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4年新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解決問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教學反思
由此引抄出「求一個數的幾倍襲是多少」這個新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改變傳授式的教學,把教師與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放下教師的架子,成為學生活動和學習的夥伴,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角色轉變了,呈現出新的課堂教學理念。
2、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在感興趣的事物面前,學生無不表現為興奮、投入、思維敏捷……讓學生愛學、樂學,變興趣為動力,讓課堂活起來。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參與學習,學生積極性很高。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認知規律和思維發展以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闖關這一環節,包括(我會說、我當小老師、我會算、聰明橋)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㈡ 第三周求比一個數的幾倍多(少)幾的數是多少教學反思
1、引導學生分類找信息,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青島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將知識的學習置於一個模擬的現實情境中,在一個信息窗裡面會出現大量的信息,有些信息是有關聯的,有些信息是毫不相乾的;有些信息與問題有關,有些信息與問題無關。這就要求學生能從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提取出相關聯的、有用的信息。
本節課,為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分類找信息。如:引導學生找「哪些信息與小刺蝟有關?」「哪些信息與手鏈有關」。
2、完整呈現信息和問題,使每一個學生對信息和問題有整體的印象,便於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
以往教學中,很多老師在教學類似問題時,都是讓學生每人找一條信息,就開始進入提問題環節,每個同學對相關信息並沒有完整的印象。把信息和問題分裂開來,學生不能根據相關信息提出問題,等解決問題時再回頭找相關信息,不利於學生對數量之間的關系的理解。
本節課,老師先引導學生分類找信息,再把相關信息予以板書,然後引導學生根據完整的信息再提問題,提出問題後,又要求學生完整的讀出信息和問題。這樣,學生提問題有針對性,又能充分認識到問題和信息之間的聯系,為下面分析數量關系做好了准備。
3、注重分析數量關系,體會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以往教學中,一般出示信息和問題之後,接著會要求學生列式解答,然後交流「為什麼這樣列式解答」,實際上顛倒了解決問題一般過程,解決問題的一半過程應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幾個步驟。
本節課,提出問題後,教師並沒有急於讓學生列式解答,而是引導學生:「列式解答之前,我們得先把信息和問題整理一下,弄清楚這些復雜的數量之間的關系」。實際就是引導學生先分析問題,然後再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列式解答之前應該先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
4、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經歷知識建構的過程。
本節課學習的是求比一個數的幾倍多幾的數是多少,其原有知識基礎是:倍的認識、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是多少等知識。
當學生不知從哪下手分析數量關系時,老師適時引導:「我們在學習倍數時,採用擺小棒或擺方塊的方法幫我們理解了題意;在學習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時,用貼紙條的方法幫我們理清了數量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我們可以採取什麼辦法呢?」啟發學生聯想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學生立刻想到:可以採用畫小棒或畫圖的方法分析。
接著,在交流環節,老師引導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建構過程。先展示了一個畫小棒分析題意的方法,學生意識到:這個方法對於數量少的時候行,但數量多了就太麻煩了。然後展示了用小長方形代表40的方法,這種方法從思維水平上前進了一大步,避免了畫40根小棒的麻煩。接著又展示了畫線段圖的方法,經過交流,學生感到這種方法既准確、又清楚還簡潔,是一種好方法。不知不覺中,學生完成了從用形象的實物表示數量關繫到用抽象的線段圖分析問題的過程。
5、充分體會線段圖的優勢。
在交流不同的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過程中,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對每一種方法進行評價,認識到每種方法的優劣,最後對幾種方法再進行對比,從而體會到線段圖簡潔、形象、清楚、准確等特點。
6、讓學生學會畫線段圖,給學生一個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
線段圖,對於分析倍數關系、比多比少、有關分數乘除法、比等問題的數量關系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線段圖,此時老師就要求學生畫簡單的線段圖,對於以後解決類似問題有很大幫助。另外,老師也沒有一味的要求學生每道題都畫線段圖,而是提醒學生:「如果需要,可以畫一畫線段圖表示信息和問題,再列式計算」,體現了線段圖的工具性,而不是為了畫線段圖而學線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