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教學設計與反思
作者及工作單位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
2.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為什麼學本節內容),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師生訪談、學生作業或試題分析反饋、問卷調查等是比較有效的學習者分析的測量手段。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要形成本節內容應該要走的認知發展線。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設計評價方案,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 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 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3. 對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麼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麼評價?對你有什麼啟發?
⑵ 地理教學設計的要素有哪些,地理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分析,這兩個問題是教師招考地理專業考綱上要求的,急需
地理教學設計的要素:
地理要素分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土壤、水文、大氣、植被、地貌;
人文地理要素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幾大要素,細分的話應該有交通、政策、民俗、歷史,區位等要素。
地理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分析:
地理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詳實,是使學生們「獲得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讓地理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們通過積極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自然發展規律的一個平台。能夠反映地球運動的自然現象有很多,例如:晝夜現象、季節變化、極晝、極夜現象等等。我選擇了地球的公轉知識加以介紹。該部分知識的難度較大,同學們難以理解,但同學們很感興趣。
雖然學生們對地球的運動會對地球表面產生的各種現象司空見慣,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變化規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什麼時間在什麼位置,會有什麼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沒有文字說明。怎麼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住地球運動(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現象呢?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兩個教學方法:
第一,圖表結合講解法。鑒於教材中的圖像和文字系統都是我們要掌握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空間想像的思維方法,通過讀圖(地球公轉示意圖)可使學生們加深對文字系統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系。但是,本課的內容比較抽象。由於學生們在小學的地理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空間想像思維特別是女同學的空間想像思維比較差。如果只通過圖表結合的方法,憑借學生們的空間想像思維,將其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加工、分析、比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來獲取新知識,對於他們來說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用這種方法給他們有個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學器材來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學校的地理教學器材不夠齊全。經過整理,我利用地球儀、電筒、在黑板上畫圖相結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運動的變化和直射點的位置、時間、產生的現象。
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地球的運動在地球表面所產生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稍留意就會發現,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直射點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也不同。當我在演示時需要同學來當助手,他們都積極要求當助手,在演示時他們配合得相當好。
希望對你有用能幫到你!
⑶ 怎樣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版)是事先設想權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⑷ 如何定義中學地理教學設計的再設計
地理實抄驗情境教學方襲法打破了傳統教師講授法的局限性,有利於提高地理教師的教學效率,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有利於學生更好的把握抽象的地理知識。值得關注的是在地理課程中,地理實驗情境教學除適用於季風形成原因教學之外,還可用於海水的運動、石油儲藏原理、自然井的成因等地理教學活動。因此需要地理教師轉變教學觀念,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水平為目的,廣泛推行和運用地理實驗情境教學法,為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⑸ 如何進行地理教學設計
過去,我們稱之為「備課」,而如今叫「教學設計」。它們之間不僅是名稱的變換,而其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如何為初中地理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呢? 一、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1、地理教學設計的課程理念 過去,我們教學地理緊緊圍繞教材知識、地圖表格、地球儀等,以及幾年來電子信息、電子備課等多種手段。在地理課上,老師們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奪得了輝煌的成功。這一點,人人皆知,不可否認。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新課程.新課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這大大促進了地理教育者進行地理改革的積極性,使得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來。他們對地理的教育教學探討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全面。他們一致認為:地理的教育教學要開啟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對這些有著強烈的時代感、責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們必須加以重視。 2、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1)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2)教學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科學方法。(3)教學設計是操作和規劃教學活動的程序和過程。(4)教學設計是以反饋評價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5)教學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兼備的應用性學科。 3、地理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相關理論和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所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是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教學的預謀和籌劃,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一種操作方案,它先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媒體,對教學績效做出評價,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二、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和設計過程 1、地理教學的基本內容(1)分析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設計。 (2)設計教學策略,即教學策略設計。(3)進行教學評價,即教學評價設計。 2、地理教學的設計過程(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策略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將影響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對學習水平的確定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陳述,以及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後各個環節。(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標是教師和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指南和出發點,是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教與學活動的依據。教與學的目標是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約教學策略的關鍵。教學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為標準的。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指導 教學策略的設計、選擇與實施的各個階段,不可能離開理論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的背後,必然會有相應的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導,有時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生的。(四)了解實際環境條件 為了使教學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方案的制定應以一定的因素為基本依據,其中包括三個內容,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作為教師在這里應該深入全面地把握這三個因素。(五)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手段而進行的,由教學原則指導的,一整套方式組成的,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教學策略解決戰略問題,而教學方法解決戰術問題,教學策略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六)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確定 所謂教學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繫上的組合形式。 (七)教學媒體的選擇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教學傳遞策略重要的內容,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面對眾多的可供使用的媒體,我們需要回答怎樣選擇,為什麼這樣選擇,依據什麼選擇等一系列問題,媒體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八)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過程的結構是指將前面確定的各個教學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以一定的結構關系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有序的流程。(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學設計方案 需要將前面各部分的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落實,要充分考慮前面各項研究,匯集各種研究內容,將其綜合化、系統化和具體化,最後產生一個由一系列表格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課堂教學策略方案。 總之,我們教學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只有你設計的空間越大,學生思考的面就越廣,學生的思維更容易發展。如果你的設計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無懈可擊的真理,那麼說明你並沒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學設計的含義。
⑹ 新課改地理教學設計從哪些方面入手
1.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新課程標准首先強調面向全體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對課堂教學才有一種安全感和愉悅感,才敢於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當然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不僅要看廣度,還要看深度。倘若一味追求活躍課堂氣氛,動不動就讓學生討論,很膚淺的問題也要讓許多學生發表見解,課堂上看上去熱熱鬧鬧,事實上只停留在表面,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為此,要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深度,教師必須切實做好學生的引導者:①適時設計知識或問題情景,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前台,使學生充分體驗在自己努力下完成學習任務的樂趣;②對於那些學習基礎差、參與意識不強的學生,應熱情鼓勵,並幫助他們改正思維方式和學習策略,使他們及時走出學習和發展的困境,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③要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斷提高他們的主動參與能力。
2.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探索
新課程標准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積極進行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教師還需把課本中由因到果的教學內容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探索和研究。例如:在講授新課程標准人教版實驗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中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知識時,教材是按照先介紹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然後進行成因分析,再說明其影響的順序進行編排的。我在這一節教學中則大膽進行嘗試、創新,打破教材這種既定的由因導果的常規教學思路,新課導入時別出心裁地出示以下材料分析題:
吐瓦魯是太平洋上面積僅為26平方千米的彈丸之國,由9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島上的居民在這里安居樂業、世代相傳。但近年來卻發現這裏海平面不斷上升,島上一些低凹地區房屋差不多已跟海面持平,海水漲潮時隨時都可能淹到居民的家門口。2003年,吐瓦魯國家領導人在一份聲明中說,他們對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宣告失敗,將要放棄自己的家園,舉國移民紐西蘭。請問:造成這裏海平面上升、迫使該國集體移民可能有那些原因?
該材料一呈現,學生就活躍起來,有的說可能是這個原因,有的說可能是那個原因,最後經過仔細分析和積極討論,學生找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根源在於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從而引起海水上漲,而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又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雖然最終得出的結論與課本一樣,但教學過程和效果卻大不相同,前者是簡單的接受性學習,當教師由原因分析得出每一種結果,學生都會順理成章地認為「那是當然」。而後者則帶有一種發現學習的特點,通過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一個「可能有哪些原因」給予了學生充分想像的空間,而學生得出的每一個結果最終得到了課本的證實,其情感體驗就與前者截然不同。
3.重視演示操作,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習慣
地理是一門空間概念很強的學科,許多知識需要學生展開想像才能理解和掌握,如地球的運動及其意義,時區、區時、地方時的計算,冷鋒和暖鋒,氣旋和反氣旋等等,這些知識均需要學生具備空間想像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總發現有的學生無論老師怎麼講也弄不懂,歸根到底還是學生缺乏足夠的空間想像能力,阻礙了對這些抽象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呢?實地考察當然是最好的辦法,但由於受現實各種條件的限制,不可能經常作實地考察,這就需要教師勤動手動腦,精心設計課內演示操作。
例如:在新課程標准人教版實驗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中,「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是一個難點,雖然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所佔的篇幅並不多,但直射點的位置直接關乎到接下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教學,而實際上光憑教材中給出的那兩段課文和插圖根本就無法理解過來,本人在教學就曾遇到許多學生常問起:「地球是怎樣一邊自轉一邊公轉的?太陽直射點又是怎樣隨之而移動的?」於是,本人就在課堂中做以下的模擬演示:以講檯面代表黃道平面,在其中央放置一電燈泡代表太陽,取一地球儀代表地球,將地球儀上赤道的某一點正對講台中心的燈泡,然後手持地球儀按照自轉方向緊貼講台邊框水平地慢慢滾動並逆時針繞講台一周,在演示過程中指導學生細心觀察地球儀滾動(即地球自轉)的同時繞講台一周(即地球公轉)時,地球儀上緊貼講台邊且正對電燈泡的點(即太陽直射點)變化。同學們懷著好奇而興奮的心情觀看整個演示過程,當他們看到地球儀繞講台滾動時地球儀上緊貼講台邊且正對電燈泡的點在不斷變化,心中的疑問和困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