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氣候與季節教學反思

氣候與季節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01 22:13:40

Ⅰ 空氣有質量嗎的教學反思

空氣質量(Air quality)是依據空氣中污染物濃度的高低來判斷的,其好壞反映了空氣污染程度。 空氣污染是一個復雜的現象,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空氣污染物濃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城市的發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氣象等也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負氧離子濃度是空氣質量好壞的標志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當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高於每立方厘米1000個—1500個時,才能稱得上是「清新空氣」。

空氣污染的污染物有:

煙塵、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

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等。

空氣污染源也可分為自然的和人為的兩大類。自然污染源是由於自然原因(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而形成,人為污染源是由於人們從事生產和生活活動而形成。[1]

可吸入顆粒物

可吸入顆粒物是指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10微米的顆粒物。

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以每立方米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毫克數表示。國家環保總局1996年頒布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中將飄塵改稱為可吸入顆粒物,作為正式大氣環境質量標准。

空氣質量
顆粒物的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徑的可進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總懸浮顆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氣中的固態和液態顆粒物的總稱,其粒徑范圍約為0.1-100微米。有些顆粒物因粒徑大或顏色黑可以為肉眼所見,比如煙塵。有些則小到使用電子顯微鏡才可觀察到。通常把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稱為PM10,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或飄塵。可吸入顆粒物(PM10)在環境空氣中持續的時間很長,對人體健康和大氣能見度影響都很大。一些顆粒物來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煙囪與車輛。另一些則是由環境空氣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細小顆粒物,它們的化學和物理組成依地點、氣候、一年中的季節不同而變化很大。可吸入顆粒物通常來自於在未鋪瀝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機動車、材料的破碎碾磨處理過程以及被風揚起的塵土。

可吸入顆粒物被人吸入後,會累積在呼吸系統中,引發許多疾病。對粗顆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統,誘發哮喘病。細顆粒物可能引發心臟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因此,對於老人、兒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風險是較大的。另外,環境空氣中的顆粒物還是降低能見度的主要原因,並會損壞建築物表面。顆粒物還會沉積在綠色植物葉面,干擾植物吸收陽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氣和水分的過程,從而影響植物的健康和生長。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SO)是一種常見的和重要的大氣污染物,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的氣體。二氧化硫主要來源於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燒;含硫礦石(特別是含硫較多的有色金屬礦石)的冶煉;化工、煉油和硫酸廠等的生產過程。

二氧化硫是形成工業煙霧,高濃度時能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呼吸困難,嚴重時能誘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甚至致人死亡。二氧化硫進入大氣層後,溶於水形成亞硫酸(HSO),部分會被氧化為硫酸(HSO),形成酸雨,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農作物毀壞,能使紙品、紡織品、皮革製品等腐蝕破碎,能使金屬的防銹塗料變質而降低保護作用,還會腐蝕、污染建築物。二氧化硫還會在空氣中形成懸浮顆粒物,又稱氣溶膠,隨著人的呼吸進入肺部,對肺有直接損傷作用。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NOX)種類很多,包括一氧化二氮(N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三氧化二氮(NO)、四氧化二氮(NO)和五氧化二氮(NO)等多種化合物,但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NO),它們是常見的大氣污染物。

天然排放的N0X,主要來自土壤和海洋中有機物的分解,屬於自然界的氮循環過程。人為活動排放的NO,大部分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過程,如汽車、飛機、內燃機及工業窯爐的燃燒過程;也來自生產、使用硝酸的過程,如氮肥廠、有機中間體廠、有色及黑色金屬冶煉廠等。據80年代初估計,全世界每年由於人類活動向大氣排放的N0X約5300萬噸。N0X對環境的損害作用極大,它既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質之一,也是形成大氣中光化學煙霧的重要物質和消耗O3的一個重要因子。

Ⅱ 如何做到順應季節與氣候

傳統養生學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就要與大自然的變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據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而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規律,以順應自然,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

Ⅲ 關於氣候學四季劃分

四季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強調四季的天文意義,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

西方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從天文意義上講,我國的以四立為劃分四季界限更為科學。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范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范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

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例如,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

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局部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Ⅳ 與季節或天氣有關的諺語

一冬早,三季好。
春雷響,萬物長。
春雨貴似油,多下農民愁。
立春三場雨,遍地都米。
春雨漫了壠,麥子豌豆丟了種。
雨灑清明節,麥子豌豆滿地結。
麥怕清明連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麥病。
三月雨,貴似油;四月雨,好動鋤。
春天三場雨,秋後不缺米。
清明前後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春得一犁雨,秋收萬擔糧。
六月下連陰,遍地出黃金。
春雨滿街流,收麥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糧食沒處盛。
一陣太陽一陣雨,栽下黃秧吃白米。
伏里無雨,谷里無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穀子壓彎椏。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裡收稻。
秋禾夜雨強似糞,一場夜雨一場肥。
立了秋,那裡下雨那裡收。
立秋下雨萬物收,處暑下雨萬物丟。
處暑里的雨,谷倉里的米。
處暑下雨爛谷籮。
犁田過冬,好過擔糞壅。
人怕老來窮,禾伯寒露風。
人不缺地工,地不缺人糧。
青蛙開口早,早禾一定好。
竹開花,餓死農家。
稔子結卜,耙田撒谷;稔子
「清明」「穀雨」緊相連,
簕竹開花,收起犁耙。
耙田插秧莫遲延。
過了「驚蟄」節,春耕無停歇
「春分」秧壯,「夏至」菜黃。
龍舟鼓響,黃麻一夜一高掌。
春雨貴如油,點滴無白流。
山上有果,垌上有禾。
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
三年不選種,增產會落空。
秧好一半禾,苗壯一半產。
疏禾有谷糶,密禾撈柴燒。
早禾插到立夏,插無插也罷。
良種加良法,生產才得發。
基肥施得足,麻高又厚肉。
良種無良法,神仙也無法。
基肥施得少,十成產量八成了。
頭遍淺,二遍深,三次鋤土培麻根。
早禾怕北風,晚禾怕雷公。
插秧過「小滿」,做死無一碗。
麥要澆芽,菜要澆花
春插時,夏插刻,春爭日,夏爭時
春雷響,萬物長。
春雨貴似油,多下農民愁。
立春三場雨,遍地都米。
春雨漫了壠,麥子豌豆丟了種。
雨灑清明節,麥子豌豆滿地結。
麥怕清明連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麥病。
三月雨,貴似油;四月雨,好動鋤。
春天三場雨,秋後不缺米。
清明前後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春得一犁雨,秋收萬擔糧。
六月下連陰,遍地出黃金。
春雨滿街流,收麥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糧食沒處盛。
一陣太陽一陣雨,栽下黃秧吃白米。
伏里無雨,谷里無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穀子壓彎椏。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裡收稻。
秋禾夜雨強似糞,一場夜雨一場肥。
立了秋,那裡下雨那裡收。
立秋下雨萬物收,處暑下雨萬物丟。
處暑里的雨,谷倉里的米。
處暑下雨爛谷籮。

Ⅳ 在氣象學上怎樣定義四季:春夏秋冬

1、春季:

春天由冬轉春,天氣漸暖,溫度上升較快。2月份平均0 ℃等溫線已由淮河推過黃河,3月份到達內蒙方南部,4月份除大興安嶺北段、阿爾泰山、天山西部及青藏高原等山地地區外,其它地區都回升到 0℃以上。

東北和准噶爾盆地 0℃至6℃,黃、淮流域和塔里木盆地達12℃至16℃,長江以南達16℃至26℃。春季降水很少,除江南地區產生一個范圍相當廣闊的春雨區外,其它地區仍是乾旱少雨。

2、夏季:

夏天夏季的主要特徵是高溫多雨。除青藏高原外,全國普遍高溫, 廣大地區7月氣溫在20 ℃至28℃。淮河流域以南,一般在28℃至30℃。吐魯番盆地極端最高氣溫達48.9℃。青藏高原在10℃以下。夏季風來自熱帶海洋, 是全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量最多的季節。

在長江以南到南嶺以北的地區以及新疆西北部山地,佔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下,華北、東北大於60%,青藏高原大部分在70%以上。在宜昌以東、北緯26℃至34℃之間是梅雨區,一般 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梅雨期, 前後持續近一個月。

3、秋季

秋天秋季是天高雲淡,風和日麗的「秋高氣爽」天氣。氣溫與春季成相反方向變化,由暖變冷,10 月份的等溫線分布基本上與4月份相似。大興安嶺、天山以及青藏高原地區,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華北地區月平均氣溫在6℃至16℃之間。

淮河、秦嶺以南、南嶺以北地區,在16℃至22℃之間。華南在22℃至24℃之間。降水量較少,除東南沿海、青藏高原東側、秦嶺以南及川黔地區佔全年降水量的 30%以上外,全國其餘大部分地區在15~20%之間。

4、冬季

冬天冬季是全年最冷的季節,1月又是冬季最冷的月份,全國有三分之二以上國土,平均氣溫在0℃以下。l 月等溫線中的0℃等溫線,大致通過淮河、秦嶺一直向西延伸到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然後穿過橫斷山脈到達西藏的林芝、德讓宗。這條線以北地區,江河一般都冰凍。

東北、西北以及大部分青藏高原,一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下,其中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阿爾泰山及藏北高原還在一20℃以下,大興安嶺以北在一30℃以下。我國的「北極村」漠河鎮極端最低氣溫達一52.3℃。在0℃等溫線以南地區,江河無冰凍期,只有飄雪現象。

南嶺以南地區都在10 ℃以上。台灣、海南島南端及南海諸島都在20℃以上。總之,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規律是自南向北,隨著緯度的增高逐漸降低,南北氣溫相差極大,達50℃以上。平均每向北增加一個緯度,氣溫遞降1.5℃。

(5)氣候與季節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現的四個季節,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節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確定的。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它影響或者決定地球環境中很多事物的運動節律,尤其是生物適應最為明顯。

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1、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2、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3、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

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4、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淺論: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

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

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

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范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范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局部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

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Ⅵ 季節與氣候在生長發育中的作用

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一般來說每年的~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的。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為了准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准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閱讀全文

與氣候與季節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