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
教材分析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是小學科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課的內容,主要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影響溶解的因素是什麼,溶解的狀態怎樣,如何改變物質溶解的速度,怎樣把溶解在中的物質分離出來。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食鹽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從水中分離出來,讓學生掌握分離溶解物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大多無法細致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因此,對於物質究竟是怎樣均勻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認識。這一課用溶解實驗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逐漸變化過程,想像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學情分析
1.高錳酸鉀是學生不太熟悉的物質,對於它溶解在水中的狀態很陌生,所以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理,而本課實驗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進一步體會到高錳酸鉀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分兩步,第一步是靜觀高錳酸鉀是如何逐漸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攪拌後,觀察高錳酸鉀的水溶液。
3. 通過觀察讓學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勻的,用肉眼無法觀察到物質顆粒而且高錳酸鉀溶液不會自行沉降。然後通過與食鹽進行比較,想像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過程,幫助他們形成關於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現象的本質。
教學目標
學生在生活中大多無法細致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因此,對於物質究竟是怎樣均勻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認識。這一課選用溶解實驗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過程,想像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學科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並想像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細致的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高錳酸鉀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麵粉、高錳酸鉀在水裡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知道食鹽在水中是溶解,那麼食鹽在水中又是怎樣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師:物質在水中到底是怎樣溶解的呢?我們今天這節課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
(二)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狀態。
1、觀察高錳酸鉀,講解高錳酸鉀的特徵。
師:(拿出高錳酸鉀)這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生:高錳酸鉀。
師:(是的,)這是一種化學葯品,叫做高錳酸鉀。人們常用它來消毒和防腐。那麼誰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顆粒狀的。
師:說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顆粒狀的。因為高錳酸鉀是我們第一次接觸的化學葯品,所以在取時不能用手直接接觸以防傷了皮膚。注意一定要像我這樣用葯匙來取用。(教師示範)
2、做實驗、學生觀察、並記錄。
師:我們就來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是怎樣慢慢變化的。
(教師示範講解,把幾小粒高錳酸鉀,輕輕地放入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
師:同學們要認真注意觀察,我將高錳酸鉀放入水中之後高錳酸鉀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緩緩的,慢慢的……
師:同學們說的很對,觀察得很仔細,高錳酸鉀顆粒到了水中後下沉,下沉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紫紅色向下擴散,之後紫紅色慢慢擴大,請同學們將這個現象記錄在課本25頁下面的表格中。
師:我們用攪拌棒輕輕攪拌一段時間以後,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生:整杯水變成紫紅色,高錳酸鉀全部溶解。
師:對,是不是經過攪拌,形成了均勻的紫紅色溶液,我們還能在觀察到高錳酸鉀的顆粒嗎?
生:不能
師:同學們把這個現象也記錄在表格中,高錳酸鉀顆粒消失,形成了均勻的紫紅色溶液。
師:那位同學,來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狀態。
生:描述。
師:同學們知道食鹽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它從溶液中分離出來,那麼高錳酸鉀能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它從溶液中分離出來呢?
生:我們一起來做一下高錳酸鉀的過濾實驗看看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正確。
師:通過過濾,我們並沒有把高錳酸鉀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師:同學們說一下高錳酸鉀完全溶解了嗎?
生:均勻溶解。
(三)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引導學生觀察並描述食鹽、沙、麵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並做記錄。
師:回顧我們已經做過了食鹽、沙、麵粉的溶解實驗,下面我們把書上的表格填寫完。
師:我們通過實驗已知道食鹽和高錳酸鉀這兩種物質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麵粉和沙這兩種物質在水中沒有溶解。你們能說一說物質溶解以後有什麼共同特點嗎?它與物質沒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麼不同呢
生:……
師:我們應怎樣觀察和區別物質是否溶解呢?
生:……
師:回答很對。溶解就是物質在水中形成均勻、穩定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質分離出來。
(四)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那些內容,你們知道了什麼?
生:回答。
師:回答很真確,你們知道了很多知識,那麼我要提出一個問題,看誰答的最准確,你們知道媽媽在家洗帶油的碗的時候要用洗潔精,這是為什麼嗎?
生:回答。
師:是不是你們答的那樣呢,下節我們在研究吧!下課。
教學環節
1、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2、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狀態。
3、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4、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教師活動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高錳酸鉀,了解高錳酸鉀的顏色和結構狀態。
2、教師給學生示範實驗方法。
3、組織學生做實驗,觀察食鹽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狀態。
4、學生分組討論,匯報實驗結果
5、教師總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學生在生活中大多無法細致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想通過實驗,學生對溶解現象有所理解。
預設學生行為
學生對高錳酸鉀不太熟悉,有好奇感,我想他們對實驗興趣很濃,在做實驗時觀察很認真,對高錳酸鉀溶解的狀態 ,能夠描述的准確,因此,對溶解現象有深刻的理解。
設計意圖
學生對於物質究竟是怎樣均勻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認識,那麼,選用高錳酸鉀溶解在水中的實驗,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逐漸變化過程,想像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形成「溶解」描述的概念。
板書設計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
化成 微粒
物質溶解的特徵 分布 均勻
沉降過濾不能使其分離
使水變成紫紅色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1、各小組分別做實驗,看那一組操作方法規范。
2、每個小組分別匯報實驗結果,教師記錄。
3、教師對小組的匯報結果進行總結,看那一組匯報的具體,選出最優秀的一組進行表揚鼓勵。
教學反思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是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溶解的第2課,在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基礎上,安排學習本課內容。學習本課的目的是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物質在水中的不同狀態,發現溶解與不溶解的主要區別和特徵。通過上節課食鹽能溶解在水中提出溶解過程的問題,使學生對於物質的溶解產生興趣,能深入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通過再次觀察食鹽放入水中的現象,得出只有一種物質有顏色的情況下才能清楚的觀察到溶解的整個過程,從而引出高錳酸鉀是怎樣溶解在水中的有關的一些知識。《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是一堂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課,學生能夠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與觀察得出了溶解的概念。學生在生活中大多無法細致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因此,對於物質究竟是怎樣均勻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認識。這一課選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中的逐漸變化過程。想像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並通過後來的對不同物質在水中的不同狀態的對比,逐漸形成「溶解」的科學概念。
本課重點讓學生觀察並描述高錳酸鉀與水的混合時的情形,藉助高錳酸鉀溶解時產生的紅色慢慢在水中的擴散,把水染成紅色,最後整個水都變成均勻的紅色。這一活動,看似學生只是簡單的描述高錳酸鉀與水混合的現象,但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學生頭腦中物質在溶解時的微觀世界。
本節課經過認真理解教材內容、教學目標,設計的教學思路。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分析敘述—得出結論。整體來說基本符合科學課的教學理念。由於課前已經准備好實驗的物品,幾個環節都基本能開展,也能比較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實驗時也出現一些問題。如:把麵粉放入水中攪拌之後立即觀察,以為麵粉沒有沉在杯底,就說出麵粉溶解在水中;麵粉過濾時要緩慢倒入,太急溢出來了。需要指導學生把麵粉放入在水中攪拌後要靜放一會兒,這樣才觀察發現一些麵粉沉在杯底,一些浮在水面上,才知道麵粉在水中不溶解。在讓學生過濾時,要指點操作,不可倒快,緩慢過濾。在引導學生如何判斷「物質在水中是否溶解」,學生沒有預設反應得那麼好,舉手的學生不多。但通過做實驗後,學生回答基本上是中准確的,對溶解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實驗中,由於高錳酸鉀的多少沒有控制好,出現了高錳酸鉀溶液顏色過深,影響到了學生觀察溶解的特徵,教學效果沒有預設的那樣好。
探究是本節科學課學習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知識內化的最有效途徑。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學生在親歷探究活動後逐步完善和建立起來的。我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知識和技能。在探究活動中我把重點落實在了物質的溶解過程和物質是否會溶解這兩方面,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但對於物質是怎樣溶解的過程卻不是很清楚,而高錳酸鉀這種帶有顏色的物質,可以使學生清晰的看清楚物質溶解的整個過程。在高錳酸鉀溶解的過程中,學生對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出現了濃厚的興趣,對物質的溶解更是產生了極強的好奇,學生的思維被積極調動,對於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學生也出現了不同描述方法。盡管他們對於溶解的過程描述不一,少數還出現了失誤。但我想,正是在這種不斷探究和不斷修正的過程中,提升了他們的認識能力、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跟著老師的思維到按著老師的要求做,最後到自己探究實驗,學生的體驗是真實的,充分的。活動課題遵循「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本課時在激趣的同時注重讓學生親自實驗親口描述自己的感知和探究,有助於將理論和實踐結合,體現了科學的實踐性。
2.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教案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2.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並想像食鹽的溶解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描述高錳酸鉀、食鹽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麵粉在水裡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准備】每組2 只裝水的燒杯、攪拌棒1 根、高錳酸鉀1 小包、小葯勺1 把。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研究了一些物質在水中的狀態,利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材料在水中沒有溶解?哪些材料在水中溶解了?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2、引導想像:說一說,食鹽可能是怎樣溶解到水中去的?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活動一:科學觀察 1、出示並介紹高錳酸鉀,演示高錳酸鉀正確取放方法 注意:我們在取高錳酸鉀時不能直接用手去取,而是用小葯勺,盡量避免化學物品直接與我們的皮膚接觸。 2、觀察、描述高錳酸鉀 ①觀察高錳酸鉀 ②組內觀察、描述高錳酸鉀 ③猜測:把紫色的高錳酸鉀放入水中會是什麼樣的呢? 活動二:溶解實驗 1、出示記錄表,引出實驗提示 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記錄表 ①思考:實驗時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高錳酸鉀進入水中時的狀態 攪拌後高錳酸鉀的狀態 高錳酸鉀水溶液的狀態 ②強調:實驗方法及注意事項(課件出示) 第一步,用葯勺取3-4 粒高錳酸鉀,輕輕放入盛水的燒杯中,從燒杯側面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剛進入水中的狀態及變化,做好記錄; 第二步,用玻璃棒輕輕攪拌1 分鍾,觀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做好記錄; 第三步,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混合物靜止時的變化,做好記錄。 2、分組實驗,認真填寫記錄表 3、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①高錳酸鉀在進入水中前後有什麼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 ②學生完整的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③想像食鹽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 ④討論:高錳酸鉀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它們的溶解過程是一樣的,都形成透明、穩定的液體;不同的是:高錳酸鉀溶解有顏色紋路顯示,食鹽溶解沒有顏色變化) 4、小結 活動三:分離實驗 ①設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在水中的鹽從水中分離出來,高錳酸鉀和水混合又會怎樣呢?(學生猜測) ②過濾實驗要點復習: 思考:做過濾實驗時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課件展示要點:一貼,兩低,三靠) ○3 分組實驗,指導觀察。(提示:只需要過濾一部分高錳酸鉀水溶液) 活動四:分析比較 1、我們能用過濾的方法把食鹽從水裡分離出來,能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高錳酸鉀從水裡分離出來?(學生猜測) 2、討論實驗注意事項 3、分組實驗:注意分工,並做好記錄 高錳酸鉀進入水中的狀態 在水中沉降的路徑上出現紫紅色飄帶狀色紋,水底的高錳酸鉀周圍出現環狀深紫色斑紋團,高錳酸鉀在水中慢慢擴散。 攪拌後高錳酸鉀的狀態 高錳酸鉀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 高錳酸鉀水溶液的狀態 水變成紫紅色透明液體,沒有顆粒出現。 4、反饋交流,完善記錄單 5、歸納總結:物質在水中是否溶解了,我們能區別了嗎?是怎樣觀察和區別的?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將物質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三)課堂小結 1.溶解是指物質 、 地分散在水中,不會 ,也不能用 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質分離出來。 2.物質是否在水裡溶解了,應當怎樣觀察和區別? 3.在實際區分物質是否在水中溶解了,一般採用的方法是什麼? (四)課堂鞏固性作業: 1.少量麵粉放入水中,攪拌後麵粉( )。 A. 在水中溶解 B.在水中沒溶解 C.無法比較 2. 題1 結論的理由是( )。 A.麵粉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 B. 把麵粉溶液過濾,能把溶液中的麵粉分離出來。C.麵粉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可又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液中的麵粉分離出來,所以無法比較。 3、問題: A.食鹽在水中溶解後,在杯底處最咸,是這樣嗎?要說出理由。 B.白糖能溶解於水,你能證明它是均勻分布在水中嗎?說出證明過程。 (五)布置作業:《課堂作業本》P15 頁選擇題。
3.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教學設計05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是小學科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課的內容,主要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影響溶解的因素是什麼,溶解的狀態怎樣,如何改變物質溶解的速度,怎樣把溶解在中的物質分離出來。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食鹽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從水中分離出來,讓學生掌握分離溶解物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大多無法細致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因此,對於物質究竟是怎樣均勻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認識。這一課用溶解實驗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逐漸變化過程,想像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學情分析
1.高錳酸鉀是學生不太熟悉的物質,對於它溶解在水中的狀態很陌生,所以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理,而本課實驗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進一步體會到高錳酸鉀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分兩步,第一步是靜觀高錳酸鉀是如何逐漸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攪拌後,觀察高錳酸鉀的水溶液。
3. 通過觀察讓學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勻的,用肉眼無法觀察到物質顆粒而且高錳酸鉀溶液不會自行沉降。然後通過與食鹽進行比較,想像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過程,幫助他們形成關於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現象的本質。
教學目標
學生在生活中大多無法細致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因此,對於物質究竟是怎樣均勻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認識。這一課選用溶解實驗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過程,想像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學科概念: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並想像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細致的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高錳酸鉀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麵粉、高錳酸鉀在水裡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知道食鹽在水中是溶解,那麼食鹽在水中又是怎樣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師:物質在水中到底是怎樣溶解的呢?我們今天這節課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
(二)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狀態。
1、觀察高錳酸鉀,講解高錳酸鉀的特徵。
師:(拿出高錳酸鉀)這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生:高錳酸鉀。
師:(是的,)這是一種化學葯品,叫做高錳酸鉀。人們常用它來消毒和防腐。那麼誰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顆粒狀的。
師:說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顆粒狀的。因為高錳酸鉀是我們第一次接觸的化學葯品,所以在取時不能用手直接接觸以防傷了皮膚。注意一定要像我這樣用葯匙來取用。(教師示範)
2、做實驗、學生觀察、並記錄。
師:我們就來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是怎樣慢慢變化的。
(教師示範講解,把幾小粒高錳酸鉀,輕輕地放入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
師:同學們要認真注意觀察,我將高錳酸鉀放入水中之後高錳酸鉀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緩緩的,慢慢的……
師:同學們說的很對,觀察得很仔細,高錳酸鉀顆粒到了水中後下沉,下沉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紫紅色向下擴散,之後紫紅色慢慢擴大,請同學們將這個現象記錄在課本25頁下面的表格中。
師:我們用攪拌棒輕輕攪拌一段時間以後,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生:整杯水變成紫紅色,高錳酸鉀全部溶解。
師:對,是不是經過攪拌,形成了均勻的紫紅色溶液,我們還能在觀察到高錳酸鉀的顆粒嗎?
生:不能
師:同學們把這個現象也記錄在表格中,高錳酸鉀顆粒消失,形成了均勻的紫紅色溶液。
師:那位同學,來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狀態。
生:描述。
師:同學們知道食鹽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它從溶液中分離出來,那麼高錳酸鉀能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它從溶液中分離出來呢?
生:我們一起來做一下高錳酸鉀的過濾實驗看看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正確。
師:通過過濾,我們並沒有把高錳酸鉀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師:同學們說一下高錳酸鉀完全溶解了嗎?
生:均勻溶解。
(三)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引導學生觀察並描述食鹽、沙、麵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並做記錄。
師:回顧我們已經做過了食鹽、沙、麵粉的溶解實驗,下面我們把書上的表格填寫完。
師:我們通過實驗已知道食鹽和高錳酸鉀這兩種物質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麵粉和沙這兩種物質在水中沒有溶解。你們能說一說物質溶解以後有什麼共同特點嗎?它與物質沒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麼不同呢
生:……
師:我們應怎樣觀察和區別物質是否溶解呢?
生:……
師:回答很對。溶解就是物質在水中形成均勻、穩定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質分離出來。
(四)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那些內容,你們知道了什麼?
生:回答。
師:回答很真確,你們知道了很多知識,那麼我要提出一個問題,看誰答的最准確,你們知道媽媽在家洗帶油的碗的時候要用洗潔精,這是為什麼嗎?
生:回答。
師:是不是你們答的那樣呢,下節我們在研究吧!下課。
教學環節
1、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2、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狀態。
3、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4、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教師活動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高錳酸鉀,了解高錳酸鉀的顏色和結構狀態。
2、教師給學生示範實驗方法。
3、組織學生做實驗,觀察食鹽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狀態。
4、學生分組討論,匯報實驗結果
5、教師總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學生在生活中大多無法細致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想通過實驗,學生對溶解現象有所理解。
預設學生行為
學生對高錳酸鉀不太熟悉,有好奇感,我想他們對實驗興趣很濃,在做實驗時觀察很認真,對高錳酸鉀溶解的狀態 ,能夠描述的准確,因此,對溶解現象有深刻的理解。
設計意圖
學生對於物質究竟是怎樣均勻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認識,那麼,選用高錳酸鉀溶解在水中的實驗,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逐漸變化過程,想像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形成「溶解」描述的概念。
板書設計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
化成 微粒
物質溶解的特徵 分布 均勻
沉降過濾不能使其分離
使水變成紫紅色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1、各小組分別做實驗,看那一組操作方法規范。
2、每個小組分別匯報實驗結果,教師記錄。
3、教師對小組的匯報結果進行總結,看那一組匯報的具體,選出最優秀的一組進行表揚鼓勵。
教學反思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是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溶解的第2課,在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的基礎上,安排學習本課內容。學習本課的目的是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物質在水中的不同狀態,發現溶解與不溶解的主要區別和特徵。通過上節課食鹽能溶解在水中提出溶解過程的問題,使學生對於物質的溶解產生興趣,能深入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通過再次觀察食鹽放入水中的現象,得出只有一種物質有顏色的情況下才能清楚的觀察到溶解的整個過程,從而引出高錳酸鉀是怎樣溶解在水中的有關的一些知識。《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是一堂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課,學生能夠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與觀察得出了溶解的概念。學生在生活中大多無法細致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因此,對於物質究竟是怎樣均勻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認識。這一課選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中的逐漸變化過程。想像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並通過後來的對不同物質在水中的不同狀態的對比,逐漸形成「溶解」的科學概念。
本課重點讓學生觀察並描述高錳酸鉀與水的混合時的情形,藉助高錳酸鉀溶解時產生的紅色慢慢在水中的擴散,把水染成紅色,最後整個水都變成均勻的紅色。這一活動,看似學生只是簡單的描述高錳酸鉀與水混合的現象,但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學生頭腦中物質在溶解時的微觀世界。
本節課經過認真理解教材內容、教學目標,設計的教學思路。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分析敘述—得出結論。整體來說基本符合科學課的教學理念。由於課前已經准備好實驗的物品,幾個環節都基本能開展,也能比較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實驗時也出現一些問題。如:把麵粉放入水中攪拌之後立即觀察,以為麵粉沒有沉在杯底,就說出麵粉溶解在水中;麵粉過濾時要緩慢倒入,太急溢出來了。需要指導學生把麵粉放入在水中攪拌後要靜放一會兒,這樣才觀察發現一些麵粉沉在杯底,一些浮在水面上,才知道麵粉在水中不溶解。在讓學生過濾時,要指點操作,不可倒快,緩慢過濾。在引導學生如何判斷「物質在水中是否溶解」,學生沒有預設反應得那麼好,舉手的學生不多。但通過做實驗後,學生回答基本上是中准確的,對溶解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實驗中,由於高錳酸鉀的多少沒有控制好,出現了高錳酸鉀溶液顏色過深,影響到了學生觀察溶解的特徵,教學效果沒有預設的那樣好。
探究是本節科學課學習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知識內化的最有效途徑。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學生在親歷探究活動後逐步完善和建立起來的。我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知識和技能。在探究活動中我把重點落實在了物質的溶解過程和物質是否會溶解這兩方面,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但對於物質是怎樣溶解的過程卻不是很清楚,而高錳酸鉀這種帶有顏色的物質,可以使學生清晰的看清楚物質溶解的整個過程。在高錳酸鉀溶解的過程中,學生對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出現了濃厚的興趣,對物質的溶解更是產生了極強的好奇,學生的思維被積極調動,對於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學生也出現了不同描述方法。盡管他們對於溶解的過程描述不一,少數還出現了失誤。但我想,正是在這種不斷探究和不斷修正的過程中,提升了他們的認識能力、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跟著老師的思維到按著老師的要求做,最後到自己探究實驗,學生的體驗是真實的,充分的。活動課題遵循「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本課時在激趣的同時注重讓學生親自實驗親口描述自己的感知和探究,有助於將理論和實踐結合,體現了科學的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