之上難道就只有這一葉小舟嗎?絕對不是!而這「孤帆」二字恰恰反映出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厚情誼。江上小舟雖多,但李白的眼裡只有孟浩然,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這一葉輕舟。所以說,當我們解讀文本時,一定要聯系作者的心境,聯系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3)通過朗讀來體會
朗讀是解讀文本最好的方法。通過朗讀,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蘊含的思想感情全都呼之欲出,所以,每一次朗讀都是對文本的一次全新的闡釋,很多名師都對朗讀情有獨鍾。像於永正老師的朗讀恰恰表達了對文本解讀後的結果。3.
找准生發感受的語言點
現在,我們很多老師都非常注意學習名師,但往往只學了其形,沒有學其神,因此,每一位教師在學習名師時都應該注意總結:名師都抓住了那些語言點展開教學。以《給予樹》為例,王雷英老師其實只抓住了兩個點,一是抓住了詞語——沉默不語,二是抓住了句子——「我們已經……可她……」因此,在解讀文本時,我們要注意,是誰讓你感動?人物的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然後,根據這些讓你感動的地方去找准語言點,圍繞語言點展開。4.
換位思考,多想想學生閱讀的方式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這樣,在設計時才能有的放矢。5.
讀懂編者的意圖,恰當確定教學目標。
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解讀教材的能力。(1)多閱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提高自身文學、文化素養。(2)多角度思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伍』 華南虎 教案答案
教學目標:
1、有情誦讀,聯系背景,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基本把握詩歌主旨。
2、抓住關鍵,品味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讀賞析,形象探究,感受詩歌中濃厚的象徵意義。
4、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鄙棄世俗、勇於抗爭,特別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感悟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體驗,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及其象徵意義。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看猛虎圖片,激趣引讀
1、圖片出示:教師出示老虎圖片,學生感受老虎風采。
①看了圖片後你有什麼感受呢?(獸中之王)
②誰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華南虎呢?
虎氏家族本有八個亞種:東北虎、(西伯利亞虎)、華南虎、孟加拉虎、南亞虎、蘇門虎、爪哇虎、裏海虎、巴厘虎。本世紀三十年代,巴厘虎率先滅絕;六十年代,裏海虎也絕種;七十年代,最後一隻爪哇虎又在地球上消失了。不到五十年,先後三個虎種和這個世界告別。
1949年時,華南虎有4000隻,八十年代初剩下150至200隻,現在有關專家預測,20隻左右。1973年5月,國務院在《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條例》(草案)中,把華南虎列為三級保護動物;1977農林部又頒布文件,將其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79年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華南虎被國際上列為世界最瀕危和第一需要保護的物種。 50年代末東北虎就與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一道被列入保護范圍,而當時華南虎卻被列為"害蟲"。50年代,僅一個福建省,解放軍和民兵捕殺的華南虎有案可查的便達530餘只。並出了無數打虎"英雄"。
目前尚存的其它四種虎還有:孟加拉虎:大多生活在印度,也有一些穿過了尼泊爾、孟加拉、不丹等。估計野生的孟加拉虎的數量大約為3159至4715隻; 蘇門答臘虎:僅生活在蘇門答臘,棲息的范圍從平原森林到高山。現存的它們,大約有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是所有種類的老虎中最小的一種;東北虎估計野生還有360至406隻。東北虎是8個亞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東北虎的桔黃色要比其它種的虎淡一些,它的條紋不是黑色而是棕色,條紋的間隔比較寬。它的胸部與腹部都為白色,其頸部環有一圈非常厚實的白色毛;東南亞(印支虎)分布在泰國的中部,在中國南部、柬埔寨、寮國、越南和馬來西亞半島也一樣能發現印支虎。估計還有1227至1785隻野生的印支虎。還有大約60隻生活在亞洲和美洲的動物園中。它比起孟加拉虎來更小而且毛色更暗一些,條紋既短又窄。印支虎的食物是野豬、野鹿和野牛。在理想的棲息地中,一般是每100平方公里可有4至5隻成虎。
( 《北京晚報》 )
華南虎是現代虎的八個亞種之一,為中國特有,所以又稱中國虎。原分布於華南、華中、華東、西南等廣大地區。體型較小,尾較細短;毛較短;毛色較深;身上有黑色條紋,寬而密集,體側常出現上下兩紋相接連成的菱形紋;毛皮幅大艷麗;性格兇猛,動作敏捷。華南虎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然而今日,華南虎的分布范圍日益縮小,存活數目極少,野外數量不過20隻左右。目前,華南虎已被國際上列為世界最瀕危和第一需要保護的物種。
2、激趣引讀:
師:老虎歷來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為古今中外文人描繪抒寫的對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貴一直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華南虎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具體感受一隻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檢查預習情況。(生難字詞)
三、詩歌朗誦,整體感知
1、詩歌誦讀:
①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
②學生比讀(可配背景音樂)、評讀詩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師朗讀指導: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
2、整體感知:
①詩歌誦讀後,你對華南虎有怎樣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簡潔的一句話評價一下華南虎嗎?
可用如下句式:華南虎是一隻 老虎
(威嚴、高傲、嚮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維護著自己的尊嚴)
四、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這是一隻怎樣的老虎?(詩中有沒有關於老虎外形的描寫?)
斑斕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長又粗的尾巴;健壯的腿;破碎的、凝結著濃濃鮮血的趾爪;破碎的牙齒;火焰似的斑紋;
②詩人筆下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只老虎具有什麼樣的個性?試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討論明確:這是一隻有著美麗的容貌和強健的形體的華南虎,但被囚於人類的牢籠中,遠離了山林。它具有維護尊嚴、嚮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的個性。
詩句如:
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安詳地卧在一個角落——高傲不羈。
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嚮往自由、追求獨立。
灰灰的水泥牆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不屈服於壓迫,勇於抗爭。
③對華南虎,「觀眾」和「我」持什麼態度?你對「我」與眾人的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討論明確:「觀眾」對華南虎「砸」「呵斥」「勸誘」,態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從老虎的「悲憤」中,感到了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被觸動,有所覺醒。(學生可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初步理解詩意:
通過剛才的簡要分析,談談你對這首詩的感受?
學生最有可能談到環保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談感受。
3、理解象徵:
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象徵意義。所謂象徵,就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間接地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麼
①華南虎及「鐵籠」分別象徵什麼呢?
討論明確:華南虎是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的象徵。
「鐵籠」禁錮自由、代表邪惡。
②詩中的「觀眾」又代表著一個怎樣的群體呢?
討論明確:詩中的「觀眾」冷漠粗暴、庸俗無聊,是一個沒有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群體。
詩人以華南虎作為象徵,表現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4、合作探究:(難句理解)
請學生找出值得品析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或質疑。
①華南虎的心靈為什麼會感覺「屈辱」?
討論明確:感到「屈辱」有兩層含義:淺層意思是為自己的尊嚴被踐踏、自由被剝奪而感到「屈辱」;深層意思是為生活在這個自由被剝奪、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還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憐而可笑的觀眾?」觀眾為什麼是「可憐而可笑的」?
觀眾用「砸」、「呵斥」、「勸誘」等方式來對待華南虎,而且不知道自己踐踏華南虎的尊嚴是無恥的,在高貴的華南虎面前他們顯得多麼卑微和可笑;卑微的觀眾害怕華南虎,隔著兩道鐵柵欄仍感到「膽怯」,豈不顯得可憐?
③在華南虎面前,「我」為什麼會感到「羞愧」?
討論明確:「我」作為庸俗大眾中的一員,來「觀賞」老虎。在「不羈的靈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靈的墮落。
④為什麼「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
討論明確:這是在表現華南虎對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頌華南虎在逆境中爆發的充滿野性的熾熱生命力。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引出新課。
二、提供背景,主旨探討
這首詩有沒有什麼更深的含義呢?
——提供背景,主旨探討
1、提供背景:這首詩作於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牛漢正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幹校勞動改造(「文革」中,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里見到了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這只老虎的形象強烈地觸動了詩人的情思,回到幹校後,他就寫下了這首《華南虎》(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
關於作者:我國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詩歌國度,代有輩出的詩人。但不是所有的詩人都能獲得卓越的成就。只有把自己的命運與時代和民族緊密聯系在一起,並通過獨特個性深刻感受歷史的脈搏和人民的心聲而又富有才華的詩人,才能在詩歌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在跨越20世紀到21世紀的中國詩人中,牛漢同志是命運坎坷、經歷豐富的一位少數民族詩人。他有蒙古族的血統,早年即嚮往革命,1946年他曾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捕入獄,出獄後又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那時,他即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七月」派詩群的一員,以自己富於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喚民主的歌聲,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新中國成立後,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線,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為保家衛國而戰。但1955年後,不幸在所謂「胡風集團」的冤案中被牽連,受到不應有的對待而被迫中斷寫作。復出後,他迅即放聲歌唱,參與主持大型刊物《中國》,並長期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擔任編輯,主編《新文學史料》。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他不但與綠原共同編輯「七月」派的20人詩集《白色花》,為這個解放前曾經存在共同志趣的詩群留下可貴的紀念;他個人更新作頻頻。他的詩集《溫泉》曾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新詩獎;他還出版了《海上蝴蝶》、《沉默的懸崖》、《蚯蚓和羽毛》、《牛漢抒情詩選》等多種詩集。他雖年事漸高,卻老而益壯,至今勤奮筆耕不輟,除了詩作,他還有散文集《滹沱河與我》、《螢火集》和評論集《學詩手記》等問世。
由這些,我們能否得到一些提示讓我們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環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與華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討:
詩歌結尾作者說「我終於明白……」「我」明白些什麼?(生補充,口頭回答)這里蘊涵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學習本詩有什麼現實意義?
討論明確:
「我」明白了被人類囚禁在籠中的不只是一隻老虎,而且是一個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這個「不羈的靈魂」面前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
「我」明白了在悲愴和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保持獨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奮然前行。
作者寫這首詩時,處境同樣艱難,華南虎的不羈個性喚起了詩人對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的極度渴望。我們應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在種種誘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這首詩表現中國知識分子不屈服於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人們,都能從這首詩中得到啟迪。
三、詩歌比較,誦讀提升
1、 朗讀英國詩人布萊克《老虎》一詩,概括詩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威武而充滿力量,
2、詩歌比較,課文和《老虎》同樣寫老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布萊克一詩主要內容是贊嘆老虎的威武和力量;《華南虎》主要是借虎來表達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對不羈靈魂的贊揚。
2、 在從比較中,你得到怎樣的人生啟示和寫作體會?
自由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做人,就應該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
借物喻人,用象徵手段來寫作,表達情感。
4、齊讀兩首詩歌,在朗讀中體會。
四、體驗反思, 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隻被囚在「鐵籠」中的華南虎,當時你會怎樣想呢?
②假如你是觀眾,當你看到「鐵籠」中的華南虎時,你又會怎樣想呢?
③再次誦讀詩歌,體會詩中最能震懾人心、表現主題的詩句。
2、互動釋疑:在預習、美讀課文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疑問?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
這首詩作於一個特殊的年代——「十年動亂」期間,表現了在特有的政治環境下,中國有良知、正直的知識分子不屈服於壓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詩人把這種感情融注在具體的物象——華南虎身上,使華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徵意義。而華南虎在困籠中表現出來的獨立個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著啟迪著我們,事實上,這樣一種獨立精神和個性追求也正是我們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
①課外讀一些抒寫動物的現代小詩。
②以《華南虎的自白》為題,根據詩意展開想像,試著寫一首短詩。
③收集更多的寫虎的成語、詩歌及書畫。
『陸』 在教學文本的深度解讀時,應該體現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引導學生學習品味語言為本體,通過聽、說、讀、寫、思等語用行為的實施,實現語用經驗的傳遞、語文知識的傳輸,進而實現學生個性化知能結構的架構,形成並發展個性化的語文素養。
本文不全在表達父母之愛的偉大,因為這一對夫妻表現得並不神聖而偉大,作者主要想表達父母之愛與生俱來,血肉之情無法割捨這樣一個主題。執教者緊緊抓住父母的行為這一突破點,抓住情態、動作、語言等人物描寫手法,通過引導學生品讀父母行為所表現出來的親情,對作品中父母的行為進行「定性」的解讀,以讓學生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認知,抓住了教學此文的根本。
在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說自己與家人朝夕相處時發生的令人感動或者難忘的細節和瞬間,分享你愛的故事,這種做法將課堂上的語用學習直接作用於學生的語用實踐,對學生獲得語用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三、衍生資源佔有豐富
語文教學是基於文本、作者、編者和師生的多維對話,「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一種基於閱讀文本的對話;脫離了文本,就喪失了對話的根基……這種對話的背景是語文課程中的閱讀;對話的對象是閱讀教學中的學生、教師、文本;而對話過程中的『話題』,毫無疑問就是文本本身,以及由文本衍生而又與文本切近的『論域』。」(史紹典)
執教者為了課堂教學的需要,准備了歌曲、補充了作者信息、引入了「孟母三遷」等基於教師理解的由文本衍生而又與之切近的「論域」,使得課堂內容豐富多彩,課程資源得到了充分調用。
從文本解讀的深度來看,本教學設計還有以下幾點值得商榷:
一、「去問題教學」可能束縛了學生思維。作為教師而言,印證式去問題教學有利於其有效地把控教學流程、左右教學內容,但卻不利於學生進行閱讀經驗的自由傳遞和自主意識的開掘。這種通過教師引導式的細讀,在文中找依據來求證老師所拋問題的教學,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認知趨同。須知,不同的學生,對同一文本的解讀,是有他自己的個性問題產生的,而本應由學生產生的問題卻被教師事先預設和假定,不能不說教師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學生,「越」了學生的「位」,學生思考的權利被老師左右甚至「剝奪」了。
『柒』 教學設計文本規范性分析是什麼意思
教學設計文本是教學實踐活動的藍圖,它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優劣。本研究通過對教學設計文本的分析。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德高為師、學高為師」,教師作為知識和品行的楷模,對於小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從言行上來規范教師的修養,不僅需要從行動上來體現,更要從語言的有聲感染上來正面促進。
特別是對於年齡小的低年級學生,教師的語言更要注重規范性,孩子們所特有的語言關鍵期,其模仿力是十分強的,因此在語言質量上,就需要教師從語音、詞彙、以及語法特徵上進行嚴格示範。如「師范」不能念成「思范」,更不能將「教室」念成「教史」,把「肥皂」念成「胰子」等。從課堂語言上加大對普通話的應用,做到聲音洪亮、清晰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