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 進行教學設計注意考慮哪些因素
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渠道,它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學設計是在分析學生的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條件的基礎上,選擇具體教學方案的過程。課堂教學是一個多元復合的整體,教師要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評價與反饋等系統要素進行精心設計與組合,才有可能整體優化,收到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的效果。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互動、合作為導向,以能力、方法為主線的新課程教學設計觀。
一、教學設計要立足學情,找到教學的原起點
新課程要求我們每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教材或從老師假想的問題出發,這是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的關鍵性問題。教師要學會關注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找到教學的原起點。許多教師往往把自己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了課堂活動形式多樣化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上,卻恰恰忽略了學生學習主體性和實際接受能力這兩個關鍵問題,其結果是課堂教學變成學生在教師事先導演下的課本活動劇,或變成教師滑鼠操控下的影音觀摩課。這種形式上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設計,往往脫離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缺乏真實的情感體驗,缺乏真正的思考空間,也缺乏真正的心靈感動,他們只是被動地、被迫地在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做到:
1、從學生的體驗出發。認真分析目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思想狀況,通過教學設計把學生的熱情調動起來,把他們的好奇心激發出來,把他們雖然積累不多但很寶貴的人生經驗和生活體驗這些處於兒童本性的東西挖掘出來,然後在這個「已知」的基礎上發現「未知」,學會解決「未知」,能夠解決「未知」。
2、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取現實生活中能夠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意義的事物或人物與學生探究討論。要以學生的視角來關注社會生活,觀察社會現象,對於選取的事件或話題,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發展。
3、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積極促進學生的個性完善與發展。教學設計不能統一規格、統一要求,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的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不要提出太多齊聲回答「對不對」或「是不是」的問題,問題的提出要有思考和討論的餘地,要有一定深處和廣度,有些問題的答案可以不唯一,多讓學生發表個人的看法,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二、教學設計要巧妙布白,尋找知識的生成點
一幅畫要留白,看上去更美,畫得滿滿的反而失去了藝術性。一堂課也要留白,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否則學生的頭腦就像裝知識的容器,不僅沒有了能動性,而且也沒有了創造的樂趣和動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適當「留白」,隨時調整,隨時補充。要在教學設計的實施過程中注重關注學生的情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預設「留白」。以往的課堂教學設計,過於關注預設性,而忽視了真實課堂的動態生成性。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預設的過度定量化、精確化,甚至條分縷析,精確到教師講的每句話,反而會產生不少負面影響,不僅會束縛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更會抑制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思維的開闊性,因此,預設應該是有彈性、有留白的。在教學設計中,要有意識地安排好師生、生生交流信息、合作與探討的時間和空間,使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互相啟發,實現互補。預設留白、適度模糊,有助於學生展示豐富、獨特的內心世界,有助於教師重新組合和建構文本,有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
2、活動 「留白」。有時半節課的「靜」,正醞釀著教學高潮的「動」,教師要讓所設計的每一個活動都能保證時間和空間,活動易簡勿繁,易精勿多。活動時既要使學生靜:活動前的想像、猜測、思考,活動中的感受體會,活動後的反思概括;又要讓學生動:全身心參與,觀察發言、討論爭辯。動時,體驗與情感提升;靜時,思維與思想發展。如果教材活動很多,設計時可以進行取捨,或通過一條主線把各個活動串聯起來,這條主線是隱藏於活動之中的知識鏈或問題鏈,使學生參與這些有結構的活動後學有所思,能夠推進思維的發展。
3、思維「留白」。課堂彷彿春天的花園,萬紫千紅,千姿百態,沒有統一的規格。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是開放的,沒有統一的答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用所謂正確的標准答案來取代學生的感受,統一學生的理解,束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以致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教師應留出思維的空白,對有些問題不必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發表不同意見,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間。學生的思維一旦受到激發,教師就應及時轉變教學策略,放手讓學生各執己見,亮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課上完成不了,可以轉移到課後解決,決不能課上熱火朝天,課後冷冷清清。
4、評價留白。這個留白不是不講,而是不講結論性的語言,不讓學生感覺被定位的絕望。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即時性評價是普遍運用的評價手段,這種評價固然必須,但其對學生學習過程、知識和能力的生成過程缺乏應有的關照。實行延遲性評價,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知識與技能的積累後,逐步達到學習目標是有積極意義的。在延遲性評價中,教師的等待就是一種期待,在這期待之中,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讓學生覺得教師對自己是充滿希望的。所以,學生此時在得到教師外在肯定的同時,也學會了內在的自我的肯定,培養了自信心。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採用疑問式、商量式、建議式、比較式評價,保護學生的自信心,保護他們的個性和表達特色,讓學生盡量淡化答案是正確還是錯誤的注意,強化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和信心。
B. 等待 吳冠中 教案 ppt
1、 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主旨。 2、 從把握重點語句入手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 培養學生積極的等待觀,抵制消極的等待觀。 教學重點: 品析文章中的重點語句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等待」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 生活總在讓人等待,等待著上學,等待著放學,等待著長大,等待著成熟,同時也等待著老 去,等待著化為一縷青煙,從此成為永恆。等待究竟是什麼?在站台上,在等待著載著久別 好友的列車緩緩進站,即焦急又興奮。產房外即將為人父的男人在來回踱步,等待著即將出 世的孩子。年年歲歲,歲歲年年,農民經過辛勤的耕耘佇立田間,等待著豐收。傍晚,母親 站在小巷口,翹首以盼,等待著兒女的歸來。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對漂 泊異鄉丈夫的思念。。有千百種等待,等待有千百種滋味,等待的滋味,最一言難盡。今天 。 我們就來共同體會吳冠中筆下的「等待」是什麼樣的。 (板書「等待 吳冠中」 ) 二、整體感知,把握課文內容 1、 作者介紹 大家對吳冠中可能都很陌生,那麼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吳冠中 吳冠中:1919年出生,筆名「荼」 ,中國當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散文家。他的著名畫作 有: 《長江三峽》《魯迅的故鄉》《春雪》《獅子林》和《長城》等。吳冠中的文章既有畫的 、 、 、 意境,又有詩的韻律。 2、 在對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我們共同走進這篇散文中,體會這種如詩如畫的意境。 下面我把這篇文章范讀一遍,在我讀的過程中大家把生字、生詞注好音,並思考一個問題:
作者描繪的「等待」是怎樣的一種人生境況?(作者筆下的等待是什麼樣的?結合課文談初讀 的感受) 學生:等待是甜蜜的回憶或等待的惆悵, 等待有歡樂,有焦慮,有「無可奈何」與「迫不及待」 等待是各環節鏈子間的紐帶(等待是一種習慣,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等待的美好在於充滿希望 等待的結果未必如意 等待中時光悄然而逝 教師總結:等待中有濃濃的親情,我們讀到了母親的期盼,孩子的依戀;等待中有纏綿的愛 情,我們讀到了愛人的甜蜜,未來的憧憬。等待中有歡樂、有嚮往,也有擔憂和焦慮。 3、 作者在文中用哪一句話加以概括等待的個中滋味呢? 「等待中包含了人間百味」 三、研讀文章,深入理解 1、 再次朗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層內涵。 教師:下面大家再次齊讀(一組讀兩段或全班齊讀)一邊讀課文,進一步體會理解文章的深 層含義。 人生百味,百味人生,人生是復雜的,我們要在不斷的成長中慢慢積累,慢慢體會人 生的個中滋味, 許多大師們用他們的生命和智慧詮釋著人生, 解讀著人生, 今天作者就從 「等 待」二字中解讀到了人生滋味,每一段文字都好似是一種人生況味,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的 生活經驗,說說作者都詮釋了哪些人生況味? 況味:情形和情味。 學生: 「等待」是賊,竊走人們的光陰。 (1) 等待中時光悄然而逝,等待是無奈的。 (2)希冀在等待中獲兔的人豈止守株者。 (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人生應該等待,因為很多事是不能操之過急的。為了實現遠大的目標、為了成就高 遠的理想,我們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但不能以此為借口,成為空
想主義者, 「希冀在等待中獲兔」 ,不要因為自己的懶惰而蹉跎了歲月,不能盲目的等待。等 待會使人產生不勞而獲的想法 (3)人生是條長長的鏈子, 「等待」是每個環節鏈子間的紐帶。 等待已成為一種習慣,雖微不足道,卻必不可少,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可以沒有愛 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憧憬,哪裡還有青春?可以沒有理解,但如果沒有對理解的期待, 哪裡還有創造?可以沒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沒有等,哪裡還有人生?活著總得等待什麼, 哪怕是等待戈多。有人問貝克特,戈多究竟代表什麼,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劇中說 出來了。事實上,我們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麼,生活就在這等待中展開並且獲得 了理由。 (4) 「等待」寄寓於「希望」「希望」依偎著「等待」 , 。 過夢想,有等待才會有希望。等待的美好在於心存希望,生活亦是如此。積極的等待未嘗不 是一種進取。一個又一個的等待串起了我們人生的旅程, (5)等待的未必能獲得,而未曾等待的不速之客卻飛快來到,而且絕對驅不走,避不開; (中 年在必經之途守候青年,老年又悄悄攜走了中年) 等待是一個過程,它的結果有好有壞,有等待,就有期待,只是心情不同,總會看到 結果,為什麼不用淡定的心態面對一切未知的事情,你著急了,時間卻還是老樣子,要一點 一點的過,有人告訴我: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滋味。我不知道, 所以要一顆一顆的嘗,是苦是甜才是自己的經歷的生活。 2、 等待浪費光陰,等待的結果有好有壞,那麼大家覺得作者認為「人生應不應該等待呢」 , 分別在課文中找出「人生應該等待」和「人生應該等待」的依據。 教師:同學們找的非常准確,我們應該放棄無謂的等待: 「等待集合、等待排隊。。 。」必須懂 得積極的等待,不能盲目的等待。要學會享受等待。 四、拓展、體悟 教師:等待是人生的常態,從生活中的小事出發,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小事比喻大的 道理。同學們在生活中也經歷過很多等待,比如:等待上課、等待下課、等待上學、等待放 學、等待假期、等待考試、等待成績的發表、等待長大等等。這其中有焦急、有甜蜜、有憂 愁,五味雜陳。那麼誰能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一次印象深刻的等待的感受同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例如等待生日、等待與久未見面的朋友或親人的到來、等待過年、等待出門遠行、等 待游戲、等待。。 。 五、結束語 等待明天 明天正在向我們走來,等待明天的過程中,應該振作精神過好今天。
等待成長 我們每天都在成長,焦急不得,拒絕不得,需要靜靜地等待自己的成長。 等待,更要爭取 對於機遇,未來……除了等待更要爭取,毛遂自薦的故事就是生動的例 子。 等待愛情 愛情是美好的,但它不屬於我們這個年齡。我們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的漫長 等待,由於焦急,由於渴望,往往顯得非常漫長。但,這過程是人生的必經 的路。。 。 我們要懂得把握積極的等待,放棄消極的、無謂的等待,人生都要在等待中度過,為了不虛 度一生,我們要有選擇的等待,大家都要努力進取,樹立明確、遠大的人生目標,積極向上 的去努力、去奮斗,相信我們都會擁一個美好的未來。 六、作業 回家後大家試著模仿作者的筆觸,在日記里,把自己在學過本文後對「等待」的理解並以 「等待」為話題些一篇短文。
C. 如何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
教學如同三套馬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即備課,是一項復雜的教學技術。成功的教學在於教師出色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優化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是改善教師教學行為的積極策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能力是眾多技能的組合,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首先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從激發認知興趣、提高閱讀分析技能、加強情感互動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與實效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做到教學形式與學習內容的統一。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在設計教案時有個總體的思考方向。
二、整體把握教學框架
由於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出乎意料的情況時有發生,或者每個環節的進度並不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這便對教師提出了要求,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能夠整體把握教學框架,對課堂的教學進程有個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慮所授班級學生基本情況、學習基礎情況,從而為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隨時進行調整。
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
學習情境是否有效,並不是為有情境而創設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學、合理,有其實在的意義。有效的教學情境應當使學生身心愉悅且為之入迷,在課堂中表現得精神煥發,充滿樂趣。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要讓學生與課本人物、課本知識產生共鳴,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因此,構建有現實性、趣味性、科學性、時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學生內在發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學《品德》課程來說,如何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教學實效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教學設計:
一、走近生活,貼近社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小學《品德》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學時,我們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走近生活,貼近社會,從而引導學生去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和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並把道德寓於兒童的實踐生活中,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例如教學《文明從我做起》這一活動時,我課前設計許多紙條,紙條上寫有任務,首先讓學生以抽簽的形式接受任務,然後告知學生怎樣完成任務,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實踐生活中去,觀察生活,親自體驗生活,讓學生了解文明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室、校園,而且體現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上課時把完成任務的經過、感想告訴大家。最後,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尋找、體驗感受到的文明的重要性,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明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文明就是一種美,因此,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我要講文明、文明從我做起的意識。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時,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一定要改變以往「教材為中心」的教材觀,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對教材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計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發展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證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可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兒童在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教育活動中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教師要創造性地開發適宜當地的課程內容(地方課程),本課程的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兒童生活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街道、自然、環境設施、人文景觀、旅遊以及兒童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現等等,各種節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等等均可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也就是說從兒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發掘出課程的寶貴資源。
三、教師在課堂中適當創設情境。
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堂情節,適當創設一定的道德情境,讓學生在想像性的情感體驗中,經歷情感的沖突,情感的激盪,情感的升華。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揮高度有效的功能。比如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一課時,我先設計一些線索:杭州—台灣、杭州醫院—台灣醫院、小錢—台灣青年、小錢在病床上等待—台灣在地震、小錢在病床上等待—台灣青年在( )情況下捐獻骨髓,然後把這些線索交給學生,學生初讀課文時潛伏下海峽兩岸血肉相連的情感。課後,我還送給學生一副對聯:日月潭碧波凝翠台灣骨肉日日思歸盼統一 揚子江熱浪含情大陸同胞天天翹首望團圓,學生情感得到升華。因此,教師要善於挽起和誘發學生對情感的體驗,逐步培養學生善感的心靈,讓學生真正地感動,以自覺的行動去熱愛祖國。
四、讓學生參與實踐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個無止境的認識世界。特別是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個長期反復培養、實踐的過程,是逐步提高的循序過程。它遇到好的環境,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否則會退到原來的狀況,甚至相反。同時,《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新課程,它與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有所不同的是,課程在內容上更接近生活,貼近社會,以學生自身生活為出發點,通過課堂上構建一個活動,來模擬生活真實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使學生的品格得到培養,情操得到陶冶,素養得到提高。因此,我們要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科學地設計教學內容和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教學內容,當然,還需注意的是,實踐活動的安排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無論是搜集材料、製作、還是考察,教師都要有布置、有展覽、有表揚,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要把空間留給學生,要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
D. 托班社會活動教案《不急等一等》
目標:
1、在需要的時候暫時不滿足是能耐心等待。
2、運用觀察、記憶的方法,版嘗試需找權自己的餓玩具
准備:
教學大書、幼兒用書、教學CD、幼兒帶來的各種玩具,用布蓋好
一、猜猜,這個下面藏著什麼?哇是這么多的玩具
二、引導幼兒注意觀察自己的玩具所在位置和玩具大小及玩具的顏色
三、幼兒自由認識玩具
四、玩具想和你們玩捉迷藏的 游戲它們藏在下面,你們找對了,就可以拿出來玩了。
五、引導幼兒找到自己的玩具,使每個幼兒都有玩具。
六、如果幼兒沒有拿到自己的玩具,別急,等一等我們再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