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主題教學設計的特點是什麼
(1)理論基礎。兩者相同之處是理論基礎仍然是由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系統理論和傳播理論這幾個方面組成,不同之處在於主題教學設計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在以前的基礎上引入、 吸收了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例如多元智能理論、活動理論等。
(2)教學設計的核心。基於教材的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偏重於讓學習者掌握某個學科知識點,教學設計的中心是圍繞某個學科的"知識點"開展教學活動。而主題教學設計,則是圍繞著主題來組織學習內容,以一些綜合性的學習任務來驅動學習,偏重於對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3)教學目標。對於一節課而言,教學目標主要是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內容來制定的,教學目標側重於對知識的獲取。而主題教學設計,則是圍繞著主題制定相關的知識、情感和能力目標,它更強調學習者在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培養高級思維能力和科學的探究態度,關注學習者多元智能的發展。
(4)教學內容。對於一節課而言,教學的內容一般是單一、孤立的學科知識點,而主題教學內容是在選擇並提煉與主題相關的課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拓展增加與主題相關的課外教學內容,經整合後形成高度結構化的學習內容。
(5 )學習資源。對於一節課而言,學習資源主要是以教材為依託組織的資源,而對於主題教學設計而言,學習者可以自由探究與主題相關的任何學習材料,學習資源的內容更為廣泛。
(6)學習活動。對於一節課而言,學習活動以教師的"傳遞一接受"式為主,而主題教學設計則以問題探究、任務驅動式的學習活動為主。
(7)學習評價。對於一節課而言,學習評價的核心是評價學習者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它偏重於對學習者學習結果的評價,評價形式採用最多的是測驗。而主題教學設計的學習評價則是對學習者對主題的理解的評價,以及對學習者參與主題活動的過程性的評價,是一種面向學習者學習過程的評價。
(8)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周期。對於一節課而言,教學組織形式主要是課堂集體教學,教學的周期也是以課時為單位。而對主題教學而言,教學組織形式不局限於課堂集體教學,而是更加靈活多樣,大部分的教學周期比較長,是以一個主題單元為單位。
(9)師生角色。相對於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主題教學設計中的學習者的積極性、主體參與性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學習者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他們可以聯系自己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參與到主題的設計過程中;教師也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成為學習環境的創建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以及學習者學習活動的合作者和促進者。
Ⅱ 教學設計有哪些主要的特徵
(1)教學的計劃抄、開發、傳播和評價襲是建立在系統理論上的。
(2)教學目的是建立在對系統環境的分析上的。
(3)教學目標是用可觀察的行為術語來描述的。
(4)對學生的了解是系統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重點放在教學策略的計劃和媒體的選擇上。
(6)評價是設計和修改過程的一部分。
(7)按照學生達到預期標準的能力來測定和分等,而不是一個學生和另一個學生的比較。
(8)教學設計還必須把」」人類是如何學習」」的知識作為基礎,在實踐中注意開發學生的智力,解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問題。並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地進行監視、反饋、調節和修正,以盡快、有效地達到學習目標。
Ⅲ 教學活動設計和教學設計什麼區別
1、范圍不同
教學活動設計可以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而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教學活動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2、針對的對象不同
教學活動通常指的是以教學班為單位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
3、目標不同
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教學設計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3)教學設計作品特點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諸子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功能並不等價,其中教學目標起指導其他子系統的作用。
同時,教學設計應立足於整體,每個子系統應協調於整個教學系統中,做到整體與部分辯證地統一,系統的分析與系統的綜合有機地結合,最終達到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
2、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根據教學設計的程序性特點,教學設計中應體現出其程序的規定性及聯系性,確保教學設計的科學性。
3、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4、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設計
Ⅳ 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特點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專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屬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Ⅳ 教學設計具有哪些特點
教學設計的特點
1.系統教學設計以系統理論與方法作為其方法論基礎
系統教學設計的最根本特徵是追求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系統理論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關聯的部分所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它要求人們著眼於整體,從整體與部分、整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中選擇解決問題的優化方案。例如相對於一堂課來說,不僅要考慮這堂課中的各個要素,把它本身作為整體來看待,同時,還要考慮這堂課與本單元教學甚至本課程教學的關系。所以,教學系統作為一種「人為系統」,其本身是分層次的,而且由於參照點不同,系統的構成也是靈活多變的。當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一個系統來對待時,系統教學設計主要是從「輸入(建立目標)—過程(導向目標)—輸出(評價目標)」這一視角來看待其整體優化問題的。系統教學設計有利於保證真正從行動上落實教學系統的整體觀念,克服以往的局部改革對舊教學機制觸動不大的缺陷。
2.系統教學設計更加完整合理地看待學習與教學之間的關系
系統教學設計致力於設計、開發、利用及評價恰當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和學習經驗,因而,「為學習設計教學」這一當代傑出教學設計理論家羅伯特·M·加涅提出的名言,正是人們長期以來對學與教關系加深認識的總結。系統教學設計把「學習」看成是學習者認知結構或業績行為發生的持久變化,這一變化既體現為過程又反映在結果上。「學習過程」遵循著一系列復雜的身心內部加工,諸如產生警覺、知覺選擇、復誦強化、編碼組織、提取回憶、執行監控、建立期望等;「學習結果」則是身心狀態的積極轉變,例如認知完善、情感陶冶、態度轉變、動作精緻、交往和諧等;兩者共同構成了學習的內部條件。教學不僅僅體現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共同活動(勞動)性質,更重要的是,教學是人們精心創設的環境,通過外部條件的作用方式,激發、支持和推動學習內部過程的有效發生和學習結果的達成。因此,學習的內部條件(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與學習的外部條件(教學)共同決定了學習者的發展潛力。然而,教學本身卻是圍繞著學習展開的,教是為學服務的。為學習設計教學即意味著不能僅僅考慮教師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暢,而是把學習與學習者作為焦點,以教導學、以教促學。
3.系統教學設計重視教學活動的循序操作
系統教學設計中的「系統」一詞,既有著眼整體、統攬全局的意思,也包含有條不紊、合理有序的內容。所謂重視教學活動的循序操作,就是要突出教學在促進學習過程中的程序化與計劃性。
也就是說,教師在備課、上課、評(價)課、說課等一系列教學工作中都應有相對明確的操作程序和基本要求。這些程序和要求有些是同教師以往的經驗積累相吻合的,或者他們在實踐摸索中已經知曉;有些則是集學習理論、教學理論與技術、傳播理論等多學科數十年研究得出的嘗試性結論,它們往往需要廣大教師,特別是那些有經驗的教師敞開心胸去認真傾聽和擇善而從。人們不能把循序操作看成是對「教無定法」的否定,當然也不是讓人死守教條、刻板行事,而是強調教學外部條件應環環相扣、層層落實。4.系統教學設計致力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
系統教學設計雖然以學習者為焦點但絲毫不意味著教師學素養高低與學習結果無關。恰恰相反,與以往的做法相比較,系統教學設計把教學成功的基礎建立在教師教學工作的規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術化之上。通過系統教學設計的實踐,能夠指導幫助教師目標更明確(知道要做什麼)、程序更清晰(知道應怎樣去做)、針對性更強(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和靈活性更大(知道在什麼樣的具體情況下該做什麼和怎樣去做)。從這個意義上說,系統教學設計對於一所學校、一個地區普遍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是一條現實合理的途徑,也是較為理想富有實效的「名師工程」,由此推出一大批合乎規范、質量穩定的教學新人,縮短從「新手」到「專家」的轉換時間,減少失誤,少付代價。在這個基礎上,每一位教師都可能隨著經驗積累與個人風格的形成,逐漸達到教學上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因而,系統教學設計在提高教師教學素養上具有「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雙重效能。
5.系統教學設計強調從學習者的需要出發確立教學目標並加以具體化 教學目標是指某一教學活動結束後學生應達到的預期狀態。根據系統教學設計的邏輯,教學始於問題,問題則表明現狀(教學開始前)與預期狀態(教學結束後)之間存在的差距,有差距也就是有學習與教學的需要。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除了要把教學大綱作為依據,認真鑽研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之外,更重要的是應對學習者的學習需要進行評估和分析。需要評估是尋找教學起始點與教學終結點之間的差距大小;需要分析則是對已確定的多項需要加以篩選班別,列出一種或幾種需要作為優先考慮滿足的需要。從需要出發確立目標意味著對學習者進入某一教學活動時的起點行為進行細致分析。當學習處於一個連續環節時,學生的起點行為實際上就體現為對新任務掌握起重要影響的先決知能、情感條件。無論是從認知學派或是主張建構主義的情境學派觀點來看,起點行為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彼此依存關系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起點行為是做出需要評估的基本依據之一。如果人們僅僅以本(教科書)為本、以綱(教學大綱)為綱開展備課和上課,忽略從學習者的需要特別是起點行為出發來確定教學目標那就勢必會造成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因為教學大綱、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實際上都不能完全確定學習者具體、准確的學習需要。根據學習者的需要確定目標之後,還要考慮將教學目標具體化。實際上,這往往是指把教學目的、意圖、范圍、領域轉化為具體的行為目標或業績目標。也就是說,應當按照期望學習者身上出現的可觀察、可操作、可測量結果的方式對教學目標做出具體說明。這種說明常常包含了行為(做什麼?)、條件(在什麼具體情況下?)和標准(達到什麼樣的要求?)三種成分的句子陳述。從系統教學設計的觀點看,只有這些具體目標得到事先確認之後並讓學習者在教學開始前心中有數,才能憑借教學條件引發與強化預期的行為,才能夠保證教師在教學中嚴格貫徹教學意圖,隨時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控。教學目標大而無當、籠統寬泛可以說是以往教學中一直存在的重要缺陷,貌似完美完整的教學目標實際上不能保證教學措施得以有效落實、教學結果得以精確檢測。
Ⅵ 教學設計應具備哪些特點
1.教學設計是創造性的勞動
按照何克抗教授關於教學設計的定義,教學設計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因為他說到的「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和「創設教與學的系統『過程』或『程序』。」這個「轉換」和「創設」不是課本和課程標准所提供的,也不是管理層統一布置要求的,而是教學親自完成的。教師要想方設法把教材包含的知識轉變成學生的素質能力,並且讓受教者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愉快,這不是件簡單和輕而易舉的工作。「除了表演之外,教師不僅必須全面掌握作曲、歷史、即興創作和理論,而且必須能夠幫助學生在迄今為止的更大程度上在音樂領域獲得能力。這意味著有發展前途的教師不僅要在音樂研究的各個方面達到要求,而且要學會如何把這些方面教給學生。音樂的內容不新,但把這些內容全面教給學生的企圖,雖然只是在適宜在水平上,卻代表著一種新的挑戰」。(《教師准備與有自由選擇的K—12音樂標准》[美]塞繆爾、赫普著、林軍譯。摘自《音樂教育》2002年2期,33頁)因此,音樂教學必須首先設計好教學的方案,這個方案中不僅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更主要的是包括了教學方法和師生雙向活動內容的教學程序。而這個教案就是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成果,它能最能體現一個教師的創造性能力。。
2、教學設計是系統性工程
教學設計把教學過程視為一個由諸多要素構成的系統,因此需要運用系統思想和方法對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作出分析年斷和操作。這里的系統方法是指教學設計從「教什麼」人手,對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學生進行分析;然後從「怎麼教」人手,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選用恰當經濟實用的媒體,具體直觀地表達教學過程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對教學績效作出評價,根據反饋信息調控教學設計各個環節,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3、教學設計是針對性的工作
教學是項目的、目標性很強的行為,也是特別需要對象主動積極參與的活動,沒有明確目標,沒有學生的積極學習態度,教學不能成功,甚至不能稱之為教學。因此教學設計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要針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心理特徵,針對教學內容,以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心理特徵為確定教學策略的依據。所以教學設計之前研究、確定教學目標和掌握學生學習心理研究教學內容是非常必要的。盲目的進行教學設計,將導致整個教學過程的盲目性。
Ⅶ 簡述現代教學設計的基本特點
1.案例是一個實際抄情境的描述襲,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Ⅷ 教學設計的特點與基本要求是什麼
教學設計是教育實踐工作者以各種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的規劃、安排與決策。教學設計特點——學習與創造。教學設計的特點 1. 問題情境體現文化底蘊通過聯系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實例,體現各學科在實踐中的巨大作用;通過深層次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展示,體現各學科學習對自然、歷史文化及人類自身的關注和熱愛;通過各學科故事或各學科史的講述,培養學生對各學科學習的興趣;通過對科學研究,特別是各學科研究工作中的偉大人物介紹,幫助學生形成堅強的個性。; 2. 教學設計體現現代教育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是帶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為其他教育規律的基礎規律和基本觀點.在反映各學科教學觀念的案例中,執教者抓住其中能說明問題的「亮點」展開,並加以分析,進行教學設計. 3. 學習過程的設計體現自主精神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和自主發展的空間,使學生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精神的充分發揮,改變傳統教學過程的「講———學———練」模式,強化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的「學———講———練」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事實上,學生的自主精神是通過課堂上的交流活動來體現的,可採用實驗、嘗試、猜測、討論等方式進行. 4. 知識建構體現漸進過程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知識只不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必將隨著人們的認識程度的深入,不斷地變革、升華和改寫,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知識並不能絕對准確無誤地概括世界的法則,提供對任何活動或問題解決都適用的方法. 5. 課件製作體現動態交互 在新理念下,計算機課件製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術,體現真實、美觀、動感外,特別強調它的交互性,所用數據可以修改,使課堂成為實驗室;學生可上機設計並操作,還留有課後進一步實驗、探索、研究的餘地.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集中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 教學內容的設計要注意體現各學科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關注具體各學科內容的特點 一方面,在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編寫中,應將各學科的文化價值滲透在各部分內容之中,並採取多種形式,如與具體各學科內容相結合或單獨設置欄目作專題介紹;列出課外閱讀的參考書目及相關資料來源,以便學生自己查閱、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內容在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素材編寫上的特殊處理.例如,演算法是職業高中各學科課程中的新內容之一.在設計教學素材時,要注意突出演算法的思想,提供實例,使學生經歷模仿、探索、程序框圖設計、操作等過程,從而體會演算法思想的本質,而不應將演算法內容單純處理成程序語言的學習和程序設計.同時,教學素材的設計還要注意在能夠與演算法結合的課程內容中,融入用演算法解決問題的練習,不斷加深學生對演算法的認識. 此外,應把「各學科探究」、「各學科建模」和「各學科文化」等新的學習活動恰當地穿插安排在有關的教學內容中,並注意提供相關的推薦課題、背景材料和示範案例,幫助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活動,完成課題作業或專題總結報告. 2. 教學內容的選取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發展能力 在教學設計時,既要關注學生在各學科情感態度和科學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1)強調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2)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熟練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對學好各學科非常重要.(3)與時俱進地審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和各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化,職業高中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在發生變化,教學要與時俱進地審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3. 教學素材的選取應注意體現各學科的本質,關注與實際的聯系,關注學生的現實,注意適度的彈性。 教學設計中的素材選取,首先要有助於反映相應各學科內容的本質,有助於學生對各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他們學習各學科的興趣,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素材應具有基礎性、時代性、典型性、多樣性和可接受性.此外,在教學素材的編寫時,內容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彈性. 4. 進行教學內容組織的設計,要關注相關各學科內容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和認識各學科 各學科各部分內容之間的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學生的各學科學習是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教學素材編寫時,應充分注意這些問題,不要因為職業高中各學科課程內容劃分成了若干模塊,而忽視相關內容的聯系. 新的職業高中各學科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層次展開的.對此,必須引起教學設計的足夠關注.同時,處理這些內容時,還要注意明確相關內容在不同模塊中的要求及其前後聯系,注意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5. 教學內容的呈現應關注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高中各學科教學設計中,呈現教學內容應注意反映各學科發展的規律,以及人們的認識規律,體現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則. 在教學設計中,應注意創設恰當的情境,從具體實例出發,展現各學科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歷各學科的發現和創造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 教學素材的呈現應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較充分的空間,有利於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過程;還可以通過設置具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對各學科較為全面的體驗和理解. 6. 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整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各學科課程內容、各學科教學、各學科學習等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使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各學科學習提供更多的幫助,是教學設計值得關注的問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原則是有利於對各學科本質的理解.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策略和原則是什麼?教學設計的基本策略是: 教學策略是教學活動過程結構和教學方法的靈魂 ,教學策略劃分為三種基本的策略:替代性教學策略與生成性教學策略,指導性教學策略。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是: ①工學結合、職業活動導向; ②突出能力目標; ③項目載體; ④能力實訓; ⑤學生主體; ⑥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教學。
Ⅸ 教學設計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1)教學的計劃、開發、傳播和評價是建立在系統理論上的。
(2)教學版目的是建立在對系統環境權的分析上的。
(3)教學目標是用可觀察的行為術語來描述的。
(4)對學生的了解是系統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重點放在教學策略的計劃和媒體的選擇上。
(6)評價是設計和修改過程的一部分。
(7)按照學生達到預期標準的能力來測定和分等而不是一個學生和另一個學生的比較。
(8)教學設計還必須把「人類是如何學習」的知識作為基礎在實踐中注意開發學生的智力解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問題。並在學習活動中積極地進行監視、反饋、調節和修正以盡快、有效地達到學習目標。
Ⅹ 教學設計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教學設計的基本特點有:
1、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
2、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
3、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
4、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10)教學設計作品特點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由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估等子系統所組成,各子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諸子系統的排列組合具有程序性特點,即諸子系統有序地成等級結構排列,且前一子系統制約、影響著後一子系統,而後一子系統依存並制約著前一子系統。
3、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要成為現實,必須具備兩個可行性條件。一是符合主客觀條件。主觀條件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基礎和師資水平;客觀條件應考慮教學設備、地區差異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指導具體的實踐。
4、反饋性原則
教學成效考評只能以教學過程前後的變化以及對學生作業的科學測量為依據。測評教學效果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反饋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學設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學設計