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塞翁失馬優秀教學設計

塞翁失馬優秀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2-04 05:07:33

⑴ 初一30課 寓言四則的教案

30 寓言四則

課文研討

一、分篇說明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這篇寓言的諷刺意味極濃。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間受尊重的程度,於是化作凡人來到雕像者店裡,雕像者說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極為難堪的話。希望和結果的矛盾,是本文諷刺性之所在。

課文寫法很巧妙。一開始就用「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來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想知道」是掩飾之辭,實際上是「想得到」——到後來,作者才用「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揭穿了他的心底的秘密。其實無須作者揭穿,看看他的試探方式也可見分曉:他首先問宙斯雕像的價錢,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知道價錢不高,他很滿意,因而又「笑著」問赫拉像的價錢。兩問之後,他似乎已經有把握勝過所有的神了,最後才問到自己的雕像,卻完全出乎他的預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可以「白送」。短短的篇幅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2.《蚊子和獅子》

這篇寓言的藝術風格跟上一篇不同:盡管也有諷刺的意味,但側重在引起人們深思。蚊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蟲子,卻敢於向獅子挑戰。它的挑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看出對方的力量在於「用爪子抓,牙齒咬」,但它會飛,能避開;對方「鼻子周圍沒有毛」,這是它最合適的攻擊點,又是自身最安全的地方。這正是以我之所長,攻敵之所短,結果自然是蚊子戰勝了獅子。但結尾是頗有諷刺性的:戰勝了強大敵人的蚊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的途中,竟然撞在蜘蛛網上,哀嘆自己將被吃掉。這厄運的到來是意外事件嗎?值得人們深思。

3.《智子疑鄰》

課文開頭寫故事發生的背景,只用八個字。「宋」,指出故事發生的地點;「富」,是被盜的原因;「天雨」導致「牆壞」,「牆壞」又為盜竊者提供了自由進出的條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兩個人對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築,必將有盜。」這是故事中的要害處,因為故事的主旨不在於說明人的先見,而在於說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實即跟主人的親疏關系不同)遭到不同對待。因此,待到預見成為事實,那富人便誇說自己的兒子聰明,而懷疑偷盜是鄰父乾的。

4.《塞翁失馬》

這篇寓言用來說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這兩句話的,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系。

故事很有名,因為它用一連串的事實來說明禍與福之間的相互轉化:「馬無故亡而入胡」是禍,待到「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就轉化為福了;後來,其子騎此駿馬,「墮而折其髀」,福又轉化為禍;最後,塞上丁壯在同入侵胡人作戰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徵,得以「父子相保」,禍再次轉化為福。如此循環往復,所以動人。

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來自這個故事。

二、問題研究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凡寓言作品,皆有寓意,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運用。例如毛澤東同志引用《愚公移山》和《黔驢技窮》這兩個寓言時,就從新的角度作了解釋,他以愚公喻共產黨人,以天帝喻中國人民,以山喻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進而說明共產黨人只要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感動中國人民,就一定能和中國人民一道,把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這「兩座大山」移走。

教寓言,要相信學生也能從自己選定的角度作解釋,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例如《智子疑鄰》一則,作者本意是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跟聽言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如果從積極方面作解釋,那就可以引申為: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利用寓言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另一種方式是將故事情節作適當的改變,然後看看寓意有什麼不同。例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則,將「還要貴一點」以下的情節改為:赫耳墨斯聽後,默不作聲,悄然離去。然後引導學生討論。

寓言的內容大多涉及人生的道理,作用在於啟迪,發散思維能力強一些,則所受啟迪必多。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練習說明

一 閱讀課文,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分別說說四則寓言的寓意。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靈活地理解各則寓言的寓意,因而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如只限於故事情節本身,就事論事,乃至重復作者的話,那就把寓言學「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作用。

學習方式詳見「教學建議」。

此題具有開放性,可以各抒己見,不求統一。

二 聯繫上下文,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暮而果大亡其財

2.馬無故亡而入胡

3.人皆吊之

4.此何遽不為福乎

5.居數月

6.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7.死者十九

設題目的是積累文言詞語。答案見註解。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教寓言,一般可分三步進行:先分析故事情節;再引導學生了解故事寓意;最後指導學生自編或續編寓言。現在分述如下:

一、分析故事情節

基本原則是:把學生引到故事的情境中來,盡量讓學生多說,教師少說。因此,教師一定要仔細研究提問的藝術。以下幾種提問方式可資參考:

1.抓住情節的要害設問。例如,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店裡,首先問宙斯像的價錢,此中意味深長;再問赫拉像的價錢時又是「笑著」問的,這些全都可以聯系赫耳墨斯的心態來設問,使學生通過對細節的分析了解赫耳墨斯的妄自尊大。又如蚊子戰勝了獅子,這個結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蚊子向獅子挑戰時說的那一番話,這表明它對敵我雙方的長短看得很清楚,並相信能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就可以戰勝對方;正因為如此,它又故意嘲笑了獅子的「用爪子抓,用牙齒咬」,這些也都值得仔細品味。

我國古代寓言絕大多數都出現在說理過程中,都是為說明事理而創作出來的,跟西方寓言有別,主要是形象描寫成分較少,因而難以採取這種方式設問,但也有補救的辦法,這要留到下面去說。

2.運用假設引起學生思考。例如,赫耳墨斯來到店裡,如果首先問自己的雕像的價錢,結果會怎樣呢?又如,蚊子如果不先發表「挑戰宣言」就去進攻獅子,結果仍然是戰勝了獅子,這對故事情節會有怎樣的影響?這樣設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作者如此安排情節的意圖。

二、靈活地分析寓意

這是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主要環節。一般原則是,無論作者是否已點明了寓意,都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概括,要允許從不同角度作概括。在概括寓意之前,一定要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辦法是:

1.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體驗提出問題。例如學《智子疑鄰》一則,可以問學生:對正確的意見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學《塞翁失馬》一則,可以問學生:好事能變壞事嗎?好事變壞事或壞事變好事,都是有條件的,試舉例證明。

2.運用比較。例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就可以用「問題研究」中提到的那種辦法作比較;《蚊子和獅子》一則可以刪去「卻被蜘蛛網粘住了」開始至結尾這一段話,再跟原作比較。

三、自編和續寫

以下題目僅供參考:

1.續編題:(1)赫耳墨斯聽說自己的雕像只作「白送」之用後,產生了怎樣的心情,說了些什麼?(2)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懷疑對象,有怎樣的反映?(3)蚊子正等待著那可怕時刻來臨時,松樹上滴下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此後會出現怎樣的情形?

2.自編題:(1)嘴和眼的對話;(2)樹和斧子。

有關資料

一、宙斯、赫拉和赫耳墨斯

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希臘神話說他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以雷電為武器,維持著天地間的秩序,公牛和鷹是他的標志。他的兄弟波西頓和哈德斯分別掌管海洋和地獄;女神赫拉是宙斯的妻子;他的孩子赫費斯托是火神;宙斯還和其他女神生下不少兒女,如正義和藝術的保護者、太陽神阿波羅,月神和狩獵之神阿爾迪美斯,旅行和商業神赫爾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戰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其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誕生最為奇特:傳說她是從宙斯的頭腦里長出來的。

赫拉是希臘神話中的天後,主神宙斯的妻子。羅馬神話中稱為朱諾,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婦女的保護神。

赫耳墨斯,一譯海爾梅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亡靈的接引神。羅馬神話中稱為墨丘利,掌管商業、交通、畜牧、競技、演說以至欺詐、盜竊。他行走如飛,多才多藝,傳說首創字母、數字、天文學、體育運動,發明古代的豎琴,並把種植橄欖樹的技術傳給人類。

二、作者簡介

1.伊索,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弗里吉亞人。據希羅多德記載,他原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後來被德爾斐人殺害。他死後德爾斐流行瘟疫,德爾斐人出錢賠償他的生命,這筆錢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孫子領去。傳說雅德蒙給他自由以後,他經常出入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的宮廷。另外還傳說,庇士特拉妥統治期間,他曾到雅典訪問,對雅典人講了《請求派王的青蛙》這個寓言,勸阻他們不要用別人替換庇士特拉妥。13世紀發現的一部《伊索傳》的抄本中,他被描繪得醜陋不堪,從這部傳記產生了很多有關他的流行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為希臘人所熟知,希臘寓言開始都歸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奧斯(公元前345—前283)編輯了希臘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紀和2世紀,費德魯斯和巴布里烏斯分別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寫成兩部詩體的伊索寓言。現在常見的《伊索寓言》是後人根據拜占廷僧侶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後陸續發現的古希臘寓言傳抄本編訂的。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與小羊》《獅子與野驢》等)用豺狼、獅子等凶惡的動物比喻人間的權貴,揭露他們的專橫、殘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烏龜與兔》《牧人與野山羊》等,則總結了人們的生活經驗,教人處世和作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金尼閣口述的譯本《況義》於1625年刊行,收寓言22則;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則;此後又有不同的中譯本相繼問世。

2.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貴族,屢次上書向韓王進諫,改革政治,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都未被採納。後來,他得到秦始皇的賞識,在秦國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學李斯等人讒言所陷,下獄後被逼自殺,死時才47歲。他著有《韓非子》一書,共20卷,55篇。筆鋒犀利,說理透闢,常用寓言故事闡明事理,富有說服力。其中許多寓言故事一直流傳於世,《智子疑鄰》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我國古代寓言譯文

1.《智子疑鄰》

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牆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築它,一定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可富人不聽他們的話。)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乾的。

2.《塞翁失馬》

靠近長城一帶的人們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一天)他家的馬不知什麼緣故逃到胡人那邊去了,人們都來安慰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福氣嗎?」過了幾個月,他那匹馬(竟然)帶領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了。人們都去祝賀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禍害嗎?」家裡有的是好馬,他兒子喜歡騎著玩,(有一天)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來安慰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福氣嗎?」過了一年,胡人大舉進攻,進了長城,壯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戰。靠近長城一帶的人,絕大多數都戰死沙場。他兒子就因為腿瘸的緣故(沒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⑵ 馬說復習教案

23 馬說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韓愈散文中,抒發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說》便是其中之一。「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說》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二、問題研究

1.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於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2.本文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後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練習說明

一、背誦課文,說說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設計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准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說的練習,要求學生口頭說出作者在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即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既練習了口頭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同學生的說,還有相互啟發、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譯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劃線的詞的意義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理解關鍵語句。譯文見「有關資料」中的「參考譯文」。加點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處的含義即可,至於語法意義,可以不要求學生掌握。

三、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是一道完全開放性的練習。意在引導學生聯系當今的社會現實,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以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此題設計的幾個問題,都是「常談常新」的,所以沒有標准答案,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個別同學的觀點有些偏激也不要緊,盡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相信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多數學生是能夠明辨是非的。

教學建議

本文篇幅短而可讀性強,文字也不算艱深。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學生不僅愛讀,而且易於成誦,關鍵是教師要仔細而認真地指導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當堂成誦。內容也要講講,但不宜過深,要認真考慮學生在現階段的生活閱歷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為標准。教師講述應當簡而明,不旁徵博引,以免剝奪學生誦讀的時間。從長遠觀點看,能夠熟練地背誦這篇短文,才能使學生真正受益。

1.領讀,即由教師(或選擇1~2名學生)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地讀,目的是使學生從感性上體會文章的語氣。領讀者事前應有充分准備,能流暢地背誦全文。

2.結合文中的虛詞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見「有關資料」中《〈馬說〉中的五個「也」字》一文),一邊討論,一邊誦讀。還可以用比較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體會,例如下列劃線的字句如用括弧里的字句來替換,效果就不一樣了: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是馬雖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乎)

其真不知馬也(矣)

3.逐層分析語調的變化,輕重分明。

有關資料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

《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借「龍噓氣成雲」,然後「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聖君任用,聖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

二、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三、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

汗明見春申君,候問三月,而後得見。談卒,春申君大悅之。……汗明曰:「君亦聞驥乎?夫驥之齒至矣(能駕車的年頭滿了)服(駕)鹽車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膚」)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行動遲緩),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衣(薴麻織成的衣)以(覆蓋)之。驥於是(同「俯」)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戰國策·楚策四》

四、《馬說》中的五個「也」字(江楓)

「也」是個常見的文言虛詞,大多置於句末表示說話人的語氣,有時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暫的停頓,用來提醒讀者注意下面將要說到的內容。這些用法看起來很平常,但運用恰當,也能表達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讀者的回味。《馬說》中的五個「也」字就是如此。

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後一句都用「也」字收住。這三個「也」尤其值得品評,它們所表達的語氣是由各段的內容決定的,同時又反轉過來表達了作者在敘述這些內容時的感情狀態。第一段主要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即「伯樂不常有」,而寫得有聲有色的卻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情形,即「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這一形象的概括已經顯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意;最後用「不以千里稱」作結,再著一個「也」字,更流露出無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從千里馬的特點出發進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責任歸於「食馬者」的無知,然後步步緊逼,到段末再用反詰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而這句話中的「也」字,不僅凝聚著作者這種強烈的感情,而且包含著訴諸讀者的正義感的意圖。第三段是全文的總結,作者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真無馬」和「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無馬」一句用「邪」字輕輕帶過,而「不知馬」一句則用「也」字收住,其間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也躍然紙上了。

以上三個「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關,從某種意義上看,也可以說是全篇脈絡的標志,是應當反復推敲的。剩下的兩個「也」字都在行文中間:一個在句末,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這是作者故作頓筆,有暫時了結,不再說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卻一些無用的話。另一個在句中,即「是馬也,雖有……」中的「也」字,則顯然是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所造成的難堪的後果。

我們要體會「也」字(包括其他虛詞)的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朗讀課文。要努力讀出語氣,讀到爛熟於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話都出於自己的口,再來體會就不難了。

(選自《中學生閱讀》1984年第11期)

五、《馬說》賞析(吳小如)

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為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為突出的「以詩為文」的特點。所謂「以詩為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說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並不等於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說把散文詩化,或者說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並不限於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對人物進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韻味來寫說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里。

據說伯樂姓孫名陽,是春秋時代秦國人,會給馬看相,善於識別什麼是千里馬。這原是《戰國策·楚策》中一個名叫汗明的對春申君黃歇講的一個故事裡的人物。這故事可能是古代傳說,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藝術虛構手法創造出來的寓言。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見他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由於韓愈本人命運的坎坷,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論,還是他的這篇《馬說》寫得最好,讀者也最愛讀,因為這篇文章寫得太像一首詩了。

詩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訴諸形象思維,它的創作手法也常以比興為主。當然,一首好詩總要比散文寫得更加含蓄曲折,餘味無窮。而從常識論,一篇說理散文,基本上總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的,韓愈的《馬說》肯定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盡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為文」的本領,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我們研究中國文學史和學習古典散文應該注意的新課題。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後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並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它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於是作者緊接著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餘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於「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腌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群群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裡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涵則甚為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說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說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著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鬱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麼能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於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裡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於是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並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著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出了彷彿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並非不想選拔人才,並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裡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後天人為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鬱頓挫之致。古人說蹙萬里長江於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我們固然不能不為作者起伏回盪、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卻又不能不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⑶ 誰知道寓言四則的教案阿

30 寓言四則

課文研討

一、分篇說明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這篇寓言的諷刺意味極濃。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間受尊重的程度,於是化作凡人來到雕像者店裡,雕像者說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極為難堪的話。希望和結果的矛盾,是本文諷刺性之所在。

課文寫法很巧妙。一開始就用「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來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想知道」是掩飾之辭,實際上是「想得到」——到後來,作者才用「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揭穿了他的心底的秘密。其實無須作者揭穿,看看他的試探方式也可見分曉:他首先問宙斯雕像的價錢,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知道價錢不高,他很滿意,因而又「笑著」問赫拉像的價錢。兩問之後,他似乎已經有把握勝過所有的神了,最後才問到自己的雕像,卻完全出乎他的預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可以「白送」。短短的篇幅生動地刻畫了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2.《蚊子和獅子》

這篇寓言的藝術風格跟上一篇不同:盡管也有諷刺的意味,但側重在引起人們深思。蚊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蟲子,卻敢於向獅子挑戰。它的挑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看出對方的力量在於「用爪子抓,牙齒咬」,但它會飛,能避開;對方「鼻子周圍沒有毛」,這是它最合適的攻擊點,又是自身最安全的地方。這正是以我之所長,攻敵之所短,結果自然是蚊子戰勝了獅子。但結尾是頗有諷刺性的:戰勝了強大敵人的蚊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的途中,竟然撞在蜘蛛網上,哀嘆自己將被吃掉。這厄運的到來是意外事件嗎?值得人們深思。

3.《智子疑鄰》

課文開頭寫故事發生的背景,只用八個字。「宋」,指出故事發生的地點;「富」,是被盜的原因;「天雨」導致「牆壞」,「牆壞」又為盜竊者提供了自由進出的條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兩個人對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築,必將有盜。」這是故事中的要害處,因為故事的主旨不在於說明人的先見,而在於說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實即跟主人的親疏關系不同)遭到不同對待。因此,待到預見成為事實,那富人便誇說自己的兒子聰明,而懷疑偷盜是鄰父乾的。

4.《塞翁失馬》

這篇寓言用來說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這兩句話的,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系。

故事很有名,因為它用一連串的事實來說明禍與福之間的相互轉化:「馬無故亡而入胡」是禍,待到「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就轉化為福了;後來,其子騎此駿馬,「墮而折其髀」,福又轉化為禍;最後,塞上丁壯在同入侵胡人作戰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徵,得以「父子相保」,禍再次轉化為福。如此循環往復,所以動人。

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來自這個故事。

二、問題研究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凡寓言作品,皆有寓意,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運用。例如毛澤東同志引用《愚公移山》和《黔驢技窮》這兩個寓言時,就從新的角度作了解釋,他以愚公喻共產黨人,以天帝喻中國人民,以山喻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進而說明共產黨人只要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感動中國人民,就一定能和中國人民一道,把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這「兩座大山」移走。

教寓言,要相信學生也能從自己選定的角度作解釋,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例如《智子疑鄰》一則,作者本意是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跟聽言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如果從積極方面作解釋,那就可以引申為: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利用寓言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另一種方式是將故事情節作適當的改變,然後看看寓意有什麼不同。例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則,將「還要貴一點」以下的情節改為:赫耳墨斯聽後,默不作聲,悄然離去。然後引導學生討論。

寓言的內容大多涉及人生的道理,作用在於啟迪,發散思維能力強一些,則所受啟迪必多。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練習說明

一 閱讀課文,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分別說說四則寓言的寓意。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靈活地理解各則寓言的寓意,因而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如只限於故事情節本身,就事論事,乃至重復作者的話,那就把寓言學「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作用。

學習方式詳見「教學建議」。

此題具有開放性,可以各抒己見,不求統一。

二 聯繫上下文,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暮而果大亡其財

2.馬無故亡而入胡

3.人皆吊之

4.此何遽不為福乎

5.居數月

6.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7.死者十九

設題目的是積累文言詞語。答案見註解。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教寓言,一般可分三步進行:先分析故事情節;再引導學生了解故事寓意;最後指導學生自編或續編寓言。現在分述如下:

一、分析故事情節

基本原則是:把學生引到故事的情境中來,盡量讓學生多說,教師少說。因此,教師一定要仔細研究提問的藝術。以下幾種提問方式可資參考:

1.抓住情節的要害設問。例如,赫耳墨斯來到雕像者店裡,首先問宙斯像的價錢,此中意味深長;再問赫拉像的價錢時又是「笑著」問的,這些全都可以聯系赫耳墨斯的心態來設問,使學生通過對細節的分析了解赫耳墨斯的妄自尊大。又如蚊子戰勝了獅子,這個結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蚊子向獅子挑戰時說的那一番話,這表明它對敵我雙方的長短看得很清楚,並相信能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就可以戰勝對方;正因為如此,它又故意嘲笑了獅子的「用爪子抓,用牙齒咬」,這些也都值得仔細品味。

我國古代寓言絕大多數都出現在說理過程中,都是為說明事理而創作出來的,跟西方寓言有別,主要是形象描寫成分較少,因而難以採取這種方式設問,但也有補救的辦法,這要留到下面去說。

2.運用假設引起學生思考。例如,赫耳墨斯來到店裡,如果首先問自己的雕像的價錢,結果會怎樣呢?又如,蚊子如果不先發表「挑戰宣言」就去進攻獅子,結果仍然是戰勝了獅子,這對故事情節會有怎樣的影響?這樣設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作者如此安排情節的意圖。

二、靈活地分析寓意

這是培養發散思維能力的主要環節。一般原則是,無論作者是否已點明了寓意,都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概括,要允許從不同角度作概括。在概括寓意之前,一定要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辦法是:

1.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體驗提出問題。例如學《智子疑鄰》一則,可以問學生:對正確的意見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學《塞翁失馬》一則,可以問學生:好事能變壞事嗎?好事變壞事或壞事變好事,都是有條件的,試舉例證明。

2.運用比較。例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就可以用「問題研究」中提到的那種辦法作比較;《蚊子和獅子》一則可以刪去「卻被蜘蛛網粘住了」開始至結尾這一段話,再跟原作比較。

三、自編和續寫

以下題目僅供參考:

1.續編題:(1)赫耳墨斯聽說自己的雕像只作「白送」之用後,產生了怎樣的心情,說了些什麼?(2)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懷疑對象,有怎樣的反映?(3)蚊子正等待著那可怕時刻來臨時,松樹上滴下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此後會出現怎樣的情形?

2.自編題:(1)嘴和眼的對話;(2)樹和斧子。

有關資料

一、宙斯、赫拉和赫耳墨斯

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希臘神話說他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以雷電為武器,維持著天地間的秩序,公牛和鷹是他的標志。他的兄弟波西頓和哈德斯分別掌管海洋和地獄;女神赫拉是宙斯的妻子;他的孩子赫費斯托是火神;宙斯還和其他女神生下不少兒女,如正義和藝術的保護者、太陽神阿波羅,月神和狩獵之神阿爾迪美斯,旅行和商業神赫爾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戰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其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誕生最為奇特:傳說她是從宙斯的頭腦里長出來的。

赫拉是希臘神話中的天後,主神宙斯的妻子。羅馬神話中稱為朱諾,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婦女的保護神。

赫耳墨斯,一譯海爾梅斯,是希臘神話中眾神的使者,亡靈的接引神。羅馬神話中稱為墨丘利,掌管商業、交通、畜牧、競技、演說以至欺詐、盜竊。他行走如飛,多才多藝,傳說首創字母、數字、天文學、體育運動,發明古代的豎琴,並把種植橄欖樹的技術傳給人類。

二、作者簡介

1.伊索,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弗里吉亞人。據希羅多德記載,他原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後來被德爾斐人殺害。他死後德爾斐流行瘟疫,德爾斐人出錢賠償他的生命,這筆錢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孫子領去。傳說雅德蒙給他自由以後,他經常出入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的宮廷。另外還傳說,庇士特拉妥統治期間,他曾到雅典訪問,對雅典人講了《請求派王的青蛙》這個寓言,勸阻他們不要用別人替換庇士特拉妥。13世紀發現的一部《伊索傳》的抄本中,他被描繪得醜陋不堪,從這部傳記產生了很多有關他的流行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為希臘人所熟知,希臘寓言開始都歸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奧斯(公元前345—前283)編輯了希臘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紀和2世紀,費德魯斯和巴布里烏斯分別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寫成兩部詩體的伊索寓言。現在常見的《伊索寓言》是後人根據拜占廷僧侶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後陸續發現的古希臘寓言傳抄本編訂的。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與小羊》《獅子與野驢》等)用豺狼、獅子等凶惡的動物比喻人間的權貴,揭露他們的專橫、殘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烏龜與兔》《牧人與野山羊》等,則總結了人們的生活經驗,教人處世和作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金尼閣口述的譯本《況義》於1625年刊行,收寓言22則;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則;此後又有不同的中譯本相繼問世。

2.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貴族,屢次上書向韓王進諫,改革政治,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都未被採納。後來,他得到秦始皇的賞識,在秦國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學李斯等人讒言所陷,下獄後被逼自殺,死時才47歲。他著有《韓非子》一書,共20卷,55篇。筆鋒犀利,說理透闢,常用寓言故事闡明事理,富有說服力。其中許多寓言故事一直流傳於世,《智子疑鄰》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我國古代寓言譯文

1.《智子疑鄰》

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牆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築它,一定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可富人不聽他們的話。)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乾的。

2.《塞翁失馬》

靠近長城一帶的人們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一天)他家的馬不知什麼緣故逃到胡人那邊去了,人們都來安慰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福氣嗎?」過了幾個月,他那匹馬(竟然)帶領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了。人們都去祝賀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禍害嗎?」家裡有的是好馬,他兒子喜歡騎著玩,(有一天)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來安慰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福氣嗎?」過了一年,胡人大舉進攻,進了長城,壯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戰。靠近長城一帶的人,絕大多數都戰死沙場。他兒子就因為腿瘸的緣故(沒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⑷ 七年級語文上冊《寓言四則》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一、 課前准備

1、 熟讀《赫》與《蚊》兩則故事

2、 每人准備一則《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或其它寓言故事,准備在班上交流。

3、 選定兩組學生排演《赫》《蚊》,三人一組(一人旁白,兩人表演)。

4、 搜集或查找有關《伊索寓言》的資料

二、 情境表演

1、教師激情導入新課

2、表演《赫 》與《蚊》(情境一:由三個學生或素描代替宙斯、赫拉、赫耳墨斯雕像;情境二:支一網子)

3、 師生同評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語氣、神情。

三、 寓意新探

1、 看錶演後,師生再讀故事,同找故事寓意。

2、 拋開故事原有的寓意,再讀故事,你有新的見解嗎?

(師生同讀、同說,教師可先從一個方面說出自己的見解以此給學生以思維的導引。如:從赫耳墨斯角度:人要有自知知明;人要謙遜,但不等於不自信;要有勇氣直面自己的價值;不被人重視的人不等於沒有價值…… 從蚊子的角度: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笑在最後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3、 如果你是赫耳墨斯或是蚊子或是獅子,你想說點什麼?

(師生同說,教師可先說,也可在學生說完後說。師生與文中人物對話。)

4、 教師小結: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關知識簡介,激發學生閱讀、積累寓言的慾望。

四、 拓展延伸

1、 分小組講寓言故事——小組推薦一人上台講故事——師說寓意

2、 教師出示准備的寓言故事——學生說寓意

3、 自由編寫寓言故事——師生共同編寫——全班交流評比

⑸ 塞翁失馬,猜一生肖

豬。老人們都說能吃是福,而豬是特別能吃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指的是豬。

⑹ 心理健康課的教案設計

換一種角度,換一種心情
——樹立正確看待、解決問題的觀念
教學目的:
1. 使中學生能正確認識各種事物、情緒(狂喜,悲傷)的發生,學會以不同的眼光(積極的)去看待它。
2. 幫助學生樹立以積極、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應如何看待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緒。
樹立正確的看待、解決問題的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樹立以積極、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決問題
教學對象:處於青春期的初中,高中學生
教具:投影儀,電腦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活動學習
教學過程:
1.問題導入:給學生看兩張心理學上的兩歧圖。提問:為什麼一開始沒有發現其中的奧妙?
2.闡述課題——換個角度看問題。
3.舉例說明任何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樣的,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引發不同的情緒和心境。(舉古人-花的例子,或半杯水的例子)
半杯水:樂觀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會說:呵呵,還有半杯水啊,真好。
悲觀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會說:咳,只剩下半杯水了。
4.強化主題。對剛才的例子讓學生討論,說說其產生的原因。再次引出課題,對其強化。
5.怎麼換個角度看問題才是科學的?
積極的看問題 改變注意、認知的對象 注意觀察、把握生活(美好的方面) 創新性
5.活動:邀請四個學生(最好是男生)上來,要求四個人不能用腳支撐身體也可以使四個人同時比較穩當的支撐在地面上。 備註:較好的方法四個人用手支撐在地上,腳放在另一個人的身上。
6.活動的思考:此看來,我們如果換一種思考的角度,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我們要常常學會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
7.討論:怎樣樹立樹立正確的看待、解決問題的觀念
一是知足常樂。人生是否快樂,關鍵看你是否知足。俗話說欲壑難填,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種慾望滿足了還會有更多的慾望滋生,若慾望太多太高,則永遠得不到滿足和快樂。在各種滿足不了的慾望面前,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去理解。這樣會讓我們好過不少。
其次是心理換位。各執己見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矛盾沖突的重要原因。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與家人、朋友、同事、學生或者領導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分歧。這種矛盾和分歧會使人傷心氣憤,若矛盾雙方都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可能還會導致過激的言行,致使人際關系惡化,而人際關系惡化是非常有害於心理健康的。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需要心理換位:試著站到對方立場上去思考,你就會發現其實對方的觀點也不無道理。
第三是要學會轉移認知對象。當我們因某個問題而困擾,因某個偶發事件而過度緊張和焦慮時,不妨暫時將自己的注意力強行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有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煩惱,想得頭腦也僵化了,這時如果轉換一種活動內容,也就換了一種心情,你就有可能如釋重負。
第四是要合理宣洩。比如找人傾訴,當心裡感到困擾時,找個可以信賴的朋友說上一通,只要對方願意耐心傾聽,你的心理壓力就會減輕很多。又比如寫日記,當身邊沒有可傾訴的對象時,把滿腔的話語付諸筆端。另外,每個人總會有一些隱秘的東西是不能與人分享的,不妨拿出一紙一筆,在上面盡情揮灑,怎麼寫都不要緊,寫什麼都不要緊,寫出來的東西通順不通順都不要緊,寫完了,氣消了,寫下的「成果」 當場撕毀也好,留待日後細細咀嚼也好,都沒關系,但是你的心情卻可能輕松許多。再如聽聽音樂,唱唱歌,不過癮時大喊幾聲,以排遣心中久積的郁悶和慵怠。實在覺得沒法子,找個沒人的地方或者躲到被窩里大哭一場,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第五是自我安慰。魯迅筆下的阿Q雖然愚昧可笑,但他那種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卻使他雖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卻感覺不到痛苦。當我們遭遇突如其來的沉重精神打擊時,為防止精神崩潰,我們可以學學阿Q,不妨也來一個自欺欺人,對自己說一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8.教師總結,再次點題。

⑺ 七年級上冊語文書後有哪些寓言

1.駱駝和宙斯:批評貪得無厭
2.螞蟻和蟬:諷刺好逸惡勞
3.農夫和蛇:對惡人千萬不能心慈手軟

閱讀全文

與塞翁失馬優秀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