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在祖國懷抱里教學反思

在祖國懷抱里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08 06:32:07

⑴ 二年級語文上冊二三單元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

教學反思

識字一反思

在教學時

我注重採用多種方法復習生字

引導學生自主識字

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反復朗讀

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

聯系生活實際

邊讀邊想像畫面

了解詞語的意思

這是我給這個班上的第一堂課

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

很多的詞語還是一知半解

上課不認真聽

字跡比較潦草

沒有人積極回答問題

但我相信在以後的教學中

我一定能讓學生有良好的學習讀書習慣和興趣

秋天的圖畫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著力突出了以下三個要點:

1.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上課伊始

通過帖畫的出示

引出給畫面配音朗讀的任務

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

激發學生主動讀書的積極性

2.強化語文教學以讀為本的理念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由讀、想像讀、評價讀、加動作讀、齊讀、為畫面配音等多種形式、不
同層次的朗讀

使學生在讀中感悟

讀中積累

在讀中學會讀

同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

3.積極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

教學內容的確定

教學方法的選擇

評價方法的選擇

都注意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形成的設計

本文雖短小但感情充沛

令人振奮

基於這點考慮

在教學中我既充分發揮范讀與指導讀的作用

又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

在第二自然段教學中

根據句式特點

設計了引讀、接讀的朗讀方式

"
登山則情滿於山

看海則意溢於海

"
在老師飽滿熱情的感召下

全班學生振臂高呼:
"
我們成功了!
""
我們愛北京!
""
祖國萬歲!
"
此時此刻

他們彷彿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

與其說他們在朗讀

不如說他們在用心感受

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中

學生們對課文的感悟得到提升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實現有機的整合

這篇課文文字雖少

但所呈現出來的場面是恢宏的

氣勢是磅礴的

在學生從真正意義上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後

我適時向同學推薦適合描寫這個情境的成語:歡聲雷動

欣喜若狂

載歌載舞

燈火輝煌

這種獨具匠心的設計把課程標准中關於積累的目標落到了實處

12
看雪

上完課

勞苦和疲憊九霄雲外

驚訝和欣喜讓我激動不已

我真佩服這些孩子

他們會讀書

會思考

會發現

會表達

而作為老師

關注他們

尊重他們

信任他們

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

學會欣賞他們的言行

學會領悟他們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學生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標准》指出:
"
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

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

去努力開發

積極利用

"
而語文課程是隨
"
具體的兒童
"
來的

它將
"
具體的兒童
"
引入教育殿堂

只有關注
"
具體的兒童
"
的人才會有真正的課程意識

那就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

在開發的過程中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

因為學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如果教師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緒

學會傾聽

學會發現

學會激勵

學會鼓舞

學會組織

學會引導

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依據自己獨特的體驗方式建構知識

形成能力

掌握方法

健全人格

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那麼

他們的求知慾望、表達熱情讓你吃驚

他們發揮出的巨大的潛能令你震驚

放開手

學生會走得更好

以前

我們對學生不敢放手

更不會放手

教師
"
前怕狼

後怕虎
"
結果學生膽小怕事

不敢躍雷池半步

如今

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

而不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傳統師者形象

"
自主、合作、探究
"
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

已經成為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的無形資產

然而教師不可能完全理解學生的思維

甚至不可能覆蓋他們的知識面

這種角色的變化

的確對教師在教學的組織、引導有著更專業化的要求

但絕對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

這個時候

就請所有的教師
"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吧!
"
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聲音

我堅信

學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課堂資源

在以後的教學中

我將充分利用來自課堂的、
來自學生的資源吧!
真正實現由
"
老師教我學語文
"
轉變為
"
我們一
起學語文
"

語文園地單元後記

祖國是我們的母親

是我們賴以生存和成長的搖籃

革命戰爭年代

祖國的優秀兒女們為了拯救母親

浴血奮戰

勇於獻身

新中國一成立

多少流亡海外的專家學者、愛國人士歷盡艱難

投入祖國的懷抱

如今我們的國家一天天強大起來

我們可以自豪的說
"
我驕傲

我是中國人!
"

本組教材圍繞
"
熱愛祖國
"
這一專題

從識字、課文到語文園地

都突出了歌頌祖國的悠久歷史、大好河山、燦爛文化和民族精神

培植學生愛祖國、愛首都、愛中華民族的情感這一主旨

其中有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相結合的三字經

有展現隆重、熱烈的國慶場面的《歡慶》

有反映我國在新世紀之初的重大國際競爭中顯示實力的《我們成功了》

也有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看雪》

學生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

由此對我們的祖國

對我們的首都

對我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有較深的印象

愛國情感會得到提升

教學時我多讓學生朗讀課文

在讀中感悟蘊涵的思想感情

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搜集有關資料

加深了對祖國的了解

⑵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明天更輝煌)

表達了香港回歸給作者和全國人民帶來無比喜悅的思想感情

⑶ 以心懷感恩健康成長的手抄報

學會感恩,健康成長 摘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當今感恩意識的缺失已是普遍現象,應引起廣泛的關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從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實踐層面,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學生進行識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學生知恩於心,報恩於行。關鍵詞:感恩意識;感恩教育;德育前言: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積怨,感恩可以滌盪世間一切塵埃。感恩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感恩讓世界這樣多彩,感恩讓我們如此美麗!一、 現實引發的思考:一次,我在語文課上組織學生進行造句練習,要求學生依次說出「媽媽為我……我為媽媽……」的內容,但不能重復。令我遺憾的是「媽媽為我……」的內容只停留在復習功課、做飯、洗衣服的范疇,似乎學生對家長的所作所為很漠然;而「我為媽媽……」的答案就寥寥無幾了。這種現象引起了我的思考。當前,感恩意識的缺失已成為普遍現象。人們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陽光和雨露,卻在肆意破壞著朝夕相處的環境;面對父母的哺養之恩,孝心和贍養觀念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著別人帶給自己的快樂,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惟「我」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與人為善,只知被愛,不知回報;在祖國的滋養中成長,對國家、社會給予的關愛認為理所當然,只知接受,不知責任……感恩意識在逐漸淡化。「感恩意識」已經淡化到匱乏的程度。孩子們不知道感謝自然的滋養之恩,不知道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不知道感謝老師的教導之恩;不知道感謝祖國、社會對自己培育之恩。到底是什麼使我們失去了感恩之心呢?二、 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探究:1、社會環境缺乏產生感恩意識的土壤。「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中華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們的文化里記載了數不盡的諸如「忠孝雙全」、「望雲思親」、「上書救父」、「綵衣養親」、「哭竹生筍、」「打虎救父」、「籠負母歸」、「鹿乳奉親」(郭居敬《二十四孝圖》)等關於感恩的故事,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淳樸民風;從漢朝一直流傳至今的《孝經》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國歷代的家庭道德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留下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的動人詩句。但是,儒家的傳統觀念中,感恩是基於自然性血緣關系的原始情感,是以血緣、情感來維系的實體性關系。現代意識強調的是權利義務關系、契約關系,這恰恰與我們傳統觀念中以血緣、情感來維系的實體性關系相左。加之當今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金錢和利益的權衡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相助,在蠶食了他們的良知,感恩意識在現代發展觀中勢必被削弱。加上社會處於轉軌換型時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受挑戰。人們普遍太自我關注,不在意與別人的關系,也不在意社會的發展,漸漸地淡忘了我們永遠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2、我們的家庭教育極少教孩子感恩。在家裡,孩子是家人關注的中心,權利無限,義務是零。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緊緊盯著的只是孩子的學習,一切圍著智能轉,視上重點、讀名牌、成大業為頭等重要,卻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記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孰不知物極必反,習慣成自然的孩子,長此以往認為父母奉獻、自身索取乃理所當然,絲毫沒有內疚之感,孩子就會覺得別人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也根本就沒有感恩之類的情感體驗。孩子們處在過於寵溺的家庭環境中,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圖報,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願用自己的付出回饋他人和社會,這就是「感恩」意識缺失的體現。反思孩子感恩意識缺失的深層次根源,關鍵是「愛」的泛濫所致。如今,孩子們所獲得的「愛」太泛濫、太單向、太單一,使他們處於愛的麻木之中。家長們在「愛」的問題上,只盡「給予」的義務,不講「索取」的權利,寧可自己千辛萬苦,再窮也不窮孩子。久而久之,家庭小環境促成了孩子們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目中無人的心態和習慣。3、學校教育又都是「填鴨」式的知識教育,而德育上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來給孩子做榜樣,孩子養成的是茫遠的英雄主義與理想主義,對身邊的生活與小事情缺乏感受,體驗不到「感恩」的情緒。因此,我們的教育系統沒有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對身邊的人與事感恩的種子。這樣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學會為他人著想、去關心他人,也就不具備感恩之心。三、感恩教育的內涵:陶志瓊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教育者要引導學生逐漸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使感恩成為自覺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作為個人個性品質的組成部分而恆久地存在,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感恩教育包含:1、感恩父母。「百善孝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這樣動人的詩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小雅》)父母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又費盡心血哺育我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最多的便是父母。孝的源泉是愛,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是人類最樸素、最自然的感情。因此,我們首先要感恩父母。對父母的感恩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意識,是一種心理情感的境界。從愛惜自己的身體發膚到保全生命,從理解服從到努力認同,從立身行道到揚名後世,從生前侍奉喪葬祭祀到慎終追遠都是感恩父母。《論語》、《禮記》、《孝經》等儒家經典,從基於自然性血緣關系的原初情感,進而賦予了「孝文化」豐富而具體的內涵和意蘊,幾乎無可置疑地將孝推崇到教育的理論范疇而存在。感恩父母的支持,感恩父母的鼓勵,感恩父母的無私的愛。我們說,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2、感恩師長與朋友。師長傳授我們知識,教我們做人,給予我們具體的指導和教育。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規》就對尊敬師長有嚴格的規定。感恩師長在我國也有優良的傳統,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論語·學而》),這是說: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在社會上,要尊敬師長。盧作孚先生認為「家庭生活是中國人第一重的社會生活;親戚鄰里朋友等關系是中國人第二重的社會生活。」鄰里朋友給我們幫助與關懷,我們要報答眾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誼。可以說,感恩師長、朋友是立德之本。3、感恩社會與祖國。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孟子·離婁 上》)北宋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明清思想家顧炎武也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岳飛精忠報國,古往今來忠心報國的事例不勝枚舉。人是社會的人,社會和祖國給予我們和諧安定的良好環境,我們自然要回報於社會,感恩於祖國。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從某種程度上說,感恩是構建和諧社會之基。4、感恩自然。追求普遍的「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儒家很早就認識到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大自然賜予我們澄澈的藍天、明媚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資源和空間。從人類所走過的歷程來看,人類先民依賴著大自然慷慨的饋贈,始終與大自然和諧共存,隨順自然。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珍惜資源愛護家園,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可以說,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四、感恩教育的實施成功學家安東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激之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對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別人的恩惠,不管是禮物、忠告或幫忙,而你也應該抽出時間,向對方表達謝意。為此,讓學生在得到別人的關愛與幫助時心懷感恩,意義就顯得特別重要。1、利用環境進行宣傳教育。利用環境進行宣傳教育,讓校園里洋溢著濃濃的感恩之情。充分利用廣播,播放感恩的詩歌、散文,播音員講感恩故事,播放感恩歌曲;懸掛以感恩為主題的標語牌;在宣傳欄里張貼以感恩為主題詩歌、散文、故事等材料;出版以感恩為主題的牆報、黑板報,讓孩子們置身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時刻受到感恩的熏陶,感受著濃郁的情感氛圍,感悟著校園環境所傳遞的感恩之情。2、舉行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從感激身邊的人和事開始,感激父母的養育、教誨,感激老師的導航、栽培,由近及遠,由淺入深,進而學會感激他人,感激社會,感激一切為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利用不同的節日,全校組織以「感恩」為主題的月教育活動,如一月,組織「今天我當家」的周末活動;二月,以手抄報製作比賽;三月,在「三八」節組織為母親製作「親情卡」;四月,「緬懷革命先烈 感恩幸福生活」的紀念活動;五月,在母親節發出「我為媽媽做一件事」「給父母寫一封信」的倡議;組織「體貼父母,努力讀書」的讀書專題,設計「為父母洗一次腳」、「為老師敬一杯茶」、「為長者讓座」、「扮靚自然」等活動。使學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為自然之舉。3、學科滲透感恩教育。各學科也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在課堂上進行感恩教育。如語文課組織現場命題作文比賽等等;音樂課教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的吻》、《感恩的心》,使感恩歌曲響遍於學生的心間;數學科組織學生對學生和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情況問卷調查,並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心理課開展題為《擁抱親情》的心理教育活動;政治課讓學生寫一篇有關「家庭收入支出情況」的調查報告;綜合實踐課組織學生製作「愛心卡」獻給父母老師。使德育和學科教學的相互滲透更加有效。值得寬慰的是,社會輿論已經開始注意到感恩意識缺失的嚴重性,感恩教育已經受到社會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和理論工作者對感恩教育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討,一些學校也在積極開展感恩教育。2005年8月,上海市教委正式頒發了第三次修改後的中小學學生守則,首次將「學會感恩」列入《中學生守則》第六條。相信這些做法對公民增強感恩意識,改善社會風氣將起到積極的作用。感恩教育是一個社會工程,家庭、學校、社會要全力構建德育環境,讓感恩教育走進生活,願感恩之花常開,感恩之樹常青。

⑷ 中班祖國好媽媽教案

教學內容:新授歌曲《祖國好媽媽》
教學目標:1、通過欣賞童聲合唱《真善美的小世界》,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主題思想——熱愛自由美好的生活。
2、通過演唱歌曲《祖國好媽媽》,感受在祖國媽媽寬廣、溫暖的懷抱中成長的幸福,表達對祖國媽媽深深的依戀贊美,並能用親切生動的語言和活潑愉快的情緒演唱歌曲。
教學重點與難點:能用斷、連對比等演唱方法,表現歌曲的情緒,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1、《真善美的小世界》是一首世界聞名,深受人們喜愛的迪斯尼樂園的歌曲,歌曲的曲調活潑開朗、熱情生動,輕盈明快的旋律表達了人們對迪斯尼樂園的贊美和喜愛。
2、《祖國好媽媽》這首歌曲的旋律採用了民族調式,旋律起伏較大,優美中顯得活潑,生動地展現了歌曲的藝術形象。這首歌曲共有八個樂句,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歌曲第一部分共四個樂句,其曲調以「起」、「承」、「轉」、「和」構成,短小而生動。歌曲後半部分第一句從「Si」音開始,使得歌曲旋律的色彩和情感都有所轉變。
教學重點與難點:能用斷、連對比等演唱方法,表現歌曲的情緒,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學
1、律動進教室。音樂:《真善美的小世界》。
2、師:《真善美的小世界》是一首世界聞名,深受人們喜愛的迪斯尼樂園的歌曲,歌曲的曲調活潑開朗、熱情生動,輕盈明快的旋律表達了人們對迪斯尼樂園的贊美和喜愛。
3、師:請你找出歌曲的主題旋律與歌詞,是哪一句?
4、學生找出主旋律。
5、完成練習,根據唱名填寫音高。
6、學唱主旋律。
6、教師小結:這首歌曲表達了一個主題思想——就是「迪斯尼世界」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心中,只要我們熱愛生活,我們就會擁有「真善美的小世界」。
7、師生交流:你去過香港的迪斯尼樂園嗎?你知道香港是什麼時候回歸祖國的嗎?
二、新授部分
1、教師引導:隨著中國的強大,近年來中華民族已經自豪地屹立於世界,香港、澳門回歸時,我們鮮艷的國旗在隨風飄揚,激昂的國歌在天空中回盪,這時候,你的心情是怎麼樣的?你想到了什麼?
2、欣賞國歌。
3、學生交流。
4、教師:讓我們用歌聲來贊美一下我們的祖國。
5、聆聽范唱。
6、提問:在這首歌里我們把祖國比做什麼?
揭示課題——齊讀《祖國好媽媽》。
7、學唱最後一句「媽媽」,注意發聲位置。
師:我們來贊美我們的祖國媽媽。
8、師生對唱學習歌曲前半段,重點幫助學生唱好襯詞。
9、學唱歌譜。
10、完整演唱。
11、歌曲處理:前半部分——斷;後半部分——連。
12、請學生來領唱。
13、表演唱。
三、復習歌曲
師:我們唱出了對祖國媽媽的贊美和熱愛。土家族的小朋友也來了,他們載歌載舞為祖國媽媽獻上自己的愛心。
歌舞表演《乃喲乃》。
結束。
課後反思:
作為音樂

⑸ 半屏山教案設計中教學理念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唱歌曲,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為祖國統一而努力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用較深的氣息支持的發聲方法演唱抒情歌曲的能力。
2.通過講解及學唱歌曲,使學生初步掌握切分音的唱法。
重點難點:
1.以情帶聲演唱歌曲,用較深的氣息支持演唱歌曲。
2.掌握切分音、G大調和e小調、F大調和d小調等音樂知識。
教具准備: 課件、電子琴
教學過程:
一、教師彈琴,學生伴著音樂進入教室
二、導課: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非常優美抒情的歌曲,在學習之前呢,我們先來看一段錄像,然後告訴我你們看完錄像後的思想感情和錄像中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是什麼?(欣賞小品《一張郵票》片斷,內容:一個台灣姑娘為自己在台灣生活50年不能回家見亡母的爺爺尋找風箏郵票的故事) 學生回答。
2.講述半屏山一山兩分的民間傳說。
師: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是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共同的心願,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台灣同胞們是如何用歌聲表達對祖國的無限熱愛的!(聽歌曲)
三、新授課:
1.切分節奏學習:
教師講解、教授節奏時值,打法。
2.學習歌曲:
a 請學生朗讀歌詞,理解歌詞中所表達的深刻意義。
b 聽錄音,熟悉旋律。
c 學生跟琴視唱旋律,錯處老師指導改正;在熟悉 樂譜的基礎上,跟琴演唱歌詞。
d 分析歌曲及其演唱風格(略) 在分析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完美小結: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歌曲意味深長,感人至深。台灣是我們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同的心願,我們這節是音樂課,但是請不要把它看作一堂普通的音樂唱歌課,在歌曲中同學們一定學會了很多,懂得了很多,那麼我們就在這首帶著無數中國人民心聲的歌曲中結束我們今天的課吧!(演唱歌曲)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體會最深的是在教學中必須抓住教材的特點,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創設情景,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營造一種愉快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愉悅中學到知識、增強學生的自學、創新、合作能力。

⑹ 小學6年級下學期的課文《千里圓夢在今朝》的有關航空資料

科林的聖誕蠟燭

這是一篇外國作品,講的是一位少年——科林,千方百計使為船隻導航的燈塔重新點亮,從而使一條在濃霧里漂盪了一個星期的帆船順利進港的故事,贊揚了科林對他人的真摯的愛和強烈的責任感。

課文先講在聖誕節前夜科林從學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絲毫沒有為過節而感到的興奮,原來一個星期前就應該回來的父親,至今杳無音信。接著講科林在問清燈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點亮燈塔之後,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終於使燈塔重新點亮。然後講科林在睡夢中聽到了「船進港了」的聲音,等他睜開眼睛,跑到門口,看到一條帆船停在港灣中,於是沖出屋子,奔向海港。

題目是「科林的聖誕蠟燭」。從課文中可以看出,聖誕蠟燭是象徵吉祥,象徵幸福降臨的。科林雖然由於擔心父親沒有點燃那根小蠟燭,但他卻點燃了給無數人家帶來幸福的燈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蠟燭」。《半截蠟燭》教案

故事記敘的是法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母親伯諾德夫人和兒子傑克、女兒傑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里的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個德國敵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緊張激烈的戰斗。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最好學習一下有關二戰的歷史。

課題

23、半截蠟燭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3、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重點、難點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學習時間

第(一)課時學習過程

思考與調整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23半截蠟燭

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學生交流。

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

1、明確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讀准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並通過聯繫上下問或查字典解決。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准字音。

(2)檢查詞義掌握情況。

3、討論主要內容。

學習過程

思考與調整4、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3):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大兒子傑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兒傑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借口上漏稅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1、寫字練習。

2、用鋼筆描紅、臨寫。

3、抄寫詞語。

教後感:

課題

23、半截蠟燭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3、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學習時間

第(二)課時學習過程

思考與調整一、學習第一段

1、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學生質疑:絕密、絕妙。

3、教師質疑: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麼這樣做?

4、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麼「絕妙的主意」妙在哪裡?

5、出示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句子下面畫上著重號。

為了情報的安全,她想了很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

指名朗讀,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二、理清故事情節,引入編排課本劇程序。

1、學生深入讀課文,弄清故事情節。

2、指導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表現故事情節。

3、指導編排課本劇。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閱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2、通過合作的形式,續編故事,培養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一、感悟全文:

1、讀課題:《半截蠟燭》。預習了課文,知道它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嗎?

[導:簡煉地概括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或含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人沉著地和德國軍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護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的事。)

2、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請同學們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師相機板書:一吹二端、外靜內急

(2)「外靜內急」

「外靜內急」,這不僅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跟三個德國軍官的斗爭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法國人民的一種特有的斗爭方式。

「外靜內急」,著急什麼?

(「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導:「秘密就會暴露」,這是一份絕密的情報,可能會影響到整個法國的戰局;「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這是一個情報的中轉站,一旦破壞,來送情報的、來取情報的,會犧牲多少法國人啊!要知道,德國鬼子比當年的日本鬼子還要兇殘百倍,他們殺人如麻。總之「萬一」之下,後果不堪設想。同學們,情況——萬分危急。〕

3、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後終於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這三個人你最佩服誰?為什麼?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誰?還有哪些同學佩服(伯諾德夫人、傑奎琳、傑克)?你們覺得這家人怎麼樣?

2、板書: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

3、師要追問、生疑。引導孩子再讀。

4、小結:聽了同學講的,老師也想講一講我的想法,伯諾德夫人一家人那種愛國的精神,那種在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鎮靜確實令人敬佩,同學都講得十分精彩。不過徐老師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諾德夫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斗爭中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個意識到蠟燭燃燒後產生的災難性後果;是她,在兩個孩子嚇得臉色蒼白的情況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換燈「吹」蠟燭的辦法;也正是她,穩定了兩個孩子的情緒,使傑克和傑奎琳能在要緊關頭想出兩個「端」的辦法。

二、續編故事:

1、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下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2、出現兩一種情況,被中尉發現;沒有。辯論。

3、如果被發現會出現什麼情景?如果沒有被發現又會出現什麼情景?

4、交流、補充、點撥。

5、總結:本文僅僅是法國人民抗擊德國強盜的一個縮影,其實當時的整個法國天天都在發生著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所進行的斗爭,最終將德國強盜趕出了法國的土地。

三、作業:

1、將續編的故事寫下來。

2、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比一比誰問的問題最有價值。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附:

1、介紹二次大戰:

1939-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為止規模最大(全球60%的國家參戰)、傷亡最重(5000萬死亡)、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2、介紹《馬賽曲》

「前進,前進,祖國的兒郎,那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制暴政在壓迫著我們,我們祖國鮮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兇狠的敵兵到處在殘殺人民!他們從你的懷抱里殺死你的妻子和兒女。公民們,武裝起來!公民們,投入戰斗!前進,前進,萬眾一心,把敵人消滅凈!」

《半截蠟燭》教後反思

丹陽市實驗小學徐留軍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握母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培育孩子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標准》的頒布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兩點的強烈關注和准確把握。因此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兩點不放鬆。

一、深入解讀:憑借文本,悟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因為是語文,因為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並非零起點。像《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教師就應該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只是想引導孩子准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教師引導孩子關注「外緊內急」,旨在為孩子個性化體驗人物渲染萬分危急的斗爭背景。基於此,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斗爭也有了總體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讀寫結合:依託文本,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語文,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其實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導今後的課程教學。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

故事記敘的是法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母親伯諾德夫人和兒子傑克、女兒傑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里的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個德國敵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緊張激烈的戰斗。

課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⑺ 中班音樂教案我們的祖國是花園及反思

1.教學內容:集體舞<<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教學目標: 學會跳集體舞《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2. 在學跳集體舞
3. 活潑而有序地表演
教材分析: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是一首維吾爾族兒童歌曲。在我國各地廣為流傳。樂曲的旋律活潑、歡快、流暢上口,其節奏緊密,舞蹈性強,樂曲響起,我們彷彿置身於身著節日盛裝,熱情洋溢的維吾爾族小朋友之中,邊歌邊舞,同聲歌唱偉大的祖國
教學重點:
學跳集體舞
教學難點:
有序地表演
教學方法:
榜樣示範法、實踐法
教學用具:
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略)
二、復習舊課
復習歌曲《在祖國懷抱里》
三、新授
(一) 熟悉歌曲
放《我們的祖國是花園》的錄音,學生聽。 師:你能感受到這首歌曲的情緒嗎?
生:感覺很歡快
、師:誰能告訴老師這是一首哪個民族的歌曲?(維吾爾族)
你曾經學過這種風格的歌曲嗎?請唱給大家聽聽或大家一塊來唱唱好嗎?!
(教師彈奏,學生歌唱。如《娃哈哈》)
(二) 感受歌曲節拍、情緒
要求:一邊聽,一邊拍手
(三) 創編動作或模仿基本舞蹈動作 教師與學生一起創編動作
2、 學生全體統一動作
教師小結示範動作,學生模仿
(四) 集體舞
一邊聽歌曲,一邊表演
全體同學兩人一隊,順時針方向站或雙圓圈隊形
(1— 4小節):每小節的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腕外翻,右手放在胸前,右手上舉,腳踮步
(5— 8小節):內圈(女生)上肢動作同上,向左跨步,外圈(男生)向右跨步,雙手向一側上舉做敲鼓動動作
(9—12小節):內圈(女生)單膝下蹲,手心向下放在脖子處,做動脖;外圈(男生)圍繞內圈(女生)轉圈。腳踮步,雙手向一側上舉拍手。
四、結束新課
教學反思:
這樣的課可以帶學生到室外去上。如在教室上,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讓學生觀看維吾爾族歌舞錄象,還可以讓學生通過錄像了解的維吾爾族風土人情,激發學生興趣。要讓學生有種想去新疆旅遊的慾望,這樣,民族情感、愛國主義教育都將會滲透。

⑻ 《搖籃曲》賞析

音樂對學生的美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其中蘊涵著道德哲理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因而在欣賞教學中,通過讓學生仔細地聆聽樂曲,張開想像的翅膀,在廣泛的時間、空間里遨遊,用心去感受、體驗音樂的美。在欣賞課《搖籃曲》中,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情感導入、體驗音樂、參與音樂、情感升華四個環節來欣賞六首中外不同的《搖籃曲》...,體會這一體裁的美好意境和情緒,感受到普天下最平凡、最偉大無私的母愛,並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比較和分析,概括總結出《搖籃曲》的特點。 一般來說,音樂有打動自己,感動別人的作用,這主要體現在音樂的內涵上。在這節課上,我沒有過分的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而是給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的機會,這樣就會激起學生創作音樂和享受音樂的興趣。我認為一個合格的音樂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以外,還要以情感感人,盡量把教學內容演繹的淋漓盡致,恰到好處的使學生陶醉於音樂之中,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隨著音樂節奏動起來,激發學生積極發言的興趣和慾望。 縱觀全課,反思如下: 一、課堂特點: 1.全課以平凡而偉大的母愛為主線,以情感人,給人以美的享受。 2.將思想教育不著痕跡的融合於整堂課的教學。 3.課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參與性強。 二、教學不足: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演多了一點點。 2.時間安排稍欠合理:創作部分在課內沒時間完成。 3.應使課堂更為開放,更結合生活實際。 三、自我評價與反思: 1.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教學目標基本落實。 2.某些細節掌握不是很精確,課堂用語不夠精煉。 3.自我感受是好象跳不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通過這節課前前後後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非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通過不斷地反思和努力學習的態度,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⑼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一、認真鑽研精心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課標。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認真鑽研教材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教師必須依據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三維目標進行科學定位。了解哪些內容要學生做一般了解,哪些內容要讓學生理解,哪些內容要做詳細掌握;這節課要讓學生達到怎樣的能力,要形成怎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了這些准備之後,上課才能有的放矢、分清主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其次,要精心選擇教學方法。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與方法,要符合知識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千篇一律選擇某種固定的教學方式,更不能依葫蘆畫瓢,照搬別人的教學方式。提倡那些依照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親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於陳述性、事實性的知識應用,建議通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索,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對於一些難於理解的知識,要圖文結合並運用教具(地球運行儀、掛圖等),通過教師講授的方式完成。
第三,要認真設計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目的性和實效性。所提的問題,既能體現教學的重點,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既能引發學生對知識沖突的興趣,又有利於學生思維活動的充分展開。
要做好以上三點,教師備課的立足點,應從傳統的「我想怎麼教」,轉變成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的「我該怎麼學」的立場上,更多地考慮學法的指導,考慮學生的全員參與,改變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才能從一點一滴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有同學認為:「地理課盡學位置、地形、氣候,多沒趣,上課就想睡覺。」可見,想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必須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穩定的持久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像力更加豐富,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探尋,深入研究。
吸引學生產生興趣的方法多樣,一次充滿激情導入、一個耐人尋味的提問、一串形象生動的比喻,甚至老師幽默風趣課堂語言等等,老師應盡可發揮個人特長,大膽創新,積極嘗試。
例如:在講授「隨州的鄉土地理」時,我要學生為可愛得家鄉製作一張隨州的名片,以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一下子就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同學們爭先恐後,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教學效果自然與眾不同。
再如:學到中國的政區時,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單位要學生記住,難度是非常大的,我就妙用中國政區圖進行如下聯想和想像:把中國的輪廓看成一隻雄雞,東北三省是雞的頭,新疆、西藏是雞的尾,台灣、海南是雞的腳,巍巍群山是雞的骨骼,滔滔江河是雞的血液。北京像心臟,是祖國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天津像櫻桃鑲嵌在渤海之濱,河北像火炬,北京正好位於火炬的火芯,湖南像男子的頭,江西像女子的頭,他們比鄰而居,創造美好的家園。福建像相思鳥,祈盼台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懷抱。台灣像紡錘,紡不完的思親線。…….每個省級行政單位都想像成不同的形狀,趣味十足且容易記憶。
興趣是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只有在興趣的動因之下,學生才會認真地去思考去學習,從而掌握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挖掘和探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學習當中,既掌握了知識,培養了情感,還陶冶了情操。這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三、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手段
一節課45分鍾,教師必須精心籌劃、合理安排。
首先做好課前五分鍾的展示秀:九年級地理課一星期只有一節課,學生要學第二課時的時候可能把第一課時的內容給忘了,因此在每節課的前五分鍾完全放手交給學生取名叫「課前五分鍾,秀出你自己」。或要求學生結合將要學習話題,展示與話題相關的課外搜集。如:地理圖片、趣味故事、旅遊見聞等等,只要不游離話題之外均可。通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釋放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自信。或要求學生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鞏固方法有多種:小測驗、提問、老師歸納總結、填圖拼圖比賽、知識接龍等等。老師要制定相應的的評價機制,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項活動,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次應預留課內的作業時間:講授新課的時候,有的教師講得過多、過細,以為這樣才能講得透徹,讓學生明白,其實這種作法擠掉了學生的大量的寶貴時間,學生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結果只好把作業留到課外做。而事實上這樣的作業既加重有了學生的負擔,又收效甚微。這樣的課堂教學怎能不低效呢。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精講、少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完成作業。老師要根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有梯度地制定相應的練習,練習要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當場完成,對於有困難的學生,老師可當場進行輔導。
第三應做好課後的總結記憶:學習完一節課的內容之後,教師適時進行歸納總結記憶是十分必要的。對於要記住的重點內容,要讓學生在書上進行標記,有的在書上畫出,有的記下筆記。有些需要背記的知識內容,要盡可能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當場記住。記憶的方法有多種,有趣味記憶法、圖示記憶法、對比記憶法、歸納記憶法、理解記憶法、字頭記憶法、謎語記憶法等,老師要不斷變換記憶方法,讓學生輕松、有趣地記下該識記的內容。比如:學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時,要讓學生記住地球大小的數據,難度較大,我就根據地球大小的數據特點,把它編成繞口令:地球是個圓球體,赤道周長四萬公里,平均半徑六三七一,面積大約五點一,真理來得不容易,大家一定要牢記。學習地球的自轉方向,經線、緯線的方向時,我這樣編:地球長得真正好,自西向東繞軸跑,豎經橫緯球面靠,指引方向立功牢。學到世界各大洲的界線時,我把各大洲界線編成繞口令:我拉山(烏拉爾山),我拉河(烏拉爾河),高架索(高加索山脈),橫亘亞歐的中央;爸拉馬(巴拿馬運河),媽坐車,悠逛美洲各城鄉;蘇伊土兵(蘇伊土運河)握鋼槍,守衛亞非的邊疆;各國人民齊努力,世界定能現安祥。利用這種方法來記住枯燥無味的地理知識,學生覺得有趣容易接受,而且能很快記住教學重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
課後反思有助於教師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課會越上越好。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教師在課後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回顧總結,通過不斷地調整改進提高。那麼課後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主要有:你的教學目標在本次課中是否已經達到了?你預先的教學設計與實際的教學進程之間有何區別?這次課你感到比較得當的地方有哪些? 存在的問題又有哪些? 什麼問題是最突出的問題? 在下次課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這次課中存在的問題? 本節課的精彩之處在哪裡?是課堂引導巧妙、應變靈活;還是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理念先進等;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還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融洽,智慧和思維火花的碰撞;還是學生某些絕妙的回答、見解及質疑等。教師都必須及時詳細地記錄下來,供以後的教學參考和使用,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改進、完善、推陳出新,特別是疏漏、失誤之處,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教師更應進行冷靜思考,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深刻的反思,剖析這些疏漏、失誤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的經驗教訓,變這次的失敗之處為下次的成功之筆。因此,教學貴在反思,反思貴在堅持。教師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以反思促教學,這樣就能不斷提升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本領,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⑽ 半截蠟燭 教學設計

23、半截蠟燭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3、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重點、難點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學習時間
第(一)課時

學 習 過 程
思考與調整

一、 揭示課題
1、 板書課題:23 半截蠟燭
2、 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3、 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
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 學生自由讀課文。
2、 通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 學生交流。
4、 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 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
1、 明確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讀准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並通過聯繫上下問或查字典解決。
2、 檢查自學情況。
(1) 讀准字音。
(2) 檢查詞義掌握情況。
3、 討論主要內容。

學 習 過 程
思考與調整

4、 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大兒子傑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兒傑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借口上漏稅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5、 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 課堂練習
1、 寫字練習。
2、 用鋼筆描紅、臨寫。
3、 抄寫詞語。

教後感:

課 題
23、半截蠟燭

學習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3、 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學習時間
第(二)課時

學 習 過 程
思考與調整

一、 學習第一段
1、 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 學生質疑:絕密、絕妙。
3、 教師質疑: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麼這樣做?
4、 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麼「絕妙的主意」妙在哪裡?
5、 出示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句子下面畫上著重號。
為了情報的安全,她想了很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
指名朗讀,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二、 理清故事情節,引入編排課本劇程序。
1、 學生深入讀課文,弄清故事情節。
2、 指導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表現故事情節。
3、 指導編排課本劇。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閱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2、通過合作的形式,續編故事,培養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讀課題:《半截蠟燭》。預習了課文,知道它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嗎?
[導:簡煉地概括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或含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人沉著地和德國軍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護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的事。)
2、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為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請同學們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教師相機板書:一吹二端、外靜內急
(2)「外靜內急」
「外靜內急」,這不僅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跟三個德國軍官的斗爭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法國人民的一種特有的斗爭方式。
「外靜內急」,著急什麼?
(「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導:「秘密就會暴露」,這是一份絕密的情報,可能會影響到整個法國的戰局;「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這是一個情報的中轉站,一旦破壞,來送情報的、來取情報的,會犧牲多少法國人啊!要知道,德國鬼子比當年的日本鬼子還要兇殘百倍,他們殺人如麻。總之「萬一」之下,後果不堪設想。同學們,情況——萬分危急。〕
3、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後終於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這三個人你最佩服誰?為什麼?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誰?還有哪些同學佩服(伯諾德夫人、傑奎琳、傑克)?你們覺得這家人怎麼樣?
2、板書: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
3、師要追問、生疑。引導孩子再讀。
4、小結:聽了同學講的,老師也想講一講我的想法,伯諾德夫人一家人那種愛國的精神,那種在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鎮靜確實令人敬佩,同學都講得十分精彩。不過徐老師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諾德夫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斗爭中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個意識到蠟燭燃燒後產生的災難性後果;是她,在兩個孩子嚇得臉色蒼白的情況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換燈「吹」蠟燭的辦法;也正是她,穩定了兩個孩子的情緒,使傑克和傑奎琳能在要緊關頭想出兩個「端」的辦法。
二、續編故事:
1、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下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2、出現兩一種情況,被中尉發現;沒有。辯論。
3、如果被發現會出現什麼情景?如果沒有被發現又會出現什麼情景?
4、交流、補充、點撥。
5、總結:本文僅僅是法國人民抗擊德國強盜的一個縮影,其實當時的整個法國天天都在發生著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所進行的斗爭,最終將德國強盜趕出了法國的土地。
三、作業:
1、將續編的故事寫下來。
2、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比一比誰問的問題最有價值。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附:
1、介紹二次大戰:
1939-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為止規模最大(全球60%的國家參戰)、傷亡最重(5000萬死亡)、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2、介紹《馬賽曲》
「前進,前進,祖國的兒郎,那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制暴政在壓迫著我們,我們祖國鮮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兇狠的敵兵到處在殘殺人民!他們從你的懷抱里殺死你的妻子和兒女。公民們,武裝起來!公民們,投入戰斗!前進,前進,萬眾一心,把敵人消滅凈!」

《半截蠟燭》教後反思
丹陽市實驗小學 徐留軍

我認為,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握母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培育孩子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標准》的頒布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兩點的強烈關注和准確把握。因此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兩點不放鬆。
一、深入解讀:憑借文本,悟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因為是語文,因為是母語,孩子對文本的理解並非零起點。像《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 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教師就應該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只是想引導孩子准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教師引導孩子關注「外緊內急」,旨在為孩子個性化體驗人物渲染萬分危急的斗爭背景。基於此,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斗爭也有了總體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讀寫結合:依託文本,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語文,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本,加強指導。其實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導今後的課程教學。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
故事記敘的是法國一個普通家庭的母親伯諾德夫人和兒子傑克、女兒傑奎琳為了保護藏在半截蠟燭里的情報在危急關頭與三個德國敵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緊張激烈的戰斗。
課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閱讀全文

與在祖國懷抱里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