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四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四年級科學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2-05 09:46:41

1. 人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怎樣放得更大》教學設計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製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
4、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自製簡易顯微鏡
【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或現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製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慾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慾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製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後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 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 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製顯微鏡
1)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麼辦?
2)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後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藉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製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製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4、怎樣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鏡 看
——(兩個凸透鏡組合) 到
——光學顯微鏡 更
——電子顯微鏡 多
——掃描隧道顯微鏡 …… 文 章來源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製顯微鏡的探究活動,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閱讀列文虎克自製顯微鏡並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了解顯微鏡發展的歷史,體會技術是不斷發展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促進著科學研究的發展。
3.以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勵學生。
【教學准備】
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剪刀、膠水。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粉、青苔、蠶絲、紙纖維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學過程】
1.引入
提出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把物體放大更多的倍數呢?
討論。
2.怎樣放得更大
探究:用兩只手一前一後分別拿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凸透鏡(如教材上的圖),反復調整它們之間的距離來觀察物體,然後拿開一個透鏡,只用一個透鏡觀察物體。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
匯報。
講我們剛才經歷的過程就是人們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 17 世紀,人們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一個凸透鏡把另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倍數,這就是最早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觀察的范圍大大地擴大了。
3.做個簡易顯微鏡
討論顯微鏡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製作:學生分組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4.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只用一個放大鏡時觀察不清的文字和圖片,看看觀察效果如何。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青苔、花粉等,比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5.了解顯微鏡的發明、發展史
閱讀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討論: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6.講教師介紹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使人類看到了過去從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後來人們不斷改進技術使顯微鏡不斷改進和完善,可以把物體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萬分之一毫米的物體。但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由此把放大倍數提高到 1 萬倍。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上已經研製成功了放大率 200 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質內部的精細結構,知道了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從而發現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們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先進。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研究微觀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類最敏銳的眼睛。
7.提出下一節課的研究任務——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技能目標:能利用兩個凸透鏡自製一個顯微鏡,並用這個顯微鏡觀察微小的事物。
情感目標:體會技術的發展能推動科學的進步,而科學的進步又會返過來影響技術的發展,最終改善我們的生活。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准備:
1.課前學生收集顯微鏡在科研、醫療、工業、農業、紡織、考古等領域的影響、作用及應用方面的資料。
2.分組准備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觀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鐵架台做好的自製顯微鏡。
3.幻燈片以及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T:看,老師這里有兩個放大鏡,一大一小,它們誰的放大倍數更大呢?我們一起來比較比較!
2.T:如果想要把物體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該怎麼辦呢?
(板書課題:怎樣放得更大)
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時侯還沒有顯微鏡。一天,有一個叫詹森的小男孩在自己家的樓頂上玩耍。無意中,他拿起了2個放大鏡,反復擺弄兩個放大鏡間的距離時,突然他發現:街對面教堂高塔上的大公雞雕塑比原來放大了好幾倍,就連大公雞身上雕刻的羽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詹森非常興奮,他馬上把這個發現告訴給了自己的父親。後來,詹森與自己的父親一起用大大小小不同的放大鏡片來做各種距離不等的配合,在他們認真思索,反復實踐中終於發現了把物體放得更大的方法。
二、自製一個顯微鏡
1.T: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像詹森父子一樣來調節調節放大鏡間的距離,使物體放的更大呢?
2.T:由於調節的位置不太好固定,老師已經事先把下面的放大鏡固定在鐵架台上了,我們只需調節上面的這一個放大鏡,直到找到一個放的最大的圖像。同桌兩個孩子一架,注意抓緊時間,開始實驗。
3.學生活動
4.T:看到了嗎?是不是放得更大了?
5.T:其實兩個放大鏡按一定的距離組合在一起,就能把物體放的更大,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顯微鏡了,上面的這個鏡片是顯微鏡的目鏡,下面的這個是顯微鏡的物鏡。剛才我們經歷的過程,就是詹森父子發明第一台顯微鏡的過程了。我們用它來觀察物體?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花、青苔和小字,你們也可以自己選擇一些物體來觀察。比較一下,用肉眼看,用一個放大鏡看和這台自製顯微鏡看,有什麼不同?這個活動在四人小組中展開。
6.學生活動、匯報。
7.T小結:剛才孩子們用自製的顯微鏡看清了許多我們用肉眼看不太清楚的物體,而事實上我們的科學家也是這樣,他們也是通過顯微鏡才觀察到了許多微小生物的,其中一位叫列文虎克的科學家,他首次利用顯微鏡看到了細菌。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有關他的故事吧。翻開書11頁,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
8.學生閱讀T: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9.T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發現自製的顯微鏡確實能把物體放得更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先後出現了幾種顯微鏡,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播放幻燈片)
三、分享資料
1.T:除了這幾種,你還知道哪些種類的顯微鏡,它們有什麼作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呢?課前,我請孩子們收集了以上相關的資料,我也了解了你們收集資料的情況,看得出來每個孩子都是很用心去收集的,還有的組收集到了一些圖片。接下來,我請同學來交流交流。其他同學認真聽,從別人的資料中你都學到了什麼?
2.學生分享資料
3.T:聽了這么多的資料,此時,你想說什麼?給你們2分鍾的時間,小組討論討論吧
4.小組討論、匯報

2. 四年級上冊科學《空氣中有什麼》教學設計

下面是教學設計,供你參考。
教學目標:
1、能夠用實驗探究空氣的成分。
2、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此外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氣體。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4、尊重事實,重視證據,能對空氣成分的實驗提出質疑。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是了解空氣的成分。
2、教學難點是掌握往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技能。
教學准備:
三隻相同的蠟燭、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紅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膠帶等。
《3、空氣中有什麼》學案:
一、我看書:看實驗圖示,讀實驗說明。
二、我思考:思考書中提出的問題。
三、我能做:
1、上網查找資料:空氣有哪些物質組成的?
2、上網查找資料:二氧化碳有什麼性質?
3、帶一杯冰或一礦泉水瓶冰,用毛巾包好,用保鮮袋扎緊。
4、請家長幫忙,找一礦泉水瓶的石灰水。
5、每組帶一個打火機,上課用。注意安全,不能隨意點火玩。
四、我總結:通過探究性學習,我知道了:
五、我提問:我經過思考,還不懂的問題有: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空氣的成分。
教學分目標:
1、能夠用實驗探究空氣的成分。
2、知道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氮氣。
3、尊重事實,重視證據,能對空氣成分的實驗提出質疑。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演示實驗1:哪只蠟燭最先熄滅?哪只燃燒得最久?
(1)展示三隻點燃的蠟燭,按圖所示。
(2)猜一猜:這三隻蠟燭中,哪只蠟燭最先熄滅?哪只燃燒得最久?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3)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中產生的現象。
(4)學生討論:實驗中有什麼現象產生?
2、蠟燭罩小杯的熄滅快,罩大杯的熄滅慢,不罩杯的不熄滅,你能解釋這些現象?我們今天就研究這些問題。
二、研究空氣的成分
1、實驗2:燃燒要消耗一部分空氣。
(1)師:為了弄清蠟燭罩小杯的熄滅快,罩大杯的熄滅慢,不罩杯的不熄滅的原因,我們做個實驗。
(2)學生實驗:學生分組按要求做實驗,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見書9頁)(瓶內水上升)
(3)學生小組討論總結: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瓶內水上升,因為瓶子內的空間原先被空氣占據著,蠟燭燃燒時燃燒了一部分空氣,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間,這時由於大氣壓力的作用,水就占據了這部分空間。)
(4)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匯報討論研究的結果。
(5)師:這種水上升的現象,說明了什麼?(燃燒時燃燒了瓶內的一部分空氣,這部分空氣支持燃燒。)
(6)小結:也就是說,空氣中有一部分氣體是支持燃燒的。

3. 四年級科學上冊水裡有什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抄道水裡有溶解和不溶襲解於水的物質

2、使學生知道沉澱、過濾、消毒是水凈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來水的凈化處理過程。

3、 指導學生初步學會做沉澱和過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4、 向學生進行飲水衛生教育,培養學生認真細致、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知道沉澱、過濾、消毒是水凈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學生進行飲水衛生教育,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3、沉澱和過濾實驗的操作規程。

教學准備:

1、有關《水污染》和課本插圖的課件。

2、 沉澱實驗:燒杯、明礬、玻璃棒。

3、 過濾實驗:濾紙、剪刀、燒杯、玻璃棒、漏斗、鐵架台、滴管。

4. 四年級科學上冊怎樣搭配食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意識到營養均衡才能健康成長。
2.了解食物金版字塔權,並能根據食物金字塔評價自己的飲食結構。
3.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能設計科學合理的食譜。
4.願意用科學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飲食結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設計一份科學合理的食譜。
2.教學難點是理解和運用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則和方法。
【教學准備】
1.記一篇你的一天食物日記。
2.想一想自己是否偏食、挑食。
【學案】
《2怎樣搭配食物》學案
自主探究學習目標:
1.了解食物金字塔,並能根據食物金字塔評價自己的飲食結構。
2.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能設計科學合理的食譜。

5. 四年級科學怎樣加快溶解教學設計

1、讓學生在來探索「怎樣加快自溶解」的過程中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2、引導學生在「哪一塊食鹽溶解得快」的活動中,經歷控制單個變數進行對比實驗的探究過程,並認識影響物體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幾個因素。
3、引導學生在研究活動中大膽設想,精心設計,並能控制實驗條件,用對比法的原理進行科學的驗證過程。

6. 四年級上冊科學《怎樣搭配食物》教學設計

2、怎樣搭配食物
課程標准:
科學探究
1.根據需要多渠道查閱資料。
2.能用文字、圖表等方式呈現證據,並作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1.了解營養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個人保健。
2.意識到個人對自身健康負有責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喜歡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善生活。
2.關心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作出自己一天飲食的「食物金字塔」。
2.設計一天的食譜,並用食物卡片,模擬配製午餐。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如何科學搭配食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進對自己健康負責任的意識,注意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學習成果:
1.認識食物金字塔,能合理搭配食物
2.關心自己的飲食,能評價自己的飲食結構是否存在問題
3.能運用金字塔食物原則進行實踐活動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不清楚食物金字塔
層次2:基本了解食物金字塔的原理
層次3:清楚認識食物金字塔的原理
探究能力
層次1:不能運用金字塔食物原則進行實踐活動
層次2:基本能運用金字塔食物原則進行實踐活動
層次3:能運用金字塔食物原則進行實踐活動
教學材料:投影片鹹食、甜食、肉類、油炸類食物為主的四份食物、紙餐盤或塑料盤,白卡紙、直尺、彩筆
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師生互動目的
集中話題 1.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物質,你能說一說嗎?
生:糧食類:
魚、肉、蛋、奶、豆類:
油脂類:
蔬菜、水果類:
2.那你們看看這幾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嗎?
生:討論。
①都是甜的,糖類太多;
②脂肪、澱粉類太多;
③全是腌制類食品;
④全是油炸類食品。
都不合理。 引起學生對合理營養的關注,引出合理營養的話題
探索和調查 1.那怎麼搭配才合理呢?
生:先看金字塔圖,介紹。
2.你能根據這個圖告訴我每天的食物應該怎樣搭配,才能保證營養全面、均衡?
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3.你們每天的食物搭配合理嗎?根據你的食物日記,作出你的食物金字塔。
生:根據食物日記,畫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4.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麼優點?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應該怎樣改進?
生:討論、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5. 好,現在就讓我們自己當一天家,來設計一天的食譜,在設計時要注意,比一比誰的設計最合理,又好吃,又省錢。
生:設計食譜。 認識食物金字塔,學習科學合理的搭配食物的方法
反思和解釋 1.現在請大家利用食物卡片,配一頓有營養的午餐或晚餐。
生:配餐並作出解釋。
2. 我們今天已經知道了怎樣的飲食才是合理的,請你們回去以後,為你的家人設計出一份一周的食譜,寫在活動記錄上。 能運用金字塔食物原則進行實踐活動
設計一天的食譜,並用食物卡片,模擬配製午餐
關心自己的飲食,能評價自己的飲食結構是否存在問題

閱讀全文

與四年級科學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