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6.懷念母親ppt
(ˇ?ˇ) 想~
傷腦筋啊啊
㈡ 昨晚編輯的母愛群文閱讀教學設計斷電後丟失怎麼找
教學內容簡析:
1、群文議題:「母愛」
2、群詩材料:《浴著光輝的母親》回《感受拳拳慈母心》《回答憶我的母親》《母親的「存摺」》《母愛是一根穿針線》
3、群文特點:
本課選用的五篇文章,抒寫的都是「母愛」,但各自敘述的內容不同,有懷念母親的,有的表現母愛的方式,有的歌頌母愛的獨特,有的表現孩子對母親愛的回報;敘述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有通過回憶來表現對母親的懷念的,有的直接表達情感的,有的採用借物喻人的方式表現母愛,也有對比描寫的……這組群文採用多種表達方式,多角度地反映了母愛的偉大。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批讀、交流、默讀、跳讀」等方法,閱讀五篇文章,初步認識母愛的不同表現形式,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
2、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材料,聯系生活經歷,述說自己對母愛的認識,相機進行品德教育。
3、推薦課外閱讀《感悟母愛》這本書,激發學生持續閱讀的興趣,感受閱讀的樂趣,培養學生濃濃的親情。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批讀、交流、默讀、跳讀」等方法,閱讀五篇文章,初步認識母愛的不同表現形式,讓學生感受母愛的偉大。
2、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材料,聯系生活經歷,述說自己對母愛的認識,相機進行品德教育。
㈢ 24課金色花問題!
清晨朝露未晞,在鋪滿金色花的林蔭中,飄出一個身影,這是誰的呢?原來是母親,她回的濕發披在兩肩,答發絲間的水滴輕輕飄落,親吻著林間嫩嫩的小草。母親悄無聲息地緩緩地出現在小庭院里,她緩緩地把雙手放在胸口。原來母親在祈禱了。空氣中彌漫著母親輕柔的話語。忽然媽媽的雙眉微微揚起,這香氣從何而來?我漸漸屏住氣息,一聲不響,怕媽媽會找到我;又挺直身體,因為我是一朵金色花!
㈣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及說課
一、說教材
《懷念母親》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的第六課,是季羨林所寫,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 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開門見山,指出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同時引出下文對兩位母親的描述。接著,作者描述了自己與親生母親的關系: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並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為闡述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愛鋪墊了感情基調;然後,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將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這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最後,作者呼應文章開頭,說明為什麼會有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編排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在於從多個角度表現本單元的主題──祖國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學習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特製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教學重、難點
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爺爺懷念母親、思念祖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本課我主要運用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情景教學法
上課伊始,由「國寶」引出季羨林,課件出示:季羨林生平、主要經歷及季羨林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默讀,交流感受,揭示課題。
2、以讀代講法
葉聖陶老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朱熹也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默讀、指名讀、自由讀、齊讀、范讀等,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代講的效果。
三、說學法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班學生的情況,在學法方面我主要採用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讀悟結合,以讀為主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質疑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聯系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將個別學習,班級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㈤ 幫幫忙,要寫研究報告:六年級第六課,懷念母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相關資料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有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並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祖國的懷念。本文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參考資料: 語文教參
它的主要內容,對母親(生身母親、祖國母親)的懷念是年輕的季羨林歐洲十一年中不間斷的情感。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季羨林
季羨林(1911.8.6—2009.7.11)。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美國與喬冠華同游。10月,抵達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 1945年10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季先生長年任教北大,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現在即使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曾被「2006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之一 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 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 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涉及的范圍: 1。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 2。吐火羅文 3。印度古代文學 4。印度佛教史 5。中國佛教史 6。中亞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異和共性 11。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 12。德國及西方文學 13。比較文學及民間文學 14。散文及雜文創作 這個分類只是一個大概的情況。
編輯本段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1.准確認讀課文中生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詞語能運用。 2.感受課文朴實的語言中所含的復雜的思母與思國之情。 3.積累語言。 A案 課件:季羨林相關資料 談話導入 1.了解作者。誰知道一般「國寶」是指什麼?(大熊貓)但是在北京大學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被人稱為「國寶」,他是誰呢? 課件出示季羨林生平及主要經歷。 2.呈現季羨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課件出示:「當我從北京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不該,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2)學生默讀,交流感受。 (3)出示課題。 季老的許多文章里都談到了母親,也都表達了這樣的情感。(出示課題《懷念母親》板書)讀,讀出「懷念」的情感。 (4)作者,懷念的僅僅是生他養他的母親嗎?讓我們一起走進《懷念母親》。 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對學生講清自學的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感悟,文章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2.自學反饋:讀讀自己印象最深的內容,說說讀懂了什麼。 如,題目的雙重含義。 以下這些語言也可在初讀時結合課文相關內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品讀課文 (一)抓課文主線。 母親去逝後,季老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直到許多年後,母親還常常出現在夢中;留學德國,故國母親的一草一木也常會浮上心頭。請從文中找出描寫這個意思的幾句話讀一讀。 後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1.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親」?(兩個「頻來入夢」) 2.朗讀句子。質疑。(如,「頻來入夢」什麼意思?對於「頻來入夢」的初步理解應該聯繫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記中的時間可以反映經常懷念母親,文章的最後一節中的「沒有斷過」、「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讀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頻來入夢」,季老卻說「不知道是為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 課件出示資料1:到了中秋節——農民嘴裡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裡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並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課件出示資料2: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1)學生瀏覽以上資料談體會。 (2)聯系「11月18日」的日記談理解。 指讀或師范讀。 說說感受,談談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師相機引讀: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後來到了德國,來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 (三)品讀思國之情。 母親給了我多少的愛,給了我多少的溫暖,遠在異國他鄉,孤寂時時湧上心頭,母親怎不頻來入夢呢?此時此刻,季老懷念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母,還有那——(祖國母親) 1. 動情地讀一讀季老的幾段日記。 2. 說說祖國母親頻來入夢的原因。 3. 讀讀最讓你感動的一則日記,說說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時候,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裡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談談體會,或是質疑。 (2) 常人覺得凄涼,可能是因為什麼事? (3)季老感到凄涼是因為什麼事?再次細讀下文,從字里行間尋找答案。 設計想像說話: 如,因為季老 ,所以覺得有點凄涼。 (4)既然這思念是「凄涼」的, 季為什麼又說這凄涼是「甜蜜」的呢? 學生交流。 設計想像說話: 如,他想到 ,彷彿覺得 ,所以覺得這凄涼是甜蜜的。 (5)朗讀其他相關內容。 從交流中,我們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請同學們深情朗讀,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讀: ——11月16日…… (讀中評議,評議後再讀) 這種思念是多麼深切啊,他在異國他鄉想到故國的一切,讀: ——11月20日…… 時間愈久,思國的神經愈發敏銳,即便是一絲絲輕輕的驚動,也能勾起遊子對故國的無限眷戀,讀: ——11月28日…… (四)抒發情感 這樣的思緒可以在日記中找到許多許多,這樣的情懷在心中很濃很濃。母親成了遊子夢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讓我們縱情讀一讀(課件出示《尋夢》的開頭與結尾)。 1.讀著讀著,你彷彿聽到了什麼? 2. 讀著讀著,你又彷彿看到了什麼?你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你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 3. 這是何等的魂系夢縈啊!你從這「開頭」「結尾」中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情感? 4. 從文中找出描寫這種情感的句子讀給大家好嗎? 拓展升華 1.賞讀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 「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蒙的,母親彷彿從雲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 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裡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 留學德國已十霜; 歸心日夜憶舊邦, 無端越境入瑞士, 客樹回望成故鄉。 2 .小結:是母親養育了作者,作者也與母親的命運息息相連。這樣一個時刻將母親裝在心中的讓人起敬的學者、作家,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內,取得了崇高的地位,為祖國母親贏得了巨大的榮譽。祖國母親怎麼能不稱之為「寶」呢? (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橋小學 張祖慶) B案 教學准備 季羨林生平簡介和他的相關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描述心中的母親,引入新課 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多麼親切的稱呼,我們曾無數次呼喚著母親,無數次沐浴著母親的愛。讓我們一起輕輕地喊一聲——母親。 你腦海中浮現怎樣的形象?用一兩個詞語來形容。(練說: 的母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都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一份獨特的愛。著名學者季羨林的文章里,對母親也有著獨特的解釋。 初讀課文,感受文中的母親 1.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新詞讀正確,把課文句子讀通順。 2.交流哪些字詞比較難讀或者難懂,引導學生朗讀,結合語言環境理解。 3.選擇自己認為比較難讀的語句再讀一讀,請部分同學進行交流。 4.再讀課文,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作者有兩個母親,對這兩個母親有著同樣的敬意和愛慕。) 哪些自然段給了你這樣的認識? 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生身母親」 自由讀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對生母的懷念。 1.談感受。質疑。 2.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1)理解「寢不安席」的意思 (2)聯繫上下文,說說為什麼作者會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是不是僅僅因為母親的逝世? 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1)聯繫上下文理解:「我的願望」(隨母親於地下)「終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讓作者遺憾和痛恨的是什麼?(無法盡孝,心存自責、愧疚之情) (3)補充資料,談感受 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3.再讀整段話。 朗讀文中的佳句,回想母親 1.摘抄詞語 2.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愛。 第二課時 回顧「親生母親」,感受敬慕 1.聽寫詞語:真摯 寢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詞語,說說我對生身母親的愛。 研讀「祖國母親」,感受懷念 作者是那樣懷念母親,數十年如一日。24歲那年,作者離開祖國,來到了德國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離,並不能割斷心中的懷念,相反,這懷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讀文章,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懷念。 2.說說在作者的懷念中,又增添了什麼?(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3.再讀課文,思考: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刻伴隨著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重點研讀以下句子: ……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1)說說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2)你知道「頻來入夢」的原因嗎?(作者旅居在外,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與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兩位母親不斷出現在作者的夢中。) (3)感情朗讀。 然而這凄涼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甜蜜」和「凄涼」是不是有矛盾?你怎麼理解?(因為在遠離家鄉的日子裡,能時常回憶起在故國的生活情景,不斷回想起故國的親朋好友,感到他們無處不在,彷彿就在身邊,心中自然又多了一絲安慰、一些寬心、一點甜蜜,少了一些凄涼、孤獨。) (2)感情朗讀 想起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1)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怎麼樣的?(關愛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為什麼要寫房東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讀。 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①理解「悵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腦海里,母親的面影是怎樣的?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 ③在淚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麼? ④感情朗讀。 呼應文章首尾,適度拓展 一個是生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兩位母親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偉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為—— 齊讀文章的最後一段和第1自然段。 這樣的體驗,我們能理解嗎?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過?請大家互相交流。 摘錄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錄文中描寫對祖國母親魂系夢系的句子,讀一讀。 (浙江省紹興市昌安實驗學校 吳淼峰 )
編輯本段少君散文集《懷念母親》內容提要
在少君的這本散文集中,筆者最喜愛的是那些懷人的篇章,讀這些作品,使人感到友情的真摯、愛情的珍貴、親情的溫馨、師生情的醇厚。由此而想到中華民族是個崇尚情義的民族,中國人向來以情為重。世人之情,莫深於愛情。少君有一些謳歌愛情的散文寫得纏綿悱惻,盪氣回腸。對愛情的熱烈嚮往,對往
昔戀情的品味回憶,都顯示出作者對完美生命的追求。然而,世事無常,人生充滿了無奈,書中的《愛在他鄉的季節》《她》《因為愛你》等抒情散文,寫了甜蜜的初戀,以及懷念那美好動人時光油然而生的惆悵和感傷。《因為愛你》全篇共用了四個「因為愛你」做段落的第一句,形成排比的回環效果,作者在篇末以飽蘸深情的筆墨寫道: 「請你堅強,在我轉身而去的時候。請你不要流淚,不要回頭,不要把我的心弄得一團糟。你要好好地保重自己。前行的路上,我雖然不能與你相依為伴,可我願化作一盞明燈,點亮你漫漫的征程……」讀少君的這些散文,使人感到:沒有愛的世界就像空虛的荒漠,有了愛世界就像一座美麗的花園。 在世界華文文學發展總格局中,新移民文學作為一支生力軍,已走進人們的視野,走進主流文學行列。去年《北美華文小說精選》在美國出版,近50位作家集體亮相,顯示了北美新移民文學的規模和聲勢,此次《「北美經典五重奏」叢書》的出版,則表明了北美新移民文學達到的藝術水準和歷史新高度。「五重奏」的「樂手 」一位來自加拿大,四位來自美國,都是當代傑出的、才華橫溢的海外新移民作家。能讀到他們的作品,欣賞到他們優美的藝術旋律,你一定會覺得,這是極為珍貴的精神聖餐:它能叫你超凡脫俗,作一次心靈凈化的洗禮、精神家園的重新回歸。本書是叢書之一,被譽為新移民作家領頭羊的少君的《懷念母親》。
㈥ 《懷念母親》預習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之二
佚名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能抄寫對祖國魂牽夢縈的句子。
2.感悟課文內容,能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爺爺思念祖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
3.感情朗讀。
4.搜集文中相關的資料。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能抓住關鍵詞、句、段和日記,體會季羨林爺爺思念祖國的情感,感悟愛國情。
教學准備:學生搜集關於季羨林的資料和閱讀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國心》的歌碟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師:孩子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母親,每個母親都是世上最偉大的人,你們愛你們的母親嗎?你們知道失去母親的滋味嗎?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吧!
懷念母親。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 默讀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
(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了在德國的十年,在歐洲的十一年)
2.再讀課文,想想文中的兩個母親分別指的是誰?
(一個是生身母親,一個是祖國。)
3.你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了什麼?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談談自己的感受。
4.小組交流、匯報。師生總結。
(體會到了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深深的愛與懷念。
對祖國母親:我的祖國母親,我這是第一次離開她。離開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不知道是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裡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卻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里的朋友。我有時簡直想得不能忍耐。心裡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國了。一想到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就心潮騰涌,惶惶不可終日,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了在德國的十年,在歐洲的十一年。)
三、默讀課文,勾出生字詞。
1.通過查字典詞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准備與同學討論。
2.與同學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讀課文,用橫線勾出關鍵詞句,加深體會。
1.找出寫懷念生母的句子,反復讀,想想從中,你體會到什麼?
2.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你是從哪些關鍵的詞句中體會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幾年,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國,來到哥廷根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看了她的神氣,想到自己的在故鄉地下卧著的母親,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淚流不止、頻來入夢等詞體會到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失去母親的悲痛等。其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寢不安席,頻來入夢的意思,結合對《永久的悔》的閱讀,進一步體會到作者對生母的敬意和真摯的情感。為理解對祖國母親的情感作好鋪墊。)
3.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課時)
四、朗讀全文,師生小結。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品評同學的朗讀。
二、(接第一課時)繼續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點體會以下三個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國母親,我這是第一次離開她。離開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不知道是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想想頻來入夢是什麼意思?
(常常進入夢鄉或夢境。)
祖國母親頻來入夢的原因是什麼呢?(我第一次離開祖國,我熱愛祖國)
從這句話,你知道了什麼?(作者有一顆愛國心。強烈的思國情。)
請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話。
(2)出示第二句:然而這凄涼卻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為什麼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裡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呢?
(因為我深愛故鄉、深愛老朋友,雖然我身在異國他鄉,暫時不能與他們見面,但他們在我的心中永遠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裡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
從這句話,我們能感受到什麼?(作者認為故鄉、朋友都是最可親、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處何地,他們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鄉情、愛國情。)
有感情地朗讀。
(3)出示第三句: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在你的想像中,母親的面影是怎樣的?
細讀懷念祖國母親的句子,體會愛國情感。
2.自由讀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
學生自由談。(只要不偏離主題。)
有感情地讀。
3.從其他幾個句子,你又感悟到什麼呢?
【教學說明】此部分教學,不拘泥於一句一句地講解過程,均由學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後秩序,學生找到的句子老師與學生共同朗讀、共同討論,得出祖國母親與自己生母一般,讓作者思念,作者那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躍然紙上,同時通過文字也傳遞給了我們。教師應多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及抓住句子關鍵詞語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裝句子的意思。
4.齊讀這些句子,想想它們都讓你體會到什麼?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讀表達出來。
三、讀文體會表達特點,有機拓展。
1. 通讀全文,說說這篇文章的寫法與其他的文章有些什麼不同。
(如摘錄日記,摘錄文章來表達思想感情等)
2.讀文拓展,想像習作。
《尋夢》的開頭一段和結尾一段都有(見課文),你能想像這篇文章的中間寫了些什麼嗎?學生想像,再寫一寫。
3.學生交流習作片段,交流習作感受。
四、聽音樂讀詩歌,升華情感,結束教學。
1.在1984年的春節聯歡會上,香港歌星張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國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嗎?讓我們隨著音樂一起來唱唱這首《我的中國心》吧!
2.朗誦文後詩歌《我的中國心》。
3.唱完這首歌,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4.總結: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遊子的心聲,雖然他們常年漂泊在外,可他們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國,不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板書:
懷念母親
崇高的敬意 真摯愛慕
生身母親= 祖國母親
㈦ 懷念母親的ppt
懷念母親,打上這幾個字找
㈧ 人教版懷念母親ppt
噢噢
你也在想啊
不如去三學苑看看啊
只不過要給豆的
如果不合適,
就在網路打「懷念母親版ppt」好了
會找權到的
下面的網址也行
http://www..com/s?tn=sitehao123&bs=%B0%AE%B9%FA%B8%E8%C7%FA&f=3&wd=%BB%B3%C4%EE%C4%B8%C7%D7ppt&oq=%BB%B3%C4%EE%C4%B8%C7%D7&rsp=1&sugT=6062
祝你好運
㈨ 小學六年級第六課《懷念母親》的資料
教學目標
1. 准確認讀課文中生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詞語能運用。
2.感受課文朴實的語言中所含的復雜的思母與思國之情。
3.積累語言。
A案
課件:季羨林相關資料
談話導入
1.了解作者。誰知道一般「國寶」是指什麼?(大熊貓)但是在北京大學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被人稱為「國寶」,他是誰呢?
課件出示季羨林生平及主要經歷。
2.呈現季羨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課件出示:「當我從北京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不該,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2)學生默讀,交流感受。
(3)出示課題。
季老的許多文章里都談到了母親,也都表達了這樣的情感。(出示課題《懷念母親》板書)讀,讀出「懷念」的情感。
(4)作者,懷念的僅僅是生他養他的母親嗎?讓我們一起走進《懷念母親》。
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對學生講清自學的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感悟,文章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2.自學反饋:讀讀自己印象最深的內容,說說讀懂了什麼。
如,題目的雙重含義。
以下這些語言也可在初讀時結合課文相關內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品讀課文
(一)抓課文主線。
母親去逝後,季老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直到許多年後,母親還常常出現在夢中;留學德國,故國母親的一草一木也常會浮上心頭。請從文中找出描寫這個意思的幾句話讀一讀。
後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1.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親」?(兩個「頻來入夢」)
2.朗讀句子。質疑。(如,「頻來入夢」什麼意思?對於「頻來入夢」的初步理解應該聯繫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記中的時間可以反映經常懷念母親,文章的最後一節中的「沒有斷過」、「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讀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頻來入夢」,季老卻說「不知道是為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
課件出示資料1:到了中秋節——農民嘴裡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裡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並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課件出示資料2: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 』」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 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 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1)學生瀏覽以上資料談體會。
(2)聯系「11月18日」的日記談理解。
指讀或師范讀。
說說感受,談談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師相機引讀: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後來到了德國,來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
(三)品讀思國之情。
母親給了我多少的愛,給了我多少的溫暖,遠在異國他鄉,孤寂時時湧上心頭,母親怎不頻來入夢呢?此時此刻,季老懷念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母,還有那——(祖國母親)
1. 動情地讀一讀季老的幾段日記。
2. 說說祖國母親頻來入夢的原因。
3. 讀讀最讓你感動的一則日記,說說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時候,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裡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談談體會,或是質疑。
(2) 常人覺得凄涼,可能是因為什麼事?
(3)季老感到凄涼是因為什麼事?再次細讀下文,從字里行間尋找答案。
設計想像說話:
如,因為季老 ,所以覺得有點凄涼。
(4)既然這思念是「凄涼」的, 季為什麼又說這凄涼是「甜蜜」的呢?
學生交流。
設計想像說話:
如,他想到 ,彷彿覺得 ,所以覺得這凄涼是甜蜜的。
(5)朗讀其他相關內容。
從交流中,我們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請同學們深情朗讀,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讀:
——11月16日……
(讀中評議,評議後再讀)
這種思念是多麼深切啊,他在異國他鄉想到故國的一切,讀:
——11月20日……
時間愈久,思國的神經愈發敏銳,即便是一絲絲輕輕的驚動,也能勾起遊子對故國的無限眷戀,讀:
——11月28日……
(四)抒發情感
這樣的思緒可以在日記中找到許多許多,這樣的情懷在心中很濃很濃。母親成了遊子夢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讓我們縱情讀一讀(課件出示《尋夢》的開頭與結尾)。
1.讀著讀著,你彷彿聽到了什麼?
2. 讀著讀著,你又彷彿看到了什麼?你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你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
3. 這是何等的魂系夢縈啊!你從這「開頭」「結尾」中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情感?
4. 從文中找出描寫這種情感的句子讀給大家好嗎?
拓展升華
1.賞讀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
「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蒙的,母親彷彿從雲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
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裡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
留學德國已十霜;
歸心日夜憶舊邦,
無端越境入瑞士,
客樹回望成故鄉。
2.小結:是母親養育了作者,作者也與母親的命運息息相連。這樣一個時刻將母親裝在心中的讓人起敬的學者、作家,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內,取得了崇高的地位,為祖國母親贏得了巨大的榮譽。祖國母親怎麼能不稱之為「寶」呢?
(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橋小學 張祖慶)
B案
教學准備
季羨林生平簡介和他的相關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描述心中的母親,引入新課
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多麼親切的稱呼,我們曾無數次呼喚著母親,無數次沐浴著母親的愛。讓我們一起輕輕地喊一聲——母親。
你腦海中浮現怎樣的形象?用一兩個詞語來形容。(練說: 的母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都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一份獨特的愛。著名學者季羨林的文章里,對母親也有著獨特的解釋。
初讀課文,感受文中的母親
1.自由朗讀課文,把生字新詞讀正確,把課文句子讀通順。
2.交流哪些字詞比較難讀或者難懂,引導學生朗讀,結合語言環境理解。
3.選擇自己認為比較難讀的語句再讀一讀,請部分同學進行交流。
4.再讀課文,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作者有兩個母親,對這兩個母親有著同樣的敬意和愛慕。)
哪些自然段給了你這樣的認識?
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生身母親」
自由讀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對生母的懷念。
1.談感受。質疑。
2.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1)理解「寢不安席」的意思
(2)聯繫上下文,說說為什麼作者會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是不是僅僅因為母親的逝世?
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1)聯繫上下文理解:「我的願望」(隨母親於地下)「終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讓作者遺憾和痛恨的是什麼?(無法盡孝,心存自責、愧疚之情)
(3)補充資料,談感受
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3.再讀整段話。
朗讀文中的佳句,回想母親
1.摘抄詞語
2.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愛。
第二課時
回顧「親生母親」,感受敬慕
1.聽寫詞語:真摯 寢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詞語,說說我對生身母親的愛。
研讀「祖國母親」,感受懷念
作者是那樣懷念母親,數十年如一日。24歲那年,作者離開祖國,來到了德國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離,並不能割斷心中的懷念,相反,這懷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讀文章,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懷念。
2.說說在作者的懷念中,又增添了什麼?(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3.再讀課文,思考: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刻伴隨著對祖國母親的懷念?。
重點研讀以下句子:
……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1)說說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2)你知道「頻來入夢」的原因嗎?(作者旅居在外,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與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兩位母親不斷出現在作者的夢中。)
(3)感情朗讀。
然而這凄涼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甜蜜」和「凄涼」是不是有矛盾?你怎麼理解?(因為在遠離家鄉的日子裡,能時常回憶起在故國的生活情景,不斷回想起故國的親朋好友,感到他們無處不在,彷彿就在身邊,心中自然又多了一絲安慰、一些寬心、一點甜蜜,少了一些凄涼、孤獨。)
(2)感情朗讀
想起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1)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怎麼樣的?(關愛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為什麼要寫房東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讀。
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①理解「悵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腦海里,母親的面影是怎樣的?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
③在淚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麼?
④感情朗讀。
呼應文章首尾,適度拓展
一個是生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兩位母親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偉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為——
齊讀文章的最後一段和第1自然段。
這樣的體驗,我們能理解嗎?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過?請大家互相交流。
摘錄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錄文中描寫對祖國母親魂系夢系的句子,讀一讀。
(浙江省紹興市昌安實驗學校 吳淼峰 )
《懷念母親》「索隱」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立霞
案頭擺放了幾本季老的散文集,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慈眉善目的季老坐在桌前微笑著。
這微笑總是讓我想起幾天前的拜訪。那個下午,季老也是這樣坐在桌前,幾縷斜陽灑在老人的肩頭、桌上,老人輕輕打著手勢娓娓而談。其實,我們並不忍心問過多需要動腦筋的問題,老人畢竟已屆耄耋之年,而且正在醫院修養。而難得的是,老人聽力甚佳,思路清晰,說著話常有笑意漾在眉梢嘴角,談話興致也很好。
我們的談話內容離不開教材與教學,也談到了季老新近入選教材的文章。季老的《懷念母親》一文被選入了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翻閱著教材,季老說教材編寫者對入選文章進行修改是必要的。就《懷念母親》,他只說了幾句話,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懷念母親》一文是季老的回憶錄《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從1934年,青年季羨林大學畢業期待赴德留學終於成行寫起,一直寫到1946年歸國返鄉為止。數十篇文章,洋洋十數萬言,寫盡了十一年羈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體,各自獨立;連在一起則以時間為序,整體呈現了先生十多年的經歷。在這些文章中,《懷念母親》顯得有些特別,它沒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樣以寫事或寫人為中心,而是在敘述文字中夾雜了相當比例的日記、文章片段,頭緒比較多。它的主要內容,對母親(生身母親、祖國母親)的懷念是年輕的季羨林歐洲十一年中不間斷的情感。寫羈旅生活中對生母、故國的深切懷念,既沒有像其他文章那樣以敘事或寫人為中心,也沒有恣意抒情,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說,「我特別強調『實事求是』四字,因為寫自傳不是搞文學創作,讓自己的幻想縱橫馳騁。我寫自傳,只寫事實。」為了遵從這樣一個寫作原則,寫《懷念母親》時,季老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來「保存自己當時的感情」。這樣一種組織語言材料的方式,是服從於整本書作為回憶錄的性質的。
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讀文本。季老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回憶幼時的生活和表達對母親早逝而自己無從迎養的愧疚、悔恨,對解讀《懷念母親》很有幫助。此外,《懷念母親》中有兩段文字摘自季老寫於1936年的《尋夢》。《留德十年》附錄中有《尋夢》全文,不但有助於解讀《懷念母親》,而且此文寫得情深意切,讀後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懷念母親》一文初讀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讀過一些相關的作品,了解了寫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季老學貫中西,文通古今,對如何寫散文有自己的獨有看法。他曾說,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實,「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現在,為了自傳「只寫事實」,他在寫此文時盡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讀來顯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後,隱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於古文字這片堅硬的土地,開掘出一部部豐厚的典籍,他偶爾到散文這片田裡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靈文字。季老一生寧靜淡泊,從他的散文中,我們卻又讀出了一個善感而多情的季羨林。他曾為一莖古藤被砍斷而暗自垂淚(《幽徑悲劇》),他曾為身邊小動物病亡而「內心顫抖」(《老貓》),他曾為異國他鄉偶然相識的少年魂牽夢縈(《塔什乾的一個男孩子》)……母親早逝使少小離家的他今生無法膝前盡孝,這成為他「永久的悔」;去國離鄉時親老、妻少、子幼,本以為兩年即可回國,卻因為戰亂被阻留異國他鄉——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怎不是他異國十一年中內心深處熾烈的情感?也許,這時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話:平平淡淡才是真。
學習季老的《懷念母親》這篇文章,是很有意義的。如何更好地把握這篇文章的特點當然很重要。這篇文章入選教材之後,有多處改動。並不是編者自認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與前後各篇文章之間有聯系,把它選出來作為獨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學生學習,有必要盡量減少這種聯系帶來的閱讀障礙,此其一;其二,為了便於小學生理解、接受,修改後的文章頭緒也簡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動,這篇文章相對全冊教材中的其他課文來說,還是比較特別。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歐洲十一年中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始終不斷,季老在散文中想把這種情感經歷表達出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那麼,怎麼把握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呢?季老就這篇文章說的幾句話是不是對我們有啟發: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再一次寫下這幾句話,我彷彿又回到了拜訪季老的那個下午。我回想著在病房中安然靜坐的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忍不住打開了電腦中存放的照片。老人身穿白色的家居服,靜靜坐於桌前。桌上,是他常用的水杯、剛摘下的眼鏡和我們帶去的教材。他右手輕輕抬起,面帶微笑,正在說著什麼。老人的大半個身子、桌上的書、眼鏡、水杯都淋浴在陽光中,看上去是那麼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