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物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同群體的力量內大於個體。容 2.認同成功的科學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3.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二、教學重點: 提出問題並進行探究的能力。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提問:螞蟻、貓和兔的取食行為都相同嗎? 2.哪些是群體生活的動物。(二)新授: 1.教師引導學生在以上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並最終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社會行為的特徵。 2.放錄像:螞蟻的群體生活。 3.動物群體是如何進行信息交流的呢?三)探究螞蟻的通訊 提示: 1.螞蟻喜歡吃什麼? 2.怎樣飼養螞蟻? 3.觀察螞蟻的取食行為時飢餓狀態和吃飽的狀態哪一個效果好? 4.怎樣能更好地控制螞蟻的行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體代替紙片? 6.最好將觀察過程拍下來。 實驗完後,請各小組派代表在班級進行交流,其它小組的同學評價其小組實驗的優缺點,並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釋和說明。教師也要適時的參與評價。 實驗完成以後讓學生設想如果自己是一隻小螞蟻會有什麼感受?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動物? 小結 請獲得實驗成功的
Ⅱ 如何寫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
如何寫教學反思和教學案例
一、教學敘事
關於優秀教學敘事論文的撰寫:教學敘事就是講一個教育、教學的故事,再加一些在敘述具體事件時自己的看法和反思,即評析。由於它敘述的是教師自己身邊真實的教學事件,且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能夠直接形象地反映出某個教育、教學事件的具體過程,因而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操作性,非常適合廣大的教師撰寫。
教學敘事的特點
與教學論文的區別:教學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附以論證;教學敘事是以敘事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說明和議論,也就是說,教學敘事是講故事,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
與教學實錄的區別:雖然它們都是對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是全過程的全部內容;而教學敘事則是視不同的主題有所選擇,可以是過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斷。
與教案、教學設計的區別:教案和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過程進行表述,是預期,沒有結果;教學敘事則是對已發生過的教學事件的反映,是寫在教之後,有結果。與教學案例(研究)的區別:雖然它們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現,但教學敘事敘述的只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個案;而教學案例是教學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學敘事的基礎上,以某個核心主題為對象,選取若干個有典型意義的、多種角度的教學故事來進行研究、反思和討論,是宗案。
教學敘事的內容
教學敘事就是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的描述與評析。即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場所里發生的教育、教學問題,然後將自己怎樣遇到這個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敘述」出來,並加上自己的反思。依據不同的目的和主題,從范圍上,可以大到介紹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教學的整體情況、課程標準的實施情況、教育教學改革整體情況等,但更多的是偏重於描述一堂課、一個實驗、一個課題或一次探究、一次活動,甚至是一個學生、一個題目等;從時間安排上,可以是整個過程,也可以是一個情境、一個片斷,甚至是一句話、一個動作等;從側重點上,可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也可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甚至是課堂紀律、學生管理等。所以,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敘事更適合一般教師,因為它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靈活、傳播交流容易。
二、教學反思
關於優秀教學反思論文的撰寫:「反思」在認知心理學上屬於元認知的范疇,它是指對自身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知的檢驗過程。教師自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作為研究的對象,對自己的體驗與感悟進行描述,對自己的教學理念、思想、心理感受與體驗進行思考與總結。教學反思是引導教師超越日常繁瑣的教育事務,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懷,去理解教育的本質,也理解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找到內心自尊、自信的基點和源泉。教學反思的內容:對教學理念的反思;對教學目標的反思;對教學結構的反思;對教學設計創意的反思;對教學目標達成與教學效果的反思;對學生主體性發揮狀態的反思;對教學活動成功與失敗的反思;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反思等。教學反思的角度: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從自我發展的角度;從教學要求的角度;從教育名家的角度;從教育理論的角度;從教育法規的角度和從教育制度的角度等等。
三、教學案例
關於優秀教學案例論文的撰寫:
一、學習案例資料
(一)學習案例寫作知識.主要學習書籍、報刊上關於案例寫作的知識,明確撰寫教學案例的目的、意義、原則、方法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 (二)學習案例寫作樣品。盡量收集案例,認真學習。最好學習教學案例原始樣本,便於直接吸收,不需要太多的轉化。當然,也可以學習教育案例、管理案例、醫學案例、經濟案例、司法案例等等。盡管這些案例的寫作內容跟教學案例有所不同,但是寫作的原則、思路、方法等方面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以借鑒。 (三)學習相關教學資料.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經驗、教學體會、說課講稿等資料,雖然不是教學案例,但跟教學案例非常相似,有很多資料可供寫作教學案例參考,有些有特點的資料可以作為教學案例寫作的素材。 (四)學習中外寓言故事。中外許多寓言故事言簡意賅,寓意深刻,發人深省,雖然不是案例,但對我們寫好教學案例很有啟發作用,也需要反復學習,深刻理解。
二、收集案例素材
(一)案例素材的特點.教學案例來自教學事例,但並不是任何教學事例都能作為教學案例的素材。教學案例的素材有幾個特點:一是事例要典型。教學案例的素材要能反映事件發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能隱含普遍存在、大家關心、比較重要的問題,能體現問題的深刻性,有無窮的回味,有實用的價值。二是要生動。教學案例應該是一個能夠很好地反映某個隱含觀點的教育故事,要具體、生動,要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三是寓意要明確。教學案例能夠啟發大家思考,能夠讓教師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規律和本質,對教育工作有指導作用。 (二)收集素材的途徑.一是在教學實踐中收集。實地收集案例,便於獲取真實信息。這些案例,可以是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別人經歷的。比如,可以從自己課堂教學、教育學生、教學研究的過程巾,從聽課、評課的記錄、觀察和思考中,從教師、學生交談的某些內容中,從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成功與失敗中收集素材。二是在教學音像中尋覓。可以從電視、磁帶、光碟的課堂教學錄像、教學經驗介紹的觀看、收聽中收集素材。三是在教育書刊中查找。可以從備課教案、說課講稿、教學實錄、教學經驗等材料的閱讀中收集素材。(三)收集素材的方法。一是要突出重點。每天發生的教學事實很多,有些事實太平淡,沒有多少思考的價值,不必都收集起來,只需要收集那些有典型意義的事實。二是要擴大視野。只要有典型意義,宏大的、微小的、粗略的、精巧的、正面的、反面的、成功的、失敗的、發人警醒的、達成共識的、存在爭議的,思想的火花、錯誤的行為……都可以收集起來。三是要經常注意。對於具體教學現象及其反映,要注意傾聽,注意觀察,注意思考,否則,就會對許多典型案例熟視無睹,讓許多很有價值的案例從我們眼前滑過去。四是要堅持記錄。因為案例要寫得真實、具體、生動、形象。單靠記憶,不可能記得那麼完整、准確,必須及時記錄。記錄時,主要寫出有關人員的特點,包括語言、行動、做法、效果和相互關系等,不必過於計較寫作的語法、修辭與邏輯,可以在記錄結束之後再規范地進行整理。
三、提煉案例主題
教師收集到的教學案例素材,僅僅是教育情景需要針對某個現象或某種情況進行反復、深入的研究,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從而提煉出重要的、鮮明的、深刻的、有指導意義的主題。對於提煉主題,有以下幾點要求: (一)主題緊扣案例.提煉主題必須以案例為基礎,不能脫離案例隨意確定。 (二)定題具有新意.提煉主題要有創新精神,確定主題的角度要新穎,確定的主題,往往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三)順應時代發展.要與時俱進,要有利於解決當前課堂教學中急需解決的難點、熱點問題,要符合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精神,要適合課程改革的需要。 (四)符合教育規律.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水平,要符合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的基本原則。 (五)具有指導意義.能引起大家對課堂教學中某些帶傾向性的問題的關注,並能促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不能局限於個別情境或特殊問題。選擇的案例可以是一件小事,但要能以小見大。
四、介紹案例事實
(一)目的要明確。教師撰寫的每一個教學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一個問題,某一個疑難或某一項決策。教學案例不僅要描述人物語言和行為,而且要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如需要、動機、態度等,還要將某種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工作原則、活動構想蘊含其中。 (二)內容要真實.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學實際。因此,撰寫的教學案例必須是真實情景,不能虛構,不能杜撰。對於事件原貌,不允許進行誇張,更不允許歪曲。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適當增刪一些細節、場景等:為了保護正當的隱私權,可以虛構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註明虛構的部分)。 (三)情景要完整.教學案例要寫出事件發生的背景,即寫出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如教師、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條件、教學環境等。要寫出解決一個問題的全過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故事要具體,要真實感人。 (四)取捨要恰當.教學案例通常篇幅較短。要求文字簡練。因此,情景介紹的主次要分明,在寫作時要恰當取捨。要盡量寫好主要事件,盡量精簡那些與主題關系不大的內容。 (五)敘述要客觀。寫作教學案例的教師,對於所寫的教學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觀點。但是,在案例寫作中。只能客觀地介紹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問題,表述觀點,小能流露感情的褒貶。要讓讀者仔細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
五、進行案例分析
通常情況下,在教學案例的後面,要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請他人寫,也可以作者自己寫。可以從一個當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從一個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 (一)理論實際緊密結合.撰寫案例分析時,要就事論理。對案例中描述的事實,提出的問題,要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進行科學分析,力求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終要緊扣案例,不能脫離案例本身去講教育理論。 (二)體現先進教育思想.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導,要跟得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步伐。比如在當前,案例分析就要貫穿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基本精神。要引導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三)分析務必實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實精神,不誇大,不縮小。分析要實在,要有針對性,要講關於這個案例的具體的小道理,不要講永遠正確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熱衷於抄錄教育理論的條條,要將教育理論的觀點自然地融會於分析之中。 (四)論述需要突出重點.對於已寫成的教學案例,要反復閱讀,找出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問題,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細致地進行分析,論述時要畫龍點睛,把問題點明,把道理說清,把主題揭示出來。 (五)觀點要有充分依據.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論據,來支持自己提出的觀點和建議。分析案例時首先要認真思考:採用已選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某個特定問題,需要哪些事實?然後回過頭來尋找所需事實。選材要嚴,挖掘要深。
Ⅲ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
何謂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呢?難道就是我們在平常運用多媒體製作一些課件進行教學嗎?我們現在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其實就是把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與信息技術的應用相結合,藉助於信息技術的應用帶動課程體系、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在我們現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可以說是已經開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創新,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變革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變革教學圍著教材轉的教學模式和手段,把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和「互補」。把教學學習資源整合轉變為了有效的「資源」,從而助「教」和助「學」,引導和幫助教師藉助與信息技術設計和實現優秀的教學過程。那麼我們的課程與信息技術究竟如何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合呢?我們可以立足於積極探索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與途徑,最大程度地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 而最直接的幫助是藉助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教法和學法方面的借鑒和探究,使「資源」的助教和助學落實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與各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同時也是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交流平台。
就拿我們英語教學來講,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就充分利用了互聯網上的資源,諸如英語歌曲、故事、單詞和游戲等。雖說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做一些課件來輔助教學,但是這些課件常常是圍繞著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圖片和單詞、句子為主,在剛開始以課件代替傳統圖片教學時,學生或許還比較新奇,所以還能較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時間一長原先所達到的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現在隨著網路的不斷發展,有好多網站上都有較多與我們的教學內容相一致的flash,而它們的生動、色彩鮮艷正好符合學生的興趣,有了它們的幫忙就使我們教師在設計操練方法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給我們組織教學帶來了便捷,在課堂中的運用也使學生有了更大的興趣去說、去練。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學科教學服務。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譬如在家裡他們可以在家長的從旁協助下,根據教師提供給他們的網站進行預復習,預聽課文內容、聽讀網上故事等。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創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根據"課程整合"的理念,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或者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問題進行整合,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
再以我們的校本課程—國際理解教育課來講,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並與廣博的科學知識為友的學習環境。國際理解教育課就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書本以外知識為目的而開設的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但我們教師在講解的同時還會把一些展示的機會留給那些有準備的學生,我們往往會在課上給學生布置一些預習的作業,讓他們上網查閱下一節課所要講授的有關內容,這樣就可以在下一次講課時教師可適當放手,讓他們來談談他們所獲得的一些資料,通過這樣一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獲取、選擇、傳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不至於使他們被教師的觀點框住,從而限制了他們的自主發展。
網路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要通過使用探索法、發現法去探索、發現相關的信息與知識;主動搜集並分析有關信息,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把當前的學習內容盡量與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聯系,並對其中的聯系認真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是在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與研究的方法、過程與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獲得了成就感。在網路環境下的"整合型"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然後,通過對主題的分析或者分解,幫助學生分析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建立起自已的知識框架。在學生的自我學習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以幫助學生高效、高質地完成自已確認的主題,形成自主學習的學習成果。
Ⅳ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小學拼音教學反思
我們現在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其實就是把教育觀念的轉變和回更新與信息技術答的應用相結合,藉助於信息技術的應用帶動課程體系、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在我們現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可以說是已經開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創新,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變革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變革教學圍著教材轉的教學模式和手段,把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和「互補」。
Ⅳ 怎樣引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這么說,是不斷的反思,成就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一個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學反思的涵義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專家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積累經驗,在經驗中學習而不斷成長起來的。而進行教學後反思的總結提煉,是教師個體有效進行反思的綜合表現和快捷的訓練方式。因此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學,反思應是每位教師所必備的。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這就需要我們明確反思的意義,反思就是對教學經歷的再認識,就是對「失」的反省,對「得」的歸納。
二、教學反思應遵循的原則
(一)及時性原則
一節課過後要趁熱打鐵,及時的回憶、反思並及時記錄自己的思維閃光點,要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靈感和感受,並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
(二)持久性原則
要系統、全面地積累經驗並使之升華、凝結,必須以大量的課後反思為基礎,這就需要老師們寫教後記像醫生寫病例報告一樣成為一種基本的職業習慣。鍥而不舍,在持之以恆中提升水平,把教師閃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鏈。
(三)簡約性原則
課後反思要及時記錄,但不是寫長篇巨著,講究開頭、發展、高潮、結尾等,要突出重點,捕捉亮點,抓住要點,在言簡意賅中有所收獲,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則
教學反思要重視與專家、同行、學生的對話與研討。採用專家診斷、同伴互助、學生反饋等方式,通過交流互動,學習他人長處,在思維碰撞中共同成長。
(五)探究性原則
記錄的課後反思內容和問題要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要緊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才能與時俱進,格物致知。
(六)發展性原則
教師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當我們重復教授同一個內容時,要結合前幾次課後反思中記述的情況和感想,科學施教,之後再認真寫課後反思記錄,要不斷在教與學的方式上、教材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煉與升華,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提高。
三、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體內容
(一)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師自己通過收集來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資料,對一個特定的問題進行反思。它通過反思教學日記、錄音錄像資料、他人(包括學生)對自己教學的感受、他人的教學經驗等方式進行,通常採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動研究、敘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動研究式
行動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師立足於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從問題出發,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做到教學和研究合二為一,變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為教育教學研究的過程。行動研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一個不斷循環漸進的過程,即教師發現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步驟,採取有效的行動;行動結束後對實際效果進行評價和反思,進而又發現新的問題,制定新的行動研究計劃……。教師就在這樣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成。
(2)敘事式
教師的反思離不開教育實踐,正是在教育實踐中對教育世界的不斷追問,對所懷抱理想的不斷思考,對所從事教育意義的不斷追尋,才有了教師的成長。傳統教育理論將許多教育問題從教育實踐中抽拔出來而概念化抽象化,產生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隔離。教師專業發展實際上就是把這些教育問題的學術研究放回到鮮活的現實中,使理論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實踐的滋養。這就離不開敘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學反思就是運用一個教學案例來說明蘊涵其中的教育教學原理。編寫案例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培養自身的洞察力。要從分析教學任務的目標出發,多方面地獲取有關信息,做教學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學背景。因為任何一個教學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時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價值。每個教學案例都充滿了決策時的理念與困惑以及為此所作出的多種詮釋或理論闡述。第四,發揮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編寫案例外,還要注意研究他人編寫的案例。開展教研活動時,各位教師拿出各自的案例,展開互動式討論和開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編寫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同時還可以分享同伴的經驗。案例是理論和實踐的橋梁。眾多的案例為教育學、心理學和課程論提供了佐證。案例是解決具體教學問題的一把鑰匙;案例是教師業務進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師學習理論和研究理論的一塊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則是指教師通過與他人(管理者、教師、科研人員、學生等)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的對話和研討,如教研活動、教學觀摩、師生座談等。通常採用的方式有對比式、參與互動式、觀摩式等。
(1)對比式
在進行有對比的反思活動中,就同一教學內容可以借鑒兩位或更多位教師來進行對比,先通過聽課或集體備課對每節課的深入觀察、比較和分析,改進方法,再通過課後的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2)參與互動式
參與互動式的反思,是指參與式教學與互動式研討相結合。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既可以與專題主講人或公開教學的當事人直接對話,也可以與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有意識地讓自己在活動中進行反思,在交流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生成新的教學理念,達到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高。也可以通過向學校骨幹教師(也可以是專業研究人員)咨詢,了解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並請專家加以診斷;也可以請其他教師同行聽課,集體會診,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3)觀摩式
觀摩式通常指教師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上示範課,其他教師觀摩,課後與其他教師共同切磋和進行反思,最後由教研員(或專業研究人員)歸納點評。由於新的教學理念變成了教學實例,轉化成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加之授課教師與聽課者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新理念下的教學行為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和理解,教師不僅知道怎樣做,還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除現場觀摩外,教師還可以觀看有關示範課的錄像,觀看時可採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課的精彩片段或「敗筆」進行回放,讓觀摩者認真研討,剖析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不足。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專業研究人員和教師一起邊看、邊評、邊議。觀摩課能促使教師多聽、多想、多問和多做,通過反思、感悟和行動來增進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
教師經歷教學實踐後,教師總會產生一些難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麼?
教學特色是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具特色的教學,給人的感受是別樣的,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它蘊含於諸多要素之中:在教學理念上,看主體地位的突出,看教學層次的呈現,實踐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式上,看學生參與的程度,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創新意識的培養。
2、「精彩」在哪裡?
精彩的教學片段依附於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別有風味的氛圍營造,得心應手的教具應用,新穎別致的難點突破,別具一格的智能開發,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畫龍點睛的誘導評價,留有懸念的課尾總結等。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學的偶得是指教學過程的意外的收獲。意外收獲往往來自對課堂意外事件的處理:對面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教師如何應付;面對學生的歪答,教師如何引導等。意外的收獲往往來自學生「創新的」火花捕捉:學生發生問題的獨特渠道;提出問題的獨特途徑;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4、「缺失」在何處?
上完一節課後,教師總會感慨課堂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不合理;哪一重點突出不明顯;哪一問題設計不科學;哪一合作落實不到位;哪一交流時間不充分;哪一語言評價不得體等。
5、「效果」如何?
每一節課後,應認真反思教學預案的實施情況。通過本節課教學,教學的目標是否達成,教學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學的組織是否科學,活動的安排是否合理。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為今後再教學這一內容提供借鑒。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採用有效的策略,培養教師教學反思的能力
(一)讓教師塑造反思的意識,營造全員反思的氛圍
學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機會,積極向教師傳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員反思的氛圍。教師們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自己往往還意識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也不能及時總結提煉,究其原因,是個人還沒有樹立起反思的意識,集體中還缺少反思的氛圍。因此必須承認教師是有潛能的、可持續發展的。這里的潛能不僅是指教師先天具有的而尚未顯現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師的尚未激發的與自我發展相聯系的能量和興趣。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只有激發這種潛能,才能由外因轉化為內因,煥發出強勁的動力,推動教師主動積極投入工作,不斷完善自己,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而推動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對策就是學校管理者應創造一個適宜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著眼於激發和培育教師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教師在這環境條件下,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充分發展個人的特長和創造力。因此,上述從各方面加強教師之間、組室之間、學校之間的交流,還是為了這一點而服務,讓教師在反思的氛圍下受到內心感染而融入集體中去。
(二)讓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反思,提升教師教學反思的深度和廣度
1、關於對教學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學事實真相的表達,它能超越時間和概念體系,說明教育實際中的真實情況。教育事件雖然沒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論價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義與精神的占據,具有實踐的生機活力,是教育教學的血肉之軀。事件是突發的、不規則的、個性化的、未經設計的;同時,事件也是具體的、流動的、歷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這樣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組合。每個學生都生存或生活於各種各樣的教育事件之中,每個事件都是個性化的獨特境遇,都是師生間或生生間點對點的教育關系。教育事件是最為生動、最為穩定、最為常見、最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師的教育反思往往關注學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長,側重於境遇的獨特性。事件的中心詞是「事」;事的主體是人。對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過讓學生發現問題、形成能力、學會做事,生成態度情感價值觀,並確認自己的存在,促進人不斷的生長與生成。
2、關於對教育對象的反思
從學生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結果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保證。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反思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不時地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在課堂上他們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自己的觀察,並根據學生表現出來的理解程度和行為來度量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許多優秀教師正是通過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來調控自己的教學進程和教學行為,並把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自己教學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來自學生方面的反思無疑會增進教師更理性化的教育行為。
3、關於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不僅可以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教育行為,還可以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後,對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判。這也是一種反思,是對一個持續實踐過程的反思。教學是教師每天所從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復一日的活動中,我們往往容易疏於思考,使鮮活的教育過程變得機械化、程式化。對日常的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來近乎沉寂的平靜,將所有理所當然的理念懸置起來,以懷疑、批判的態度重新審視它,以積極的心態分析過程與結果的教育意義與價值,反觀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
4、關於對教材教法的反思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無疑用到各種知識,而且教師本身也無法描述和預測具體哪些知識。教師既要知道「教什麼」,掌握所教學科及其相關的內容,又要知道「怎麼教」,掌握教育教學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麼」的知識與「怎麼教」的知識在性質上還有所不同。「教什麼」的知識在於掌握,在於知道「它是什麼」,可以通過傳遞的方式而掌握。「怎麼教的知識」不是教師被傳授的「應該怎麼教的理論」,而是教師的所體會,理解和實際擁有的經驗和信念,是教師個人的實踐知識,它是基於教師日常不斷的反思實踐而獲得的,包含著自己的教育信念,又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教學反思應把握反思的廣度和深度。反思的廣度就是要能夠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種種問題,不僅要善於抓住問題的基本框架,而且不會遺漏其中的重要細節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夠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內部,把握住問題的本質及核心,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揭露引發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遠因),並且善於預見事件的發展進程和結果。
(三)讓教師養成反思的習慣,將反思有效地融入評價機制中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方面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學校在評價教師過程中以弘揚教師的主體性,高度重視被評教師本人的積極參與、自我反思。
五、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具體形式
1、教後記
「教後記」又稱「教學後記」,它是教師在一節課後對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後記」是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師進行教學控制的重要一環,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改善教學系統的運行狀態,對教學系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查找,以求發現和糾正教學系統及系統目標偏差,通過調整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工作質量來優化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議,備課筆記在最後留出空處撰寫教後記,可以隻字片語,可以洋洋灑灑,視這節課的情況而定,在第二輪該知識重新備課時,教師便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和經驗。一個比較完整、規范的教學過程是既應有課堂設計,又應有教學後記的。
2、反思性日記
引導教師在參與、互動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議教師記反思日記,並與其他教師共同分析。學習共同體能夠把不同背景的教師組織在一起討論他們感興趣的教育問題,探討問題解決的方法並共享問題解決的方案,將有助於教師認識到不同人個體教育觀念之間的差異與聯系,從而更有助於他們自己的個體教育觀念的確立。
教師的反思性日記主要是將自己教育教學行為之後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它可以在記錄任何形式教育活動:與同行老師的交流、與學生的某次談話、與家長的一次溝通、對一次公開課或講座的點評和體會等等,涉及面廣,形式多樣,區別於單純的教後記。養成教師撰寫反思性日記的習慣有利於教師積累教育教學的經驗教訓,並為教師經常性的反思提供豐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師將反思性日記進行經常性的集體交流與分享,將更有助於教師個體教育觀念的形成與教師的成長。
3、聽課。
聽課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聽課,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年輕教師要多聽年長教師的課,從中吸取上課的一些寶貴經驗,包括課堂管理,教學方法等。資深的或者年紀大一點教師也應放下架子,主動去聽年輕教師的課,並將此與自己的教學做比較,通過這種反思來沖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作為反思型教師,還應主動邀請別的教師來聽自己的課,讓他人來評估自己的課堂教學,課後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學細節,探討改進措施。
4、學生反饋。
學生反饋策略是指導教師應定期從學生那裡取得反饋信息,從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學生的反饋是多樣化的,有對教師上課的看法,有自己學習的總結,也有向教師傾訴自己最近不悅的事情,徵求建議等。教師可根據這些信息,反觀自身的教育教學,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當然,教師要想從學生那裡得到如實的反饋,平時須與學生坦誠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學環境。
5、專題反思
圍繞教師個體在一個階段(學期或學年)的教學行為進行科學的、深刻的反思,這有利於教師從較高的層面對教學行為及其遠距離的效果作冷靜的分析,進而概括出教學行為表現的背景原因,並從宏觀的角度對今後的教學實踐進行指導。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運用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反思,這是教師開展教學專題探討或研究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教師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加強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最佳途徑。如果說每節課後的「教後記」,每一階段的「反思性日記」零星地、真實地記錄了教師在鮮活的教學實踐中微觀和瑣碎的教學心得的話,那麼專題反思這一行動研究就是有明確主題的教學反思,由於它聯系的是更長周期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從宏觀著眼,從單一的問題線索入手,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提煉、概括,並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後教學中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
6、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
教師要做到反思意識的覺醒、反思能力的增強,系統的教學理論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中,我們難以想像一個缺乏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的教師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中關注情感教學。理論來源於實踐,理論一旦上升到一個高度,就對會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教學理論的學習,可以擴大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反思力,並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反之,教學實踐又可以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當教師發現教學實踐與理論不相符時,應先反思自己教學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確信無誤,也可對理論產生懷疑,並向理論的提出者挑戰,共同探討。這樣,教師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學者型教師。
反思性教學為廣大教師架起了一座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引導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經驗和價值觀念,並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這是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反思在教師的成長過程、學校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好的具有反思意識的優秀教師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圍的學校「土壤」中,也是很難延續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高度重視和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反思活動,創造條件,提供相應的政策、時間和經費,建立考核激勵機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便利條件,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Ⅵ 六年級科學《生物是怎樣傳遞信息的》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1.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同群體的力量大於回個體。2.認同成功的科答學探究需要探索精神。3.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二、教學重點:提出問題並進行探究的能力。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三、教學過程:(一)導入1.提問:螞蟻、貓和兔的取食行為都相同嗎?2.哪些是群體生活的動物。(二)新授:1.教師引導學生在以上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並最終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社會行為的特徵。2.放錄像:螞蟻的群體生活。3.動物群體是如何進行信息交流的呢?三)探究螞蟻的通訊提示:1.螞蟻喜歡吃什麼?2.怎樣飼養螞蟻?3.觀察螞蟻的取食行為時飢餓狀態和吃飽的狀態哪一個效果好?4.怎樣能更好地控制螞蟻的行為?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體代替紙片?6.最好將觀察過程拍下來。實驗完後,請各小組派代表在班級進行交流,其它小組的同學評價其小組實驗的優缺點,並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釋和說明。教師也要適時的參與評價。實驗完成以後讓學生設想如果自己是一隻小螞蟻會有什麼感受?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動物?小結請獲得實驗成功的
Ⅶ 國外對信息技術教學反思作用的看法是什麼
1、教師專業化發展關鍵在於積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問題越來越引起教育界有識之士的關注。教科研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廣大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主要途徑,它不再是教育專家和科研工作者的事情。除了教育行政部門的提倡和要求外,教科研真正的動力應該是來自於學校,來自於廣大教師發展的內在需求。教師內在的需求是自我成長,自我成長的關鍵在於廣大教師是否能夠沿著一條比較正確的方向不斷成長。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思考、不斷記載自己成長的心歷。教師專業成長亟需解決的問題,包括教師專業成長記錄、教研交流平台的豐富性、交流的主動性和自發性。
2、網站、博客、即時交流軟體、Moodle等不同形式的網路教研方式並呈,各有長處。網站適合於行政機構、教研管理機構為主體來使用,博客適合在個人為主體來使用。即時交流工具主要是QQ群,還有UC群和MSN。
3、博客及團隊博客的功能可發揮獨特的作用:A、博客為廣大教師個人的加速成長提供了空間和可能,博客團體可以為學校團隊、學科團隊、小組團隊的加速成長提供了空間和可能。個人博客、小組(教師、學生、家長)協作博客群組(群組可以是兩個人,也可以是三個人直至更多)、學科博客群組、新項目(課程、校際之間項目聯動、科研項目開發)開發群組、區域博客群組、聯片博客群組、結對博客群組等都是不同形式的博客團隊。成為我們新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成長方式。B、教師成長需要榜樣也造就榜樣,而發揮榜樣作用需要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關注和提升榜樣,二是宣傳和展示榜樣。博客是關注和提升、宣傳和展示榜樣的好平台。C、博客具有彰顯個性的性質,與新課改提倡的精神完全符合。
4、浙江省教研室自上學期,力推攜手博客群,並採取新建省教研網,擴充網站空間,設立專職教研員,召開各學段各學科的網路管理員,召開網路教研會議等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網路教研,博客的推廣和使用是網路教研中的核心部分。
5、我市經濟發達,網路普及程度較高,對於開展本課題研究有較好的硬體保障。
6、我市建立和使用網站等各種方式進行網路教研歷史久,成績顯著。如:瑞安十中尹瑞文老師的「中學語文教堂資源網」在全國負有盛名,網站開辦六年,點擊數達4千萬次。多次在全國、省級評比獲獎。課題組組長李日舟老師的工作網站「瑞安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網」自01年開始建站,在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將近三年的內容轉到博客後,居成長博客全國技術群組第一,攜手博客群組第二。我市現有11個以瑞安教師為成員的QQ群用於工作交流。
目前,我市安陽實驗中學在網站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群平台,真正使用博客的近50多位教師,接近教師總數的1/3。另外至少有100位教師目前已經擁有博客。教師因工作使用網路,提高個人專業成長的數量大約在2000位左右,占所有教師總1/4多。
6、快速發展的網路技術可能會有更新、更好的形式出現。但在可預見將來,但不會淘汰或廢止博客這種形式。
哈貝馬斯曾經提出從工具理性走向「交往理性」,構通行為真正互動和理解的四條有效性原則:即表達的可領會性、陳述的真實性、表達的真誠性和言論的正當性。他還提出達到「交往理性」的社會標準是﹕
第一,理想的語言情境向每一個感興趣的主體開放,使之可以參與話語並為自己的觀點辯護;
第二,它能擺脫強制、統治、權力游戲等純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動機;
第三,它能把那些潛在於我們的斷言中的認知性的、規范性的、表現性的三種有效性要求區分出來,並且僅僅通過辯論達到這種區分;
第四,它能使人們自由地就民主意志之形成、政策連續的基礎達成共識;
第五,它的結果是一項合理的同意,這項同意可以根據進一步的協商進行修正。博客正是基於這一需求標准而產生的形式。
到目前為止,以「教育博客」為主題的研究在國內外的學術刊物中已有部分涉及,只是尚待進一步理論化和系統化。美國創造網路探究教學WebQuest之父Doge倡導在WebQuest的設計中加入Blog的新元素,促進師生在網路上的思想交流,而且自己親自建立了一個Blog(),在上面記錄了自己平日的所思所想。這應該是教育博客的最初形式。
在博客者群體中,我們最為關注的是教師。盡管至今還沒有中國教師博客的准確統計,但從GOOGLE關鍵詞檢索「教師博客」記錄條數高達807萬條,與「課程改革」(1240萬條)、「基礎教育信息化」(1200萬條)成為基礎教育領域搜索信息量最大的三個關鍵詞。中國中小學教師博客的特點是﹕
l 教育博客者壓倒多數是「草根」的普通教師,也有少量教育研究工作者。教師用博客記載著他們的思想和成長軌跡,最為關注的兩個話題是課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
l 教師博客者對博客有強烈的歸屬感,期待將自己的聲音傳播於社會之中,用非主流的「話語」和網路傳播方式來確立教師的社會地位。
l 教師博客功利性相對較少,至少在目前學校和地區的博客群中很少有庸俗的名人效應和眼球經濟。
3、教師專業發展相關定義及理論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指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活中,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教育技能,實施專業自主,體現專業道德,逐步提高從教素質,成為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化發展過程。簡單的說就是教師從一個「普通人」變成「教育者」的專業化發展的過程。
教師專業化的內涵包括專業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和專業道德素養等方面。
國內林崇德教授認為:教師的知識可分為本體性知識、文化知識、實踐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本體性知識有四個要求:一是對學科知識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二是既懂得本學科的歷史,又掌握該學科的新進展;三是與本學科相關的知識;四是能夠把本學科知識變成自己的一種學科(學術)造詣,並能清楚表達出來。教師扎實的本體性知識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證。文化知識的廣泛性和深刻性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全面發展的效果。它能滿足每個學生多方面的探究興趣和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學科知識;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學科知識,如學習教育哲學就需要思維哲學、倫理學、社會學、認識論、社會哲學等學科的知識基礎。提高在學生和家長中的威信。實踐性知識指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這種知識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關於教學的傳統研究常把教學看成是一種程式化的過程,忽視了實踐知識與教師的個人特點。實踐性知識的積累需要教師有反思型思維和教學能力的具備。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這種知識是廣大教師所普遍缺乏的。包括:學生身心發展的知識、教與學的知識和學生成績評價的知識。
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是不夠的,教師要注意研究和更新教師知識的性質、範式、組織和內容,以保證教師這「一桶水」不是「死水」,而是源源不斷的流水,給學生的「一杯水」也是長流不息的「新水」。
教師的專業技能由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和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所構成。教學能力由一般教學能力和具體學科教學能力構成。一般教學能力指各種各樣教學活動所涉及的能力,主要有:教學監控能力、教學認知能力、教學操作能力。
(1)教學監控能力。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教學諸能力中最高級的能力。
(2)教學認知能力。指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學習者特點、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及教學情境的分析判斷能力。主要表現為:分析掌握教學大綱的能力;分析處理教材的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對學生學習准備性和個性特點的了解、判斷的能力等。在教學能力結構中,教學認知能力是基礎能力。
(3)教學操作能力。指教師在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從手段看,表現為:第一,言語表達能力,如語言表達的准確性、條理性和連貫性等;第二,非言語表達能力,如言語的感染力、表情、手勢等;第三,選擇和運用教學媒體的能力,如運用教具的恰當性。從內容看,表現為:第一,呈現教材的能力,如恰當地編排呈現內容、次序、選擇適宜的呈現方式等;第二,課堂組織管理能力,如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教學活動形式的組織等;第三,教學評價能力,如,及時獲得反饋信息的能力,編制評價工具的能力等。
教師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能力已成為21世紀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
(1)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能力;
(2)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
(3)使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與開展網路課程教學的能力
4、國際教育界有關教師專業發展的探索
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西方沿著教師群體專業化——教師個人被動專業化——教師專業發展的軌跡,以獲得教師自主為核心,在教師專業化策略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
20世紀60年代,斯騰豪斯提出了關於教師在課程開發的作用的觀點,即「教師即研究者」。後來這一觀點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展了「教師即研究者」運動,此運動反對的是外來的研究成果、觀念對於教師的控制,它重視教師個人的自我意識、自我教育、個人的實踐或自我能力。這次運動中,教師開展研究成為教師解放自己、張揚自身主體性的職業生活方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將教師的成長及專業發展等課程開發融為統一的過程。教師的培養發展遵循「反思實踐者」範式。教師在以「參與」和「反思」為主要特徵的行動研究中不斷獲得對實踐的反感能力,使自己獲得專業發展。
埃利奧特在斯騰豪斯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教師即行動研究」教師不再把可能帶有偏見的專家思想視為當然,而是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提出問題、著手解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和評價,在此過程中獲得專業自主和發展。
凱米斯在斯騰豪斯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教師即解放性行動研究者」。是在教師自己的共同體指導下展開研究,專家只是幫助形成共同體。這種情形保障了教師對研究過程的充分介入,使得教師「解放」自己及其專業,從而獲得專業自主和專業發展。
5、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
我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對教師職業展開過討論,當時有一種很鮮明的觀點:「教師不獨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專業,......性質與醫生、律師、工程師相類。」目前,我國有關法律已經為推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證。
而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認為,專業發展是我國教師教育面臨的兩大問題之一。鍾啟泉提出了我國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①教師教育理念尚待進一步到位;②教師教育制度尚待進一步完善;③教育科學尚待進一步改造和發展。這三點基本概括了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認可。
針對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鍾啟泉從理念層面提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兩點策略:①確立適應新時代需要的理想的「教師形象」;②確立相應於理想的「教師形象」的教師教育體制。劉芳則指出教師專業發展必須做到:①教師成為研究者,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質量,使教師工作重新獲得「生命力和尊嚴」,顯示出不可替代性;②教師積極反思,使教師對自己、自己的專業活動直至相關的問題有更為深入的了解;③使教師任教的學校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基地。
(二)教育博客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關理論
教育博客可以利用「零障礙」的社會性軟體,用心靈書寫屬於自己的網路日誌的方式。教師可以方便地將教學、研究、生活等方面的精神與物質的成果上傳發表,形成教師個人的資源積淀。博客可以跨越時空形成網上頭腦風暴,成為支持教師隱性知識顯性化的重要途徑。
黎加厚、庄秀麗總結了教育博課發展的現狀及其展望,指出如果抓住了新課程和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和博客建設,就抓住了時代發展的脈搏,並且標志著教育信息化和教師專業發展進入了高級階段:教師主體意識覺醒和主動發展的階段。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蔣鳴和教授最近通過對教育BLOG的研究,提出教育博客不僅是信息呈現的平台,而且由於它連接著人們的思維,因而它是教師群體思維互動的平台,是師生學習實踐共同體的環境或載體。教育學理論工作者應順應技術支持社會發展的現實,參與其中,以理論引領教育博客的發展。同時指出教育博客的興起,是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奇特的現象——教育博客還為師生提供了發表自己思想的傳播媒體,讓公共話語權回歸到每一個教師自己手中,因而重構了社會的話語結構。人們在相互傳播溝通的過程中,反思、互動,進行思想的復制與創新交融。博客對每一個個體而言,將導致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從群體的影響和社會長遠的歷史演進來看,將導致一種教育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變革。
教師博客的興起是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這幾年來教育部門和專家一直全力推進的「校校通」工程教育資源建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似乎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倒是博客「無心裁柳柳成蔭」,成為教師專業發展和成長自發的、最有影響力的方式,對這一現象的解釋不能簡單歸之於青年人趕時髦,背後蘊含著深層次的社會成因。
長期以來,教師話語權的缺失是中國的教育的一大弊端。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後,教育部負責人首次提出「以人為本體現在兩個主體地位:一是教育要以育人為本,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二是辦學要以教師為本,教師是辦學的主體。」這一觀點至少至今似乎並未成為教育行政部門和校長的共識,在中國教師教育協會中國中小學教師基礎調查(2004-2005年)中,65位縣(市)教育局長和1180位校長對加強民主管理列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議程認同度不高,僅20%左右,與調查的38000名教師對擴大學校民主管理的強烈願望(31%的教師把它列為學校發展第一位任務)形成鮮明反差。
這種教師話語權的缺失特別表現在課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初期,專家主導的推進方式造成話語權幾乎為「教育家」們所獨占,教師僅僅是受眾,是「洗腦」的對象,大量奔波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是「沉默的大多數」,同時又產生表述危機,「建構主義」、「雙主體」、「主體一主導」一時充斥於各種會議、雜志、發言中,成為千遍一律的「套話、空話和廢話」,盡管不少人對充斥一時的標簽口號式的教育話語有很大程度的不認可感,但在權力話語下只能處於失語狀態。教師博客開創了一個個性獨立、民主的話語空間,技術的發展又使個人信息在網上傳播幾乎達到了「零成本」的地步,於是真實、鮮活的話語噴薄而出,教師博客的蓬勃發展體現了教師話語權的回歸。
(1)網路的快速發展使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理論的指引。如何解釋網路環境下人的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如何在網路環境下從「工具理性」走向「交互理性」的方向和途徑是什麼?如何分析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內在的互動關系?教育學應當對這些問題做出不僅僅是哲學意義上的回答。
(2)反對「工具理性」不應成為漠視科學技術的借口,鄙薄科學技術是歷史的倒退。在社會信息化的浪潮中,一個完全置身於網路之外的人至少不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育理論工作者。
(3)教育理論研究者只有投入「交往行動」才能起到專業引領的作用。研究者的角色必須進一步轉換,不僅僅是指導者,更應首先是「同伴」﹔不僅僅是開個人博客,更要融入社群的交往之中,可惜這樣的研究工作者目前太少。
(三)博客技術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運用情況
教育BLOG作為一種新興的網路學習工具,的確給走進它的教師在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交流方式和深度思考等等諸多方便帶來益處。
目前教育博客主要有以下一些存在形式:
1.個人教育博客
教育博客以創建寫作者的身份又可以分為教師博客、校長博客、教育管理者博客、學生博客等,根據其內容主題的權重大致可以做以下分類:
(1)教學反思類。透過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事件、對學生教育方式的反思,更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品格發展,關注學生的成長環境、教育教學事件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學科教學類。學科的教案設計、課堂實踐、教學後記、學科資源等,探討本學科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模式,類似於學科教研網站,更側重於教學的實踐經驗與反思。
(3)教育管理類。許多校長、教育管理者用博客來記錄自己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些做法、思考和研究,在不斷的實踐和積累中,提高了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時也對一線教師開展校本教研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4)知識管理類。將博客作為知識、信息的積累和管理工具,如教育理論的前沿觀點,教育科學的最新發展,對自身工作學習有益的信息資源,分門別類按照自己的體系進行集中儲存,身處信息社會,這個結構化的知識倉庫就是個人專業發展的加油站。
(5)成長檔案類。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故事,建立更加人性化的新型師生交流互動平台。
(6)家校溝通類。以教師的班級管理為主,記錄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建立起家長與教師溝通交流的橋梁。
(7)課題研究類。以課題研究的實時檔案和重要成果為主要內容
(8)文學創作類:以教師的文學作品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日記、作文習作為主。
2、校園網站
隨著一部分校長、教育管理者參與博客的創建和寫作,教育博客開始從自發組織形式向有組織、有管理、有評價的方式過渡,出現了一部分以博客技術構建的校園網站和校園博客群。
以博客技術構建校園網站,將教師的教育敘事、校園新聞、學生作品、學校論壇搭建在一個平台上,而教育敘事成為網站的主體,充分發揮每一個老師參與的積極性,並且學校也建立了相應的激勵評價機制,對於促進教師的成長和專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3、校園博客群在常見的以asp技術構建的校園網站上,增添博客功能模塊,教師的博客在校園網上發布,形成校園博客群。學校鼓勵老師用自己的教育故事反映自己的教科研心得、收獲和成果,寫成教育敘事報告。這種研究更實在,更切合教學實際,更具有參考與借鑒價值,而且大多數教師覺得寫自己的教育故事與論文相比,更易下手,更有東西可寫。
Ⅷ 光是怎樣傳播的教學反思及專家點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運用實驗驗證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難點是運用光的直線傳播理論來解釋影子的形成。
學生根據前面兩課的學習,可以理解影子的形成是由於物體擋住了光源的緣故。如何讓學生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並利用光的直線傳播理論來解釋影子的形成,理解陰影部分為什麼沒有光線進去呢?
首先我讓學生作出了猜測,學生都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我再播放光照射物體的圖片讓學生思考:光是沿直線的形式傳播嗎?
接下來,為了驗證學生的猜想我安排了兩個實驗,實驗由簡到難,層層推進。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做書本上介紹的這個實驗——光穿小孔。在這個實驗中學生都發現只有讓三個小孔對齊,才能使光通過在最後的紙屏上產生光斑,這就驗證了光的直線傳播。再引導學生,移動小孔紙板進行觀察,學生通過實驗發現移動後,在最後的紙屏上不能出現光斑了,光斑出現在移動的那塊小孔紙板上了,從而驗證了光只沿直線傳播。為了使學生能清楚的看見光的直線傳播路徑,我為學生再演示了第二個實驗:煙箱實驗。在一個透明的長方體盒子中噴入少許的煙後,用一直激光筆對著煙箱照射,學生可以清晰的看見一條筆直的光,又進一步驗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最後,我拿出一根直管、一根彎管和學生玩了一個小游戲。在6小組中各選一位學生上來分別用直管和彎管來看教室的白熾燈燈光,最後,6位學生得出的結論都是相同的——直管能看見燈光,彎管看不見燈光。這樣就從反面驗證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通過光的這一特性就能合理的解釋影子的形成其實就是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整堂課,其實內容都很簡單,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驗證,對於學生來說可能興趣更大,因為這堂課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過程。
這節課我也總結了一下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 要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運用實驗、有效的提問、引導和討論等策略;
2. 將學生帶入生活情景,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起學生的探知慾望,引導學生探索;
3. 同時輔以相關課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指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有關現象進行歸納。
4. 要給學生閱讀課本和記憶基本概念的過程,給點時間讓學生記憶基本概念和規律;講例子耗的時間太多,我覺得課後思考的方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