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語文7年級第21課《天上的街市》
27 郭沫若詩兩首
天上的街市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取材於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它借豐富新奇的聯想和想像,描繪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達了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郭沫若早期的詩作,常常借用神話傳說,加以再創造,從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膽的想像、奇特的構思,正體現了詩人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天上的街市》也具有上述特徵,具體表現如下:
(一)選取神話傳說為題材。
這首詩取材於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但在具體運用的時候,詩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和理想,作了大膽的改造,揚棄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難以團圓的悲劇內容,換上了牛郎織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內容。在詩人的想像中,牛郎織女解放了,他們在淺淺的天河中,騎著牛兒自由自在地來往。他們的生活是那麼幸福:「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這里,專制的王母娘娘不復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現在他們面前。一對恩愛夫妻,於耕織之餘,手提燈籠,悠閑地在美麗的街市上閑逛,多麼自由!多麼舒暢!這樣的改造,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二)運用聯想和想像。
詩的開頭,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多麼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系起來,並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這種聯想具體表現出來,既描繪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這種帶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聯想」,吸引著讀者的視線從人間轉到天上,為下面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作好鋪墊。
後3節中,作者運用想像,描繪天街的陳設和牛郎織女的生活,以及他們現在的活動。詩人憑想像構想出的「仙境」與客觀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顯得那麼具體、真切:美麗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奇物品,騎牛閑游的牛郎織女,牛郎織女提著的燈籠。在詩人的筆下,神話傳說與實際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似幻似真,引發了讀者無限的遐思,追隨著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遊仙境,從而感受到詩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懷。
二、問題研究
(一)本詩是怎樣逐步展開想像的?詩人想像的目的是什麼?
提示:逐步展開想像的過程是:
街燈
明星
} → 天上的街市 → 天市上陳列的物品
→ 牛郎織女的自由
(二)詩的後3節中連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說明了什麼?
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斷定的語氣。所描繪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於想像的,作者卻以斬釘截鐵的語氣加以肯定,這表明了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使我們讀後也同樣受到鼓舞和感染。
(三)作者由人間的街市、街燈想到天上的街市、明星以及其他種種美好的事物,這種想像是否過於誇張?詩人為什麼這樣寫?
提示:詩人由人間的街市、街燈很自然地聯想到天上的街市。在晴朗的夜空里,那天河確實清淺如一灣溪水,全然不是能凶蠻地把牛郎織女阻隔在兩邊的模樣,於是,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織女在天街上閑游——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應該說,詩人一系列的聯想和想像,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作基礎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時刻的情感與思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天上的明星距離詩人固然遙不可及,人間街燈對於作者來說也是遠景,從視覺上來看,街燈與明星連在一起,沒有明顯界限,這也是作者由此及彼產生聯想的基礎。
靜夜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靜夜》一詩在寫法和風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因此,在重點學完《天上的街市》一文後,可以指導學生用相同的方法來學習此詩。
詩的標題是《靜夜》,詩中用了大部分筆墨描繪靜謐的夜景。詩的第1小節描繪了一幅極平常的畫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雲團團,星光點點,這些景緻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見到的,透過詩,讀者彷彿看到詩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踱到屋外,隨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朧的林影,抬頭看那雲團中漏出來 的疏星。如果順延著這條平淡無奇的寫景的思路寫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寫景的好詩罷了,但第2節一開頭,詩人劈頭問道:「天河何處?」這一問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帶到那廣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領讀者的思緒去「精騖八極」、「神遊萬仞」,似乎想讓讀者的眼光透過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無窮深處,但緊接著的一句「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開的心神收攏回來,模糊的海霧能阻擋住人的視線,卻不能阻擋那脫韁野馬似的想像。此時,放飛的心欲罷不能,已想到了很遠很遠——「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這一句是極好的證明,證明詩人的想像的確已穿過了那茫茫的海霧,想像著有一位「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無聲地流下串串珍珠淚……「鮫人」是喜極而泣,還是傷心落淚?抑或是無窮的思念?這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回味。這就是詩,這就是郭沫若的詩!這就是想像,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沒有後一節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沒有生氣、沒有活力的景,有了後一節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見慣的景變得空靈、美麗。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前後兩小節詩雖有寫實與想像的區別,卻共同寫出一個「靜」字,全詩的氛圍是諧調統一的。
二、問題研究
(一)詩的結構
《靜夜》詩的結構和《天上的街市》有極相似之處:都是在前面寫景的基礎上,轉而進入想像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讓人產生無盡的回味和神往!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去發現兩首詩在這方面的異同。
(二)寫景——想像的基礎
讀完這兩首詩就會發現,詩人的想像都是以前面的寫景作為基礎的,可以設想:如果只寫景不想像,就不會有畫龍點睛之妙;如果沒有寫景就直接地想像,就會顯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為一個藝術整體,給人以藝術的美感。而且,這也符合人的認識過程,只有對所見所聞有所觸動,才能有所感想並進一步產生廣泛深入的聯想和想像,因此寫作中總是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激活自己的想像,才能寫出非凡的、美妙的文章。
(三)「怕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引導學生結合全文和注釋來理解,如有必要,可解釋《博物志》的記載:「南海水有鮫人,永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練習說明
一 朗讀並背誦這兩首詩。用自己的話描述兩首詩里的想像世界。
詩歌短小,上口,有韻律美,應該背下。「用自己的話描述這兩首詩里的想像世界」,實際是一種改寫、改述,目的是重現或再造詩中的景象與事物,加深感受,培養聯想、想像能力。應該允許學生作合理的補充和發揮。
答案不求一律,敘述最好有自己的理解和個性特點。《靜夜》一詩,還可讓學生就「鮫人」作合理的推想。
二 仿照示例,發揮你的想像和聯想,續寫下邊的句子。(任選兩題)
例: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1.牽牛花開放了,……
2.籠中的小鸚鵡,……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發揮聯想、想像續寫句子,目的是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由此及彼的聯想訓練,應注意一定要有相似點,想像聯想的事物是比喻中的喻體,所以要求學生最好不作同類事物的聯想,還要要求所聯想的事物應該是美的。
答案不求唯一,可鼓勵學生圍繞一個聯想點作多種相似聯想。
三 觀察夜空里的牛郎、織女星,查找有關它們的天文知識,寫一篇短文。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自覺主動地去查找材料。寫成短文後,可在全班交流。
教學建議
一、介紹詩人和時代背景是必要的,但是,內容要精當,要有所側重,主要介紹詩人1921年寫這兩首詩時的經歷和思想情緒,順帶介紹一下《星空》的總體特色,幫助學生理解這兩首詩的思想感情。還可組織學生課外朗誦詩集《星空》中的有關詩篇。
二、適當介紹聯想和想像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由當前的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聯想。客觀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各種不同聯系的事物反映在頭腦中,形成各種不同的聯想:在空間或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聯想;有相似特點的事物形成類似聯想;有對立關系的事物形成對比聯想;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聯想,等等。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些新形象是已積累的知覺經過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雖能想像出從未感知過的或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像的內容總是來源於客觀現實。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要向學生作這樣抽象的解釋,而是要結合詩中具體形象來使學生明白詩中的聯想和想像是怎麼回事,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運用的重要性。
三、在熟讀美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復述、擴寫、改寫等再加工創造,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像能力,積累創造思維的體驗。
四、這兩首詩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適合朗讀。要加強朗讀的指導,分清節奏,念准重音,讀出感情。放錄音,作示範,反復朗讀,最好當堂背誦。朗讀總的原則是要把握這兩首詩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基調;朗讀時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輕松、柔和、舒緩。下面對這兩首詩的節奏和重音進行了劃分,可供朗讀時參考:
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靜夜
月光/淡淡,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白雲/團團,
漏出了/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四川樂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閱讀了大量古典文學作品。小學和中學時代,通讀《莊子》《楚辭》《史記》等書,並閱讀了梁啟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論、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和林紓的翻譯小說,受到民主主義思想的啟蒙和影響。1914年赴日留學,先後接觸了泰戈爾、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亞、雪萊、惠特曼及北歐、法國、俄國進步作家的作品,哲學上受到泛神論的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詩集《女神》的創作,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1年回國,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發起成立「創造社」,從事新文學活動。1924年起,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初南下廣州,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伐戰爭中,先後擔任北伐革命軍政治部秘書長、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職。1927年3月寫了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陰謀。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於1928年流亡日本,致力於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等,成為中國運用唯物史觀研究史學的開拓者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隻身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等職。皖南事變前後,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歷史劇,很好地發揮了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1944年3月,為紀念明末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三百周年,寫了長文《甲申三百年祭》,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贊揚。解放戰爭時期,勇敢地站在民主斗爭的前列,領導了文化界同國民黨統治者的斗爭。1949年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後》《創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選自《中國小網路全書·文學與藝術》,團結出版社1995年版)
二、關於詩集《女神》和《星空》的比較(孫黨伯)
1.總之,《星空》中雖然有對黑暗現實的憤恨,對未來開拓者近代勞工的期望,依然閃爍著反抗的創造的火花;但就大多數詩篇來說,失望感傷的情緒卻占據著主導地位。渴望祖國新生的理想,變成了憂國憂民的悲嘆;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熱情,變成了對縹緲的星空的探索;反抗現實的精神,變成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高蹈;消極的否定代替了積極的破壞和創造;悲觀的色彩勝過了樂觀的色彩,力的詩歌變為舊的詩歌了。在《女神》里,詩人歌頌「一切革命的匪徒」,如今卻贊美遁世的伯夷叔齊。這一切,都是五四運動後的低潮在詩人身上的投影,從中可以窺見詩人心靈的歷程;而《星空》所表現出的失望、彷徨和苦悶也是當時的一種較為普遍的情緒。
2.從藝術形式看,《星空》的大部分詩篇都有比較完整的結構,和諧的韻調,鮮明的形象,而且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恰如詩人所說,技巧確實要比《女神》的有些詩「高明一些」。
(摘自《郭沫若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三、清朗雋美的夜歌——讀《天上的街市》(林林)
在《女神》時代那一陣強烈、亢奮的情感噴發之後,郭沫若進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這時,他對過去曾以涌溢的熱情歌唱過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藝術誘惑。
在當時的中國,郭沫若是宇宙意識最強烈的作者。不同於當時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於人生究竟的奧秘,常常陷進自造的煩悶、焦慮和悲緒。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調動起豐富的審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靈對應物——夜空。
在郭沫若看來,無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個體生命之中:「我想詩人的心境譬如一灣清澄的海水,沒有風的時候,便靜止著好像一張明鏡,宇宙萬物的印象都涵映著在裡面;一有風的時候,便要波翻浪湧起來,宇宙萬匯的印象都活動著在裡面。」(《三葉集》)當有限的個體生命與無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聯系,郭沫若以新的靈感方式改變了自己視覺感應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經大大偏離了古代作家的視覺常規。他不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靈感受夜空。夜空引誘著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審美化的態度與無限的宇宙進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節奏中,既有「鼓舞調」,也有「沉靜調」(《論節奏》)。他的《星空》詩,便是「鼓舞調」的夜空的巡禮。在他筆下,夜空是那樣奇麗可驚,那樣盪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恆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許變換!/美哉!美哉!/我醉後一枕黑酣,/天機卻永恆在轉!」而《天上的街市》這首詩,則是一首「沉靜調」的清朗雋美的夜歌。就在寫作《天上的街市》的半個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達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潔凈」的詩的世界,呈現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潔凈」的想像世界的圖畫。
地上有星一樣的燈,天上有燈一樣的星,詩人通過兩個互換本體與喻體的比喻,將天與地連成一體。「街燈」與「明星」的共同特點是「無數」和明亮,無數明亮的燈與星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
詩的第2段至第4段描繪了詩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這十二行詩句中,詩人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其肯定的語氣會使讀者追隨著詩人的想像,模糊著現實世界與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陳列著「世上沒有的珍奇」,那裡一定是比現實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詩人彷彿看到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正在那裡享受著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來,傳說故事中的牛郎織女到天上以後是不幸福的,他們被阻隔在天河兩岸,一年只得一度相會,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詩中,天河變得「淺淺的」,不甚寬廣,它不再妨礙情侶們自由往來。因而牛郎織女可以雙雙遊逛天街,詩人甚至看到了他們手裡提著的燈籠。這虛幻的景象在作者筆下竟顯示出生動的真實感,作者所描繪的美麗幸福的天街向讀者提供著人間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詩人在以心靈的眼睛眺望夜空時所看到的。在詩人郭沫若的心靈視野中,天上的世界對應著地上的世界。當地上的世界給他留下「眼兒淚流」「心中作嘔」的印象:「游閑的屍,/淫囂的肉」,「滿目都是骷髏,/滿街都是靈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寫了自己對光明的嚮往。
(選自《郭沫若詩詞鑒賞》,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四、劃開暗夜的理想之光(楊宗國)
20年代初期,五四運動的洪波已經消退,大革命的時代尚未到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依舊被帝國主義列強和他們豢養的各派軍閥窒息著。詩人在苦悶中彷徨。他不滿現實,熱烈地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在燦爛星空的誘發下,寫下了這首浪漫氣息濃郁的《天上的街市》。
天上是引人欣羨的。詩人用「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暗示了那裡的美好、富足。淡淡的點染,已經使詩人為之不平的人世黯然失色。讀者諳熟的人間街市,處處都烙下統治者丑惡的印記。一面是荒淫,一面是赤貧;既有寄生的傲慢闊佬和妖艷女人,趾高氣揚的外國巡捕,又有躑躅的乞丐和拉客的娼妓……人間街市是剝削階級罪惡的溫床,穢行的櫥窗。詩人理想中的天上街市,如炫目的光束,劃開了現實的濃重夜色。
更令人神往的,是太空中牛郎織女幸福美滿的生活。3、4詩節,引讀者去想像兩幅使人心醉的圖畫。一幅是牛郎織女騎著牛兒過淺淺天河自由來往的「騎牛圖」;一幅是他們提著燈籠在天街的「閑游圖」。前一幅圖畫或者有天河濺起的清冽水花,但整個氛圍靜謐安寧;後一幅圖畫則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兩幅圖畫,都傳出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情調,透露了詩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對神話人物的選擇。牛郎是神話傳說中惟一的勞動人民變作的神,詩人把他置於理想生活的中心地位,體現了關心勞動人民命運的進步思想。二是對神話的改造。傳說中牛郎織女在天上的生活並不美妙,天界統治者王母娘娘用玉簪劃下的銀河將他倆分隔開,每年只有一次在七夕的鵲橋上相會。詩人按照理想的邏輯,把不可逾越的天河變為「淺淺的」「不甚寬廣」,把造成不幸的障礙化作美好生活的陪襯,為古老神話賦予新意,給詩中幻境著上一層更加迷人的色彩。
「詩人轉動著眼睛,眼睛裡帶著精妙的瘋狂,從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像為從來沒人知道的東西構成形體,他筆下又描出它們的狀貌,使虛無杳渺的東西有了確切的寄寓和名目。」(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第五幕一場)在我國傳統詩歌中,想像豐富、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之作並不鮮見;借幻想的光明以指斥現實的黑暗已成一切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共同筆法。但是,那些作品和本詩有著質的不同。屈原的《離騷》,糅合了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和種種自然現象,境界飄渺迷離,場面宏偉壯麗,達於想像的極境,有力地表現了詩人堅持理想和斗爭不懈的峻潔人格。但詩人不啻神遊中每感失望,篇末望見故鄉、回到現實時更抒發了令他哽咽的悲憤:「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李白夢游天姥山,以仙人出遊景象為高潮,傾注暢朗飽滿的詩情於斑斕壯麗的詩境。但瞬息之間,即被無情的現實掃盪一空:「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無可奈何地慨然長嘆。蘇軾神往「天上宮闕」「瓊樓玉宇」,「欲乘風歸去」,又憂慮「高處不勝寒」,只好在地上「起舞弄清影」,以求「何似在人間」的自慰。凡此種種都程度不同地給人以鼓舞或陶冶,但他們又都受時代限制,看不見實現各自理想的可能,因而給想像投下陰影。五四時代崛起的大詩人郭沫若,已經看見十月革命放射的人類希望之光,深信:「最終的勝利總在吾曹!至高的理想只在農勞!」(郭沫若《巨炮之教訓》)他筆下的幻景分明已帶有革命浪漫主義的全新色彩,真切、新美、了無陰翳,更能有力地鞭撻現實,引人向上。正如聞一多評價《女神》時所說:「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20世紀時代的精神。」(聞一多《女神之時代精神》)
本詩的巨大藝術魅力,除上述立新意、辟新境外,還在於結構精巧渾成、匠心卓異。街燈與星星都遠遠地在夜色中放明,視覺感受極相近似,詩人由此落筆,把地上、天上融成一片,進而放縱想像於星空,十分自然;第2節用輕巧的筆觸略加點染,幻想出天上世界美妙而朦朧的背景;第3節推出人物,想像更為具體、真切;第4節寫到流星,這一飛馳蒼穹的光點,使全詩境界頓顯活躍。詩人像是採用了我國繪畫中層層皴染的傳統技法,使畫面越來越清晰,幻景越來越動人。結尾一句「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給讀者一幅歷歷可見的牛郎織女游樂圖。詩收束了,但星際人物出遊的景象還在繼續,顯得余韻悠然。
語言平易、親切。「好像」「我想」「你看」……如同對最親近的朋友娓娓而談,在不知不覺中牽動著讀者的視線和思緒,使之和詩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觀賞奇景,馳騁想像。
至於章法的精美,詩句的勻稱,音律的和諧悠揚,讀來更不難體味。
(選自《中國現代詩歌名作賞析》,《名作欣賞》編輯部1985年6月)
2004-07-14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jsys/qs/200703/t20070311_310204.htm
❷ 八年級下冊數學·英語·歷史·生物·地理· 提綱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車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
2、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主人;
3、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陸
1、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向西北、中南和西南進軍;
2、1951年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
1、時間: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愛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
2、總司令: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 邱少雲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第三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周總理「求同存異」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
(3)內容:重點發展生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動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及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農業生產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 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
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964年10月:原子彈 1966年:導彈 1967年:氫彈 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49年:海軍和空軍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
三、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廣東、福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連(雲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寧波三州(廣州、溫州、福州)。
3、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解決港澳問題------一國兩制(鄧小平):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
二、兩岸交流
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1982年新憲法,又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邯鄲鋼鐵總廠。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我們從哪裡來
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
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羅河---BC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亞
BC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
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東亞、東南亞 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徵
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
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
2、帝國--------BC31年屋大維
第19課 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
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
二、基督教
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丕平獻土
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
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記》,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藝術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清真寺。
蘇科版生物復習提綱
15章動物運動的形成:
▲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神經系統的調節與其他系統的配合)
▲ 運動系統起著支持、保護和運動的作用。
▲ 骨的結構: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經以及成骨細胞等,其中血管為骨提供營養,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骨的長粗與再生有關)
▲ 骨質包括骨密質與骨松質
骨密質:位於骨幹外周部分的骨組織,緻密堅硬,白色,有較強的抗壓能力;
骨松質:位於骨幹內側和骺端的骨組織,呈蜂窩狀(一生容納紅骨髓),紅色。
▲ 骨髓: 幼年時骨髓腔與骨松質內的骨髓都為紅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內的紅骨髓被脂肪取代,稱為黃骨髓,暫時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可恢復造血功能;
終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位於骨松質內。
▲ 骨的生長包括兩個方面:長長和長粗。
骨膜內層的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骺端軟骨層的細胞與骨的長長有關。
&人體內的鈣約有99%以骨鹽形式沉積在骨組織內,骨是人體最大的「鈣庫」。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時期 有機物 無機物 骨的特性
兒童少年期 多於1/3 少於2/3 彈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變形
成年期 約佔1/3 約佔2/3 既堅硬又有彈性
老年期 少於1/3 多於2/3 彈性小,易骨折
骨質中的有機物主要是骨膠蛋白,它使骨具有韌性。
▲ 關節的結構:(結合圖形記憶)
關節頭
關節面 覆蓋著一層關節軟骨。
關節窩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
關節腔:內有滑液,能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 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緩沖運動時的震動與減少運動時的摩擦。 關節腔內的滑液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 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關節頭、關節窩外有由結締組織組成的關節囊,還有韌帶加固。
▲每塊骨骼肌是一個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兩部分。
肌腱:由結締組織構成,分別附著於相鄰的骨上。
肌腹:屬於肌肉組織,是骨骼肌收縮的部分,內有血管和神經
▲ 骨骼:
人體有206塊骨,全身的骨由骨連結構成骨骼
▲ 軀體運動:
是以骨為杠桿、關節為支點、骨骼肌收縮為動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縮時,牽引骨繞著關節活動,從而產生運動,這一過程是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著於關節周圍,一個運動通常是由多塊骨骼肌協調完成的。
其中屈肘與伸肘都是在兩組以上肌群協調下完成。
記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舒張; 手臂提重物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收縮;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 運動所需消耗的能量來自於肌細胞內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動物的行為
1、動物的行為:動物體在內外刺激下所產生的活動表現。如動物的運動、鳴叫、身體姿態或顏色的變化
動物的行為:受神經系統與激素的調節,受遺傳物質的控制,這是在漫長的進化(自然選擇)中逐漸形成。
根據動物行為的發生,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
最簡單的學習行為是一種習慣化(烏鴉見到稻草人前後行為的變化)。
2、根據動物行為的功能,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取食行為、領域行為、攻擊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節律行為、社群行為等。(懂得舉例和分辨)
注意: 攻擊行為與防禦行為的本質區別為: 是否為同種動物。
記住: 動物行為有利於個體生存和種族的延續。
特別記住社群行為(判斷動物群體是否是一個社群:群體中是否有首領,群體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 判斷群體的行為是否是社群行為,就看它的行為是否為群體服務,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從個體上來說是一種防禦行為,從群體上來看,是一種社群行為,還有工蜂的覓食行為也是一樣的情形。
3、動物行為的研究: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實驗法。(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實驗驗證某一問題時的步驟:
提出問題(假設)------根據假設,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作記錄------通過分析實驗現象,經過推理總結作出結論。
那麼為了減少偶然性,一般要設置一個對照組。
▲ 動物行為研究案例:
法布爾對昆蟲的研究(觀察法為主)(法國昆蟲學家)
弗里施對蜜蜂色覺的研究(實驗法)(奧地利利動物學家,動物行為學的傑出學者)
-----通過顏色卡片來驗證蜜蜂的色覺。
廷伯根對銀鷗幼雛求食行為的研究(英國籍荷蘭動物學家)
勞倫斯對小野雁學習行為的研究(奧地利學者,「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
▲ 觀察法與實驗法的本質區別:是否對研究對象(動物)施加外界影響。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 人的生殖和發育:
生殖:產生生殖細胞,繁殖新個體的過程(產生後代,繁衍種族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由生殖系統來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結構圖)
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附睾(貯存精子)、輸精管(輸送精子)、陰莖(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結構圖)
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屬性器官: 輸卵管:輸送卵細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場所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陰道:精子進入女性體內、嬰兒產出(分娩)、月經排出的通道。
3、胚胎發育的過程: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胎兒 成熟胎兒
卵細胞 第二個月末
& 卵細胞呈球形,細胞質內含豐富的卵黃,是胚胎發育初期所需的營養物質。
& 胚胎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內獲得養料和氧氣,並排出廢物。
4、發育:人的發育是從受精卵分裂開始的,分為胚胎發育和出生後的發育,通常所說的發育,是指從嬰兒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階段(出生後的發育)。注意分期
& 青春期發育的突出特徵:身高和體重突增,腦和內臟功能趨於完善,性發育和性成熟。
& 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 昆蟲的變態發育包括不完全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
& 不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即:
受精卵—→若蟲—→成蟲。(如蝗蟲、蟋蟀、椿象、蜻蜓和螻蛄等的發育過程。)
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中要經歷5次蛻皮,幼蟲期蛻皮4次。
& 完全變態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即:
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如家蠶、蜜蜂、蝴蝶、蚊子和蒼蠅等的發育過程。)
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一生經歷4次蛻皮,均在幼蟲期。
& 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相比多了一個什麼階段?(答:多了一個蛹)
▲ 青蛙和其他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特點是:卵生,體外受精、體外發育,變態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上有很大的差異)。
& 雌雄蛙抱對行為的意義:刺激雌蛙釋放卵細胞,雄蛙釋放精子。
& 在青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中,下列事件必須在水中進行:雌雄蛙抱對;雌蛙釋放卵細胞;雄蛙釋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發育。
▲ 鳥類的生殖發育特點:卵生,體內受精,體外發育(主要)。
& 鳥卵(已受精)的結構中,胚盤發育成雛雞;卵黃為胚胎的發育提供營養(胚盤和卵黃是主要結構);卵白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和水分,另有保護作用;系帶固定卵黃,氣室提供氧氣,卵殼保護卵。(結合結構圖)
▲ 有性生殖: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稱之。
特點:後代具有較強的生活力和變異性。
▲ 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稱之。
特點:速度快、後代能保持母體的遺傳性狀,但後代生活力會下降。
▲ 植物的無性生殖:
1、營養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壓條三種。
①扦插:如馬鈴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蘋果等果樹。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條)。
& 嫁接成活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要緊密結合。
嫁接法常用於改良果樹的品質和培育優良品種。
③壓條:如夾竹桃、桂花等。
2、組織培養:
& 原理: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 低等動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無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如細菌、藍藻、變形蟲、眼蟲等。
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黴、麴黴等黴菌。
❸ 人教版八年級下歷史課堂筆記
八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車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
2、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主人;
3、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陸
1、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向西北、中南和西南進軍;
2、1951年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
1、時間: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愛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
2、總司令: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 邱少雲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第三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周總理「求同存異」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
(3)內容:重點發展生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動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及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農業生產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 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
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964年10月:原子彈 1966年:導彈 1967年:氫彈 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49年:海軍和空軍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
三、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廣東、福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連(雲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寧波三州(廣州、溫州、福州)。
3、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解決港澳問題------一國兩制(鄧小平):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
二、兩岸交流
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1982年新憲法,又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邯鄲鋼鐵總廠。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我們從哪裡來
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
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羅河---BC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亞
BC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
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東亞、東南亞 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徵
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
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
2、帝國--------BC31年屋大維
第19課 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
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
二、基督教
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丕平獻土
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
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記》,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藝術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清真寺。
❹ 跪求八年級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和牛津深圳版英語復習提綱!!!!!!!!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
《站立起來的祖先》教學設計
龍崗區實驗學校 彭達友
――課前系統
一 教材分析
1,課程地位: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史前時代》第一課《人猿相揖別》的第一個子目.
2,內容分析:
主要講述古猿逐漸進化到人的歷程.
3,動力因素:
勞動以及自然環境等.
4,演變歷程:
從爬行到直立行走,再到人手的形成,語言的產生,人腦的形成.
二 學生學力分析
1,知識水平:具備基本的學科知識儲備.
2,想像能力:具備豐富的想像能力,思維敏捷,有較強的好奇心.
3,理解能力:具備一定的判斷,分析和理解能力,能夠進行基本的邏輯推理,具備基本的學科思維能力.
三 教學目標
設計說明:根據《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關於本個子目所提出的三維目標要求,基於教材的結構以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人類起源於非洲東部,目前已知最早是東非人.
2,知道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
3,在古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圖文資料,准確表達信息.
2,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感受古猿的生活狀況.
3,引導學生動手體驗猿手與人手的區別.
情感目標:
1,感受人類產生的基本條件和生活狀況.
2,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誕生的重要影響.
3,理解從古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勞動所起的重要作用.
4,知道中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
四 教學重點及難點
設計說明:根據《課程標准》及教材模塊結構和教學內容,基於教材分析和學生學力分析,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勞動創造了人這一觀點,進一步認識到從古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勞動所起的作用.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勞動創造了人.
2,引導學生了解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製造和使用工具.
五 教師導法
故事導趣--我國神話故事:女媧造人.
西方聖經故事:亞當夏娃.
問題導學--人是從哪兒來的
古猿進化到人的動力是什麼
情景導思--"古猿從爬行到直立行走圖"
"猿手與人手的比較圖"
六 學生學法
自主閱讀--閱讀圖文,獲取信息.
同伴交流--小組合作,自由對話.
情景想像--觀察圖片,生動表述.
七 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
設計說明: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把本課內容整合為三點,分別是人類的起源,人類誕生的標志,人類進化的歷程,解決"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 "的問題.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便於引導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具體如下:
(一),人類的起源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類——東非人
2,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元謀人
(二),人類誕生的標志
1,直立行走(形態特徵)
2,會製造和使用工具(生存能力)
(三),人類進化的歷程
1,直立行走
2,人手的形成
3,語言的產生
4,人腦的形成
5,影響人類進化最重要的因素——勞動
――課堂系統
新課導入:
"人類是怎麼來的 "是世界難解謎題之一.千百年來,人類對自身的起源問題提出了很多猜想,並且傾注全力加以證明.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無論是希臘人,埃及人,還是印度人,中國人,各種人類古老文化中都世代流傳著解釋自身起源的故事.今天 ,讓我們一起來探尋祖先的足跡.
設計說明: 基於對學情的分析,新學期的第一課,要吸引學生對距今很遙遠的歷史事物的興趣,必須在導入上做文章.以這樣一段關於世界謎題的文字導入,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緊扣主題,起到起興,凝神,點題的作用.
課堂教學:
(一)探究人類的起源
設計說明:首先用圖片和文字材料展示東西方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上帝造人說和女媧造人說,讓學生感受人類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沒有停止對自身起源的思考.在此基礎上,引出達爾文進化論觀點,讓學生了解: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探究人類起源的工作也日益深入,形成一些普遍認可的觀點.這樣設計能夠使學生對人類探究自身起源問題的歷程有個總體的印象,為後面的教學做鋪墊.
1,女媧造人和上帝造人
2,達爾文進化論
設計說明:在引導學生觀看《古人類遺址分布圖》和思考相關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指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類是東非人,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並且通過對東非人,元謀人生活情景圖的展示,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感受人類生活狀況,落實本課的知識目標.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落實本課的情感目標.
3,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類——東非人
4,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元謀人
(二),人類誕生的標志
設計說明:設計問題過渡:古猿進化到什麼程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有什麼標志 目的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人類誕生的標志是什麼
1 古人類學家認為人類誕生的重要標志是直立行走.(從人體的形態特徵角度 )
2 考古學家認為會製造和使用打制石器為人類誕生的標志.(從人改造自然能力角度)
設計說明:關於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本課的難點.先讓學生根據前面對世界和中國已知最早的人的學習,討論人類誕生的標志.再引導學生在課本中找出關於人類誕生標志的結論.但是,課本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說法,教師設計"辨疑堂"環節,讓學生來分析這兩種觀點,最後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這兩種觀點是從不同角度分析人與動物的區別,一種是從形態特徵方面比較,另一種是從能力特徵方面比較.通過分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突破本課的難點.
(三),人類進化的歷程
設計說明:設計問題過渡:人類怎樣從古猿進化而來 在學生掌握人類誕生的標志後,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人類是怎樣進化而來的,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
首先以世界上最早的人類東非人為例,通過圖片展示,講述古猿從樹上到地下生活,是受當時的自然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的進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誕生的影響,落實本課的情感態度目標.
1,直立行走
設計說明:通過展示古猿勞動的情景想像圖,引導學生感受古猿的生活狀況.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古猿在陸地上的勞動對其體質,體型的影響.設置"體驗場"環節,讓學生模擬表演,體會古猿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的過程及其影響.理解勞動與直立行走的關系以及直立行走對人類體質所產生的影響.
2,人手的形成
探究:猿手與人手的區別.
動手體驗:當大拇指長短不同時,手拿課本或者手寫字有什麼不同嗎
設計說明:通過這兩個環節,引導學生理解勞動促進猿手向人手的進化,掌握人手的形成對人類的誕生的重要影響.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語言的產生
設計說明:通過展示圖片和教師講解,引導學生認識到語言產生的過程:古猿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過程中,為了滿足相互交流的需要,隨著發音器官的不斷進化,語言逐漸產生.進一步認識到勞動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突出本課的重點: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4,人腦的形成
設計說明:通過展示和分析圖片,引導學生認識人腦的形成過程,深入理解是在長期勞動中,大腦獲得的信息日益增多,特別是語言的運用,促進了人腦的形成.進一步突出勞動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5,影響人類進化最重要的因素——勞動
設計說明:綜合前面人類進化歷程的學習,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勞動在古猿進化到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落實本課的重難點.
分析:
在勞動過程中――由爬行到直立行走
在勞動過程中――猿手進化成人手
在共同勞動中――促進語言的產生
在長期勞動中――促進人腦的形成
總結得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板書設計:
(一),人類的起源
1,女媧造人和上帝造人
2,達爾文進化論
3,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類——東非人
4,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元謀人
(二),人類誕生的標志
1,直立行走(形態特徵)
2,會製造和使用工具(能力特徵)
(三),人類進化的歷程
1,直立行走
2,人手的形成
3,語言的產生
4,人腦的形成
5,影響人類進化最重要的因素——勞動
設計說明:以簡潔明了的結構體現本課的知識框架,梳理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便於學生對本課知識目標的整體把握和知識體系的形成,同時,又進一步突出本課的重難點,方便學生課後的復習.
八 課堂小結
通過探尋我們祖先發展的足跡,我們了解了古猿進化到人的歷程,知道世界和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深刻體會到勞動在古猿進化到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和發展,相信人類對自身的起源會有更加科學的認識,人類探尋謎底的腳步將不會停止!
設計說明:對本課知識目標進行簡要歸納,同時指出人類探尋謎底的腳步將不會停止,一方面鞏固強化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另一方面又促進學生課後繼續學習,激發學生深入了解和探討人類起源問題的興趣,與即將布置的課後作業相呼應.
――課後系統
九 課後跟進——課後作業布置
閱讀資料:
最新研究資料表明,黑猩猩的基因組成有99%與人類相似,有人據此推斷未來黑猩猩也會變成人.
回答問題:
你怎樣看待上述觀點,請通過閱讀書籍和上網查詢等方式,選取資料來分析和論證你的觀點.
設計說明:"現在的黑猩猩是否會在將來變成人",直接針對學生的疑惑設問,鼓勵學生通過課外動手查詢資料,積極探究和思考.既強化和落實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又調動了學生關注歷史事物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和關注現實的精神.
十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能依據課程標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能落實教學目標.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事物,關注現實生活.
1 .be from = come from 來自於----
2. live in 居住在---
3. on weekends 在周末
4 .write to sb = write a letter to sb 給某人寫信;寫信給某人
5 .in the world 在世界上 in China 在中國
6.pen pal 筆友 14 years old 14歲 favorite subject 最喜歡的科目
7.the United States 美國 the United Kingdom 英國 New York 紐約
8.speak English 講英語 like and dislike 愛憎
9.go to the movies 去看電影 play sports 做運動
❺ 第九課初二下冊的歷史問題
八年級歷史下冊內容整理: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車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
2、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主人;
3、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陸
1、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向西北、中南和西南進軍;
2、1951年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
1、時間: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愛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
2、總司令: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 邱少雲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第三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周總理「求同存異」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
(3)內容:重點發展生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動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及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農業生產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 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
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964年10月:原子彈 1966年:導彈 1967年:氫彈 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49年:海軍和空軍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
三、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廣東、福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連(雲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寧波三州(廣州、溫州、福州)。
3、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解決港澳問題------一國兩制(鄧小平):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
二、兩岸交流
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1982年新憲法,又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邯鄲鋼鐵總廠。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我們從哪裡來
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
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羅河---BC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亞
BC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
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東亞、東南亞 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徵
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
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
2、帝國--------BC31年屋大維
第19課 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
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
二、基督教
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丕平獻土
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
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記》,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藝術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
❻ 怎樣導入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第21課古老帝國的悲劇練習題及答案
古老帝國的悲劇
維度A 基礎知識
❼ 八年級上歷史於社會復習提綱
單元 侵略與反抗
第1課 鴉片戰爭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3.1840-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1856-1860年,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
2.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結合第8頁表格和第9頁圖掌握)
3.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第3課 收復新疆
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學生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1.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 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從 70-80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2.評價洋務運動(第30頁內容,重點掌握)
第7課 戊戌變法
1.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2.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內容( P33):要求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掌握.
第8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他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當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 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2.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1.1915年,陳獨秀等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以四提倡四反對為主要內容,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馬克思主義.
3.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示威,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斗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3.1922年中共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第11課 北伐戰爭
1.1924年創辦的黃埔軍校由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
2.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主要戰場:湖南,湖北;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3.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
2.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進攻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第13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1.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在未能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2.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途中,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14課 難忘九一八
1.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蔣介石要求駐守東北的張學良實行不抵抗政策,使東北三省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時間全部淪於敵手.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東北人民和部分東北軍部隊,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共派楊靖宇組織東北游擊隊, 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
2.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張,為了逼蔣抗日,1936月12月12日,發動"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5課 「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1.1937年日軍向盧溝橋中國守軍發動進攻,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的全國性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在事變中,佟麟閣,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平津相繼陷落,這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2.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在六周時間內,屠殺中國居民達三十萬人以上.
第16課 血肉築長城
1.在全面抗戰期間,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為粉碎敵人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了百團大戰,這是抗戰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國民黨軍隊在1938年春取得台兒庄大捷.
2.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中共七大,大會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發動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標志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17課 內戰烽火
1.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為了進一步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1945年8月到10月,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毛澤東在周恩來,王洛飛的陪同下,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最後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
2.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標志全面內戰爆發.
3.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軍挺進大別山威脅南京和武漢.標志戰略反攻的開始.
第18課 戰略大決戰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陳毅曾說, 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P98)三大戰役的勝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2.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標志統紿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垮台.
第六單元 經濟和社會生活
第19課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狀元實業家張謇,在《馬關條約》簽訂後,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情況下,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同時興辦學校和開展慈善事業.一戰期間企業由於帝國主義放鬆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但大戰結束後被吞並.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中文報紙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第七單元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第21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1.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2.揭開制鹼奧秘的侯德榜撰寫了《制鹼》一書,他的制鹼法被命名為"侯氏制鹼法".
3.近代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嚴復.魏源他編成《海國圖志》一書,系統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並說明編寫的目的是" 師夷長技以制夷".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他翻譯了《天演論》,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進步觀點.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1.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2.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
3.魯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記》,《孔乙已》等;徐悲鴻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稱為人民音樂家的聶耳的代表作是《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黃河大合唱》.
❽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的初中歷史目錄
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 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❾ 八年級歷史下冊期中復習提綱
這種東西你們老師到以後會發給你的,你不用擔心了,我是初三的,是過來人,不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