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宋明理學教學反思

宋明理學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02 16:02:31

⑴ 宋明理學的利與弊

宋明理學的兩重性

宋明理學到底留給我們一些什麼呢?

首先當然是以程朱為中心的「理學」在其數百年統治期中對廣大人民的慘重毒害。它給人們那麼多的災難和痛苦,「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逆。……上以理責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戴震:《孟子字義疏注》]「其所謂理者,同於酷吏之所謂法。酷吏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浸浸然舍法而論理,死矣,更無可救矣」[戴震:《與某書》]。「俗學陋行,動言名教(即禮教、理學),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國憲而不敢議,……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則數千年來三綱五倫之慘禍烈毒,由是酷焉矣」。「明之所在,不惟關其口,使不敢昌言,乃並錮其心,使不敢涉想……。」[譚嗣同:《仁學》。]

之所以又一次搬出這些人所熟知的引文,是因為它們以自己切身感受最清晰地表達了、說明了宋明理學(主要是朱學)在當時的現實作用。而且,重要的是,即使在純理論或行動中具有優秀表現的人物(例如劉宗周),只要一翻閱他們那些涉及社會現實生活的種種議論(如劉的《人譜類記》),便怵目驚心地可以看到這些理學家們是那些地愚昧、迂腐、殘忍……,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要求用等級森嚴、禁慾主義……等等封建規范對人進行全面壓制和扼禁。而事實上,一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語錄,曾使多少婦女有了流不盡的眼淚和苦難。那些至今偶爾還可看到的高聳的石頭牌坊——貞節坊、烈女坊,是多少個「孤燈挑盡未能眠」的痛苦情感的凝聚物。而一項「名教罪人」的帽子,又壓死了多少有志於進步或改革的男子漢。戴東原、譚嗣同滿懷悲憤的控訴,清楚地說明了宋明理學給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帶來的歷史學的損傷。所以,戊戌以來,從譚嗣同到鄒容、宋恕,從陳獨秀到吳虞、胡適,從魯迅到巴金、曹禺,無論是政論是小說,無論是《狂人日記》是《家》,也無論是巴金的《家》還是曹禺的「家」(《雷雨》)……,充滿了戰斗激情,博得了歷史聲譽,贏得了人民喜愛的,不正是因為它們以反理學作為基本主題的原故么?

直到今天,這個歷時千年的陳舊幽靈也仍然不時地在中華大地上游盪,盡管它常常改頭換面,甚至打出馬克思主義革命旗號(「狠斗私字一閃念」、「靈魂深處爆發革命」等等)來紅裝素裹,再世還魂。既然如此,解放以來,我們對宋明理學採取徹底否定的態度不也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嗎?並且,直到今天,不也仍有繼續執行這種批判、否定的歷史使命嗎?

那麼,行程達數百年的宋明理學就是思想史上毫無意義的一堆破爛嗎?它是否也留給了人類某些積極的東西呢?特別是展望未來,當可以徹底消除它的特定封建作用之後,它本身是否還有某種價值呢?

這個問題似乎尚未有令人滿意的回答。並且,現實的利害總勝過純粹理論的考慮。宋明理學的巨大現實禍害完全淹沒了它在純理論上的成就和特點。但是,如果從整個人類和整個民族的更為長遠的角度來看,情況當有不同。

人類不但製造、積累、發展外在世界的物質文明,從原始石器、陶器到今天的太空梭,而且同時也在不斷創造、積累、發展內在世界的精神文明。除了物態化的作品(Karl Popper的世界3)之外,它還表現為人的精神、心靈本身的結構狀態(世界2)。人的心理不同於動物,人有其區別於動物的人性,這就是建築在動物性生理機制上的社會小的心理結構和能力。文化心理結構使人區別於動物,它即是人性的具體所在。探討、分析、研究這一結構應該是今天哲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這個結構中至少又可以分出智力結構、意志結構和審美結構三大分支(知、意、情),科學、道德和藝術是物態化的表現。它們確乎是歷史具體的,隨社會、時代、民族、階級而具有各自特定的內容和作用,但是,同時它們又有其不斷內化、凝聚、積淀下來的結構成果,具有某種持續性、穩定性和非變異性。前者(內容)時過事遷,經常變化、發展或消失,後者(形式)卻常常內化、凝聚、積淀、保存下來,成為人的主體能力和內在結構。以前討論得很多的所謂道德繼承性、文化遺產繼承性諸問題也都與此相關。任何文化、道德都是歷史具體的,具有特定的社會、時代、民族、階級的不同內容,原始時代不同於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又不同於資本制度,各種知識觀念、道德標准和藝術趣味都在不斷變遷。然而也就在這種種變遷運動中,卻不斷積累著、鞏固著、持續著、形成著與動物相區別的人所特有的心理結構、能力和形式。它是心理的,但建築在生理基礎之上,實際上是生理和社會兩個方面的交溶統一。因之,它表現為感性自然的普遍性並不是生物性的,而毋寧是社會性的了。

例如,人和動物都有犧牲個體以維護群體的感性活動形式。在動物,這是本能;在人,卻是自覺的意志行為,是理性意識作用、主宰、支配感性活動的結果。它表現的正是人的意志結構的威力。這種表現在感性形式里的理學意志,恰恰是在與感性生理的自然慾望——求生、快樂、幸福相對峙甚至沖突中,展現出它的人的本質和人性的庄嚴。可見,人的主體意志和道德行為並不建築在自然欲求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理學主宰、支配感性的能力和力量之上。在這個問題上,康德和宋明理學無疑比法國唯物主義和自然人性論要深刻。連日常語言中的所謂「意志薄弱」「道德淪喪」等等,指的也正是理學主宰的喪失、人對自然欲求的屈從或遷就,如貪生怕死、追求安逸、耽於聲色等等。盡管不同社會、時代、民族、階級的道德要求倫理內容各不相同甚至彼此對立,但它們建立人類的意志結構和主體能力這件事本身上,卻有其共同的要求、性質和歷史的延續性、傳遞性。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與宋明理學的封建道德說教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它們在建立主體意志和倫理責任感的形式上,難道真正沒有任何共同的東西嗎?難道真正沒有民族傳統方面的繼承因素嗎?使頑夫廉、懦夫立,聞者興起,宋明理學在中國民族性格、中國實踐理性的形成發展中,在中國民族注重氣節、重視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等建立主體意志結構等方面,難道真正毫無關系嗎?文天祥的《正氣歌》不正是宋明理學嗎?封建時代的正派人士、資產階級某些革命家們在監獄苦刑中以宋明理學自恃自樂,難道是偶然的嗎?毛澤東青年時代從他老師楊昌濟那裡認真學習宋明理學,稱道曾國藩,特別是對強調活動和實踐經驗、具有小生產勞動者特色的顏元哲學[參閱本書第二章《墨家初探本》。]的學習,講求修養、鍛煉意志、重視人生理想、精神價值和道德境界,難道在他以後的活動和思想中沒有留下任何作用和影響嗎?

如果從這樣一種角度來看宋明理學,便可以見到,由於宋明理學細密地分析、實踐地講求「立志」、「修身」,以求最終達到「內聖外王」、「治國平天下」,把道德自律、意志結構,把人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人優於自然等方面,提揚到本體論的高度,空前地樹立了人的倫理學主體性的庄嚴偉大。在世界思想史上,大概只有康德的倫理學能與之匹敵或相仿。康德著名的墓碑:「位我上者燦爛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與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表現人類主體倫理性本體的崇高上,是同樣偉大的。人的本質,一切人性,並非天生或自然獲得,它們都是人類自我建立起來的。對人類整體說是這樣,對個體也如此。前者通過漫長歷史,後者主要通過教育(廣義)。意志結構便主要是通過實踐活動本身和體育、德育來建立。

如前所述,與康德不同的是,康德的道德律令具有更多的可敬畏的外在性,宋明理學在理論上卻保留了更多人情味[這是從孔孟起的中國儒家傳統,把倫理修養最終放在心理愉悅上。直到近代,熊十力、梁漱溟由佛歸儒仍然說明了這一傳統的力量。如梁便認為「樂」是使他歸儒的主要原因(《中國哲學》第1輯,第330-341頁),甚至章太炎由「轉俗成真」到「回真向俗」(《菿漢微言》)也有此意。處於近代門檻的這些哲學家們回光反照似地折射出中國古典哲學(儒——佛——儒)的縮影行程,這是有深刻意義的:它提示中國哲學應由新的出路。]。在康德,是本體與現象界、倫理世界與自然世界的分裂;在理學,是「贊化育,與天地參」的「情理協調」和「天人合一」。所以,它不是完全忽視情感的純理性的社會契約,也不是完全忽視理知的純感情的宗教迷狂。這種追求「情理諧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以建立區別於動物的人性本體,在精神空虛、價值崩潰、動物性個體性狂暴泛濫,真可說「人慾橫流」的今天的資本主義世界中,有沒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宋明理學的理論成果和世界意義,是一個尚待深究的題目。

⑵ 宋明理學的影響

影響了後世六七百年之久,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它用三綱五常維系內專制統治,壓抑、扼容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
正面影響:開啟了忠君的高潮,從此封建王朝沒有再從內部瓦解過,權力之爭從外戚、權臣那裡轉化為對外族侵略的矛盾。很好的維護了內部的統一,社會相對穩定,有效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文人士大夫的社會地位提高,發展了中華文化,創造了很多燦爛的文明。
負面影響:文人開始變得迂腐,重視繁文縟節,拖慢行政速度。開啟了重文輕武的風氣,導致國家國防力量羸弱,面對外來侵略不堪一擊。儒家孔子所倡導的「權」的思想變得僵化,行政機關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對婦女進行了多方面的禁錮,強化了貞潔等等葬送女人一生幸福的各種觀念,讓中國婦女從此陷入被壓迫的深淵。

⑶ 宋明理學的特點

宋明理學的特點:
①儒學進一步思辨化。與先秦、漢唐儒學不同,宋明理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其思辨性。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其所具有的哲學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刺激了中國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發展。其中,道家借鑒佛教的宗教內容和形式,反應更為敏捷而迅速。相對而言,儒學的應變能力則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學中的有識之士如韓愈等,就已經意識到儒學面臨著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嚴重挑戰。宋明的理學家們一方面借鑒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儒學中尋找能夠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稱為「五經之首」的《周易》、《孟子》與《中庸》中關於「性」與「天」的內容。利用這些外來的和傳統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時,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儒學概念,並給予系統的哲學論證,如周敦頤的「無極」、邵雍的「太極」、張載的「太虛」、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荊公和二蘇的「道」、王陽明的「心」等。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終於變成了哲學理論體系。就此而言,它體現著宋明理學家們融合創造的哲學智慧。
②更加強調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家們標榜自己的學說為「實學」、「實說」,批評佛老的學說以及漢唐的章句之學和講求詩詞歌賦的詞章之學為「虛學」、「虛說」。虛實之別,就在於是否講求義理。理學所強調的義理,實質上也就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倫理道德理學家所強調的義理,就其內容而言,與漢代董氏的儒學相比,其重點不在政治哲學上,而在倫理道德上;與先秦的儒學相比,其對倫理道德的闡述,更側重於哲學的表達。宋明理學家在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邏輯層次的哲學范疇和理論結構。無論是理學哲學各種各樣的本體論、作為道德基礎的人性論、「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聖的境界論、由修齊而治平的功能論,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學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佛學化的特點。宋明理學的佛道化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鑒佛教與道教的形而上學,建構儒學的倫理道德形而上學,其二是借鑒佛道二家的傳教譜系,創立儒家學說的傳道體系,即儒學的「道統」,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慾主義思想吸收進來,把它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主張。

⑷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理學一名始稱於南宋,明理學是分廣義和狹義的,廣義理學內就是指宋明以來形成容的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狹義理學則專指程朱學派,正面影響:開啟了忠君的高潮,從此封建王朝沒有再從內部瓦解過,權力之爭從外戚、權臣那裡轉化為對外族侵略的矛盾。很好的維護了內部的統一,社會相對穩定,有效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文人士大夫的社會地位提高,發展了中華文化,創造了很多燦爛的文明。

負面影響:文人開始變得迂腐,重視繁文縟節,拖慢行政速度。開啟了重文輕武的風氣,導致國家國防力量羸弱,面對外來侵略不堪一擊。儒家孔子所倡導的「權」的思想變得僵化,行政機關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對婦女進行了多方面的禁錮,強化了貞潔等等葬送女人一生幸福的各種觀念,讓中國婦女從此陷入被壓迫的深淵。

⑸ 速求高中歷史必修3 第三課 宋明理學 教案

宋明理學
含義、形成:
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的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儒學從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內容,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成為新興的儒學。
代表及起主張:
一、程朱理學:程顥、程頤、朱熹
1、北宋二程的思想
(1)天理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先有理而後有物(理學的核心思想)
(2)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發揮了孔子「仁」的學說,認為仁是與萬物俱生的。
2、南宋朱熹的思想
(1)地位:理學的集大成者,是繼孔孟之後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
(2)主張:(著作《四書章句集注》後為科舉教科書)
①「理氣論」:理與氣渾然一體,不可分離,且先有理後有氣
②「心性論」:人應該克制自己的感情,讓道德理性支配指導自己的行為。
二、王陽明的心學:明朝
(1)地位:把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號稱心學。
(2)特點: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禪宗思想。
(3)主張:
①宣揚「心即理也」「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是一種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
②提出「致良知」的學說。認為「良知」是人的善性,進一步發揮了儒家「仁」的思想。
影響:(1)理學是宋明時期的儒學主流,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影響極為深遠,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用綱常名教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2)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凸顯人性的庄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自己打出來的,累死了~~~希望對你有用吧!

⑹ 宋明理學包括哪些內容

宋明理學包括儒家思想的正當性與必然性,先秦孟子從「四 端」說出發,對儒家的性善論作了論證,荀子則從性偽說出發對性惡論作了論證,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講究陰陽災異的世界觀上,對儒學作了讖緯神學式的論證。

在宋明儒學家看來,以往的這些論證要麼是「不備」(不夠充分,如孟子),要麼是「不明」(混亂不清或者錯誤,如荀子與揚雄),而董氏的陰陽災異和神學 化的論證則更顯得粗淺,實際上已誤入歧途。

理學家們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學,他們一方面借鑒道家、玄學甚至是道教和佛學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儒學尋找能夠用來構築哲學形上學的因素,例如被列於 「六經之首」而最具形上學性質的《周易》的道器觀,孔子的「仁」學,《孟子》與《中庸》對於「性」與「天」的問題的探討。

(6)宋明理學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從儒學自身發展來看,理學作為一種哲學思潮或者儒學復興運動,它所強調的義理之學,是對於漢唐儒學的一種反動,表現出一種想要擯棄漢唐訓詁之學而直接面向經典、回復聖人之道的氣勢,頗有一點「文藝復興」的味道。

理學家們標榜自己的學說為「實學」、「實說」,批評佛老的學說以及漢唐的章句之學和講求詩詞歌賦的詞章之學為「虛學」、「虛說」。

虛實之別,就在於是否講求儒家的義理。理學所強調的義理,實質上也就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綱常人倫以及內含於其中的「所以然」與「所當然」的道理。

理學家所強調的義理,就其內容而言,與漢代董氏的儒學相比,其重點不在政治哲學上,而在倫理道德上;與先秦的元典儒學相比,其對倫理道德的闡述,更側重於哲學的表達。

宋明理學家在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邏輯層次的哲學范疇和理論結構。無論是各種各樣的理學本體論、作為道德基礎的人性 論、「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聖的境界論、由修齊而治平的功能論,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

⑺ 宋明理學的評價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一種既貫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運(佛教),又繼承孔孟正宗(根本),並能治理國家(目的)的新儒學,是宋明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漢儒治經重名物訓詁,至宋儒則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因有此稱。
理學又名為道學,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緻、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1] 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元朝被採納為官方哲學。重要的理學家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楊時、朱熹、陸九淵、林希逸以及元朝吳澄、許衡、劉因、 郝經、姚樞,廉希憲,張文謙,劉秉忠、趙汸、汪克寬、華幼武、吳海、戴良、李祁、張憲、梁寅、蘇天爵等等、明朝湛若水、王陽明、朱得之等,廣義上包含三蘇、王安石、司馬光等人。他們哲學的中心觀念是「理」,把「理」說成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理學的出現對後世政治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宋明理學,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鑒了道家、玄學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
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是儒、釋、道三教長期爭論和融合的果實,也是春秋戰國和漢代這一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思想體系的完善過程。它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形態呈現出來,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儒學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學派、司馬光溫公學派、蘇軾的蜀學等派。
後來談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後來洛學由朱熹發揚光大,在福建創出閩學,成為居正統之位的程朱理學。濂、洛、關、閩四學派,人稱理學四派。理學實際創始人為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兄弟(程顥,程頤),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提出「理」先於天地而存在,將上的地位。其為學主張「即物而窮理」。與朱熹對立的為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題。明代,王守仁進一步發展陸九淵的學說,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斷言心之「靈明」為宇宙萬物的根源。為學主「明體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張載提出的氣一元論,與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顏元等,對程朱、陸王皆持反對態度。至戴震著《孟子字義疏征》,得出「理存於欲」,指出「後儒以理殺人」,則更給予了理學以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學,理學一名始稱於南宋,朱子曾說「理學最難」,陸九淵也說「惟本朝理學,遠過漢唐」。明代,理學成為專指宋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的概念。
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理學就是指宋明以來形成的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包括:(1)在宋代占統治地位的以洛學為主幹的道學,至南宋朱熹達頂峰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後來習慣用「理學」指稱其思想體系。(2)在宋代產生而在明代中後期佔主導地位的以「心」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狹義理學則專指程朱學派。

⑻ 簡述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宋、明儒家的哲學思想。漢儒治經重名物訓詁,至宋儒則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因有此稱。北宋初胡瑗、孫復、石介,稱為「理學三先生」。然理學實際創始人為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兄弟,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提出「理」先於天地而存在,將上的地位。其為學主張「即物而窮理」。與朱熹對立的為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題。明代,王守仁進一步發展陸九淵的學說,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斷言心之「靈明」為宇宙萬物的根源。為學主「明體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張載提出的氣一元論,與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顏元等,對程朱、陸王皆持反對態度。至戴震著《孟子字義疏征》,得出「理存於欲」,指出「後儒以理殺人」,則更給予了「理學以有力的批判。

宋明理學,理學一名始稱於南宋,朱子曾說「理學最難」,陸九淵也說「惟本朝理學,遠過漢唐」。明代,理學成為專指宋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的概念。

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理學就是指宋明以來形成的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包括:(1)在宋代占統治地位的以洛學為主幹的道學,至南宋朱熹達頂峰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後來習慣用「理學」指稱其思想體系。(2)在宋代產生而在明代中後期佔主導地位的以「心」為最高范疇的思想體系。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狹義理學則專指程朱學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陸九淵;明代:王陽明。就主導思潮而言,理學代表人物可概括為「程朱陸王」。

主要派別:按現代學術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學體系區分為四派:氣學(張載為代表)、數學(邵雍為代表)、「理學」(程朱為代表)、心學(陸王為代表)。

宋明理學所討論的問題隨不同時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學與唐以前儒學尊《五經》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四書》成為尊信的主要經典。價值體系和功夫體系都在《四書》。《六經》為粗米,《四書》為熟飯。理學的主要根據和討論的問題都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緊密相關。理學討論的主要問題大體是:理氣、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靜、涵養、知行、已發未發、道心人心、天理人慾、天命之

⑼ 宋明理學的評價。

積極:1、宋明理學是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2、宋明理學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性格起到了積極的版作用。權3、宋明理學為儒家思想重回主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維護了君主專制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哲學的依據,完成了哲學思想上的升華)
局限:1、扼殺了人性(三綱五常)
2、加劇了男尊女卑,對女性更加不平等。
3、宋明理學完全淪為了君主專制的工具。

閱讀全文

與宋明理學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