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1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來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自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Ⅱ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教學設計及反思 博客
成功之處:本節課在老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下順利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理解了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學反思。也了解了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知道現實生活中魚也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教學反思《《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學反思》(http://www.unjs.com)。教學重難點就是用控制變數法去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讓學生了解了控制變數在生活中的重大意義。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教學准備方面:本節課所需的所有材料都由老師准備。學生方面:該班學生對科學學科的興趣較濃,上課積極發言,認真做實驗,使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得心應手,過程流暢。
不足之處:老師由於是初次上公開課,在教學中還欠缺許多的經驗,不能靈活處理教材,對於課堂中把握不夠。比如:在觀賞潛水艇課件時,老師說:「現在讓老師來操作一下,同學們下課以後也來試試:」老師可以這樣處理:老師先來當駕駛員操作一下,同學們認真學,待會請大家也來當一次駕駛員。然後真的請學生去操作,這樣課以活躍課堂氣氛。關於「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那些現象運用了沉浮原理?」這個問題的提出,學生不能立刻聯系想到魚,因而問題的設計是有一定的小麻煩。這個問題可以設計為:生活中那種動物和潛水艇一樣用了上浮下潛的原理?
Ⅲ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09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是五年級科學《沉和浮》單元的第二課時。單元教材的編寫思路是: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繼而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體積大小、重量、液體的密度),最後形成適合小學生特點的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學生在本單元中對沉和浮研究的進程:第1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觀測7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整理物體的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同一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的體積和重量沒有關系,埋下一個伏筆。第2課《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研究沉浮與物體的重量和體積大小的關系: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重量相同,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第3課《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研究輕重不變的情況下,體積與沉浮的關系: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排開的水量有關。第4課《造一艘小船》:為《浮力》一課作準備,體會水對物體會產生浮力作用。重點探究活動是「哪艘船裝載的貨物多」,把物體的體積與沉浮的關系進一步進行強化。第5課《浮力》和第6課《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從浮力和重力之間的關系,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第7課《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和第8課《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探索液體密度(用同體積的物體比較輕重的方法)對沉浮的影響,最終揭示本單元的核心概念:物體的密度不同,影響它們的沉浮。從上面學生在本單元中對沉和浮現象研究的進程來看,本課在學生研究進程中所處的位置是:前一課,學生通過對7種物體的觀察,對原有的沉浮認識的前概念(重的物體沉,輕的物體浮;大的物體浮,小的物體沉)產生了疑惑,知道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重量與體積沒有關系,而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重量與體積似乎有關系,似乎又沒有關系。但根據經驗和預測,大部分學生仍然會堅持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物體的輕重與體積有關系。這裡面有著怎樣的關系?怎樣幫助學生梳理清裡面的關系,是我們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本課中,學生學慣用變數控制進行研究。識別變數、控制變數、運用典型的結構材料進行驗證、反思變數控制實驗的結果,只是學生思維辯證的第一層次。教學的指向是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浮力(物體在水中排開的水量)和重力的關系。因此,本課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解決學生前概念的認知問題,同時對學生的概念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學生在思維發展上呈現「模糊(物體的沉浮與重量和體積有關系又沒有關系)——>清楚(體積相同,重的物體易沉,輕的物體易浮;輕重相同,小的物體易沉,大的物體易浮)——>再模糊(用小而重的物體易沉,大而輕的物體易浮無法去解釋物體的沉浮)——>再清楚(在控制變數的情況下能看出輕重、體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反之,則看不出;物體在水中沉浮的規律還要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的過程,把學生對沉浮現象的認識引向浮力和重力的關系。◆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系。2、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輕重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3、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過程與方法:1、學慣用畫圖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2、用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原因。情感、態度、價值觀:1、在實驗中理解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和思想的意義。2、感受科學原理應用於實際的巨大作用。◆教學重點:用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原因。◆教學難點:學慣用畫圖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教學准備:(學生實驗10組材料,教師1組材料)學生實驗:水槽,4個同體積不同輕重的小球,4個同輕重不同體積的圓柱體,帶蓋的空瓶,可伸縮圓柱體,綠豆,實驗報告單。教師材料:蘿卜、泡沫塊、小石塊、蠟燭、橡皮、帶蓋的空瓶、回形針、天平、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1、我們已經知道,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系。那麼,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有關系嗎?2、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麼因素有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研究。(出示課題)【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概念入手進行推測,明確本課的研究內容。】二、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1、上節課,我們觀察了7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投影儀展示7種材料),這節課,我們再利用這些材料來分析一下。2、把7種材料按輕重從重到輕的順序排一排(排好後,分出沉浮);看一看,我們能看出輕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嗎?(學生舉例說明看不出)3、把7種材料按體積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排好後,分出沉浮);看一看,我們能看出體積大小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嗎?(學生舉例說明看不出)4、思考:可能是什麼在影響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呢?5、反問:難道物體的輕重真的不影響物體的沉浮嗎?難道物體的體積大小真的不影響物體的沉浮嗎?【設計意圖:從輕重和體積上分析7種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並讓學生舉例說明單從物體的輕重和體積上看不出對沉浮的影響,引導學生關注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影響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評價建議:從過程來看,學生的直覺思維佔了主導成分,缺乏對事物間相互聯系的關注。因此,適時的反問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重新定向,在反問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結論,在反問中關注「輕重」與「體積」兩個因素。反問激發學生思維,反問促使學生站在更高的層面來思考問題,有利於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建構。】三、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1、怎樣才能看出物體的輕重對沉浮的影響或物體的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引導:科學家在研究中遇到這種情況時,也往往採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生作用。)2、認識結構材料:(1)4個體積相同輕重不同的小球:你覺得4個小球的什麼是一樣的?輕重呢?用天平比較。(2)4個輕重相同體積不同的圓柱體:你覺得4個圓柱體的什麼不一樣的?輕重呢?用天平比較。【設計意圖:用天平比較4個小球和4個圓柱體的用意:蘊含對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實證意識的培養。其一:如果不用天平進行比較,學生對後面把4個小球(圓柱體)放入水中的沉浮狀態不一致的現象,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懷疑:小球有沉有浮真的是因為輕重不同嗎?圓柱體有沉有浮真的輕重是一樣的嗎?用天平進行比較,讓學生實實在在看到4個小球的輕重不同,4個圓柱體的輕重相同,排出了學生思維上的干擾。其二:科學講究實證。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不迷信權威」,「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規范的科學實驗,而且要注重學生實證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學會用事實證據說話。其三:從學生思維培養上來看,用天平比較,更有利於強化學生的「變數控制」概念的形成。當實驗結束後進行反思時學生馬上聯繫到是因為實驗中的小球體積相同、輕重不同和圓柱體輕重相同、體積不同。】3、預測:你們覺得把4個小球一齊放入水中,它們的沉浮會一樣嗎?把4個圓柱體一齊放入水中,它們的沉浮會一樣嗎?小組預測,把預測的結果畫在記錄單上。4、匯報小球和圓柱體的預測結果。預設:A、都浮。浮的情況一樣嗎?露出水面的多少和什麼有關?B、有的沉,有的浮。哪個沉?為什麼沉?浮的情況都一樣嗎?露出水面的多少和什麼有關?5、實驗要求:(1)兩個實驗一個一個做,做完小球實驗再做圓柱體實驗。(2)把4個小球(圓柱體)一齊放入水中,觀察它們的沉浮情況,並用圖示法記錄沉浮狀態。(3)觀察完後,將小球(圓柱體)從水中取出,用抹布擦乾。(4)小組討論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6、學生實驗操作,教師巡迴指導:(先預測,後實驗)「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實驗報告單第()小組實驗一:體積相同重量不同的小球在水中的沉浮小球的輕重(從重到輕):藍—綠—紅—黃預測(小球的狀態)實測(小球的狀態)討論: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輕重有關系嗎?怎樣的關系?實驗二:輕重相同體積不同的圓柱體在水中的沉浮小球的輕重(從重到輕):藍—綠—紅—黃預測(小球的狀態)實測(小球的狀態)討論: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體積大小有關系嗎?怎樣的關系?7、交流分析:(1)小球實驗:展示一組學生的實驗記錄單,學生匯報,其他小組補充。預設:A、你覺得小球露出水面的多少和什麼有關?B、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輕重有關系嗎?怎樣的關系?(2)圓柱體的實驗匯報同小球實驗匯報,盡量讓學生說。(3)從這兩個實驗中,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8、反思:為什麼我們一開始對7種材料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而用這兩組材料卻能看出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9、小結:這就是我們在科學實驗中的變數控制,它是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方法。【設計意圖:4個小球和4個圓柱體是有結構的材料,如何讓學生充分認識結構材料的特點,進而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作出預測,通過實驗觀察,最後得出在控制變數的情況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輕重與體積是有關系的,是整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教學預設中,分5步走:第一步:通過觀察比較和天平稱重比較。讓學生確實認識到4個小球體積相同輕重不同,4個圓柱體輕重相同,體積不同,建立深刻的印象。第二步:小組畫圖預測、匯報。展示、交流在有結構的材料下,學生對物體沉浮的認識。第三步:實驗觀察、記錄。學生通過親手實驗,看到了小球和圓柱體在水中的沉浮,引起學生對原有認知的思考,關注物體的沉浮和輕重與體積的關系。第四步:匯報、交流。從小球、圓柱體在水中的沉浮以及露出水面的多少,幫助學生理清物體的輕重、體積對沉浮的影響。當然,這是在變數控制的前提下,但學生此時不一定十分清楚這一點。第五步:反思。為什麼7種材料看不出,而這兩組材料卻能看出?原來是變數控制的結果,學生恍然大悟。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通過探究前的預測(有根據的猜測)、探究過程中的觀察與思考、對結論的解釋(聯系新舊知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將實證探究所得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形成新的理解和解釋)以及對探究活動的反思,在反思中深化了對問題的理解,使探究向縱深發展。評價建議:用畫圖的方法展示學生頭腦中對有結構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一方面利於學生表述,同時,能使學生更精確地比較同一組材料在水中的不同沉浮狀態。】四、繼續研究變數控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1、師:剛才我們通過控制小球的體積和圓柱體的輕重,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輕重相同,小的物體容易沉,大的物體容易浮。結論是否正確,還需要進一步檢驗。老師這兒還有兩樣材料(出示小瓶和可伸縮的圓柱體,簡介圓柱體可伸縮),我們來看看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2、你有法讓小瓶沉下去嗎?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圓柱體呢?(指導擦乾和圓柱體沉浮的觀察方法)3、實驗要求:(1)小瓶子沉的實驗:A、往小瓶子內一粒一粒加綠豆,觀察小瓶子的沉浮。B、記下小瓶子開始沉下去時加綠豆的粒數。C、再把綠豆加到1/2瓶和滿瓶,觀察下沉的情況。(2)圓柱體浮的實驗:A、一點一點拉開圓柱體,觀察圓柱體的沉浮。B、用尺量出圓柱體開始浮上來時的圓柱體的高度。C、再把圓柱體拉出1/2和大部分拉出,觀察圓柱體上浮的情況。4、學生實驗,記錄分析。小瓶子沉浮實驗報告單第()小組小瓶子開始沉下去的綠豆粒數粒綠豆分析:(1)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控制的因素是小瓶子的,改變的因素是小瓶子的。(2)小瓶子內的綠豆加得越多,小瓶子下沉的速度。圓柱體沉浮實驗報告單第()小組圓柱體開始浮上來的圓柱體高度厘米分析:(1)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控制的因素是圓柱體的,改變的因素是圓柱體的。(2)圓柱體拉得越開,圓柱體上浮的速度。5、交流分析:(1)說說小瓶子實驗情況。(關註:加多少綠豆小瓶子開始下沉?加到1/2瓶和滿瓶時沉的情況有什麼不同?統計各組小瓶子開始沉下去時加綠豆的顆數。)(2)小瓶子加綠豆的多少和它的沉浮狀態有關系嗎?小瓶子沉下去的實驗再次證明了什麼?(3)圓柱體實驗組的匯報同小瓶子實驗組的匯報。6、小結:看來,我們要改變一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有幾種法?(提示:在什麼不變的情況下)【設計意圖:這部分教材的安排是往空瓶子里加水,觀察空瓶子逐漸下沉的過程,感受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物體的重量,可以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我的理解是:既然學生在前面的探究活動中得出的是兩方面的結論,那就應該盡量讓學生從兩方面去驗證,加深對前面探究活動所得的認識。因此,安排讓小瓶子沉下去和圓柱體浮上來兩組探究活動,學生分組完成其中一個實驗,在匯報的基礎上組間相互交流、提問、補充。小瓶子加綠豆下沉的意圖:加綠豆,讓學生感受重量的逐漸增加,同時,改加水為加綠豆,變數容易控制,同時做到把變數量化,引導學生關注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拉開圓柱體的用意也是如此。評價建議:活動的分析和小結進一步強化認識,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在這一環節中,驗證前一探究活動的結論是重點,同時滲透量變到質變。本環節的探究是科學內部的探究,用科學的活動解釋科學的結論。】五、拓展延伸:1、潛水艇被稱為「海洋中的幽靈」,它是根據什麼原理實現在水中自由沉浮?(課件先出示潛水艇圖,再出示原理圖。)2、學了這節課,你能解釋一下怎樣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怎樣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3、根據學生回答的「小而重的物體容易沉,大而輕的物體容易浮」追問:(1)我們能用這個規律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嗎?(2)出示「橡皮」:這是一個怎樣的物體?水中的沉浮?(3)如果一個物體體積比它大(小)一點,輕重比它重(輕)一點,是沉還是浮?依次出示「蘿卜、石塊、蠟燭」,有問題嗎?4、延伸:為什麼我們用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去解釋物體的沉浮,還是有問題呢?看來,在怎樣的情況下,我們能用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去解釋物體的沉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麼有關,還需要我們在以後的課中進一步去研究。【設計意圖:潛水艇是學生用科學的結論解釋現實中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把探究活動由課內引向課外。評價建議:「怎樣的物體容易沉,怎樣的物體容易浮」則是把學生對沉浮的認識在思維上作進一步的發展。但特定的有結構的材料下得出的結論不是普遍的規律,本課的落腳點不僅僅在於得出結論,而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的思考,為後續課文的學習打好基礎。教材中對此沒有作出明確要求。但是我們的科學探究應該把學生的視野引向更開闊的前方。因此,安排了嘗試用得出的規律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解釋,解釋出問題來了。解釋出問題,不是對結論的懷疑,而是更加認識了變數的控制,更加激起學生對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探究的興趣。】◆板書設計:2、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輕重?體積?小球體積相同:重的物體易沉,輕的物體易浮。變數控制圓柱體輕重相同:小的物體易沉,大的物體易浮。◆教學反思:科學與數學的整合本課的核心概念是「變數控制」,如何控制一個變數,去研究另一個變數,是學生在思維上要首先解決的問題,這和數學中比較分數的大小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本課在教學中借鑒數學中的思維、研究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研究將建立深刻的印象。1.變數識別:當輕重和體積都在影響物體的沉浮時,如何去分析輕重或體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呢?唯有控制其中一個變數,才能研究另一個變數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在數學中,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相同看分母,也是使其中一個量相同(變數控制)。教師在教學中不一定直說,但要有意識引導,使學生產生知識遷移,把數學的方法運用到科學研究之中。2.精確的變數控制:數學中的比較建立在數字之上,科學中的研究也要建立在數字之上。如相同體積的小球輕重不同和體積不同的圓柱體輕重相同,通過天平比較,讓學生深刻建立控制的變數相同的印象,為後續的研究掃清障礙。3.符號化的記錄:數學語言中的圖式和符號化是很適合科學課借鑒的。圖式、符號化不僅是一種簡便的表示方法,更是一種幫助促進思維的好法,如果在科學課中引進,可以幫助科學老師培養學生的思維。如在預測沉浮和記錄沉浮時,用畫圖的方法,一方面直觀地記錄所思所見,同時也利於對記錄進行分析。4.數據的統計和分析: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是研究科學問題的工具。在科學課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利用數學的知識進行統計分析,對研究的結果進行量化處理,這是很有意義的嘗試。如研究小瓶中加綠豆的數量觀察小瓶的沉浮情況和拉伸圓柱體觀察圓柱體沉浮放入情況,都用到了數據的測量和統計,把數據和科學結論結合起來,運用數據來說明問題、證實結論。小學科學和數學在很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思想上都有共通之處,如果能有效地加以整合,相互借鑒,將起到知識遷移、共同促進的作用。◆附:本課中科學探究的材料呈現與學生思維進程的處理材料引起學生的科學探究,沒有材料,學生的科學探究就成為無水之源。因此,材料的選擇和使用處理,就成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科學探究的重要保證。在本節課中,材料的選擇和處理與學生思維發展同步,並促進引起學生思維的發展。試想一下:如果一開始把所有的材料:7種材料、小球、圓柱體、小瓶子、綠豆、水槽等等都擺在學生面前,學生還會有所思考嗎?學生還能在不斷的思維沖突中前進嗎?因此,分布呈現,與學生思維發展同步,是科學探究中十分而且必須講究的問題。第一次材料呈現:7中物體按輕重、體積排序,喚起學生對沉浮認識的前概念,同時,質疑前概念,認識輕重和體積兩個變數。第二次材料呈現:4個小球和4個圓柱體。這是特定的有結構的材料。首先讓學生認識結構材料的特點,預測結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這是在控制變數的前提下,運用學生對沉浮前概念作出的判斷。為什麼不直接讓學生觀察在水中的沉浮?科學的預測是聯系學生原有的知識認識新知的橋梁,是引起學生思維沖突的過程。預測准確,在舊知與新知建立起溝通的橋梁。預測錯誤,學生在反思中前進。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預測比實驗更重要。在探究過程中,強調預測,重視對預測結果的交流,然後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在檢驗中反思。第三次材料呈現:小瓶子和圓柱體。這是一組驗證性的材料,讓學生通過已經得出的結論,進一步驗證結論,同時,關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鑒於五年級學生的認識,並不出現「量變」、「質變」的概念,而是通過讓學生測量「幾粒綠豆使小瓶子沉下去」和「圓柱體浮上來時的高度」去體會改變輕重和改變體積控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第四次材料呈現:橡皮、蘿卜、石塊、蠟燭。運用結論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因為是在控制一個變數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但學生仍然會把它當作一個普遍的結論。因此,必須讓學生認識到當兩個變數都在變的情況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就不能單從輕重和體積上去考慮了。這組材料的呈現,不是為了把學生搞搞糊塗,而是讓學生更清醒地認識到,在特定的情況下(變數控制),我們可以通過輕重和體積去判斷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還有的知識和內容需要去探究和學習,把學生的探究活動進一步引向深入。
Ⅳ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學反思
本堂課用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探究由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沉回浮的原因。首先用不同材料答構成的物體按體積大小順序排列和按輕重順序排列分別用實物演示,讓學生發現單一的看物體的輕重或體積大小,不能判斷物體在水中的是沉還是浮。然後引導學生:當遇到這種情況時,科學家往往採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生作用,讓學生明白用控制變數實驗的科學道理。再讓學生用一套相同體積不同質量的小球和一套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圓柱體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此活動也可以只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類和圓柱體類,在完成自己組的實驗後可以跟其他小組進行交換,既可提高活動效率,減少教師准備材料的辛苦,又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通過實驗得出: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Ⅳ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反思
在五(1)班上五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我依次出示了小石塊、小泡沫塑料板、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胡蘿卜、橡皮,讓學生預測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因為學生對小石塊、小泡沫塑料板、帶蓋的空瓶有相關的生活經驗,所以很容易地做出了預測,但對回形針、蠟燭、胡蘿卜、橡皮四種物體,學生比較有爭議,實驗之前我每說一種物體的名稱讓學生判斷它在水中的沉浮情況,持不同意見的同學便很自覺地分為兩派:「沉」、「浮」 、「沉」、「浮」之聲不絕於耳,各不相讓,此起彼伏,還頗有節奏,氣氛非常熱烈。為此,我特別規定:「最多隻能說三遍闡明自己的觀點,因為『事實勝於雄辯』「,然後我依次將這幾種物體放入水裡,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當同學們聚精會神、目不轉睛地盯著我手中的回形針,期待回形針能如他們所願「沉」或「浮」,以證明自己的判斷有多准確時,我把回形針輕輕放入水面,回形針穩穩地浮在水面上,「耶」!認為回形針能浮的同學早就按捺不住興奮和激動了,這回可是「眼見為實」了!關於回形針的實驗,我課前做了幾遍包括上節課在五(2)做的都是沉的,但是沒想到這次做的竟然成了浮的!沒辦法,科學就要講究實事求是嘛,我知道這是由於水的表面張力的緣故,想到這兒,我笑了笑,拿出回形針:「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了回形針確實浮在了水面上,現在我再做一次,同學們注意看。」這次,我沒有平著放,而是稍微有點傾斜,輕輕地把回形針放入水中,回形針沉了下去。「耶」,原來就認為回形針「沉」的同學這次總算揚眉吐氣了,也興奮不已。「同學們,為什麼會有這兩種現象呢?」雖然課前未預設這個環節,可是我感覺也不能對此置之不理。有同學開始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中張鍾躍同學談到是因為水的表面張力,於是我順勢補充解釋:我們洗衣服有時水沖到乾衣服上,但衣服並沒有馬上濕,也是由於水的表面張力;有時杯子里的水滿了,甚至呈弧形凸起於杯口,但水仍然沒溢出來,都是由於水的表面張力。在講解的基礎上,我又請了幾位同學分別到前面,自己將回形針放入水中,結果都是沉的,證實了剛才浮在水面上的現象確實屬於偶然的現象,一般情況下,回形針在水中確實是沉的。 雖然是一個小插曲,但也給我提了個醒,以後再做這個實驗時,應該斜著放,而不是平著放,要避免這種偶然的現象干擾影響我們的教學,盡管通過分析研究,同學們也相應地擴展了一些知識。 課後我再次進行了反思,由於學生對磚塊、木塊的沉浮經驗十分豐富, 讓學生觀察它們在水中沉浮的目的除了讓學生明確判斷物體沉浮的標准,同時也規定了操作的方法應該是:把物體輕輕從水面放人水裡 ,而不是把物體扔進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雖然我給學生是這樣說的,但我並沒有深入地理解後面這句話,所以才出現了上面所說的本不應發生的現象。看來,課前的備課還是應該再深入細致地鑽研教材、教參,充分地預設各種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另外,課前我們到學校餐廳要來10個胡蘿卜2個白蘿卜進行了在水中沉浮的實驗,發現只有3個胡蘿卜是浮的(而且大部分浸入水中),其餘7個胡蘿卜和2個白蘿卜在水中都是沉的,而課本上的原話是:「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這就意味著我們只能找在水中能浮的蘿卜作為實驗材料(課上我是用那3個在水中能浮的胡蘿卜做的實驗)。作為激發學生認知矛盾的材料,我感覺教材中應選用學生不容易判斷,但實驗起來現象比較明顯的,比如蘋果等,否則不容易達到理想的效果
Ⅵ 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一個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是五年級科學《沉和浮》單元的第二課時。單元教材的編寫思路是: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繼而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體積大小、重量、液體的密度),最後形成適合小學生特點的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
學生在本單元中對沉和浮研究的進程:
第1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觀測7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整理物體的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同一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的體積和重量沒有關系,埋下一個伏筆。
第2課《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研究沉浮與物體的重量和體積大小的關系: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重量相同,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第3課《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研究輕重不變的情況下,體積與沉浮的關系: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排開的水量有關。
第4課《造一艘小船》:為《浮力》一課作準備,體會水對物體會產生浮力作用。重點探究活動是「哪艘船裝載的貨物多」,把物體的體積與沉浮的關系進一步進行強化。
第5課《浮力》和第6課《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從浮力和重力之間的關系,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
第7課《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和第8課《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探索液體密度(用同體積的物體比較輕重的方法)對沉浮的影響,最終揭示本單元的核心概念:物體的密度不同,影響它們的沉浮。
從上面學生在本單元中對沉和浮現象研究的進程來看,本課在學生研究進程中所處的位置是:
前一課,學生通過對7種物體的觀察,對原有的沉浮認識的前概念(重的物體沉,輕的物體浮;大的物體浮,小的物體沉)產生了疑惑,知道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重量與體積沒有關系,而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重量與體積似乎有關系,似乎又沒有關系。但根據經驗和預測,大部分學生仍然會堅持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物體的輕重與體積有關系。這裡面有著怎樣的關系?怎樣幫助學生梳理清裡面的關系,是我們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本課中,學生學慣用變數控制進行研究。識別變數、控制變數、運用典型的結構材料進行驗證、反思變數控制實驗的結果,只是學生思維辯證的第一層次。教學的指向是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浮力(物體在水中排開的水量)和重力的關系。因此,本課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解決學生前概念的認知問題,同時對學生的概念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學生在思維發展上呈現「模糊(物體的沉浮與重量和體積有關系又沒有關系)——>清楚(體積相同,重的物體易沉,輕的物體易浮;輕重相同,小的物體易沉,大的物體易浮)——>再模糊(用小而重的物體易沉,大而輕的物體易浮無法去解釋物體的沉浮)——>再清楚(在控制變數的情況下能看出輕重、體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反之,則看不出;物體在水中沉浮的規律還要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的過程,把學生對沉浮現象的認識引向浮力和重力的關系。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系。
2、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輕重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
3、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過程與方法:
1、學慣用畫圖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2、用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實驗中理解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和思想的意義。
2、感受科學原理應用於實際的巨大作用。
◆教學重點:用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教學難點:學慣用畫圖和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教學准備:(學生實驗10組材料,教師1組材料)
學生實驗:水槽,4個同體積不同輕重的小球,4個同輕重不同體積的圓柱體,帶蓋的空瓶,可伸縮圓柱體,綠豆,實驗報告單。
教師材料:蘿卜、泡沫塊、小石塊、蠟燭、橡皮、帶蓋的空瓶、回形針、天平、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已經知道,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系。那麼,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2、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麼因素有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研究。(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概念入手進行推測,明確本課的研究內容。】
二、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
1、上節課,我們觀察了7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投影儀展示7種材料),這節課,我們再利用這些材料來分析一下。
2、把7種材料按輕重從重到輕的順序排一排(排好後,分出沉浮);看一看,我們能看出輕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嗎?(學生舉例說明看不出)
3、把7種材料按體積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排好後,分出沉浮);看一看,我們能看出體積大小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嗎?(學生舉例說明看不出)
4、思考:可能是什麼在影響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呢?
5、反問:難道物體的輕重真的不影響物體的沉浮嗎?難道物體的體積大小真的不影響物體的沉浮嗎?
【設計意圖:
從輕重和體積上分析7種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並讓學生舉例說明單從物體的輕重和體積上看不出對沉浮的影響,引導學生關注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影響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評價建議:
從過程來看,學生的直覺思維佔了主導成分,缺乏對事物間相互聯系的關注。因此,適時的反問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重新定向,在反問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結論,在反問中關注「輕重」與「體積」兩個因素。反問激發學生思維,反問促使學生站在更高的層面來思考問題,有利於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建構。】
三、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
1、怎樣才能看出物體的輕重對沉浮的影響或物體的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
(引導:科學家在研究中遇到這種情況時,也往往採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生作用。)
2、認識結構材料:
(1)4個體積相同輕重不同的小球:你覺得4個小球的什麼是一樣的?輕重呢?用天平比較。
(2)4個輕重相同體積不同的圓柱體:你覺得4個圓柱體的什麼不一樣的?輕重呢?用天平比較。
【設計意圖:
用天平比較4個小球和4個圓柱體的用意:蘊含對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實證意識的培養。
其一:如果不用天平進行比較,學生對後面把4個小球(圓柱體)放入水中的沉浮狀態不一致的現象,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懷疑:小球有沉有浮真的是因為輕重不同嗎?圓柱體有沉有浮真的輕重是一樣的嗎?用天平進行比較,讓學生實實在在看到4個小球的輕重不同,4個圓柱體的輕重相同,排出了學生思維上的干擾。
其二:科學講究實證。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不迷信權威」,「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規范的科學實驗,而且要注重學生實證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學會用事實證據說話。
其三:從學生思維培養上來看,用天平比較,更有利於強化學生的「變數控制」概念的形成。當實驗結束後進行反思時學生馬上聯繫到是因為實驗中的小球體積相同、輕重不同和圓柱體輕重相同、體積不同。】
3、預測:你們覺得把4個小球一齊放入水中,它們的沉浮會一樣嗎?把4個圓柱體一齊放入水中,它們的沉浮會一樣嗎?小組預測,把預測的結果畫在記錄單上。
4、匯報小球和圓柱體的預測結果。
預設:A、都浮。浮的情況一樣嗎?露出水面的多少和什麼有關?
B、有的沉,有的浮。哪個沉?為什麼沉?浮的情況都一樣嗎?露出水面的多少和什麼有關?
5、實驗要求:
(1)兩個實驗一個一個做,做完小球實驗再做圓柱體實驗。
(2)把4個小球(圓柱體)一齊放入水中,觀察它們的沉浮情況,並用圖示法記錄沉浮狀態。
(3)觀察完後,將小球(圓柱體)從水中取出,用抹布擦乾。
(4)小組討論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
6、學生實驗操作,教師巡迴指導:(先預測,後實驗)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實驗報告單 第( )小組
實驗一:體積相同重量不同的小球在水中的沉浮
小球的輕重(從重到輕):藍—綠—紅—黃
預測(小球的狀態)
實測(小球的狀態)
討論: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輕重有關系嗎?怎樣的關系?
實驗二:輕重相同體積不同的圓柱體在水中的沉浮
小球的輕重(從重到輕):藍—綠—紅—黃
預測(小球的狀態)
實測(小球的狀態)
討論: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體積大小有關系嗎?怎樣的關系?
7、交流分析:
(1)小球實驗:展示一組學生的實驗記錄單,學生匯報,其他小組補充。
預設:A、你覺得小球露出水面的多少和什麼有關?
B、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輕重有關系嗎?怎樣的關系?
(2)圓柱體的實驗匯報同小球實驗匯報,盡量讓學生說。
(3)從這兩個實驗中,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
8、反思:為什麼我們一開始對7種材料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而用這兩組材料卻能看出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
9、小結:這就是我們在科學實驗中的變數控制,它是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設計意圖:
4個小球和4個圓柱體是有結構的材料,如何讓學生充分認識結構材料的特點,進而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作出預測,通過實驗觀察,最後得出在控制變數的情況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輕重與體積是有關系的,是整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教學預設中,分5步走:
第一步:通過觀察比較和天平稱重比較。讓學生確實認識到4個小球體積相同輕重不同,4個圓柱體輕重相同,體積不同,建立深刻的印象。
第二步:小組畫圖預測、匯報。展示、交流在有結構的材料下,學生對物體沉浮的認識。
第三步:實驗觀察、記錄。學生通過親手實驗,看到了小球和圓柱體在水中的沉浮,引起學生對原有認知的思考,關注物體的沉浮和輕重與體積的關系。
第四步:匯報、交流。從小球、圓柱體在水中的沉浮以及露出水面的多少,幫助學生理清物體的輕重、體積對沉浮的影響。當然,這是在變數控制的前提下,但學生此時不一定十分清楚這一點。
第五步:反思。為什麼7種材料看不出,而這兩組材料卻能看出?原來是變數控制的結果,學生恍然大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學生通過探究前的預測(有根據的猜測)、探究過程中的觀察與思考、對結論的解釋(聯系新舊知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將實證探究所得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形成新的理解和解釋)以及對探究活動的反思,在反思中深化了對問題的理解,使探究向縱深發展。
評價建議:
用畫圖的方法展示學生頭腦中對有結構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一方面利於學生表述,同時,能使學生更精確地比較同一組材料在水中的不同沉浮狀態。】
四、繼續研究變數控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師:剛才我們通過控制小球的體積和圓柱體的輕重,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輕重相同,小的物體容易沉,大的物體容易浮。結論是否正確,還需要進一步檢驗。老師這兒還有兩樣材料(出示小瓶和可伸縮的圓柱體,簡介圓柱體可伸縮),我們來看看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2、你有辦法讓小瓶沉下去嗎?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圓柱體呢?(指導擦乾和圓柱體沉浮的觀察方法)
3、實驗要求:
(1)小瓶子沉的實驗:
A、往小瓶子內一粒一粒加綠豆,觀察小瓶子的沉浮。
B、記下小瓶子開始沉下去時加綠豆的粒數。
C、再把綠豆加到1/2瓶和滿瓶,觀察下沉的情況。
(2)圓柱體浮的實驗:
A、一點一點拉開圓柱體,觀察圓柱體的沉浮。
B、用尺量出圓柱體開始浮上來時的圓柱體的高度。
C、再把圓柱體拉出1/2和大部分拉出,觀察圓柱體上浮的情況。
4、學生實驗,記錄分析。
小瓶子沉浮實驗報告單 第( )小組
小瓶子開始沉下去的綠豆粒數
粒綠豆
分析:
(1)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控制的因素是小瓶子的 ,改變的因素是小瓶子的 。
(2)小瓶子內的綠豆加得越多,小瓶子下沉的速度 。
圓柱體沉浮實驗報告單 第( )小組
圓柱體開始浮上來的圓柱體高度
厘米
分析:
(1)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控制的因素是圓柱體的 ,改變的因素是圓柱體的 。
(2)圓柱體拉得越開,圓柱體上浮的速度 。
5、交流分析:
(1)說說小瓶子實驗情況。(關註:加多少綠豆小瓶子開始下沉?加到1/2瓶和滿瓶時沉的情況有什麼不同?統計各組小瓶子開始沉下去時加綠豆的顆數。)
(2)小瓶子加綠豆的多少和它的沉浮狀態有關系嗎?小瓶子沉下去的實驗再次證明了什麼?
(3)圓柱體實驗組的匯報同小瓶子實驗組的匯報。
6、小結:看來,我們要改變一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有幾種辦法?(提示:在什麼不變的情況下)
【設計意圖:
這部分教材的安排是往空瓶子里加水,觀察空瓶子逐漸下沉的過程,感受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物體的重量,可以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我的理解是:既然學生在前面的探究活動中得出的是兩方面的結論,那就應該盡量讓學生從兩方面去驗證,加深對前面探究活動所得的認識。因此,安排讓小瓶子沉下去和圓柱體浮上來兩組探究活動,學生分組完成其中一個實驗,在匯報的基礎上組間相互交流、提問、補充。
小瓶子加綠豆下沉的意圖:加綠豆,讓學生感受重量的逐漸增加,同時,改加水為加綠豆,變數容易控制,同時做到把變數量化,引導學生關注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拉開圓柱體的用意也是如此。
評價建議:
活動的分析和小結進一步強化認識,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在這一環節中,驗證前一探究活動的結論是重點,同時滲透量變到質變。本環節的探究是科學內部的探究,用科學的活動解釋科學的結論。】
五、拓展延伸:
1、潛水艇被稱為「海洋中的幽靈」,它是根據什麼原理實現在水中自由沉浮?(課件先出示潛水艇圖,再出示原理圖。)
2、學了這節課,你能解釋一下怎樣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怎樣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
3、根據學生回答的「小而重的物體容易沉,大而輕的物體容易浮」追問:
(1)我們能用這個規律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嗎?
(2)出示「橡皮」:這是一個怎樣的物體?水中的沉浮?
(3)如果一個物體體積比它大(小)一點,輕重比它重(輕)一點,是沉還是浮?依次出示「蘿卜、石塊、蠟燭」,有問題嗎?
4、延伸:為什麼我們用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去解釋物體的沉浮,還是有問題呢?看來,在怎樣的情況下,我們能用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去解釋物體的沉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麼有關,還需要我們在以後的課中進一步去研究。
【設計意圖:
潛水艇是學生用科學的結論解釋現實中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把探究活動由課內引向課外。
評價建議:
「怎樣的物體容易沉,怎樣的物體容易浮」則是把學生對沉浮的認識在思維上作進一步的發展。但特定的有結構的材料下得出的結論不是普遍的規律,本課的落腳點不僅僅在於得出結論,而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的思考,為後續課文的學習打好基礎。教材中對此沒有作出明確要求。但是我們的科學探究應該把學生的視野引向更開闊的前方。因此,安排了嘗試用得出的規律去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解釋,解釋出問題來了。解釋出問題,不是對結論的懷疑,而是更加認識了變數的控制,更加激起學生對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探究的興趣。】
◆板書設計:
2、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輕重? 體積?
小球 體積相同:重的物體易沉,輕的物體易浮。
變數控制
圓柱體 輕重相同:小的物體易沉,大的物體易浮。
◆教學反思:科學與數學的整合
本課的核心概念是「變數控制」,如何控制一個變數,去研究另一個變數,是學生在思維上要首先解決的問題,這和數學中比較分數的大小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本課在教學中借鑒數學中的思維、研究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研究將建立深刻的印象。
1.變數識別:
當輕重和體積都在影響物體的沉浮時,如何去分析輕重或體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呢?唯有控制其中一個變數,才能研究另一個變數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在數學中,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相同看分母,也是使其中一個量相同(變數控制)。教師在教學中不一定直說,但要有意識引導,使學生產生知識遷移,把數學的方法運用到科學研究之中。
2.精確的變數控制:
數學中的比較建立在數字之上,科學中的研究也要建立在數字之上。如相同體積的小球輕重不同和體積不同的圓柱體輕重相同,通過天平比較,讓學生深刻建立控制的變數相同的印象,為後續的研究掃清障礙。
3.符號化的記錄:
數學語言中的圖式和符號化是很適合科學課借鑒的。圖式、符號化不僅是一種簡便的表示方法,更是一種幫助促進思維的好辦法,如果在科學課中引進,可以幫助科學老師培養學生的思維。如在預測沉浮和記錄沉浮時,用畫圖的方法,一方面直觀地記錄所思所見,同時也利於對記錄進行分析。
4.數據的統計和分析: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是研究科學問題的工具。在科學課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利用數學的知識進行統計分析,對研究的結果進行量化處理,這是很有意義的嘗試。
如研究小瓶中加綠豆的數量觀察小瓶的沉浮情況和拉伸圓柱體觀察圓柱體沉浮放入情況,都用到了數據的測量和統計,把數據和科學結論結合起來,運用數據來說明問題、證實結論。
小學科學和數學在很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思想上都有共通之處,如果能有效地加以整合,相互借鑒,將起到知識遷移、共同促進的作用。
◆附:本課中科學探究的材料呈現與學生思維進程的處理
材料引起學生的科學探究,沒有材料,學生的科學探究就成為無水之源。因此,材料的選擇和使用處理,就成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科學探究的重要保證。
在本節課中,材料的選擇和處理與學生思維發展同步,並促進引起學生思維的發展。
試想一下:如果一開始把所有的材料:7種材料、小球、圓柱體、小瓶子、綠豆、水槽等等都擺在學生面前,學生還會有所思考嗎?學生還能在不斷的思維沖突中前進嗎?
因此,分布呈現,與學生思維發展同步,是科學探究中十分而且必須講究的問題。
第一次材料呈現:7中物體按輕重、體積排序,喚起學生對沉浮認識的前概念,同時,質疑前概念,認識輕重和體積兩個變數。
第二次材料呈現:4個小球和4個圓柱體。這是特定的有結構的材料。首先讓學生認識結構材料的特點,預測結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這是在控制變數的前提下,運用學生對沉浮前概念作出的判斷。為什麼不直接讓學生觀察在水中的沉浮?科學的預測是聯系學生原有的知識認識新知的橋梁,是引起學生思維沖突的過程。預測准確,在舊知與新知建立起溝通的橋梁。預測錯誤,學生在反思中前進。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預測比實驗更重要。在探究過程中,強調預測,重視對預測結果的交流,然後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在檢驗中反思。
第三次材料呈現:小瓶子和圓柱體。這是一組驗證性的材料,讓學生通過已經得出的結論,進一步驗證結論,同時,關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鑒於五年級學生的認識,並不出現「量變」、「質變」的概念,而是通過讓學生測量「幾粒綠豆使小瓶子沉下去」和「圓柱體浮上來時的高度」去體會改變輕重和改變體積控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第四次材料呈現:橡皮、蘿卜、石塊、蠟燭。運用結論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因為是在控制一個變數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但學生仍然會把它當作一個普遍的結論。因此,必須讓學生認識到當兩個變數都在變的情況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就不能單從輕重和體積上去考慮了。這組材料的呈現,不是為了把學生搞搞糊塗,而是讓學生更清醒地認識到,在特定的情況下(變數控制),我們可以通過輕重和體積去判斷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還有更多的知識和內容需要去探究和學習,把學生的探究活動進一步引向深入。
Ⅶ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案設計意圖
成功之處:本節課在老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下順利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理解了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學反思。也了解了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知道現實生活中魚也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教學反思《《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學反思》 教學重難點就是用控制變數法去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讓學生了解了控制變數在生活中的重大意義。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教學准備方面:本節課所需的所有材料都由老師准備。學生方面:該班學生對科學學科的興趣較濃,上課積極發言,認真做實驗,使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得心應手,過程流暢。
不足之處:老師由於是初次上公開課,在教學中還欠缺許多的經驗,不能靈活處理教材,對於課堂中把握不夠。比如:在觀賞潛水艇課件時,老師說:「現在讓老師來操作一下,同學們下課以後也來試試:」老師可以這樣處理:老師先來當駕駛員操作一下,同學們認真學,待會請大家也來當一次駕駛員。然後真的請學生去操作,這樣課以活躍課堂氣氛。關於「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那些現象運用了沉浮原理?」這個問題的提出,學生不能立刻聯系想到魚,因而問題的設計是有一定的小麻煩。這個問題可以設計為:生活中那種動物和潛水艇一樣用了上浮下潛的原理?
Ⅷ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反思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是整個單元教學的一個基礎。本課在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探究,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學生理解對比實驗的意義上,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對於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除了特殊的懸浮狀態),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大致能夠清楚判斷。但是,根據生活經驗所得,他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重的物體下沉而輕的物體上浮。而這一表述過於簡單化,生活中不難找出與這類說法相悖的例子。
如何從這一矛盾點出發,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這是本單元面臨的問題,也是本節課開始探索的任務。從糾正學生的錯誤概念開始,一步一步地探索,讓學生逐步明白現象背後的原因,認識到事物的規律。
於是,活動一開始,我從簡單的物品入手,出示一塊小石塊與一片樹葉,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沉浮現象。隨後,出示教科書中所舉例的七件物品,讓學生紛紛預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對於個別物品,如蘿卜、回形針、蠟燭,學生之間已經產生了不小的分歧,大家的探究慾望升級。接下來,各小組就可以利用手頭准備的材料,大家分工協作,一一將七種物品放入水中,判斷其真實的沉浮狀態。真對這個活動,探究同學們都會產生一個疑問,這些物體的沉浮狀態不同,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大小、輕重、是否空心、材料……一系列的猜測一一從學生的頭腦冒出。為了順利進入今天探究的主題,我簡單引導主要研究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它的沉浮狀態真的和體積、質量有關嗎?很多同學都脫口而出告訴我是的。接著,按照教科書中提供的切割以及連接的方式,用實驗去檢驗真理,沖擊學生頭腦里原有的錯誤認識。得出由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體積(質量),它的沉浮狀態不發生改變的結論。
在課堂教學時,由於實驗材料選擇的不同及考慮的欠缺,導致產生了一些小的分歧。例如,在探究回形針的沉浮時,有一個小組產生了回形針浮著的現象。這是由於回形針很小,而由水的表面張力將之託起。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產生,讓學生觀察它們在水中沉浮的目的除了讓學生明確判斷物體沉浮的標准,同時也規定了操作的方法應該是:把物體輕輕從水面放人水裡,而不是把物體扔進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另外一個較大的分歧,則是胡蘿卜沉浮的判斷。由於事先,我是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准備實驗素材。因此,學生帶來了白蘿卜還有胡蘿卜,且每個蘿卜的新鮮程度也是不一的。因此,學生在實驗的時候出現了浮、沉,甚至懸浮的現象。學生們都很困惑,為什麼同樣是蘿卜在水中會有這么多不同的狀態形式存在。這時,教師就要隨機簡單提及一下懸浮這個狀態,並告訴學生這與我們所准備蘿卜的新鮮度,內含水分的多少存在很大的關系。從而解除學生頭腦中的困惑。
總之,課堂是一個充滿變數的地方,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不同的班級,會有各種不同的情況,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處理形式。但是,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Ⅸ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學生通過觀察同體積的幾種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
2、過程與方法:知道科學觀察要確定統一的標准;親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經歷一個對原有認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維活動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研究觀察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的興趣;意識到科學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
二、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
三、課前准備
教師: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塊各一個、大中小鐵螺母各一個、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塊,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母料、沙子各一個,天平,課件。
學生:大中小木塊各一個、大中小鐵螺母各一個、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塊,塑料紅桶(最好是透明塑料水槽),相同的帶蓋的透明塑料管(每組四個),四個管內分別裝滿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母料(一種塑料顆粒)。 (每兩人一組)
四、教學過程
(一) 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1、引入:同學們都有這樣一個生活經驗:將一個石頭放入水中,石頭會怎樣?將一個木塊放入水中,木塊會怎樣?為什麼石頭在水中下沉而木塊在水中上浮呢?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
(板書: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為了探究這個問題,老師為你們准備了大小不同的木塊、鐵螺母和橡皮泥,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呢?同學們先別動手聽老師說。先把一組大小不同的鐵螺母輕輕地放入水中,再把一組大小不同的木塊放入水底,最後把一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仔細觀察,各有什麼現象?同時思考: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
3、學生實驗後匯報結果。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沒有關系。
4、追問: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大小沒有關系,那與物體的輕重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大小沒有關系,那與物體的輕重有關嗎?既然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輕重都沒有關系,那到底和什麼有關呢?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起點,選擇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從實驗現象引發問題入手,初步得出結論: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輕重都沒有關系,而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二) 推測、驗證、比較同體積物體的輕、重,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
1、請同學們大膽猜想:鐵在水中下沉而木塊在水中上浮,可能是什麼原因?在什麼條件下說鐵比木塊重或者鐵比水重呢?
2、為了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老師為你們准備了同體積的四種不同物質的水、鋸末、鐵粉、母料來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和母料的輕重一樣嗎?我們探究的是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是一個對比實驗,應該選哪種物體做一個比較的標准?
3、邊演示邊說:天平可以准確測量這四種物體的輕重。老師把天平調得兩邊剛好平衡,正中的指針停在刻度的中央。比較結果:鋸末比水輕,母料等於水的重量,鐵粉比水重。猜猜把水放入水中會怎樣?演示後說:懸浮就是靜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另外三種物質的實驗交給你們來完成。思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呢?
4、實驗後匯報結果,老師隨機板書。
講解:要知道一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就比較同體積的物體和水的重量,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水重,下沉;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水輕,上浮;當物體等於同體積水的重量,物體就懸浮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5、猜猜同體積的沙子和水誰重,放入水中會怎樣呢?老師請學生上來驗證:同體積的沙子比水重,下沉。
6、請一個同學說說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學生頭腦中有許多零碎的知識經驗,可以根據這些積累來嘗試解釋一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理有據、合乎邏輯的猜測,有利於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富有創意的一組結構材料,更激起了學生揭開答案的熱情,促進了學生由前概念水平向科學概念水平的發展。三年級學生對於對比實驗還很陌生,需要思維和方法上的點撥、指導,「多扶少放」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明確對比實驗的要求,增強實驗的科學性。只有讓學生親歷動手的過程,才會有如此真切的發現。這就是「淡化知識灌輸、注重教學過程」,通過過程來獲得知識的收獲。另外,及時對學生的語言進行歸納、提煉並板書,使本節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了。 「科學概念」是小學科學課的目標之一,是發展學生能力的基礎和憑借,在課的結尾處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梳理科學知識,為日後更好地開展科學探究提供了「儲備」。)
(三) 拓展應用
1、同學們在電視里見過潛水艇嗎?潛水艇是怎樣實現沉、浮的呢?播放潛水艇沉、浮的錄像。
2、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利用物體沉、浮的例子呢?今後學到一些知識後就想想有什麼用處,這樣才能使我們變得更聰明。
3、不能利用其它物體怎樣讓這塊橡皮泥浮起來?
(設計意圖:在適當的時候拓展知識,開闊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分析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地引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有意識地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
五 板書設計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六 教學反思
科學的價值在於服務社會,而教師的價值在於服務學生。我執教本節課時,在深入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了改變和創新,為學生提供了精心選擇典型的、有結構的觀察研究材料,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三年級的學生在科學領域中才剛剛起步,必須在教師的點撥、引領下進行有序的科學探究活動,教學時力求在每一個環節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使教學效益最大化。
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個教學的開始,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一半。用一個學生司空見慣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問題引入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細胞,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接著展示三組大小不同的鐵螺母、木塊和橡皮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認知的主體作用。實驗前做一下簡單的演示,提供一點幫助,對老師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對學生的認知、操作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提出實驗中的思考: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使學生的探究目的明確。在充分動手活動後,讓學生交流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問題,發現了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輕重沒有關系,而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為什麼鐵在水中下沉而木塊在水中上浮呢?從而引出比較物體的輕、重要取「相同體積」,接著又展示一組同體積的四種不同物質的水、鋸末、鐵粉、母料,使「相同體積」概念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師精當的「講」和有效的「導」能為學生清除理解上的難點,掃除掌握中的盲點,最後創造出經典。明確對比實驗的要求後,才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相當於讓學生有了一個「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他終身受用並可持續發展的本錢。在探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的實驗中,學生的探究熱情高漲,探究的效率事半功倍,相信學生會牢牢記住這個結論。用教材進行創造,精心准備富有創意的一組結構性的材料,使教材錦上添花,這樣我們的科學課才會精彩紛呈。
在拓展應用環節,播放潛水艇沉、浮的錄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欣賞中增長了見識,有效調動了學生匯報交流的慾望。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習成果擴大和升華,加深了學生對沉、浮條件的理解,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本節課較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學生的表現令人滿意。當然課堂中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教師提問不當,會使學生思維受阻,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科學課中尤為重要。如何高效、扎實地上好每節課還需要自己不斷地去研討、思索。只要我們潛心地去鑽研教材,有創意地進行教學,用心地去關注學生,我想學生就會在這一個又一個研究活動中,循序漸進地不斷發展下去,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定會越來越濃。
Ⅹ 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教學反思
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教案教學設計
第七單元 分數的初步認識(二)
課題: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 第 2 課時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藉助對圖形的觀察或事物操作,初步學會解決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感受解決問
題方法的合理性。
2.在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實際含義,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解決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解決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教學准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課件出示題目:
(1)8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
(2)12朵花,每3朵一束,可以分成幾束?
(3)10個蘑菇,平均分給5隻小兔,每隻小兔分幾個?
讓學生口答,說說計算列式的理由。
師: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本節課我們將學慣用另一種方法來解決這類問題。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3。
(1)談話:今天天氣真好,小兔一家去山上采蘑菇,一共采了36個蘑菇。(出示教材第78頁例3情境圖)
提出問題:這籃蘑菇的 是白蘑菇,白蘑菇有幾個?
(2)合作探究。
談話:你們能幫助小兔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大家先思考一下,這籃蘑菇的 是什麼意思?再想想怎樣解決問題,可以借
助圓片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然後在小組交流討論,看哪個小組討論得更好。
(3)學生匯報。
方法一:可以用圓片分一分,把6個 ,平均分成3份, 是2個 。
方法二:聯系分數的含義:把6個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
方法三:把這籃蘑菇平均分成3份,白蘑菇是其中的1份,是2個。
提問:把6個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除法)
得出:6÷3=2(個)
(4)比較方法。
提問:比較這幾種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最簡便?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表看法。
2.試一試。
出示問題:這籃蘑菇的 是多少個?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解答,教師適時表揚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生。
學生交流匯報。教師重點讓學生說說「6÷2=3(個)」表示的意思。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頁「想想做做」第1、2題。
(1)擺一擺,說一說,完成第1題。
讓學生根據題目要求,同桌合作擺一擺。先擺8個 ,拿出它的 ;再擺12個 ,拿出它的 。
提問:都是拿出 的 ,為什麼個數不一樣?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不同整體的 所表示的物體個數不同。
(2)分一分,完成第2題。
讀題後,要求學生先畫豎線分一分,再獨立填寫算式。
提問:12個草莓的 和12個草莓的 哪個多?
師小結:同一個整體的 和 的個數也不同。
2.完成教材第79頁「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讀題,說說知道了什麼,要求什麼。
學生直接列式解答,在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全班訂正。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