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構成要素是什麼
1)指來導思想和教學理自論
2)教學分析(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3)教學目標的設計
4)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的設計
5)教學過程的設計
a ) 教學情境的設計
b ) 教學導入的設計
c ) 教學模式設計
d ) 教學小結設計
e ) 教學板書的設計
6).設計准備階段
課程標准、教材內容分析
教學知識准備(知識背景、拓展教材)
學生准備
自身經驗、能力准備
教學資源准備
㈡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模式包括哪幾個方面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共同情境場 個別化自主學習 小組協商學習 教學設計發展到今天,按不同的分類方法,有不同的教學設計類型。但以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和設計的重點對象為劃分標准,則可以把教學設計分為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兩大類。這也是一種最基本的分類方法,從目前來看前者發展的時間較長,其理論與實踐也較完善、成熟,而後者則是剛剛興起的,但卻是今後教學設計發展的方向。這里我們主要從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出發,來研究它的構成要素與基本設計模式。 一、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及其內涵界定 指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現代人才觀。現代信息社會需要的是創造人才,不是模仿型人才,更不是知識型人才。現代人才的具體特徵是:(1)能力與知識是基礎。具有寬廣的知識面,1~2門有個性的專業特長是形成較強實踐能力、辦事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基礎,而綜合能力又是現代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質。(2)智商與情商是根本。既要有較高的智商,更有有較高的情商,智商是不可缺少的基礎,情商才是能否成功的根本。現代信息社會需要大量能經受各種挫折與壓力、堅忍不拔的人才。(3)創新是靈魂。「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同樣是現代人才觀的靈魂。所謂現代人才,必須是勇於創新、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
㈢ 教學設計過程的一般模式包括以下哪些部分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 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學方法
1.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
3.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
4.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目的
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㈣ 科拉克教學設計模式五個環節是什麼
該模式包含分抄析,設計,開發,實施襲和評價五個環節。
五個環節的相互關聯性,反映了教學系統設計是一個非線性的動態的過程,一個環節的改變會導致其他環節的相應變化。
五個環節構成一個反復循環的過程,調對教學過程的不斷改善和優化。
強調了評價的重要作用,指出評價是貫穿整個教學設計過程始終的。強調了在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收集並傳遞相關信息的重要性。
㈤ 從教學實踐的視角來看教學設計模式應該如何分類
如果從某個視角來看這種教學的話,當然必須得給他統一分類,讓孩子們理解。
㈥ 簡述什麼是教學設計模式
教學設計是指教抄師依據襲教育教學原理,教學藝術原理,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進行的策略。 1、過程是一個系統,這一系統包括了學法、教師、資源、學習方法
㈦ 簡述什麼是教學設計模式.列舉兩種有代表性的教學設計模式
以學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由於學習理論基礎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基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ID1),基於認知主義學習理論(ID2)。
ID1的代表模式——肯普模式:
該模式的特點:在教學系統設計過程中應強調四個基本要素,三個主要問題,要適當安排10個教學環節。在各環節中把確定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置於中心位置,各環節之間的連接表示教學設計是很靈活的過程,可按任意的順序進行,評價和修改貫穿整個過程。
ID2的代表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
這種模式很好地吸收了瑞格盧斯的教學策略分類思想,並把重點正確的放在教學組織策略上。該模式過程:分析教學目標,學習者特徵分析,學習內容分析,設計學習任務,學習情境設計,學習資源設計,提供認知工具,自主學習策略設計,協作式教學策略設計,管理與幫助設計,總結與強化設計,教學評價。
史密斯——雷根模式和狄克——柯瑞模式的比較:
①狄克——柯瑞模式把「教學分析」與「確定學生初始行為及特徵」分成兩部分,並把二者分析的結果用更具體的「行為目標表述」; 史密斯——雷根模式把「學習者特徵分析」和「學習任務分析」都歸入「教學分析」模塊中,並對這一塊增加了「學習環境分析」框,取消了對「行為目標分析」框。②狄克——柯瑞模式中有關教學策略部分只籠統的提到要「開發教學策略」,至於開發哪一類教學策略並未說明;而史密斯——雷根模式則明確指出應設計三類教學策略:教學內容組織策略,教學內容傳遞策略,教學資源管理策略。③狄克——柯瑞模式對教學的修改並未放在評價模塊中,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修改必須以評價所得到的反饋為依據。
2.構成教學系統設計過程的共同特徵要素:
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教學模式和策略的選擇與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教學設計結果的評價。
3.瑞格盧斯對教學系統設計理論提出了很多富有創建的觀點,把教學理論的變數分為教學條件,教學策略和教學結果,並且進一步把教學策略變數細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管理策略和教學傳輸策略。他最早提出了細化理論的觀點。該理論是建立在兩個關於認知結構的假定的基礎之上:①知識按層次結構組織,抽象程度較高的知識處於較高層次,隨著抽象程度降低,其所處層次也逐步降低;②認知結構中的知識是相互作用的,相互聯系的。
細化理論的內容:
一個目標:按照認知學習理論實現對教學內容最合理而有效地組織。
兩個過程:「概要」設計,一系列細化等級設計。
四個環節:選擇,定序,綜合,總結。簡稱4S
七條策略:恰當運用有關教學內容組織的七種策略。
4. 根據教學中問題范圍,大小的不同,教學系統設計應分為不同的層次:以「產品」為中心的層次;以「課堂」為中心的層次;以「系統」為中心的層次。
㈧ 教學設計過程的一般模式包括以下哪些部分
教學過程的著力點應放在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上,這是版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關權鍵。比如在「創設情景」教學環節中要具有建立教學平台的意識,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習動機。同時在授課過程中不時地用「對」、「很好」、「好極了」等話語。給學生更多的關愛與贊美,這樣師生之間完全建立起「平等—尊重」型的民主和諧的關系,為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起到積極的作用。
㈨ 什麼是教學設計理念
一、教學設計概述
對「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涵義的認識目前還未能達成普遍共識。教學設計專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學設計」被用來描述包括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指導試驗和修改及評定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在我國,一般認為,教學設計是研究教學系統、教學過程和制定教學計劃的系統方法。它以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應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立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然後分析評價其結果,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一)教學設計的主要特徵
教學設計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激發、促進和指導學生的學習,幫助每個學生完成學習。它的主要特徵有:
1.教學的計劃、開發、傳播和評價建立在系統理論上;
2.教學目的建立在對系統環境的分析上;
3.教學目標用可觀察的行為術語來描述;
4.對學生的了解是系統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點是教學策略的計劃和教學媒體的選擇;
6.評價是設計過程的組成部分;
7.測定和分等依據學生達到預期標準的能力;
(二)教學設計的一般程序
教學設計的程序因設計任務及設計者的不同而呈現多種形式。對整個教育系統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均適用的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學設計程序。他們把教學設計程序分為14個步驟。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優先加以考慮的部分;
2.分析資源和約束條件及可選擇的傳遞系統;
3.確定課程范圍和順序,設計傳遞系統;
4.確定某一門課的結構和順序;
5.分析一門課的目標;
6.確定行為目標;
7.制定課堂教學計劃;
8.開發、選擇教學材料和媒體;
9.評定學生行為;
10.教師方面的准備;
11.形成性評價;
12.現場試驗及修改;
13.總結性評價;
14.系統的建立和推廣。
以上程序分別在系統級、課程級和課堂級的水平上進行。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較為適用於課程、教學單元和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程序,如圖示:
上述程序中包含了教學設計的三個基本要素:
1.教學目標(我們期望學生學會什麼?)
2.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為達到預期目標,我們將如何進行這種學習?)
3.教學評價(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及時獲取反饋信息?)
二、教學設計的模式及其理論基礎
我們可將教學設計模式分為三大類,即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行為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以及人格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
(一)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及其理論基礎
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心理學、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說等都屬於認知心理學的范疇,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張:致力於研究人的智能或認知活動的性質及其過程。因此,盡管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風格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徵:教學設計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基礎,以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為目的。
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包括布魯納的教學設計模式、以瓦根舍固為代表的範例教學設計模式、贊科夫的發展性教學設計模式、加涅的教學設計模式和奧蘇伯爾的教學設計模式等。
1.布魯納的教學設計模式
布魯納是20世紀60年代學科結構運動的倡導者。在教學設計上,他提出了「發現學習」的主張,形成了獨特的教學設計模式。
發現學習(discovery leaming),就是不把學習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習者,而是由他們通過一系列發現行為(轉換、組合、領悟等)發現並獲得學習內容的過程。這種學習具有以下基本特徵:第一,注重學習過程的探究;第二,注重直覺思維;第三,注重內部動機;第四,注重靈活提取信息。
布魯納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由結構上的三類表徵系統及其相互作用構成的質的飛躍。這三類表徵系統包括行為表徵、圖像表徵和符號表徵。「即通過行動或動作、映像或圖像以及各種符號來認識事物,它們的相互作用,是認知生長或智慧生長的核心。」在他看來,結構課程的開發及發現學習的指導,都必須與特定階段兒童表徵系統的特點相適應。
布魯納的教學設計理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開發智力和培養創造性的藍圖。
2.奧蘇伯爾的教學設計模式
奧蘇伯爾的教學設計模式是以其意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他認為,教學的關鍵在於學習是否有意義,有意義的講解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式。
奧蘇伯爾在代表作《教育心理學: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假如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學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為了激活新舊知識之間的實質性聯系,提高已有知識對接受新知識的有效影響,奧蘇伯爾提出了「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他認為,促進學習和防止干擾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關的和包攝性較廣的、最清晰和最穩定的引導性材料,這種引導性材料就是「組織者」。由於這些「組織者」在呈現教學內容之前介紹,有利於確定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因此稱為「先行組織者」。
後來,奧蘇伯爾進一步發展了「先行組織者」的概念,指出:「組織者」可以在學習材料前呈現,也可以在學習某一學習材料之後呈現;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攝性水平可以高於或低於學習材料。
㈩ 如何闡述教學設計一般模式
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
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