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模式包括哪幾個方面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共同情境場 個別化自主學習 小組協商學習 教學設計發展到今天,按不同的分類方法,有不同的教學設計類型。但以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和設計的重點對象為劃分標准,則可以把教學設計分為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兩大類。這也是一種最基本的分類方法,從目前來看前者發展的時間較長,其理論與實踐也較完善、成熟,而後者則是剛剛興起的,但卻是今後教學設計發展的方向。這里我們主要從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出發,來研究它的構成要素與基本設計模式。 一、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及其內涵界定 指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現代人才觀。現代信息社會需要的是創造人才,不是模仿型人才,更不是知識型人才。現代人才的具體特徵是:(1)能力與知識是基礎。具有寬廣的知識面,1~2門有個性的專業特長是形成較強實踐能力、辦事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基礎,而綜合能力又是現代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質。(2)智商與情商是根本。既要有較高的智商,更有有較高的情商,智商是不可缺少的基礎,情商才是能否成功的根本。現代信息社會需要大量能經受各種挫折與壓力、堅忍不拔的人才。(3)創新是靈魂。「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同樣是現代人才觀的靈魂。所謂現代人才,必須是勇於創新、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
❷ 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模式包括哪些要素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實施之前,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進行的決策,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施工藍圖」。一般認為,教學設計以下列四個要素為主要內涵。
1、教學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途徑。教師進行的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讓學生在教養、教育、發展幾個方面都有所得,日積月累才能達到育人的整體目標。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在育人總體目標的規范下,對每一項教學內容和活動確定所要達成的具體目標,即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期望學生在知識、能力、智力、情感、品德、行為等方面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和歸宿。
2、如何組織教材藉以達成預期目標?
教材是構成教學過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教材中所反映的知識體系是人類智能活動的最基本的成果。教材不僅具有發展學生認識能力的價值,而且還具有促進學生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發展的價值。一般而言,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有著差距和矛盾。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縮小這種差距,解決面對的矛盾,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還要讓學生在解決這一矛盾過程中養成探究和創造的精神。教師只有充分理解和發掘教材蘊含的教養、教育、發展的因素,做到既不脫離教材另搞一套,也不照本宣科,合理組織和呈現教材,才能藉以達成預期的目標。
3、選擇何種認知策略,指導學生有效學習掌握教材?
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智能。但是只靠死記硬背獲得知識是無助於發展的。學習的本質是學生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新組織,是有內在邏輯結構的教材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教學的認知活動總要受學生認識規律的制約。教學設計必須考慮學生的認識規律,從教材特點和班級學生認知水平出發,對最適合於當前教學條件的認知策略作出抉擇,以組織和引導學生的認知活動,使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統一起來,使所教的內容轉換為學生所能理解、樂意接受的形式,才能發揮學生認知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取得預期的效果。
4、如何評價教學目標是否有效達成?
任何教學活動總伴隨著目標達成度的評價。盡管教學設計是教學過程的「施工藍圖」,但實際上教學不可能全憑設計好的「藍圖」進行。因為教學的對象----學生是各具個性特點的學習主體,教學過程常會出現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教學設計時不能不考慮採取適當的評價手段,以便在教學活動中不斷獲取反饋信息,檢查目標的達成度,及時採取措施加以補救甚至調整原設計的教學過程。點擊展開全文
❸ 教學設計過程的一般模式包括以下哪些部分
教學過程的著力點應放在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上,這是版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關權鍵。比如在「創設情景」教學環節中要具有建立教學平台的意識,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習動機。同時在授課過程中不時地用「對」、「很好」、「好極了」等話語。給學生更多的關愛與贊美,這樣師生之間完全建立起「平等—尊重」型的民主和諧的關系,為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起到積極的作用。
❹ 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構成要素是什麼
1)指來導思想和教學理自論
2)教學分析(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3)教學目標的設計
4)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的設計
5)教學過程的設計
a ) 教學情境的設計
b ) 教學導入的設計
c ) 教學模式設計
d ) 教學小結設計
e ) 教學板書的設計
6).設計准備階段
課程標准、教材內容分析
教學知識准備(知識背景、拓展教材)
學生准備
自身經驗、能力准備
教學資源准備
❺ 簡述什麼是教學設計模式.列舉兩種有代表性的教學設計模式
以學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由於學習理論基礎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基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ID1),基於認知主義學習理論(ID2)。
ID1的代表模式——肯普模式:
該模式的特點:在教學系統設計過程中應強調四個基本要素,三個主要問題,要適當安排10個教學環節。在各環節中把確定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置於中心位置,各環節之間的連接表示教學設計是很靈活的過程,可按任意的順序進行,評價和修改貫穿整個過程。
ID2的代表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
這種模式很好地吸收了瑞格盧斯的教學策略分類思想,並把重點正確的放在教學組織策略上。該模式過程:分析教學目標,學習者特徵分析,學習內容分析,設計學習任務,學習情境設計,學習資源設計,提供認知工具,自主學習策略設計,協作式教學策略設計,管理與幫助設計,總結與強化設計,教學評價。
史密斯——雷根模式和狄克——柯瑞模式的比較:
①狄克——柯瑞模式把「教學分析」與「確定學生初始行為及特徵」分成兩部分,並把二者分析的結果用更具體的「行為目標表述」; 史密斯——雷根模式把「學習者特徵分析」和「學習任務分析」都歸入「教學分析」模塊中,並對這一塊增加了「學習環境分析」框,取消了對「行為目標分析」框。②狄克——柯瑞模式中有關教學策略部分只籠統的提到要「開發教學策略」,至於開發哪一類教學策略並未說明;而史密斯——雷根模式則明確指出應設計三類教學策略:教學內容組織策略,教學內容傳遞策略,教學資源管理策略。③狄克——柯瑞模式對教學的修改並未放在評價模塊中,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修改必須以評價所得到的反饋為依據。
2.構成教學系統設計過程的共同特徵要素:
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教學模式和策略的選擇與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教學設計結果的評價。
3.瑞格盧斯對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提出了很多富有創建的觀點,把教學理論的變數分為教學條件,教學策略和教學結果,並且進一步把教學策略變數細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教學傳輸策略。他最早提出了細化理論的觀點。該理論是建立在兩個關於認知結構的假定的基礎之上:①知識按層次結構組織,抽象程度較高的知識處於較高層次,隨著抽象程度降低,其所處層次也逐步降低;②認知結構中的知識是相互作用的,相互聯系的。
細化理論的內容:
一個目標:按照認知學習理論實現對教學內容最合理而有效地組織。
兩個過程:「概要」設計,一系列細化等級設計。
四個環節:選擇,定序,綜合,總結。簡稱4S
七條策略:恰當運用有關教學內容組織的七種策略。
4. 根據教學中問題范圍,大小的不同,教學系統設計應分為不同的層次:以「產品」為中心的層次;以「課堂」為中心的層次;以「系統」為中心的層次。
❻ 教學設計的模式有哪些
泰勒的課程目標模式;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
❼ 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應該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准備版,教學過程,權板書設計以及課後反思。其中教學過程裡面又包括導入環節,新知呈現環節,操練環節,知識拓展與鞏固環節,再加上總結環節。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的一般步驟是:
前期分析、教學目標編寫、教學過程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情境、資源、媒體、課程組織形式;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順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方式)、教學設計形成性評價與實施、教學設計總結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