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選擇恰當內容,設計一個體現數學思想滲透的教學片段,並對教學片段的設計進行說明。
教學片段設計 (一)
片段一:數學四上 P48 例題的教學(主要體現了「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
一、創設情境,感知規律
1.出示情境圖,把你看到的告訴大家。
小結:手帕和夾子間隔排列,兔子和蘑菇間隔排列,籬笆和木樁間隔排列。
2.仔細看一看、數一數,再回答。
(1)兔子曬了多少塊手帕?用了多少個夾子?
(2)有幾個蘑菇?有幾只兔子?
(3)有多少塊籬笆?有多少根木樁?
根據回答,整理成表
手帕 9塊 夾子 10個
蘑菇 7個 兔子 8隻
籬笆 12片 木樁 13根
3.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在小組里說一說。
二、同桌操作,體驗規律
1.任意拿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兩根小棒中間擺1個圓。數數小棒的根數與圓的個數,看看有什麼關系。
2.任意拿幾個圓,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兩個圓中間擺1根小棒。數數圓的個數與小棒的根數,看看有什麼關系。
3.與前面發現的規律一致嗎?
三、深化認知,歸納規律
我們把夾子、兔子、木樁等叫兩端物體,手帕、蘑菇、籬笆等叫中間物體。
小結:兩種物體間隔排列,兩端物體相同時,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多1個,中間物體比兩端物體少1個。
四、拓展應用,印證規律
你還能找到有這樣規律的事情嗎?說給大家聽。
教學片段設計(二)
片段二:數學四上 P4 第4題的學習(主要體現了「函數」的數學思想方法)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
1. 王大伯准備圍一塊360平方米的長方形地種植樹苗。請你幫他想一想,該怎麼圍?
小結:只知道面積不能操作,必須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
2. 怎樣確定長方形的長和寬呢?
長方形的面積 = 長×寬, 長×寬 = 360
二、分組探究,策略多樣
1. 根據學生回答,整理成表
長(米) 360 180 120 90 72 60 45 40 36 30 24 20
寬(米) 1 2 3 4 5 6 8 9 10 12 15 18
2. 觀察上表,你有什麼發現?
預設:
長×寬 = 360
從左往右看,長越來越小,寬越來越大。
從右往左看,長越來越大,寬越來越小。
三、引領提升,深化認知
1. 長方形的面積一定,也就是長和寬的乘積一定。
長越大,寬越小;長越小,寬越大。
2. 你還能想到什麼?
積一定時,一個因數越大,另一個因數越小。
Ⅱ 數學片段教學如何准備
數學片段教學如何准備
片段教學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虛擬性,所謂的虛擬性是指片段教學中沒有學生、沒有互動,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何才能講解出更加生動的知識呢?
1.在內容選擇上一定要適中
一般情況下,片段教學的時間大概是在12~15分鍾之間,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一定要合理把握教學內容,不能太多也不能過少,不然就不能精確地表達出教學內容,這對片段教學內容的選擇有非常高的要求。在進行「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環節的片段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設計三個不同的活動內容:(1)讓學生自己主動操作,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確定已知數能分成幾組,剩下幾個,使學生認識到分不完仍有剩餘;(2)引導學生用豎式計算,豎式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關鍵,引導學生進行嘗試,並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余數在算式中表達的含義;(3)引導學生觀察余數出現的規律,並總結出余數小於除數的真理,這樣的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並重點提高教學效率,改善課堂質量。
2.制訂科學合理又明確的教學目標
對於課時教學來說,片段教學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處理好課時教學目標與片段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片段教學目標與課時教學目標有很大不同之處,片段教學目標是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定下的,它要求更加的細致、更加的具有針對性,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在一個片段中體現出三維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全面把握課時目標,理清課時目標與片段目標的關系,要側重於片段知識點所對應的目標,並將片段目標科學合理地定位。例如,在學習「有餘數的除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指定為了解余數的概念,理解余數的含義,並充分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式。
3.分清教學主次,把握要點
個別情況下,課堂重點教學就是片段教學的整個過程,所以說,片段教學一定要將教師的精力和實踐集中到一起,著重解決片段教學中的難題,如,教學「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時,設置一共有32盆花,如果將每5盆分為一組,那麼可以分成幾個組?還剩下的兩盆是否還能構成一組?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體會到余數2帶來的重點體驗。一般來說,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能夠較快地掌握除法教學中關於余數的問題,在新舊知識的交融下,學生可以更加透徹地認識到教學關鍵。
2數學課堂創新教學
(一)轉換教師角色,嘗試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在傳統教育環境下,教師責任在於傳授給學生知識,從而保證學生考出好成績;這種教育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多為「滿堂灌」,學生只需要聽、記、背,該類型教學環境牢牢樹立了教師的主體中心地位,非常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形成。而創新教育觀念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體地位發生了變化,教師從課堂教學的主體變為引導者、指導者或者說是學習輔助者,變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旨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亦需要如此,即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建立師生共同創造、符合創新教育精神的師生關系;教學活動切實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走下講台更多地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持和服務,更多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和問題,針對存在的疑惑和問題適時給予學生指導和引導,讓學生在新型師生關系下主動探索成長。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樹立學習自信心。創新精神的實質在於主動關注、探索;創新教育就是培養與提高學生的這種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其實就是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慾望,以及自己能夠成功探索、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學生在好奇心、探索慾望和自信心的影響下,主動關注、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探索、創新能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其實就是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讓學生在主動探索過程中體會成功的樂趣,從而樹立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自信心,進而再次主動探索其他數學問題。在對一系列數學問題進行探索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對問題的關注、思索和探究習慣及具備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即我們所學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給予數學思維方法指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有方法可循的,特別是與數學學科教學的結合,更能發揮方法的優勢,或者說數學學科本身的思維方法,就有助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可用的數學方法,如:第一,分類思維方法,分類思維方法雖然不是數學學科內容及其教學獨有的方法,但在數學教學中卻廣泛應用,掌握分類思維方法,有助於學生數學知識結構、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第二,集合思維方法,集合思維方法是重要的數學思維方法,有助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可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採用比較直觀的手段、方法,藉助圖形、實物等向學生滲透集合思想;第三,統計思維方法,是典型的數據處理方法,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簡單圖表等向學生展示,讓學生認識到「數的統計」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數學思維方法與學生的創新能力之間有天然的內在聯系,結合小學數學學科教學實際給予學生數學思維方法的指導,無疑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3打造數學魅力課堂
提高練習質量,減輕學生負擔
在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嘗試體驗這一環節,我通常會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即通過「圍繞重點集中練、變換形式靈活練、新舊結合綜合練」,將練習帶進課堂.通常情況下,一節課的題目要分成適當的幾個組,學一組練一組.練習的形式多樣,自學、觀察、實驗、猜想、朗讀、討論、製作等都是必要的練習.通過練習,一方面讓學生現場暴露知識和能力的缺陷;另一方面讓學生在練習中產生困惑,學生練過之後就迫切希望老師講解,他們希望知道正確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思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成就感」和解決自己的困惑。此時,教師的講解不宜面面俱到,只需有的放矢,重在點撥。「詳講」「略講」或「不講」要合理分配,突出重點。
打造數學魅力課堂
運用語言、態勢、板書等吸引學生注意力,掌握講課節奏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語速的快慢、語音的抑揚頓挫、講課節奏的張弛和語言的幽默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其學習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恰當地運用態勢、表情、手勢、動作等把學生的視線吸引過來,給學生以動感,避免長時間不停歇地盯住黑板,也是消除學生疲勞、厭倦的一個有效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努力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還要注意維持課堂紀律,避免因個別學生違紀而影響了教學效果。而且,教師在上課前應有良好穩定的情緒,盡快進入講課的角色,才能形成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
開展評比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在平時自己的課堂上,我還沒有意識到開展小組與小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比活動,對活躍課堂有多麼重要。,通過多次聽課交流,我知道了:開展評比,可使學生不僅學會合作學習,還會活躍課堂氣氛。人人都渴望被表揚。初中學生好勝心強,樂於表現自己,應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競爭,在競爭中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
課堂是求知的殿堂
傳統課堂的「教」,多是照本宣讀,教師只是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由於受教學活動計劃性、預設性的影響,學生和教師的活動總是受教案束縛,教師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而不願節外生枝。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學生的自主性受到了嚴重的迫害。而要想使學生有獨立思維的能力,就必須解開學生的束縛,就必須建立一種平等、友愛、互助、和諧的師生關系,變更教師主講的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作用,讓學生形成獨立探索、質疑問難、研討交流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不再滔滔不絕地講解,更過的時間是在傾聽,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課堂的主宰者。如在教學《10的分與合》這一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根據預習大綱進行自學,在學生完成自學後,讓學生動手操作並指名學生到展台前演示,邊演示邊講解,台下的學生在看和聽的過程中,對他表述中不正確的地方及時指出和糾正。此外,在該名學生演示完成後,另請幾名學生點評,對他在操作中做的好的地方加以表揚,對他做的不完善的地方加以補充和啟發,或在學生講完後對知識點檢測。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充當配角,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讓各抒己見,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長期堅持下來,學生的思維解放了、視野開闊了,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問題教學,激發學習慾望
所謂問題教學,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慾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並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美國人教育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認為,若要使人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活動必須讓學生面臨對他們個人有意義的有關問題。對教師而言,就是要發現那些對學生來說是關鍵性的、共性的問題,以問導學,以問促學,多方位、多層次設問,使學生學得全而深,而不是將課本的知識再從頭至尾認真講解一遍。
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這一點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得到教好的體現,所以我們數學教學中,要從我們身邊的生活數學現象不斷的設問,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慾望,讓他們通過學習來滿足這種慾望。同時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加強非智力因素的教學。「課內情緒化」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師調節。
Ⅲ 小學數學教師招考,片段教學設計範文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2014年安徽教師招聘小學數學說課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第三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
(二)教材分析與目標確定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和性質,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認識體積公式的來源,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後繼續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去實驗推導出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激發他們樂於探索的熱情, 培養學生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同時滲透理論來源於實踐的思想。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重、難點應定位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理解公式的意義。
二、說學情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課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對物體的體積有一個比較模糊的認知。在教學中,教師要著眼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利用互動多媒體課程,引導學生通過對物體、模型等的觀察、測量、拼擺、畫圖、製作等活動,豐富學生對形體的感知,以培養學生的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法
第多斯惠說過:一個不好的教師是奉送真理,而一個好的教師則是教人發現真理。按照新課程標准要求,我想我要轉變觀念,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要成為兒童生活的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為他們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學習條件,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去探究、發現問題,並自己總結出規律。本課的教學從兒童的認知特點出發,強調寓教於樂,形象直觀,採取啟發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學,讓學生自己參與,自己動手,自己得出結論。
四、說學法
(詳情歡迎訪問中公安徽教師網,希望能夠幫到您~)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Ⅳ 設計教學片段
看你選哪一個環節寫,如果是寫創設情境,就要先謝出你的情境內容,再寫你為什麼使用這個情境,即情境的作用,如果你寫的是新授,就先寫具體的過程,然後再寫你是怎樣突破教學重難點的。
Ⅳ 怎樣撰寫小學數學片段教學設計
一、模擬片段教學與說課的區別
1.說課: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 說教學程序。案例:《分數的初步認識》、 《用字母表示數》模擬片段教學:說教學程序。
2.說課的「說教學程序」:復習鋪墊、新授、 鞏固、綜合運用、拓展延伸、小結等; 模擬片段教學的「說教學程序」:一般說「新授」部分。
3.說課主要說「為什麼這樣教」,模擬片段教 學重在「怎樣教」。
二、模擬課堂片段教學應注意的幾方面
1.要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情境;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注意教學語言的轉 化; 教師的教學語言;學生的匯報交流:直敘、轉述
2.要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動手操作、小組合作、 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學課本等。
3.要體現課堂評價的多元;教師評價、學生評價 適時、恰當。
4.要展示板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與課堂教學同步(及時); 有所選擇; 字體規范; 布局合理。
5.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如:《平行與垂直》 《認識幾分之一》 《連續退位減 法》。
6.要注意培養學生數學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體現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8.要關注學生方法多樣化,體現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學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 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時板書。
三、不同領域的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1.計算 具體情境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注重算理的引導與表述(如:9加幾,湊 十法); 板書的巧妙設計:色筆、橫線、位置
2.空間與圖形 教師的演示; 學生的動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統計與概率 學生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板書不可少;案 例:《復式條形統計圖》
4.解決問題 學生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學生解題方法的多樣化。
四、其它一些問題
1.如何開頭?
2.教學目標要說嗎?
3.復習多長時間比較合適? 《商的變化規律》
4.如何小結?
5.要充分利用資源-----沒有三角板
Ⅵ 請大家幫忙設計一個小學數學的教學片段,很急啊。 要求如下:
如何對待課堂上的「未教先知」
——讀《分桃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有感
執教: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 侯新慧
評析:山東省棗庄市市中區鑫昌路小學 王培培
【背景】
成功的課堂,離不開研究學生。不同的學習個體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由於這些客觀存在的差異,課堂上往往會出現一些「干擾」教師正常教學設計的突發事件,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學生的「未教先知」現象。在教師發問伊始,學生卻將文本結論一語道破,使課堂陷入一種「尷尬」的局面,出現這種情景,教師該如何處理,在整理新世紀小學數學09說課與課堂展示大賽中「《分桃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課時,學生的「未教先知」引起了網友和我的思考。
【案例判斷一】
教學內容:新世紀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4---55頁《分桃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片段:新課伊始,教師出示果園圖以及4籃桃子,每籃10個以及8個桃子和2隻猴子,師: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有48個桃子,平均分給2隻猴子,每隻猴子分多少個?
師:怎樣列式?
學生:48÷2
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研究
生1:老師,我會計算,不用研究,48除以2等於24。
生2:我還會用豎式進行計算呢!說著,在自己練習本上寫出了正確的豎式計算。
點評:「未教先知」現象是我們在課堂上經常遇到的問題,也值得大家一起來研究。個人感覺,學生通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生知道什麼?到什麼程度?也就說,學生知道會用豎式計算48除以2,那麼用豎式記錄48除以2的每一步計算過程所表示的意義,學生明白嗎?這是我們作為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讀懂學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吧!我們可以繼續追問一句:你能講解48除以2豎式計算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嗎?這時,我們會發現「會豎式計算」的孩子僅僅停留在會算的程度,給學生提出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他們繼續思考,也牽引其他孩子去思考,這樣一追問,又把學生引導到探索48除以2的算理上來了。
思維火花:課堂中遇到學生未教先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繼續追問,合理利用生成。
這里出現的情況實際就是課堂中的「生成」的問題,怎樣應對這樣的生成呢?這樣的生成是我們課前可以預測到的,這也說明了課前「反思」的重要性。每節課前,我們都想幾個「課堂上學生可能會出現什麼?我應該怎麼辦?」的問題,那麼這樣的課堂是充滿智慧的課堂。
網友支招:
一:進行前測,做到知己知彼,合理進行預設。
網友: 在預設本節課時,我曾經用一個班的學生做過前測。我的前測內容是這樣的: 1、小朋友,你知道69除以3的結果嗎? 2、你是怎樣解決的?(口算、畫圖或者其他) 3、你會用豎式計算嗎?如果會,請寫出你的豎式計算過程。 因為第一個單元植樹這節課剛剛學完,所有的孩子都會計算69除以3,對於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所有的孩子都說用口算解決的。口算方法是:60除以3等於20,9除以3等於3,20+3=23.對於第三個問題, 93%的孩子寫了會。48%的孩子寫出了方法。方法是我教學設計中出現的兩種,也有殘缺不全的。有2個孩子正確地把豎式的書寫過程寫清楚了。我詢問了這兩個孩子,是家長教的,在用豎式計算時,要從十位算起(植樹這節課重點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商寫在十位上,再用十位上的商乘除數,得數寫在十位的下面。孩子的每一步說的都很清楚。我明白,這兩個孩子已經會「算」了。
二:在課堂中遇到這樣的「生成」,要合理運用它,讓「會」的學生把自己的計算過程說出來,教師根據「會」的學生的講解,隨時調整教學思路。
課堂中,出現幾個會用豎式計算48除以2 的學生,這不能代表整體,而且現在家長所教的都是一個「結果」,就是計算的方法。孩子對於算理的理解以及豎式每一步所代表的意義並不清楚,處於模仿形成技能的階段。如果這節課上,在我剛出示情境圖就出現了學生能夠熟練應用豎式來解決,我會說:孩子,你真了不起,已經能用豎式解決了。能用你的豎式給同學們說說它的每一步所代表的分桃子的過程嗎?
【案例判斷二】
接上一片段:
師:怎樣計算呢?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研究。可以用小棒擺一擺,用你喜歡的圖形代替桃子畫一畫,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師: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給大家說一說嗎?
學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方法1:用圓代替桃子畫一畫,先分整籃的,每隻猴子分到兩籃,再分外面的8個,每隻猴子又分到4個。
方法2:用小棒代替桃子擺一擺,每捆十根,先分整捆的,每隻猴子分到2捆,再分外面的8個,每隻猴子又分到4個。合起來每隻猴子分到24個。
方法3:用口算的方法,40÷2=20,8÷2=4,20+4=24
方法4:用豎式來算……
點評: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演示分「實物圖」的過程與豎式計算的過程結合起來進行了講解。學生能夠更形象的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而這個過程也正是「數形結合」的過程,是數學思想在本節課中的重要體現,這樣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的算理和演算法。如果加入「分小棒」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操作體驗這一過程效果就更好了。在這里環節中教師的任務就是把形象直觀的操作與抽象的豎式計算建立聯系,使豎式計算形象直觀化。
思維火花:學生「未教先知」會計算了,我們還是有必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理解算理的。
學生列出了48÷2這個算式之後,就一口說出了得數,這時,作為教師,進行了靈活的引導後,還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實物操作呢?回答是肯定的,教師義務、有責任引導學生進行實物操作理解算理。因為「未教先知」學生能用除法豎式計算結果,那也只是一種「照葫蘆畫瓢」的效果,只是一種模仿性的計算,對於豎式計算的算理,學生根本就不明白。理解算理,最好的方法就是數形結合,把實物操作與算理結合起來。所以,對於「未教先知」的學生,智慧性的引導操作理解算理,是必要的。
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面對種種未教先知現象,這就需要發揮我們的智慧,去了解未教之前有多少學生知道?要要了解一下是真會了還是假會了?有多少人會?知道了些什麼?知道的程度有多深?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前預設,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方式,以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所以,讀懂課堂,首先從讀懂學生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