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進行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的心得體會
一、抓好入門教育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學科,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課。比如象通過演示「三棱鏡分解白光」、「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慾望。再舉一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同樣是電,通入不同的用電器會產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學物理有趣,為今後的奮發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 二、注重實驗教學 初中物理是所有學科中最具有科學性的學科,每一個概念和規律、公式,都是通過物理實驗得出。物理概念和規律是在大量的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質的共同特徵集中起來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課實驗中,我真正體驗到,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當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時,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就意味著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施展,創造性的解放,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的出現。在物理實驗課上我是從以下幾方向來做的: 1、確保所做的實驗現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課本要求的每一個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在課前我都要反復地做幾遍,認真分析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排除干擾。 2、利用課件把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或是物理過程展現給學生看。 3、充分利用身邊的材料改進實驗。例如「導體和絕緣體」一節中,我先是讓學生思考設計一個電路來檢測哪些物質是導體哪些物質是絕緣體,當檢測到水、人體、鉛筆芯(較長的)時,小燈泡不發光,於是先把它們歸為絕緣體。之後,我指著那堆導體問:這些物體一定都是導體嗎?(是)又指著那堆絕緣體問:這裡面一定都不能導電嗎?馬 上就有學生說:不一定,有可能是電流太小了,小燈泡不會發光而已。此時我就給學生介紹了我自己去買的發光二極體的特點,發光二極體被作為各種用電器的指示燈,學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電流就可以使它發光。於是我又用發光二極體檢測了一遍,學生自己得出了人體、水、石墨是導體。也體會到了導體的導電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實驗現象的可見度。例如:在演示實驗時,升高實驗台,實物投影儀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實驗現象進行放大都是提高實驗現象可見度的好辦法。 三、創設情境,注重讓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導入學習新知識。 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自主性學習活動。創設情境,精彩導入尤為重要。從課堂座位的安排、紀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純正的普通話、優美的語言和各種教學情境的准備等,這一切無不影響著探究教學的氣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傳統教室的課桌布局,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形成開放性結構,便於學生們交流合作;整堂課不受約束,學生可自主學習、自由討論、舉手發言,無須起立等等。教學《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先播放各種各樣學生熟悉的聲音,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發出聲音,研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在這樣真實的活動情境中,學生們滿懷興趣地通過仔細的觀察、身體的觸摸,去感知發聲體的振動,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深刻領會物體發聲的原理。再者多採用對比教學,歸類教學,使學生即能夠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又能夠復習舊知識,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辨別事物間更加細微的差異的能力。增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實踐表明,新課程的實施中,創設情境,精彩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學生,並快速地將師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從而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地、全身心地參與進科學探究中來。所以在新課的教學中,採用以舊導新,新舊對比,即可以幫助學生更系統,更全面地掌握基礎知識,又能夠節省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高和培養。 四、教師應循序漸進,開展探究教學。教會學生學習和總結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實驗教學之初,我們往往會遇到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教師若指導過度,則學生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師若指導不到位,學生的探究和學習活動又會雜亂無章,盲目無序,從而無法完成學習任務,兩者彷彿形成了一個「解不開」的「結」。如何處理教師指導和開放式教學之間的關系呢?如何在教學過程開放的同時盡量減少探究活動的盲目和無序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展開「課題」研究,在一線不斷的教學嘗試中,集體攻關,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學方法上「循環探究,逐步深入」。先將新課內容劃分為幾個大問題,再將每一個大問題分為若干個環環相扣的小問題。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和探究教學形成一個先散後聚,不斷聚散交替的循環探究過程。同時將探究教學的相關內容延伸至課外。比如:對學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先預習新課,「簡閱課文」「查詢資料」「自製自帶實驗器具」等,將課堂上沒有探究完的內容帶至課外,課後布置學生寫「探究報告」和「學習心得」等;對教師而言,課前認真備課,課中用心教學,積極應對隨機出現的課堂情況,課後撰寫教學實錄和教學反思,這一切不僅有利於學生探究學習任務的扎實完成,也有利於教師在新課程的實踐中不斷地完善教學,發展自我。其次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動中應該要干什麼事,明確自己的目的,教師也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給學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這些提示應區別於我們傳統實驗課中的「實驗步驟」。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學生隨意玩耍實驗器材、手足無措等現象的發生。教學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條不紊地進行。再次,在教學理念上「淡化概念的嚴整性」。物理學科概念的嚴整性有時反而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障礙」,大多數學生會覺得非常困難,因此而產生為難情緒。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提出在教學中「淡化概念的嚴整性」,降低探究學習的難度。最後教學結束後「開展問卷調查」,及時地溝通師生間的需求,使進一步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 幫助學生逐步提高思維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並沒有專門的章節介紹物理學科的學習方法。但又可以說整本教科書都在講述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教材在講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時,就是按物理學科解決問題的步驟在進行。即一般是先提出問題再通過實驗研究、觀察、分析、概括總結等步驟進行的。在教學中通過對知識的學習,指導學生體會學習物理的方法,體會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發展過程,體會前人的思維成果,在學習繼承前人思維成果的同時,鍛煉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加強信息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在總復習中,要時刻注意「信息反饋」。正如控制論創始人維納說:「有效行為必須由某種反饋過程來提供信息,看它是否達到預定目標,最簡單的反饋是檢驗任務的成功或失敗。」通過反饋信息來了解已設計的教學內容與預期目的是否符合,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個階段復習教學中,除了注意來自學生方面各式各樣的反饋信息外,還特別重視每次測驗和考試的信息反饋。堅持做到按時、按量、按評分標准,科學分析試卷,評價試卷,並注意各層次的學生學習狀況和掌握知識的程度。要求學生對測驗情況進行知識點、面、掌握情況及學習上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尋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師做好統計工作,找出教學上的弱點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及時調整復習計劃,對不足之處立即查漏補缺。這樣才能使實際掌握情況與預訂的教學目標更吻合,尤其要對後進生加強輔導、關心、鼓勵,及時表揚他們,哪怕是一點滴的進步,充分肯定他們。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大面積地有質有量地提高學習成績。 六、指導學生記憶的方法 初中物理雖然需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但同時也要重視記憶,不要死記硬背絕對不是不要記,不要背,而是更加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根據艾賓浩斯的記憶曲線的規律,我對學生進行了如下的要求:每節課要認真聽講,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課後留出幾分鍾的時間進行記憶。上午的課,中午要重溫一遍,下午的課傍晚要重溫一遍,作業前要重溫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對本周的知識進行一次回顧,再以後是一個月,三個月。這樣學到的知識基本上在大腦里紮下了根,想忘記都很難。記憶時要注意找規律、找特點,要准確記住各種定義,定律的文字表達和各種物理量的單位,這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文字,語言的表達能力。物理計算公式與數學計算公式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公式的每一項都有物理意義和單位,在記憶物理表達式時,一定要記住各項的物理意義和單位。 以上是我在本學期從事物理教學工作的一點體會,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今後進一步的學習和總結。
② 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的設計:
1、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學生預期的學習成果上;
2、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具有完整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3、教學目標的陳述要盡量可操作化。
課堂目標的設計是我們日常教學所必不可少但又經常忽視的一個環節,掌握一定的思路和方法,這對於我們的教學效果的提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對於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教學活動展開的依據;同時,也是評價學生學習的重要標准。教學目標所具有的這些功能,決定了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要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拓展資料: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分解、細化了的一小部分。當完成和落實了每一個課堂小教學目標的同時,課程需要關注的大目標也就實現了。
課堂教學目標在45分鍾之內,是可以達到的。不是理想目標那樣的遙遠,可望不可及。
平時人們常說的教學目標,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實際上指的就是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常常被人們簡化為:「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雙基」。那就是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後來,又勉強地加上了一個學科情感。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的三個方面:①知識。②技能。③情感。
有了課堂教學目標,教案中的教學過程的撰寫,就可以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了。
教學目標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教學環節,即:一對一的關系。
教學目標也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的某幾個教學環節,即:一對多的關系。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隱含目標的內容就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之一。
如果將隱含目標在教案中寫出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就容易使得本學科的課堂教學目標產生混亂,以至於不知道是哪一個學科了。
如果寫出來,每一節課都差不多一樣,不但是違反了教學目標的唯一性原則,還會寫大了、寫多了、寫偏了、寫遠了。有可能就成了是其他學科的教學目標了,如:政治學科、哲學學科等。
隱含的教學目標不但要有,更重要的是能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既能體現出來,又不能影響教學主線。還要能夠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隱含目標的實現,可以藉助於教案中的活動主題、活動任務、列舉的案例等來實現。如:
①圖形圖像課中,對比今昔天安門廣場全景圖的技術實現。
②電子表格課中,判斷剛剛設計、輸入的公式對錯與否,不是某一個,某幾個學生、老師的判定的,也不是什麼民主投票決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運行一下,就知道了!
③聲音信息感覺媒體課上,舉例音樂的曲調和歌詞的傳播信息的特點和效果時,舉例「日本鬼子投降後,曾克林帥部入關,在沈陽火車站唱《國際歌》」「抗日時期,冀中平原夜間老百姓讓門外來人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在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過程中,還要設計有對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等的評價分數,如:百分制的5分。
教學又是藉助不同的形式實現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運用教學這一途徑時可供我們選擇的教學組織形式有:教學的基本形式--課堂教學;教學的輔助形式--現場教學和個別指導;教學的特殊形式--復式教學;教學的電化形式--多媒體教學。
教學的概念是從教學現象和教學實踐抽象和概括出來的,教學的內涵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對教學這一概念的釐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人類對教學的認識是有連續性的。回顧歷史上對教學這一概念的解釋對我們正確認識教學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出現了「個性化教學」一說,即一個老師教一個學生,制定特有的學習方案,因材施教,能幫助學生有效的解決學習難點。課外教學出現很多這樣的機構,像至善教育等一些教育機構的出現也在逐漸影響學校的教學方式和模式。
教學出現以來漸次形成的特殊作用是:
(1)教學以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形式進行人類經驗的傳授,使教學活動有著良好的秩序和節奏,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各種教學規章制度的形成更規范了師生的教學行為,使教學活動免除了隨意性和零散性,從而變成一種專業性很強的特殊活動。
(2)教學將傳授的內容,經科學的選擇,依據知識構成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獲得知識的認知規律編成教材,作為學生認識世界的媒體。這比起學生自己選擇,自發學習社會上散在的經驗,無論其目標、內容、時間、效果都要優越得多。
(3)教學又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精心安排的過程中進行的。它可以避免自學上的困難和反復的嘗試錯誤過程。而且,教師又總是試圖選擇最優的方法去完成教育的任務,這就保證了學習者學習上的每一步都能夠順利地進行。
(4)教學所要實現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它要完成的任務始終是全方面的,既有知識的獲得、智力的發展、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又有思想品德的完善、基本技能的形成、個性特長的發展等等,這種全面發展的實現只有教學才能做到。
參考資料:網路-教學目標
③ 什麼是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
教學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專業領域,「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應該是該領域的四大核心問題。然而,人們一直以來對「教什麼」和 「怎麼教」關注較多,而對「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探討得較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總是沒有把教學置於「課程」的視域下來思考,沒有整體地、一致地關注著同樣重要的上述四個問題。
在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盡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中規定: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也就是說,關注「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等問題的「國家課程標准」應該成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即教學應該是基於課程標準的。但是,走進中小學的課堂卻發現,這一意圖至今並未很好地得到實現。盡管在教師的日常話語中,課程標准已經代替了教學大綱,但課程標准似乎並沒有給教學實踐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影響。新課程到底倡導什麼樣的「新」教學,教師應該根據什麼來組織和開展教學:是根據上級或專家規定的「好課」的標准上課,還是按照課程標准所倡導的理念與目標來開展教學;是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還是基於課程標准自主處理教材(即『明教材教」);是模仿別人的「優質課」,還是基於課程標准創造自己的優質課。這些問題還依然存在。更進一步地,關於作為學生應知和能做的「期望列表」——課程標准如何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的討論,就更是鮮見了。
因此,本文首先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我國的課程實施取向,指出當前我們應當基於課程標准來實施課程,進而探討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的基本特徵以及如何設計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以期為我國推進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提供一個參考框架。
一、課程實施的三種取向
盡管人們對「課程實施」有不同的理解,如有學者認為,課程實施是教師怎樣將規劃好的課程方案付諸於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有學者認為,課程實施除上述提及的學校/課堂層面的教學外,還應包括地方層面的課程推廣,但是,不管怎樣,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重要范疇。本文將課程實施限制在教學范疇來探討。
關於課程實施取向的研究,最為大家熟知和廣為引用的是Snyder等人提出的忠實(fidelity)取向、相互調適( mutual adaptation)取向和課程創生(enactment)取向。[1]這三種取向構成了一個連續體,囊括了實施中一切可能與不可能的情況。事實上,對任何政策、方案或計劃的實施都可以拿這個框架去分析,因此,在理論上它具有廣泛的解釋力。但是,回到我們課程實施的現實情況,一方面,忠實取向的課程實施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課程實施中的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教學離不開他們的情感、動機與價值觀,何況學校與課堂在情境方面又存在著如此大的差異,教師勢必要靈活地處理這種差異;另一方面,三種取向的劃分缺乏現實的執行力,如「相互調適」如何調適,調適的依據與標準是什麼,「課程創生」創生什麼,創生的依據與標准又是什麼,這些核心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因此,它對教學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更關鍵的是,它無法為回答我們前面提到的、我國當前正面臨的課程實施問題提供適宜的概念工具。這促使我們從我國的傳統和現實出發,嘗試提出更具本土性的課程實施取向分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國的課程實施或教學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二是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三是基於課程標準的課程實施(教學)。當前,盡管有了國家課程標准,倡導教師應該基於課程標准開展教學,但事實上絕大部分教師還是依據教科書來實施課程。
(一)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
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就是教師憑借自身所具備的知識和所信奉的理念開展教學,「教什麼」和「怎麼教」主要依賴於教師自身的經驗,「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還沒有真正進入教師關注的領域。這種課程實施取向主要存在於普及教育和教科書(正式的學生課本)出現以前。
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的基本特徵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中的課程與教學系於教師一身。教師成為教育內容的活的載體,教師所具有的經驗成為課程的內容,教師所具有的教育理念左右著課程實施的格局,教師的素養決定著教育教學的質量。「教什麼」和「怎麼教」都由教師自身有什麼可以教和他所信奉的怎麼教得好的理念所決定。(2)教師在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中扮演著神聖的角色。也正因如此,在漫長的教育史上,教師往往被看成是某種神聖的或社會主導性觀念的傳播者。教師有如牧師,是聖訓的代言人,或者,是統治者聲音的發布者。(3)在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教師的教育理念和他所擁有的經驗主宰著學生的發展方向和學習結果。
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在古代,由於受教育的人數少,對教師的要求高,能擔當教師這一角色的大多數都是那個時代的精英,他們的言傳和身教被社會認可,被人們奉崇,具有權威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需求逐漸擴大,基於教師經驗實施課程失去了它的現實性。即便教學真的如有些學者所認為的:「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我。」[2]那麼,教師的自我也必須有質的規定性,有底線的要求。不然,教學就存在太大的隨意性。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有學者指出,「不少時候,語文教師在教學生的,還是小集團內流行的或個人現行生產的『知識』。而那些闡釋、變異、生產,往往是不自覺的、即興的、無理據或者僅以『我以為』的個人性反應為理據,從來沒有被要求作學理的審查。僵化和隨意性過大並存,是語文教學內容的嚴重問題。」[3]其實,不僅語文學科如此,凡是基於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都可能存在這一嚴重問題。
(二)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
I9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普及教育的需要,教科書開始在西方出現。[4]在我國,真正的教科書(正式的課本)是20世紀初「廢科舉,興學校」以後的事。教科書的不斷運用和完善,極大地改變了教學的面貌。教科書越來越成為課程實施的主要依據,對「教什麼」和「怎麼教」起著決定作用。「教科書是學校教育的心臟,沒有教科書就沒有學校。」[5]教科書是「支配性的教室資源」,甚至決定該學科80%的課程內容。[6]
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的基本特徵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中的「課程」幾乎等於教科書,大家把教科書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把教科書看做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是學科知識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呈現。(2)教師在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中成為照本宣科的「教書匠」,無論是農村的教師還是城市的教師,無論面對的是怎樣的學生,也無論在什麼樣的學校,「教科書是教材的權威,是教學方案的心臟;沒有教科書就沒有學校,應該教什麼?如何教?幾乎完全取決於教科書。」[7]也正因為如此,許多教師對新課程帶來的教材更是持抱怨的心態。在他們看來,教材改變了,原來他們習慣並熟練了的教學內容都變了,所以給他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並且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3)學生在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中,成為了一個被不斷灌輸的容器,他們視教科書的內容為定論的知識,學生的學只是圍繞著感知、理解和記誦教科書而展開。長此以往,學生形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批判、反思和意義建構等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很難得到發展。
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教材」。在奧恩斯坦等人看來,「 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教科書依然是課程的重點。如果問教師和類似的其他人,在某年級或某地區課程是什麼,他們最普遍的回答會指向教科書。教科書極大地影響著甚至決定著一門課程的性質和作用,它的這種影響力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們的學習經驗和獲得的知識。」[8]教科書的影響如此之大,以及師生對其極強的依賴性,需要我們對基於教科書的課程實施進行必要的反思。
(三)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有書讀」,而是希望「讀好書」,於是教育質量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教育質量監控的名義下紛紛立法或制定國家標准,產生了「基於標準的運動」;另一方面,隨著教師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不滿足於教師即「教書匠」的形象,希望教師分享到部分課程權力,除了關注「教什麼」和「怎麼教」以外,還需要關注「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在第八次課程改革出台了國家課程標准之後,也正在倡導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
課程標准反映了國家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統一的基本要求,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應達到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闡述。因此,課程標准限定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而非教學內容。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就是教師根據課程標准對學生規定的學習結果來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組織教學內容、實施教學、評價學生學習、改進教學等一系列設計和實施教學的過程。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給了教師一種方向感,它既為教學確立了一定的質量底線,又為教學預留了靈活實施的空間,因此它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適當處理教學內容,根據課程標准倡導的理念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而且還要求教師開展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
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不是要求所有教師教學標准化,也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更不是像有些教師認為的「課程標准涉及到的內容我就教,課程標准沒有涉及到的內容我就不教」。確切地說,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教師「像專家一樣」整體地思考標准、教材、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並在自己的專業權力范圍內作出正確的課程決定。
④ 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設計
1、《聲音是怎樣傳播的》這節課是在學生了解了聲音的大小、高低、產生的原因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探究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的,學生經過實驗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奧秘的情趣。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
知識目標:知道聲音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可以傳播。
技能目標: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活動認識聲音在固體、氣體、液體中傳播聲音的過程。
情感目標: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的過程,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二、重難點定位
本課的重點確定在:知道聲音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可以傳播,並且在不同的物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三、教學設計
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包括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兩部分,強調探究式學習活動是科學課程的一大特色,我認為教學中要讓學生先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大膽猜測,為了驗 證猜想,建立科學的概念,學生就要通過實驗等方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證據。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獲得新知,並能運用所學知識科學地解釋生活中的一些 現象。因此,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在設計時我准備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教具准備:簡易聽診器、漏斗、膠管、鑰匙、石頭、鈴、線、紙杯、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教師:手拿事先准備好的簡易聽診器,同學們都去過醫院看過病,為什麼醫生要用聽診器聽心臟的聲音?
生猜:可能會清楚一點。
教師:心臟聲音是怎樣「傳播」到醫生耳朵中去的?這就是這節課我們研究的問題。由簡易的聽診器設置情景,想想醫生為什麼用聽診器聽心臟的聲音?想想聲音是怎樣傳到醫生耳朵里的。
板書: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設計目的:課的開始,創設了一個疑問氛圍,學生可能會猜出一些想法,教師也不必評價,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教師隨即開門見山出示課題。創設有問題的情境的意圖是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求知慾,對下面的探究學習新知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加強直觀,探索新知,通過3個步驟完成。
第1步:實驗分析聲音在固體和氣體中的傳播。
(1)、相互聽一聽寫字的聲音。
A、四人一組,一人寫字,一人把耳朵貼至桌面,另兩人仔細聽;然後再交換做法。
B、小組匯報不同的途徑聽到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經桌子(固體)聽到的聲音比直接用耳朵(經空氣)聽到的聲音要清楚。
(2)、聽聽紙杯(土電話)傳過來的聲音
A、照書上圖做相互聽,聽聽紙杯中的聲音;
B、說說紙杯中的聲音是怎樣傳過來的?
C、換個紙杯聽聽看,與剛才的聲音一樣嗎?
學生說說聽到的情況。(初步感知紙杯有擴大聲音的功能)
(3)、聽聽聽診器里的聲音
A、說醫生是怎樣聽病人心臟跳動的聲音的?
B、把漏斗接上膠管,作成一個簡易的「聽診器」試試做做醫生;
C、用「聽診器」聽聽心臟的聲音(自己的和別人的);
D、聽心臟的聲音是怎樣傳播過來的?
聲音是通過膠管和漏斗中的空氣傳播的。
(4)、通過實驗說說聲音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傳播?
教師補充、板書、小結:固體、氣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且固體比氣體傳播聲音的本領要大。
【設計目的:這一步的教學,讓學生動手實驗,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學會了物體傳聲的實驗,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第2步:分組實驗分析聲音能否在液體中傳播。
A、教師講解實驗要求,小組討論設計實驗,讓物體在水中發出聲音,並試試能不能聽到;
B、聽一聽,在水槽中碰響石頭或鈴,能不能聽到發出的聲音(教師巡視指導)。
C、說一說,有沒有聽到從水中發出的聲音?說明了什麼?(匯報實驗結果)
D、想一想,聽到的聲音是不是就是單單靠液體來傳播的?
E、交流,游泳時潛入水下聽到過聲音嗎?是怎樣傳播過來的?(運用知識)
教師小結,並板書: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
【設計目的:讓學生動手實驗,分析,學會了液體傳聲的實驗,並結合學生實際游泳時潛入水中上否聽到聲音?有什麼特點?通過實驗和交流幫助學生認識液體也能傳播聲音。】
第3步:不同物質傳播聲音的速度
A、學生自己看書上的材料;
B、說說從這些材料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播聲音,固體傳播聲音本領最強,氣體傳播聲音本領最弱。
C、思考回答:如果把一隻鍾放在沒有空氣的罩子中,你會聽到聲音嗎?為什麼?
【設計目的:這一步教學,讓學生自己閱讀這段有具體數字的資料,培養自學能力;在通過資料思考得出結論:固體傳播聲音本 領最強,氣體傳播聲音本領最弱。在這一部分中,還讓學生學會逆向思維思考問題,既然聲音能在空氣能傳播聲音,那麼把一隻鍾放入真空中,你會聽到鍾的聲音 嗎?從而認識到聲音是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
以上三個步驟緊密聯系,通過實驗----分析----綜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
(三)強化練習,綜合運用。
1、 鐵路上你用什麼方法來判斷遠處是否有火車駛來?為什麼?
2、 為什麼狗把一隻耳朵貼在地面上休息?
【設計目的:經過學習,學生基本上從理論上掌握了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還需讓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發展學生智力,讓學生學習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板書設計: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氣體
固體 都能傳播聲音
液體
固體傳播聲音本領最強,氣體傳播聲音本領最弱。
⑤ 在實驗中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有何效果
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⑴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⑵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⑶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⒉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⑵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究身邊的聲現象和道理,對物理有親近感。
⑵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的合作的意識。
四、重點難點
⒈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的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條件是本節的知識重點。
⒉聲音的產生條件和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是本節的重點。
五、設計思路
學生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與自己的生活有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起其學習興趣是關鍵。本節教學首先利用上課鈴聲引入聲音,然後用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提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問題。本節各部分設計安排了一些簡單易做的小實驗,通過學生在實驗中觀察與感知,從不同現象中找出共同點,力求在學習活動中營造更加廣闊的自由探究和活動空間,鼓勵和引導學生去發現。同時採用分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便於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准備:
⑴)揚聲器在外的錄音機、紙屑、小鼓、音叉與小槌、盛有水的大燒杯、鐵板琴;
⑵帶塞子的試管、注射器、音樂晶元(能放進試管里)、細線、、裝有金魚的魚缸。
七、教學過程
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你們還在教室外快樂的活動,是什麼信號使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走進教室准備上課呢?(學生回答:鈴聲)許多科學家都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學們對剛剛響過的鈴聲能提出什麼問題嗎?(學生提問題,教師選取其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板書:「提出問題:聲音是怎麼產生的?聲音是怎麼傳播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學習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⒉新課教學
⑴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下面我們就來探究第一個問題: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①進行猜想:
讓學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並說話,體會手指的感覺。並進行猜測:物體的發聲可能與什麼有關?
學生回答後教師評價並板書:「進行猜想:物體的發聲似乎與振動有關。」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麼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匯報後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優化方案,並讓學生進行實驗:
(自己沒有器材的學生利用教師准備的器材,其中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一,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二、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三)
實驗一、把小紙片放在正在發音的揚聲器上,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實驗二、把敲響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實驗三、將小紙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擊鼓面,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分組匯報,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總結:小紙片在發生的揚聲器里「跳舞」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發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小紙片在鼓面上做「自由體操」是因為發聲的鼓面在震動。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共同的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④學生活動: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發聲時振動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樂器的發聲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產生振動發出聲音的,笛子是靠管內的空氣柱的振動發出聲音的。
師敲擊鐵板琴並提問:你聽到了什麼聲音?鐵板琴是怎樣發出聲音的?鐵板琴發生時並不是直接貼著你們的耳朵,為什麼你們還能聽到聲音呢?(學生回答)
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本節課的第二個問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⑵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①進行猜想:
教師先讓學生進行猜測:聲音是通過什麼傳播的?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麼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匯報後,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並進行實驗:
實驗一:(演示試驗)教師把音樂晶元用細線吊在軟木塞下,塞入試管中,晶元不能與試管壁接觸。先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將針管插入軟木塞內。緩緩向外抽出活塞,聽到音樂聲有什麼變化?
設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我們還能聽見聲音嗎?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強調: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實驗二:(演示試驗)將裝有金魚的魚缸放在講桌上,在一邊拍手,觀察金魚的運動.這說明了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三: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把耳朵靠在課桌的一端。另一個同學用手輕輕敲擊課桌的另一端,感覺聲音的傳播。(學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實驗方案更好)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思想滲透:據說,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後,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命運》等一系列名曲就是這時候創作出來的。他這樣做有什麼道理?(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因為木、骨都是固體、都能傳聲。)
師:同學們要學習貝多芬敢於向命運挑戰的優秀品質。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鮮花也有荊棘,不論何時何地,希望同學們都能堅定、堅強的面對生活。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共同的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④學生活動:
同學們之間互相討論.舉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關聲音傳播的事例.
⑶相關知識介紹:
①聲音傳播的速度與壓強,溫度的關系。
②天壇迴音壁的介紹。
⒊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有什麼收獲?(由學生自己小結)
①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②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它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③聲音的傳播速度與壓強和溫度有關.
⒋課堂練習
⑴指出下列發聲現象是什麼振動的結果:
悠揚的鍾聲
海浪的波濤聲
氣球破裂時的爆裂聲
水沸騰時發出的聲音
下雨天聽到的雷聲
用嘴貼著空瓶口吹氣發出聲音
⑵把正在走動的鬧鍾放在密閉的玻璃罩中,用抽氣機抽去罩內的空氣,在抽氣過程中,聽到鬧鍾的「滴答」聲是( ).
a 越來越響 b.越來越弱 c沒有變化 d都有可能
⑶古代的人在曠野里常用「伏地聽聲」的辦法來判斷有無軍隊、馬群到來,這是應用了 的知識。
⑷動畫片《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的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為什麼?
⑸有一個足夠長的鋼管(兩端開口),一個人在鋼管的一段用鐵錘敲擊一下。另一個人在另一端聽到幾次聲音?為什麼?如果知道聲速,再給計時器,能知道聲音在鋼管中的傳播速度嗎?
⑥ 該教案中,活動過程的第一部分存在哪些問題為什麼
隨著教育技術普遍受到重視及其在教學中被廣泛應用,教學設計也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重視,並在實踐中嘗試應用。但如果運用不當,教學設計流於形式,不僅不能真正發揮作用,也給廣大教師增加負擔。要科學地運用這一技術,應該在教學實踐中注意以下問題。 (1)明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教學,因此教師要深入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圍繞教學問題的解決而開展設計活動,不能為了設計而設計,為了編寫教學設計方案而設計。 (2)立足於正確的教學設計觀。在教學設計中,一方面,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要強調方法等的應用,從方法論范疇來思考設計教學,而不是以媒體觀為指導,圍繞教學資源展開教學設計活動。 (3)注重教學設計的規范性。教學設計要綜合考慮各個因素的作用,使之發揮整體效應。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其特定的作用,都會對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不能忽視每一個環節的設計,要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使之能夠真正為解決教學問題服務。並且,在編寫教學設計方案時也要注意描述的規范性,不能似是而非,甚至產生錯誤。 (4)重視教學設計的情境性。教學設計實踐面向具體的教學問題,因此教學設計必然會受到教師的教學風格、學生的特徵(尤其是非一般性特徵)、具體的教學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設計時必須對具體的教學內容、環境、學生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不能採用寬泛、空洞的設計方法和描述方式。 (5)強調教學設計的一致性。教學設計的一致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學設計各環節應該相互依存、緊密聯系,因此要注意整個教學設計方案的一致性,不要孤立地進行各個環節的設計;二是教學活動是教學策略的具體體現,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都要與所選擇的教學策略保持一致,不能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 (6)體現教學設計的創造性。教學設計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在注重教學設計的規范化的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創造性,在教學設計過程應該堅持靈活運用教學設計過程模式,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設計過程作為教學設計的參考。 選擇教學媒體的依據和原則 一、選擇教學媒體的理論基礎:戴爾的「經驗之塔」 二、選擇教學媒體的依據 (1)依據教學目標。每個知識點都有具體的教學目標,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體去傳遞教學信息。 (2)依據教學內容。各門學科的性質不同,適用的教學媒體會有所區別;同一學科內各章節內容不同,對教學媒體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 (3)依據教學對象。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樣,選用教學媒體時必須顧及他們的年齡特徵。 (4)依據教學條件。教學中能否選用某種媒體,還要看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其中包括資源狀況、經濟能力、師生技能、使用環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三、選擇教學媒體的原則 1.最優決策原則 美國傳播學家施拉姆(wilberSchramm)提出的決定媒體選擇幾率的公式,是選擇媒體的最優決策的依據,如下: 媒體選擇的幾率(P)=媒體的功效(V)/需付出的代價(C) 2.有效信息原則 從戴爾的「經驗之塔」我們可以看出,各種教學媒體所提供的學習經驗層次是不同的:有的屬於具體的經驗,有的屬於替代的經驗、間接的經驗, 有的則屬於抽象的經驗。因而,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選擇不同的教學媒體來體現。或者說,不同的教學媒體適合表現不同的教學內容。 學生的認知結構是逐步形成的,它不但與年齡有關,更與他們的知識、經驗、思維的發展程度有關。 因此,只有當所選擇的教學媒體所反映的信息與學生的認知結構以及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重疊時,教學媒體才能有效發揮作用。 3.優化組合原則各種教學媒體都有各自的優點,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沒有一種可以適合所有教學情況的「超級媒體」。 各種教學媒體的有機組合將會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取得整體優化的教學效果。但是,媒體的組合要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為出發點,而不只是形式上的相加。 選擇教學媒體的程序和方法 一、選擇教學媒體的程序 選擇教學媒體的程序(見下圖)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圖媒體選擇工作程序 (1)在確定教學目標和知識點的基礎上,首先確定媒體使用目標; (2)選擇媒體類型; (3)選擇媒體內容。 媒體內容是指把教學信息轉化為學習者的感官產生有效刺激的符號。選擇媒體內容可通過選編、修改、新制三種途徑進行。 由於人們在選擇媒體時考慮的因素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設計的選擇方案也就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媒體選擇程序,此處不再贅述。如果您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可以閱讀配套光碟中的相關資料。 二、選擇教學媒體的方法 1.教學媒體類型的選擇 按照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進行選擇,見下圖: 圖教學媒體類型的選擇 2.教學媒體內容的選擇 圖教學媒體內容的選擇 (轉引自李克東,1992,有改動) 3.根據在上述活動中所得到的媒體選擇的原則和方法,對您過去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對已往選擇媒體方法進行反思 教學資源與信息化資源 資源,顧名思義,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教學資源指的是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支持教與學的所有資源,即一切可以被師生開發和利用的在教與學中使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種學習材料、媒體設備、教學環境以及人力資源等,具體表現為教科書、練習冊、活動手冊和作業本,也包括實驗和課堂演示時所使用的實物,還包括錄像、軟體、CD—ROM、網站、電子郵件、在線學習管理系統、計算機模擬軟體、網上討論BBS、網路教室、電教室、教師、輔導員等大量可利用的資源。 本模塊中討論的主要是信息化教學資源,而且是一種狹義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它主要是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各種數字化素材、課件、數字化教學材料、網路課程和各種認知、情感和交流工具……嚴格來說,信息化教學資源與信息化學習資源在概念內涵與外延上都有一些不同,但在本書中對教學資源與學習資源不作嚴格區分,即將它們看成同一概念。 我國目前正在實行的新課程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作支持,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變革擴大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需求並為之提供更大的應用空間。如果沒有適用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信息技術的先進技術潛力就將難以被充分發掘,勢必影響人們對信息技術作用的認識,進而阻礙現代教學觀念形成,影響教學方式的改革,信息技術的普及和遠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 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教學應用及其特性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和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模式的出現,信息化學習資源的教學應用形態包括(轉引自何克抗等,2005): (1)課堂演示:一般來說是為了解決某一學科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而開發的,它注重對學生的啟發、提示,反映問題解決的全過程,主要用於課堂演示教學。這種類型的教學軟體要求畫面要直觀,尺寸比例較大,能按教學思路逐步深入地呈現。 (2)個別化學習: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能反映一定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提供相應的形成性練習供學生進行學習評價,並設計友好的界面讓學習者進行人一機交互活動。利用個別化系統交互學習型多媒體教學軟體,學生可以在個別化的教學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 (3)模擬實驗:藉助計算機模擬技術,提供可更改參數的指標項,當學生輸入不同的參數時,能隨時真實模擬對象的狀態和特徵,供學生進行模擬實驗或探究發現學習使用。 (4)訓練復習:主要是通過問題的形式用於訓練、強化學生某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這種類型的教學軟體在設計時要保證具有一定比例的知識點覆蓋率,以便全面地訓練和考核學生的能力水平。另外,考核目標要分為不同等級,逐級上升,根據每級目標設計題目的難易程度。 (5)教學游戲:這與一般的游戲軟體不同,它是基於學科的知識內容,寓教於樂,通過游戲的形式,教會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和能力,並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對於這種類型軟體的設計,特別要求趣味性強、游戲規則簡單。 (6)資料與工具:各種電子工具書、電子字典以及各類圖形庫、動畫庫、聲音庫等,這種類型的教學軟體只提供某種教學功能或某類教學資料,並不反映具體的教學過程。這種類型的多媒體教學軟體可供學生在課外進行資料查閱使用,也可根據教學需要事先選定有關片斷,配合教師講解,在課堂上進行輔助教學。 (7)網路課程:融學習的課程資料、教學活動和支持環境於一體的信息化教學資源。 信息化教學資源具有以下特性: (1)處理數字化:是指將聲音、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經過轉換器抽樣量化由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數字信號的可靠性遠比模擬信號高,對它的糾錯處理也容易實現。 (2)存儲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資源一般包括大量視音頻數據,需要海量的存儲設備,一般是大容量的磁碟陣列或者光碟庫,通過大型資料庫管理,可以實現快速的查詢和檢索。這些大量的多媒體信息和資料,創設了豐富有效的教學情景,不僅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3)顯示多媒體化:這是指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存儲、傳輸、處理多種媒體學習資源,如聲音、文本、圖形、圖像、動畫等。這與傳統的單純用文字或圖片處理信息資源的方式相比要豐富得多。給學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種刺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⑦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稿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一、立足課標,說教材和學情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於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准備。
【學情分析】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生活中的聲音現象已有教豐富的直觀感受。但是熟悉的現象並不一定引起學生自主的探究性思考,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基於這樣的思考,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課一開始,我便在「熟悉」兩字上做文章,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導入本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
二、圍繞目標,說教法與學法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藉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教學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鼓、音叉、裝水的水槽、課件。
學生分小組准備:鼓、豆子、鋼尺、皮筋、小木架。
教法、學法
1、教法
情境激趣法:以「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導入本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輔助法:利用多媒體課件、聲音文件、圖片文件進行直觀演示,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啟發學生主動去探究聲音的產生。
層層推進法:從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分析,探索性實驗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宜採用步步深入、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
實驗演示法:通過實驗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
2、學法
(1)實驗探究法:讓學生在實驗中自主探究聲音的產生,主動獲取信息。
(2)小組合作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深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並在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3)交流討論法:讓學生在實驗中充分交流討論探究聲音的本質。
三、抓住主線,說板塊與環節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 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烈的心理特點,上課伊始,我設計了「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註:「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一樣特殊的禮物,請你們閉上眼睛,認真聆聽。」(播放聲音)生聽後,匯報聽到的聲音:汽車聲、火車聲、風聲、雷聲、雨聲等。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接著談話:「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裡,關於聲音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呢?」。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從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分組實驗,步步引導。
活動一:使物體發出聲音
如何步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提出猜想並逐步驗證猜想呢?我設計如下環節
(1)明確目標和要求
(2)分組實驗,完成表格
(3)反饋交流,評價點撥
(4)提出質疑,產生沖突
(5)觀察實驗,初步建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概念。
在第一環節,我會和學生進行如下談話:同學們,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尋找答案,老師為每個小組准備好了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下面分小組進行實驗,做實驗前請大家共同來看看實驗目的和要求。(課件出示)
在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之後,便進入到第二環節的活動中,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完成表格的填寫,教師巡視指導。這個環節可能會出現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製造聲音的響度上,這時我會提醒學生:「老師不是看哪組同學製造的聲音響,而是看哪組同學想到的讓物體發聲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充分動手操作並完成表格之後,進入「反饋交流,評價點撥」環節 ,我提出本課要探究的核心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時學生的回答還是在他們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做出的。學生的猜想可能是「聲音是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產生的」或 「聲音是由於物體運動產生的」 。當然,這些猜想並沒有探究到聲音的本質。但只要是建立在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所見所思的回答我都會給予肯定,並讓學生相互評價補充。此段教學中,我並不急於馬上將「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下一環節的「質疑」,讓學生的猜想與事實之間的產生強烈沖突,從而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所以,在第四環節,我會向學生提出質疑:「如果聲音的產生是像你們猜想的那樣是因為『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或是『由於物體運動產生的』,那為什麼對物體用力按壓時、彎曲時、拉伸時並沒有發出聲音呢?」這個質疑會讓學生動搖之前的猜想,當學生困惑之時,教師拋出新的任務:「再做剛剛的實驗,並仔細觀察:不同物體發出聲音時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學生再做實驗並觀察實驗之後,進行交流匯報。多數學生可能都發現「尺子和橡皮筋在發出聲音時都會動」,有可能會說是顫動,這時我會告訴學生用「振動」這個詞更為准確,並對「振動」一詞進行板書。(板書 振動 聲音)
隨後,我進一步追問:我們通過實驗看見了發聲的尺子、橡皮筋在振動,那麼鼓發聲時是否也在振動呢?你能想辦法看到鼓面是否振動?學生可能會提出用手摸等辦法,教師給予肯定的同時,可引導學生借豆子來觀察鼓發聲時鼓面是否在振動。當學生看到發聲的鼓的鼓面的豆子在跳動時,教師乘熱打鐵,以提問的形式過渡到教學過程的第三部分——觀察實驗,形成概念。
(三)觀察實驗,形成概念
活動二:觀察發聲的物體。
1、教師出示音叉並擊打,問學生:音叉被擊打後發出了聲音,你能想一個辦法讓眼睛看到音叉是否在振動嗎?在聽取學生的方法之時,適時引導學生用借水來觀察——把振動的音叉放入水中,觀察水面有什麼變化從而判斷音叉是否在振動。
2、讓學生自由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教師適時總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之後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概念,教師完善板書。
為了強化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我設計了一個趣味小實驗:怎樣使鼓聲立即消失?通過實驗學生發現當鼓的振動停止時聲音也隨即消失。至此學生已認識並理解了「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科學概念。
(四)拓展設疑,鋪墊後續學習
「音樂家能利用琴弦的振動,演繹出許多美妙動聽的曲子,請聽!」(課件播放音樂),聽後我們問:聽了剛剛這一段曲子,關於聲音,你們有什麼想知道的嗎?學生可能會提出「聲音是如何讓我們聽到的?」 「聲音為什麼有高有低」等問題,這時我會告訴學生,他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是接下去將逐步學習的內容,引導可以先自己通過多種途徑尋找答案,以便在後面的學習中與老師和同學一起探討。最後,我會以這句話結束本節課:關於聲音的奧秘還有很多等著我們去探究,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節科學課吧!
四、緊扣課題,說板書和小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物體振動產生聲音
?
以上是我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節課的教材認識和教學分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使學生的探究活動逐步深化,既習得了科學知識,又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⑧ 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多媒體技術教學設計
在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手段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數學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對於數學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多媒體;形象化;直觀性;趣味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的教育也進行了無數次的改革;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進入我校以來,為我校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路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我校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如何有效地把多媒體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教學中——就象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便成為新時代課堂教學的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我校從建立了校園網,便開始了多媒體教學的嘗試。多媒體教學給傳統的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在此談談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選取典型的生活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興趣。」
學生的興趣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教師去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是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認識,表面積、體積概念的教學,都可以採用多媒體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再從實物抽象出圖形,利用動畫效果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自主有效的學習奠定基礎。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抽象概念具體化,使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化。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我運用電腦平移兩個面和相應的棱,使學生看見兩個相對的面完全重合,相對的棱完全相等,從而達到具體、直觀的效果。
在數學教學中,選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導入新課,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新知識教學之初,創設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聯系實際,也能培養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採用直觀教具、投影儀等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能使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化,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學到的知識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多樣化的練習,是幫學生掌握知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習興趣,發展邏輯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數學練習中要採用多樣的題型,使練習內容靈活多樣,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課外實踐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樣能培養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二、動態畫面能突出重點,巧妙理解計算方法
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幫助學生將平面上能畫的立體圖形真正立起來,突出教學重點,有效的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如《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教學,在體積計算方法的教學中,利用實物演示比較麻煩,且效果不好,如果運用多媒體教具,對長方體進行一排,再一層的分割再聚合,將清楚的演示出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掌握公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生動的動態畫面聯系起來,不用教師多講,也就能准確、快速地理解和掌握。鮮艷的色彩、動態的畫面、逼真的音響的綜合運用能夠豐富數學教學形式、營造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使數學內容趣味化、運動變化直觀化、探索過程多樣化、抽象問題具體化、無限問題有限化。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其直觀生動的形式、豐富的教學信息、快捷的傳遞方式,為數學教學創造了美好的發展前景,它可以使教學由平面走向立體,使靜態變成動態,把抽象化為具體,把知識生活化,並能有機的融入生活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的難度減小。這樣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層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最終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這樣課堂上既有教師的組織,又有學生的參與,可以達到激發興趣,體現輔助性的效果。
三、設計教學情境,結合實際,突破難點。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教學中,滲透側面積的教學,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學生對側面積等於底面周長乘以高理解有一定困難,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這樣的教學情境:先出示長方體的底面,把它的側面展示,這時形成一條線段,清楚地演示出底面周長,再慢慢地立起來,這時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出:側面積展開就是一個長方形,長是底面周長,寬是高,這樣就有效地突破了難點,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在表面積的應用時,求六個面不完全的長方體的表面積,也可以採用多媒體演示。例如角的教學,利用了Flash製作出的運動效果,使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以直觀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於知識的內化。再如直線、射線、線段這部分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給學生以最清晰的概念。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發揮想像,發散思維,拓展深化。
數學教學中,一方面受讀物的客觀制約,另一方面又不是簡單的接受讀物內容,而是自覺地參與對讀物內容的補充完善和發展創造。因此,教師要善於抓住教材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教材做合理的想像,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散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大增加聽和看的機會;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實踐操作的機會,教師要重視學生操作,真正放手讓學生操作,使學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芽,並且操作要到位,使學生創新思維的結果物質化,讓學生看到自己創新的成果,體會創新的快樂,從而進一步引發創新探究的意識和探索精神。
五、多媒體應用增加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在「粉筆加黑板」的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板書和作圖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使教師講解知識和學生練習的時間減少,降低了教學效果,並且教學方法單一,難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可方便地在幻燈片上輸入文字、符號、公式定理,並可創建自己的圖畫。教師可以設計好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製作在幻燈片上,並設置放映方式,按教學進程放映幻燈片,大大地節省了板書時間,並可以加快教學進度,增加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學習數學十分重要,是學好這門功課的重要前提。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當注意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和激發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好數學,才能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但是,無論教改怎樣進行,信息技術應該始終是為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服務的。世界上沒有優秀的課件,只有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某一節課,同樣的課件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用法,也會有不同的效果。信息技術本身只是手段,和尺規、三角板一樣,只是數學學習中師生的一種工具而已。但從現在的教學現狀看,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已經開始出現讓人擔憂的問題了:
1、計算機流於形式化。
計算機的普及率在不斷提高,許多學校還配備了網路計算機教室.許多人認為只有選用最先進的計算機教學才顯氣派,才跟潮流,有沒有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迅速成為評選優秀課例及講課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條件,整節課教師只需動動滑鼠,原來的講解變成了計算機的播放.由於自製課件或商品課件的設計粗糙,知識表示單調而且缺少新意,類似於「課本搬家」,計算機只是起到了代替黑板板書的功能.教師上課只是照「本」(屏幕)宣科,造成了「學生瞪著眼睛看,教師圍著電腦轉」的現象,學生成了所謂的觀光者,對所學的內容印象不深.有的學生認為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將我們所斥責的「人灌」演變成了「機灌」。因為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且變換快,很難把課堂上傳播的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
眾所周知,不管是多現代的教學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事實上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教師應該對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內容加以精選,必須根據教學目的需要有針對性地使用,不必從開始到結束一堂課都用計算機,什麼教學環節都用計算機.教學中用黑板就能生動地講清楚的問題,最好不要去搬弄計算機.過多過濫的電子板書容易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多媒體成了模擬器。
計算機具有較強的多媒體功能,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其優越性而費盡苦心.例探究三角形內角和,教師為了創設情境,用計算機演示通過測量或者將三角拼在一起的動態過程,而實際上學生只須親自測量或拼圖,就非常直觀地深刻認識這一點。學生能動手操作的完全不必由計算機去費勁的模擬。再如講稜柱側面積只須學生製作模型沿一條母線剪開即可,不必小題大做。
計算機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許多傳統的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但媒體選擇的基本思想是要盡可能降低需要付出的代價,提高媒體產生的功效,比如若用實物模型、投影或錄像就可達到所需的功效,又何必非用計算機不可呢?為了使用計算機而用計算機,花大量的時間辛辛苦苦地製作課件,這是完全不可取的!
3、壓抑學生的發散思維。
目前大量的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的課件盡管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但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按一個固定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整節課教師可以不寫一個字,全部由計算機展示,但過程稍有不暢,教師想做出改變則無法控制計算機以求與學生配合,學生無法使用計算機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當計算機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和學生的回答不一致,或者例題的解法和學生容易接受的解法不相同時,師生之間便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課堂上計算機代替教師的教,人機對話取代了人際對話,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壓抑。
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應該在繼承、融合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為了更好的應用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本人認為應在以下幾方面予以注意:
1、轉變教育觀念,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現代教師要改變一本教案、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就能完成教學任務的觀念。但現在也不是告別「黑板+粉筆」的時代,不是告別書本,只需敲擊鍵盤、點擊滑鼠,更不能是「機灌加人灌」的時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計算機輔助教學從表面上看,教師的講課時間少了,絕對權威地位減弱了,而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信息內化」過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教育部2000年頒發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指導意見)中指出,通過信息技術培訓既要使中小學教師建立科學的、基於信息技術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還要逐步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計算機輔助教學離不開教育理論的指導,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教育的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只有掌握了先進的教育理論,才能對教育的實踐過程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評價,才能保證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
計算機輔助教學能給數學課堂帶來生機和活動,但計算機不是決定性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是信息時代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
2、正確認識多媒體的表現手法,處理好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的關系。
要想擁有一個良好的教學設計,首先必須要對多媒體技術的表現手法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它的表現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它具有化小為大、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快為慢、化繁為簡的神奇魅力。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多媒體技術的這些表現手法,選擇學生最喜歡、教師最擅長、表現最直觀、對達成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方法來進行設計。
媒體技術融入到教學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在此,特別要關注學生的發展,設計新穎的模式。多媒體教學雖然具有了上述種種表現手法,但若使用不當,極易使學生形成「等著看」的惰性心理,因為我們有很多的教學課件,總是以「問題——探索——結論」的模式出現的。所以,作為教育的主導者、設計者,我們的課件必須是有新意的、必須是出乎學生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必須是有利於教學目標達成的。
3、繼承和發揚傳統數學教學優勢。
我認為傳統數學教學的好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以下一些:(1)重視「雙基」教學,強調學生要打好基本功。這一點應該是我們的長處。我們這邊在指責傳統教學培養的學生「高分低能」,國外卻從我國派出的學生參加國際數學「奧賽」連連取得好成績而對我們的教學加以肯定,這不能說我們的傳統教學就一無是處。(2)教學主張要採取啟發式教學,反對注入式教學。長期以來,經過幾代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傳統數學教學模式注入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比如課堂上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有強烈的解決問題的慾望。再比如解決問題的「變式」教學,主張「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繼續發揚的。(3)課堂上注重知識的反饋環節,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重視復習,主張「溫故而知新」。課堂上教師有針對性的提問,一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加以了解,二來也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4、加強多媒體技術的學習。
雖然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提了有些時候了,但目前的現狀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會用多媒體。當前多媒體教學的相關培訓也名目繁多,但很多是流於形式,教師從中受到的收益並不大,因而也就失去了參與的熱情。我認為這樣的培訓應該有實質性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對教師提一些具體的要求,使教師能自覺地投入到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學習當中去。為了節省教學資源,各學校應組織一些對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專長的教師多製作一些課件,並組織教師進行觀摩,構建課件庫,為其他教師上課提供便利。這樣,必然會提高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自覺性。同時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運用水平,這樣才能做出更適合自己教法、更適合自己的學生的學法的課件。但是,網路中那麼多豐富的課件資源,當然可以「拿來主義」了,只要運用得法,同樣可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5、採用片段式課件替代整堂課式課件。
當前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無論是市場上銷售的課件還是自製的課件,大多數是整堂課式的。這種課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按固定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很容易把師生束縛在一個預設的「圈子」里,使得師生之間無法施展,同時教學中的一些突發事件由於事先沒有預料而往往會使課堂變得混亂。為彌補不足,可採用片段式教學課件替代整堂課式教學課件,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
總而言之,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立足點應是「輔助」,而不是替代,更不是趕時髦,擺花架子。我們應該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發揚傳統教學的長處,比如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容量,藉助圖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效果以及趣味性,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又要很好地組織好學生,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課堂上加強師生交流等等。當然,我們教師也要加強業務學習,努力學好多媒體技術,並且在教學中多實踐。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進步,作為高科技產物的多媒體教學也融入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優勢改進教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多媒體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由於其視聽結合、手眼並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游戲的內在感染力,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堅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去開發、研究的話,數學教學的明天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
⑨ 小一下長春版作文科視頻表達《看圖說話》公開課視頻,先說課再講課。
口語交際是一種新型課,它是以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與人交往意識和習慣、提高交際能力為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新大綱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1]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進行的經驗交流、思想感情的表達、工作任務的布置、新聞時事的傳播、親人朋友之間的閑聊等都離不開口頭的表達。社會交際工具性是語文學科最顯著的特點,而口語交際能力則是學好語文的基礎,也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一般來說,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聽、說能力的發展,往往先於讀寫能力。要使學生各方面素質得到發展,我們必須抓好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新大綱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1]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利用教材,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是我們當前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一、激發興趣,做好學生入門的向導。「燃起學生的渴望和熱情」(誇美紐斯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口語交際對自己今後走向社會的重要意義。許多大學生在求職招聘會上因不善推銷自己而遭受冷遇嗎?還有的好不容易過了「初試」關,卻由於面試時不太善於交際而與自己心儀已久的那份工作擦肩而過。教師要通過適當舉例讓學生明白,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是著眼於開放的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交流和溝通的現實需要,是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其次,在具體教學中,要注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精巧的過程。積極開動腦筋,大膽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具體教學中,可通過設置模擬、懸念、假想等形式,多給學生創設一些情境,盡量將學生帶入某一氛圍中;也可以讓學生模擬扮演各種角色,讓學生在演中說,在說中想,做到邊說、邊想、邊演,還可以開展一些激勵措施,讓學生與學生之間聯合起來,讓學生公平的競爭,讓學生思維活起來,膽子大起來。俗話說:「拳不離手, 曲不離口。」說話訓練也是如此。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說話訓練機會, 我在所任課的班級開展了課前三分鍾講故事的活動。「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蘇霍姆林斯基語)對於那些內容有趣、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兒童文學作品,如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低年級學生往往表現出極大興趣,如果讓學生充當故事中的主人公,創設故事情境,更能誘發他們的創造力。例如,看圖說話《小鴨子得救了》,我設計了如下問題:小鴨子在什麼地方?它怎麼了?它對什麼事感到為難呢?為難的時候又怎樣做呢?這時有誰聽見小鴨了的呼救聲?它們又是怎樣做的?它們想出了什麼辦法救小鴨子了嗎?在教學時,讓學生分別戴頭飾表演提著水桶的小熊、扛著竹竿的小猴、長鼻子大象救助小鴨子。這樣,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學生從會說到愛說,紛紛爭先恐後地要求說,興趣非常高,說話氣氛也非常濃烈。但我要求學生要做到儀態大方, 口齒清晰、語言簡練流暢, 語氣語調要有所改變, 力求做到講故事時聲情並貌。同時要求其他同學認真傾聽, 要即興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示, 或自己的看法。教師要採用一些比較有激勵的話, 如:「你好棒!加油」「很好, 你說的非常好,下次會作得更好!」「你又進步了!加油!」等, 多鼓勵, 多表揚膽小或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同學, 創設寬松、愉快的說話氣氛,增強學生的說話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踐證明課前三分鍾的活動, 激發了學生講故事、聽故事的興趣, 這樣創設情境,步步引人入勝,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如臨其境,觀察、思維、想像和表達能力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二、讓閱讀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肥沃土壤。閱讀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師、文本、學生三者互動的過程,也是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最經常、最廣泛、最具體的訓練過程。口語交際作為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於閱讀教學過程的始終。它是閱讀課上交流信息、表達情感、探究問題、揭示規律、發展思維的必要手段和途徑。同時,閱讀課上通過對學生語言的規范、聽說的態度以及說話的習慣等方面的指導和訓練,通過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和發展。[2]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一)、挖掘教材因素,培養口語表達能力。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是要堅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3]所以,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必須貫穿在各個教學環節之中,不僅要用好教材中設計的口語交際內容,還要深入鑽研課文,挖掘課文中有利於培養口語交際的因素,採用靈活的方式組織教學,使學生「具有口語交際的能力」。1、利用插圖培養口語交際能力。插圖往往易被師生忽視,很少把它們和文章內容融合在一起。其實,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在於「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插圖,領會插圖的藝術感染力,使他們直接置身於當時的情境中,通過耳濡目染來領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如《草原》一文中,要求學生理解「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單從字面上看,小學生難以明白。我讓學生先看插圖,再根椐問題練習說話:看著圖中熱情的草原人們,假如你是遊客中的一位,你的心情怎樣?你想跟草原人們說些什麼?學生踴躍發言,有的說:「此時此刻,我真捨不得離開美麗的大草原,捨不得離開熱情好客的人們。時間啊!快點停下來吧!讓我再多呆會兒!讓我再多看一眼這美麗的大草原和熱情好客的草原人們。」有的說:「今天,你們辛苦了!快回家吧!你們已經送了很遠了,你們就是一步不送,我們也會永遠記住你們的,歡迎你們有空到我家鄉來,我家鄉風景可美啦!」這樣的說話訓練,不但使學生體會了句子含義,也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2、利用課文空白培養口語交際能力。記敘文在構思過程中,總是對有關的內容作選擇與剪接。因此,課文對有些情節有時會有省略和跳躍,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這些「空白」處,展開合理的豐富的想像,對課文內容作必要的補充。如《窮人》一課,桑娜把鄰居西蒙去的情形告訴剛從海上打魚歸來的丈夫,但桑娜的話還沒有說完,就「沉默」了。桑娜為什麼欲言又止?她心裡想到些什麼?課文對人物的內心活動作了省略。這正給學生留下了想像的餘地。教師於此可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展開想像,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說話訓練。3、在質疑解疑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質疑解疑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重要環節。這個環節不但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能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跟人討論的交際能力。如二年級上冊的《三隻白鶴》,我引導學生看圖後讓學生想像自己就是這三隻白鶴中的一隻,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想一個辦法解決。然後同桌討論,看看對方的辦法行不行,哪一種更好。由於學生閱讀的能力不一樣, 所提的問題深度也不同。如果簡單的, 我就請已經明白的同學回答釋疑;如果是較難的, 我就組織同學一起討論, 再總結。這樣,通過互相質疑、互相討論,在充分交流中獲得知識,提高口語交際能力。4、在課文延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些課文的結尾言雖盡而意未盡,餘味無窮,可引導學生按照課文的思路進行合理的想像。在閱讀教學中, 教師可以抓住文中的某個細節,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展開想像, 運用語言靈活地表達出來。如《將相和》一課,結尾處寫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可讓學生想像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什麼叫負荊請罪?他們會說些什麼?在說的過程會有哪些表情和動作?並讓差、中、良、好不同水平的學生說一說。盡管是同一個意思, 但表達的言語卻不一樣, 差生的語言羅嗦, 有毛病;優等生的語言簡潔優美。通過交流,學生在比較中發現了自己的語句的毛病, 同時也學習了別人的優美語言。這樣的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5、在課本劇表演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對於那些富有戲劇性的課文,我們可以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編課本劇,在課堂上當堂表演。例如學習了五年級下冊課文《晏子使楚》,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編排課本劇。學生有的扮演晏子,有的扮演楚王,有的扮演接待的人,有的則扮演武士等等。通過表演,生動再現語言,營造民主、平等的交際氣氛,激發學生的交際慾望,取得更好的交際效果。這樣不斷練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水平,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材的使用質量。6、在復述課文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復述課文是口語交際練習的好方法、重要方法。復述的作用在於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記憶課文;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能促使學生吸收課文語言,發展運用書面語言的能力。[4]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對於那些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我們不妨讓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簡要復述,在復述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復述課文應注意的幾點:一是復述不是背誦,要讓學生把課文內容變成自己的語言來敘述故事,切忌生搬硬套地背誦原文語句。二是復述不是機械重復,學生在復述過程中可以自由發揮,適當穿插自己的想像。三是復述不是回答問題,教師不要用自己的標准隨意要求學生,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復述方式給予鼓勵,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教師要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復述課文,把復述作為重要的口語訓練途徑。(二)、創設情境,培養口語表達能力。李吉林說過:「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在特定的課堂教學中,創設生動、活潑、有趣的交際環境,營造民主、和諧、融洽的交際氣氛,讓學生產生強烈的交流慾望,樂於交際,善於交流,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手段。 創設情境,激發表達慾望。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圖片、投影、游戲、故事等手段引進課堂,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培養與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1、當解說員。一些以介紹知識的課文,老師可以嘗試讓學生當解說員或當導游,以鍛煉其說話能力。如學完《世紀寶鼎》後,讓學生當解說員,向「觀眾」介紹這一名聞天下的藝術珍品。又如學完《桂林山水》《鳥的天堂》《迷人的張家界》等課文後,讓學生當導游向「遊客」介紹令人贊不絕口的自然風光,「遊客」向導游提出要求或疑問。學生有了自主的思維,才能有自主的言語活動。這樣的情境教學,渲染了課堂氣氛,豐富了教學內容,培養了口語交際能力。2、扮演角色。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抽象思維能力低,有些事情不親身經歷,便很難說清楚、講明白。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親身去實踐,扮演角色,加深對角色的內心體驗,以達到口語交際的暢通。小學生天性好玩好動,表演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普通話是否標准,語言是否流暢,可以在表演過程中體現出來。有些文章生動、有趣,學生學起來也趣味盎然。這時,創造機會讓學生成為文中的「主人公」,不是更有意思嗎?教學《鯨》一文時,我啟發學生用一條鯨的身份,用自己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向大家介紹「自己」外形、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建議學生自由想像,適當擴充,並輔以動作和表情,只見一條條「鯨」在栩栩如生地生活著。這樣,發展了學生的自我想像能力以及表演、表達能力,豐富了學生的口頭語言及體態語言。又如學習《將相和》時,我虛擬這樣的情境:如果當時藺相如避閃不及與廉頗狹路相逢,廉頗一定會毫不留情地給藺相如以難堪,造成僵局,如果你們是路過的大臣,能勸勸廉頗嗎?繼而組織討論,引導學生從藺相如陞官的理由、將相同心的必要以及廉頗在趙王心目中的位置等方面勸慰廉頗。待學生想好要說的話後,再分角色進行表演。在調解他人的矛盾中,孩子們學會了寬容,學會了謙讓,學會了大度,更鍛煉了言語交際的能力。3、對立爭辯。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通過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激發起學生的表現慾望,針對課文內容展開討論,使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渴望表達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在教學中,學生常常能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我引導學生從對立兩方面去爭辯。如在《釣魚的啟示》的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典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以「我到底應不應該把魚放回去?」為主題讓學生進行辯論。通過「辯」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可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又如在學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後,我有意拋出「你認為巴迪在成長是母親的愛起著重要的作用還是父親的愛起著重要的作用呢?」這樣的話題讓學生展開爭辯。在爭辯中,我引導學生說話的理由要充分,訓練學生說話要規范、有禮貌。例如:我同意某某同學的意見,但我還想補充一點……;我不同意某某的意見,我認為……。從而使學生學會傾聽、表達、交流,發展了合作精神和說話能力。說話訓練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母語的環境和條件,培養提高學生聽說能力,以適應現實社會和未來社會的需要。三、讓口頭作文課成為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廣闊草原。加強口頭作文的訓練,巧妙將作文、口語、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是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又一劑良方。所謂「口頭作文課」,就是引導學生說自己的生活,說自己熟悉的事物,說自己的所見所聞,說自己的聯想和想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真情實感。[4]現實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我們不可能對它視而不見,它每天每時每刻或多或少會發生些許的感動,正是有了這些許的感受,我們才能捕捉瞬間的靈感,從而點滴成文。因此,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多留心生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並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說出來,互相交流。如寫《我真快樂》一文,在作文之前,我要求學生回憶生活中讓自己感受到快樂的細節,並用語言把它描述出來。於是,很多學生都饒有興趣地說了起來。接著,我要求在小組當中說得好的作為代表上講台說。結果,雖然每位學生說的場面都不相同,但各有各的精彩:有的說每天在耳旁響起的媽媽的嘮叨聲讓自己感到快樂;有的說生活在這么和睦的班集體中讓自己感到快樂;有的說看著作業本中一行行的紅字讓自己感到快樂……每位學生都能抓住老師的要求,用較為通順的語言有條理地講述出來,有的還能恰如其分加上自己的一點評價。總之,這種藉助作文說話訓練的做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為書面作文打下基礎,使學生動手寫作時得心應手,真是一箭雙雕。總之,現在語文教學推行素質教育,口語交際訓練是一種全新的課型,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新時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敢於說話、樂於說話,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完美地表達出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這就得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因材施教,激發興趣,提高說話效率。只要我們留心,處處都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場所,時時都有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機會,只要我們去重視,去把握,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能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