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動物園里有什麼大班語言教學活動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們抄都喜歡動物,也喜歡模仿動物的各種動作,有了解各種動物的願望,通過本次活動設計激發幼兒愛動物的情感,提高幼兒觀察動物的能力。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愛動物的情感,認識各種動物的名稱,特點及生活習性。
2 通過活動提高幼兒觀察動物的能力,喜歡與同伴交流。
3 學習動物名稱,會用句式「動物園里有····」,發音準確。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會用漢語說出各種動物名稱,會用句式「動物園里有····」
教學難點: 了解動物生活習性
❷ 如何結合指南,根據指南中的語言領域的目標,設計大班語言教學活動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教案3篇 1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反義詞」(公開課) 【活動目的】 1.對實物、圖片的觀察比較及嘗試操作,使幼兒初步理解反義詞的含義,豐富幼兒的詞彙。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口語表達能力、動作表現能力及思維的敏捷性。 3.培養幼兒積極動腦、勇於探索、敢於嘗試的精神。 【活動准備】 1.投影儀、自製投影片。 2.大小皮球各1個。 3.糖、葯、木塊、海綿、沙子、圖片若干份(與幼兒人數相同)。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嘗試的興趣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准備了很多東西,我要請你們用耳朵聽聽,嘴巴嘗嘗,手捏捏、拎拎,還要仔細觀察觀察,你們就會發現許多小秘密,看看誰發現的秘密最多。 二、幼兒第一次嘗試:利用實物。通過各種器官。讓幼兒在嘗試中理解什麼是反義詞 1.(出示大、小皮球)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皮球大,一個皮球小),老師(揭示要學習的內容):對,一個皮球大,一個皮球小,大和小是一對意思相反的詞,我們就叫它反義詞。 2.請幼兒聽教師兩次拍手的速度,嘗糖和苦葯的味道,捏木塊和海綿的硬度,拎棉花和沙子的重量,試著說出快和慢、甜和苦、軟和硬、輕和重四對反義詞。 三、幼兒第二次嘗試:利用投影片,引導幼兒觀察嘗試說出相反的詞 1.圖片上有什麼? 2.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幼兒觀察、嘗試,並說了相應的反義詞(冷――熱,厚――薄,方――圓,粗――細,高――矮,上――下,胖――瘦,黑――白,哭――笑)。 四、游戲,鞏固掌握反義詞,加深嘗試印象 1.介紹游戲玩法:教師說出一個詞,請小朋友說出它的反義詞。如果教師邊說邊做出相應的動作,請小朋友不僅說出正確的反義詞,而且也要配上相應的動作。 2.教師先演示一遍大和小的動作,再引導幼兒通過個別回答和集體回答的方式鞏固掌握所學反義詞。 五、啟發幼兒嘗試說出新的反義詞 1.教師說一些新的詞語,請幼兒試著說出它們的反義詞。(如:好――壞,前――後,里――外,遠――近,多――少,香――臭) 2.引導幼兒通過平時的觀察,嘗試說出新的反義詞。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試一試,說出老師沒有說過的一些反義詞。 六、活動延伸:游戲「找朋友」 1.玩法:全班小朋友手拿圖片圍成圓圈,在音樂聲中邊跳邊唱邊找與自己手拿圖片意思相反的小朋友做好朋友。 2.請一對對好朋友告訴大家自己圖片中的反義詞。 【說課】 語言是幼兒交往、認識事物、保存知識、發展智力的重要工縣。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的敏捷期。同時,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也是智力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為了使幼兒的智力得到全面發展,提高素質,我設計了這節學習「反義詞」的語言活動。 怎樣在這節活動中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諧發展呢?我大膽地運用了嘗試教學,把以往教師單純地教換成幼兒在親自感受與操作嘗試中去認識事物,掌握規律。因為,實踐活動對人的智力發展有重要意義。人的智力是在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中發展的,實踐活動就是這種交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這節嘗試教學活動有以下幾個環節:1.激發幼兒嘗試的願望;2.動手嘗試操作,了解反義詞;3.看投影片,進一步嘗試掌握一些反義詞;4.游戲「和我說的做的不一樣」,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動作來鞏固掌握所學反義詞;5.通過形象思維,讓幼兒動腦筋,嘗試發現一些新的反義詞;6.延伸活動,游戲「找朋友」。這節課通過幼兒的嘗試操作,教師的指導及引導,音樂游戲的鞏固、深入,使幼兒在輕松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技能。 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激發幼兒主動嘗試的願望。通過環境的創設,讓幼兒產生新鮮好奇感。然後,教師通過語言的誘導,特別是用了「發現秘密」一詞,讓幼兒更加好奇,引發他們躍躍欲試的嘗試興趣。第二,給幼兒提供各種嘗試材料,豐富的嘗試材料是幼兒進行嘗試的物質基礎。讓幼兒通過聽一聽、看一看、捏一捏、拎一拎、嘗一嘗,來感知、探索、發現問題,知道教師提供的嘗試材料中有幾種相反的特徵,讓幼兒在感知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認識反義詞。如利用味覺嘗出糖和苦葯的味道之後,理解了甜和苦是一對反義詞;利用觸覺用手捏木塊和海綿的硬度,理解了硬和軟是一對反義詞。第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幼兒已在各種感官的感知基礎上對反義詞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使幼兒有興趣地掌握更多的反義詞,我就設計用看投影片的方法,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後,嘗試著說出一些新的反義詞。如:我畫一胖一瘦兩個小人,讓幼兒試著說出胖和瘦這對反義詞;畫一哭一笑兩個娃娃,讓幼兒試著說出哭和笑這對反義詞等。第四,新奇的游戲活動,讓幼兒鞏固認識反義詞。「新」、「奇」是為了讓幼兒感到有新鮮感,感到好奇,對游戲產生興趣,吸引幼兒去嘗試、探索。這里我設計了兩個游戲。第一個游戲「和我說的做的不一樣」,不僅培養了幼兒口語表達的能力,還給反義詞配上形象的動作,又是一次動作表現能力的新的嘗試活動。第二個游戲「找朋友」,是活動的延伸。既讓每個幼兒都親自嘗試著找了反義詞,同時教師又了解了每個幼兒掌握反義詞的情況。第五,發展想像思維,舉一反三。幼兒已經利用教師准備的各種材料通過感官活動、實踐活動認識了反義詞,我就讓幼兒通過思維想像說出一些教師活動中沒有認識的反義詞,不僅達到發現掌握新反義詞的目的,同時又培養了幼兒的勇於探索、敢於嘗試的精神。 通過這節嘗試活動,幼兒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和嘗試成功的喜悅,發展了幼兒初步嘗試的精神,使幼兒產生了繼續嘗試的願望,也培養了幼兒的良好素質。 2 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散文欣賞《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來自於大班主題活動《豐收的季節》。作品以秋雨為線索,將秋天富有特點的景物巧妙地串聯起來,展現了一幅色彩繽紛、豐收味美、動物忙碌的生動畫面。作品中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語言生動優美,富有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美感,充分彰顯出秋雨的神奇、秋景的美麗、秋天的快樂。 設計意圖 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其優美的語言、生動的形象深深吸引、感染著孩子。對孩子經常開展文學欣賞啟蒙教育活動,能使孩子潛移默化地受到「真的啟迪、善的熏陶、語言的積累、美的享受」。《秋天的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如詩如畫,不僅是孩子們學習語言的範例,還向孩子們展現了多姿多彩的秋之美,在欣賞活動中得到審美享受。因此,本活動設計以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活動,巧妙運用多媒體課件,充分尊重孩子們的興趣,尊重其獨特的理解、感受和體驗,使他們在欣賞中感悟、表述、積累、遷移。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散文,感受秋天的雨給大自然帶來的美好變化,體會散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意境美。 2.能積極投入地欣賞文學作品,體驗欣賞的樂趣,對秋天的大自然產生熱愛之情。 活動准備 1.與散文內容相符,並根據教學過程有交互的Flash動畫課件。 2.幼兒可以參與互動的送顏色動畫課件。 3.道具:金鑰匙把、五彩畫筆一支。 4.配樂《秋日私語》。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活動 1.師:聽!這是什麼聲音?「滴答、滴答……」 幼兒:下小雨的聲音…… 1. 師:現在是秋天了,那現在下的雨就是什麼雨呢? 幼兒:秋天的雨、秋雨…… 2. 師: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著歌,落到了我們的身上,有什麼撼覺? 幼1:很舒服! 幼2:很涼爽! 幼3:很溫柔,很清涼! 師: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你還沒注意,秋天的�
❸ 大班集體教學活動設計存在哪些問題
動作學習等都需要教師直接示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講授式教學就不必體現回幼兒的主動答性,只要傳遞灌輸即可。相反,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策略的設計與運用,以突出幼兒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❹ 如何改變大班藝術活動集體教學的方式方法 案例
「萬事開頭難」,想必我們大家對這句話是深有體會的,教學活動亦是如此。若要使教學活動一舉成功,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那麼精彩的導入必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了。根據平時對導入活動的重視與經驗積累,總結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明確導入活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地位。
導入活動的目的是吸引幼兒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或了解幼兒原有經驗,或復習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准備,同時,又起到了順利過渡的作用。雖然,它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是要把握它的配角地位,絕不可喧賓奪主。一般來說,在活動中只佔三分之一比例,更多地時間要留給幼兒學習新的內容,讓孩子有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否則會失去導入活動的作用,比如,在有一次的看圖說話的教學中,老師設計的導入環節過度暴露了圖片內容,過於繁瑣,冗長,使得幼兒對隨後的看圖環節喪失新鮮感和興趣,情緒懶散,當然使活動效果大打折扣。
二、從針對性入手,體現導入活動的個性化、藝術化。
(一)要針對目標。集體教學活動時間緊湊,導入活動應防止信口開河的現象,一定要根據教學的既定目標精心設計,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導語游離於教學內容之外,浪費有限的教學時間。
(二)導入方式要符合領域及具體內容的特徵。
導入形式豐富多樣,有謎語導入、解題導入、復習導入、游戲導入、設置懸念導入、講述故事導入、直接導入等等,我們要根據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教育價值,充分展現教材中所蘊涵的教育價值,而選擇合理的導入方式。?
比如,一般來說,歌曲引入、情景導入、詩歌及故事導入就不適合於數學和科學的教學活動,因為科學、數學活動要求幼兒的思維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比較高,活動本身的探索性強,並且要有一定的知識經驗做准備,但由於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還未較好發展,仍以直觀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所以,在組織這類教育活動時,比較適合的是經驗導入、材料導入、環境導入、復習導入這些導入方式。比如:我們可以聯系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盡管孩子們積累的只是些比較直觀、膚淺的經驗,但是幼兒親身感受的,和他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總能很好地激活幼兒的興奮點,使探索活動順利展開。也可以由復習已學過的知識點出發,讓幼兒自然而然地進入活動。也可以先給出材料,幼兒通過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擺弄活動,會產生很強的探索慾望,可增強活動的有效性。在組織《蝸牛》這一活動中,我請幼兒回憶:你在哪裡找到蝸牛的?你捉蝸牛的時候它正在干什麼?蝸牛是怎樣爬的?你在蝸牛爬過的地方發現了什麼?由於課前老師布置過請孩子利用周末捉蝸牛的任務,所以孩子對這些現象都不覺得陌生,有話可說,幼兒回答很積極,通過互相的交流,也幫助幼兒了解到蝸牛的生活環境。當幼兒注意到這些問題後,再引導幼兒探究其中的原因,對更深層次的或自己還不知道的一些問題,有了探究的願望,探究活動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又如在《沉和浮》這一活動中,我為幼兒准備了紙、塑料積木、木頭、鐵釘、棉花、石頭、彈珠、小船、乒乓球、裝滿水的玻璃盆等許多材料,愛玩水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看到這些材料,許多孩子就已經躍躍欲試了。我趕忙說: 「小朋友,請把這些東西放在水裡玩一玩,你會發現什麼?」幼兒很高興,紛紛挽起袖管玩了起來。通過導入部分的操作,幼兒積累了豐富的有關沉與浮的感性經驗,這就為教師接下來分析材料的質地和沉浮之間的關系作了准備。
又如:謎語導入、談話導入、欣賞介紹導入比較適合藝術領域。在美術活動《春姑娘》中,我先向幼兒介紹:傳說天上有位美麗的春姑娘,黑頭發,圓臉蛋,穿著漂亮的衣服,隨著微風飄呀飄,她飄到哪裡,哪裡就會變出綠色的草地,美麗的花朵,樹葉也發芽了,因為她有一條奇妙的裙子。然後展開討論:春姑娘的裙子和我們的裙子有什麼不一樣?她有一條用什麼做的裙子?你覺得她長得怎麼樣?她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這樣自然進入了畫春姑娘的主題和意境中去,使孩子不僅明確要畫春姑娘,還知道可以用柳樹、綠草地、小花、蝴蝶等添加美化畫面,通過想像繪畫美麗的春姑娘的同時,讓孩子有一個美麗的享受。在美術活動《蜻蜓》中,我先請孩子們猜個謎語:「一雙眼睛圓又鼓,身體就像細細棒,翅膀兩對薄又輕,飛得高來又飛低,水面一點畫個圈,還是捕蚊的小能手。」孩子們的興趣一下被調動起來,在猜謎的過程中,對蜻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當老師拿出范圖的時候,大家齊刷刷地把目光都集中在蜻蜓上,仔細地觀察以求對證,因為謎面里揭示了蜻蜓的身體特徵,還對生活習性有了一定的描述,所以就能自然進入示範畫畫環節,並且不用作生硬的講解,而是扼要明了,孩子們最後的畫面不拘一格,豐富多彩。
當然,各種導入方式在各領域中的運用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在這里要把握相對的特徵性問題。比如,情景導入比較適合於健康領域、社會領域的教學,但也同樣適用於某些藝術領域、語言領域的教學,甚至也可運用在某個科學、數學的教學活動的導入部分。而即便同樣是故事教學,也可以選用多樣的導入方法,比如,在主題《我家和我家附近》的其中一個語言活動《大黃貓進城》中,由於這個故事對中班孩子來說,情節發展較為繁復,為了減少瑣碎、麻煩的程序,我就採用了直接導入法,即將故事直接呈現出來給幼兒欣賞。讓幼兒完整地了解和體驗故事的發展脈絡,在全神貫注地完整傾聽和觀察圖片中,了解故事的內容,並能跟著故事的進展,細心注意畫面上的標志、路標、招牌、建築等。特別是對一些篇幅較長、蘊意豐富的故事來說,這種方式可減少不必要的鋪墊導入,如在欣賞兒童文學《胡桃夾子》時,我直接講故事,把孩子帶入到了故事本身的意境和懸念中,重點去體驗貫穿在整個故事中的情感變化,從開始到發展、高潮,直至結束,這樣將更有利於保持其參與活動的專注性和注意力。但直接導入方式也不是在所有些故事教學中都是萬能的,如在組織幼兒開展《猴子學樣》活動時,老師若還是採用直接導入方式,那麼孩子在聽完故事後容易失去對故事的新鮮,而情緒興奮,不能很好地靜下心來思考老師所提的問題,所以我就對這個表演性強的故事採用了故事表演導入法。先在活動前編排好情景表演劇,請一名幼兒扮演老公公,請另外幾名幼兒扮演猴子,讓大家觀看。通過觀看錶演,幼兒對故事的整體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老師可以再提問:「表演的對象是誰?」「看到了什麼?哪些地方最有趣?」「猴子在做什麼?」……幼兒在表述時會在所看到的情景劇中又加入自己的思考,這時老師只需讓幼兒完整欣賞一遍故事內容,在幼兒對故事情節、故事語言都能很好地理解以後,就可以請幼兒參與表演故事了。故事表演導入法不僅可使幼兒在專注觀看錶演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故事的結構和氛圍有所了解,同時還能通過貼近幼兒年齡特點的小猴子表演,將幼兒的興趣點更大程度地激發和調動起來,讓活動真正建立在幼兒的興趣之上。
(三)導入方式體現不同的年齡特徵。
不同年齡的孩子注意力及感興趣的事物和思維特點等都會有所不同,教師在導入活動中應予以充分考慮。
比如:在體育游戲《跳高跳低》中,要求小朋友能學皮球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輕,跳得低,發展相對應的跳躍能力,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由於3—4歲孩子對皮球的這種特性還未能充分建立起相關的經驗,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思維是直覺行動思維,導入中最好能藉助具體的實物或形象的圖片、手偶或情景表演直觀呈現,如果以談話的方式不能迅速集中注意力,不能有效喚起以往經驗的記憶。所以我在活動時向孩子們呈現了一隻有眼有嘴巴的皮球寶寶,並以擬人的口吻介紹:「我呀是一個聽話的皮球寶寶,拍一拍,跳一跳,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輕,跳得低」。「皮球寶寶」一下子激發了孩子活動的興趣,孩子們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地願意與皮球寶寶交朋友。這下就能順利過渡到讓孩子們都作皮球寶寶,來參加游戲的目的,達到了理想的活動效果。
4歲孩子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他們能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經驗相聯系的事情。所以可以試著從憑借教具導入轉入到語言導入,引導孩子積極聯想。比如:在分享閱讀《小狗的一天》,我用讀本聯系法來設計導入活動:「親愛的小讀者,今天又到了閱讀時間,在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了讀本《毛毛蟲去散步》、《小海龜》的內容,這兩個讀本講的都是某個小動物的所做的事情,今天讀本中的主人公在《跑呀跑》中出現過。」這樣孩子就會積極思索該讀本的主人公是——小狗,然後請孩子們回憶你見過的小狗是什麼樣子的?孩子們都願意分享有關小狗的經驗的。這個導入既對以前的讀本有概括性的回憶,又一下子激發了幼兒產生學習新讀本的興趣,也促進了幼兒的聯想能力。
5歲的孩子思維時依賴的是表象,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但只是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徵,6歲的孩子開始認識事物發展的邏輯或因果關系。所以對於中大班的孩子在導入設計中可以有意識地加入概括、邏輯思維為特徵的導入活動。比如在數學活動《認識梯形》中,我採用復習導入法: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形,觀察這些長方形,你能說出他們的共同特點嗎?然後教師指著梯形,請幼兒辨認:這個圖形和長方形相比,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根據幼兒的回答,就將長方形和梯形重疊起來,進行比較。
所以導入時若根據不同幼兒年齡發展水平,客觀的分析幼兒素質和能力,並適時的進行引導,滿足各階段幼兒的發展需求,符合最近發展區的規律,不僅能受幼兒的喜歡,順利導入主題,而且能促進幼兒分析、比較、理解、抽象和概括能力的發展,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三、導入設計要注意語言的輸入和輸出,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熱鬧。有一位老師在上分享閱讀《我愛運動》時,足足花了6分鍾時間播放了一個介紹運動項目的專題片,該片激發了孩子的興趣,但播完後,教師並沒有針對該片組織語言實踐活動,僅僅輕描淡寫地說道:「今天我們要學一本有關運動的讀本《我們愛運動》」。這樣使導入與孩子與讀本沒有產生互動,如同虛設。在這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導入部分問題的設計,我們往往會出現把握不好問題的指向,有時還會重復提問,以至於產生「看似熱鬧,卻沒有什麼價值」這一現象,有時,我們設計的問題指向太過籠統,指導不明確,使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有的脫離了幼兒生活的積淀和知識經驗,更使他們無從著手,不知道從什麼角度去解決;有時指向太過狹窄,使得幼兒回答呆板,禁錮了他們思維,抑制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的發揮,所以在課堂活動的開端要注意問題設計的把握,從問題設計的開放性、啟發性、層次性方面去考慮,在教學實際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回答,步步深入提問,巧妙設問,從而引導幼兒很有興致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四、導入活動也要注意」情緒狀態的鋪墊「。
有次在期中開課時,我聽了兩位老師進行的《小海龜》這個讀本教學。兩位老師以出示一張圖片或玩偶進行導入:「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是誰呀?」然後在一番問候之後,老師說:「今天我們要看的書就是講了有關小海龜的事。」然後出示第一頁:看到了什麼?(蛋)蛋怎麼了?怎麼看出來的?緊接著看第二頁:看到了誰?(小海龜)有隻小海龜出生了。可能我們的兩位老師都看了教師指導手冊,但是這樣的導入似乎有些平白,如果再能考慮到情緒的導入就會更好些。因為這個讀本從意境和語言上來講都是非常優美的,尤其是小海龜剛出生,它對周圍的一切是陌生的,是帶著新奇的眼睛去發現周圍的一切。所以我們不妨這樣設計:課前先請家長們像寶寶談談寶寶是如何出生的?寶寶出生時的樣子怎麼樣?讓孩子對出生問題產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直接出示第一頁:你們看到了什麼?(蛋)這個蛋在哪裡?(讓孩子觀察背景)蛋怎麼了?你是怎麼發現的?這時,教師可以邊防浪花的背景音樂,邊講述:在大海邊,沙灘上,有一枚大大的蛋,過了好久好久,有一天,啪,蛋裂開了!原來有一個寶寶要出生了!你們猜,蛋裡面會出來哪個寶寶呢?小孩子都會很願意猜,老師可以請3、4個幼兒來猜,不做肯定或否定。然後出示第二頁:看,誰出生了?(小海龜)這個時候,孩子們會拍手歡呼小海龜的出生。小海龜剛出生時是怎麼樣的?慢慢地,眼睛睜開了,會看到些什麼?這樣就調動了孩子對作品保持優美、新奇的這份狀態,其實,情感是進入讀本學習的基礎,如果,孩子與讀本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然後才會有更多地自主的思考和遐想,雖然現在孩子或許還不能完全地表達出來,但避免了這種為看圖而看,為讀而讀的外在性的閱讀現象。
在故事、兒歌、歌曲等一些作品中,教師要反復地通過吟誦,與文本與作者對話,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了解作品的情緒基調:或歡快、或喜慶、或優美、或輕柔、或悲傷、或緩慢……..並自然運用於導入活動中,使老師的情緒與創設的意境、氛圍都與作品本身相交相融,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理解作品的情感,並正確運用情感表現作品。在這里,老師要學會跟著孩子的發現、跟著孩子的驚喜要一道驚喜。
五、面對同一批孩子,導入設計要講究風格、形式、語言上的變化和新穎。
很多老師喜歡或已經慣用了「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幅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曲」或「嘿,大家好,我是小熊。」「今天,我們的教室來了兩位客人」等等,每天雷同,缺少激情和變化,也必定影響孩子對活動的興趣,情緒懶散。
六、從細節處入手,追求導入活動的更精彩。
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要成竹在胸,導入活動也不例外,但不能照案宣科,也許孩子的回答或孩子的已有經驗跟自己的設計不一致,所以教師要提前作好充分的「應急預案」。
如果把整個教學活動比喻成船的航行,那麼設計好精彩的導入活動,就如船兒揚起了美麗的帆,它將充滿激情,滿載美好的嚮往,或一帆風順或激流勇進,願小船在海上一路留下亮麗的風景線,一路無限精彩,最終駛向理想的彼岸!
❺ 如何開展大班數學教學活動
幼兒園數學活動目的是為了寓教於樂,讓處在數字敏感期的孩子,對枯燥的數學感興版趣,讓孩子在玩中學。
所以權數學活動設計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1、生活化,越貼近孩子生活,孩子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學完成質量也越高。
2、簡單化,幼兒園的孩子由於年齡限制,對很多事物的理解還局限在具象化階段,越簡單具體孩子越容易理解學習。
3、趣味化,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引導把握孩子的學習方向,盡量讓游戲有趣巧妙,調動孩子積極性和主動性。
4、可操作性,游戲盡量充分利用生活中實物、玩具等,隱含著豐富數學概念和屬性,引導孩子通過主動觀察、探索,發現數學解決數學問題。
何秋光學前數學,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感興趣的主題和游戲,從具體到抽象,真正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讓每個孩子都愛數學!
❻ 大班數學教學活動設計教案《拼成了什麼》
大班數學教學活動設計教案
(新鄭市城關鄉周庄幼兒園劉曉東)一.
活動目標:1.
通過操作體驗幾何圖形可以拼成各種物體,
感受圖形美.2.
能不收大小擺放位置的影響正確判斷圖形,
並進行分類記數.3.
發展空間知覺和觀察、分析、判斷能力。二.
活動重難點:
能不收大小擺放位置的影響正確判斷圖形,
並進行分類記數.三.
活動准備:1.
大小、顏色不同的各種幾何圖形若干。2.
拼圖兩張。3.
錄音機、磁帶。4.
課件。四.
活動過程:(一)做律動導入新課
師:昨天,圖形寶寶給老師打了一個電話,想請小朋友們一起去它們家玩兒,大家想不想去?(想!)好,下面我們一起去吧!(跟音樂做律動,來到圖形寶寶的家)
師:大家看,我們來到了哪兒?(圖形寶寶的家)都有誰在家呢?依次出示圓形寶寶、正方形寶寶、長方形寶寶、梯形寶寶。
(二)講授新課1.
分析圖形師:剛才,圖形寶寶藏的位置小朋友們都找到了,真聰明。下面,圖形寶寶說它們再藏一次,讓小朋友們找一找,好,把眼睛閉上。一、二、三,看這次老師又變化出了什麼?(小豬、機器人)(1)出示小豬圖:找找小豬的頭是由哪些幾何圖形拼成的,各有幾個?啟發幼兒注意到重疊圖形。(5個三角形,6個圓形)(2)出示機器人圖:找找機器人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各有多少個?(10個圓形、6個正方形、5個梯形)3.
(三)到戶外找圖形,結束活動
圖形寶寶和小朋友在教室里玩了把捉迷藏的游戲,下面,圖形寶寶要到室外和小朋友們做游戲,我們一起出去吧!自我評價:本節活動首先採用游戲的方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能融入到數學課堂中,寓教於樂。
其次,利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攻破重難點。先觀看課件,老師演示,讓幼兒尋求發現各種圖形,初步接觸本節活動內容;再分析圖形,進一步讓幼兒知能不收大小擺放位置的影響正確判斷圖形,
並進行分類記數;接著讓幼兒動手操作,感受圖形美。充分發揮幼兒的發展空間知覺和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劉曉東同志在新鄭市做幼教公開課,此為該節公開課的教學設計)
❼ 數學《認識遠近》大班活動設計
活動設計背景
我園很多幼兒都很喜歡玩「擲貓眼」的游戲,所以,我把他們的這個游戲,搬到數學課《比較遠近》里。
活動目標
1、培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2、學慣用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遠近。
教學重點、難點
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比較物體的遠近。
活動准備
紅、黃、藍、綠珠子各一個。紅、黃、藍、綠繩子各一條。
活動過程
一、戶外活動:擲「貓眼」(一種球形的珠子)。
1、每組選一位代表玩「擲貓眼」游戲,看哪 個小組擲得最遠。
2、看一看,哪組嬴?(目測出最遠的那珠子。)
3、用自然步行的方法找出擲得最遠和最近的珠子。
4、故意找出不相上下的黃、藍兩個珠子讓幼兒比較。目測不出遠近時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測量?
5、師推薦用繩子測量。
每組派兩位同學拉繩子,紅繩子量紅色的珠子的距離……(依次類推)。從起點開始,與珠子對齊的位置做好記號。
6、四條繩子一頭對齊,比一比,哪條繩子最長?最長的那條就是擲得最遠的珠子的,最短的那條就是得最近的。
7、找出黃、藍兩條繩子重疊在一起,比比看哪長哪 條短。也就是找出黃、藍
兩球那條遠那個近。
結論:用起點量起,用繩子越長,距離越遠;反之,用繩子越短,距離越近。
教學反思
1、《比較遠近》是教材里的一個課目,目的是要培養幼兒對「遠」和「近」這兩個概念的認知,在備課的時候,我認真考慮教學目標,根據幼兒的認知能力和他們的喜好,考慮活動
內容。
2、在教學的過程中,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非常高,老師讓他們參與自己喜愛熟悉的游戲,能夠直觀地比較「遠」「近」,因些很容易讓知識從生活化轉化成知識化的過程,讓他們在玩中獲得知識。
3、在本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自己對教材內容是理解的,對教學目標明確,採用的教學方法能夠適合學前兒童的認知特點,因此不花很大的力氣,學生卻學得很積極。
4、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剌激學生躍躍欲試,讓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求知的過程,能根據具體的情況來調整教學活動。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是比較成功的,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習方法適合幼兒特點。但在設計游戲環節的時候由於考慮不周到,在第3個游戲環節「用自然步行法」來比較遠近時,由於對「自然步行法」沒有講得到位,對「小選手」的要求沒有針對性的要求,高個的和矮個的走子有明顯的距離,以至起了爭議,這個游戲環節得重新來過。第3和第4環節分別是「自然步行測量」和「繩子測量」,中間沒有鏈接,有點脫節了。通過這節課,我了解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在今後教學中,我一定多考慮幼兒的實際,做到每節課都能讓幼兒扎扎實實的學到知識。
❽ 幼兒大班怎樣學習教學活動設計
選擇公道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回完成答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