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科學污水的過濾實驗
《水的過濾實驗》課堂應用實錄
1、提問:通過《水污染》一課的學習,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樣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樣危害人體健康的?
2、講解:自然水域的水由於種種原因,混入了各種雜質,其中不溶解於水的雜質,如泥沙、石塊……,有溶解於水的雜質,如食鹽、各種礦物質……,還有細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須經過處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雜質,才能飲用。把不幹凈的水變成干凈的水,叫做水的凈化。(板書課題)
(1)觀察:每組實驗桌上有兩杯混濁的水,觀察水裡有哪些雜質?
(2)學生匯報。(水裡有泥沙、木屑、細菌等)
(3)講解:怎樣除去水中的這些雜質?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雜質,有一個單間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靜置一會兒,一部分雜質就會沉到水底,這種方法叫沉澱。(板書:沉澱)為了加快沉澱,還可在水中加入明礬,明礬經過溶解後能把水中一些較小的顆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澱。我國農村,沒有用上自來水的地區,就是在水中加入明礬沉澱,使水變得干凈些。
(4)演示沉澱實驗,邊示範邊講解:①加入適量明礬。②用玻璃棒攪拌。③靜置,過一會兒觀察沉澱後的水有什麼變化。
(5)學生實驗。(由於靜置時間較長,把觀察沉澱後水的變化放在過濾實驗後進行)
(6)學生觀察、討論:沉澱後的水發生什麼變化?(沉澱後的水出現明顯的分層現象,上面漂浮著比水輕的雜持質,下面有一層泥沙類雜質,中間的水比較清澈)
(7)小結:沉澱能除去水中什麼樣的雜質?家裡的燒水壺、熱水瓶等時間用長了,壁上會有水垢,這就是水中雜質長期沉澱的結果。
(1)講述:沉澱能除去水中一部分雜質,但並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雜質。沉澱後的水還會有重量很輕的物體在水中,過濾是一種常用的凈化水的方法。
(2)講解過濾操作方法:
①折:正方形濾紙兩次對折成4層的小正方形。
②剪:把濾紙剪成圓形。
③展開:把濾紙展開成圓錐形,大小和漏斗一樣。
④濕潤濾紙:用滴管取清水,從下往上濕潤,濾紙與漏斗之間不能有空隙。
⑤把漏斗放入鐵圈,使漏斗玻璃管口尖端緊貼燒杯壁。
⑥玻璃棒頂在三層濾紙處,傾斜成600,把水沿著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倒入的污水不能超過濾紙邊緣。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4)觀察、比較並討論:過濾後濾紙有什麼變化?過濾能除去水中什麼樣的雜質?
(5)小結:用沉澱、過濾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於水的雜質。
(1)講述:用沉澱、過濾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於水的雜質,但不能除去細菌、病毒。要想殺死它們,可以用加熱的方法把水燒開,這種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裡加漂白粉或氯氣等消毒葯品。我們把煮沸和加消毒葯品的方法統稱為「消毒」,其中煮沸是既簡單又可靠的消毒方法。
(2)總結水的凈化方法。
(3)學生填寫課本第23頁中的結論。
課後感受大多數學生都能了解到一些最常見的、簡便的消毒方法。
三、過濾
1.通過提問 7:如何將水與沉澱分開?進而引出凈化方法三:過濾
2.老師講解及演示濾紙的折疊,PPT強調實驗注意點
3.學生自行實驗2:過濾,老師指導過程中以不斷提問的方式講述 過濾的基本操作以及注意事項,重點以反復提問來進行強調。
4.實驗結束後,讓學生比較凈化過濾後的水與最初的自然水
5.總結過濾作用
5.提問 8:濾液和未經處理的水有何區別?(由於做過實驗,問題難度不大)。並通過提問9:有無其他的方法過濾?從而引出自製過濾器和沙濾
6.學生自行實驗3:自製過濾器及沙濾凈水
7.比較兩者過濾效果
8.通過自製過濾器組成的分析,從而引出活性炭並進行實驗4:活性炭凈化污水
9.學生自行實驗,老師指導,指導過程仍是以問題講敘過程
10.總結以上濾紙、自製過濾器及活性炭均可過濾
❷ 中學物理實驗的教學設計方法
1.傳統的教師備課寫教案與現代教學設計的比較
教學設計是現代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中介與橋梁,與教學改革相伴產生和發展,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過程為對象,為教學實踐提供一種策略、實施方案、或操作規程,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
傳統的教師備課,是以教案為標志的,教案的編制又按照統一的模式突出「三備三寫」,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和寫「學期計劃、單元計劃、課時計劃」,始終捍衛著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觀念,守著自己的傳統經驗不敢放手,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想,認為「我都給你講了多次,你還不懂?」學生的知識是教師給予的,教師傳授多少知識信息,學生就應該獲得多少知識信息,完全忽視了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自主建構,沒有意義的建構,不是有效的教學,有的學校更是將教案統一標准或模式,要求同年級同學科任課教師之間,要統一計劃、統一內容、統一目的、統一方法、統一評價等,更是把教學活動的主體一一學生放到了腦後,作為一種沒有生命的知識容器,完全失缺了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的足夠關注。
2.倡導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指導教學實踐的一門教育實用技術,是聯系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教學設計的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其中,教學目標設計又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一環,課堂教學目標作為課堂教學活動將要預期達到的結果,對教學活動起著導向、激勵、調節、檢測、評價的作用,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只有確定了科學、合理、良好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才有意義,實現有效的教學才會成為可能。
三、由教學目標向學習目標轉變
要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一方面需要廣大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精心設計出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體系,這個目標體系,以學期為時間單位,以一冊教材為內容單位,教師精心設計、制定的,教學目標要細化到每個單兒、每節課,它既包含知識與能力,也包含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每個學校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在教研組集體備課的過程中,制定出本學校、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在統一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長以及學生的情況,將教學目標更加細化為教學目標的落實打下基礎,在制定學期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要防止不顧學生情況的「閉門造車」現象,也要防止片面強調教學個性而由教師隨意制定教學目標的「各自為政」的傾向。
另一方面,應該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而制定的、讓學生通過學習達到的結果或發生的變化。在過去,教學目的只有教師自己知道,教學、評估等主動權都操持在教師的手中,現在的教學目標制定出來後,也不能只有教師知道,如果教學目標只停留在教師的備課本上,只有教師知道學生應該達到的要求,而學生本身處於盲目的狀態,學生就不能夠知道自己應該通過學習達到什麼樣的要求,就無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和發展,只有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讓學生切切實實明確自己應該達到哪些要求,學生才會掌握自己學習和發展的主動權,教師應該給學生講明學習目標的重要作用,對學生進行指導、跟蹤調查訪談,進行個案研究,督促學生學會利用學習目標,檢查評估自己的學習情況,使他們真正步入自主學習的軌道。
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如何展示,何時展示,既是一項教學技術也是一門教學藝術,此處不在贅述,設計好評價程序和工具,是落實教學目標、檢測學習目標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過去,我們將命制試題看成是一項比較簡單的工作,缺乏科學的程序,更缺乏考試後的科學分析和反思性總結,不論是用什麼試題來考試,我們都將學生的成績作為對學生評價、排名的最主要依據,而很少有人去質疑試題本身是否科學,更沒有人去研究這套試題的效度和信度如何。筆者認為,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加強評價工具或標準的科學化。
測評工具和程序,應該包括課堂檢測工具,單元檢測工具、期中期末階段檢測工具以及這些工具所測出的結果各占什麼地位、怎樣進行測評、如何分析測評結果等內容,評估工具的設計應該嚴格遵循科學的原則和方法,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使評價工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在檢測之後,要對檢測工具進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應用統計學的方法分析標准差,看到分數分布的離散程度,對教學進行及時的反思,根據試題中具體的題型、題目,進行科學的歸因分析,找出自己教學的不足,以及今後的對策。
❸ 化學探究實驗教學設計主要有哪些具體方法
如何開展好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設計如何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特點,利用化學實驗教學的優勢和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是當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可以建構實驗教學新模式,不斷誘導學生建立新的目標,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並採取一定的輔助教學途徑,實現初中化學實驗的有效教學。並讓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這一實踐活動來獲取化學知識培養學習學生能力是最佳選擇。一、讓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唱主角通過化學實驗可以使學生獲得的感性認識,避免了傳統教學中只重視理性認識而忽視感性認識的錯誤做法。在化學實驗中讓學生尋找操作錯誤的原因,探索最合理的操作程序,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明白了知識的結論重要,獲取知識的過程、手段更重要。通過化學實驗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分析現象的能力,讓學生透過簡單現象發現內在的本質。若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化學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團隊的意識,協作的精神,這也是素質教育最新要求。通過化學實驗使學生能提高環保意識,節能降耗的意識。例如在實驗結束時,對實驗廢棄物(包括用剩的葯品,取葯品用的紙槽等)的處理,以及實驗室制氧氣後對催化劑的回收再利用,能讓學生懂得環保是每一個人的義務,節約是有理論依據的,通過實驗可培養學生的科學作風,科學習慣。利用好化學實驗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素質,要使之落在實處。二、讓化學實驗貼近現實生活現行課本中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有典型性,實驗現象也很吸引人,確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由於課本中所列實驗用品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沒法在生活中得以親身體驗。所以學生往往把教師的演示實驗看成一次精彩的魔術表演,而學生只不過是一名觀眾。為了避免化學實驗脫離實際,使學生不僅喜歡看演示實驗,更喜歡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合適的物品自己設計方案自己親手做實驗。例如在歸納物質的物理性質時,通過日常生活中人人離不開的食醋、食鹽、醬油的對比讓學生自己總結三者的區別後,再歸納物理性質包括的范圍;利用兩張廢紙,一張撕成碎片,另一張點燃,來推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利用廢電池的金屬外殼,水垢來製取氫氣和二氧化碳;到學校附近的化工廠考察化學變化在工業上的應用;到大自然中採集土壤樣品;利用植物來製取酸鹼指示劑;通過調節水樣的酸鹼度現象觀察牽牛花顏色的變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滅火比賽,教師製造出不同位置不同燃料的火災,讓學生自己尋找滅火的材料,設計滅火的方案,通過親身的體驗讓學生明白滅火的原理。同時也增強消防意識,還可以讓學生從家中自製一些溶液互換後通過簡單的實驗推出溶液的名稱。指導學生利用物質的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進行科技小發明,利用木炭的吸附製作凈水裝置。總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多創立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實驗情境,使學生有機會參與到化學實驗中,讓學生在實驗中收獲知識,得到樂趣。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學習的過程關鍵在於學習者認識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存在不足或者錯誤,然後在外界和內部的推動下形成完善和優化認知結構的意識,形成預期的認知目標,才能實現認知結構的轉變。教師作為重要的外界因素,其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就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當在化學實驗課堂上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和幫助。通過滲透到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中進行指引。首先,問題導入設置問題情境;其次,建構概念創設判斷條件;再次,問題解決形成最近發展區,獲得獨立概念和結果;最後,歸納總結,通過獲得的新概念和原有認知結構進行融合,形成新的知識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許多實例進行有意識的應用和嘗試。例如在進行下面的實驗時,就可以進行嘗試。在燃燒和緩慢氧化的教學中,對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進行改進,用導管向燒杯的熱水中緩緩通入氧氣,可看到熱水中的白磷與氧氣接觸後,也開始燃燒,產生火光。演示結束後,引導學生思考3個問題:在介紹上面的問題後,繼續向同學演示紅磷燃燒的實驗。先將少量紅磷放在鐵紗網上,然後使用酒精燈進行加熱,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思考現象背後原因和規律。藉助於這種方法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由於實驗現象饒有趣味,所提出的問題富有思考性,可以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變化,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四、讓化學實驗成為探究性課題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也是開發學生創造力的最好方法。選擇合適的實驗項目是關鍵,要求教師把握好尺度,所定實驗用品從生活中能找到、實驗操作簡易無危險、實驗目標比教材中要求略高、實驗方案要求多樣化、實驗內容融合相關學科,例如可以設置如下實驗項目:(1)證明自來水不是純凈物(2)驗證白酒中含有水(3)收集一瓶你卧室里的空氣樣品(4)收集一些利用水生植物製得的氧氣(5)測定蘋果、桔子的酸鹼度(7)證明紙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氫元素對教材中的實驗裝置進行改進,讓學生利用物理中學過的電學知識設計一套檢驗酸、鹼、鹽溶液導電性的裝置。讓學生利用實驗中破損儀器,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如飲料瓶、葯瓶、輸液管、廢筆桿等製作簡單的儀器。例如可製作簡易的啟普發生器,洗氣瓶,沖洗瓶,集氣瓶等儀器。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認識的源泉,是訓練科學方法的有效途徑,是養成科學態度的必由之路。在素質教育全面的今天,化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獨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構建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習平台,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展示創造能力,讓學生在化學實驗中獲取真知,收獲樂趣。
❹ 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優秀教學設計
本課學習的目的是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食鹽、沙、麵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不同狀態,發現溶解與不溶解的主要區別和特徵。
學生在生活中大多無法細致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因此,對於物質究竟是怎樣均勻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認識。這一課選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中的逐漸變化過程。想像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並通過後來的對不同物質在水中的不同狀態的對比,逐漸形成「溶解」的科學概念。
探究是本節科學課學習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知識內化的最有效途徑。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學生在親歷探究活動後逐步完善和建立起來的。我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知識和技能。
在探究活動中我重點說說對高錳酸鉀的過濾,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麵粉、沙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出來,而高錳酸鉀是不是也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出來呢?這時,學生產生了思維的碰撞,出現了不同的看法。我不失時機地提出過濾的方法,由於器材和時間的限制,我採取了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過濾實驗。盡管他們過濾時顯得很笨拙,少數還出現了失誤。但我想,正是在這種不斷探究和不斷修正的過程中,提升了他們的認識能力、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覺得比較不足的是學生在描述高錳酸鉀溶解過程時,描述得不太清楚,有的學生在實驗時,把一大勺高錳酸鉀一下子就倒進水裡,整杯水一下子就變紫了,導致這個過程觀察不清楚。還有的學生沒等看高錳酸鉀進入水中的狀態,就急於攪拌,在描述看到的現象時也不夠准確。一些小組在觀察完現象時沒能及時做好記錄,整個實驗過程不夠緊湊。但不管怎樣,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的素養是長期的,需要我們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我們應該留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探究的機會,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這也是我們在科學教學中不懈的追求。
❺ 化學實驗過濾具體步驟
用玻璃棒攢取蒸餾水將濾紙邊沿潤濕,使之緊貼漏斗壁
1.定義:過濾是把溶於液體專的固態物質屬跟液體分離的一種方法。
2.原理:過濾時,液體穿過濾紙上的小孔,而固態物質留在濾紙上,從而使固體和液體分離。
3.操作方法:
例如:粗鹽提純(請學生設計實驗步驟)展示粗鹽,讓學生看到粗鹽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體物質,以利於學生思考。
(演示實驗)粗鹽提純
歸納出:
(1)步驟:
①在燒杯中溶解粗鹽
②過濾
(2)注意事項:
一貼: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二低:濾紙低於漏斗邊緣0.5cm
濾液低於濾紙邊緣
三靠: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
玻璃棒靠在三層濾紙處
燒杯靠在玻棒上傾倒液體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過濾——引流
過濾是用於分離不容性固體和可溶性固體的一種方法。
❻ 某學生進行過濾實驗
A、過濾時濾紙的邊緣要低於漏鬥口,故錯誤;
B、漏斗用少量水濕潤濾紙並使濾紙與漏斗壁之間不留氣泡,可以加快過濾的速度,正確;
C、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緊靠燒杯內壁,防止液體濺出,故錯誤;
D、用玻璃棒輕輕攪拌過濾液體,會使過濾液變渾濁,不易過濾,故錯誤;
故選:B.
❼ 學生實驗與演示實驗的教學設計有何異同
一、演示實驗(一)演示實驗的優缺點 演示實驗在生物學試驗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演示實驗,能夠緊扣課堂的教學環節,以它形象生動的教學效果、靈活多變的試驗方式有效地配合生物學的課堂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相對於其他實驗教學方法,演示實驗具備以下明顯的優勢:1、能夠緊扣教學主題,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在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之處,有效地利用演示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很形象直觀的理解這部分教學內容.2、現象明顯、生動直觀.這樣便於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講授,便於學生進行理解.3便於教師操作示範,能夠培養學生實驗規范化的習慣,特別是教師能夠邊操作邊進行講解,更能強化實驗操作的規范化.4、實驗材料易於准備,在進行實驗操作的時候,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案例我設計的《心臟的結構》探究實驗片段(展示模型)揭開人體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臟,留給學生觀察的時間.教師在展示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觀察心臟的位置、形狀、大小等(學生認真觀察後,會輕松地回答出來).(學生總結)人的心臟位於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兩肺之間,形狀像桃子,大小與本人拳頭差不多.師:心臟有發達的肌肉,心臟分四個腔,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不一樣,心臟內有瓣膜,心臟連接血管.分組觀察新鮮豬心臟,分組討論問題:如何分清心臟的前後左右?如何分清心房和心室的位置?(學生體驗)取一個新鮮的豬心臟,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與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這與心臟的功能有何關系.觀察連接心房和心室的血管,聯系所學動脈、靜脈的知識,了解其特點.觀察血管時,可對學生適當提示,以鞏固動脈、靜脈概念.(交流總結)心臟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發達,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發達,壁較薄.心室與心房比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釋:左、右是以人體的生理結構為依據的).心臟四腔分別連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演示實驗——用不帶針頭的注射器依次向上腔靜脈、下腔靜脈和肺靜脈內注水,觀察水從何處流出來,顯示出對瓣膜的作用.(課堂分析)根據以上演示,結合圖示進行分析,如果我們把水從心臟的肺靜脈注入,水可能會從哪裡流出?分別從連接心臟的不同血管注入水,水將從哪裡流出?學生們將展開激烈的討論:「會從主動脈流出」「我看不會,因為心臟只是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演示活動)由於新鮮心臟數量有限,只供課堂演示,在操作時,首先識別出相連的血管,預測活動結果,然後依次分別注水,觀察是否和預想的結果一致,並分析其原因.有的學生向主動脈、肺動脈注水時,出現異常,就會問老師,可不直接回答,促其思考.師:為什麼會有上述現象產生?(動動手)下面我們來解剖一個豬的新鮮心臟,看一看心臟的詳細結構.首先觀察心臟的外形,辨認出心房和心室的界限是房室溝,心室之間的界限是室間溝.然後解剖心臟,復習心臟的結構,仔細觀察房室瓣、動脈瓣.辨認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位置、形狀、開口方向等.注意:輔導學生正確進行解剖.師:我們把心房和心室之間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動脈之間的瓣膜叫動脈瓣.房室瓣開口向心室方向.動脈瓣開口向動脈方向.這樣的結構,保證了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動.心臟是由心肌組成的,心肌的特點是能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心肌收縮時,推動血液進入動脈,並流向全身.心肌舒張時,血液由靜脈迴流到心臟.所以才有了上面的血液流動現象.(動畫出示)放映動畫,展示心臟收縮和舒張時的血液流動情況.提醒學生觀察,當心臟舒縮時,各腔的體積如何變化,瓣膜如何開、關,進一步熟悉血液流動的方向,使學生領悟心臟結構是如何與它的功能相適應的.是心臟的搏動推動著血液在全身循環,心臟是血液運動的動力器官. 在這節課當中,主要是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同時也進行了觀察實驗,學生由於沒有經驗,在心臟被解剖之後,仍然不能識別和分辨出各個結構,教師出示了心臟模型,由於新鮮心臟數量有限,只供課堂演示,在操作時,教師演示讓學生首先識別出相連的血管,預測活動結果,然後依次分別注水,觀察是否和預想的結果一致,並分析其原因.其實這也是模擬實驗了.最後放映動畫,展示心臟收縮和舒張時的血液流動情況.提醒學生觀察,當心臟舒縮時,各腔的體積如何變化,瓣膜如何開、關,進一步熟悉血液流動的方向,使學生領悟心臟結構是如何與它的功能相適應的.是心臟的搏動推動著血液在全身循環,心臟是血液運動的動力器官.經過演示,就使得微觀變成了宏觀,並且突出了各個部分的結構特點和位置關系. (二)教師演示實驗時如何揚長避短 1.要在演示前認真備課.要明確這個演示實驗所要達到的目的和設要求,並且圍繞目的和要求處理好實驗和講課的關系,設計好演示的程序,選擇好材料,並且選擇好實驗裝置和試驗方法,確定實驗的時機,以及對學生提出的觀察要求和思考的問題.這些准備工作做好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選擇一個什麼樣的時機來進行演示. 2.在演示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操作的精確性和規范化.指導學生正確的試驗方法,同時還要注意實驗的科學性,要通過實驗突出教學重點.教師還要交代清楚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這就要求在演示的過程當中,教師通過正確的語言表述來引導學生認真觀察. 3.注意發揮演示教學的示範作用.演示實驗的現象必須要明顯,以體現「示」的作用.而「范」則主要是針對教師而言的,是指教師的操作一定要規范,這對培養學生規范化的實驗操作能夠起到示範、指導的作用.為此,教師的備課要充分准備、仔細操作,掌握好演示的實驗條件,要熟悉儀器的性能,做好演示實驗前的預習工作,通過預習,我們要確保演示實驗的成功,一次不成功,我們要實驗多次,以確保實驗成功. 4.演示實驗必須要目的明確,能夠說明問題.教師安排的任何一個演示實驗,都應該對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的目標達成具有直接的作用,要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並且有助於突出教學難點.所以,不僅教師要明確演示實驗的目的,也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演示實驗的目的和演示實驗的必要性,並且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達到實驗的目的,充分發揮演示教學的作用.2.演示實驗必須要現象明顯,可見度要高.演示實驗我們要讓課堂上所有的學生都能看的清楚,不僅包括顏色區分要明顯,還包括很微小的物體,我們要把它放大到學生都能可見.因此,教師在設計演示實驗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實驗現象是否顯著,並且要合理地使用投影設備,採取多種方法使觀察的主體對比強烈,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如果演示實驗的材料太小,就應該藉助語言的解說,並藉助實物投影把它放大,想辦法讓學生看清楚.另外,我們還要注意演示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問題,而不是為了追求課堂的表面熱鬧、表面繁榮;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高興,而是應該讓學生的思維真正的活動起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真正地達到本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 二、模擬實驗(一)模擬實驗的優缺點 模擬實驗在生物課程標准和各個版本的生物教材當中涉及了不少,例如:模擬血型鑒定、模擬練習人工呼吸或止血包紮、模擬練習老年突發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急救)、模擬自然選擇、模擬鹼基DNA的配對. 1.由於種種原因,直接用於研究對象,也就是原型是非常困難的,或者簡直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模型來代替研究對象進行實驗,模型必須和原型有某種相似性,這樣才有可能把模型的研究結果外推到研究客體.因此,模擬實驗的第一個作用和特點就是模型可以將宏觀或微觀、抽象或復雜的事物直觀化、形象化.模型通常是把某一大事物縮小的復製品,比如說:某一地區綠化的模型,或者是把小的事物放大的復製品,比如說:細胞模型,還有我們在講課的時候經常用到的花的模型、草履蟲的結構模型等等.模型可以是物質形式的,也可以是思維形式的.物質形式的,如在物質學和醫學當中常常用動物模型代替人體試驗.另外,人們為了研究生命的起源,由於生命的起源是在時間上極為遙遠的事情,地球上的物質和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不可能再現當時的情形.因此,在1953年的時候,有叫做米勒的科學家,在實驗室里模擬40多億年前的自然條件,證明了生物化學進化過程在40多億年前是可能存在的.這些都是物質形式的模型.當然,模型也可以是思維形式的,像現在我們在自然科學當中常常用到的語言、符號、數學方程、化學方程以及圖表等等手段,可以表示一個實體的內部功能或者是特性,因此像這種符號,還有數學方程、圖表等等也可以稱為模型.像這種模型就是思維形式的模型.例如,我們在學習光合作用的時候,運用的光合作用的公式,這就是思維形式的模型. 2.模型強化和突出了生物體某部位的主要結構特點.我們可以用模型進行實驗,探究簡化了的系統中的一般原理;或者是施加一些條件進行操作,研究小的看不見的或者是在活體上很難研究的過程.構建模型,這是科學研究當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手段.模型能夠幫助人們研究和理解那些需要搞清楚,而又沒有辦法直接觀察到的事物.運用巧妙的構思、簡單易得的素材構建模型是自然科學教學當中常用的教學設計方法,利用模型,常常會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