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兩漢經濟的發展教學反思

兩漢經濟的發展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12 10:43:24

A. 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漢朝時期的經濟發展,是由多種因素造成,也就是說與兩漢時期的政治,文化,民族關系都有密專切聯系.
(1)兩漢初期,統治者屬都注意吸收秦朝滅亡的教訓,注意調整政策,減輕剝削,與民休息,所以出現了清明政治局面與經濟恢復的景象.
(2)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興修水利,工具改進,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兩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的發展,使民族聯系加強,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邊疆各地,促進各民族經濟發展.

B. 急!!!!簡述兩漢經濟的發展

兩漢:漢承秦制,略有所改,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東漢時期,作為監察區域的州逐漸成為郡以上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州刺史的權力大大加重。
中國古代人口的遷移,促使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從戰國到兩漢,這里一直比南方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

①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古代對南方的開發比較早,但直到三國時期,都處於初步開發階段,從魏晉開始,北方處於戰亂狀態,南方相對安定,北方移民的湧入,統治者的重視,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大大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南北經濟趨向平衡。隋朝統一後,隨著北方經濟的恢復,北方仍是全國經濟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賴於南方的補充,大運河的開鑿就是這一形勢的體現。唐中期安史之亂後,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北宋滅亡之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宋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南方經濟領先北方的格局最終形成。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證。

②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明顯特徵:北方人民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③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的標准:人口數、農產品的產量超過北方;南方持久、穩定地佔據優勢;新的經濟重心取代舊的經濟重心,成為新的財稅支柱來源。

C. 西漢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成就有哪些

兩漢經濟的發展

兩漢時期經濟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農業、手工業、商業。

農業的進步的表版現:

興修水利工權程:①治理黃河:西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②開鑿白渠。

2、農具進步:西漢出現了犁壁(翻土碎土)、耬車(播種工具)、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3、農作物的種植:北方——小麥;南方——水稻;黃河中下游:普遍種桑。

三、手工業:

絲織業:使用提花機;染色技術也很高,絲綢得到外國人喜歡。

冶煉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治鐵工具),用途:鼓風冶鐵;作用:節約了人力,提高了冶煉質量。地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漢代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兵器。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漢武帝把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抑商政策。(經濟大一統)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謀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商業的繁榮:東西二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長安有專門的商業區:市。

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1、政治統一,統治清明、社會安定。2、統治者輕徭薄賦,重視農業生產。3、民族交往頻繁。4、科技文化昌盛。5、一系列發明的出現提高了生產效率。6、人民的辛勤勞動。

D. 兩漢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1.大一統局面的出現,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2.統治者實行的有利內於經濟發展的措施,如容重農、興修水利等,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3.科學技術的進步,如:農業、手工業方面的成就,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E. 兩漢經濟發展主要表現方面

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漢初,統治者總結了秦王朝橫征暴斂導致覆滅的教訓,在全國實行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這種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封建租佃關系的發展和部分奴婢的解放,從而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湖南漢代墓葬中,發現有犁鏵、鐮、鏟等鐵制農具,說明湖南當時已普通運用鐵制農具和耕牛從事農業生產。到漢武帝初年,零陵的農業生產已比較發達,並成為全國重要的水稻產區之一。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西漢元始二年(公元前2),零陵郡為21092戶,139378人。當時,零陵郡的面積約占今湖南境內當時4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但總戶數和總人數的比重分別為16.63%和19.43%,均排在4郡之末。到了東漢永和五年(140),湖南境內建制郡仍為4個,總人口為2813266人。其中,零陵郡人口增至1001578人,首次突破百萬大關,比元始二年增長6.19倍,占當時湖南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6%,排位升至第二,僅次於長沙郡的1059372人,分別為桂陽郡501403人的2倍和武陵郡250913人的4倍。在當時經濟總體發展水平還很低的農業社會里,人口的增減與農業的豐歉息息相關。零陵郡在漢代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從一個方面表明當時零陵郡的農業已經有了很大發展。 手工業的進步隨著農業的發展,漢代零陵的手工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永州境內從漢代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銅器、銅器、竹木器、鐵器,都表明了這一點。芝山區黃古山西漢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不僅形態古雅,製作技藝很高,而且通壁繪彩,花紋美觀,著有朱、褚、黃、褐等色。原零陵塑料廠發掘的東漢墓葬品中,有一面銅鏡特別引人注目。該鏡直徑16—18厘米,厚度僅幾毫米,背面縷龍鳳獸紋,栩栩如生,正面磨製得非常平滑光潔,逾1800年依然毫發可鑒。境內出土的漢代金珠、水晶珠、瑪瑙珠等飾物,其製作工世也非常精湛。瓦的發明,是古代建築史上一大創舉和偉大進步。泠道(今寧遠、新田一帶)古城出土的西漢筒瓦,表面印有繩紋,內壁殘留布紋痕,口徑8.5-11厘米,寬12-20厘米不等,瓦當上亦有印紋。南平古城出土的西漢繩紋筒瓦,寬15厘米。這些發現,充分證實漢代零陵郡一帶已能生產和使用粘土瓦,與史家所稱的「秦磚漢瓦」相一致。同時,這也說明,漢代零陵郡的手工業發展水平與中原地區大致相同。 商業的發展和交通的改善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漢代零陵郡商業的發展,商品交換進一步脫離以物易物的原始階段,而代之以物——幣交換。道縣楊家鄉出土的西漢銀餅,說明永州境內至少在漢代已使用銀幣進行商品交換。在原零陵縣境內竟一次出土漢代貨幣——五銖錢50餘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漢代零陵的商業活動已具較大規模。今芝山、道江、甘棠、柏家坪、土市等地,是當時的郡治和縣治,已有人設鋪開店。每逢圩期,這些地方商販匯集,有的抱布而市,有的提籃挑擔沿街擺賣。 漢代零陵郡的交通也進一步改善。據道光《永州府志·事紀略》記載,東漢建初八年(83),零陵至桂陽的嶠道修通。這樣,加上秦代修築的五嶺嶠道和靈渠,零陵郡的交通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從此,零陵成為中原通往交州七郡(嶺南地區)的交通要沖,正如史家所說的「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這也是古代零陵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快,而且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原因。

F. 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經濟發展有抄利於政治的穩定,社會穩定又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決定一切的因素。兩漢時期,鐵制工具在農業和手工業上的廣泛使用,標志著當時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使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為中華民族兩千年遠遠高於世界同期水平的農業文明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G. 歷史兩漢時期冶鐵業的發展

漢代的抄冶鐵業作坊多,規模大。20世紀50年代後,在河南、山東、北京、江蘇等地發現了許多漢代冶鐵遺址,其中以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和南陽北關瓦房庄等地遺址規模最大。從這些遺址可以看出西漢冶煉工序集中,設備齊全。河南鞏縣鐵生溝村出土了一件鐵工具,經化驗有十分良好的球狀石墨,有明顯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結構,與現行球墨鑄鐵國家標准一類A級石墨相當。同時發現炒鋼爐一座。炒鋼這一嶄新的高效率的先進技術的出現,說明西漢的冶鐵技術已達到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在鋼鐵冶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戰國時期冶鐵業一般只能冶鑄農具和少數手工工具,鍛制兵器還比較少。到了西漢,不僅能生產鐵制長劍、長矛、環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雜用工具也廣泛使用鐵制,如燈、釜、爐、剪等都已在西漢中期的遺址中發現。這說明漢代鐵器的使用已相當廣泛。

H. 兩漢經濟的發展

"兩漢是指東漢和西漢兩個歷史階段,西漢屬於早期的戰後建設和軍事維護階段,這專個時期的經濟可以說是百廢屬待興,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的方針。而東漢時期,基本進入了穩定、相對和諧的時期,圓周率、造紙、活字印刷和火葯也是在這一時段得到了改進和發明,也是國家綜合經濟「百花齊放」的高潮階段,國家富足、人民安於樂業也是空前的美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社會治安也非常好呀!補充:剛才說到你的學校的構建和教學方式問題,我個人覺得----沒有最好的,只有更適合的。
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度和比較性,來刺激和激勵大家努力動手動腦,沒什麼打錯,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技能,還可提高學校的教學方式和知名度。
這也是「雙贏」的體現嘛!
理解、借鑒和動力,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呀!"

I. 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大致內容

30、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31、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爭戰而得名。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2、著名霸主:齊桓公(標志:葵丘會盟),晉文公(標志:城濮大戰勝利),楚莊王等。

33、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

34、晉文公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城濮大戰中,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35、齊桓公和晉文公成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麼?(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整頓內政)。

36、春秋爭霸的影響: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但在爭霸戰爭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

37、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公晉國,稍後齊國大夫四氏,取代原來的國君,並建立田氏齊國,這樣就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的局面。

38、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注意方位)

39、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 本課相關成語:退避三舍、卧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注意是哪個戰爭中的)。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故事:商鞅變法

40、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戰國時期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41、 著名的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築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意義: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

42、 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的背景:①春秋以來,由於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為私產並出租,他們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②到了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
43、 商鞅變法的內容: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④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4、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45、 我國的封建社會在戰國時期形成了。

第8、9 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小知識:曲阜三孔:孔廟、孔林、孔府

46、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47、文字的演變

時間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戰國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書、帛書
材料 龜甲、獸骨 青銅器
竹簡、絲帛
48、夏朝時就有歷法,今天的農歷,又叫夏歷,據說來源於夏朝。戰國時期,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

49、公元前776年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公元前613年魯國記載彗星掃北斗,這是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最早的確切記載。

50、扁鵲發明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方法。

51、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代表作《離騷》。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為世界文化名人。

52、「鍾鼓之樂」。湖北隨州出土大量鍾鼓樂器,以編鍾最為珍貴。
53、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54、孔子的教育:1、創辦私學,廣收門徒;2、因材施教,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問題。3、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他要求學生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55、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記載孔子的言論。孔子晚年根據魯國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後來,孔子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影響極大。
56、思想家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老子善於從正反兩個方面思考問題。

57、百家爭鳴。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儒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提出「春秋無義戰」、要求「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反對過分捕撈砍伐,可持續利用資源;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末期的韓非,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傑出的軍事家孫武著有《孫子兵法》,使世界最早的兵書。「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出於此書。

58、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學派 時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內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論語》 政治思想——「仁」:「愛人」,「為政以德」。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謙虛好學、溫故知新。
戰國 孟子

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可持續利用資源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戰國 莊子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
戰國 墨子

」兼愛」:希望人們互助互愛。

「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法家
韓非子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 孫武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故事:荊軻刺秦王

59、秦能統一六國的原因:1、秦王善用人;2、商鞅變法的作用;3、秦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
6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61、 為了適應新的統一形式,加強封建統治,秦朝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①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②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③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
62、政治上: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文化上:統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上:北築長城、開發南疆。

63、為了安定北邊,維護國家的統一,抗擊匈奴,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64、 秦始皇興建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65、 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66、鞏固統一的措施
措施
影響

政治
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經濟
統一貨幣、度量衡 對於促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文化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摧殘了文化,制約了人們的思想。

軍事
北築長城、開發南疆

(統一嶺南,修築靈渠) 秦朝疆域廣大,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知識:阿房宮和驪山陵墓

67、秦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①繁重的徭役和賦稅(上交三分之二);②刑法殘酷;③二世更加殘暴。

68、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
69、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70、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
71、劉邦入咸陽後,廢秦苛政,約法三章,贏得民心。
72、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

成語:指鹿為馬、破釜沉舟、約法三章、鴻門宴(項庄舞劍,意在沛公)、楚漢之爭(楚河漢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劉邦曰:試想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運餉至軍,源源不絕,我不如蕭何;統百萬兵士,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系當今豪傑,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

73、文景之治(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是「文景之治」)

原因:①漢初的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②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

措施:①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 ②提倡節約,並以身作則; ③提倡「以德化民」

74、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漢初分封的諸侯國還有相當的勢力
「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主父偃的建議) 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
思想

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還很活躍,他們批評皇帝的政策,指責中央,對中央集權很不利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建議) 舉辦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

儒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75、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76、公元9年,王莽篡權,西漢滅亡。

77、東漢的建立: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78、光武中興、強項令(洛陽縣令董宣)、外戚宦官專權。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知識:開鑿白渠

79、治理黃河:西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

80、農業的進步:西漢的犁耕,安裝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耬車(播種工具),出現了「千畝桑麻」。

81、絲織:使用提花機;染色技術也很高,絲綢得到外國人喜歡。

82、冶煉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兵器。鋼材(炒鋼)製成兵器是中國發明的。

83、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①漢武帝把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經濟大一統);②商業的繁榮:東西二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專門的商業區:市。(但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故事:昭君出塞、匈奴和親

84、秦漢之際,匈奴首領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①匈奴族畜牧業興旺發達;②鐵器廣泛運用於生產、生活和軍事;③學會農耕,開始墾田種谷。

85、匈奴與漢朝的和戰

時間
西漢初年
漢武帝時期
漢元帝時期

形勢
經濟蕭條、國家貧困 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強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
政策
和親:把皇室女子作為公主,遠嫁匈奴,每年送給大量穀物和紡織品。 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漠北戰役:公元前119年)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騎兵年年揮師南下,和親沒有根本上解決匈奴的威脅 漠北之戰,匈奴受到沉重打擊,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 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對比漢初的和親與漢元帝時期的和親,有什麼不同?

★總結:漢武帝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經濟、政治、軍事、思想)

86、東漢時期,匈奴分為南北兩部。竇固、竇憲反擊北匈奴。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知識:絲綢之路

87、西域: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88、張騫通西域:①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為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目的)。意義:了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②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與西域各國進行友好政治經濟交往(目的)。

★西域傳入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樂器,歌舞,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傳到西域。

89、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0、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

91、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後,從廣東沿海的港口出發,沿著海岸線,從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92、班超經營西域。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甘英出使大秦)。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93、紙的發明:西漢早期用麻做紙,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

94、東漢時期,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改進造紙術(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95、《九章算術》總結了春秋戰國到東漢時期的數學成就,某些內容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96、張衡發明地動儀,測定地震方向,這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97、華佗(神醫):麻醉葯劑「麻沸散」、「五禽戲(虎、鹿、熊、猿、鳥)」

98、張仲景(醫聖):《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故事:洛陽白馬寺

99、佛教①起源於古印度;②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③教義:人死後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④東漢明帝時興建了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

100、①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②東漢時在民間興起;③創始人之一叫張陵。④教義: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葯,以求長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101、王充的《論衡》是無神論者。

102、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他生活在漢武帝時代。他編寫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103、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泥土燒制,秦漢時期我國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第18課 三國鼎立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三顧茅廬、火燒赤壁

104、官渡之戰。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公元200年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軍隊,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105、赤壁之戰。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統一南北。南方劉備、孫權勢力有所發展。公元208年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在赤壁大敗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106、三國鼎立的形成

國號 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魏 220年稱帝 洛陽 曹丕
漢 221年稱帝 成都 劉備
吳 222年稱王,229年稱帝 建業 孫權
107、三國經濟的發展

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蜀國:絲織業興旺,蜀錦行銷三國;

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衛溫)船隊曾到達夷洲(現在的台灣),加強了內地和台灣地區的聯系。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晉惠帝:老百姓沒飯吃,為什麼不吃肉粥?

108、西晉的統一(三國滅亡順序:蜀、魏、吳)

①魏滅蜀;②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③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

109、內遷的各族(東漢末年開始;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

110、西晉的滅亡原因:

①統治集團腐朽,西晉皇族為爭奪皇位,混戰了十幾年,耗竭了西晉的國力(八王之亂)。

②西晉的官僚地主殘酷壓迫內遷的少數民族,激起他們的反抗。

公元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力量滅亡了西晉。

111、公元317年,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112、淝水之戰

背景:①南方:「東晉」的建立。②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強大起來,統一了黃河流域。

公元383年東晉以少勝多,在淝水大敗前秦。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烏合之眾、風聲鶴唳

113、江南經濟的發展

原因:

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南遷人口,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原因)

③江南戰爭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④經過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表現:①大量的荒地被開墾為農田。②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③稻田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④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影響: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

114、北方的統一。439年,在東北地區興起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

115、民族大融合

1、黃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漸成為大趨勢(孝文帝改革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遷都洛陽: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的目的: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的統治和學習漢族先進的文化。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要求鮮卑人使用漢語;穿戴漢族服飾;改漢族姓氏;與漢族聯姻;採用漢族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禮法。。

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116、北魏分裂,北方先後出現四個王朝(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被北齊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

第21、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知識:以祖沖之名字命名的月球上一座環形山;祖沖之星;書成換白鵝

117、南朝祖沖之的「圓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也就是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

118、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119、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著作。詳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

120、東晉書法家王羲之「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代表作《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人稱「書聖」。

121、東晉畫家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123、南朝范縝的《神滅論》是我國古代思想史上的寶貴遺產。

124、我國著名的兩大石窟是: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125、朝代順序: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戰國)秦兩漢(西漢東漢),三國兩晉(西晉東晉)南北朝。

126、(一般了解)文房四寶(P126);年號(P133)

127、魏晉南北朝文化:

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貢獻
數學 南朝 祖沖之 《綴術》 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一千年。
農學 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地理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 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書畫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是「書聖」。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石窟藝術 北朝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 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閱讀全文

與兩漢經濟的發展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