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永遠的戰士教學設計

永遠的戰士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2-12 21:45:01

⑴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人民音樂出版社+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第十二冊第七單元《影視歌曲》教案

教材

人民音樂出版社第14冊第7單元

課時

1課時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游擊隊之歌》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歌曲,達到能有表情的演唱的要求。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指導學生用體會進行曲的感覺去演唱《游擊隊之歌》,激發學生對中國解放軍戰士的樂觀主義革命精神的了解、對祖國的熱愛。

2、知識目標:

能夠對革命歷史題材的音樂感興趣,結合《游擊隊歌》了解相關的音樂文化和歷史背景。

教學重點

用輕快、有力的聲音背唱《游擊隊歌》,自如地表達歌曲的意境。

教學難點

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體驗式教學、聽唱法、模唱法。

教學准備

鋼琴、錄音機、多媒體

教學過程

課前歌曲《牧童短笛》

導入:

師:今天的這節課老師要帶大家回到公元1937年的中國。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1937年6月1日——中共代表周恩來與蔣介石在廬山談判。

193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於廬山發表抗戰演說。

1937年7月29日——日軍攻克北平。

1937年7月30日——日軍攻克天津。

1937年8月28日日本轟炸上海火車站,南站事件爆發

1937年8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1937年11月25日——日軍攻陷無錫縣城,國民黨最後國防線——澄錫國防線隨即被攻破。

1937年12月1日——日軍攻陷江陰要塞,開始控制長江。

12天之後日軍攻克中國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發生南京大屠殺。

師:前一段有一個年輕的音樂人用音樂寫下了1937年12月13日的那段往事

那個世道 那座古都城壕

就在12月13日侵入強盜

陰霾的拂曉 揚子江水滔滔

到處都是轟隆隆的槍炮

那個世道 那些善良同胞

就在12月13日陷入噩兆

荒蕪的山坳 冷風吹月高高

到處都是血淋淋的刺刀

我們永遠 不要忘掉那年頭遇難的鄉親父老

還有那一場恥辱曾在我們心裡深深纏繞

我們永遠不要忘掉那年頭遇難的鄉親父老

還有那一場烈火曾在我們家園熊熊燃燒

師:如果你生長在那個年代你能做點什麼哪?

生:略

師:那個年代有一個人他叫賀綠汀。1903年出生於湖南邵陽一戶貧困農家。二十歲時,他走進長沙 (新聞) 岳雲藝術專修學校,攻讀繪畫與音樂,兩年後留校任音樂教員。1931年,賀綠汀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三年後在俄國作曲家齊爾品舉辦的徵求中國風味鋼琴曲」比賽中,抗戰期間,他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劇隊,奔赴各地宣傳抗日,並創作了不朽歌曲《游擊隊歌》。

解放後,賀綠汀先生將主要精力放在音樂教學上。他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職務,並創辦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附小,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這期間,他還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並且寫下《我對戲曲音樂改革的意見》、《論音樂的創作》、《民族音樂問題》等文章,為中國音樂事業的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師:同學們聽了不少反映抗戰時期的音樂,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歌曲。我們先請同學們聽一首歌曲,《游擊隊之歌》,聽完後請同學們告訴我,這首歌曲描繪了游擊戰士什麼樣的形象?

播放音樂《游擊隊之歌》。

師:這首歌曲描繪了游擊戰士什麼樣的形象?

生:略

師:這首歌曲形象的描繪了游擊戰士英勇善戰,靈活機智、不怕犧牲的英雄形象,極為深刻的表現了革命戰士昂揚的鬥志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下面老師給大家范唱一遍。

老師給大家范唱一遍

師講解歌曲

師:我們平時在朗讀文章的時候首先要做到的是讀懂文章,歌唱也是這樣我們在唱歌之前首先要讀懂歌曲。如:堅定有信心的演唱情緒,力度遞進增強。輕而有彈性,由弱到強

(一)學生清唱 隨錄音輕聲演唱:控制音量,自己聽見即可。

師:這首歌曲很簡單,大家已經很容易的找到了旋律,下面老師給大家范唱一遍。

師范唱歌曲

1937 年,賀綠汀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一隊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輾轉南京,武漢到達山西臨汾的八路軍辦事處。連隊火熱的戰斗生活激發了賀綠汀的創作熱情,經過長時間醞釀,《游擊隊歌》的詞曲終於在煤油燈下躍然紙上。他將這首歌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一隊的名義獻給八路軍全體將士。 1938 年初,在八路軍總司令部召開的一次高級將領會議的晚會上首演。朱德司令等領導人一致贊揚說:戰士需要這樣的歌。以後這首清新激越的《游擊隊歌》迅速流傳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激勵了全國軍民捍衛國土,痛擊日寇的鬥志,至今仍保持著經久不衰的魅力。

師:好下面大家再跟伴奏唱一遍。

(二)學生跟伴奏唱

師:現在這首歌曲同學們唱的非常准確了,下面咱們一起考慮一下,用什麼樣的情緒、聲音、力度才能把游擊戰士那種靈活機智、英勇善戰、自信、樂觀的英雄形象表現出來?

(三)學生跟伴奏唱

音樂游戲

師:我們上節課給大家講了一首交響曲《中國人加洛普》。夕陽音樂中有一個單詞SOLO大家可以解釋成獨奏。今天我們就找幾個同學獨奏。

師劃出關鍵字

放伴奏演唱 找同學合唱

賀綠汀與牧童短笛

當賀綠汀考入國立音專時,他還是一個在上海求學的窮學生。當時他住在一家縫紉店的主樓,夏天熱得要命,但是賀綠汀沒有被這困難嚇倒,他一邊學習,一邊創作,同時還不斷地注視著音樂界的動態。雖然賀綠汀隨時有輟學的危險,甚至這樣差條件的房子,也都會有交不出房租的可能,就在這危難之際,有一天,他在學校的欄刊上看到了一則「徵集中國風格鋼琴曲」活動,是俄國作曲家兼鋼琴家齊爾品在上海舉辦的。如果誰獲優勝將能得到免費出國求學資格,並獲獎金,。得到這一消息後,賀綠汀非常興奮。從此,他整天就泡在那間酷熱小屋裡開始了他的創作,夜以繼日的創作,使他忘了一切苦楚。有的朋友問他「你這樣認真地投入這次比賽,難道那幸福之光環真的能射到你身上?」賀綠汀非常自信的說:「我欣賞這次比賽的規則,它對任何人來說都有獲獎的機會,因此,我必須認真地對待這次比賽」。由於天氣太熱,他又住在樓的頂層,白天無法工作,只好利用夜間及黎明前的那一段時間進行創作。同時為了有更多的機會獲獎,他一連寫了三首鋼琴曲(即《牧音短笛》《搖籃曲》和《往日思》,作品寫好後他非常鄭重的寄了出去,然後就期待著這次比賽的結果。幸福的光環真的來了,連賀綠汀自己也沒想到,在他的三首作品中,竟然有二部獲獎,即《牧童短笛》和《搖籃曲》。其中《牧童短笛》榮獲這次比賽的一等獎,也是我國第一首飛向世界的鋼琴作品。從此,賀綠汀便成為國內外矚目的音樂大師,幾十年來,他一直活躍在中國的樂壇上,而這首鋼琴曲《牧童短笛》吹遍了全球。

小結:

《游擊隊之歌》的節奏活躍,富於變化,曲調輕快、流暢,充滿旺盛的活力,具有鮮明的進行曲風格。歌麴生動地刻畫了游擊戰士在敵後艱苦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刻畫了機智、靈活、勇敢、頑強的游擊隊群體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反擊侵略者的堅強決心。

那麼同學們除了以上我們聽的外,還能唱哪些反映抗日時期的歌曲。

⑵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方案【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議論文,嚴格說是一篇駁論文,從文學體裁的角度來看是一篇雜文初中學生對於議論文接觸得並不多,尤其又是魯迅先生的作品,無論是作品內容、背景還是作品的語言表達都讓現代學生感到陌生因此,這是一篇教學難度較大的文章【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已經接觸了簡單議論文,對議論文的基礎知識有了初步了解但駁論文在教科書中還是首次接觸到,大部分學生對於駁論文的知識和駁論方法的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這篇文章語言犀利尖銳,富有戰斗性,帶有嘲諷意味,讀起來富有鼓動性;學生對於新文體、在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識具有很強的求知慾;這階段的學生喜歡合作探究完成學習任務【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積累詞語,掌握「玄虛、誆騙、懷古傷今、為民請命」等詞的讀音、詞義,學會運用2.通過對課文中選用論證方法的分析和語言訓練,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理解重要語句的含義,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過程與方法1.分析這篇雜文所選用的論據和所運用的論證方法、表達方式2.認識和揣摩富於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體會魯迅的語言藝術3.掌握魯迅的駁論方法和諷刺藝術,學習駁論文的寫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的自信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領會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難點(l)學習本文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方法;學習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2)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體會本文精闢含蓄的語言特點【教學資源】視頻、音頻、課件、板書【課前延伸】1、復習議論文的閱讀知識2、熟讀課文,簡要了解寫作背景,從文中找出疑難問題,准備在課堂交流3、通過注釋和工具書,掌握生疏字詞的讀音、寫法和意義4、請在課前交流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課內探究】導入課題:請列舉進入新世紀的短短十年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偉大國家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績?……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新的啟發一、自主學習,整體感知:(一)預習檢查:1、弄清字詞讀音:搽chá玄xuán虛省xǐng悟渺miǒo茫脊jí梁誆kāng騙2、解釋下列詞語:(1)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2)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3)誆騙:用謊話騙人(4)懷古傷今:懷古,追念古代的事情(5)為民請命: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6)自欺欺人:既欺騙自己,又欺騙別人3、填空:魯迅,(1881—1936)原名,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和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後發表了小說《孔乙己》、《葯》、《故鄉》等,1921年發表了代表作《阿Q正傳》本文選自短篇小說集《》,另一篇是《》另有散文詩集《》,散文集《》(二)了解寫作背景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沈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軍隊不戰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佔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採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相互矛盾,於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魯迅指出「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夥」「九&8226;一八」事變後,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採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後,在發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日本發動「九&8226;一八」事變並非「合法之自衛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採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蔣介石向國聯哀求,實際上就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蔣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國聯無效後,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因此,在當時有些人便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②針對上述情況魯迅於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8226;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後,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簡介駁論文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三)議論文相關知識:1、按論證方式分,議論文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立論:確立一個觀點,然後用事實和道理加以論證駁論:用正確的觀點披露或駁斥錯誤的觀點,從而進一步闡明和確立正確的觀點2、駁論的方法: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3、駁論文的思路:樹靶子(擺敵論論點)、打靶子(駁敵論論據)、立觀點(證明自己觀點)(四)自主交流,整體把握:1.朗讀課文,思考問題並在文中劃出標識性語句:本文作者批駁的錯誤論點是什麼?作者樹立的觀點是什麼?2.讀課文1—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從對對方論據不能推出論點來進行批駁的?3、再讀7—8段,看看作者又是如何證明自已觀點是正確的?(明確:1、「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2、對方錯誤論據:「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分析這些事實只能證明中國人失掉了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並不能證明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就是以此為突破口,證明敵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論點和論據之間並沒有邏輯關系,通達駁論證來批駁了敵方的觀點3、作者通過大力歌頌歷史和現實中的「脊樑」——自信的中國人來證明自已的觀點)4、文章最後一段起什麼作用?「狀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別指哪些人?明確:前者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後者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總結思路:板書:(一)對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論據:自誇「地大物博」;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二)直接反駁(駁論證):失掉的「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三)間接反駁: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論據:從古至今滿懷自信的「中國的脊樑」(四)總結: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看地底下二、合作探究交流,精講點撥:1、大聲誦讀文章的立論部分,並談談你認為自古至今哪些人可稱是「中國的脊樑」?為什麼稱為「中國的脊樑」?明確: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幹,創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造發明家,如畢升、李時珍等;一種是不怕流血犧牲,起而反抗反動統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一種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是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因為他們是腳踏實地地為民族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2、你能通過誦讀來表達出作者的感情嗎?找學生代表朗讀,並及時點評,必要時教師示範朗讀總結:總之,魯迅先生對民族敗類充滿憎恨和嘲諷,對民族的脊樑又充滿了崇敬和贊揚因為愛憎分明,所以諷刺贊揚涇渭分明,充滿戰斗的力量,充滿鼓舞的力量三、鞏固檢測,拓展提升:讀罷此文,我們深感到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沒悉先機,發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中國的脊樑」終於在1949年把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定格在歷史的大舞台;「中國的脊樑」終於把中國人的自信從20世紀帶到了21世紀……今天離魯迅先生書寫此文已經70餘年,假使你站在當今社會歷史的高度,用具體事例來證明中國的自信力,你將選取哪幾個事例?請用充滿自信和贊揚的筆觸,把它寫下來課堂小結及贈語:同學們,當今的中國經濟正在飛速成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正在日益飆升,站在中國21世紀的歷史舞台上,我們在自豪的同時,是否感受到沉重的歷史使命?讓我永遠銘記「落後就要挨打」歷史教訓,做一個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的中國人聽歌曲《相信自己》一起誦讀:《相信自己》有多少次揮汗如雨,傷痛會填滿記憶,只因為始終相信,去拼搏才能勝利總是在鼓舞自已,要成功就要努力,熱血在心中沸騰,巨人在東方升起相信自己,你將羸得勝利,創造奇跡相信自己,夢想在你手中,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你將超越極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當這一切過去,你們將是第一教學反思: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學生的預讀興趣並不大,因此激情導入非常關鍵,對於學生認識理解背景也起著重要作用,自主學習的幾個問題,對一般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一邊讓學生自主思考,一邊給予引導,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課思路合作學習的環節,朗讀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通過示範作用來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魯迅先生的感情教學過程《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活動描述一、導入新課1、出示課件(課題),新世紀,加人WTO、國足出線、成功舉奧運會、世博會等等(投影展示與此相關的照片),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新的啟發,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2、出示課件《買汽車》,引出文章論證的方式(駁論)孩子:媽媽,你為什麼不買汽車呢?媽媽:買不起呀孩子:那怎麼才能買上小汽車呢?媽媽:你現在好好學習,長大後就可以買小汽車了孩子:那你小時候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呢?這個笑話,孩子的反駁很精彩,媽媽聽了以後肯定會瞠目結舌,繼而哈哈大笑駁論是一種與立論相對的論證方式《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就是一篇駁論文駁論文文體知識:駁論文:以反駁為主的議論文駁論:正確的觀點揭露或駁斥錯誤的觀點,從而進一步闡明和確立正確的觀點一般結構和形式:1指出錯誤論點,論據貨論證(樹靶子)2批駁錯誤論點,論據貨論證3指明錯誤的實質或危害(打倒靶子)3、播放影片《九一八事變》片段,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4、教師提示學習的相關要求(課件)教學活動2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1)正確讀音、字義:課件(字詞略)2)放音頻文件:范讀課文,學生畫出初步了解文章的結構課文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擺出「敵論」:「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論據第二部分:(3—5自然段)直接駁論證: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動統治者,並發展著「自欺力」(歸謬)第三部分(6—8自然段)間接駁斥:大力歌頌歷史和現實中的「脊樑」——自信的中國人第四部分:(9)提出判別標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號召廣大中國人民要明是非,識大義1、學生速讀課文1/2自然段,畫出對方的錯誤觀點和錯誤依據明確:投影展示:敵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錯誤論據:a、信地信物b、信國聯c、求神拜佛老師舉一個類似的推理例子:「我們班小明上課愛開小差,小東上課愛開小差,小梅也愛開小差,所以我們班所有同學上課都愛開小差,你同意這一結論嗎?」(以偏概全)2、抽學生朗讀3—5段,思考作者是怎樣反駁敵論點的學生討論回答後,投影展示直接反駁:信地信物信國聯――沒有「他信力」(仿詞)求神拜佛―――――發展著「自欺力」這些批駁證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說明敵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這就是批駁的突破口」3、作者確立了怎樣的觀點,以什麼為論據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從而更有力的駁倒了敵論點?第6—8段,確立自己的觀點:我們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並列舉了事實論據,從而否定了誣蔑「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無恥讕言為徹底駁倒敵論,作者用「從古以來」到「現在」都有「脊樑」作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請你根據自己的了解為第7段中的「人」註解舉例①、「埋頭苦乾的人」:默默無聞、努力工作的廣大勞動人民如畢升、祖沖之、李時珍、詹天佑等人②、「拚命硬乾的人」:指那些不怕犧牲、不計得失、忠於祖國的人如岳飛、文天祥、戚繼光、林則徐等人③、「為民請命的人」:指同情人民,為人民鳴不平、伸張正義的人如屈原、關漢卿、海瑞等人④、「捨身求法的人」:指歷盡艱辛、英勇獻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譚嗣同、玄奘、法顯等人4、經過論證,關於「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樣的結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小結:本文以敵論據不能證明敵論點為「突破口」,以反駁對方的論證為武器,一舉擊中其要害,反駁強勁有力同時確立與敵論點相反的觀點,並列舉事例證明,從而有力的駁倒了敵論點,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間接反駁:正面立論: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正確論據:從古到今「中國的脊樑」教學活動3三、揣摩語言,學習諷刺技巧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其雜文有「匕首」,「投槍」之喻既然為插入反動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槍」,力量從何而來呢?一、抽生讀課文,想一想力從何而來:1.諷刺的力量:①找出課文中含「中國人」的句子,小組討論後分別回答其「中國人」的含義1、同學討論後明確:投影展示A、於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國人)B、假使這也算是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C、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所有中國人)D、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大部分愛國的人民)E、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F、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所有中國人)2、同學齊讀這些句子,加深理解②「中國的脊樑」指什麼人?明確:「中國的脊樑」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魯迅反復贊揚「中國的脊樑」,可以鼓舞鬥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1)、這一類沒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現狀如何?明確:(A)從人數上看:何嘗少呢?(B)從特徵上看: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後繼地戰斗(C)從處境上看: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2)、第9段作者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找出來體會其意思學生討論後明確,投影展示5:「脂粉」:比喻統治階級的欺騙性宣傳;「筋骨和脊樑」:比喻氣節、操守、人格、品質;「狀元宰相」:比喻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當時還處於地下斗爭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③魯迅為什麼反復強調「中國的脊樑」?明確: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樑」的才算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為人民著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評價中國人應該去評價這部分人,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樑」,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誇」「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明確:前者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後者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總結:總之,魯迅先生對民族敗類充滿憎恨和嘲諷,對民族的脊樑又充滿了崇敬和贊揚因為愛憎分明,所以諷刺贊揚涇渭分明,充滿戰斗的力量,充滿鼓舞的力量2.邏輯的力量:①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後,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②這種在證明「敵論」指謬誤時所採用的是哪種駁斥方法?說說這種方法的好處明確:歸謬法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總結:運用強有力的「歸謬法」駁論證,再正面立論駁論點;這樣先破後立,破中有立,充滿了無懈可擊的邏輯論證的力量,將「敵論」置於死地,將正確的觀點昭之於世3.語言的力量:①試找一找充滿諷刺性戰斗性的語言明確:「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誇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誇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誇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仿造自信力造出「自欺力」:「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揭露本質,可謂入木三分②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麼?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誇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及誇耀者的底氣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們准確的寫出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性③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不過一面總是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並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樑」屢挫屢戰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總結:語言尖酸潑辣,富於諷刺,富有戰鬥力,一句句擲地有聲的話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動派的要害,就像一支支投槍直射入反動派的胸膛……教學活動4四、歸納延伸,練習反駁技巧1、本文以駁論證的方式逐層推進地批駁了「九&8226;一八」事變三年後,有些人慨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謬論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投降本質,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廣大抗日軍民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文章語言犀利、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作者指出這是一種「自欺力」,揭露了蔣介石「堅決不抵抗」的賣國投降本質這一節課,我們充分感受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洞悉先機,發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中國的脊樑」終於在1949年把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定格在歷史的大舞台;「中國的脊樑」終於把中國人的自信從20世紀帶到了21世紀……2008年以來又是中國的自信點!2、作業:用所學方法來反駁以下觀點:(可選擇)中學生上網有百害無一利開卷有益附:板書設計:中┏自誇「地大物博」┓國┏敵論據┃只希望國聯┃┓人┃┗味求神拜佛┛┃以偏概全失┃敵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掉┃直接反駁:┏失掉「他信力」自┃┗發展著「自欺力」信┃間接反駁:┏論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力┃┗論據:從古到今「中國的脊樑」了┗結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看地底下嗎

⑶ 26課開國大典教案

《開國大典》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十月一日是什麼節日嗎?
生:國慶節
師:國慶節是舉國歡慶的日子,1949年10月 1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是我們國家的生日。這一天,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課文《開國大典》體驗當年的盛會。
(板書:課題)
2、看圖片回顧歷史背景
看完圖片後讓學生說說他們的感受,
教師補充(結合圖片)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全國人民為推翻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頑強斗爭。八年抗戰,多少英雄兒女前赴後繼、保家衛國;三年的解放戰爭,中國人民終於推翻了蔣介石的反動統治,迎來了全國的大解放,迎來了「開國大典」的盛況。
3、通過默讀、朗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從整體上把握理清文章的脈絡。
1) 默讀課文,畫出生字詞和不懂得字詞。
教師帶讀、學寫生字詞。學生再讀生字詞,並要求認記。
B. 初步理解詞義。(詞義的深入理解在以後的課文講解中再滲透)
重點理解題意。
開國:建立新的國家;
典:典禮,鄭重舉行的儀式;
大典:隆重的典禮。
開國大典:創建國家的重大典禮。
擎:舉。
匯集:會合,聚集。
瞻仰:恭敬地看。
2) 聽錄音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開國大典的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內容。
小組討論按記敘順序可將課文分為幾部分,請代表說說你們小組的分法,你們為什麼這樣分。(比較各組分法,言之有理即可)
(板書:典禮開始前、典禮+閱兵式、群眾遊行)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學習第一部分:典禮開始前
1、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感受典禮開始前的場面,並說說自己的感受。
2、默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為什麼文章一開始就交代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人物。(讓學生體會記敘文的敘事特點)為什麼最後特別說明觀禮台上還有外賓。
3、看圖片了解天安門廣場然後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想像一下你身處當年的天安門廣場,看看會場的布置是怎樣的一種氛圍。
4、全班齊讀第四第五自然段說說你感受到參加開國大典的群眾怎麼樣的心情,你是從哪裡體會到這些心情的。(早上六點鍾起,就有群眾的隊伍入場了、直奔會場、五更天摸著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趕來都體現了群眾熱切的心情)
分析句子:
a.人們有的擎著紅旗,有的提著紅燈。(誰能來做一做這兩個動作嗎)讓學生親身體會生字擎的意思。擎:舉。
b他們清早到了北京車站,一下火車就直奔會場。
c.三十萬人的目光一齊投向主席台。

學習第二、三部分:典禮+閱兵式
(看視屏聽朗讀,體會典禮與閱兵式的過程和人民群眾的心情)
1、快速默讀第二部分理清典禮過程,並用自己的話總結這個過程。
板書:(典禮開始,領導就位——奏國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國旗,鳴禮炮——宣讀公告)
2、全班朗讀課文,劃出反映人們心情的句子,說說你感受到人民群眾怎樣的一種心情。
3、你覺得那些句子,表現了大典庄嚴、隆重、熱烈的氣氛。大聲地朗誦你選的句子。
分析句子:
「這庄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三十萬人一齊歡呼起來。這庄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國人民的心一齊歡躍起來。」(有感情地朗讀句子體會排比氣勢。)
4、觀看閱兵式視屏,體會閱兵部隊的整齊、威武、雄壯。
5、用學習第二部分的方法自學第三部分,理清閱兵式過程,概括出人民群眾觀看閱兵式心情的句子,體會後有感情的朗讀,讀出閱兵部隊的整齊、威武、雄壯,讀出群眾情緒的熱烈。
學習第四部分:群眾遊行
1、請同學朗讀,劃出概括節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話,說說這樣描寫的作用?(襯託了人們仍舊沉浸在開國大典的喜悅氣氛之中,從側面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做主人的無比幸福的心情。)
分析句子:兩股紅流(遊行隊伍)分頭向東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充滿了整個北京城。
兩個流字可不可以換,為什麼說光明充滿了整個北京城。
(流字寫出了一種動態的景象。光明充滿了整個北京城",不僅是指燈籠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徵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北京城永遠擺脫了過去的黑暗統治,獲得了光明。這是人民群眾心裡的光明。)
小結與作業
2、摘錄、朗誦最令你激動的句子,背誦第七段。

⑷ 義犬復仇的教案

1、 學會本課11個生字復(含2個多音制字)及12個新詞。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自己感受深刻的情節。

3、 能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4、 能把握課文的寫作順序,清楚課文的結構安排

⑸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書第14課的教案

再見了親人教師教案
學會本課5個生字及12個新詞。
2、仿照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寫一段話。
3、朗讀課文能比較准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4、將參觀活動與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能比較准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2、將參觀活動與問題結合起來,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
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教學難點:朗讀課文能比較准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准備:錄像帶,文字投影片。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理清層次,交流參觀內容及感受,質疑。
教學過程:
一、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 自讀課文,劃出生字。
2、 看生字表,查字典學習生字。
3、 小組交流,如何記住字形,了解字義。
4、 課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較"謙""歉"。
注意讀音:"誼"讀yi不讀yi。
多音字:"泊"組詞:"泊船""血泊"。
二、 老師范讀,激情;學生讀課文,理清層次。
三、 小組活動:交流參觀"抗美援朝展"後的內容和感受。
四、 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認真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 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2、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仿照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寫一段話。
一、 揭示題目,導入新課。
1、 交流感受。
導語: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7課再見了親人。為了更好地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
我們參觀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展覽。誰願意用一句話來概括自
己參觀的感受。
學生發言。
2、 解釋題目,導入新課。
提問:上節課同學們初讀了課文,誰能結合查閱的資料及參觀的內容談談對課題的理
解。
學生發言。教師板書: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
小結。援朝八年中,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課文真實地再現了1958年志願軍奉命凱旋迴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
人場面。
二、 學習敘事部分。
過渡語:請同學們打開書,按照思考題進行自學。
1、 出示思考題,學生個人自學。

默讀課文,結合文中幾件典型事例思考:1、 志願軍戰士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2、 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2、 課堂交流,老師點撥。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歸於盡"、"血泊"等關鍵詞語進行理解。
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鮮血凝成的。
板書:深情厚誼 鮮血凝成
3、 提問:是呀,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為了志願軍戰士,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
超越國籍,不顧惜自己的身體,不顧惜親人的生命。她們為什麼能為志願軍付出
這樣高的代價呢?請同學們結合參觀的內容談一談。
學生結合參觀的內容,簡介楊根思、毛岸英、羅盛教等志願軍戰士的事跡,說明志願軍
為了朝鮮人民同樣付出了血的代價。
4、 小結:為了朝鮮人民,無數志願軍戰士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把鮮血灑在朝鮮這片國
土上。所以說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這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珍貴的情誼。
5、 指導朗讀。
(1) 想一想,志願軍戰士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追述這些歷歷在目、催人淚下的感人事跡的? (感激、感動、贊美、激動)
(2) 請選擇自己體會最深,最受感動的事例來朗讀。注意表達你體會到的思想感情。
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三、 學習抒情部分。
1、 提問、思考:現在志願軍就要同這些朝鮮親人分別了,此時此刻,他們是怎樣抒發自
己那依依惜別之情呢?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來讀一讀,想想怎樣讀出
句子中的感情。
學生個人自由讀。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復此發言

--------------------------------------------------------------------------------

2 再見了親人教師教案
2、 學生評讀。
注意:(1)體會與大娘告別時的不舍之情,對小金花的疼愛、不放心,對大嫂的不忍
心。
(2)體會反問句的作用。
3、 師述:下面我們把敘事與抒情連起來讀。請選擇自己體會最深的一個自然段朗讀,注
意表達出志願軍的思想感情。
老師范讀,學生個人讀,指名讀。
四、 學習最後三個自然段。
1、 導語。戰士即將啟程,列車就要開動。每望一眼親人的面孔,便引起難忘的回憶,每
告別一句,淚水便會湧出。我們的戰士是在淚雨里,情海中前進。請同學們親
眼看一看當時的送行場面。
2、 看錄像。
3、 導讀:這是一個激動人心、充滿留戀之情的場面。此時車內車外,人們灑淚道別,兩
國人民是在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呀!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
讀最後三段課文,體會這種感情。
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4、 師生共讀。
師:戰士們登上了列車,望著慈祥的老媽媽,剛強可愛的小金花,架著雙拐的大嫂,
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親人,望著這片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志願軍從心底里發出
了喊聲:
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師:汽笛響了,列車開始啟動。緊緊拉著的手鬆開了,列車前行,親人向後退去。戰士
們多想再看他們一眼呀!於是,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
生: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
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師:然而,列車飛快地向前駛去,親人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戰士們只好揮起手,大聲
呼喊著:
生: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5、小結:列車開走了,然而中朝兩國人民的心永遠連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說的"中
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之間結成的深厚友誼將永遠留在朝鮮人民子子孫孫的
心中。"
(出示投影)
五、仿寫。
1、 總結寫法:課文學完了,這篇充滿深情的抒情散文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的心。那麼作者
是怎樣歌頌情,表達情的呢?
學生回答 板書:敘事 抒情 第二人稱
2、 仿寫。
師:同學們,我們將要畢業,想像一下,當你與共同學習、生活了六年的同學、老師
告別時,你的心情會怎樣?
學生回答(不舍)
師:昨天老師讓大家回憶發生在自己與同學、老師之間的一件件往事。請你選擇其中
一件最讓你感動的事例,仿照課文前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話,歌頌同學情,師
生情,並表達自己的感情。可以先抒情再敘事,也可以先敘事再抒情,水平高的
可以先抒情後敘事再抒情。
學生習作。
3、 讀、評、改。
五、 布置作業。(出示投影片)
必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選做:
(1) 結合展覽和課文內容創作一期自畫報或根據課文內容畫一幅畫或連環畫,表現
中朝兩國人民的友情。
(2) 給文中的一位朝鮮親人寫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感動之情。
(3) 創作一首小詩歌頌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
(4) 寫一篇讀後感。
板書設計:

17、再見了,親人 抒情散文:
深情厚誼 敘事
鮮血凝成 抒情
第二人稱
中國人民志願軍 ――――――― 朝鮮人民

[列印] [關閉]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再見了親人教師教案
《再見了,親人》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時,揭示題意
1、導語。激情描述「離別」情景。
2、變換課題句式。讀中領會:同樣的意思,為什麼要這樣說?
引導比較體會「深情」。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發展目標,感知內容。
學習這篇課文,要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去體會志願軍戰士與朝
鮮人民之間的這種深情厚誼。在體會過程中,可著重從作者所描敘的情景與事情兩方面去細心閱讀,深入思考。
2、嘗試閱讀1——2節。
(1)邊讀邊想,分清情景與事情,作上記號。
(2)交流、討論後補詞概括,完成練習一:怎樣的情景?(難
以離別)怎樣的事情?(難以忘懷)
三、深入閱讀,感受「離」情
1、自讀第1節,從哪些詞句中讀懂「難以離別」?
2、交流中,引導注意語氣的朗讀,讀得別更難,情更深。試讀、
指讀。
3、再讀2、3節,讀懂小金花、大嫂與志願軍戰士的離情別意。
4、啟思:在依依不捨中,又為什麼一再請求「請回去吧」?
四、回復課題,深入發現
1、過渡語:列車西去,呼喚不斷。這是多麼催人淚下的離別場
面啊!但離別的僅僅是三位「親人」嗎?
2、交流討論小結:這一聲「再見了,親人,」是志願軍戰士在
向全體朝鮮人民告別,是向朝夕相處、並肩戰鬥了整整八年的朝鮮親人們告別啊!齊讀課題。
第二課時
一、過渡導人,概括「往事」
1、導入:往事越難忘,情誼越深厚,離別才這樣難舍難分。
2、輕讀課文,完成練習二:用「誰為了……而結果……」句式
概括每件事情。
二、展開發現,深究討論
1、細讀大娘「送打糕」、「救傷員」,哪些詞語集中體現了情誼
之深,令人難忘?
2、交流中讀句。
3、指導認識反問句及其朗讀訓練。
4、繼續閱讀、討論、體會小金花、大嫂所經歷往事的生死之情,
並指明朗讀。
三、移情體驗,深化題意
1、過渡語:是啊,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鮮血為代價的情意,如
果你是被大娘從敵機下救出的傷員,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媽媽用生命換來的老王,如果你是吃過大嫂親手挖來野菜的志願軍戰士,那麼在這離別的時刻,還會怎樣對這些朝鮮親人們說?
2、引讀四、五節。
3、再讀,引導學生深層理解「灑過鮮血的土地」的意思(鮮血
同灑、生死與共、鮮血凝成友誼。)
4、把「親人」與「土地」聯系起來,讀一讀,想一想,你對這
課題又發現了什麼?(不是親人,勝如親人。「再見了,親人」這是中朝兩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5、帶著對「親人」,對「土地」的這份感受,讀課文結束句,
又有什麼發現?(友誼世代長傳,心永相連)
四、交流評價,總結學習。

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16320753

⑹ 名著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學設計說課稿

一、說文本
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義務教育新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名著導讀中的一篇。它是前蘇聯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篇自傳性小說。小說以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從1915年到1930年前後蘇俄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塑造了以保爾為核心的英雄群像,表現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奉獻的主題。而且小說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極其深廣的。對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中學生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我想,這也是教材編寫者們推薦這本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作為一部閃爍著崇高的理想主義光芒的長篇小說,他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保爾這一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並以保爾·柯察金的人生經歷和他身上的那個時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質,詮釋了「人到底應該怎樣度過一生的?」的問題;另外,小說關於人物、環境等的描寫,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也是極其耐讀的。
二、說導讀設想、依據及策略
「新課程標准」在內容上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確定了「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為此,有學者提出:教學活動是否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有三個明顯的標志:(1)是否在教學活動中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形式;(2)教師的角色是否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教學的研究者;(3)是否能注重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價值的最大化。而在研讀語文課程標准過程中,我們發現關於名著導讀缺乏具體的定位和明確任務,致使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會出現定位不準的現象,許多語文教師往往採取讓學生看看教材內容代替具體指導的教法。那麼,名著導讀的任務到底是什麼?我想准確的定位應該是:了解作家、作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以文本體裁特徵為基點;以精彩片段為例子;以指導學生讀書方法為核心;以愛讀、會讀、讀整本書為目的;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語文素養為歸宿;以「探究思考」為切入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那麼,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導讀中我確定了以下任務:1.讓學生閱讀短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理想主義的旗幟與人生的教科書》,了解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情況,作品主要內容和小說的主要藝術形象保爾.柯察金,藝術特點和成就,主要應補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在中國的影響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慾望。2. 回顧讀書一般方法,引導精讀《精彩片段一》,以指導學生學習通過分析人物心理活動來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精讀《精彩片段二》指導學生掌握,通過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求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強調閱讀時摘抄名言、警句、精彩段落,並課後檢查落實。
導讀策略:
(一)導讀形式:課外導讀與課內導讀相結合
(二)課程資源:除文本資源(原著和課本短文資源)外充分利用網路,相關的影像、音樂等課外學習資源。
(三)導讀安排:課外導讀約八周,課內導讀三課時

三、說導讀目標及重難點
鑒於文本資源本身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我確定了如下導讀目標和重難點:
導讀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學會讀整本書。
2、了解全書內容,熟悉、掌握其中精彩的片段,從保爾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3、在寫作和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以閱讀為主,並與語文實踐活動、寫作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從名著中汲取養分,樹立偉大的革命理想,培養崇高的道德品質,形成鋼鐵般的意志,具有勇於獻身的精神。
導讀重點:精讀的引領
導讀難點:閱讀興趣的激發
四、說導讀過程
(一)課外導讀階段(約八周)-------將學生分成若干讀書小組,指導學生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落實目標和任務並建立起與之配套的檢測評價方案。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用略讀瀏覽的方法通讀全書,弄清主要內容、情節和人物關系等。通過讀出版說明和後記了解出版意圖,掌握閱讀線索。根據閱讀需要參閱附錄的資料和課外及網上搜集的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經歷、創作背景,理解作品的重要思想和重點內容。結合觀看電影或電視連續劇,將劇中的人物形象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一邊讀,一邊摘錄,加批註,寫心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目標任務的落實以及閱讀成果的檢測和展示。如讀書報告會、主題討論會、手抄報展覽、名著故事會、誦讀大比拼、讀書筆記評比、讀書卡片評比等都是可以選擇的檢測和展示形式。
1、讀書小組: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也可以是老師根據學生特點組建。
2、閱讀計劃:應注重時間、內容、目標、任務、方法、檢測評價等方面相結合。
3、閱讀資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整本書、出版說明和後記、其它網路資源、影像資源等。
4、閱讀任務:
a、了解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情況及創作背景;
b、揭示作品標題含義、概括主要內容和勾勒小說的情節線索;
c、梳理小說的人物;
d、小說的藝術特點和成就;
e、小說主題思想。
5、閱讀方法:
1、 自主初讀------ 了解內容,整體感知;
2、 合作研讀------- 協作探究,深入理解;
6、檢測評價:
讀書交流會、主題討論會、手抄報展覽、名著故事會、誦讀大比拼、讀書筆記評比、讀書卡片評比、製作人物簡表等
(二)課內導讀(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建設的過程。」那麼要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主動參與,教師的導入尤為重要。在這一環節我選用了二十集電視連續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片頭來導入,鮮明的主題、精警的名言、一組展示主人公成長歷程的畫面、豐富的背景和沉鬱而堅定的音樂,這一切能極大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二、檢查整本書通讀情況
這一環節以讀書小組為單位開展組與組之間的「名著知識競賽」, 問題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而這種小組競賽的方式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1、必答題:每一組選出一位同學回答問題,答對得10分,答錯不扣分,但其他組有糾錯機會,糾錯正確,得10分。
(1)保爾因為什麼離開了學校,開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2)保爾第一次面臨生命危險,是因為什麼?最後是如何脫離危險的?
(3)保爾和他的同志們為什麼要修建一條通向森林的輕便鐵路?搶答題:最先搶答正確的小組得10分。
(1)、說出書中除主人公保爾外至少5個人物的名字,並簡單介紹他們的身份。
(2)、保爾的第一把武器是怎樣得到的?
(3)、保爾的母親大多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
(4)、對創作小說的工作,保爾的家人和戰友分別持怎樣的態度?】
(4)作者為什麼要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來作書名?
三、問題探究
教師出示探究問題------ 小組合作探究 ------ 班級交流分享 -------- 教師點撥明確。這一環節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老師提問(問題涉及小說的時代背景、情節線索、標題含義和主題思想)先在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小組學習成果。然後讓小組中心發言人在班上交流分享。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和把握文本,又考慮到所提出的探究問題一定程度上有些難度,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助於問題的解答,也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小說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第一部主要以前蘇聯的國內戰爭為背景;第二部主要以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為背景。
2、簡單勾勒小說的情節線索。
少年保爾的生活與反抗--戰士保爾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建設者保爾的忘我工作--鋼鐵戰士保爾與疾病頑強斗爭。
3、揭示小說標題的含義。
「鋼鐵」指信念、意志和毅力。「鋼鐵是在烈火和驟冷中煉成的」。這「烈火和驟冷」指特殊的、艱苦的環境和條件,在小說中具體體現為殘酷的戰爭環境、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勞動條件以及常人難以忍受的病痛。
4、揭示小說的主題思想。
這部小說描寫了前蘇聯從十月革命到經濟建設十多年間的各種激烈矛盾和殘酷斗爭,塑造了以保爾為核心的英雄群像,表現一代青年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揭示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奉獻的主題。】
四、小結
教師充分利用精煉的小結語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和把握小說,讓學生盡量由一種感性的認識上升到一種理性認識-----獲得一種源於文本又高於文本整體感知。
五、作業
學生在整體把握小說的基礎上,從報紙、雜志、書籍或網上收集資料,參照書上附錄,寫一篇短小的書評。這一練習不僅促進學生更全面、准確、深入的感知和把握文本,還培養了學生的理解、感悟、表達等能力。
第二課時

導讀要點:分析人物性格的形成過程,從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品讀精彩片段分析小說的藝術特色。
導讀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課內導讀的第二課時,我選用名人對作者和作品的高度評價來導入以下的導讀,我想名人如此高度的評價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和研讀興趣。
【有一位作家被羅曼·羅蘭譽為「最罕見的道德、最純潔的勇氣的同義詞」;有一部文學作品被視為「人生的路標和精神補品」。這位作家就是前蘇聯文學家奧斯特洛夫斯基;這部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二、分析小說人物及寫作特色:
(一)人物分析:
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對小說人物形象的分析定然是小說導讀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這一環節我充分鼓勵學生以保爾為人物核心,就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或幾個人物進行深入分析解讀。並以「我眼裡的 」為題寫一段人物簡評,然後在小組交流。
(二)寫作特色分析:
先讓學生研讀課本上節選的兩個精彩片段,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寫批註的方法讀文本,賞析引發你感觸的語言文字。圈點勾畫寫批註,賞析引發學生有感觸的語言文字。是引導學生如何精讀和研讀,教予學生閱讀方法。然後鼓勵學生就小說的寫作特色探索性創造性的自主解讀文本,形成自主學習成果並在班內交流。
三、教師點撥明確並小結
在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導讀過程中 ,教師好的點撥有時能起到拋磚引玉或點石為金的良好效果。因此,分析探究過程中的適當點撥,學生班上交流後的恰當而人性的點評,以及教師充滿智慧的小結在學習活動中是至關重要的。我選擇以名言「閱讀就是帶著一個有準備的頭腦,一副探究的目光與一種深掘的期待,來品味你所選定的蘊含豐富的書籍。它是一種緣,會激起你強烈的共鳴和深切的感悟」作為該堂課的結束語的。最後讓學生聽八隻眼樂隊演唱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感受祖輩、父輩的閱讀人生。
四、作業:
學生摘錄優美文句、段落,做3~5張讀書卡片,加一個標題,註明作者、出處並背誦。這一作業引導學生品析小說中的名言警句,也培養了學生讀書過程中製作讀書卡片的良好習慣。

第三課時
一.導入:
學生背誦「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段曾激勵千千萬萬青年人為之奮斗,並奉為座右銘的振聾發聵的名言,引發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深層思索。
二、結合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內容,深刻領會「生命的意義」。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自主回顧思索後,引導學生回顧保爾的一生。少年保爾的生活與反抗--戰士保爾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建設者保爾的忘我工作--鋼鐵戰士保爾與疾病頑強斗爭。深刻領會「生命的意義」。
【明確:這是一部作家用鮮血和生命寫成的長篇小說,小說的主題是歌頌蘇聯青年在保衛蘇維埃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斗爭中的英雄業績和獻身精神。小說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就是青年的傑出代表。他具有了崇高的革命品德,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不顧身地戰斗和勞動。當他卧病不起的時候,仍然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堅持寫作,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人類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保爾成為蘇聯文學中最年輕的英雄形象之一,激勵著蘇聯和我國一代又一代青年讀者,成為幾代共產主義信仰者心目中光輝的楷模。所以只有結合作家人生經歷和保爾的一生奉獻,才能深入理解保爾精神,理解保爾關於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理解共產主義者願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貢獻全部精力和整個生命的崇高理想。這樣,才能主動地自覺地把文中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段名言奉為座右銘,才能在榜樣面前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一步一步走向崇高。】
三、談談你對生命的理解。
我讓學生以一句精煉的話談出自己對生命的理解。成就學生自己的名言,然後在班上分享。這一設計是由學生對文本深刻理解深化到對學生靈魂的砥礪和浸染。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又一次深化。
※ 人活著,不應該追求生命的長度,而應該追求生命的質量。
※ 人活著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他的整個生命奉獻給全人類。
※ 生命的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 生命中可能會刮風下雨,但我們可以在心中擁有自己的一縷陽光。
※ 天並不都是藍的,雲也並不都是白的,但生命的花朵卻永遠都是鮮艷的。
四、交流讀書卡片並背誦賞析。將同學讀書卡片中你認為值得品味的地方,補充到你的讀書卡片集中然後背誦,並鼓勵學生在讀書卡片中選出最喜歡的一兩句進行賞析,然後推薦給同學,並寫出推薦的理由。
五、課堂拓展延伸
人生的路很長,一路上有鮮花和掌聲,也有泥濘和深谷。假如你面臨貧困、疾病、痛苦甚至是災難。你將如何面對?
這一設計進一步引導學生將書本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努力加深語文課堂的內涵和外沿,進一步促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
六、課後練習
你周圍如果有像保爾那樣經受種種考驗,克服重重困難,頑強地生活、學習、工作的人,去采訪他,他的事跡寫成文章,向報紙、雜志投稿。
五、說導學評價及反思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我們的祖輩、父輩是一本耳熟能詳的書,但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它的趣味性不及《湯姆 索亞歷險記》,故事性不如《西遊記》,因而閱讀興趣很淡。但是這本書所崇尚的理想、勇敢、堅強、執著等優秀品質,對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中學生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督促、檢查學生完整地閱讀這本書地情況,就成為這一堂課的第一個目標。使用競賽的方式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名著的閱讀,教師對學生只能是一種引領。這種引領可以是思想內容上的,也可以是藝術特色上的。但無論是哪一方面,都應該以學生原有的閱讀認知為起點。注重課外導讀和課內導讀的有機結合。課外導讀因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閱讀計劃的制定和閱讀過程的檢測與評價尤為重要,它是任務能否完成和目標能否達成的基礎。以小組或以班級為單位的檢測或展示形式中,故事會、手抄報學生興趣較濃,效果較好。而相比之下讀書筆記評比、讀書交流會質效要低。在課內導讀的第二課時,我注重引導學生研讀和精讀精彩片段,先自主分析,再合作探究小說的人物和寫作特色。事實證明,認知是有差異的。通過這一部分由淺入深的幾個層次,我試圖讓學生明白:名著的閱讀,不僅要有瀏覽,還要有精讀,有對語言文字和思想精髓的富有個性化的、深刻的思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才能從名著閱讀中汲取營養。
為了增強課堂氣氛的感染力,我選用了相關的一些影視和音樂等資源,有效地增強課堂的感染力。最後的作業設計注重課堂教學的延伸。三次課內導讀作業注意到結合課堂學習重點,注意到循序漸進的原則。但是,有些作業再次把學生拖回了名著本身,書本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的差異,再一次為這份作業的實效性打了折扣。

⑺ 大江保衛戰優秀教案

一、導航台
課文主要內容及全文思路導讀

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長江水位猛漲,洪水泛濫,長江沿岸許多地方的堤岸發生險情。有些地方洪水沖垮堤岸,將堤內的房屋沖毀,樹木沖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在這萬分緊張的關頭,幾十萬解放軍官兵奔赴災區,和當地的群眾一起,投入到搶險救災的「戰斗」中。在這場「戰斗」中,涌現出許多感人的事跡。課文《大江保衛戰》向我們介紹了當時的有關情況。
文章記敘了解放軍幾十萬官兵與長江特大洪水進行頑強戰斗的動人情景,熱情的歌頌了戰士們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表現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間的魚水深情。
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98年夏長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響了長江保衛戰。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寫在搶險救災過程中,官兵奮勇向前,涌現出許多感人事跡。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贊揚人民子弟兵精神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二、精品屋
課文精彩段落欣賞
7月27日凌晨兩點,九江賽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聞訊趕到。支隊長一聲令下:「上!」頓時,一條長龍在崩塌的堤壩下出現了。官兵們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有的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腳奔跑起來。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堤!」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戰士們高聲喊道:「狂風為我們吶喊!暴雨為我們助威!巨浪為我們加油!」一個個奮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人牆。經過幾小時的鏖戰,大堤保住了,官兵們渾身上下卻是傷痕累累。「風聲雨聲濤聲,聲聲入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這是人民子弟兵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中的真實寫照。
【欣賞】
九江賽城湖大堤的搶險救災真實驚心動魄!子弟兵奮勇向前,譜寫了一曲豪邁的英雄贊歌。第一句交代什麼時候發生了怎樣的險情。「凌晨兩點」,黎明還未來臨呢!此時,大堤發生塌陷,是何等危險!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是解放軍戰士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大堤的重任。隨著之隊長的一聲令下,戰士們投入到搶險護堤的戰斗中。你看,他們肩上是沉重的沙包,腳下是泥水,還夾雜著嶙峋的片石,但戰士們並沒有將這些困難放在心上,他們來回穿梭,有的甚至為了跑快而赤腳,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甘於奉獻、不怕艱難呢?是心中的信念——保住大堤!是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決心!正因為如此,戰士們才會不顧被片石割破腳趾,才會不顧狂風暴雨的襲擊,才會不顧巨浪的威脅。
「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這是多麼惡劣而充滿艱險的環境啊!可戰士們卻毫不畏懼,高聲喊著口號,奮然跳入水中,沒有猶豫,沒有膽怯,用生命之軀作為屏障去阻擋肆虐的洪水。讀到這兒,你的心中是否生起崇高的敬意呢?為戰士們這樣忘我無私的精神而感動?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官兵們以錚錚鐵骨保住了大堤。在那鏖戰的幾個小時里,戰士們付出了多少?從那累累的傷痕里,我們讀到的是官兵們那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風聲雨聲濤聲,聲聲入耳;
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這則對聯可謂是對官兵們搶險救災情景的俄高度概括。上聯主要從聽覺的角度反映環境的惡劣,下聯主要寫官兵們的付出,言簡而意賅。

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欲墜的電桿。在安造垸,他們救出了被洪水圍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兒園老師周運蘭;在簰洲灣,他們給攀上樹梢等待了近九個小時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裡有洪水,哪裡就有軍旗飄揚;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軍徽閃爍。滔滔洪水中的群眾,看到了紅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們的大救星。
【欣賞】
這部分雖然寫得較為概括,但把子弟兵對人民群眾的一片赤誠表現得感人至深。第一句連用三個「飛向」的句式,構成排比,向我們展示出戰士們奮勇救人的英姿。洪水襲來,水流湍急,在樹梢、在房頂、在電桿上,隨處可見等待救援的群眾。漩渦出沒,水情危急,但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危,戰士們與洶涌的急流展開了搏鬥,駕駛小舟劈波斬浪,把希望送到每個需要救援的群眾身上。這樣的隊伍,怎能不使群眾感到安全有了保障呢?難怪在他們眼裡,軍人就是大救星了。這大救星三個字中包含了人民群眾的感動和對子弟兵們的無比感激!

三、金手指
表達方法提示
用典型事例表現文章主旨
讀了《大江保衛戰》,什麼地方最令我們感動呢?課文中描寫色九江賽城湖大堤搶險的場景和黃曉文連長的感人事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開頭給我們交代了大江保衛戰的背景,營造出形勢萬分危急的氛圍,點明一場大江保衛戰正在打響!讀了這一部分,我們期待著下文會介紹些什麼呢?一定是這場保衛戰是如何打響的,這個過程中發生了那些驚心動魄的事情。
事實上,文章接下來就向我們重點介紹了九江賽城湖搶險的情況。四百多名官兵在狂風暴雨之中,在滔滔巨浪面前為了保住大堤,他們吶喊著,在泥水裡來回穿梭。為了搶速度,有的脫掉了累贅的鞋子,赤腳飛奔,即使腳被片石割破也全然不顧。為了保住大堤,他們還跳進了水中,以生命之軀組成了人牆以阻擋肆虐的洪水……這部分內容雖然沒有具體寫哪一位官兵,但是這一部分的描述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群體,一支隊伍的戰斗精神和他們心中的信念,感受到他們為了人民誓保大堤的情懷。我們可以發現這部分內容所表現出來的意義與全文的主旨是很切近的,像這樣能夠充分體現文章主旨的事例,我們稱之為典型事例。文章第2自然段是通過解放軍群體的事跡來作為典型事例,而文章第4自然段則是通過這個群體中的一員的事跡來作為典型事例,讓讀者對搶險救災中的官兵們的英雄氣概有了更直接的感性認識。從黃曉文的一系列動作中,反映出官兵們鋼鐵般的意志,使讀者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典型事例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其具體而翔實的內容為讀者提供豐富的信息,使讀者在感動的同時領悟到文章的主旨。
那麼,我們在習作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要圍繞文章的中心意思去選擇最能表現主旨的材料;其次,在習作過程中要對這些材料進行詳細而生動的描述。

四、益智園
創新與實踐
1、本文是一篇通訊報道,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交代得很清楚,所選的事例典型而突出,富有時代氣息。你能從最近的報紙上也找到一篇內容較翔實的通訊報道嗎?

2、請注意下面這段話中加點的部分——
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欲墜的電桿。
像這樣句式相似的三個幾三個以上的句子是排比句,你能從文章中再找兩個例子嗎? 一、導航台
課文主要內容及全文思路導讀

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長江水位猛漲,洪水泛濫,長江沿岸許多地方的堤岸發生險情。有些地方洪水沖垮堤岸,將堤內的房屋沖毀,樹木沖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在這萬分緊張的關頭,幾十萬解放軍官兵奔赴災區,和當地的群眾一起,投入到搶險救災的「戰斗」中。在這場「戰斗」中,涌現出許多感人的事跡。課文《大江保衛戰》向我們介紹了當時的有關情況。
文章記敘了解放軍幾十萬官兵與長江特大洪水進行頑強戰斗的動人情景,熱情的歌頌了戰士們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表現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間的魚水深情。
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98年夏長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響了長江保衛戰。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寫在搶險救災過程中,官兵奮勇向前,涌現出許多感人事跡。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贊揚人民子弟兵精神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二、精品屋
課文精彩段落欣賞
7月27日凌晨兩點,九江賽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聞訊趕到。支隊長一聲令下:「上!」頓時,一條長龍在崩塌的堤壩下出現了。官兵們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有的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腳奔跑起來。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堤!」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戰士們高聲喊道:「狂風為我們吶喊!暴雨為我們助威!巨浪為我們加油!」一個個奮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人牆。經過幾小時的鏖戰,大堤保住了,官兵們渾身上下卻是傷痕累累。「風聲雨聲濤聲,聲聲入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這是人民子弟兵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中的真實寫照。
【欣賞】
九江賽城湖大堤的搶險救災真實驚心動魄!子弟兵奮勇向前,譜寫了一曲豪邁的英雄贊歌。第一句交代什麼時候發生了怎樣的險情。「凌晨兩點」,黎明還未來臨呢!此時,大堤發生塌陷,是何等危險!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是解放軍戰士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大堤的重任。隨著之隊長的一聲令下,戰士們投入到搶險護堤的戰斗中。你看,他們肩上是沉重的沙包,腳下是泥水,還夾雜著嶙峋的片石,但戰士們並沒有將這些困難放在心上,他們來回穿梭,有的甚至為了跑快而赤腳,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甘於奉獻、不怕艱難呢?是心中的信念——保住大堤!是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決心!正因為如此,戰士們才會不顧被片石割破腳趾,才會不顧狂風暴雨的襲擊,才會不顧巨浪的威脅。
「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這是多麼惡劣而充滿艱險的環境啊!可戰士們卻毫不畏懼,高聲喊著口號,奮然跳入水中,沒有猶豫,沒有膽怯,用生命之軀作為屏障去阻擋肆虐的洪水。讀到這兒,你的心中是否生起崇高的敬意呢?為戰士們這樣忘我無私的精神而感動?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官兵們以錚錚鐵骨保住了大堤。在那鏖戰的幾個小時里,戰士們付出了多少?從那累累的傷痕里,我們讀到的是官兵們那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風聲雨聲濤聲,聲聲入耳;
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這則對聯可謂是對官兵們搶險救災情景的俄高度概括。上聯主要從聽覺的角度反映環境的惡劣,下聯主要寫官兵們的付出,言簡而意賅。

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欲墜的電桿。在安造垸,他們救出了被洪水圍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兒園老師周運蘭;在簰洲灣,他們給攀上樹梢等待了近九個小時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裡有洪水,哪裡就有軍旗飄揚;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軍徽閃爍。滔滔洪水中的群眾,看到了紅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們的大救星。
【欣賞】
這部分雖然寫得較為概括,但把子弟兵對人民群眾的一片赤誠表現得感人至深。第一句連用三個「飛向」的句式,構成排比,向我們展示出戰士們奮勇救人的英姿。洪水襲來,水流湍急,在樹梢、在房頂、在電桿上,隨處可見等待救援的群眾。漩渦出沒,水情危急,但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危,戰士們與洶涌的急流展開了搏鬥,駕駛小舟劈波斬浪,把希望送到每個需要救援的群眾身上。這樣的隊伍,怎能不使群眾感到安全有了保障呢?難怪在他們眼裡,軍人就是大救星了。這大救星三個字中包含了人民群眾的感動和對子弟兵們的無比感激!

三、金手指
表達方法提示
用典型事例表現文章主旨
讀了《大江保衛戰》,什麼地方最令我們感動呢?課文中描寫色九江賽城湖大堤搶險的場景和黃曉文連長的感人事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開頭給我們交代了大江保衛戰的背景,營造出形勢萬分危急的氛圍,點明一場大江保衛戰正在打響!讀了這一部分,我們期待著下文會介紹些什麼呢?一定是這場保衛戰是如何打響的,這個過程中發生了那些驚心動魄的事情。
事實上,文章接下來就向我們重點介紹了九江賽城湖搶險的情況。四百多名官兵在狂風暴雨之中,在滔滔巨浪面前為了保住大堤,他們吶喊著,在泥水裡來回穿梭。為了搶速度,有的脫掉了累贅的鞋子,赤腳飛奔,即使腳被片石割破也全然不顧。為了保住大堤,他們還跳進了水中,以生命之軀組成了人牆以阻擋肆虐的洪水……這部分內容雖然沒有具體寫哪一位官兵,但是這一部分的描述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群體,一支隊伍的戰斗精神和他們心中的信念,感受到他們為了人民誓保大堤的情懷。我們可以發現這部分內容所表現出來的意義與全文的主旨是很切近的,像這樣能夠充分體現文章主旨的事例,我們稱之為典型事例。文章第2自然段是通過解放軍群體的事跡來作為典型事例,而文章第4自然段則是通過這個群體中的一員的事跡來作為典型事例,讓讀者對搶險救災中的官兵們的英雄氣概有了更直接的感性認識。從黃曉文的一系列動作中,反映出官兵們鋼鐵般的意志,使讀者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典型事例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其具體而翔實的內容為讀者提供豐富的信息,使讀者在感動的同時領悟到文章的主旨。
那麼,我們在習作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要圍繞文章的中心意思去選擇最能表現主旨的材料;其次,在習作過程中要對這些材料進行詳細而生動的描述。

四、益智園
創新與實踐
1、本文是一篇通訊報道,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交代得很清楚,所選的事例典型而突出,富有時代氣息。你能從最近的報紙上也找到一篇內容較翔實的通訊報道嗎?

2、請注意下面這段話中加點的部分——
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欲墜的電桿。
像這樣句式相似的三個幾三個以上的句子是排比句,你能從文章中再找兩個例子嗎? 一、導航台
課文主要內容及全文思路導讀

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長江水位猛漲,洪水泛濫,長江沿岸許多地方的堤岸發生險情。有些地方洪水沖垮堤岸,將堤內的房屋沖毀,樹木沖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在這萬分緊張的關頭,幾十萬解放軍官兵奔赴災區,和當地的群眾一起,投入到搶險救災的「戰斗」中。在這場「戰斗」中,涌現出許多感人的事跡。課文《大江保衛戰》向我們介紹了當時的有關情況。
文章記敘了解放軍幾十萬官兵與長江特大洪水進行頑強戰斗的動人情景,熱情的歌頌了戰士們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表現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間的魚水深情。
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98年夏長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響了長江保衛戰。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寫在搶險救災過程中,官兵奮勇向前,涌現出許多感人事跡。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贊揚人民子弟兵精神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二、精品屋
課文精彩段落欣賞
7月27日凌晨兩點,九江賽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聞訊趕到。支隊長一聲令下:「上!」頓時,一條長龍在崩塌的堤壩下出現了。官兵們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有的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腳奔跑起來。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堤!」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戰士們高聲喊道:「狂風為我們吶喊!暴雨為我們助威!巨浪為我們加油!」一個個奮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人牆。經過幾小時的鏖戰,大堤保住了,官兵們渾身上下卻是傷痕累累。「風聲雨聲濤聲,聲聲入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這是人民子弟兵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中的真實寫照。
【欣賞】
九江賽城湖大堤的搶險救災真實驚心動魄!子弟兵奮勇向前,譜寫了一曲豪邁的英雄贊歌。第一句交代什麼時候發生了怎樣的險情。「凌晨兩點」,黎明還未來臨呢!此時,大堤發生塌陷,是何等危險!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是解放軍戰士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大堤的重任。隨著之隊長的一聲令下,戰士們投入到搶險護堤的戰斗中。你看,他們肩上是沉重的沙包,腳下是泥水,還夾雜著嶙峋的片石,但戰士們並沒有將這些困難放在心上,他們來回穿梭,有的甚至為了跑快而赤腳,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甘於奉獻、不怕艱難呢?是心中的信念——保住大堤!是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決心!正因為如此,戰士們才會不顧被片石割破腳趾,才會不顧狂風暴雨的襲擊,才會不顧巨浪的威脅。
「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這是多麼惡劣而充滿艱險的環境啊!可戰士們卻毫不畏懼,高聲喊著口號,奮然跳入水中,沒有猶豫,沒有膽怯,用生命之軀作為屏障去阻擋肆虐的洪水。讀到這兒,你的心中是否生起崇高的敬意呢?為戰士們這樣忘我無私的精神而感動?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官兵們以錚錚鐵骨保住了大堤。在那鏖戰的幾個小時里,戰士們付出了多少?從那累累的傷痕里,我們讀到的是官兵們那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風聲雨聲濤聲,聲聲入耳;
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這則對聯可謂是對官兵們搶險救災情景的俄高度概括。上聯主要從聽覺的角度反映環境的惡劣,下聯主要寫官兵們的付出,言簡而意賅。

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欲墜的電桿。在安造垸,他們救出了被洪水圍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兒園老師周運蘭;在簰洲灣,他們給攀上樹梢等待了近九個小時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裡有洪水,哪裡就有軍旗飄揚;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軍徽閃爍。滔滔洪水中的群眾,看到了紅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們的大救星。
【欣賞】
這部分雖然寫得較為概括,但把子弟兵對人民群眾的一片赤誠表現得感人至深。第一句連用三個「飛向」的句式,構成排比,向我們展示出戰士們奮勇救人的英姿。洪水襲來,水流湍急,在樹梢、在房頂、在電桿上,隨處可見等待救援的群眾。漩渦出沒,水情危急,但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危,戰士們與洶涌的急流展開了搏鬥,駕駛小舟劈波斬浪,把希望送到每個需要救援的群眾身上。這樣的隊伍,怎能不使群眾感到安全有了保障呢?難怪在他們眼裡,軍人就是大救星了。這大救星三個字中包含了人民群眾的感動和對子弟兵們的無比感激!

三、金手指
表達方法提示
用典型事例表現文章主旨
讀了《大江保衛戰》,什麼地方最令我們感動呢?課文中描寫色九江賽城湖大堤搶險的場景和黃曉文連長的感人事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開頭給我們交代了大江保衛戰的背景,營造出形勢萬分危急的氛圍,點明一場大江保衛戰正在打響!讀了這一部分,我們期待著下文會介紹些什麼呢?一定是這場保衛戰是如何打響的,這個過程中發生了那些驚心動魄的事情。
事實上,文章接下來就向我們重點介紹了九江賽城湖搶險的情況。四百多名官兵在狂風暴雨之中,在滔滔巨浪面前為了保住大堤,他們吶喊著,在泥水裡來回穿梭。為了搶速度,有的脫掉了累贅的鞋子,赤腳飛奔,即使腳被片石割破也全然不顧。為了保住大堤,他們還跳進了水中,以生命之軀組成了人牆以阻擋肆虐的洪水……這部分內容雖然沒有具體寫哪一位官兵,但是這一部分的描述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群體,一支隊伍的戰斗精神和他們心中的信念,感受到他們為了人民誓保大堤的情懷。我們可以發現這部分內容所表現出來的意義與全文的主旨是很切近的,像這樣能夠充分體現文章主旨的事例,我們稱之為典型事例。文章第2自然段是通過解放軍群體的事跡來作為典型事例,而文章第4自然段則是通過這個群體中的一員的事跡來作為典型事例,讓讀者對搶險救災中的官兵們的英雄氣概有了更直接的感性認識。從黃曉文的一系列動作中,反映出官兵們鋼鐵般的意志,使讀者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典型事例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其具體而翔實的內容為讀者提供豐富的信息,使讀者在感動的同時領悟到文章的主旨。
那麼,我們在習作中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要圍繞文章的中心意思去選擇最能表現主旨的材料;其次,在習作過程中要對這些材料進行詳細而生動的描述。

四、益智園
創新與實踐
1、本文是一篇通訊報道,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交代得很清楚,所選的事例典型而突出,富有時代氣息。你能從最近的報紙上也找到一篇內容較翔實的通訊報道嗎?

2、請注意下面這段話中加點的部分——
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欲墜的電桿。
像這樣句式相似的三個幾三個以上的句子是排比句,你能從文章中再找兩個例子嗎? 一、導航台
課文主要內容及全文思路導讀

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長江水位猛漲,洪水泛濫,長江沿岸許多地方的堤岸發生險情。有些地方洪水沖垮堤岸,將堤內的房屋沖毀,樹木沖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在這萬分緊張的關頭,幾十萬解放軍官兵奔赴災區,和當地的群眾一起,投入到搶險救災的「戰斗」中。在這場「戰斗」中,涌現出許多感人的事跡。課文《大江保衛戰》向我們介紹了當時的有關情況。
文章記敘了解放軍幾十萬官兵與長江特大洪水進行頑強戰斗的動人情景,熱情的歌頌了戰士們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表現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間的魚水深情。
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98年夏長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響了長江保衛戰。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寫在搶險救災過程中,官兵奮勇向前,涌現出許多感人事跡。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贊揚人民子弟兵精神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二、精品屋
課文精彩段落欣賞
7月27日凌晨兩點,九江賽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聞訊趕到。支隊長一聲令下:「上!」頓時,一條長龍在崩塌的堤壩下出現了。官兵們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有的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腳奔跑起來。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堤!」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戰士們高聲喊道:「狂風為我們吶喊!暴雨為我們助威!巨浪為我們加油!」一個個奮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人牆。經過幾小時的鏖戰,大堤保住了,官兵們渾身上下卻是傷痕累累。「風聲雨聲濤聲,聲聲入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這是人民子弟兵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中的真實寫照。
【欣賞】
九江賽城湖大堤的搶險救災真實驚心動魄!子弟兵奮勇向前,譜寫了一曲豪邁的英雄贊歌。第一句交代什麼時候發生了怎樣的險情。「凌晨兩點」,黎明還未來臨呢!此時,大堤發生塌陷,是何等危險!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是解放軍戰士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大堤的重任。隨著之隊長的一聲令下,戰士們投入到搶險護堤的戰斗中。你看,他們肩上是沉重的沙包,腳下是泥水,還夾雜著嶙峋的片石,但戰士們並沒有將這些困難放在心上,他們來回穿梭,有的甚至為了跑快而赤腳,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甘於奉獻、不怕艱難呢?是心中的信念——保住大堤!是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決心!正因為如此,戰士們才會不顧被片石割破腳趾,才會不顧狂風暴雨的襲擊,才會不顧巨浪的威脅。
「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這是多麼惡劣而充滿艱險的環境啊!可戰士們卻毫不畏懼,高聲喊著口號,奮然跳入水中,沒有猶豫,沒有膽怯,用生命之軀作為屏障去阻擋肆虐的洪水。讀到這兒,你的心中是否生起崇高的敬意呢?為戰士們這樣忘我無私的精神而感動?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官兵們以錚錚鐵骨保住了大堤。在那鏖戰的幾個小時里,戰士們付出了多少?從那累累的傷痕里,我們讀到的是官兵們那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風聲雨聲濤聲,聲聲入耳;
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這則對聯可謂是對官兵們搶險救災情景的俄高度概括。上聯主要從聽覺的角度反映環境的惡劣,下聯主要寫官兵們的付出,言簡而意賅。

洶涌的激流中,戰士們的沖鋒舟劈波斬浪,飛向漂動的樹梢,飛向滅頂的房屋,飛向搖搖欲墜的電桿。在安造垸,他們救出了被洪水圍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兒園老師周運蘭;在簰洲灣,他們給攀上樹梢等待了近九個小時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裡有洪水,哪裡就有軍旗飄揚;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軍徽閃爍。滔滔洪水中的群眾,看到了紅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們的大救星。
【欣賞】
這部分雖然寫得較為概括,但把子弟兵對人民群眾的一片赤誠表現得感人至深。第一句連用三個「飛向」的句式,構成排比,向我們展示出戰士們奮勇救人的英姿。洪水襲來,水流湍急,在樹梢、在房頂、在電桿上,隨處可見等待救援的群眾。漩渦出沒,水情危急,但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危,戰士們與洶涌的急流展開了搏鬥,駕駛小舟劈波斬浪,把希望送到每個需要救援的群眾身上。這樣的隊伍,怎能不使群眾感到安全有了保障呢?難怪在他們眼裡,軍人就是大救星了。這大救星三個字中包含了人民群眾的感動和對子弟兵們的無比感激!

三、金手指
表達方法提示
用典型事例表現文章主旨
讀了《大江保衛戰》,什麼地方最令我們感動呢?課文中描寫色九江賽城湖大堤搶險的場景和黃曉文連長的感人事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開頭給我們交代了大江保衛戰的背景,營造出形勢萬分危急的氛圍,點明一場大江保衛戰正在打響!讀了這一部分,我們期待著下文會介紹些什麼呢?一定是這場保衛戰是如何打響的,這

⑻ 對戰士講課的題目的教案

《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學設計和反思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49

《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學設計和反思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0個字只識不寫。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嫻熟」、「疲憊」、「身先士卒」、「聲色俱厲」等詞語。
3、找出課文中的語句,說說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
4、體會、感受「白衣戰士」——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認真、仔細地朗讀課文,體會、感受「白衣戰士」——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課文中的語句,說說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2003年春季,我們都曾經歷過一場大規模抗擊「非典」的戰斗。大家說說在那場戰斗中,什麼人作出的貢獻最大?一些醫務工作者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你了解他們的事跡嗎?
2、引出課題:永遠的白衣戰士
3、圍繞課題,說說你想了解什麼?
二、自學課文
1、先把課後生字表中的生字讀兩遍,讀准字音。
2、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難讀的地方多讀兩遍。
3、讀後在文中將帶有生字的詞語畫出來,讀一讀,認清字形。
4、思考課文寫的什麼事?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新詞,指名朗讀,正音。
2、按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
(1)引導學生互相幫助,糾正讀錯的字句。
(2)引導學生欣賞別人的朗讀,學習借鑒,取長補短。
3、默讀課文,思考和討論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人?什麼事?
四、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說說哪個字比較難寫,需要特別注意。
3、教師范寫:「咳」、「測」、「器」。
4、學生在語文書上描紅。
五、布置作業
1、在習字冊上寫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默寫生字詞。
2、指名朗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
(一)學習2——7自然段。
1、教師深情地誦讀第2、3自然段。
2、出示自學要求,布置學生自學4——7自然段。
(1)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詳細描寫了護士長葉欣的英雄事跡?找出來讀一讀。
(2)邊讀邊想:這幾段課文分別描寫的是什麼內容?用一兩句話概括下來,寫在各個段落後邊。
(3)自己選一兩個段落認真讀一讀,用「——」畫出直接描寫葉欣的行動或語言的句子,再想一想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了什麼?(也可以在書上寫下自己的體會)
3、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4、組織學生交流。
(1)說說各自概括的重點段的內容。
(2)談談選讀有關段落的體會。
注意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疲憊」、「斬釘截鐵」、「聲色俱厲」等詞語,通過理解這些詞語,加深對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悟。根據學生交流過程中所選擇的段落,適時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交流,使學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偉大人格的感染。
5、指導學生說話。
(1)提出要求:默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說說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
(2)學生按要求默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
(3)交流。
6、學習1、8、9三個自然段。
(1)指名學生朗讀。
(2)說說這幾個自然段分別告訴我們什麼?又是怎樣描寫護士長葉欣的?這樣描寫有什麼好處?
(3)齊讀這三個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三、深化課題
1、為什麼說葉欣是「永遠的白衣戰士」?課題可不可以改為「永遠的白衣天使」?
2、小組討論。
3、交流。
四、課外延伸
1、收集介紹全國人民抗擊「非典」情況的資料,搞一次展示活動。
2、收集葉欣生平事跡的資料,補充閱讀。
執教《永遠的白衣戰士》有感


這是一篇令人落淚的課文,非典時期我們都曾經歷過,我們對非典的恐懼與白衣戰士葉欣等人的膽量、勇氣相比,使我們更了解他們高尚。
教學過程片斷回眸
(一)
讀課題,說說通過預習你對「永遠的白衣戰士」這個題目,有了那些了解。
生:永遠的白衣戰士是指的葉欣。
師介紹葉欣生平。
生:因為葉欣永遠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所以稱為永遠的白衣戰士。
師:你對永遠這個詞了解很深刻,請你再讀讀課題。
師:我們以前都稱護士們為白衣天使,為什麼這里卻稱為白衣戰士?
生:因為這里的護士與病魔做著斗爭。
生:因為書上說非典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葉欣與非典爭奪病人的生命,所以說她是白衣戰士。
師:你懂得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課題,很好!
生:因為非典非常具有傳染性,得了這種病的人都可能死亡,就像戰爭一樣危險,而葉欣要上戰場一樣的去和非典斗爭,所以說她是白衣戰士。
師:是呀,非典的傳染性,我們大家都了解,可是這些以葉欣為代表的醫務工作者們卻要冒著生命危險和非典做著搏鬥,他們的確是勇敢的白衣戰士。
齊讀課題
(二)
生:老師我覺得課文中有個詞用的不恰當,就是「病魔終於沒有放過她」的終於。這個詞如果換成「最終」是不是更好?
師:為什麼你會認為「最終」更好?
生:因為非典極具傳染性,工作中只要一不留神,就會被傳染,葉欣高強度的工作,使她的身體抵抗能力降低,所以更容易傳染上,再加上,書上說「面對危險和死亡,同事們總能聽到葉欣斬釘截鐵的話語:「這里危險,讓我來吧!」葉欣默默地作出一個真情無悔的選擇——盡量包攬對危重病人的搶救、護理工作,有時甚至聲色俱厲地把同事關在門外,,讓你毫無協商的餘地。」這樣她感染的機會就更大了。她一次次從病魔手中逃脫,可是到了最後,病魔還是逮住了她。所以我覺得用「最終」比「終於」要好。
師:你能聯系生活實際和書本內容對課文用詞准確性提出你的想法,我覺得你說的的確有道理。其他同學對這個想法有什麼看法?
生:我覺得最終比終於要好,這個最終有著一種遺憾在裡面,還感到逃過了很多次,最後還是落入了病魔的魔爪。而終於有點幸災樂禍的感覺。
生:我覺得終於也可以,因為終於的意思和最終差不多,都說的是最後沒有避開病魔的侵襲。
師:用詞的確值得推敲,我覺得換成最終有道理,這樣品味詞語是個好辦法。
(三)
師: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葉欣的工作是高風險、高強度、高效率的。用筆畫出來。
生:我是從「葉欣迅速趕來,嫻熟地將病床搖高,讓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時給予面罩吸氧,靜脈注射強心葯,監測心率、血壓、呼吸……」這句話中感受到葉欣工作高強度、高效率,「嫻熟」「同時」說明她效率高,很快的做著工作,為了搶救病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寶貴。
生:我從「兩小時過去了,患者終於脫離了危險,葉欣顧不上休息,又拖著疲憊的身軀投入到另一個患者的搶救中去。」這句話中體會葉欣的工作是高風險高強度的,她要救治病人,還要保護自己,身體上、心理上都很有壓力,然後連續不斷的工作,這樣她就會更加疲倦,身體抵抗力較差容易感染病菌。
生:「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必須將堵塞其間的大量濃血痰排除出來,而這又是最具傳染性的。一個「非典」重症患者的搶救往往伴隨多名醫護人員的倒下。」這句話告訴我們非典重病人是很容易傳染別人的,而葉欣是個護士長,肯定要身先士卒的。所以危險性就更大,稱為高風險。
……
(四)
師:知道什麼是身先士卒嗎?
生幾人舉手
生:就是帶頭的,什麼事情都自己先做。
師:文中那些地方寫出了葉欣身先士卒?
生:「面對危險和死亡,同事們總能聽到葉欣斬釘截鐵的話語:「這里危險,讓我來吧!」葉欣默默地作出一個真情無悔的選擇——盡量包攬對危重病人的搶救、護理工作,有時甚至聲色俱厲地把同事關在門外,讓你毫無協商的餘地。」這段話就是說的葉欣身先士卒。
生:「3月4日清晨,葉欣仍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科室:巡視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離病房……」葉欣每天都很早去,也說明她身先士卒。

⑼ 急求,,人教版高一美術鑒賞第14課的教案!求熱心人幫助,謝謝!

第14課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中國現代美術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近代美術概況。
2.知道中國近代繪畫、雕塑的代表性的美術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裡。
(二)內容結構
本課開篇對中國現代美術予以界定,指1919年「五四運動」起始至今的美術,主要指20世紀的中國美術。其後,課文分別介紹中國現代繪畫和中國現代雕塑兩大美術門類的概況、代表美術家及其代表作品。
1.兼容並蓄的中國現代繪畫
第1自然段:介紹中國現代繪畫概況。
第2-4自然段,介紹中國畫在20世紀形成兩種類型,分別介紹傳統型中國畫和融合型中國畫及其代表畫家與代表作品。
第5-6自然段,介紹油畫的概況、代表畫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7自然段,介紹「創作版畫」的概況、代表畫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8自然段,介紹「中西結合」的新品種新樣式的繪畫及其代表畫家、作品。
第9自然段,簡略介紹近年來繪畫的新探索。
2.再塑民族精神的中國現代雕塑
第1自然段:指出中國現代雕塑成就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取得的,介紹20世紀50年代雕塑成就及代表作品。
第2-3自然段,介紹20世紀80年代至今雕塑快速發展,並列舉一些有影響的作品。
(三)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1)中國現代繪畫呈兼容並蓄、百花齊放的局面,中國畫、油畫、版畫概況,代表畫家及其代表作品。
(2)中國現代雕塑迅猛發展,介紹、分析有影響的作品。
2.教學難點
(1)傳統型與融合型的中國畫,創作版畫,架上雕塑,紀念雕塑等名詞。
(2)分析、理解作品。
二、教學內容資料
(一)作品分析
蛙聲十里出山泉(中國畫)齊白石
齊白石(1863—1957)原名純芝,小名阿芝,後名璜,號瀕生,別號白石山人、杏子塢老民、星塘老屋後人、三百石印富翁等。1863年11月22日生於湖南湘潭縣杏子塢星斗塘一貧苦農民家庭。8歲時曾隨外祖父讀村學,1年後因家貧而輟學,在家放牛砍柴。15歲拜師學木匠,始為粗木工,後為細木工,以擅雕花名聞鄉里。21歲時得《芥子園畫譜》,有空時便臨摹。27時才拜師學畫,繼而學詩、學篆刻。他曾在70歲時寫過一首《往事示兒輩》詩:「村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他又在《記羅山往事》詩中敘述學篆刻時的情景:「石潭舊事等心孩,磨石書堂水亦災。」對此自註:「余學刻印,刻後復磨,磨後又刻。客室成泥,欲就干,移於東復移於西,移於四方,通室必成泥底。」由此可見齊白石苦學鑽研的精神。40歲以後5次雲游祖國南北各地,積累了不少創作素材和畫稿。50多歲後定居北京,以賣畫為生,並銳意進取,立志創新。1922年陳師曾首次將齊白石的畫介紹到日本,1927年北平藝術專科學術校長聘請齊白石任中國畫教授。1937年「七•七」事變,齊白石辭去一切教職,閉門居家。1939年,為了拒絕大小敵偽頭目糾纏索畫,在大門上貼一紙條:「白石老人心病復作,停止見客」,「畫不賣與官家,竊恐不祥」。1944年,停止賣畫,並以「壽高不死羞為賊,不醜長安作餓饕」的詩句,表示寧可挨餓,也不取媚惡人丑類。這一年他寫了不少抒寫亡國之憤的詩,如《題胡冷庵(胡佩衡)山水卷》:「對君斯冊感當年,撞破金甌國可憐,燈下再三揮淚看,中華無此整山川。」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畫家欣喜作畫頗多。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義賣畫展,畫和平鴿,並題「願世界人都如此鳥」。1952年,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藝術家」榮譽獎狀。同年,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6年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的1955年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9月16日逝世於北京。
齊白石的繪畫,以畫花鳥草蟲為多,且兼工、寫兩種畫風,皆造詣高深。而他的寫意人物畫與山水畫,在藝術上的成就也毫不遜色甚至更為突出。簡括、傳神、充滿人情味和幽默感是他寫意人物畫的特色;他的山水畫匠心獨運,境界新奇而充滿詩意,自成一家。他對繪畫藝術的突出貢獻,是將質朴天真的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傳統的文人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他的繪畫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此外,他在詩、書、印等方面也造詣高深。(參照《中國大網路全書•美術卷》編寫)
《蛙聲十里出山泉》這件作品,是1953年文學家老舍請白石老人以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作畫。如何將很遠處的蛙聲表現出來,一時也難住了年逾90高齡的老畫家。老人經過兩天兩夜的冥思苦想,突然從「出山泉」三字中獲得靈感,決定在「泉」字上做文章,據此,成就了這一名畫。
他在豎幅的畫面上沒有畫蛙,而是畫高山峽谷間由泉水匯成的一股溪流,由遠而近流淌下來,溪水中幾只活潑的小蝌蚪,離開源頭,順著湍急的水流歡快地游來。觀者見到蝌蚪自然聯想到源頭的青蛙,彷彿蛙聲也在順著峽谷、隨著溪流,由遠處隱隱傳來,真乃沒有蛙聲勝過蛙聲。
這富有想像力的構思,巧妙而貼切地表達了詩意,顯示了畫家對農村生活的熟悉和繼承中國自古強調表達詩意的繪畫傳統。據記載,宋代畫院錄用畫家的考試,多以詩句為題,如「竹鎖橋邊賣酒家」,眾考生多在酒家上下功夫,一個叫李唐的考生則畫橋頭外掛一酒簾,將「鎖」意表達了出來,深得皇上賞識;又如「踏花歸去馬蹄香」,眾試者多畫馬、畫花,有一人畫數只蝴蝶飛逐馬後,也深得皇上滿意;再如考「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第二名以下者多畫空舟系於岸邊,或鷺鷥縮於舷間,或烏鴉立於篷背,意在舟中無人,然考第一名者則畫一孤舟,船夫卧於船尾,身旁橫一孤笛,以示終日無遊客,船夫曾吹笛解悶,後吹笛也膩煩了,而卧於船尾睡起覺來,這樣便將「無人渡」和「盡日橫」雙層意思都表現出來。雖然這些詩意畫我們見不到了,但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卻讓我們領略了詩意畫的妙趣。
畫家在技法處理上,採用狹長的豎幅構圖,以大筆濃墨在紙卷兩邊畫出峽谷山石,中間留出曲折的空白為小溪,其間以流暢的曲線畫出溪水急湍的流動感,僅用一兩筆重墨便畫出溪流中蝌蚪的活潑可愛的游姿。這些都顯示了大師的不凡的藝術功力與技巧。
山水冊頁(中國畫)黃賓虹
黃賓虹(1865—1955)原藉安徽歙縣,生於浙江金華。自幼攻詩、經、書、畫及篆刻,青少年輾轉求師,奠定濃厚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功力。中年「激於時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皆有參與」。後長期定居上海也曾在北京和杭州,從事文化出版、書畫鑒定和美術教育工作。他在古文字學、畫史畫論等方面造詣頗深,著述甚豐。在繪畫方面,50歲之前,廣學古人,努力繼承藝術傳統。50歲—70歲左右,游歷祖國名山大川,如他曾八上黃山。其一生旅行游記畫稿在萬件以上。70歲後在深刻理解傳統基礎上大變畫法,技法上以用墨見長,筆墨層層積累,具有「黑、密、厚、重」的特點。其獨特的「深厚華滋」的藝術風格,不僅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力,而且在中國畫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90歲時,文化部給他頒發了獎狀,稱他是「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
黃賓虹一生畫過很多山水冊頁。這件《山水冊頁》是他晚年時期的作品,具有「深厚華滋」的典型面貌。構圖上,山偏左側,占據全畫大部面積。畫家用似不經意、隨意揮毫的筆法勾勒輪廓,線條卻蒼勁流暢,再用濃淡墨色點染相積,給人以山上雜樹參差叢生、植被豐厚鬱郁蔥蔥之感。局部裸露山石和山間房舍留為空白,成為畫中「氣眼」,使墨密黑沉的畫面有了活氣。畫家利用虛實相生的效果使下部與右側大片空白為水,遠山及前景小船用筆極淡,與畫面主體之山形成鮮明對比。
畫家的這幅冊頁山水,既不是描繪哪處具體的自然山水,也不是毫無根據地主觀臆造,而是對自然山川瞭然於胸之後,離象取神,表達心象之山水的神來之筆,是不求貌肖的神似之作。他用積墨,意在墨中求層次,以表現山川之渾然元氣。畫的色調濃重卻能給人以亮的感覺,這是因為畫家巧妙地運用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和黑中留白之技巧。在層層積墨加深之後,形成墨中有墨、色中有色、色墨交融,使深沉中蘊藏著墨色的神奇變幻,把積墨的應用和表現發揮到極致。
記寫雁盪山花(中國畫)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晚年常署頤者、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縣冠庄人,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中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之一。他精於寫意花鳥,兼作山水畫、人物畫,又擅長書法、篆刻,特別是「指畫」。他對中國繪畫史和繪畫理論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花鳥畫別開生面,獨樹一幟,具有渾雄奇崛、蒼古高華的藝術風格。他常用的閑章「強其骨」,概括了他的審美追求——以骨氣、骨力取勝。他的畫不論構圖、用筆,都追求雄強、豪壯、氣勢之美。強其骨即講求力之美。我國清末以來的文人畫多巧而秀媚,缺乏骨力與氣魄,而潘天壽的中國畫,不論是畫勁松修竹、山花野草,還是畫翠鳥鷹鷲、崇嶺巨石,無不具有豪放的氣勢。這不僅是他正直倔強的個性的表現,也是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欲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崇高理想的曲折反映。
在潘天壽的作品中,所畫的都是常見的題材,但這些最平凡的東西,經他的點化,便具有了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那些不為人們注意的山花野草,他都寄予無限的熱情,信手畫來,總是表現得那麼新穎別致、優美動人,真有一種化平凡為神奇的傑出才能。這幅《記寫雁盪山花》便是一個突出的例證。他從深入雁盪山寫生得來的這些山花幽草的細微題材,居然被他化為氣勢磅礴的巨制。為了使這些山花幽草表現得更鮮明突出,他採用雙勾重彩畫法,與大筆濃墨的寫意岩石,取得粗細、剛柔、黑白、青紅的強烈對比,並巧妙地使之達到對立統一,產生豐富的變化和動人的藝術效果,同時創造了花卉與山水結合的獨特形式,以小見大,以平見奇。
群馬圖(中國畫)徐悲鴻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父親是個窮畫家,幼年隨父親學畫。17歲時在宜興女子師范學校任圖畫教師。1914年5月曾去日本學習美術,年底回國應聘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受新文化運動影響,接受民主與科學思想,曾寫《中國畫改良論》一文,提出「西方繪畫之可采入者融之」,並奠定了以寫實繪畫改良中國畫的宏志。1919年赴法留學,選學寫實藝術,拒絕「現代主義」藝術,並認准只有寫實繪畫才能扭轉中國畫的關在家中的模仿之風,使他在「為人生而藝術」的實寫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1927年回國,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1929年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1934年受歐洲諸國之邀,在多國舉辦中國畫展和個人畫展。以後又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徐悲鴻自從留學歸國後,堅持倡導寫實主義,抨擊形式主義,他的作品是他藝術主張的最好見證。此間創作的油畫《田橫五百士》、《我後》,尤其中國畫《九方皋》、《晨曲》、《逆風》、《風雨雞鳴》、《灕江春雨》、《巴人汲水》、《群馬》、《群獅》、《愚公移山》等開創了寫實繪畫新風。抗戰期間,他搞義賣畫展,將全部收入慰勞前方抗日將士。1946年,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1949年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出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徐悲鴻堅持中國畫師法造化的傳統,反對因襲模仿,對傳統中國畫樣式、技巧和造型,用科學的比例、解剖和透視等法則加以改造,以寫實的「惟妙惟肖」替代文人畫的「不求形似」的「不似之似」。由於徐悲鴻的素描及油畫功底深厚,能在中國畫創作中融進西法,顯示寫實藝術之美,而深受人們的歡迎。所以他倡導和推動的寫實主義運動能影響一代人和中國美術界。
《群馬圖》是1940年徐悲鴻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時,聞及國內鄂北大捷時欣然命筆創作的,他在畫面左上角題寫「鄂北大捷豪興勃發」,反映了畫家對當時的抗日戰爭所取得的勝利無比歡欣的心情。畫中四匹駿馬,姿態各異,靜中有動,透出一股內在的力量,使人感到有一種不可阻擋的氣勢。徐悲鴻曾說過,「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畫家將這種「傲骨」注入馬的形象,使馬的駿氣中勃發著生命之美,藝術形象中孕含的精神力量感染了觀眾。
該畫的構圖取方形,四駿有聚有散地佔據畫面的主要空間,下部用淡綠輕掃數筆為近處青草,其餘處空白便令人產生草原遼闊之感。四匹駿馬前三匹昂首豎耳,似有警覺,後一匹低頭吃草,使之動態有對比。由於畫家熟悉馬的解剖,在畫馬技法上,用粗細有別的濃墨線條,精練准確地畫出馬的形體結構,又用濃淡不同的墨色大筆寥寥渲染出軀體的明暗起伏,這種融入西法的表現,加強了馬的體積感。畫馬鬃及馬尾的豪放用筆,增強動感和表現力度。這種新面貌的中國畫成功地刻畫了形象,傳達出作者的強烈情感,在當時給人以耳目一新、令人振奮的感覺。
徐悲鴻之所以能將馬畫得如此生動,且以畫馬聞名中外,可從他給一位愛畫馬的少年的信中找到答案。信中說:「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夫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方能有得。」
春雨江南(中國畫,46厘米×68厘米,1984年作,畫家自藏)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出生於一個漁民家庭。早年曾就讀於上海美專、西湖藝專,先後學中國畫、油畫,後專攻中國畫。上世紀20年代末參加青年美術組織「一八藝社」,30年代投身愛國救亡運動,40年代執教於重慶國立藝專,將一腔愛國熱忱付諸丹青。1946年先後拜齊白石為師,隨黃賓虹學山水畫,奠定了傳統中國畫的深厚基礎。新中國成立後,以革新中國山水畫為己任,立志為祖國山河立傳。50年代至60年初,他走遍江南、四川和兩廣等地區的名山,行程十幾萬里,風餐露宿,不畏艱辛地畫了大量寫生,從中探索山水畫的創作新路。他在寫生過程中融進西方透視與明暗等法,逐漸形成自己的表現風格,至他最後10年才確立了他在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山水畫的特色是博大、雄渾,充滿活力,重視山水畫意境的創造,進一步解決了山水畫的層次表現,創立了一種新的藝術樣式。這種樣式,從中期的以「積墨法」為主,發展到後期的「積墨」、「潑墨」兼用,畫面墨色豐富、濃黑深重,並且很好地吸收了西方繪畫善於用光的經驗,將光引入畫面,尤其善於表現逆光山水,使中國山水畫變得更富有藝術魅力。
《春雨江南》一畫是李可染山水畫創作高峰時期,即上世紀8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近景山腳下是典型的黑瓦白牆的江南民居,紅艷的春花點綴其間,其後是突起的重重山巒。畫的左側,一條江水蜿蜒遠去,整個畫面被大水濃墨潑灑得濕漉漉的,表現出一種嶄新的動人意境。其春雨江南的意境就在「濕」,在雨中。畫中所有的物象,都表現為被春雨淋得濕透的感覺,淋得山石泛著水光的閃亮,春花也如浸在雨中而水淋淋。這種意境被畫家高超的筆墨技巧表現得生動至極。此畫是先用濃墨勾勒輪廓,再以皺擦積墨與潑墨兼用,達到「墨韻」與「神韻」交融。再加上他將西洋繪畫中的用光,巧妙地引入畫中,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顯示出一種博大、深沉、渾厚、開放,充滿活力的時代精神。
油燈花果(繪畫)林風眠
林風眠(1900—1991),廣東梅縣人。從小隨父學畫,並為做石匠的祖父當助手,奠定他樸素和勤勞的品質。1918年留學法國學油畫,1925年歸國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後轉任杭州藝專校長至1938年。此間,他熱衷於美術教育和美術活動,力主改革中國傳統繪畫。自抗戰初期,他辭去藝專校長職務後,不再熱心活動,而是埋頭於繪畫創作的探索。1952—1977年間,以退休教授身份棲居上海,任上海畫院畫師,在倍受美術界冷落的情況下,全身心地從事於新形式繪畫的創作。
林風眠使用毛筆和宣紙,顏料有時增加水粉,在保持中國傳統重抒情、重韻律感和意境的基礎上,融入西方19世紀以來的創作理念之新傳統,強調色彩和造型的表現性,採用方形畫幅,充分利用墨與色的變化,勾線但不追求傳統書法入畫的線條,追求一種既不像西畫,也不像傳統中國畫的繪畫樣式,開拓出一條通向繪畫現代化之路。
《油燈花果》從構圖形式上看,以直線將方形畫面分割為幾個不等的矩形,其間安排一盆豎長的開著白花的仙人掌和圓形的盛著淡黃色水果的瓷盤,右邊窗檯上放著不甚顯眼的油燈,白花與果盤的亮色使畫面活躍起來,且打破了橫豎線分割畫面的機械感,其結構緊湊、嚴密,給人以均衡和富有變化的形式美感。畫家在汲水的宣紙上,以透明色和墨調合的顏色,用板刷熟練地畫出背景,前景主體的花果則以不透明的水粉顏料和豐富的筆法,使之鮮亮、富有厚度和凝重感。主體與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整體構成令人賞心悅目。
齊白石像(油畫,116厘米×89厘米,1954年作,中國美術館藏)吳作人
吳作人(1908—1997)生於江蘇蘇州。1927年考入上海藝術大學,1930年赴歐留學,先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後轉到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在比利時獲會考第一的金質獎章和「桂冠學生」榮譽。1935年歸國,先後在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和北平國立藝專任教,建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教務長、院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85年法國政府和文化部授予藝術文學最高勛章。1988年比利時國王授予王冠級勛章。
20世紀50年代是吳作人油畫創作的高峰期,該時期創作的《齊白石》、《三門峽》、《鏡泊湖飛瀑》等作品,其畫色調醇厚清新、明快和諧,洋溢著中國心魂。他從40年代也開始水墨畫的探索,60年代後漸入成熟境地。作品風格洗練,具有典雅的詩境與墨韻,代表作品有《牧駝圖》等。
《齊白石像》是吳作人創作的油畫肖像的代表作。當時白石老人已是91歲高齡。吳作人與白石老人有著長期密切的交往,對齊白石的形象、性格、氣質有著深入的了解。這是他創作這一肖像畫最有利的條件。但是,畫家並不滿足於這一點,正式作畫時,他還曾對齊白石的面部和雙手進行了一次直接寫生。在這一作品中,畫家舍棄了一切背景描繪,著重表現白石老人的精神世界。那安詳端莊、銀髯鶴發的形象,慈祥深邃的眼神,體現出畫家深廣的生活閱歷和藝術修養,嘴唇的動作和右手的姿勢,使人聯想起老畫家習慣於吮筆、握筆的職業特徵。整個作品的用色沉著明凈,衣服、帽子大塊的青黑色和背景的暖灰,決定了作品的基本情調,與人物的身份和氣質是完全符合的。在這沉著色調的襯托下,手和臉部明朗溫暖的色彩就顯得突出。
狼牙山五壯士(油畫,195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詹建俊
詹建俊,當代著名油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59年畫家應中國國家博物館之邀,創作了《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9月25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分區第1團7連6班班長馮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胡德林、宋學義、胡福才5人,為掩護主力部隊和人民群眾轉移,在易縣地區的狼牙山英勇阻擊日軍3500餘人發起的數次進攻,苦戰一天,斃傷敵90餘人,後又主動把敵人引至懸崖絕路,彈葯用光後仍頑強戰斗、誓死不屈,用石頭打擊敵人,最後,砸壞槍支,跳下懸崖。除葛振林、宋學義遇救外,其餘3人英勇犧牲。這一壯舉,表現了革命戰士崇高的氣節和英雄氣概,後被譽為「狼牙山五壯士」。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為他們建立了紀念碑。
由油畫家詹建俊創作的這幅著名革命歷史畫,選擇了五壯士即將跳崖前怒視侵略者的瞬間情節,既鮮明地刻畫出他們對侵華日軍的強烈義憤,又表現出他們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和英勇氣概。作品在構圖上也獨具匠心,將五位英雄的形象組織成一個莊重的三角形,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群峰聳立的狼牙山之巔,從而象徵並且突出了抗日英雄永遠屹立於神聖不可侵犯的中華領土,也永遠屹立於中國人民心間這一英雄史詩的主題。
進城——西藏組畫之一(油畫,1980年)陳丹青
陳丹青,當代油畫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進城》是畫家在中央美術學院就讀研究生時的畢業創作《西藏組畫》之一。陳丹青曾在西藏生活過一段時間,對西藏和藏族兄弟懷有深厚的情感。西藏組畫以寫實的手法,刻畫了男女藏民的強悍、俊美和對宗教的虔誠。畫的色調濃重,色彩豐富,深重與響亮對比鮮明,精細刻畫與粗放概括運用巧妙,充分展示了油畫的表現力。作品展出時受到極大歡迎,美術界給予很高的評價。

閱讀全文

與永遠的戰士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